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经济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52

网络经济学论文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1

二、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

在课堂上可以辅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分为课堂区和互动区两大板块,课堂区分为课程介绍、在线课堂、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考研阵地和课堂内外。每一个分项中还有子录,课程介绍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课报告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学时安排有所了解。在线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链接等。将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课后练习中准备了与教材对应的每一章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提交即可得答案和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介绍了数学在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丰富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考研阵地当然是历年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研真题及详解,不仅是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大一学生也可以边学边练。课堂内外包括数学文化和中外数学家故事,介绍历史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的休息娱乐之地。互动区分为在线留言和在线论坛。在线留言板块,学生课下有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进行回复。在线论坛板块是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畅所欲言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构建,网站的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利用经济数学学习网站,能够以教材为出发点,并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极大程度地扩充知识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空间不再是局限于讲台与黑板,教学可以从听、视、触等多个维度来展开。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的探索、学习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也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数学更立体易懂,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2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间的多样化发展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不同学科、不同科研者、不同学校、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现象日益增多。科研论文,作为一种记录科研成果和知识的载体,可以反映出合著者、科研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复杂网络的方法,已成为研究合著网络关系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基于合著网络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Newman等[1]对生物、数学和物理三个领域合著网络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Liu等[2]提出了一种方向性网络结构,并设计评价因子,对研究人员的贡献进行量化分级;Shibata等[3]利用复杂网络提出了一种发现研究前沿的方法。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贡金涛等[4]以专利数据库为切入点,对专利合著网络的结构特性和连通体中心进行了计量分析,进而探测出技术研发的绩效水平、科研合作的状况与核心等;陈丞[5]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可视化分析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王凯等[6]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领域的作者合著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侯小妮等[7]对我国的护理学科开展了合著网络的研究,构建了护理学论文合著网络;李纲等[8]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浙江省某科技创新团队的合著网络进行了分析。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分别从CNKI数据库中收集了两所院校两个院系2010年到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和设计了各个院系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模型,通过对网络模型的分析,并借助MATLAB、Ucinet、EXCEL等分析工具,得到合著作者间、院系间的合作度、集聚系数、节点中心度、个人中心网络密度、网络传递性等,同时对整个网络进行了静态特征、抗毁性等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选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2010年到2015年,我们检索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每篇文章的作者、题名、单位和出版年份四个关键字段,建立符合财经院校社会网络分析要求的数据库,共获得记录1844条。

(二)研究工具

本文首先采用Matlab软件编程,以实现作者相关信息的提取,然后借助Excel软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合著力度和合著规模分析,再结合Ucinet和NetDrew软件进行社会合著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在发文频次在2次(含2次)以上的作者中构建合著网络。

三、合著网络实证分析

(一)合著网络分析

我们借助Ucinet软件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科研合作数据进行初始矩阵化,生成科研合著网络图,并利用Netdraw软件生成可视化图。为了便于观察网络的特性,我们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初始网络进行了二值化处理,选取的阈值为2。图1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图2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表示作者间合作的频次越多。

(二)中心度分析

1.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同样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两个数据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运行结果由高到低给出了每位作者的中间中心度,上表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从整体上看远大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这说明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影响力较强的“中间人”较少,与网络中其他人的合作力度不够。中间中心度为0,说明这些作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自身的独立性较强。作者长期处于独立状态,极有可能导致自己的科研水平止步不前。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3

