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务审核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41

财务审核论文

财务审核论文例1

2企业会计财务核算以及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较多企业单位实现了跨越性提升,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经营水平迅猛增长。然而,基于我国企业单位仍旧包含先天性的不足,导致会计管理制度始终并不成熟,引发我国众多行业之中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及会计审计仍旧包含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在于,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之中的独立地位无从保障。会计审计工作为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几乎各个企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均为企业内部员工,因而开展会计监督管理会受各类不同利益关系以及权利效力的影响限定,无法确保审计管理应有的公正公平性,使应有的监督作用较难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企业从事会计审计管理仅仅是对下级人员的管理,对拥有权力的领导阶层则形同虚设。另外,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体制欠缺科学合理性。企业进行会计审计管理旨在确保被审计对象能够自觉自主地履行工作职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操作,进而实现企业单位自我约束的良好效果。然而,我国宏观管理上却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存在差异,即赋予服务职能存在不同。国家层面要求,进行会计审计的重要核心为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经营水平做有效的监督以及全面的审查,预防形成危害于企业的结果,更加注重会计监督管理的内在作用。而企业层面针对会计审计管理制定的工作要求则是,就企业发展经营状况进行谋划并提出综合性建议,关注的侧重点在决策作用上。事实上,在固定的时间段之中以及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审计管理工作关注的重心点不同势必会导致程序与实践工作存在冲突,较难激发审计管理自有的理论优势。最终,会导致企业决策领导层不够重视会计审计管理,投入力度欠缺不足,进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难胜任不断变化且较为复杂的现代企业管理标准。企业进行会计财务核算阶段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为欠缺合理科学的定位。较多企业单位针对会计核算管理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通常是财务核算工作同他类审计管理融合开展,对于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界限没能清晰界定,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则往往身兼多职,自身掌握的职业能力水平、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呈现的工作精力则欠缺良好的保障,导致企业会计财务核算管理仅能够消极地进行。另外,企业单位欠缺有效合理的会计财务核算动态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权力制约,对财务核算管理监督工作进行干预,使得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任务的公开性、透明性、合法性与可靠性较难保障,令内部的经济腐败环境不断恶化。再者,针对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欠缺有效一致的制度安排。在企业单位之中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常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开展,多进行的是附和性以及被动性的任务,由于没能上升到到企业工作决策的战略化高度,形成了明显的人为目标性管理倾向,导致会计核算信息有误的问题。

3企业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策略

为有效弥补不足,提升实践工作水平,首先应有利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根本独立性,給予审计部门更高的权利职能,使之在企业管理经营发展的全阶段中均处在独立的地位,合理防控企业领导人员存在的权利干涉以及利益干扰问题。审计机构只有拥有了权威力量,方能真正发挥会计审计工作职能,凸显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率。另外,应创建完善全面的企业会计审计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可借鉴学习不同企业的成功经验,掌握现代化监督管理工作策略,做好自我约束管控,发挥良好的监控工作职能,把握经济效益为重要的主线,设定契合我国政策标准以及企业发展建设需求的管理监督制度,开创优质的内部以及外部会计审计管理监督环境。另外,应扩充会计审计管理投资力度,做好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技能素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实践工作中要实施动态跟踪与全过程实时管控,兼顾风险防控以及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会计审计管理质量水平。在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中,应肯定核算工作主体地位,分步骤、清晰有序地划分各项工作,方能保证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另外,要进一步优化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制度,针对实践阶段中进行的会计分析、作出的财务处理、进行的成本核算与相关程序做具体定性要求,辅助企业提升财务管控水平与决策预测质量,真正建设优质的会计核算系统。对于企业财会人员要做好从业资格控制管理,把握以人为本、持续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优化岗位员工思想培训与专业技能教育,夯实基础建设,开创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财务审核论文例2

1.企业工资基数未能准确上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单位必须如实上报企业的在职人员综述,并且依照要求而7%比例进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但是很多企业和单位收到个体利益的驱使,少报员工基本工资基数,有些单位还出现瞒报工资基数的现象。

2.“单基数”的缴纳形式所谓单基数缴纳形式指的是企业进队在职人员进行医疗保险而缴纳,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可能出现利用参与保险的机会带动企业内部所有退休人员享受医保待遇的问题。

3.“断保期”可能发生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人员的变动,这就导致企业可能出现断保期,进而资金就会出现流失现象

(二)征缴环节完善政策,强化财务审核,提高征缴率

1.相关部门强化基本工资审核企业医疗保险缴纳主要以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比例进行缴纳,企业或单位如果少报或者瞒报就会少缴费用,减少支出。所以加强基本工资审核是医疗保险财务审核的首要工作,也是征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此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只有强化基本工资审核环节,才能保证医疗保险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宣传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在了解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向企业积极宣传,扩大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了,由此不仅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同时扩大了医保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医保的待遇。

3.企业需要完善医保缴费政策企业征缴医保工作人员及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变化,积极引导企业职工以保缴费,提高医保基金的征缴率。

二、基本医疗保险支出环节财务审核的实践与探讨

(一)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开发与维护,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安全和完整

湖南省医保局自启动以来,针对医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已经全面实现电算化,由此既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又可以保证财务审核的质量,最终提高了工作效率。首先,医保管理体系中三个目录的维护已经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体系中。就医患者的基金支付比例和自付比例都已经包含在系统当中,疾病的分类也在该系统当中,由此所有医保基金核算的基础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其次,我局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会计核算相关软件和重要数据都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设置了不同岗位的操作权限。

(二)住院医疗费支付过程中加强财务审核,搞好财务结算,达到管理基金的目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保障部门的财务审核工作人员,必须要依法行事,强化监督审核工作。对于一些法律条文、相关规定必须认真理解,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的相关规定包括以下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暂行办法》。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审核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审核发票以及发票必须保证其真实性;第二,医保使用人员的诊疗项目、用药、自付比例都要参照规定进行结算审核,确保无误;第三,费用申报的逻辑关系必须保持平衡;第四,对于出现异常费用的情况要单列审查,确保其真实性、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财务审核作用,实现基金管理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医保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医保参与人员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趋势。虽然定点医保医院也不断增加,但是很多不正规的医疗机构仍然出现很多骗保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及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增加了医保风险。这对当前我国医保基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医保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核的每一个环节,让财务监督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当现有医保资金达到收支平衡的时候,医保财务审核工作必须起到监督作用,准确核算数据,为下一步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

财务审核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22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121-04

一、引言

高校财务报销审核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直接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和发展。而高校科研报销审核作为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的关键组成部分,日益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也逐渐受到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关注。高校科研报销审核全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科研活动的效率和社会声誉与形象。

随着国家教育与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高校科研报销审核越来越重要。侯利敏(2010)、吴静慧(2013)和宋海鸥(2013)分别就目前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李静(2012)通过对高校财务报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推行网上预约报账、加强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相关培训、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等相应的解决对策。陈军(2012)首先分析了高校传统财务报销业务流程的局限性,然后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基于无现金报账模式提出高校财务报销业务的流程设计思路,并提出流程再造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禄■(2013)利用对比、图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报账模式、优化报账流程、畅通财务信息网络、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等对策,借以解决财务报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财务报账需求。曹金臣(2013)对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优化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的对策。罗伟峰(2013)以G高校为例对高校财务报账审核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并从非现金报销审核及高校财务报账审核查询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财务报账审核问题的思路。郑佳境等(2014)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对高校财务报销预审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现有高校财务报销预审的阶段和内容,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体现在学者们对高校财务报销问题现状及流程优化方面的解析,力图发现高校财务报销问题存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但对高校科研财务报销的研究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高校科研报销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报销业务的范围也在扩大,报销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逐渐突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及高校科研工作。因此,本文主要利用博弈理论,构建高校科研报销过程中相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博弈模型,从定量模型分析的视角深入解析高校财务科研报销流程中行为主体之间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

