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31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1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但很少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犯了唯理论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组织大学生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但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犯了经验论的错误。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还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要求大学生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社会调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内涵与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理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便于随机应变、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教育具有教学成本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手段花费精力小,投入经费少,节省了教学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教育手段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变化,临时采用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后,传统教育手段具有双向互动性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器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及电子邮箱、手机等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动形象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和优势。首先,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最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发挥多媒体、黑板板书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如: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也具有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缺点,而这一不足恰恰能通过黑板板书来弥补,因为黑板板书停留时间长,从而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而黑板板书只能对所学知识作静态、平面地展示,这一不足又可通过多媒体来弥补,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再如: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具有高效性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其不足,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他律与自律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社会道德、法律及制度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点。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他律过程中,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独立性的主体。通过生态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觉性。学生在生态文明自律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生态文明的自我修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选择与调整,以保证自己在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内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所谓“他律”,是指他人对自己进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强制性等特点。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点。教育者从外部把教育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都要发挥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动性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态文明的他律过程中,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使教育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强制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会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学校教师、党团组织、家长都应按照法律制度和组织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2

也许越是耳熟能详的东西,人们越容易忽视它的存在。手机使用者遍及每个角落,对其技术开发与经营拓展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其深层理性的探索远不如其他传媒学科成熟,这与手机所拥有的巨大用户群和无穷发展的潜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传播学领域,国内外关于手机的研究是由手机短信引发的。在美国,手机短信因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的信息雪崩而拔得头筹。在我国,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因手机短信诱发了广泛的谣言,研究手机传播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关注手机产生的新闻传播格局,给人们心理及文化带来的嬗变;透析短信语言打造的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内容的新风格;探讨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对传统媒介生态的冲击;解构手机营销和手机广告的创意,为手机新兴产业链的创立提出新的设想;指出手机传播引发的社会影响与负面作用,等等。本书研究的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其他论著还没有全面涉及这些论题。

尽管一些敏锐的学者已经提及了这类问题,以不同思路建构了手机研究的学术框架,譬如匡文波的“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项目及其最终成果《手机媒体概论》,童晓渝、蔡佶和张磊编著的《第五媒体原理》,朱海松著的《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等,以及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奥地利学者格拉尔德・赖施尔和海因茨・苏恩德的《第四个“W”――移动电话的妙用》等,都表现出对手机传播的热情和深切的学术关照。但这些书中现象描述多于理论阐释,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往往纠缠于传播学的结构分析,在传播学的5个W上打转。这种感性研究成为良好的开端,但多为感言四溢,表层概括,学理剖析多欠火候。

《手机传播学》的两位作者力避他人的研究缺陷,将手机置于传播学框架下,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入手,展开个性化的理论诉求。作者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和目的,依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阐明短信内容的幽默色彩,总结了手机传播的颠覆性、宣泄性、游戏性和无等级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大型的“狂欢广场”,最符合大众媒体发展的轨迹,成为最便利的大众信息接收终端。但它不是“第五媒体”,也不应称为“第五媒体”。

当我们提及“媒体”这个概念,严格地是指信息收集、编排和发出信息的社会机构,包括工作组织、传播设施及信息介质,而不仅仅是介质本身。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是指电视台而不是指电视机;印刷媒体是指报刊社和出版社,不是指报纸、杂志和书籍。确切地说,报纸、杂志和书籍是印刷媒体的产品,不是印刷媒体的内在含义。手机不可能成为社会信息机构巨量信息的发出者,作为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的接收器,它和电视机和收音机一样,只是介质的终端部分,难以承载“媒体”的全部意义。因此,把它同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并列,称为第五媒体是不准确的。

手机作为个人的通讯工具,最大的功能是由使用者发出短信,还可“群发”,并能接收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出的信息。这个特殊性说明它是“一对一”兼有“一对多”功能的个人微型电子通讯媒介。由于它的内存有限,手机群发对象难以超过数百个,新闻媒体、商用或政府信息机构,决不会用手机作为信息播发器。充其量只能说,手机是兼有大众传播的个人通讯媒介,不是报刊、电视或网络那种意义上的第五媒体。