人类在几千年经济流动中,天生俱来式地阅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文明,一八世纪工业革命后,技术发明领惹人类度过了颜色斑澜数百年工业经济文明。上1世纪初,1场新的产业变革悄悄兴起,在北美与欧洲大陆漫延。二0世纪三0年代在新西兰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G·B·Fisher)首次提出3次产业的划分理论,并用Tertiary Industry(第3次产业)范畴概括1种新的产业。[②] 这类以财富价值开发与增值层次区别的产业划分,后来被经济学吸收并在现实经济糊口中广泛运用。第3次产业迅猛发展期最初在服务行业,以致于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以“服务经济学”来概括新的产业。上世纪后半叶,计算机、信息工程、网络通信技术大发展,第3次产业终于找到了产业支持的科技基础。1时间,纷纭纭纭的“后工业社会”、“第3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期”等等说法,都慢慢融归为1种现代概念:网络经济(或谓互联网经济)。[③] 近二0年以来,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经由1次次技术立异累积以后在全世界的迅猛开展。全球亿万个终端同在1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换信息、运作种种事务,煞时间,史无前例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泉、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示,构成1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堪称石破天惊。因为计算机网络、光缆通信多种技术的不断立异,1切变患上日新月异。绝不夸大地说,几近所有经济学家都没有料到,它的呈现使患上世界经济发展如斯快捷提速。[④] 在一五世纪,全世界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一%,在尔后五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二0世纪下半叶接近三%,而去年在美国1年就上升二二%。事后美国经济学家才如梦初醒,所谓“克林登时代”的经济光辉,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期的光辉,就是计算机网络时期的光辉!戴尔(Dell,硬件商朝表)、微软(Microsoft,软件商朝表)、思科(Cisco,网络商朝表)与雅虎(Yahoo,运营商朝表)几近都是在几年中就成百亿地积累。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1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区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1个千载适逢的挑战与机会。 但是,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不管从硬件仍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1个互联网络,给予了经济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经济基此迅猛在全世界开展,并且日新月异地、延续地更新着其技术基础,但是经济学家几近尚无来患上及对于其进行那怕是粗浅地研讨! 咱们这样讲似乎有些言重,由于人们或者许还能够通过世界著名搜寻引擎雅虎(yahoo!)、google、excite,和国内知名搜寻引擎搜孤(sohu)、网易(一六三)、新浪(sina)等搜寻到大量的有关文论,也有1些以网络经济研讨与介绍为重点的的个人主页与经济类网站。但是,如果细究这些文论与网站的内容,从整体上说多属于对于网络经济进行1般性介绍,钻研水平目前仅限现象描写、1般介绍与个别探讨。 目前面临的最大弊病在于:计算机网络专家大多从技术角度、从信息传递与实现角度对于网络经济其进行探讨;而经济理论工作者多因不熟识互联网技术,不熟识网络运行的内在机理,诸多思考与阐述阔别互联网经济运行的实际。对于网络经济的系统深刻钻研,呼叫具备上述这两方面的知识、素养与实践的专家参与、介入。 §一.三 深刻研讨网络经济,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拥有价值 对于网络经济的钻研,在理论上拥有开辟价值:其1,咱们知道,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的经济新机制,是1片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理念之间的“空白”地带,从经济理论长进行系统钻研与深刻探讨,在中国学术界几近尚无开展,在世界学术规模也应属启步阶段。对于1个人类未知知识领域进行探讨,其成果立异价值显而易见。其2,进1步讲,对于于迅速来到的网络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抽象,势必为这1发展提供理性指点思惟,同时,对于网络经济新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由此在理论上提出1整套范畴体系,也将为别人钻研与探讨提供1个理论参照系。其3,对于网络经济的理论探讨,还有1个中国特点问题,虽然网络无疆界、无差别,但不同管理体制下,不同文化违景下,其网络经济必然拥有本身特点。咱们坚信,深刻研讨网络经济现象,不但会为经济学理论增加时期新内容,而且可能会引发经济学钻研法子上、经济基本理论上的重大变革。 在实践上,其1,不但为中国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理论指点,而且尤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1种斩新的战略新思路;其2,这1钻研尤其为中国西部大发展、中西部战略发展,对于如何在与世界同步的同1技术平台上,应用互联网这1丰厚资源的“信息矿”,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其3,这1探讨的理论成果,必然会引出政策建议成果,必然会为管理网络经济的法规制定提供根据;其4,从根本上说,终究会使患上经济学更拥有“经世致用”功能。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4

关键词 网络经济学 经济形态 产业发展 层面

当今世界到处都充斥着多姿多彩的网络,“网”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当我们拿起电话时,就进入了电信网;当我们打开电视时,就进入了无线或有线电视网;当我们用鼠标点击“Internet”时,就进入了全球计算机联网的Internet。那么网络是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认识,网络是应用,网络是服务,网络就是人们相互沟通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和载体。网络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它基于新的技术、新的规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

一、从经济形态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经济形态这一宏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珞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结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s)。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挤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宇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二、从产业发展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美国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人为3014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从1995-1998年美国互联阿经济增长了174.5%;1998年美国电子商务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达1000亿美元。

三、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飚升。例如,美国的德尔公司自1990年上市以来其股票增值了3万倍。又如美国的雅虎以400万美元创业,经过4年半时间,其股票市值达到400亿美元,增长1万倍,拿其网络股收益与其财务收益相比,超过40多倍。这说明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收益更多地来源于信息资产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增殖。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 Economics)。当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友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1).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5

