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程序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3:50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1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VB的开课学期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对于从未接触过语言类课程的大一新生来说,C语言的学习,颠覆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开始对程序类课程感到害怕。

二、教学方法探讨

1.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VB教学,应首先与学生谈VB,而不是教VB。首先,要让学生明白VB和C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编程方式,不要因为害怕C语言,而害怕VB。教学中,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只需要两行代码便可制作出美观的界面和可爱的功能。比如:示例1:制作美观的界面,实现窗体上的文字自动或手动的向下移动。突现VB相对于C语言的简单易懂,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所需功能。最后,启发学生:如果想让文字上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移或右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右交替移动,又要如何修改程序?通过上述示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VB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直观、简单、易学、易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习VB,VB对于他们有多么重要。这门课的开设除了承上启下其他专业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证,VB在二级考证中相对比较易学易用。再次,告诉学生,有了C语言的基础,代码的编写会更为容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示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属性、方法和事件这三个很枯燥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示例来进行解释。示例2:通过“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的事例,讲解属性、方法和事件的概念。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时,女生的脸色变红,脸的颜色为红色就是属性;女生尖叫起来,女生跳起来,这是女生本身做出的动作就是方法;蟑螂爬过女生的脚,这是外部事物对女生做出的动作,就是事件。通过这种类型的示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懂的概念。在讲属性、方法、事件的书写格式时,也可将这个示例写成VB伪代码的形式:属性的表示方法:女生.脸的颜色=红色方法的表示方法:女生.尖叫啊事件的表示方法:女生_蟑螂爬过至此,学生对VB程序一下就理解了。

3.实践中学习,项目中巩固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2

学生通过阅读、质疑、讨论等形式自主处理本节内容重点,并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可在学生自学阶段收集各种信息和疑难问题。例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本节课中DNA分子结构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此环节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分析,然后教师事先准备好“DNA结构组件”,每4个人为一组,根据同学们从教材中的阅读对DNA结构的理解,将不同颜色的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不同碱基的DNA组件连接起来,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1.2答疑解惑

教师对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惑问题进行点评或互评,并将学生归纳的不完整的知识网络以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同学们对于本节的主干内容已经掌握完成,但是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构建不系统的情况下,让同学们与老师建构的知识网络比较并补充,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并使本节内容重点突出。

1.3提高深化

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鼓励一题多解,使本节内容深化提高。由于不同学生理解程度不同,为了解决分层次教学,此阶段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2“程序启发教学法”的作用和效果

如此一节课下来,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因为整节课的开放性较强,所以不一定完全是按照教师的预想安排进行的,其中可能会遇到同学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整个课节奏乱掉,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的知识做认真的处理和预设,同时对教师随即应变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此一节课可以兼顾培养学生几个方面的精神:

2.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早已被学者们否定,但是如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也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苦苦探寻,所得共识即是“我要学、我想学,而不是让我学、逼我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才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真正动力。

2.2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否则一定是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所以有质疑才是学生对这门学科认可的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将学习的热情延续。

2.3乐学好学勤学的学习品质。

我们一直认同,兴趣学习才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兴趣的培养当然也是老师要在新课导入上做足功课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兴趣学习中来,乐学在前,勤学自然随之而来。

3“程序启发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3.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兴趣,那么带着无味的意识,自主学习自然是空谈,所以在导入启发这一环节要做足功夫,利用好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内容的趣味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为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2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起初应用此方法时,也很担心学生不能恰当的自主整理知识点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使本节内容的重点不突出,可是发现只要教师设置的自学思考题得当的话,学生的能力还是不可小视的,所以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自主研读非常重要。

3.3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当学生充分思考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而且有些在老师看来不是重点、难点,但是出于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要多加鼓励才好,同时教师又要精心选择,毕竟问题偏离本节内容太远的话,会影响整节课的效率。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3

(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OOP是一种计算机编程架构,它具备软件工程的灵活性、重用性和扩展性。OOP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坚持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编程能力,才能理解其精髓,进而活学活用。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项目,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优势在实践性较强的OOP课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实施时,教师化身为顾问,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用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学生是项目的具体操作者,知识水平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二、改革的必要性

OO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其核心思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难理解

由于面向对象概念较抽象,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对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概括、抽象和分类,对象是OOP的核心,是将代码和数据封装起来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具体事物的抽象。从学生角度来看,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讲解教学方式理论性太强,不好理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自始至终也无法掌握OOP的重要概念,不能满足课程考核要求。

(二)理论教学多

教师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把理论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学习,只是把教师讲的内容在大脑中形成记忆,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改革要点

项目教学法设计了完整的软件项目教学背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实践的缺点。学生在慢慢了解、逐渐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应用,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并训练相关技能。