手机传播建立在手机技术特性之上,从手机的技术与短信特性、手机的新闻传播和手机传播缺陷等方面阐释手机的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必然带来各种法制和伦理问题。书中,作者以媒介生态理论分析了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参照国外的防范治理措施,提出自己的洞见。

作者将手机传播置入科技带来的社会众多变革,小角度,大视野,深入描述了手机媒体的“前世今生来世”的宏观图景。从有线电话、无线对讲机、无绳电话、寻呼机、小灵通、大灵通,到手机媒体的“30年法则”,以至3G与后3G时代,作者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手机发展轨迹。未来的手机将是什么样?它既可能是严谨的管家,也可能是唠叨的妻子,也可能是最忠实的朋友,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以科技发展的前沿端倪为基础,《手机传播学》为我们展示了手机的未来,把人们引向全新的信息时代。

四十多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想当年,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备受冷落。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科技进步和新媒介的众声喧哗,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麦氏电光石火般的智慧和锐思。如今,手机当之无愧地成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受关注的媒介。从纸媒、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已经给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变革。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5-02

一阵“微博热”悄然兴起――无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热衷于“织围脖”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上微博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有关统计表明,手机终端使用频率已高于电脑终端,成为最主要的微博使用终端[1]。考虑到高校校园中手机的高普及率,不难看出,手机微博已成为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之大宗,并可以此为侧面一窥手机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

1 对手机微博的认识

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1.2 微博手机端的开发及其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1)短信。早期设计者为适应手机短信的字符长度限制,将微博的信息长度限制于140个字符内,奠定了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开发的基础。信息短小,便捷的特征保证了学生用户群的用户黏性;

2)WAP版网站。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低廉的无线网络运营费用,为手机微博创造了技术平台。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套餐本身就包含了的免费流量,更为手机微博在校园中的推广提供了便利;

3)手机客户端。不同手机平台都有相应的手机微博客户端,UC、QQ等手机浏览器更方便了微博在手机端的登录,学生们可以像手机“挂”QQ一样“挂”在微博上。随着不断刷新而涌进的繁多信息,满足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心态以及了解最新动态的需求。

2 手机微博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开拓思维和眼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削弱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手机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微博的传播速度很多时候是主流媒体无法匹敌的。以温州动车事件为例,在电视、报纸的正式报道出来之前,就有乘客于第一时间以配图微博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现场直播”,使该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手机作为便携载体更使微博成为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良好渠道,学生们只需手机登录微博,即可了解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后期的微博增添了图片、视音频等字符之外的表达形式,微博成了跨感官的多元化媒介,信息量也大为增加。这些信息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关注时事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2.1.2 培养主体意识

微博上,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对各种事件的言论观点。这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鲜明的主体意识,培养敢言的独立精神。从这点来说,微博作为当代科技发展集中体现的新媒体,无疑会为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教育的方式,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

2.1.3 培养社会责任感

微博对热点事件的推广传播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粉丝”们的不断转发与评论之间,网络舆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信息的辗转传播能使微博用户们产生亲临其事的参与感,微博中所传达的各种舆论观点也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事务兴趣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环境。

2.2 负面影响

2.2.1 “微博瘾”

微博是以用户黏度为基础的平台,信息持续的更新,不间断的评论与转发是微博的存在之道。这就催生了无数“微博控”,沉迷于反复刷新微博,以致牺牲日常的作息时间。其中,大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少人监管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学业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微博在手机端的开发和应用更放大了这种消极作用。可以说,“微博瘾”是从网瘾到手机瘾的延伸与转移,是校园手机文化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2.2 负面信息对思想的侵蚀

微博监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息的虚假。人们对于微博转发常常是一键而转,不去费心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二是不负责的舆论。微博舆论范围的扩大经常导致“粉丝”们盲目的信服与跟从,因而微博常被别有用心之徒用来散播谣言,蛊惑煽动民众。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微博上海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若不加选择地予以轻信,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3 “微阅读”易形成肤浅的思考习惯