网络”原是2战后英国1些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如纳戴尔以及巴尼斯等)用来分析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体系如何规定人类行动所运用的概念,其原意是指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繁杂的网状联络。从八0年代起西方以及日本的1些经济学家(如戴尼斯·迈拉特、奥利费·克莱瓦塞、布鲁诺·莱克格以及宫泽健1等)将网络分析法子移植到企业内及企业间瓜葛的钻研,从而构成了企业网络理论。九0年代以来,尤其是一九九四年美国“克林顿——戈尔”新政施行以来,经济学家又进而用网络分析法子来阐释美国互联网前提下的“知识经济”,进而构成了广泛渗入于市场理论以及组织理论中的网络经济理论。 网络经济是1种超出传统经济学的市场以及企业两分法的繁杂的、动态的、作为美国“新经济”之理论概括的1种社会经济组织形态。首先,网络经济理论对于原有树立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直接调和以及自动调和的2分法”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科斯、阿尔齐安、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张5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认为市场与企业其实不是2元分立的,而是在“网络结构中互相联结、互相渗入的,从而将原有企业理论的2元结构分析模式晋升为市场、网络、企业3者形成的全新的网络分析框架,用“网络”这类新的分析法子弥合了传统的抽象理论钻研与“新经济”现实之间的鸿沟,这是1种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很不相同的新理论。其次,网络经济理论还对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因为知识、信息、网络在投入使用的进程中其自身并无呈现短缺,反而患上到衍生以及增长,“厂商的资源束缚条件”被弱化了,所以作为新古典经济学之基石的“资源稀缺性”在网络经济中已经逐步弱化了其法子论的意义。又因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交易本钱大幅度降落,并进而致使价格下调及家庭购买力上升,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家庭收入束缚条件”也被弱化了。因为这两个束缚条件被弱化,所以用来分析需求变动规律的边际功效价值理论以及分析供给变动规律的出产费用理论,似乎也再也不合用于分析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网络经济理论对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再次,网络经济理论还将科学哲学“实体变为了瓜葛”的观点惹人经济学领域,对于新古典主义传统范式假定提出了重大挑战。网络经济理论批判科斯以及威廉姆森过错地将“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树立了以“资源依赖”为分析基础的人际、群际瓜葛网络概念框架;并以它的“资源依赖模型”接替了熊彼特以及科茨纳的企业家个人提早行为、立异的“战略管理模型”;将新古典经济学作为法子论基础的企业家个人只作为社会网络的1个联结点,而将由不同个人组成的网络利益群体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市场与企业彼此对峙、界线分明的简单化的观点,认为个人或者组织已经通过网络将自己与市场环境联为1体,从而突破了传统经济流动空间而进入媒体世界,呈现了与原有什物经济并存的虚拟经济或者网上经济[一]。

网络经济的呈现,标志着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1个新的高度。高层次的经济不仅需要高精尖技术的支持,也需要高层次伦理的滋养。高层次的伦理是网络经济及现代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必备前提。早在一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指出:哄骗以及欺诈“这些狡诈的手段在大市场上已经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必定的水平。”[九]只有在网络经济的运行中加强伦理建设,使技术与伦理互相对于称而又良性互动,咱们的网络经济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42-03

[作者简介]周正(1975-),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陈飞(1990-),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z003)。一、引言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自然垄断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分别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的提出为主要标志。但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自然垄断理论,都是在自然垄断的生产函数分析框架内,不能充分反映当代自然垄断产业的网络化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了网络经济的概念[1]。国内的著名学者李怀提出了自然垄断的网络经济论,并得出了建立在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上的自然垄断理论,但是追其本质仍没有摆脱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分析框架,仍然将供给因素作为判断自然垄断的标准。

为了弥补以往自然垄断理论的缺陷,本文以需求视角来探究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存在性。需求方的因素也能引起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只不过是强弱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来源展开分析,弄清自然垄断的本质;然后根据网络商品的分类,探究不同类别商品中的竞争性强弱,网络商品中“弱竞争性”的存在和形成;最后从需求角度对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二、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本质分析

在研究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之前,需要明确在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本质是否有所改变。网络经济下的自然垄断理论应抛开规模经济的单一分析框架,以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角度审视自然垄断,这样才能形成基于“天然”进入壁垒和竞争不可维持性的完整的自然垄断理论。当代自然垄断行业同样具有规模经济性的特征,但它并不是导致不可竞争性的原因。自然垄断更为现实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产业不可竞争性的整体视角。

很早之前,埃利(1937)曾指出自然垄断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产的规模经济状况,但其对自然垄断的定义是不可竞争性,并且强调除了规模经济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使竞争自我毁灭,走向垄断[2]。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垄断的本质是产业的不可竞争性。然而,几乎所有学者均将规模经济特征视为引起不可竞争性的主要因素,只将视角锁定在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因素上。

事实上,不可竞争性既可以来自于“天然”的进入壁垒,从而导致产业从来没有发生过竞争,也可以来自于“破坏性竞争”,直至最终必然导致垄断。网络型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的“天然”进入壁垒上,这主要取决于稀缺性网络资源的占有关系,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由网络资产的专用性所引起的沉淀成本上[3]。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网络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并且这些固定成本往往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沉淀。沉淀成本的作用在于不仅会形成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从而保证在位企业的长期垄断地位,而且在新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削弱经济人改变市场条件的选择能力,从而对企业的竞争策略产生影响。当不存在沉淀成本时,新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都是相对容易的[4]。对于在位企业来说,如果新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门槛较低,会导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在瓜分到市场利润后迅速退出,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威胁到在位企业的垄断地位,同时妨碍垄断租金的获取。倘若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沉淀成本,在位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资本和技术投资来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另一方面,在位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价格优势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由此来保证垄断力量的长期存在并占有垄断租金,因此,在位企业就获得了某种自然垄断属性。

