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27

医学心理学论文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1

本调查共设二组,一组是医学新生组:2004年苏州大学入学医学本科新生。包括临床、儿科、法医、护理、口腔、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影像10个专业,共437名学生。其中男生174名,女生263名,平均年龄(18.95±1.53)岁。二组是对照组:2004年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入学新生,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3个专业122名学生。其中男生73名,女生49名,平均年龄(18.58±7.56)岁。同时与MMPI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中国人常模,进行比较。

1. 2方法

1.2.1工具采用中国科学院宋维真主修的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该量表包含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3个效度量表包括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10个临床量表包括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状况Pd、性别指数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该量表已证明有一定的信度和效率。

1.2.2测试方法2004年9月15~10月15,新生入学一个月内,以整群抽样法,统一指导语,学生一次性完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 的测试,测试时间为45 min,统计其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通过比较各量表的原始分,分析医学新生性别间、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之间、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

1.2.3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中的t检验完成。

2结果

2.1医学新生人格特征性别间的比较医学男生抑郁D值显著低于女生(t=-2.56,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性别指数Mf值显著低于女生(t=-10.81,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轻躁狂Ma值显著高于女生(t=2.43,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余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表1)。

2.2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2可知,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相比,男生校正分数值显著高于非医学男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疑病、癔症、性别指数、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值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精神状况、轻躁狂、社会内向值显著高于非医学女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2.3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3可知,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相比,男女生在说谎分数、精神状况、轻躁狂显著高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男女生诈病分数、疑病、抑郁、偏执、社会内向值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或显著意义。并且男生校正分数K值显著低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的癔症、精神衰弱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

3讨论

3.1关于医学新生性别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入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本文结果显示,医学新生的抑郁值,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表明医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更具有自信,更加外向,善于交际,人格更趋向于社会化。男生轻躁狂值显著高于女生,与有关研究一致。女生更胆小、内向、缺乏解决大事的能力、兴趣狭窄,可能伴有衰弱、疲劳、人际关系淡漠、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男生表现出乐观、善交际、精力充沛的个性特征,但也有行为冲动,不能控制其行为,好竞争,对人敌意,易激惹等个性。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传统观念、社会角色期待、家庭教育等方面是有关的。男生性别指数值显著低于女生,反映女生性别角色的分化更加明显,同时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倾向。有学者将人的性格分为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邹萍的研究得出女生的双性化人格形成与家庭(尤其与母亲)的教养态度、方式以及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因此类推,本文研究得出的女性男性化的成因亦如是。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2

2009年~2010年随机抽取胃镜室检查病人200例,1月份100例为观察组,2月份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4~78岁,平均41.3±16.0岁,排除有严重的肺部疾患、心脑血管疾病及极度虚弱者。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的术前准备、检查方法、用物、检查时间和操作人员均相同,其中观察组在预约时和检查前10min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其余条件无差异。其余条件与干预组相同。检查前心理干预:护士热情主动地给病人讲解与该检查相关的医学知识,检查目的、方法、简要经过,检查中可能会出现不适感觉,应怎样配合才能缓解。发现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或对镜检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安慰、疏导。还要向病人保证,医生会用熟练的技术仔细检查,并尽量减轻病人痛苦的。多用乐观的鼓励性言语肯定患者的勇敢行为,帮助患者良好地应对镜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适应能力。检查前情绪干预: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对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减缓或消除,耐心讲解情绪与疾病的互动关系,邀请病区检查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消除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检查中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嘱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心理,说明检查时的痛苦、不适是短暂的,检查后一切均会很快恢复正常,应积极配合操作。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神志、脉搏,变化,并告知只要积极配合,检查就会很顺利完成。当内镜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内镜进入食管后,再嘱深呼吸,避免剧烈的恶心、呕吐和呛咳,并将唾液吐于碗盘内。操作者一定要动作轻柔,保持安静,以免增加患者紧张情绪。操作中不谈与患者无关的话语。检查中护士有意识地握住病人的手,表示安慰和鼓励,必要时让家属陪伴,增加安全感。检查后干预:术后告诉患者咽喉部不适或疼痛,2天内会减轻或消失,不要用力咳痰,防止损伤咽喉部黏膜,并且2小时后喝水,吃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有腹痛、便血及时来院就诊,感谢病人的配合。家庭成员心理干预:通过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家庭成员的帮助会激励患者完成更多的心理行为,改变应激的应对方式,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家人的信心、理解、鼓励,能使患者意志增强,置管顺利。观测项目:询问并观察患者焦虑及恐惧情况并记录,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数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恶心、呕吐次数,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时,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检查完成时间。