(一)项目题目的设定

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引导时需要策略,创设学习的资源,协调学习合作环境。教学项目题目的选取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选题最好能与软件公司进行交流或合作,应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并且可以进行客观评价。首先,项目题目应尽可能覆盖教学大纲的多项知识点;其次,应该构建具有完整项目的项目案例库,项目题目应有不同的难易度和适当的工程工作量,适应所教班级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后,项目题目应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并可以用一些标准,如软件是否易用、是否有良好的用户交互性等进行公平、准确的评价。

(二)互动增强

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仅限于课间十分钟或者课下较短时间的交流,交流时间少,沟通的问题也只是教学内容中个别的知识点。而在项目教学法中,沟通渠道是多向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宽度和广度都加大了。另外,即使在同一课堂上听讲,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仍然会有一些差别。

(三)角色换位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4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Y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0-01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夯实基础概念,掌握经典理论,初具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一种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理解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层序界面等概念和识别标志;(2)掌握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3)掌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用”的思路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实例分析为主。课程基本内容包括:(1)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如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序类型及级别等,8学时;(2)经典理论,如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20学时;(3)研究方法和实例分析,4学时。层序地层学理论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盆地,目前已形成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体系和众多学派,但以P R 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模式是基础,因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以经典理论为主,也是在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实际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拓展知识体系、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课后习题与课堂研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以“提问式”和“启发式”方法为主导,同时,有意识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客观合理的认识,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每次课程开始或课程中间进行提问,课后留有思考题或小型读书报告题。教师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后习题和自学:对于本课程中主要知识点,布置适当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内部构成。课堂重点讲解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于拓展的理论体系,如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抓住要点的能力。

(3)课堂研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抽出2学时适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通过收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分组编制ppt,并设置一些讨论性的话题,然后在课堂进行演讲、提问和答辩,同时,并鼓励学生对答辩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对答辩结果进行评分,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1)考核内容与目标点逐一对应,依据权重量化考核,如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权重20%)、研究方法与应用(课内研讨,权重10%)、结课论文或随堂考试(权重50%)、学习过程(出勤及课内小测试,权重20%)等方面综合评定。

(2)对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根据工程认证精神首次设置了课程目标大成都专业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日历或实习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或实习指导书,结题论文,教学过程记录,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情况评价。

(3)制定了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组或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与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以期培养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胡慧,吴勇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4).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5

1 问题的提出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南华大学为例,非计算机专业为4学分64学时,工科采用c语言,文科选用VB语言。课程目的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方法,具备运用程序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课时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以“语言”为主、上机以“验证”为主、考核方式单一、重语言轻应用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学为何用,甚至滋生厌学情绪,致使教学质量不高。从语言学角度看,程序设计语言与外语同属语言范畴,可借鉴外语教学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

2 理论基础

图式记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等。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首先使用了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用来解释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1980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一理论。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存储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

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及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能促进理解,也可阻碍理解。如果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的图式结构不一致,会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拒绝接受与自己原有概念相反的信息;另一种是修正、增补原有的知识结构、尽可能与新的信息一致。图式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对读者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现已被广泛用于语言研究和阅读研究。

根据图式理论,程序阅读的心理构建过程基于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文本提供的新信息;二是读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如程序设计范式。这一心理过程的完成要求读者利用记忆中的编程语言知识,以及过去的经验、程序设计范式和背景知识对程序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联想和预测,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从而达到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

按照图式理论,学习者的图式知识结构分3种类型: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指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结构的理解程度;语言图式(1inguistic schema):指学习者对词汇、语法、习惯用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语言运用能力。

程序阅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应扩展图式知识结构内涵,如表1所示,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指程序应用的背景知识,如:N—tier、MVC、MVVC、ORM、SignalR等;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指一定的程序设计范式,如:顺序、分支、循环、递归、控制流图、事件响应模型、数据访问模型、Web生命周期、设计模式等;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指编程语言的基本符号集合、语句、对象、控件、属性、事件、方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本质上是以某种特定编程语言为基础,传授程序设计思想。它强调思维的定式,而非局限于语法语义本身,所以教学核心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程序设计有关图式,尤其应注重形式图式的训练。

外语教学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手段,程序设计采用“读译写”作为训练方法。“读”指阅读代码;“译”指理解他人代码,从代码中抽象出思想,如算法、控制流、数据结构等;“写”指编写程序解决应用问题,将自己的解题思想用程序设计语言加以实现。3种方法都离不开对程序的阅读理解,图式理论是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以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图式理论,改善程序阅读效果,进而提高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质量。《礼记·中庸》中使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描述学习的层次,它指明了学习的一般规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应遵循这一规律。“读”是基础,该阶段应博学、审问,即广泛阅读程序,掌握基本语法与常见范式;“译”是提高阶段,应慎思、明辨,即分析对比程序;“写”是最高阶段,应笃行,即学以致用,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 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主要分析讲解语句,片面强调语法和算法的重要性,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显然有悖于图式理论。因此,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以程序设计范式为核心,遵循“读译写”学习规律,帮助学生主动地构建形式图式,激活扩充丰富已有图式,培养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3.1 构建形式图式