高沉淀成本是导致不可竞争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基于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来审视自然垄断,才能真正把握自然垄断的本质所在。但是,在不同种类的网络商品中,这种不可竞争性的强弱是不同的,只有先了解“弱竞争性”,才能弄清“强竞争性”的形成,进而明确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成因。

三、网络商品中“弱竞争性”的存在和形成

(一)网络商品的分类

早期关于经济网络的著作中,经济学家对网络经济特性的分析都是通过对网络商品的研究而展开的。Eeonomides和Flyer(1998)探讨了网络效应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设n为总产量,h(n)表示网络产品的价值方程h(n)=α+βn,α代表自有价值,βn表示产品的“协同价值”,将公式变形得:H(n)=γ+n,这里γ=α/β,γ=0代表纯网络产品,1/γ是衡量边际网络效应的密度的指标,因此,γ越小,网络效应越大,反之亦然[5]。网络商品的分类是按照协同价值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加以区分的,比重越大,网络商品特性就越明显。网络商品的价值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自有价值,是在没有其他使用者的情况下,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另一部分被称为协同价值,是指当网络中有新的用户加入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自有价值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而协同价值取决于网络规模。根据商品属性,结合其自用价值和协同价值,将网络市场中的商品分成纯自用商品、纯网络商品和混合用品。纯自用商品指的是只有自用价值,没有任何的协同价值的商品;纯网络商品正与之相反,是指只有协同价值却几乎没有自用价值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完全由网络效应的大小决定,当网络规模为零时,产品没有任何价值;混合商品指的是同时具备自用价值和协同价值的商品。拿一部手机来说,如果只有你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手机,那么这部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协同价值,这部手机的意义仅仅在于看看时间、照相,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就是自用价值;随着其他使用者的加入,使用者之间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所产生的价值就是协同价值。

(二)网络商品中的“弱竞争性”

需求方因素同样能造成网络经济自然垄断中的不可竞争性,只不过这种不可竞争性存在一个强弱的问题。“强竞争性”指的是自然垄断中的不可竞争性,而“弱竞争性”则是不可竞争性的前一个阶段,虽然这种商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还不足以形成垄断势力。在网络经济市场中,竞争性的来源在于由网络外部性导致的网络价值,表现在网络商品中就是其协同价值。根据网络商品的性质,一般认为纯网络商品具有较强的不可竞争性,一旦形成自然垄断,其价格的可维持能力较高,而混合用品不可竞争性较弱。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用户通过使用一种商品而获得的效用,随着使用该商品的用户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因而,除了纯自用品,只要具备协同价值,产业间都存在“弱竞争性”。具有“弱竞争性”的商品,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大,其协同价值不断增加,竞争性也随之增加。在市场竞争初期,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商品对消费者的网络效用较小。当厂商通过竞争具备了必要的市场份额后,由于网络的正反馈效应,市场开始加速集中,最终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市场,其网络规模对于潜在竞争者形成了极强的进入壁垒,就“自然”地垄断了。

四、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探究

网络经济时代,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密切相关。需求方规模经济来源于网络商品的外部正效应,是指系统中用户数量的增加使系统的价值随之增长,而当系统网络价值不断增大时,后来的用户也就不得不选择这一系统[6]。一旦市场上某一种技术或产品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在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其他消费者也会自愿或不自愿地选择这一技术或产品,其销量和市场份额会以指数方式迅速增长,市场机制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传统产业中的市场均衡仅在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影响下形成,而网络经济中的市场均衡则是在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因此,相较于传统经济,网络产业中正反馈的效应更加强烈。正反馈会放大原本微小的经济变化,使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当市场处于正反馈结构时,无法保持像传统市场中可以预见的均衡。一旦商家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率先达到正反馈点,它就可以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产生“赢家通吃”的现象[7]。网络产业中企业在受到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其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优点有可能趋向于无边界,使市场出现“一边倒”、“冒尖儿”的现象,市场均衡会向某一技术或产品集中,最终形成自然垄断。

厂商在获得了垄断地位后,市场上就自然而然的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保护了在位厂商的既得利益,又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垄断者往往通过产品差别化来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消费者如果换用其他品牌存在交易成本和转移成本,将用户牢牢地锁定,厂商的垄断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五、结论与启示

只有基于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来研究自然垄断,才能明确自然垄断的本质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自然垄断成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在网络经济下的自然垄断是网络的正外部性、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正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从需求视角研究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有助于完善自然垄断理论,有利于政府从网络经济的视角来制定政策,为界定网络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提供新的观点,对改进垄断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同时对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经济上的完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立,肖兴志,姜春海自然垄断的“三位一体”理论[J]当代经济,2004(8):45―51