2、结果

观察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平均值几乎无差异(P>0.05),对照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值差异明显(P<0.01)。检查中对照组心率,血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循环系统较稳定,观察组镜后恶心、呕吐次数与检查完成时间均少于对照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病人紧张、恐惧程度明显减轻,恶心发生人数也明显减少(P<0.05)。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3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大四学生共计68人。

(二)方法。

1.教学设计。本次研究选取的教学章节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姚树娇、杨彦春主编的《医学心理学》(第六版)中的“第十一章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6学时)。

2.工具。自编巴林特小组主观评价问卷,该问卷从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包括:参与者的情绪体验;参与者在与他人互动中的感受;参与者在认知上的领悟。该问卷包括10个问题(见附表),采取五级评分的方式,以“很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级为选项,各选项所对应的分值为5-1分。所有的问卷都是匿名的。

3.实施过程。巴林特的案例讨论小组(共三次):每次共有12人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10名由学生自愿报名,一名主攻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一名组长(心理学教授,经过巴林特小组主持人培训)。所有参与者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围坐成一圈,其余学生则在座位上观摩学习。活动时间约一个小时。每次活动讨论一个案例。讨论的案例由组长邀请,在小组中自发产生,鼓励学生报告那些他们在早期接触临床时使他们反应强烈的关于患者的人格、心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案例,考虑到医学生接触的临床案例还不是很多,组长也会准备适宜的案例,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创设讨论的情境,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统计分析。教学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填写主观评价问卷。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和讨论后的收获不一而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几名参与者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评价列举如下。小组成员1:“我一直以来很后悔学医,因为我实习的时候看到一个患者家属情绪暴躁,嫌护士换药慢,唠叨两句觉得不解气上去就打了那个小护士一巴掌。让我气愤的同时心里留下了阴影,当我参加巴林特小组后,发现医患关系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医生首先要有疾苦心和同情心,要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达到共情。现在我又重拾了对医学专业和职业的信心。”小组成员2:“我时常困惑,医患之间为什么就不能相互信任和理解,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沟通、交往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参加小组活动,医患困难的交往模式突然清楚,学到了应对医患沟通的方式技巧,我感觉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人格也更加成熟了,收获颇丰。”根据巴林特小组主观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验证并肯定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成员有效应对患医关系、解决患医矛盾、改善服务态度的积极影响。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医学生可以从活动中获益,参与者能从心理学视角观察困难的医患关系,产生改变患医关系的新的想法,而且具有了自信心和心理学技术。

三、讨论

(一)医学心理学肩负的使命

在人文学科相对薄弱的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传播人文精神、促进“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任务;担负着促进心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医学的人文关怀等重要任务。医学心理学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和心理学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还应把心理学应用技术建构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医学生的“医生意识”,以适应未来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会经常碰到患医沟通问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本研究将巴林特小组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实际中,与患医关系教学模块整合,结合PBL开展教学,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的优势

处理患医关系的技术对医患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巴林特小组中案例报告的焦点是“感觉”与人际互动上,直接地关注患医关系,而不是病史和医学资料上。这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对患者和特定患医情形形成新的理解,发现自己在患医关系中的盲点,进而提高其与患者相处的能力,也可以发展医学生的人格,将心理学思维整合到医学活动中,加深自我知觉。本研究表明,短期的巴林特小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能有效的开展,能矫正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作为新式的教学方法,巴林特小组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式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认知和情感的卷入,会使学生对教学充满更多的期待。实践表明,通过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技术重点如精神分析理论、家庭治疗理论、人格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有机融入到医患互动中,具有可操作性。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4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5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傲与自卑

随着国有医疗机构的扩编增岗、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迅速增长,对高校医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轻重不一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利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等,一些专业性强或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调查显示,34.7%的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86%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89.8%的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2.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3.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加卫生系统组织的各项活动,无形中给家庭经济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贫困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参加“双向选择”,为争取到就业的机会,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激烈竞争。同时,他们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也趋于理性,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自主创业的美好愿望。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学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区别医学生与其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差别,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就业教育体系,切实研究出适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建立校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就送到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去,专业课教学在临床一线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保证基础。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调整心理首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激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分析,适当转移。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咨询,预防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4-02

