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08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1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2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特定专业是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岗位与舞台。所以说,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则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就专业适应岗位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可到旅游公司、景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中职、高职高专学校与旅游培训中心从事旅游教育与培训工作。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业培养规格,学时和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了解课程教学的时序与进程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使其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应用型专业,这部分内容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与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强调导游技能、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信息、旅游统计数据获取与处理、旅游规划制图等技术的重要性。相应地,学生除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之外,还应初步掌握如酒店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MAPGIS或CORELDRAW制图软件等的使用。

4.角色的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大学与中学相比,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辅导时间少;学生听完课后需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此情况下,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再勤奋用功也可能难以获得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大一新生补考率偏高,越到高年级补考率越低。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习惯与方式适应、转变问题。这部分内容应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方法层面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他人探讨。从一个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应针对具体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尤其是理论课与模拟实训、野外考察、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应指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朝着养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努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为养成关注行业与专业发展的习惯,用专业思维考察行业与专业内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习惯而去付诸行动;应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写出合格的专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并能形成一定的专业风格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态度。创新意识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执着、善于质疑等品质,承认“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像中学阶段一样被动接受、服从与寻求标准答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为成为既广博又专深、既全面发展又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习型人才而努力。使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3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4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

从行业来看,国内旅游行业对旅游职高生的认可度高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个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一种“眼高手低”的情况,再或者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些情况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再培训时则会花费相对较多的精力。从教育内容来看,很多学校都因为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出校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2.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孩子继续的延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教学模式。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这几部分,很多教师都是从这些行业转行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以教师为中心”则意味着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以市场为导向”来设计的教学内容相比缺乏了一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样的这中教学模式也就不是以专业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品牌塑造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

3.教学与旅游行业脱节,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的许多旅游学校基本山都是一种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没有与旅游行业与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本还停留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一些具体的、形式的事项。同时还有一些实习基地的合作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而没有真正的去实现,这样就让学生的实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由于在墓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很难让两者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

4.师资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这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在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建设方面一直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许多旅游方向的硕士点只在近一两年才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旅游学科博士点在国内寥寥无几。旅游专业的教师还没有能脱离以前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等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基本都缺乏实际的行业操作经验,这点上和我国其他许多专业的教学情况差不多。也正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的教学活动囿于书本对书本、空对空的境地,难以保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规律、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

5.学生实习问题较多。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实习面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实习都侧重于酒店。(2)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实习过于单一所引起的。(3)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4)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固,选择随意性较大。(5)对学生实习缺乏总体上的系统性全面指导。学生的实习如果不能够落到实处,则对学生的就业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旅游行业也有可能因此错过许多的人才。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各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让旅游管理学变得更加的有特色。

例如各重点院校可以重点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MBA、EMBA等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创出品牌,进而带动本科教学层次向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吸引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关注,提高就业率。而其他的普通学校则可以通过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将专业特色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结构,然后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为旅游行业和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将所有的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整合为基础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从而使学生奠定广泛的专业基础。然后是对专业课进行细化和深化,并针对专业方向设计,开设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同时鼓励学生多学习各种人文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师,多鼓励教师不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己选择教材,甚至是自己对讲义进行设计和整编。

3.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5

(一)满足旅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来适应该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旅游学科的建设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而实践教学则能够很好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成立的首要任务就是向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可用的人才,而所谓的“人才”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人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交际的能力。我们都知道旅游业是服务型的行业,最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只有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才能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承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旅游业是从其它专业中衍生出来的,所以教授旅游专业的老师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他们往往只注重课堂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作用,这就会造成实践与理论相脱节,无法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精髓,从而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方面依赖老师的教学,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资源的协助,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在旅游地建立学校专门的基地,以供学生进行实践。但是从目前的情形看,虽然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存在,但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校企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对彼此深度的了解,这会严重阻碍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脱节

学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而不考虑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所需的技能,这就使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的素质无法满足旅游岗位的需求,造成学生对就业岗位不适应的现象。

(四)学生实践技能和管理技能培养不足

虽然旅游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较短,对于企业的流动性较大,所以一般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不会给学生安排比较重要的工作,而只会让他们干一些比较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这就脱离了实践的真正意义,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旅游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学校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加强旅游管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

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指明灯,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要想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师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要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给他们提供参与旅游企业进修的机会,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旅游建设项目当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教给学生。另外,还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优秀成功人士到学校来讲座,将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成功的经验教授给同学们,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凝聚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该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有不少的高校都增开了旅游管理专业,这给原来的老牌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增强教学实力,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例,形成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校企方面的深度合作

要想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找到可以进行实践的场地,这就促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开展相关的活动:首先,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专门的学生,校企双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共同协商,制定符合双方要求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其次,可以在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有针对的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最后,可以采取直接就业的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指定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还可以为企业提高专门型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6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7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目标体系具体化。如果说目标体系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内容体系则是对这种方向的具体贯彻和丰富。例如,针对目标体系中设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就应当体现出来。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体系强调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应用提升能力,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从整体上科学地处理知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相互关系,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相互关系,形成理想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体现为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体系中有所凸显。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实施部门,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负责校企合作框架下与企业方的正常沟通交流,负责跟踪监测学生在外实习状况,处理各种学生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等,此外还负责进一步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全校实践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全校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二是旅游院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这两种管理办法都应当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学校自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践锻炼。这些校内实训室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基地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条件,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质量和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因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引进企业中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扩充学校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8

一、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存在着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学生的切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因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处于一种偏向知识,缺乏技能的状态。第二,教学师资配备和实践设施都相对薄弱。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理论型教师占比相对较大,传授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因此,学生难以在实习过程中很好地进行实践。并且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基地还存在着场地不达标、设备设施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等问题。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自愿参与程度较低。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学校所安排的实习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实习岗位极有可能并不是学生心之所想,因此,其主观上对这一情况产生消极情绪。其次,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实训的针对性不强、用途较小。因为缺少真正具有高质量的实训,学生又不满于基层重复的体力劳动,所以学生很难对校企合作机制教学加强重视。

(三)企业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讲,把实习生当成正式员工进行培养的企业较少,这导致实习生能够锻炼的能力范围尤其有限,此外,有些企业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久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交流时,企业很少会派出骨干员工,走形式的问题严重。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国家对于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的界定并不明晰,没有与之对应的追问责任和保障权利的机制,且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真正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等诸多问题。

二、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一)针对学校

合作学校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具有初步了解。并且,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任务大纲的制定当中来,结合学校自身,商讨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另外,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理论型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行工作当中,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此外,学校也可以让企业为其提供资深员工、骨干员工方面的支持,大力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二)针对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9

二、教学教改

1.本专业在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增加“柔性模块”化教学方式即根据行业各岗位能力群的要求,配设相应得课程群,学校以“适用和够用”为原则,课程改革突出“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学以致用”、“增加教材使用弹性”、“现实感和趣味性结合”、“贴近学生专业”、“教法学法融合”等。从而实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理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课程设计主旨。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本着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拓展任务四个环节实施教学。在人人参与、充分动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中做,做中学)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一个目标、二个需要、三个零距离、三个满意、一个道路。一个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根本,以服务社会就业需要为办学目标;二个需要:一是社会岗位需要。二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三个零距离:一是教学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二是实训与岗位“零距离”。三是教室与实训现场“零距离”;三个满意:一是以学生满意。二是以企业满意。三是以家长满意。一个道路:以教、科、研为主导,开发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开发校企实训基地建设,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的著名观点就是“教学做合一”,因此,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由实践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从而掌握基本技能,再运用基本技能去创造生活。

4.以教学方法多样化来保证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积极地去体验和表现。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中,采用“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例10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