[2]TrichardOutlines of Economics[M]New York:Macmillan,1937:86―89

[3]于波,甘峰明对网络经济学自然垄断行业成本曲线的修正[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72―175

[4]吕承超,王爱熙网络经济下厂商竞争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5):98―106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7

[分类号]G302

1 现代目录学

目录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1970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在综合了多个目录学家的观点后,给目录学的定义是:“它是指科学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任务是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目的,通报和积极宣传图书。作为一门学科,它研究书目成果、书目的历史和理论、书目活动的组织和方法”。通过几十年的图书馆目录学实践来看,这个定义是恰如其分的。

目录学学科理论。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目录学基础理论及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目录学基础理论包括目录学理论基础、目录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目录学方法论、产生与发展规律、书目情报需求理论、各专科目录学理论等;书目工作实践理论包括各类书目编纂法、书目类型及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等方面。

21世纪目录学理论的变革,正如本文第二作者所指出的:“如何科学地解决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生产、聚集、组织、传播、开发和利用等方式方法的问题,是21世纪我国目录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目录学研究正进入数字时代。”网络资源目录正是研究数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工作,解决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利用等问题,为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和信息服务效益提供支持的新兴理论。

2001年,上海大学图书馆赵伯兴研究员在《论网络时代目录学研究重点的转移》一文中提出的“目录学研究需要寻觅一种目的明确的服务与信息技术空间新方法,来推动电子目录与传统目录的融合”以及他说的要“揉入网络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等方法与建议,就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困难也不会太大。

数据库是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化的信息集合,按其内容可以分为目录型(书目、索引、文摘型)、事实型、全文型和混合型。既使是事实型和全文型数据库也都附有分类的、主题的或时序的检索系统,具有查找检索功能。所以总的来看,数据库具有传统目录索引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正如张琪玉先生所断言:“数据库就是信息时代的索引”。其实也可以改为:“数据库就是信息时代的目录索引。”随着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利用,网络资源形式的快速变化,网络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web资源的应用将从网络资源目录、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等方面来研究。

网络目录,又称分类站点目录、专题目录或主题指南、站点导航系统等。“它是由网络开发者将网络资源收集后,以某种分类进行组织整理,并和检索方法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查询方式”。网络目录的结构是以体系分类法展开的等级结构,与传统目录的结构在逻辑上是相同的。西文的Yahoo,中文的搜狐(Sohu)就是典型的网络目录。

总之,目录学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已进入网络信息目录控制的新阶段(当然书本式目录工作还会长期存在,切莫误解),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尽快转移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真正把目录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目录学阶段。

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

2.1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

社会信息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目录揭示则是共享的前提。故此,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就是如何围绕网络社会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的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联机编目、加工、配置、利用信息源,使海量信息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分布合理,高效利用。

无论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各种应用系统描述用户、系统、文件、打印机等各种网络资源的信息通常都存储在一个特殊的数据库中,随着网络及应用的增长,这样的数据库也不断扩充,但其中很多信息是重复和关联的,难以共享和管理,也不便使用,比如,一个用户在登录不同的应用系统时,都要提供相应的用户信息,各个系统需分别存储此用户的信息,就会造成用户多次登录、管理难度大、信息冗余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管理网络系统资源的手段,一方面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同时也加强管理工作的控制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就是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管理网络中所有的实体信息,比如计算机、用户、打印机、文件、应用等。

2.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应用模式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所表达的含义与目录紧密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是指网络系统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集中起来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清单。它提供对目录信息的访问以及在目录中增添、修改和删除信息的机制。目录中包含很多对象,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名字空间,我们可以由对象名字解析到对象自身。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可为用户或小组管理提供集中的名字空间和安全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网络资源访问认证和授权以及目录信息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既是一个信息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工具。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对象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目录服务非常有意义。它类似于网络硬件设施的集线器(hub)的概念,目录服务相当于软件集线器。简单来讲,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可用于以下方面:

・简化管理。采用集中管理的手段便于管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一致的管理。

・增强了功能存储在其他条件下很难处理的管理信息。

・加强了安全性,增加了网络管理员的控制能力。

・标准化特性目录服务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基础平台。

・以分布方式存储有关系统构成信息。在多个服务器中复制目录,用户或需要访问目录的服务能够通过查询本地服务器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允许单一用户登录使用服务、资源和应用程序。

・实现行政管理,并把行政和管理放在与位置无关的点上,管理工具不必集中放置和管理。

・复制数据提供一致性访问。

2.2.1 网络目录通信服务模式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类似于文件服务、邮件服务、Web服务,通常也采用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客户端不直接对目录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发出查询请求,服务器端接受查询请求,查询目录,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2.2.2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个性化信息服务即指网络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设立网上信息的来源、内容特征、表现形式、特定服务功能等,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网络信息内容,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接受信息的控制权交到了用户的手中。其服务方式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如果既减轻用户的体力劳动,又减轻用户的脑力劳动,则