二、高校科研报销行为的博弈均衡分析

(一)博弈前提假设

1.假设在高校财务科研报销中主要存在两类经济行为主体:高校科研工作者与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这两类经济行为主体中,科研人员追求报销额度最大化、报销难度和耗时最小化;财务审核人员则追求财务报销行为规范、报销审核省时简易。因此,在给定的财务制度和科研管理机制约束下,两类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决策都是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2.假设在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工作者有两种策略:规范报销和不规范报销;财务审核人员也有两种策略:严格审核和宽松审核。当科研工作者进行规范报销,财务审核人员进行宽松审核时,科研工作者与财务审核人员各自获得的正常收益为R和H(H为与财务秩序得以维护相关的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声誉、绩效、晋升机会等,视为财务审核人员的正常收益);同时,假设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能够获得潜在的额外收益为F(F主要指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良好社会声誉与形象等);如果科研工作者进行不规范报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潜在惩罚,其潜在的惩罚收益为-F(该潜在惩罚主要指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形象和声誉受损)。

3.假设财务审核人员宽松审核时,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能够获得收益为R*,且不规范报销收益R*>R。其中不规范报销收益包括正常收益R和超额收益E两部分,即R*=R+E。同时,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行为被财务审核人员发现时,财务审核人员对其加以潜在的惩罚,其损失等于F。此时,财务审核人员由于审核不力而造成的财务报销不规范或违反财务报销制度带来的工作声誉受损、晋升机会受阻等损失为S。而且,假定财务审核人员的损失与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所获超额收益呈正相关关系,即S=λE,其中0<λ<1,■>0。

4.假设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行为受到财务审核人员的严格审查时,其收益为不规范报销收益减去不规范报销成本和因不规范报销被严格审核而造成的损失A。该损失是不规范报销努力成本b1?兹21(b1为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行为的努力系数,?兹1为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行为的努力程度)、潜在惩罚F和显性惩罚?茁f(E,?兹1,?兹2)相加,即A=b1?兹21+F+?茁f(E,?兹1,?兹2)。其中,?茁为显性惩罚系数, f(E,?兹1,?兹2)为惩罚函数,f'E>0,f' ?兹1>0,f' ?兹2>0;?兹2为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查的努力程度。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财务报销秩序得以维护而带来的正常收益H加上惩罚收益减去严格审核成本B,即H+?茁f(E,?兹1,?兹2)-B。其中,严格审核成本为B=b2?兹22,b2为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查的努力系数,?兹2为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查的努力程度。

5.假设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查,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正常收益减去严格审查成本,即H-b2?兹22,科研工作者的收益为正常收益R。

6.假设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且财务审核人员宽松审核时的超额收益大于各种成本之和,即E>b1?兹21+F。

7.假设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核的惩罚大于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的超额收益,即?茁f+F>E-b1?兹21。而且,当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核的收益大于宽松审核的收益,即λE+?茁f-b2?兹22>0。

(二)科研工作者与财务人员的博弈模型

根据本文博弈前提假设的条件可以建立科研工作者与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行为博弈模型(如图1 所示)。

在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的情况下,如果财务审核人员采取“严格审核”策略,那么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财务审核人员的正常收益H加上惩罚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行为获得的收益?茁f减去财务审核人员进行严格审核所付出的努力成本b2?兹22,即H+?茁f-b2?兹22。科研工作者的收益等于正常收益R加上不规范报销带来的额外收益E减去不规范报销所付出的成本b1?兹21再减去不规范报销被严格审核的惩罚?茁f和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社会声誉与形象等遭受额外损失F,即R+E-b1?兹21-?茁f-F。如果财务审核人员采取“宽松审核”策略,那么财务审核人员将会受到违反财务报销制度及审核不力等带来的各种损失λE,因此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H-λE。科研工作者的收益为正常收益R加上不规范报销带来的额外收益E减去不规范报销所付出的成本b1?兹21以及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社会声誉与形象等遭受的损失F,即R+E-b1?兹21-F。

在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的情况下,如果财务审核人员采取“严格审核”策略,那么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财务审核人员的正常收益H减去财务审核人员进行严格审核所付出的努力成本b2?兹22,即H-b2?兹22。科研工作者的收益等于正常收益R加上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带来的社会声誉和形象收益F,即R+F。如果财务审核人员采取“宽松审核”策略,财务审核人员的收益为正常收益H。科研工作者的收益为正常收益R加上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带来的社会声誉和形象收益F,即R+F。因此,科研工作者与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

(三)博弈均衡分析

当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宽松审核的收益H>H-b2?兹22,因此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策略为宽松审核。但是当财务审核人员选择宽松审核时,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的选择取决于不规范报销的努力成本、超额收益和的潜在惩罚。即当E-b1?兹21>2F时,科研工作者最优选择为不规范报销;当E-b1?兹21<2F时,科研工作者最优选择为规范报销。

科研工作者报销策略的实行主要取决于不规范报销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不规范报销的努力成本、不规范报销的惩罚损失。当?茁f<E-b1?兹21-2F时,科研工作者会积极选择不规范报销策略,此时不规范报销是科研工作者的占有均衡。当科研工作者选择不规范报销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策略选择取决于显性惩罚、财务审核人员宽松审核时的损失和财务审核人员的严格审核努力成本。当显性惩罚大于严格审核努力成本与宽松审核损失时,即?茁f<b2?兹22-λE,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选择是宽松审核;当?茁f>b2?兹22-λE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选择是严格审核。

因此,当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的超额收益大于不规范报销成本加不规范报销潜在损失F的两倍时,科研工作者存在选择不规范报销行为的可能性。当?茁f<E-b1?兹21-2F时,不规范报销行为对科研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规范报销是科研工作者的占优策略。如果?茁f<b2?兹22-λE,财务审核人员必定会选择宽松审核。此种情况下,均衡策略为(不规范报销,宽松审核),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行为对财务审核人员不具有任何吸引力,财务报销秩序将会呈现无序状态。如果?茁f>b2?兹22-λE,财务审核人员会选择严格审核策略,均衡策略为(不规范报销,严格审核)。当?茁f>E-b1?兹21-2F时,如果E-b1?兹21>2F,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如果E-b1?兹21<2F,存在纯策略均衡(规范报销,宽松审核)。

根据纳什均衡策略的相关定义,上述博弈一定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假定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的概率为p,规范报销的概率为1-p;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核的概率为q,宽松审核的概率为1-q,则科研工作者的期望收益为:

Ea=p[q(R+E-b1?兹21-F-?茁f)+(1-q)(R+E-b1?兹21-F)]+(1-p)[q(R+F)+(1-q)(R+F)]=p(E-b1?兹21-

2F-q?茁f)+R+F

其最优化的一阶必要条件为:

■=E-b1?兹21-2F-q?茁f=0

因此,财务审核人员最优的严格审核概率为:

q*=■

财务审核人员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Eb=q[p?茁f+pλ(R+E)-b2?兹22]+H-pλE

其最优化的一阶必要条件为:

■=p?茁f+pλE-b2?兹22=0

则科研工作者最优的不规范报销概率为:

p*=■

因此,科研工作者与财务审核人员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

因此,对于财务审核人员来说,当实际不规范报销概率p大于均衡不规范报销概率p*,即p>■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选择是严格审核;当不规范报销概率p=■时,财务审核人员以q=■的概率严格审核;当不规范报销概率p<■时,财务审核人员的最优选择是宽松审核。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当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核的概率q>■时,科研工作者最优的选择是规范报销;当财务审核人员严格审核的概率q=■时,科研工作者以p=■的概率选择不规范报销;当q<■时,科研工作者的最优选择为不规范报销。

三、结论与对策

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量、繁杂程度与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行为的规范性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规范性与否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以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行为利益为出发点,运用博弈理论,构建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行为博弈模型,深入分析高校财务科研报销流程中行为主体之间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行为的博弈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高校科研报销审核既是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各类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也是在帮助科研工作改善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科研报销审核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服务科研活动、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责任和义务。而现实高校科研报销审核中,财务审核人员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等存在严重不足,服务态度和耐心较差,成为高校科研报销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的关键,影响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效率。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服务能力。

2.加强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行为的规范化教育。在高校财务报销中,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占据的份额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高校财务报销队伍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现实中,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者对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的了解甚少,科研报销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行为,给财务报销审核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也为高校未来的审计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行为的规范化教育既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经费使用效率,也能降低科研工作者的报销成本。

3.建立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诚信档案。通过建立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诚信档案,规范高校科研报销行为,提升科研工作者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业务水平,促进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侯利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72-73.

[2] 李静.高校财务报账的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2(5):157-158.

[3] 陈军.无现金报账模式下高校财务报销业务流程再造[J].财会月刊,2012(9):50-51.

[4] 禄■.浅谈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1-184.

[5] 曹金臣.高校财务报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探析[J].河南农业,2013(4):59-60.

[6] 吴静慧.高校财务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190-191.

财务审核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112-03

前 言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迅猛、高校在校学生持续增多、事业经费逐年增长、社会经济活动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的内容和领域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多元化,与此相应的高校财务审核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归根到底其工作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等。

一、高校财务审核的岗位职责

高校财务审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有关人员来报销的账务进行检查,目的是衡量经济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高校财务审核的内容,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自制原始凭证的审核

具体包括:1.报销封面的填制内容是否完整、准确,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完整,有无越权审批行为等。2.教材入库单、材料入库单、设备验收单等内容是否完整、与外来发票内容是否一致。3.领报表(劳务报酬表)中设计的校内校外人员的劳务所得是否已经纳税,是否有本人签名或由他人代签,相关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是否齐全等。

(二)外来原始凭证的审核

具体包括:1.审查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行政事业经费,往往要求经费使用部门在经济活动完成时要将所取得的原始凭证,分类贴在相应报销封面后面,经相关部门领导审批以及必要的登记后,送至财务处办理报销手续。时间期限原则上要求在本年度,对于跨年度的原始凭证,除非有特殊原因经所在部门领导同意并附上情况说明,一般不予报销。对于正常跨年度的科研经费,在其经费报销时可以适度宽松,允许时间间隔稍长一些,但仍然要严格审核其经费使用进度是否与科研经费预算报告保持一致,不一致则不予报销。2.审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往往有刮擦、挖补、涂改、伪造的情况。准确性包括三重含义:原始发票本身大小写是否一致;原始发票的合计数与报销封面上所填的金额是否一致(由于经费有限,允许原始发票等于或者略大于报销封面上的金额);现在部分高校已经实现无现金报账,另外还要填制一张支付确认单(上面有经办人的姓名、卡号、金额等基本信息),确认单上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金额是否和报销封面的合计数一致。完整性包括票据的要素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这里包括附件的完整性,如主票据的内容上有列明详见清单,则清单必须要附在主票据后面,不得缺失。3.审查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法性有三个层面的含义:(1)票据本身合法,即是否为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监制允许使用的发票、收据、车船票等合法凭据。现在由国税局和地税局监制的发票均可以网上查询真伪,此举极大地减轻了财务审核工作人员的压力并遏制了发票造假。(2)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上所有的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有关规定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比如在差旅费报销规定中指出,只有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报销飞机票,普通教职员工不允许。另外只有公车的汽油费能报销,其他人员外雇车辆或私车公用的汽油费是不允许报销的。(3)经济业务与票据搭配的合法。不同的经济业务应使用不同种类的合法原始凭证,业务内容应与相关业务凭证配套一致。比如差旅费报销封面后面除了住宿和交通的发票,不可以再贴办公用品或礼品等不相干的发票。除了审查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外,还需审查其合理性。比如吃饭的票不能放在其他行政事业经费里,只能放在招待费项目中。另外笔者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个别文科专业教师的课题调研交通、资料、书费的发票很少,而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的发票很多,明显和实际有出入。另外还有教师报销调研交通费时,天南海北的汽车票、火车票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还有交叉时段的几张车票,明显不合理。

二、高校财务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审核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不断实施,财务审核人员仅仅依赖已有的知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存在不少财务审核人员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陈旧、会计理论单一、主动学习意识淡薄,对与高校相关的经济理论、法律知识甚至是会计知识的学习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以致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往往比较被动,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导致审核业务处理的判断偏差较大;有些财务审核人员不认真钻研业务,对工作得过且过,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还有些财务审核人员虽然经过正规学习,但由于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满足于现状,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提高慢,最终导致财务审核人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服务效率低、质量差。

(二)财务审核岗位独立性差

由于财务审核岗位属于普通的基层岗位,岗位人员易受上级领导和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其审核行为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尤其来自上层的制约力度最大,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财务审核的独立性,如果领导之间互相“打招呼”,本部门的领导原则性又不强,那么会直接导致一些不合理的、超标的甚至违规的票据得以顺利通过。

(三)存在信息不对称

财务审核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各项法规、规章以及上级部门和本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要求对各项报销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采取退回或要求报账人员整改的方式处理,但由于报账人员不是专业财务人员,往往对各项财务规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如果不对其事先耐心解释退回或整改原因,易引起误会,以为财务审核人员是有意刁难。由于报销日常经费是非常频繁的事,每次均让审计人员费尽口舌解释也不现实,但不这样做又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四)传统报销方式有缺陷

目前,高校经费使用一直沿用传统的“先批后审”报销方式。很多部门领导认为对经办人员要报销的发票不论自己是否认真审批,反正最后仍须财务处专业人士审核,久而久之,内心放松,有时候甚至只批不审,将审核压力全部转嫁给财务审核人员。经办人员贴好报销封面以后,先找相关领导审批,然后直接到财务处报销,正常情况下,合理、合法的原始凭证很快就能审核通过,审核无误的凭证也能很快报销,这会让经办人误以为只要领导审批过的票据就能顺利报销。所以,如果财务审核不通过,经办人就会认为是财务审核人员故意刁难,最终造成财务审核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关系紧张,甚至被无形孤立,财务监督工作很难获得其他部门人员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困扰财务审核人员的常见问题。