因为学生没有任何程序设计基础,头脑中也就不存在相关图式,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程序设计图式。根据图式理论,认知受已有图式影响,因此构建的图式应尽可能确保其质量,这将影响今后学习。我们从Microsoft OneCodeSample与微软示例项目中精心挑选阅读材料,保证程序代码遵循统一的命名规范、编码、注释和文档规范。以1~2个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每次课都有一个UI,既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作为示例模仿,课堂以形式图式讲解为主,辅以图片动画便于理解加深印象。因为语言图式比较简单而且IDE工具提供智能提示功能,因此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学掌握。部分形式图式案例,如表2所示。

3.2巩固已有图式

因为新信息的获取质量取决于已有图式,尽早激活已有图式有利于学生对新图式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措施:①每次授课先回顾上次内容以激活已有图式;②采用螺旋模型逐步增加新信息以丰富扩充已有图式,如表3所示;③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现实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说明如何用程序设计思想进行解决;④邀请学生介绍课后练习的基本解题思路,与学生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好程序设计语言的欲望;⑤由学生上机实践,解决应用问题;⑥采取“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综合应用”的考核方式,引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4 结语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6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 Equality on the C Programming

by Group Teaching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U Jua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Jiangxi 332005)

AbstractGroup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hat used widely in the practical classe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group teaching is introduced to the experiment of C programing class. By developing the group strategy, the students complete the experiment tasks by team working. The result proves that the method of group teaching is valuable in the C programing class.

Key wordsgroup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feedback

0 引言

C程序设计课程受众非常广泛,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几乎都有开设,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这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核心科目,是必选通识课。

随着计算机理论教学的逐步深入,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几经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C程序的教学往往过于强调语法的讲授,对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透彻,没有把编程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上;过于注重课堂讲授,对学生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的训练不够,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C程序作为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的环节,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安排了实验上机环节,但是将近一百人的课堂,只有一个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往往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仍然有不少同学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调试。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试图构建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提高C程序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1 分组实验教学的概念

分组实验教学是根据实验课程及现有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使之以组为单位来完成实验任务,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 分组教学的准备

2.1 分组实验设施的配置

C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都分配有专业的实验室,人均一台电脑,安装有专业的实验软件,一般为Turbo C2.0或Visual C++6.0,学生以自己的电脑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本文拟提出的分组实验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实验设施的配置之上,还需要配置有网络连接,通过网络实现分组讨论。

2.2 小组的划分

在以往的类似分组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分组一般是按学号顺序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在各小组分配不均匀,可能会出现有的小组实验能力特别强而另外小组实验能力非常弱的情形。因此,本文拟提出以学生上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作为分组的依据,每五人一组,使得成绩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各组基本平均分配。

2.3 小组组长的指定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在小组里很大程度上起到教师的作用,不仅自己完成实验任务,还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讨论安排以及,帮组解决小组成员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般指定小组内成绩最好的同学为小组组长。

3 分组教学的实施

3.1 实验任务的布置

利用QQ群功能,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个班级群,然后各小组成员构建自己的小组群,便于实验任务的布置以及群之间的讨论。教师在班级群将实验任务出去,实验任务包括指定实验名称、实验内容、调试计划等,各小组的实验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2 分组实验教学的实施

算法讨论。由于C程序设计是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内容主要以编写程序代码为主,而编程的核心是算法的分析与设计。以往很多同学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拿到程序题目就开始编写代码,没有算法设计这一环节,因此对于程序调试过程中的逻辑问题无(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法解决。所以,算法设计纳入本实验环节,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在QQ小组群里首先对算法的思路进行讨论,确定行之有效的算法,甚至为了强化大家对于算法概念的掌握,可以要求一个题目用多个算法来实现。

代码编写。通过算法讨论,并确定算法的正确性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别独立完成自己程序代码的编写。

程序调试。程序调试时C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重要环节。再有经验的程序设计者也不可能将所有程序一次性编写成功,调试――修改――调试,这是程序设计必经的环节。而限制学生C程序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程序调试能力太差。学生往往缺乏程序调试的意识,成绩好的同学遇到问题问老师,成绩不好的同学遇到问题干脆放弃,长此以往,很多同学上机的兴趣就遗失了。本文拟通过分组的形式,遇到问题,小组讨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小组长领导之下,对于简单问题,成员之间共同解决。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发给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样的解决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的问题自己内部解决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启发了其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实验报告的编写。以往的实验报告按人头上交,每个学生每次实验课均提交一次实验报告,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均照抄程序代码,敷衍了事。实验报告是对一次实验过程的总结,包括算法的设计,程序的调试等,认真的总结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本论文中,拟每个小组只需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这种形式,一方面避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抄写实验报告中,另一方面,通过小组长督促本小组成员对本次实验认真总结,除了算法的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调试程序的经验。