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方式。智能化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它必然会成为网站的主要信息服务方式。这种智能推送方式的实现形式既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非智能化的信息推送服务,也可以在传统的拉取方式中加入智能化的“推”,具体实现方式便是开发和利用智能搜索工具。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数字化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动态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呼唤新的检索机制与工具。

2.2.3 数字信息集成目录服务模式 网络最早是以集成异构计算平台的身份出现,接着跨入分布式海量数据处理领域,自然而然地,网络将在信息集成领域一展身手。所谓的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要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架构和大量的中间件,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随手可得”式的服务。“信息资源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有如何描述信息、存储信息、信息和查找信息;如何将异构平台、不同格式、不同表述方式的信息进行转换,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换;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如HTTP、XML、SOAP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信息的语义表示,即如何赋予信息以内涵以及如何避免信息的二义性;如何对信息加密,防止信息泄露”,等等。

网络资源目录创新服务模式就是对具有差异性、分布性的数字信息资源、技术、人员、机构与服务功能进行集成,实现对分散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的有效控制,构建数字信息面向用户的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体系。它以信息服务内容与产品的集成为目标,以功能的集成作为结构,以平台的集成作为技术基础,以人的集成作为根本保证,最终形成统一的检索平台、一次性用户认证、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集成化数字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体系。笔者根据以上内容给出一个详细的“数字信息集成目录服务模式”。

可以预见,信息集成将是网络目录服务最可能流行起来的应用方向。新的网络目录标准草案WSRF的出台使得网络服务与web服务彻底融为一体,这标志着网络资源目录已经调整好发展方向,将信息集成作为第一目标了。同时可以预见,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朝一种面向用户的、资源系统、服务系统与用户信息利用系统聚合在同一信息空间的、智能化的集成信息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

2.2.4 知识目录服务模式 正在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由文本单元向知识单元深度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求人类采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来建立知识管理的大平台。它将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分配的传统方式。新的网络技术将会对知识服务带来革命,并将引发知识管理学的诞生。构建网络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知识的有效利用。它不仅对网络管理软件提出了技术要求同时也对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受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交流和知识创造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环节和基本形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基础特征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分布式信息目录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信息市场的主流模式,而且各种个性化服务开始成为新的基础目录服务模式。

在用户行为方面,数字化网络化地获取科技信息已经逐步成为前沿科科研人员的一种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而且,用户强烈地要求这种获取和利用不再是针对众多复杂的数据库或系统,而是形成逻辑整体的集成检索与利用。此外用户信息活动的重点和瓶颈正从文献获取转变为知识发现,对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根据其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鉴别、关联、组织、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所有这些,将是基于用户信息平台、按照个性化方式、集成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来进行。因而,需要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手段上为海量的文献信息管理深化到“知识目录”层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笔者根据上述探讨,得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目录服务模式”结构。

3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效益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是VEGAEIG扣的核心组件之一,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目录管理、访问控制、存储信息资源、适配器等。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统一的信息资源访问接口。实际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可能是异构的、分布式的、复制的目录。设计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示、组织、管理、获取以及权限控制等。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任何评价方法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生产与服务应当用最小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消耗或占用获取最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共享收益,充分而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其价值。因此,效益成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

3.1 目录学基础理论应吸收信息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目录学的基础理论在学术界普遍被认同的是哲学、信息学和文化学。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固然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在信息与经济交融的时代,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代,当代目录学研究应当吸收信息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这对目录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科学。它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活动的规律;研究与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被当作商品出售和购买。

信息资源经济学是将信息经济学原理推广、应用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根据研究对象的各自特点,应用经济学原理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律;第二,研究信息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方法,目的是做到经济、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信息资源经济学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一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二是信息资源现在与未来的配置问题及相关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问题;三是信息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录学应用研究的领域――书目情报服务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目情报服务已被视为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核心。然而,如何将各种书目产品应用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如何以丰富、深刻的理论去支持、分析书目情报工作却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与专著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南。例如,马费成先生在其所著的《情报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微观的信息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从宏观上对整个国家信息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制定发生影响”。目录学研究吸收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丰富书目情报服务体系,如利用情报信息产业的理论分析书目情报系统的外部环境,认识书目情报系统在信

息产业中的位置与发展趋势;利用情报的生产与交换的原理、方法去分析书目情报产品的生产、消费与交换和书目情报产品市场;利用情报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评价书目情报系统的效益,寻找提高书目情报服务经济效益的途径与策略;利用情报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书目情报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书目情报服务在信息经济与市场经济中不断更新和优化。