(五)财务部门未能定期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工作

领导对经费报销的审批更多的是把握大方向,比如组织一个活动事先定好报销多少经费,事后具体拿什么发票凑足全由经办人自己解决,领导基本不过问,此种现象在高校非常普遍,对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核全要靠财务审核工作人员自己把握,这最后一关又会经常受到种种制约,难免使得一些非法的票据变成漏网之鱼。由于财务审核岗位本身工作量大且人手不足以及凭证自查费时费力,所以目前能自发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凭证全面自查的高校很少,除非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进行突击式的自查。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省财政厅对全省高校进行会计规范化检查之前,从未开展过全面自查自纠工作,但为了响应号召,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凭证全面自查工作,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

(六)部分高校制度落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部分高校没有将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也没有组织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评比、竞赛等活动。与教学、行政人员比较,财务审核人员待遇偏低,缺乏对财务审核人员合适的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激励机制。

三、措施与建议

(一)财务审核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应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理论动态,加强专业知识理论研究的同时多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既要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而且也要懂得审计、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甚至要对其他学科也要有常识性的了解,这对于提高岗位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在面对广大师生员工做解释工作时能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财务制度要求只有公车才可以报销汽油费,从字面理解,除了校车可以报销汽油费,其他车辆、部门以及个人一概不能报销汽油费。可是确实有特例,笔者所在高校有汽车学院(二级学院),专业实习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汽油是基本的实习耗材,在与老师沟通了解后,准予其将汽油票列入正常报销的范畴,所以对制度理解不能一概而论,要灵活运用,在合法、合理、合规的框架下尽可能简化报账流程。

(二)加强财务知识普及教育,营造信息对称的和谐氛围

加强财务常识的普及,可以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对于上班时间固定的行政部门人员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普及财务法规、基本财经知识以及发票防伪鉴定的方法等;对于上班时间不固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可以做成言简意赅的讲义,上传到财务处的部门网页上,方便大家随时了解和学习;对离退休或不方便上网的员工采取在财务处办公大厅醒目位置张贴一些界面友好的普及性的会计知识标语或者宣传图的方式,全方位地加强财务知识普及教育。只有信息对称,大家才能充分理解财务工作,也为财务审核人员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减轻其工作时的心理压力,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自身不断提升工作绩效和服务质量。

(三)改进传统报销方式,增加预审程序

所有支出类的原始凭证,都应该由财务审核人员预审核,核实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经办人将预审核没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再交由部门领导和财务处长签批,然后再到财务审核或复核人员处复核,最后复核无误的才准予报销。通过预审核使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此举一方面能防止违规发票入账,杜绝一部分人利用领导不会鉴别发票真伪这一弱点拿假发票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也调动了财务审核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增强财务审核人员的责任感,同时有利于理顺财务审核人员与其他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财务审核人员与其主管领导以及其他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融洽了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氛围。

(四)定期在内部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定期对凭证进行回看,包括财务审核人员自己回看和相关岗位人员交叉回看,这样可以避免当局者迷的情况。对自查出有问题的凭证应给予重视,并及时纠正,避免以后的工作再出现类似错误。这也是对教职员工某种意义上的保护,毕竟自查发现问题,自己内部可以及时纠正和补救,如被第三方审计发现问题,将令学校和教职员工陷入尴尬和被动局面。

(五)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尤其是财务部门领导要创新对财务审核人员的激励机制。另外财务部门领导要考虑到审核岗位的特殊性和辛苦程度,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引导他们将自己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同时要充分保障和尊重他们的基本利益,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财务审核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侯利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

财务审核论文例5

关键词 :委托理论;村级财务;运用

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委托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可以极大的填补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委托的激励机制作用,激励人依法行使职权,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实用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一、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常用于企业中,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即委托人授权企业的经营者即人来经营管理企业的一种合约关系,而达到所有者和人相分离的目的。委托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企业由谁控制,反映了企业内部结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布状况,标志着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同性质和进化程度。

委托理论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种机制或契约,能给人提供某种刺激和动力,使他向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奋斗;明确人的受托责任和义务,有效制约人的行为;通过机制或契约有效平衡或者协调管理者、雇员、股东、供应商、消费者、征税人等各方的目标及利益。

二、委托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严格选用人。委托人与人实际上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前者是投资者,后者是经理人。若经理人与投资者心心相悖、经营目标趋向不同,两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差较大,在此种状况下,投资者的经营目标就很难实现。当然,投资者可以在管理体制与管理措施层面上加大对经营者的规范力度,但不管多严密的制度,心术不正的人均有可乘之机。故在选聘经理人时,除注意其工作能力外,还需特别注意其人生的价值趋向与品行的一贯性。

第二,增强激励,培养人的忠诚程度。人的忠诚度的高低,主要是由当事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委托人的激励机制两方面决定的。因此,除在精神上鼓励、感情上联络等层面外,更要注意在物质激励与工作、生活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采用股权支付形式。

第三,加强监督,委托人自身或委托外界对人的经营过程、经营成果进行监督。人在履行自己的受托责任时,对单位经营过程中供、产、销与人、财、物等方面有较大的执行与管理权,若监督机制不完善,就会给其提供了滥用与错用权利的土壤。要使经营者的权力在规范的轨迹下运行,就必须建有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委托理论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行村财乡管制度

为了解决村级专业财务人员短缺与业务素质不高的矛盾,为了加强对村级财务的集中有效管理,我国的许多乡镇建立了专门的核算管理机构,即“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对村级的经济业务进行集中的核算与管理。村财乡管的具体操作程序为:

第一步,签订委托合同。村级(委托方)与乡镇(受托方)按照平等协商与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委托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第二步,清产核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组成专门的专业清查小组或者委托社会的民间中间组织对本级的财产物资与货币资金进行一一清查盘点核实,根据盘底的实际情况制作财产物资清理一览表。清产核资结束时,要将其组织清查的全部工作底稿与盘点表全部一次移交乡级的“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并将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全部划缴“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金融机构的基本存款账户,与此同时要一并办好财务移接交手续。

第三步,设岗建账。“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根据经济业务核算与管理规模大小的需要,设立主办会计、票证会计、税务会计、财务审核员、内部审计员和出纳等岗位,负责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村级组织只设一名报账员,不再设会计、出纳。“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按照财政部《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根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移交的财务资料,以村为单位设置账簿;

第四步,报账核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报账制,村级报账员必须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原始凭证送村级财务负责人(“一支笔”)进行合法与合规性初审并及时汇集与妥善保管,定期将汇集初审的原始凭证向中心报送,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应设置库存现金日记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救济(灾)款物登记簿,由村级组织报账员负责登记。“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中心”要对村级报账员报送的原始凭证及时进行审核与登帐核算,每月向村级与相关部门定期报送“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每年向村级与相关部门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定期将财务报表向村民张榜公布。

(二)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

乡镇政府根据各村的经济业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的职数与应聘的基本条件,经过资格审查、笔试与面试等程序后,按最后综合得分择优录取,通过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财政部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及本乡镇自己制定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制度等财经法规集中培训后,由乡镇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委派到辖区内村、组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与所在村组的双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组的内部管理。

(三)实行村级财务审计的委托制

村级在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与检查过程中,可以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也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进入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工作中,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成立的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等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向村民提供公正透明的会计信息,把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一起引进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审计监督中。

研究成果:

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湖南村级财务管理现状与改革趋向的研究》(编号:2014ZK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晨光.北京市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调查研宄[J].经济研宄参考,2010(71).