迅速快捷、浅显易懂是“微阅读”的特质。字数限制下,大多数微博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描述性层面上,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3]。用久了微博,人们会发现很难再适应传统的阅读与思考方式。过度的“微阅读”易让学生养成肤浅的阅读与了解事物的习惯,不利于学术性钻研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 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现象的应对对策

3.1 开通官方微博,引领校园文化

对高校而言,微博是个成本低廉却效益显著的传播平台。以官方名义开通校园微博,可树立开放的形象,尊重手机微博文化所代表的学生主流文化,将目标定位为用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传递主流正向价值[4]。

3.2 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受众”与“传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大学生从两方面提高媒介素养[5]。作为“受众”,大学生要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拒绝不良信息对思想的侵蚀。作为“传者”,学生们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遵守网络公德,不轻信、不盲从。

参考文献

[1]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南昌大学,2010.

[2]黄一菁.试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4

【关键词】网络时代 中职生 手机 学生为中心 兴趣 自主 

媒体上关于教师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报道时有发生,那么学生到底能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机呢?据调查,现在学生手机拥有率达到100%,并且多数学生每天看手机时间达到5个小时以上,甚至晚上休息时间也不关机。手机本是用以交流的工具,可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诸如拍照、摄像、播放、收录音、游戏、导航、手电筒、上网等。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自然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接受各种信息,学习的内容也五花八门,从时政新闻到娱乐八卦,从手机游戏到青春偶像剧,等等。毫无疑问,手机的消极、积极作用都明显。教师不应该采取禁止携带和使用的方法,只看到手机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手机的积极作用,既然都离不开手机,我们就从手机入手,让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平时的玩具,因势利导,采取疏导的办法,让手机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润物细无声,悄然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在此期间,教师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趋利避害。 

一、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网络时代,对中职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学习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加深记忆。 

二、利用手机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以班为单位,建立QQ群,微信群,信息,收发作业,在线与学生交流。通过调查发现,手机的播放功能是学生使用较多的功能之一。老师可以将教材里的课文或一些课外读物等文本材料分门类别后输入到电脑中,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些电子书,再配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录音或视频材料,运用一些编辑软件将它们制作成一部部有故事情节的影音阅读材料,然后进行格式转换,最后把这些影音阅读材料逐一地输入学生们的手机上,让学生课外自由阅读或组织学生课内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考虑到手机卡容量有限,也可以录成微课形式。影音阅读材料的长度最好为3至5分钟为宜,文本以字幕形式出现且要与声、影同步,片尾要设有3至5个的问答题,旨在检查学生对影音阅读材料的了解情况。 

阅读方法有两种,第一,可以选择静音播放(有画面无声音播放)阅读,即在静音情况下,学生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内容进行阅读;第二,可以选择有声播放(既有画面又有声音播放)阅读,即学生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影音内容进行阅读。这类影音阅读材料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学习更主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阅读能力差异,按层次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让人人有任务手机不闲着,优生“吃得饱”,差生有进步。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外语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尽快地学好一门外语,最理想的方法莫过于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之中,如果缺少语言环境,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难度大,而且收效甚微。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并下载语境真实、语言地道、语音纯正、内容切近实际生活的原声英文影片,然后进行剪辑加工,取其精彩片段,经过格式转换后输入到学生手机中,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听说训练。 

(二)中职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表现。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爱表现”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大显身手。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模仿电影片段或者自编自演的一些英語小品、英语短剧、英语相声、英语表演唱等等,让他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自拍他们表演的节目,甚至自拍他们用英语聊天的情景,然后拿到课堂上播放,让师生们一起欣赏、一起点评,共同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快乐,从而使一节寂静的课堂变成充满笑声的课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充分发挥微信的关注公众号功能 

微信已悄然变成人们常用交际软件,尤其是许多的网站站长或许营销人员,都申请了一个大众微信,以此来方便群发推送信息给用户,这无疑是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更方便、更轻松的英语学习途径。许多英语方面的官方微信每天一期,分享的内容和音频 ,信息量大、内容涵盖广。包含时尚白话、热词解析、语法解说、兴趣阅览、名著及电影音频赏析、互动答题等。 