4 分组实验教学的反馈与调整

笔者在所授课班级通过实施分组实验教学,班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整体比较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也高出同类班级。

同时,对班级不同小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实验内容难易程度、小组长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关注和调整,发挥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使得分组实验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将分组式教学模式引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就课程改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通过分组式教学,学生的C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编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26-03

一、引言

编译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机器语言。现代编译程序所要面对的经常是几十万、几百万行的大程序,在编译原理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概念、理论和算法,这直接造成了编译原理这门课很难学。现在,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公认的本科阶段最难的课程之一,许多学生觉得编译原理难以掌握。本文将工程化的方法引入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简单化、规范化,达到让学生学好编译原理的目标。

二、教学理念

所谓工程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的概念,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有递进的阶段目标,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像管理工程项目一样对教学作全程控制。我们要打造工程化的教学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详细考察学生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设定逐步提高的开发目标,将学生引入一个可以量化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有很强的理论背景,编译原理更以逻辑严密、算法枯燥著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简讲解、深入浅出,抓住理论的本质讲清楚。同时,计算机学科强调实践性教学,编译原理课程更是围绕着实际应用而展开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动手,重视实验和课后锻炼,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能力。我们提出了 “精简理论、加强实践”为中心思想的教学理念,掌握理论、动手实践是学好编译原理的不二法门。

三、教材和内容

我们选择的主讲教材是清华大学的张素琴教授主编的《编译原理》,这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教材,发行量达到20余万册。我们选择的辅助教材是贝尔实验室的Alfred等编写的《编译原理技术与工具》,这是一本世界著名的编译原理教材,在编译原理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封面画了一条龙,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龙书”。主讲教材以理论分析为主,内容清晰,逻辑严谨;辅助教材有很好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编译程序。两本教材风格互补,在章节编排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便于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下面就以“语法分析”一章为例,介绍一下我们设计的工程化教学过程。教材上“语法分析”一章主要内容包括:LL(1)文法定义、文法判别算法、确定自顶向下分析、递归子程序法等。我们给出了一些补充内容,包括分析典型的源代码、自己开发的Yacc范例、自己开发的表达式语法分析程序等部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开发,并熟悉流行的编译辅助工具软件的使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编译原理这门课是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学生在学习编译原理之前已经学过多种编程语言,如VB、VC、Java、Delphi、Html。但是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多数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编译程序的原理和开发方法”。学生不知道这些编译软件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更不知道不同编译程序背后的理论依据。学生会感觉到编译原理很神秘。而且编译原理“难”声在外,一些学生对编译原理有畏惧心理。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心理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树立学好编译原理的信心?《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比较独立,理论自成体系,其他先修课程很少涉及编译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定义多,概念抽象,形式化的描述难以理解;算法多,步骤复杂,计算量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细节问题不能自拔,产生困难和厌学心理。这些情况造成学生不容易接受编译原理内容,上课时容易产生惰性心理。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理论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把理论学明白、会运用?《编译原理》的理论学习尚且不易,设计编译程序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学生的编程经验不足以开发一个简单的编译程序,经常会感觉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技术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给同学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我们观察到,学生主观上又想学好编译原理。因为著名的编译高手设计了学生每天使用的编译程序,比如设计了C语言的Ritchie &Thompson、设计了C++语言的Bjarne Stroustrup、设计了Java语言的James Gosling、设计了C#语言的Anders Hejlsberg等等,这些传奇式的编译高手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推崇。学生耳闻目染知道编译原理的重要性,对编译程序的开发感到好奇。这些都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我们针对这些教学难点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目标和重点

结合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制定了四个递进的教学目标和三个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补充延伸的内容。第一,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包括文法的FIRST集、FOLLOW集和SELECT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LL(1)文法的定义和判别算法、确定自顶向下分析、递归子程序法等内容。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必须要掌握。第二,学习使用语法分析自动生成工具。为学生介绍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工具软件Yacc。通过我们自己编写的Yacc程序范例,让学生掌握Yacc的结构和用法。第三,掌握经典的语法分析的源代码。通过分析PL / 0语言的语法分析源代码,让学生了解语法分析的经典实现。第四,引导学生动手实现语法分析器。引导学生对Yacc代码和PL / 0语法分析代码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功能添加。通过这四个逐步深入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学习。教学重点包括了这一章的三个重要的定义和理论。第一,LL(1)文法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First集、Follow集和Select集三个前导定义,每个定义都是一段形式化的描述,要求讲课时要讲清楚形式化定义的本质。第二,LL(1)文法的判别算法。算法包括五个步骤:1.求出能推出ε的非终结符;2.计算First集;3.计算Follow集;4.计算Select集;5.判定是否是LL(1)文法。其中每个步骤又是一个独立的算法。整个算法比较冗长,教材上用了六页描述该算法。我们要用特别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第三,语法分析的递归子程序法。递归子程序法的思想是对LL(1)文法中每个非终结符编写一个递归过程,识别由该非终结符推出的符号串。PL / 0语法分析模块就是采用递归子程序算法实现的。在分析PL / 0语法分析模块的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动手开发自己的语法分析程序。