[2]杨会朴,刘晓明.河北省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调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财务审核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71

高校财务审核作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前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现状,发现高校财务审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工作能力,解决财务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分析思路。同时,高校财务审核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财务审核工作的全面梳理和完善,有助于高校进一步厘清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权责利关系,减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1 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现状

1.1 关于财务审核人员建设方面

伴随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断与实施,高校财务审核工作也面临重大变化,不断更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对高校财务审核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掌握与熟悉应用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熟悉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审计、税收、财政、金融等知识。

虽然在工作实务中财务审核人员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仅仅依赖现有的知识已经难以跟上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步伐和我国新会计制度和准则不断实施的节奏。但是由于高校编制所限,高校财务人员配置有限,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导致财务审核人员在处理日常的纷繁杂乱的财务报销业务后,难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主动学习最新的财会专业技术知识、实时更新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导致目前高校财务审核人员知识面狭窄,会计理论单一,对相关财会法规不熟悉,对财务政策理解不到位,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有的财务审核人员态度消极,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能履行审核人员的职责。

1.2 关于财务审核制度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等事业单位一般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即由单位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对有关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签字,再由财务人员审核后办理记账与付等会计业务。由于单位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一支笔”)不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背景和知识,作为财务报销的第一责任人的单位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一支笔”)们在审核签字过程中,由于对原始凭证的真伪、经济业务发生的性质、项目开支范围等财务日常报销的要求不太熟悉和了解,在审核签字过程中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财务审核人员在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七条相关规定进行原始凭证审核时,对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时,难以获得报销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削弱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互相牵制和监督的作用。

1.3 关于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方面

高校财务审核信息化是将会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成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高校信息化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高校内在管理要求而言,由于高校财务审核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高校内部各个相关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有助于打造部门信息共享的财务信息平台。从高校财务工作的外部工作环境来说,高校财务系统与财政、银行、税务等社会外部系统关系密切,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高校财务信息与社会其他资源形成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特别是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由于层级复杂部门众多、信息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高校领导重视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高校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要求,也桎梏了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发展。

2 改进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2.1 提高财务审核人员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知识观念与职业技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无情的甩在身后,成为时代激烈竞争的淘汰者。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人员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高校财务审核人员予以及时、正确的解答与处理。高校财务审核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作环境。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发展的眼光,认真专研,拓展领域,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2.2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财务审核人员乐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职务聘任等方面对一线教学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从而降低了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应创造条件为财务审核等财务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条件,建立健全财务审核人员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对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对于那些考核结果优秀的财务审核人员,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对其给予职称评聘、职务聘任方面的政策倾斜。

2.3 增加人员配置,缓解财务审核人员工作压力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资金来源也由单一的财政拨款方式转变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形式,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学杂宿费、科研经费拨款等非税收入,以及提供培训进修和校办后勤实体经营收入等,伴随高校资金流量的剧增,高校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财务审核人员既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外,必要时还要为报账人员解释报账流程和报销相关规定,对不予报销的原始发票还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导致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量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然而受高校事业编制和财务保密性要求所限,高校财务部门人员编制普遍偏低,导致财务审核人员配置没有和高校财务工作量的持续增加形成合理配比。增加高校财务人员配置比例,打破制约高校财务审核工作完善和发展的瓶颈,将高校财务审核人员从过度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提高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安于工作乐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建立健全财务审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监督职能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审核内控制度尚未形成完善健全体系,伴随我国经济法制的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然成为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新要求。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项职能。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审核工作对会计核算职能重视有余,对会计监督职能重视不足,从而不利于高校财务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高校加强财务审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真正地重视源头、夯实工作过程,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建立健全财务审核人员工作制度,要求财务审核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相关规定不得审核原始凭证,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建立健全高校部门间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的范围,落实监督责任,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依靠外部监督力量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合理化意见,提高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效率。

2.5 加强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审核工作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与各学科各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加强高校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将极大促进于高校财务审核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加强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整合,目的在于对财务审核各道环节进行细化和优化,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财务工作最佳结合点和介入点,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效果,从而实现财务审核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实现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性。其次要借助校园网络建立财务审核信息化共享平台,接受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共同维护财务审核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

2.6 提高财务部门与财务审核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高校财务部门应重视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财务制度的普及度,促进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高财务工作特别是财务审核工作的效率。高校财务部门应借助财务审核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财务审核工作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成果方便报销人员随时通过登陆了解学习等高校各项财务制度。从事财务审核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主动与报销人员沟通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业务熟练、程序规范、高质高效地为全院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虹,黄宏杰.加强高校财务审核工作的管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财务审核论文例7

高校财务的报销审核工作也变得日趋重要,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高校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财经法纪法规的执行力度,国家每一项经济政策、法令、制度的颁布实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日常的报销审核中,因此,做好财务报销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高校财务报销审核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在校学生持续增多、事业经费逐年增长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高校的经济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目前高校报销审核存在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会计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高校发展战略已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之,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工作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对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职业技能是一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处理会计具体问题的能力。

1.会计理论水平欠缺。会计理论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会计,相关的还有审计、税收、金融、证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知识面狭窄,会计理论单一化。

2.会计实务能力不强。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业务不专,对会计电算化的处理不够娴熟。

3.自动更新知识能力不够。高校报销审核受多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被动,自觉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学习高校发展的新知识、学习与高校会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更新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一,高校是人员密集、部门众多、活动频繁的组织机构,每天均有大量的财务往来,受理全校师生员工的报账业务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原始票据,要分类整理,严格把关,进行计算汇总再对应会计科目做凭证。这看似简单的过程,有时候会很烦琐,工作的繁杂以及机械地加减大大影响了的工作热情。第二,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工资利益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工作量的多少与自身的利益不挂钩,长此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三)高校财务报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上。实际工作中,宏观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带有一定的指令性、强制性,而高校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财务报销制度的修订则显得相对滞后,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报销审核工作的执行。国家先后制定了《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但由于有的法律法规是指导性的,比较笼统;有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出现了现有法律法规难以约束和规范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二、优化高校报销审核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尽快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会计职业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人员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首先,高校报销审核人员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主动求知求学,用科学的会计理论,高超的会计操作技能武装自己。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法规法律制度、熟悉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熟悉校内各级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掌握高校内部预算和会计科目的设置等等,以适应高校会计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

(二)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报销审核工作人员工作缺乏激情,缺乏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建立相关的内部激励机制。首先,引进智能叫号系统,准确直观考核报销审核人员的业务量。排队叫号系统可以改善财务报销大厅报销人员无序等弊端,同时审核人员按号的次数以及每笔报销业务的计算可以通过智能叫号系统进行统计,较为公平合理地考核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量,每月进行公示。对一些有关利益方面的分配应参考平时的工作量,进行综合考核,做到有奖有惩,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爱岗积极性。其次,高校激励机制的内容和措施应着重观念的转变,激励机制必须明确与经济事项有关人员的职责和考核目标。相关的激励措施应按照不同的岗位和风险责任来确定。

(三)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财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保证,因此首先要健全高校的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资金审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定期对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才能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建立科学完善、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报销审核人员做到报销的每一笔都有据可寻。

【参考文献】

[1]段敬东.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6).

财务审核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115-06

一、引言

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审计什么――这就是审计内容,它包括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等多个层面。一般认为,审计对象是经管责任,而审计标的主要涉及审计证据的来源,所以,审计主题和审计业务类型是审计的核心内容[ 1 ]。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出发,关注其中的审计主题。审计主题是审计内容的骨架,不同的审计内容按审计主题形成有逻辑的框架体系,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有这种框架。从现实世界来看,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每组织的内部审计都有一定的审计主题,并且不同的组织之间,内部审计主题存在差异。那么,既然都需要内部审计主题,不同组织之间为什么又会呈现差异化呢?