积极心理学上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现已风靡于世界。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美德,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提升幸福感,健康快乐生活。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主观体验(快乐、愉悦、满意、现实感)、积极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积极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与医药管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存在不少弱点和不足(如灌输式地说教、实效性不强)等情况。虽然积极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研究如果关注积极方面提升生命质量,后者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医药服务能力。但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重视人的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旨在开发和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其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探究具有借鉴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内容,作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尽管各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但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药学、管理、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践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二)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其实都是想发展和进步的,强调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数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学生对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以致该专业有些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

(三)忽视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尽管不少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很丰富,如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但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宣讲和分析,强调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敬业、诚信、友善、感恩等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这样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灵魂”,学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忽视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培养方案里,很多高校该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在课程考核时,实践考核方式、方法不明晰,所占比重偏低,“60分”万岁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还有一定市场。而且,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还有,社会要求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但不少高校该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护不佳,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不紧密,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一四”模式构建

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存在不足,结合我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同时借鉴积极心理学有关理念,构建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一四”模式。一种理念,即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品质培养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四结合,即建立“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源于主动选择。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建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体验和一种积极的行为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多给自己的心灵多灌输积极的思想,实现多元价值,树立幸福胜于成功的理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应当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既要有必要的讲授引导,更要有学生积极、自觉参与,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如在管理学课内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如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学习问题教学法方法,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内心深入都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如敬业、诚信、友善、感恩、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自觉等。人类的这些积极特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时,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积极特质;依托多元化的课内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如礼仪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校外见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展示,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其获得更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交往行为,并最终在其人格中打下积极的烙印,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

(四)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全力构建积极的“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校内实践教学:加强授课教师培训和岗位见习,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不断引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活动:想方设法成立模拟药房等平台、大力支持市场营销协会、营销策划大赛、礼仪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吸引具有实力的医药公司进行校合作办学,培养特定岗位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平台。校外实践实习:要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药厂、医药公司、药房,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疗机构等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援助、社区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各医药公司和各大药店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3]斯奈徳,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江波,等.以开放性实践教学促进药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6)

[5]曾贵峰,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

[6]马冰心.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5)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7

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1.3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结果

2.1通过筛查

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

结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8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9

随着药学服务逐渐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应该大力提倡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让医者、药者认识到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就医质量,更好的完成治疗。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比较薄弱。我们应该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给病人提供药学知识、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病人教育和咨询,药动学的咨询和营养支持,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选择。药师要多与病人沟通接触,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治疗冠心病的医师和药师应该具有临床药师大多具有医学和药学的双重知识结构,具备提供药学服务的基本素质才能为患者提供有帮助的专业的服务。冠心病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有备选治疗方案进行最小成本、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向病人提供既经济又能提高生活生存质量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大大降低冠心病治疗的总费用,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整个社会的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时非常必要的。冠心病药学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有冠心病药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具有更多更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药物。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涨趋势,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也出现了普遍的患病态势,而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价格不一,有的治疗药物甚至很昂贵,因此,提高冠心病的药物服务成了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尽量保证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

2、药学服务人员对冠心病患者履行的职责

首先,要求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不管是在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包装上都必须是合格的优质的。因此在药品的采购时,从合法的渠道获得药品,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采购;注意药品的贮存,减少药品的变质;保证药品在疗患者该次治疗的服用期间处于安全的有效状态。其次,药学人员应提供有效的冠心病治疗药物。要求药学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症、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性能均有全面的了解。药物治疗服用前,药学人员应对病人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可能损害。同时,在药物治疗前,还要加强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第三、药学人员应提供经济的冠心病治疗药物。目前由于我国医疗、医药、医保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上涨过高的医药费用已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和严重浪费,要求药学人员掌握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四、在临床的药学人员有能力向医生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和用药方案,协助医生正确、合理地为患者使用药品。药学人员还应该积极深入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处方分析,进行新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

二、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应用

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在对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主动关心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治疗药物,达到身心全面康复的目的,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应该同时进行,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的治疗效果。单一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都不可能完全至于冠心病患者的病症。

1、冠心病患者治疗服务的注意事项

(1)药学服务人员应该与冠心病患者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心态,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达成共同促进康复的默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用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患冠心病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疏导患者对并征得紧张情绪。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上沟通,并从生活上照顾他们,比如给他们最大的精神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嘱其进食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有助于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治疗。

2、针对性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对策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药物服务和心理护理,教会患者科学用药,并加强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1) 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

冠心病患者入院的3~5d抑郁逐渐明显,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医生或者护士应该主动的向患者热情、仔细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让患者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加之合理的药物服务,提高患者的信心。

(2)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冠心病患者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药物服务人员应该与医生和护士一起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医学心理学论文例10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