六、教学过程

下面详细介绍教学过程的安排,共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编译的任务是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的机器语言,这个翻译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编译程序在进行真正的翻译和生成目标代码之前,首先要从结构上把握源程序。语法分析的任务就是从结构上分析程序,保证源程序语法结构正确并分析得到程序的各个语法成分。让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是如何判断小学生所造的句子语法结构上是否正确?比如,“我是学生”,我们说这个句子是语法结构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可以将这个句子分为三部分,“我____是____学生”,每一部分正确的对应了“主语____谓语____宾语”三种语法成分,所以我们说这个句子是语法正确的。那么,编译程序是如何对源程序做语法分析的呢?比如,“if i

接下来我们以语法分析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语法分析理论。第一,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用Yacc创建语法分析项目,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含义。第二,一步一步教学生配置VC环境用于语法分析项目的编译,详细每个环境参数的作用。学生在实践的时候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使用工具软件,我们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迈出语法分析的第一步。第三,用简单的例子讲解Yacc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体会语法分析其实不神秘。第四,把我们自己写的文法范例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编写、调试、运行,实时展现不同文法分析的结果。第五,将我们自己用C语言开发的表达式语法分析程序作为补充练习,让学生去修改、添加功能,体会语法分析的思路。整个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难度逐步加大,阶段目标明确,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七、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编译原理的工程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评教一直保持较高的分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把握知识脉络并掌握知识点;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作业并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编译原理,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了深入认识,了解了程序优化和并行计算的方法和重要性,为编写高效、高质量的代码打下了基础。此外,本文第一作者以“编译原理的工程化教学”为主题参加广西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理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指导本科生以“基于泛型编程的编译器研究”为题目申请并获得广西师范大学创新性实验基金资助。

八、结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破除《编译原理》难学的迷信。然后采用精简讲解、小题多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理论并不深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设计由易到难的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打造属于同学们自己的编译程序,培养学习成就感。最终达到懂得理论、学会设计、学好《编译原理》这个总目标。作为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措施,我们会引导同学做更多的实践。比如C语言的语法分析、SQL语言的语法分析、尝试使用C++的Boost.Spirit开发包等等。同时,和学生一起参与开发过程,用电话、Emai等方式与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答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但要让学生学懂理论、学会运用,更要让学生记得牢固。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工程项目,将工程中目标明确、量化管理的特点引入到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31-02

【Abstract]The lawsuit legal science course content take the statute book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annotation as a method, the basic composition is the basic theory,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lawsuit system and the legal procedure four big tectonic plat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development law suitable course content, because it is in the lawsuit system’s essential constituent.

【Key words】The legal science education Lawsuit legal science Law is suitable

诉讼法学课程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是独立的一门课,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合成一门学科。对于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哪些应当固守、哪些应该拓展,笔者谈一点个人己见。

一、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组成与固守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统编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就会发现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体例和知识点与法典几乎是同质同构;第二,理论内容主要是对法典条文的注释。例如,陈光中先生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材,其第一编“总论”主要对应《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教材第二编“分论”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四编“执行”。[1]再如,宋朝武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教材“理论编”包含了《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的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教材“制度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一编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教材“通常审理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十二章至十四章、第十六章;教材“特殊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的第十五章、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教材“民事执行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三编“执行程序”;教材“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这样安排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的好处在于便于学生迅速地掌握国家法律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现行法律法规。

以法典为基础、着力注释法典内涵其实是诉讼法学教学的传统风格,在大陆法系各国以及旧中国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例如,民国时期陈瑾昆著述的《刑事诉讼法通义》就与当时的“刑事诉讼法”法典有紧密的对应关系。[3]再如日本学者松尾浩也著述的《日本刑事诉讼法》与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4]在西方,中世纪后兴起的法学,首先一个流派就是注释法学派。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传播法学知识、灌输法律理念,对西方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进行包括诉讼法学在内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当坚持这个传统,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然,言讲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与法典同质同构、以注释法典条文为主,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就是简单的法条释义。理论的铺垫、理性的解剖、理智的批评、理想的建议,在诉讼法学教学中是随时都存在的。比较而言,本科教育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则以“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为主。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现行以法典为基础、结合理论论述的诉讼法学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

1.基础理论

该部分主要讲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若干诉讼原理和诉讼理念等。[5]台湾学者的教科书也有这部分内容,尽管有人阐述得多,有人介绍得少。[6]