另外,给大家推荐几个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 

1.英语跑PK台(goingforgold774)北京外语广播王牌教学栏目,轻松学英语---有趣味性,听不够的免费网络英语课,以实用英语为技能(流利听说)为教学特色的轻娱式综合类广播英语教学节目,稳居北京外语广播收听榜首。荣获“声动中国”“ 年度最受欢迎的栏目”“最受欢迎外语类节目”。 

2.朗文词典 (微信号:longmandic)每天1个常用的英语单词,并附有原汁原味的英英释义,拿来训练英语思维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3.华尔街英语(微信号:WSE-China)英语学习趣闻、秘诀、要点。每天都会分享一些有用又有趣的英语学习内容或活动。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5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而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短信文学成为了步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时尚。手机短信已经开始与文学联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的一种时尚阅读活动,成为一种拇指的“狂欢”。而对于“狂欢”的理解则往往只停留在手机短信的浅层,比如,手机短信文学参与者的数量化,把手机短信文学内容的宣泄情绪化夸大为是对权威和传统的颠覆。笔者以为,手机短信与文学的联姻是消费时代的产物,面对当今手机短信文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它所产生的“狂欢”色彩,回避是不可能,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拇指的狂欢”呢?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为了避免论述的空泛,笔者以韩颖琦的《拇指的狂欢――手机短信文学正在成为新时尚》(见《文艺争鸣》2007年第五期,以下简称《拇指》)一文作为批评文本,与其商榷。

在《拇指》一文中,集中论述了手机短信文学的“狂欢”面目和民间性,并且以巴赫金的狂欢作为理论支援,提出当今手机短信文学是民众的狂欢节,体现在三个方面:大众性、宣泄性和颠覆性。而笔者认为,《拇指》一文过分夸大了手机短信文学所具有的“狂欢”意义。因为当今的手机短信文学所具有的“狂欢”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并不能等同。

因此,本文就以《拇指》中所论述的手机短信文学呈现的三个“狂欢”内涵作为批评的逻辑起点,并请方家赐

教。

一、对《拇指》的批评

(一)关于大众性

《拇指》一文认为,手机短信文学使文学的门槛降低到几乎与地平齐。全民大众都体验到了一种自由的开放。《拇指》一文借用了巴赫金“狂欢”的理论资源来解释手机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拇指》认为,手机短信文学使全民都体验到了一种狂欢的文化浪潮。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观点,以电子传媒时代与前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创作需要、发表形式、阅读方式的变化,来凸显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的平民意识,并且把这种平民意识上升到颠覆权威与官方的地位。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绝对化的意愿,是充满想象的民间神话。因此,在《拇指》一文中,提出的所谓“众声喧哗、全民狂欢的大众文化时代已经来临”的界定不具有学理的合法性。《拇指》一文认为手机短信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又一文学新时尚,这一新时尚具有巴赫金意义上的民间性。这种民间性首先体现了手机短信文学的大众性。但是《拇指》一文对这种文学中所包容的大众性存在着理解的偏差。

在《拇指》一文中,“大众性”的概念表述不清。“大众性”到底是指手机拥有者的大众性还是手机短信创作主体的大众性?韩文并没有明确区分,而且还有概念套用的嫌疑。如在《拇指》中这样表述:“据信息产业部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4亿手机用户,是世界上拥有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而且分摊着世界短信数量的50%。在第一届短信文学大赛中,参赛者遍布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人群包括学者、作家、政府官员、大学生、企业老板、打工者,等等。”从这种表述中所得到的大众性仅仅停留在手机用户的数量上。《拇指》没有进一步从学理上分析这种大众性所具有的时代流行意义。