现有文献对审计主题有一定的研究,一些文献还从审计一般和政府审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审计主题差异的原因。然而,关于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还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聚焦内部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主题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的理论框架;其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内部审计权威文献倡导的审计主题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的原因,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二是内部审计内容及其差异化。

没有文献直接研究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但是一些文献从审计一般和政府审计的视角研究审计主题,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启发作用。一些文献认为,审计主题就是审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特定事项[ 2-3 ],鸟羽至英[ 4 ]、谢少敏[ 5 ]将审计主题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郑石桥、周天根、王玮[ 6 ]在此基础上,将行为主题分为具体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将信息主题分为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还有一些文献研究审计主题差异化的原因,郑石桥、周天根、王玮[ 6 ]认为,组织治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审计主题的差异化;郑石桥[ 7-8 ]认为,由于国有资源经管责任的内容不同及公共组织治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政府审计主题的差异化。

关于内部审计内容及其差异化的相关研究有两方面的文献,一是职业组织的权威文献,二是研究性文献。关于职业组织的权威文献,IIA的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及审计准则和实务框架都涉及内部审计内容,其2013版IPPF认为,内部审计内容是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9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内容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10 ];我国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认为,内部审计内容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11 ]。研究性文献对内部审计内容的观点较多,主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内部审计的对象包括会计资料、统计核算资料和其他业务核算资料;第二种观点,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第三种观点,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既包括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各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 12-13 ]。还有一些文献认为,治理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其审计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易仁萍[ 14 ]认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邢风云[ 15 ]认为,内部审计对象不仅限于财务方面,而且向更多的管理领域延伸;刘德运[ 16 ]认为,内部审计的对象具体可以表述为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此外,还有文献描述了内部审计内容的变迁及影响因素,认为是审计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审计内容的变化[ 17-21 ]。

上述文献对我们认知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有较大的启发,然而,关于内部审计主题并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对于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从技术逻辑来说,审计就是对特定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发表意见,这里的特定事项就是审计主题,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主题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组织治理机制、组织环境、内部审计定位等;另一方面,它又会影响内部审计业务类型,并通过业务类型影响内部审计其他基本要素,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制度的整体效果。所以,内部审计主题是内部审计制度中承前启后的制度变量,其基本情形如图1所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关注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影响因素――也就是内部审计主题差异化的原因(图中实线标识部分),至于内部审计主题对内部审计业务类型及通过业务类型形成的进一步影响,拟另作专门探究,本文不涉及(图中用虚线表示)。

(一)内部审计主题:概念、范围和类型

从本质上来说,内部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履行中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及相关治理机制并将结果传达给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2 ]。根据这个本质,内部审计关注的是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履行中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包括问题、次优问题和风险暴露。问题是由于人的自利而产生的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次优问题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从广义来说,问题和次优问题都是风险暴露;从狭义来说,风险暴露是指问题和次优问题之外,对组织目标有负面影响且未能有效应对的外部及内部因素。在许多情形下,上述三类消极因素交织起来,无法清晰地判断是何种问题。

内部审计对于问题、次优问题和风险暴露并不是万能的,所做的基础性工作是鉴证,也就是判断这些问题是否存在,在此基础上,再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内部审计判断上述问题是否存在的核心内容是将与上述问题、次优问题及风险暴露相关的特定事项和既定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特定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就判断为偏差,并且推动对偏差的整改。这里的特定事项就是内部审计关注的审计主题。

那么,内部审计主题的范围是什么呢?两个因素限定了内部审计主题的范围,一是经管责任或组织目标,二是既定标准的存在。经管责任也就是人从委托人那里接受的责任。一般来说,这个责任体现为人负责的这个组织或岗位的目标,如果将岗位称为微组织,则经管责任也就是组织目标。人为了履行其经管责任,或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要做很多的努力,而问题、次优问题及风险暴露是对组织目标有负面影响的消极因素,审计师要关注是否存在这些消极因素。所以,离开经管责任或组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消极因素,并且内部审计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工作,也就是只能关注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不能偏离这个主题。内部审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关注问题、次优问题及风险暴露,而是关注与组织目标或经管责任相关的问题、次优问题及风险暴露。

即使围绕组织目标或经管责任展开工作,内部审计还是要受到既定标准的限制,对于没有既定标准的事项,审计师就无法作出该特定事项是否发生偏差的判断,所以,既定标准的存在是内部审计主题存在的又一个前提条件。这里的既定标准就是该特定事项应该如何要求或流程或做法或惯例。如果该特定事项的现实与其应如何发生不一致,就判定为偏差,如果没有既定标准,当然也就不存在应该如何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偏差。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对组织目标可能存在负面影响的行为或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标准,内部审计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例如,究竟什么样的领导风格是适宜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也就导致对领导风格没有清晰的既定标准,审计师当然也就无法对领导风格是否存在偏差进行判断。在一些情形下,虽然没有清楚的既定标准,但是,如果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在多个可能的标准中就某一标准的适宜性达成共识,这种标准也能成为既定标准。

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限定了内部审计主题的范围,大致如图2所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内部审计主题的范围。

接下来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主题有哪些种类。在内部审计主题范围内,审计师能鉴证的影响组织目标的问题、次优问题及风险暴露一般包括四种特定事项: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具体行为和制度。

财务信息是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主要体现在内部会计报表中。这些信息,一方面表明了各管理层对组织资源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从财务视角表明了各管理层绩效。正是由于财务信息的上述功能,各管理层有可能操纵财务信息,通过这种操纵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财务信息虚假是问题。另外,即使各管理层无意操纵财务信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财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也可能发生错误,从而使得财务信息失真,这就产生次优问题。在一些情形下,可能无法区分财务信息不真实是信息虚假还是信息错误,一般合称财务信息错弊。而财务信息错弊可能掩盖一些财务风险,从而带来未能应对的风险暴露。基于上述原因,内部审计师对于各管理层提供的财务信息要鉴证其真实性,其既定标准是组织关于财务信息生产及报告的规定,从而财务信息成为重要的内部审计主题。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财务审计是这种审计主题的典型代表。

非财务信息是以非货币计量的信息,主体体现在内部各种统计报表中。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管理层营运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管理层的绩效指标。基于与财务信息相同的原因,这些信息可能产生问题、次优问题,产生信息错弊,进而带来未能应对的风险暴露。为此,内部审计师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鉴证,其既定标准是组织关于非财务信息生产及报告的规定,从而非财务信息成为重要的内部审计主题。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时,对非财务计量的绩效指标和经济责任指标进行鉴证,就是这种审计主题的典型代表。

具体行为是各管理层履行其经管责任或实现组织目标中的作为或不作为。要实现组织目标或履行经管责任,有些事必须做,表现为作为;许多事必须按一定的方式做,表现为正确作为;有些事不能做,表现为不作为。遵守了上述要求,就是正常行为,违背了上述要求就是缺陷行为。很显然,只有正常行为能促进经管责任的履行或组织目标的达成,而缺陷行为是会损害组织目标或经管责任之履行的。为此,在存在既定标准或能对可能的既定标准达成共识时,内部审计师需要对各管理层的具体行为进行鉴证,以识别缺陷行为,从而使得具体行为成为重要的内部审计主题。这里的缺陷行为既可能是由于自利带来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从而表现为问题;也可能是有限理性带来的错误作为或不作为,从而表现为次优问题;还可能是由于自利或有限理性而带来的风险应对不当作为或不作为,从而表现为过度的风险暴露。行为主题审计的关键是既定标准是否存在,在许多情形下,具体行为的既定标准有明文规定,这些行为如果偏离既定标准就是违规行为;在有些情形下,具体行为的既定标准并没有明文规定,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这种情形下判断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现行行为与适宜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通常是不合理的,一般称瑕疵行为。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经济合同合规性审计、工程结算合规性审计,就是这种审计主题的典型代表。