2.基本原则

这部分基本都是把相应法典中的基本原则加以详细介绍。稍微复杂一点的会增加外国法律中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上主张但立法尚未采纳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法的要素角度看,法律原则是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并列的组成部分。从法的适用角度分析,法律原则有助于准确理解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以及可以弥补具体规则之漏洞。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其实非常重要,但常被学生所忽视。

3.诉讼制度

诉讼法学对诉讼制度的介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大诉讼法共同的、内容基本一致的诉讼制度,往往称之为“基本制度”,例如回避、合议、两审终审、公开审判、陪审等;另一类是某诉讼法独有的,或者其制度安排有特色的诉讼制度,例如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强制措施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等。诉讼制度作为比较集中的规则安排,对于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4.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是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版块。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例,首先,它可以分为国内诉讼程序和涉外诉讼程序;其次,国内诉讼程序可以分为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第三,审判程序可以分为通常审理程序和特殊审理程序;第四,通常程序又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特殊程序又包括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海事诉讼程序等;第五,一审程序可以分为一审普通程序和一审简易程序。如此众多的诉讼程序构成一个严谨的体系,内容复杂,学习难度也大,但是也最重要。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教学内容都是诉讼法学应该固守的。但是,除此之外,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拓展。

二、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理由

笔者一直主张且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施行,诉讼法学应当拓展法律适用技能的讲授。

1.在诉讼法学中增加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的理由

(1)这是司法裁判的本质要求。陈光中先生指出:“司法”从中外的词义来说,具有以下三项相关的内涵:其一,实施法律;其二,解决狱讼;其三,体现公正。而作为司法中心的审判,则是指法院或者法庭对案件通过审理,认定事实,适用相关法律,加以裁判的活动。[7]这充分表明,诉讼活动是一个法律适用的活动,就是把相关法律规则作为大前提、把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运用三段论推理得出裁判结论的过程。诉讼法学作为研究诉讼活动的法学学科,为什么重视事实认定而轻视、甚至忽视法律适用呢?为什么看到裁判推理的小前提而忘却大前提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事实认定困难、法律适用容易,是法官就自然会法律适用。其实,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

(2)这是诉讼程序救济的审查内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189条、《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行政诉讼法》第61条都规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是二审法院维持一审裁判的必要条件之一;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是二审法院更改一审裁判的充分条件。可见,在程序救济的体制安排中,一审中的法律适用是与事实认定、程序规范一样作为审查的内容的。毫无疑问,诉讼程序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事实认定,它要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二是程序操作,它要求规范合法;三是法律适用,它要求正确、准确。既然都是程序的组成部分、都要面临上级法院、社会大众的监督,为什么只是关注程序操作和事实认定,偏偏又忘却了法律适用呢?

(3)这是有效解决疑难案件、遏制司法错案的具体措施之一。什么是疑难案件?无非是事实认定难、法律适用难,或者案件事实与法律法规结合难。[8]什么是错案?也无非是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如何解决这些疑难案件或者错误案件?当然应当采取包括提高法律适用技能在内的各种综合措施。如果仅仅解决了事实认定中可能出错的地方,而忽视法律适用中的错误,同样会发生疑难案件和错误案件。

有人认为,外国和民国时期的诉讼法学教育也没有法律适用的专门内容,不是照样培养了许多合格的法律人才,这如何解释?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科学生,他们本身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法律适用为教学依归,那么诉讼法学教科书中有无这个内容就不重要,因为他们每堂课都在学习着活生生的法律适用。美国的判例教育法就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科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必修的法律适用方面的课程,那么诉讼法学也可以忽视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可以在其他课堂上学习到法律适用的技能。德国注重法律方法论的学习就是如此。假如这两类情形都没有,试问:法科学生何以获得法律适用技能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呢?仅仅在法理学课程中讲一点就足够了吗?笔者认为不够。而我国法科学生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恰恰就是欠缺这方面技能学习的。所以,作为诉讼法学教师,笔者主张应当首先在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中拓展法律适用技能的学习。

2.诉讼法学中增加法律适用部分的内容

如果说在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中增加法律适用的部分是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当给学生讲授哪些具体内容呢?笔者主张最低限度应当告诉学生如何找法、定法、释法、用法。

(1)所谓找法就是三段论裁判大前提的寻找与确立。找法可以分找到、找不到、找到不太适合的等情形,出现这些情形时法官如何采用体制内许可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一项重要的技能。[9]笔者认为:找到合适的法律规则需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找不到法律规则就要进行诸如漏洞补充的措施;找到不太合适的法律规则就要进行诸如利益衡量的措施。