笔者以为,从当前中国大陆手机短信的使用情况来看,手机短信的大众性是当之无愧。然而,这种手机使用的大众性并不能代表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大众性。因为,手机短信的大众性仅仅表现在短信发送的数量标准,这种数量的标准首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短信的发送比打电话、写信便宜。当然不排除当今电子传媒社会所导致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感情联络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流行趋势。手机短信文学的出现是一种流行时尚,这种流行时尚属于大众文化,但和狂欢有着本质的区别。狂欢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范畴,比如,它是人们自己的文化,它是自由的心灵书写,是美好家园的一种乌托邦的向往。然而,狂欢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流行性中的主体不是大众而是财团,虽然如此,大众却是流行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说,大众是控的身体,是作为流行性的参与元素。大众文化中操控的主体是财团。具体到手机短信文学的发送中,商业网络就是操控的主体,包括以电子技术为终端的有偿服务机构:比如手机运营商、电脑网络经营商、电视广播媒体及广告商等,在有偿服务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济发展战略是其首要的考察指标。而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流行性元素永远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虽然在经济发展的指标中,许多方面也渗透着人文精神,比如,广告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描述,电视广播中对正义、善良的讲述,一些大众娱乐节目中的亲情接触,手机短信中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挪用,对亲朋好友的情感问候,这些往往成为商家操控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灵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文化制作策略。因为大众的自我表现需要另外一种空间,这种空间不是在现实的空间里,在现实的空间里,大众的自我总是被淹没在“大众”的身体里,而要找回自我的身体权利的在场,则需要一种能超越大众的空间。当初电脑网络文学的诞生和繁荣就是迎合了大众对自我解放的心理需求,而如今手机短信文学的出场则更为凸显了这一特征。

手机短信文学的诞生与其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流行时尚。在这种流行时尚中,既有商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分,同时又兼具大众的一种参与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商家制造了一种流行时尚,而在这种制造的流行时尚中,大众得到了一种情感释放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一种似乎是民主平等自由的广场中得到实现。手机短信的开发为这种大众的情感满足找到了途径,于是,手机短信就延伸出了一种文学的内容,这种内容带有对传统文学的神韵的摹仿、对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的戏拟、对自我生存的艰难的嘲弄、对电视广播、广告中宣扬的中产阶级闲适生活的向往。因此,手机短信文学以一种狂欢的集体的宇宙论挑战了传统人们日常生活观念――认为日常生活是一种苛刻的缺憾的观念,代之以一种享受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消费理念。因此,手机短信文学表现的是一种大众文化所特有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在一种集体的戏剧舞台上对生活的“万象”表演:兴奋与失落、幸福与忧伤、欢乐与痛苦、戏剧与悲剧、新生与死亡、害怕与胜利等混合物的表演。就是这种混合物的集体戏剧表演催生了手机短信文学的诞生。手机使用是大众身体表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最大程度地宣泄被挤压的情绪。从而在流行的短信中借用了文学的自由翅膀,两者结合产生了一种狂欢的集体表演艺术。这种集体表演恰恰是消费时代的特点。

(二)关于宣泄性

《拇指》一文从“话语权力”观来看待手机短信文学所具有的大众话语色彩。文中说:“广大民众由于始终被“权力话语”排斥在外,由于总是处于权威者发号施令的被动接受方而备感压抑和不满。不过他们却永远拥有‘讲故事的权利’(巴赫金语),大众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和自由,对社会和现实实行狂欢式的‘惩治’,这实在不失为一种机智的自我保护手段。”笔者同意这种“话语”讲述权所具有的宣泄性。正如《拇指》一文中认为,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排斥在“权力话语”之外,而手机短信文学则是一个很好的宣泄口。大众可以充分利用文学的自由话语,针对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如对教育乱收费、医患关系、企业管理的描述及对媒体现状的讽刺等,虽然不能改变不合理和不满意的现实,但短信文学却是平民百姓宣泄对社会风尚不满的一种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短信文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给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讲故事的平台。但是,《拇指》一文却又是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讲述层面,这种民间的故事讲述权是早已有之,生生不息。但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确认的生活实在世界,也有人们在故事的讲述中所向往的另一种梦想的世界。正是有了文学这一种媒介,人们才可以穿梭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讲述着故事的真实与虚假。《拇指》所缺乏的正是对手机短信文学作为一种媒介的讲述本质的分析。讲述为何源远流长,正是因为讲述是生命的建构过程,体现着时代气息。手机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新时尚,它很好地满足了当今人们的讲述愿望。当今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电子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性,电子化世界中的人机一体更加导致了真实与虚拟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性。而这种时代的特征深深地影响了手机短信文学的表现内容。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手机短信文学的宣泄性方面,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性。笔者以为,这种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性表现为在这种讲故事的权力中所达到自我宣泄的限度非常有限,在这种宣泄的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并且在这种宣泄中,还隐藏着一种自我对既定社会秩序的认同。因此,手机短信文学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性也恰恰是一种消费行为模式。