制度(institution)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建构的秩序规则。一般来说,任何组织的制度都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二是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该组织有现行办事的程序或方法,有时甚至是潜规则。任何组织要达成其组织目标或者说管理层要履行好其经管责任,必须建立支持其组织目标或经管责任的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制度可能不支持组织目标或经管责任的良好履行,这类制度称为缺陷制度。缺陷制度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可能是由于管理层自利而故意形成的制度缺陷(当然,这种缺陷是对组织目标有负面影响,但对管理层本身可能是有利的),从而显现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管理层的有限理性形成制度缺陷,从而显现了次优问题;还可能是由于管理层自利或有限理性,从而使得应对风险的制度存在缺陷,显现为风险过分暴露。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会对组织目标的达成形成负面影响,所以,内部审计师需要对制度进行鉴证,以判断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从而使得制度成为重要的内部审计主题。制度鉴证的关键问题是既定标准,当判断现行制度是否执行时,现行已经存在的制度当然就是既定标准;当判断现行制度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时,一些法律法规及管理原理、管理惯例、行业惯例可能成为既定标准,当然,这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协商这个既定标准。所以,制度审计只能在某些范围内开展。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是典型的制度审计,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制度也是主要的审计主题。

以上分别阐述了四种审计主题,事实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都具有不少共性,可以合并称为信息主题;而具体行为和制度更是密切相关。制度就是规范具体行为,而具体行为也需要按制度来实施,所以,制度和具体行为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文献认为,将制度和具体行为合并称为行为主题。从而,内部审计的全部审计主题是两类四种:信息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行为主题――包括具体行为和制度。

(二)内部审计主题差异化的原因――影响内部审计主题的因素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内部审计的全部审计主题是两类四种,为什么不同组织会选择不同的审计主题,换言之,影响内部审计主题选择或内部审计主题差异化的因素有哪些?按图1的框架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本质既有共性本质,也有个性本质,内部审计定位,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个性本质的选择。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个性本质有三种:一是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审核机制;二是作为监督机制之外的监督机制;三是作为治理机制的监视机制[ 22 ]。不同的个性本质选择,对内部审计主题有重要影响。

当内部审计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审核机制时,能审核什么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审核前面的流程已经完成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此时的审计主题是经济行为,也就是具体行为主题;二是审核前面的流程已经加工完成的经济信息是否符合既定的信息加工之规定,也就是判断经济信息是否真实,此时的审计主题是信息,既可能是财务信息,也可能是非财招畔。所以,概括来说,当内部审计作为审核机制时,其审计主题是具体行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当内部审计作为业务流程之外的监督机制时,能监督什么呢?一般来说,也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检查已经完成全部流程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这种检查关注的经济行为属于具体行为主题;二是检查已经完成全部流程的经济信息是否符合各自的生产及报告规定,这种检查关注的是经济信息,履行信息主题,这种信息可能是财务信息,也可能是非财务信息。所以,概括起来,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主题依然是具体行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此时的审计主题与作为审核机制的内部审计相同,但是,由于是在业务流程之外履行的,所以,其功能不同,进而对消极因素的抑制之成本效益也不同。

当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时,能监视什么呢?一般来说,监视的是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本身已经不直接应对问题、次优问题和风险暴露,而是监视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是否持续有效,这种治理机制,也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过程、管理过程、价值链都是其具体形态。所以,此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主题是制度。

以上所述的内部审计定位对内部审计主题的影响,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接下来的问题是,内部审计定位为什么会不同呢?虽然有不少的因素会影响内部审计定位,但是,主要的因素是组织治理机制和组织环境。

从组织治理机制来说,其本身是一个整体,包括多种机制,不同机制的组合原则是成本效益,各种机制组合起来形成的治理机制要求具有理想的成本效益比。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只是治理机制组合中的一部分,当业务流程中的其他机制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抑制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的偏差时,内部审计一般不嵌入业务流程中,只有其他机制不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抑制这些偏差时,内部审计才需要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审核机制,此时,审计主题就是履行完前置业务流程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前者属于具体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当业务流程中的其他机制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抑制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的偏差,但是还未能将其抑制到可容忍水准时,就需要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在业务流程完成之后,对已经履行完全部业务流程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做再次检查,此时,审计主题就是履行完全部业务流程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前者属于具体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当治理机制组合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将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的偏差抑制到可容忍水平时,内部审计一般就作为监视机制,确保治理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此时,审计主题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价值链等,属于制度主题。所以,总体来说,组织治理状况对内部审计定位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内部审计主题。

组织环境也影响内部审计定位。根据环境因素的多寡,组织环境可分为简单环境和复杂环境,前者的环境因素少,后者的环境因素多;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动性,组织环境可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前者变动性小,后者变动性大。两者组合起来,组织环境的基本类型如表2所示[ 23 ]。

表2所示的四类组织环境中,不同类型的环境对内部审计定位要求有差异。按ABCD的顺序,组织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难以应对,从而,组织治理机制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其中的风险管理对于组织目标的达成越来越重要,与此相一致,组织治理机制也就越来越复杂,并且,越来越需要根据组织环境的发展变化来不断地优化,这就需要经常对组织治理机制进行监视,以判断其是否存在缺陷,及时发现不适宜的风险暴露。这就意味着,按ABCD的顺序,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监视机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与此相适应,制度主题在内部审计主题组合中也就越来越重要,所以,组织环境对内部审计定位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内部审计主题。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主题类型及其差异化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阐解一些权威文献对内部审计主题的界定,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

(一)IIA界定的内部审计主题

从1947年开始,IIA颁布了一系列的职责说明书或准则,这些职责说明书或准则对内部审计概念都有界定,这些概念中界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两点:第一,IIA界定的所有内部审计内容都能纳入到本文理论框架中提出的内部审计主题,但是,理论框架中提到的非财务信息这个主题在IIA的概念中并没有出现。从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发展的实践来看,内部绩效指标审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则不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是很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业务,这其中就包括非财务信息审计。第二,内部审计主题在变迁,从最早的财务信息主题和具体行为主题发展到目前的制度主题,并且,制度主题成为IIA唯一强制的内部审计主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环境越来越具有复杂、动态的特征,从而使得应对风险的治理机制越来越重要并且还可能越来越容易失去适宜性,从而越来越需要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

总体来说,本文的理论框架能解释IIA界定的内部审计内容或审计主题及其变化。

(二)我国权威文献对内部审计主题的界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内容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这里的业务活动属于具体行为主题,这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属于制度主题。与IIA的IPPF界定的内部审计内容相比,增加了业务活动,删除了治理过程,这两个变化是很有道理的。首先,由于我国大多数组织的治理机制还不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将经济行为偏差抑制到可容忍的水准,仍然需要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或审核机制,具体行为主题仍然需要;其次,对于我国的大多数组织来说,对组织治理(狭义的治理)进行审计还不具备条件,所以,组织治理纳入审计内容还不具有普通意义。