(2)所谓定法就是排除已经找寻到的法律规则之间的冲突。如果说找不到适合于本案的法律规则是法律的消极冲突,那么找到两个以上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而彼此又有矛盾,就是法律的积极冲突。由于立法主体的不同、立法背景的不同、立法目的的不同等原因,法律规则之间的积极冲突是一个无法根本杜绝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就要遵循一定的法律适用规则加以确定。这些规则很多,诸如“新法大于旧法”、“特别法大于一般法”等皆是。

(3)所谓释法就是对确定下来的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解释,包括文义解释和各种论理解释。[10]正如本文前述,诉讼法学本身的内容结构就是一种对诉讼法典的解释。培养的法律人才也应当会对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必要的解释。

(4)所谓用法就是将法律规则这个大前提与案件事实这个小前提进行结合推理和法律论证。推理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包括形式逻辑的规则和辩证逻辑的规则。这种规则的运用还要体现为心证公开中的裁判理由公开。也就是说法官不仅要会推理论证,还要把这个过程表示出来接受上级法院和当事人以及社会的监督。

三、结束语

诉讼法学应当为培养合格法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某些场合,法学已被人戏称为“垃圾专业”了。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值得讨论。但是,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的贬抑应当引起我们从事法学教育的人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培养法科学生?合格法律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法学教育不能培养“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应当培养能够熟稔运用法律的人才。法学是一门应用之学,不能教给学生“屠龙之技”,而应当传之以“杀牛之术”。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朝武.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瑾昆.刑事诉讼法通义(郭烁整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 [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丁相顺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玫.刑事诉讼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6 褚剑鸿.刑事诉讼法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1

7 陈光中.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9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83-02

目前,高职教学中的考试还是延续了采用试卷化来考察学生的成绩,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适应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对考试评价提出的要求,就需要引入一些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有关课程的评定。S-P表是一种采用形成性评价理念为基础,使用图形化的数据表现形式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评价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类型的测验评价中。本文主要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S-P表分析法的相关参数计算结果的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将试卷的测验作为切入点,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基础学科的投入,从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养到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非常浅,仅仅认为该课程是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具体会对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完全不理解,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重视。

(2)理论教学过程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章节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循序渐进按照章节来进行学习,在每一章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判断题,程序填空题,编程题的方式来进行对理论过程的消化,因此这种效果看上去可以起到对知识点有益的补充,但是缺乏从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忽视了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

(3)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教学理论的讲解和上机的实践过程,实践环节的地位始终都是摆在理论教学环节之后,主要是用来对理论教学加强实践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课程的安排初期,无论是从实践学时的分配、以及实践课程的开展次序来看都明显的弱于理论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践过程的教学不够充分重视,造成了在考核过程中有些学生的理论很强,但实践上机调试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违背了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宗旨。

(4)课程评价机制落后,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评价一般分为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两种方式,理论评价多以选择题,判断题,程序填空题等方式出现,考察学生对于程序的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考察C程序设计的运用,在上机过程中的考核方式由于学生的人数和时间的关系,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察,即使在考查过程中,也往往是依靠程序的正确结果来进行给分,而对于一些错误答案的程序往往不够重视,在这其中可能会导致有些错误的程序往往包含了一些学生的新的思想和想法,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复制一份结果正确的标准格式代码进行提交,不利于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2运用S-P方法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2.1 S-P分析法简述

S-P 分析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试卷评价方法,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内容和考试方式为主旨,将考察学生的方式采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验认知诊断评量技术。

2.2课程数据导入

本文将各试卷的知识点对应的成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原始的成绩进行合并转换,画出相应的 S 曲线和 P 曲线,并采用 S-P 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本步骤中所做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学生成绩的准备。首先,对三份试卷的原始成绩进行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好的试卷中的原始题目和成绩进行合并,得到全新的考试成绩表。表中的每个成绩数值对应题目的知识点都不尽相同,为后续的转换组好准备。

(2)将新的学生成绩考试表转换成学生原始得分布尔矩阵。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问题平均的得分值作为赋值的标准,所以试卷中题目都需要进行布尔转换,在新学生成绩考核表中分数的转换均需严格按照赋值标准进行判断和转换。

2.3 S-P分析课程课程因素

(1)试卷信任度

本文选取了近三年的三次《C语言程序设计》的期末测试,本次测验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即采用分半法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来计算信任度系数值。

计算过程如下:

步骤1:计算出整个测验中每个学生在试卷中的奇数题目的总得分()和偶数题目的总得分()。

步骤2:用下列公式求出奇数题和偶数题这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

步骤3:用如下斯皮而曼-布朗公式进行校正:

依据经典测试理论,本文对三份《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试卷计算各自的信任度系数值,来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试卷的测试结果是否具备真实性。计算的过程是首先对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试卷按照题目的奇偶编号进行统计,累计统计每份考卷中的奇数题目的得分,以及偶数题目的得分 ,将这些值导入到 Excel 的环境中对所有的奇数题目总分和及偶数题目总分和以及的值、的值和的值,并分别求得这些值各自的总和,最后将这些结果都代入公式(1) 和公式(2)中即可求得最后的信度系数值。