3.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网络资源效益与网络经济效益

3.2.1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与服务的效益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为数字时代增加了精神产品,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活动的代价(或网络信息资源费用)即投入与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活动的信息资源利益(或利润)即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为“网络信息资源净产值”,是衡量网络信息资源效益的基本,但不是唯一的标志,因为它反映的只是生产的直接网络资源效益。与此同时,这种生产对于整个信息网络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贡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产品进入文献信息交流系统,对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立即表现出来,是间接的网络经济效益。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特别重视信息资源效益,如,推荐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产生和发展就反映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由此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教育作用与学术作用也融为一体。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的建立亦如此,如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网络效益。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网络效益表现在为用户迅速及时地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目录,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这就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在社会用户服务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加速了信息资源传播,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为知识生产、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营养,这种网络效益是间接的。

例如,某单位在开展一项大型的研究任务中查询了各地共40多个单位的1000余种内部资料、1000多种期刊,英、德、日、俄等15种检索刊物,联机检索了DIALOG系统的6个数据库,收集到中外文资料2500多份,外文文摘800多条,作题录卡片4000余张,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这项服务中为科研人员节约的劳动时间表现为直接社会效益,而它对于项目完成的意义是现实的,与该项目的未来联系起来其意义又是深远的。

3.2.2 网络经济效益也应被当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运行以巨大投入为代价,依靠国家有限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重视网络经济效益,才能使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依靠自身的力量而生存、运行。

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指通过自身服务在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效果,后者指投入与产出关系即合理使用人、财、物,从而取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最佳效果。以此为借鉴,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应当把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强调整体效益的发挥。

如何使这两种效益统一起来呢?一般说来,把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生产和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是正确的。但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根据系统类型确定。不同机构与系统有不同职能,在社会占有不同位置。如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主要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依靠财政投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而对于私营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如某咨询公司完全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市场而生存,其经济效益当为主要标准。还有,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虽然以满足公众需要为目标,但需要维持系统运行的收费,在这类系统中,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位同等重要。

3.3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经济效益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取向应是发挥整体效益,既包括信息资源经济效益,也包括信息资源经济效果,而且包括网络效益。

广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是比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更广泛更全面的概念范畴,称为“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它不仅以成果为着眼点,反映成果与消耗或占用的关系,而且以网络用户需要为着眼点,反映成果满足网络用户需要的程度;不仅进行量的比较,包括绝对生产量的比较,而且进行质的比较,包括规格品种的比较。这种把质和量结合起来的概念,《经济学大辞海》说它是“使用价值效益与价值效益的统一,微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近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技术效益与网络效益的统一”。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从经济系统以外更大的网络系统出发,特别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所追求的整体效益正是这种效益,根据上述分析笔者用公式表示为: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经济效益=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生产成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生产耗费(或占用)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8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渐渐地走向了节约型社会,对我们周遭的事物开始更深一步的探索。最经济控制[1]是由涂序彦教授基于我国国情而提出来的,旨在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2]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粒子群优化[3]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群体智能的启发式全局搜索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粒子间的竞争和协作以实现在复杂搜索空间中寻找全局最优点。它具有易理解、易实现、全局搜索能力强等特点,倍受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智能优化算法之一。

为了提高最经济控制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提出将粒子优化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与 BP算法相合的混合算法用于最经济控制。该算法通过群体中粒子间的合作与竞争产生的群体能指导优化搜索,能有效克服局部极小问题。

2 最经济控制

吴斌[4]在最经济控制、低成本自动化和智能控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最经济智能控制系统(The Most Economical Intelligent Control--MEIC)的概念,并将最经济控制的代价函数以经济领域的函数进行表示。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和生产过程,其固定成本一般是不变的,但是更改其运行的状态却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本文则主要研究是神经网络的最经济控制系统,因此可以转换为对神经网络参数和结构的寻优问题。

3 神经网络最经济控制研究

BP网络是基于误差方向传播算法(BP算法),由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一个或多个隐含层构成,各层次的神经元之间单向全互联连接,是由非线性变换单元组成的前馈型网络。

BP神经网络的最经济控制,主要是对神经网络进行结构参数的优化,使其达到性能最优的目的。本文通过用基本的粒子群优化方法对BP网络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其程序框图如下图所示。

4 实例分析对比

为了检测优化后的神经网络具有很好的最经济性能,也即经过优化后的网络参数是最优的,其网络代价函数却是较小的。本文将粒子算法优化后的BP网络(PSO-BP网络)和普通的BP网络分别实现最经济控制并将结果进行对比,首先根据网络代价的概念分别建立两个网络的经济代价函数,然后对所选用的样本对象进行最经济控制的建模,最后将两者产生的网络代价函数的结果进行对比。

对于同样的训练样本,先利用传统 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再用PSO-BP网络方法进行训练对比,部分误差比较见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PSO-BP网络方法加快了收敛的速度,有效降低了训练误差,避免了陷入局部极小值,一定程度上提高算法性能。显然,改进后的BP算法经济性能优于BP网络,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说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最经济控制。