我国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界定的内部审计内容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很显然,这里界定的内部审计内容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属于具体行为主题。这种界定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根据政府审计的经验,我国有不少组织还存在较严重的违规行为,说明这些组织的治理机制还不能以适当的成本有效地将经济行为偏差抑制到可容忍的水准,所以,仍然需要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或审核机制,此时的审计主题属于具体行为;其次,我国的政府审计虽然具有综合审计的趋势,但是,最重要的审计主题还是具体行为,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合规,是政府审计关注的主要内容,审计署当然也希望内部审计将这些内容作为审计重点。

综上所述,本文的理论框架基本能解释我国权威规范对内部审计内容或主题的界定。

五、结论和启示

审计主题是审计内容的骨架,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有这种框架。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内部审计权威文献倡导的审计主题及其变化。

内部审计主题是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有两类四种:信息主题――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行为主题――具体行为和制度。内部审计作为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有三种定位:一是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审核机制,二是作为业务流程之外的监督机制,三是作为治理机制的监视机制。组织治理机制的不同状况下,内部审计会有不同的定位。组织环境也影响内部审计定位,组织环境越具有复杂、动态特征,越是需要内部审计作为治理机制的监视机制。受组织治理机制和组织环境影响的内部审计定位会影响内部审计主题选择,并导致内部审计主题差异化。当内部审计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审核机制时,审计内容是完成前置程序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审计主题属于具体行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当内部审计作为业务流程之外的监督机制时,审计内容是完成全部业务流程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审计主题属于具体行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当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时,审计内容是制度或管理过程,审计主题是制度。影内部审计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组织治理机制和组织环境。

本文提出的上述理论框架,能解释IIA及我国内部审计权威文献对内部审计内容或审计主题的界定及其变迁。

本文的研究再次启发我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内部审计主题及其差异化是有其原因,各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应该从本组织的治理机制状况及面临的组织环境来选择本组织的内部审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内部审计主题。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现实世界中,内部审计主题存在差异化恰恰是这些组织的领导理性思考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郑石桥,宋夏云.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的比较:兼论审计学的发展[J].当代财经,2014(12):109-117.

[3] 郑石桥,郑卓如.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5(9):81-87.

[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 郑石桥,周天根,王玮.组织治理模式、机会主义类型和审计主题:基于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80-85.

[7] 郑石桥.政府审计对象、审计业务类型和审计主题[J].会计之友,2015(18):97-103.

[8] 郑石桥.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审计主题差异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5(1):122-127.

[9] II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A].2013.

[10]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A].201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A].2003.

[12] 陈光汉.内部审计对象探讨[J].审计研究,1985(3):15-17.

[13] 杨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对象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科学,1996(3):53-56.

[14] 易仁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J].中国内部审计,2005(12):1.

[15] 邢风云.公司治理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研究[J].当代经济,2012(6):122-124.

[16] 刘德运.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一个框架[J].审计研究,2014(5):108-112.

[17]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一)――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2):3-5.

[18]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二)――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60―1970年[J].财会月刊,2003(3):3-5.

[19]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三)――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70―1980年[J].财会月刊,2003(4):3-5.

[20]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四)――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80―1990年[J].财会月刊,2003(5):3-5.

[21]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五)――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90―2000年[J].财会月刊,2003(6):3-5.

[22] 郑石桥.内部审计本质: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C].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2016.

财务审核论文例9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对于企业迎合市场经济,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企业内受到很大的重视,加强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水平不仅有利于企业合理的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还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避免风险,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

会计审计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用其专门的特定模式对市场的经济交易、系统综合的核算和审计,从而提供一种经济信息参与决策的管理活动,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准确率的资料,可以有效的监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规避损害企业经济效率的风险。

会计财务核算是指在法律范围内对企业所有的资金、经营负债等资金来往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避免企业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违法的行为,给社会和国家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保障其真实可信性,并对于相关的会计财务核算报表做出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二、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资金来往也在不断上升,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会计体制的还远远不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成熟,我国的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一些及时的积极策略来提高。

(一)会计审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虽然说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的核心,但是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会受到企业规章制度、权力等的制约,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审计的公平公正性,在这种没有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上难以保障会计审计的监督原则,所以这就导致企业的会计审计这一岗位的无意义性。

会计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企业进行会计审计的目的在于根据会计审计的原则依法进行企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从而营造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利益。国家明确规定会计审计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济和经营状况进行公平公正的监督和审查,防止企业进行违法的活动,其侧重点在于监督,但还是我国很多企业却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其侧重点不在于监督,而在于决策,这是相当自私的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侧重点和国家规定分相悖,必然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也会对会计审计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财务核算的现状

会计财务核算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理定位,很多企业对于会计财务核算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没有重视会计财务核算之一职位,而是价格会计财务核算和审计向融合,导致两个职位的混乱,没有明确的定位会计财务核算之一职位。

三、解决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现状的对策

(一)解决会计审计现状的对策

保障企业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企业在设置会计审计部门的时候在保障独立的原则上也要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威性,这样对于内审工作的进行有着很高的效率,可以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

健全的会计审计管理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制定一定的制度,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力,也要给审计人员制定处罚制度,对于没有履行审计的公平职责的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该依法追究。

(二)解决会计财务核算的对策

明确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企业要明确划分清楚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不同,对于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工作有明确的区分,从而保证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有序高效的进行。

加强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企业要定期对财务核算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拿到国际注册审计师证书等相关证书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促进核算人员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选拔点,可以发展这一工作的专业人才,将那些真正懂得经营管理、企业财务胜任的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财务审核论文例10

(二)用款计划的审核。一是审核是否及时编制用款计划。按要求,单位应该在每月末申报下月的用款计划,并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提供资金使用申请和凭据。二是审核单位是否按时间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申报用款计划、有无超进度申请用款现象、每次申请用款计划是否经过单位领导批准、申报用款计划用途与文件所写用途是否相符等。

(三)单位账户的审查。通过审查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信息,检查与该账户频繁发生业务往来的账户信息及实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隐藏开设账户现象。如果单位保留实有资金账户的,要进一步检查该账户开设的依据和手续是否齐全:一是检查开户审批手续是否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二是检查是否具有省级以上财政或政府部门要求开设专户的依据。

(四)资金支付的审核。一是审核项目支出,检查项目支出是否通过直接支付或转账支付、收款单位是否与合同规定收款方一致、支出票据是否真实合法。二是审核现金结算支出,特别对大额现金支出,要严格审核每张单据,甚至可追溯审计票据来源及真实性。三是审核公务卡结算,主要检查单位是否办理了公务卡、单位是否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在具备刷卡条件的商户消费时是否使用公务卡结算、是否按规定要求在有刷卡条件的商家消费。

(五)业务真实性审核。首先,检查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有无挤占挪用、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挥霍浪费等问题。二是检查有无将收取的部分非税收入不缴库、坐支不入账,并逃避财政监管,形成“小金库”。三是有些支出项目为了逃避财政监管,将相关费用转移到项目支出中列支。以上可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不实,也是审计工作的难点。

二、集中支付后审计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是改变思维定式,顺应改革要求。审计工作要顺应经济改革和时展要求,不要以传统观念束缚发展思维,要跳出审计审视审计,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由于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审计机关要审查资金是否拨付到预算单位,追踪资金的运行轨迹,查阅预算资金文件,查看指标状态、计划状态和支付状态,如果显示为审核状态就不能视为已将资金下达预算单位,只有申请了额度或完成了直接支付,单位才可以作收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