(2)试卷效度

根据经典测试理论有关效度的分析方法。本研究结合近三年来的三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答题情况和标准答案的分析得到了三次考试本身的效度情况,其次,对三份试卷的所考察的知识点进行计算和统计,并根据考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对比,发现试卷考察的知识基本覆盖所规定的教学知识点。

(3)差异系数

将三份试卷的数据导入S-P表中,按照差异系数公式(3)来计算差异值。

式中:表示差异量,表示正确回答率。

一般来说,考试类型的不同导致的差异系数的值也会不同,一般对应检测学生成果的考试取值在0.5左右,而本次使用的试卷符合这个测试类型。 三次试卷的测试差异系数值为表1所示:

3使用S-P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反馈

(1)学生学习状况方面

统计计算三个班级中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的原始分、平均分、差异量三个考试班级中学生的得分率和学生成绩差异情况,对三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况按照这些指标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是动态的,由多种统计数据划分,将学生的个体与全班的表现对比,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学生状态,以便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出现异常都能帮助授课教师继续分析和追踪。

(2)试卷整体质量方面

本课题中使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试卷质量不尽相同,每份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都不同,特别是在效度方面,三份试卷的效度都比较高,其次,三份试卷的难度情况和分值情况不同,特别是在2013年的试卷中,P曲线存在明显的断层,这说明该年的试卷在出题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3)教学环节和因素分析方面

通过S-P分析得到,任课教师仅仅关注教学知识点是不够的,分析中发现学生和教师对于存在的知识点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是反应到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因素上的,例如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分析程序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的手段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能够从教学环节和饮食上进行分析和改进,提示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室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4)学生能力方面的挖掘分析

使用S-P分析方法对课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课程的评价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反应,因此使得授课教师加强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中语法细节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贡献及总结

本文以 2012,2013和2014三个年度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S-P参数公式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针对参与考试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试卷质量和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如下的内容:

(1)对《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纲下的三个年度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试卷质量和教学知识点覆盖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通过S-P分析法得到试卷中的部分的异常试题和需要重视的知识点多注意的教学知识点,分析和总结出这些引起共性的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和因素,并反馈给了任课教师,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醒和帮助老师进行课程上的改革,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将S-P分析过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学习《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状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加以指导;

(4)不断完善S-P表的评价分析理论,并需要结合教育学中经典教育测量理论中的有关信度、效度值的指标计算分析内容,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能够与课程的其他方法进行补充,不断完善提高。

5综述所述

需要不断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改革,本文的S-P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S-P评价方法,使之能够为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教学提供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丽娜.S-P表分析法的教学应用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测试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程序教学法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Access采用可视化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机制[1,3],既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桌面数据库管理软件,又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前端开发工具,基本不用编写程序代码就能开发出功能强大、相当专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已经把Access作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Access简单易学,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Access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作者所在学校开设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的教学及软件开发经验对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1 采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编写程序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如果课程一开始就很难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这门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不能很好掌握该课程了。因此老师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范例教学法[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Access程序设计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不适宜讲繁杂的理论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讲解各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及其应用,学生就会感到程序设计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致使课堂教学实践无法进行。可以举一些利用Access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例如学生信息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让学生感知到我们日常所用的一些数据库系统是可以通过Access程序设计实现的,使学生有掌握access程序设计知识的强烈愿望,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课本中一些简单、生动有趣的小应用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教学过程中,除使用范例教学法外,还应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重视理论教学外,还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反映,在课堂面授时,所讲授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应用实例演示都能理解掌握,可一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编写应用程序就不知该从哪开始着手。作者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针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要求他们不急于做实验题目,先把有详细代码的例题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步骤,在计算机上执行。在练习例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做到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完成实验题目,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教师应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认真设计实验题目。在实验环节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实际为学生选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练习题目并加以讲解,让学生感受Access程序设计的魅力,如制作名片、学生成绩的管理系统、流动字幕、倒计时牌等,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编程可以实现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

3 加强师生交流

课堂面授以及实验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遇有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问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使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实时的交流,更有助于传道受业解惑。

4 合理安排考试环节

Access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重视理论课教学,而不重视上机训练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好Access的,因此考试也应侧重操作题考察。作者所在学校Access考试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理论题和操作题分值各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题包括单选、多选、填空,操作题包括简单操作题、综合应用操作题。教师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考试精心出题,学生通过考前做模拟题,有针对性的复习、考试,既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又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准备。我校Access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无纸化考试,理论题以及简单操作题部分采用电脑阅卷直接给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

5 总结

本文论述了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方法,采用范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理安排考试等。有效的运用以上方法,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陈英,曾俊,等.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