[参考文献]

[1]涂序彦.可控性、可观性的实用价值与最经济结构综合[J].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56-61.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85-0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以其灵活性、交互性给《公共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动力。但目前网络资源良荞不齐、内容不丰富、组织不科学等弊端,也严重阻碍了师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探求,急需构建良好的《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一、《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注重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所有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如好奇、成就感等。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内容上重视学科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2.对话理论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话理论揭示了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围。在对话理论指导下,《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设计应注重交互性,同时具备用文字和语言交互的能力;倡导一种超越主题的关系思维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都不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彼此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对话、沟通和交流;强调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挑战原有的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3.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公共经济学》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要随时考虑到流动、变化、干扰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目的是主动适应不断变革的需要,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参与者都是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创造者,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因而,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倡导下,《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充当的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知识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对知识管理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公共经济学》课程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应用知识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很多都为隐性知识,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战略性目标主要围绕着如何发展核心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平台不仅要关注网络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更要关注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足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师生利用资源、组织资源进行学习的平台,包括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文件、教学辅导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文件包括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参考文件;教学辅导含学习指导、作业练习、历年试卷、答疑解惑及案例库等辅导资料;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IP课件和教学录像。目前《公共经济学》的网络资源库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在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52%的学生有此同感。致使现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

2.质量不高

网络经济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22-02

1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广泛铺开,利用网络的人数不断增加,上网方式日趋多样化,借助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正变得越来越便利。网络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不但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网络经济这种新式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快的增长。美国利用网络经济,仍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了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这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网络经济的研究。目前,网络经济这个概念正得到广泛的使用。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网络经济,只不过是经济学里所说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产业的推广而已。这一理解主要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既包括了传统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等行业,同时也包括了新技术革命发生后崛起的信息产业。还有学者认为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应该是:网络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其科学内涵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把网络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来反映经济问题,通过信息来架构经济模型,通过网络信息来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种观点更倾向于将网络经济视为与计算机网络有关联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纵观国内对于网络经济的学术研究,其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对网络经济中的厂商与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二是从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角度对网络经济的应用进行论述;三是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流通层面或者技术层面,并没有对网络经济的本质做出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经济即生产过程”,如果我们从生产这个本质层面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网络经济之所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国内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从新的生产方式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但是一方面研究的人数很少,另一方面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些学者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术指导思想上,缺乏对科学方法的自觉应用。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弄清这种本质,对于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什么是网络生产方式

在开始一系列关于网络生产方式的论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何为网络生产方式?从字面上理解,网络生产方式就是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而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要理解生产方式至少要从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方面出发。所以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定义,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一个范畴,是网络经济的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统一。又因为生产条件包括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部分,所以这个定义说明了网络生产方式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经济的技术条件、网络经济的社会条件、网络经济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接下来,笔者就从这三个部分入手,论证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3 网络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

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首先表现出显著的知识密集性。机器技术是基于人的体力劳动之上,而网络技术则是基于人的脑力劳动之上,它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它的运行和协作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来处理,它对知识的要求远远超越机器生产方式。其次,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强的渗透性。网络技术不仅仅在生产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它自诞生之时起就不停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入。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工作、居家生活、娱乐、医疗、教育、旅行、通信、科研、安保、商业、金融、气象、资源勘探采集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还没有哪种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网络技术这样广泛和深入。网络技术的渗透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产业内部,它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和超导材料、激光等领域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外部,它带动了材料、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重现昔日光彩,比如能源采掘等行业。网络技术还有着极强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著名的“摩尔定律”预示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进行,如此之快的更新速度实际上体现了网络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这种创新速度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无法想象的。所以从技术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4 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

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我们看到首先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发展,相较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线性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其次管理结构网络化发展,将网络结构应用于管理模式上充分发挥了网络优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特点,相较于工业时代的科层制,这种管理结构更能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集思广益,最终使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更好的生存下去。第三是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最能够说明经济结构的变迁,新兴产业和新兴岗位的就业人数不断扩大,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了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网络经济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网络生产方式比机器生产方式更能够创造财富和利润。所以从社会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5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首先我们看到,网络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与机器大工业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机器体系,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资料;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这种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劳动者与其结合的方式。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资料在生产开始前与劳动者是分离的,劳动者只有出卖劳动给资本家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开始生产过程。然而在网络生产方式下,因为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他们又必须依托劳动者的大脑才能存在,所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本质区别。其次,在网络生产方式下,知识要素逐渐走上生产的舞台,资本只有选择与知识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增殖。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家不再是唯一的生产主体,他们与知识要素的所有者即脑力劳动者的关系也不再是激烈对抗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共同实现资本增殖,这又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一个本质区别。所以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同样发生了本质变化。

6 结论: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我们从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即生产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个方面出发论证,得出网络生产方式是继机器生产方式之后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结论。认识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网络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