(三)关于颠覆性

短信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中的幽默、讽拟手段,在“幽政治一默”、“开性一笑”中达到心理平衡。《拇指》一文举例说“这年头,到处都是错别字:植树造零,白收起家,勤捞致富,选霸干部,任人为闲,择油录取,得财兼币,检查宴收,大力支吃,为民储害,提钱释放,攻官小姐。”并断言如此短信,体现了对政治和性的颠覆作用。而笔者认为,未必。这种短信文学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体现了民众对自由精神的渴望。短信文学是一种狂欢精神的体现,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那样,这种狂欢精神无论怎样在人类历史中受到压制,它始终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短信文学所蕴涵的狂欢精神却是有限的。它只是表明了一种新的观念和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与现存秩序并存的矛盾体。手机短信文学的狂欢往往要借助于操控的主体,如手机服务运营商和杂志、报刊、网络等媒体,有时甚至是炒作的结果。如千夫长的《城外》作为国内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由电信增值服务商华友世纪以1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这部小说的“无线版权”,这部总共4200字的小说被分割成60条短信“出版发行”,国内移动和联通手机用户要以每条3毛的价格通过手机短信来订阅,阅读完整部小说要花18元。4200字等于18元,对于目前中国一般手机用户来说太贵。千夫长也坦诚说,自己创作这部小说是看中了当今手机中所蕴涵的无限金钱的魅力。在此之后,千夫长的《城内》和其他手机的作品也相继在商业市场间找到了其位置。因此,手机文学带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手机短信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只是寻找一种文字游戏的狂欢,而忽略了一种文学精神的提升。如千夫长的《城外》,选择了一种在婚姻外的情感题材,写一个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却不合理的婚外恋,正好符合当今人们对情感的消费思想。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6

二、信管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其内容涉及对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流等,它不仅是大学普通英语的延续,又是结合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知识的更加专业化的英语课程。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它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生词汇多、转义词汇多、缩略语多等特点。其次作为专业英语的特点包括客观、准确、长句多、被动语态多、从句多,同时有一些方程与数字。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在多年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专业英语的合成新词也给英语教学造成一定困难。专业英语语法的修饰成分多,从句多等句式复杂性加剧学习难度。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撰写英文论文等存在很大困难。再者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专业课,由于一般设在大四阶段学习,学生准备考研究生和找工作导致缺课严重,来上课也是为了获得出勤成绩,课堂上不参与互动或做别的事情。也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且教学模式单一,与择业没有任何关联,导致学生对其不感兴趣。除此之外,所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多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手机不离手,生活和学习严重依赖网络,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广泛选取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的选材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有关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传统知识,例如信息管理学、数据库、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与高新技术相协调,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决策、安卓手机等新技术,及时补充体现时代性及实用性新知识、新词汇、新技术。例如筛选互联网上的外企的市场产品推广的宣传片,模拟语言交际的场景扮演角色,应聘电子商务公司的引荐与推荐自我介绍,与客户的预约和邀请、商品交易中的讨价还价等素材场景,锻炼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2.多媒体相融合多样教学形式的构建

(1)课前预习手机移动设备及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引入到专业英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英语课程,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愿意预习的,因此采取有效且有趣的预习方法和方式以及预习时间的选取及督促引导预习很重要。所以预习任务安排在本节课结束前15分钟进行。例如让学生把下次课内容及涉及的知识范围进行构思,进行全班的讨论界定下节课要讲解及学生要参与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问题的具体细节,组内同学进行准备材料的任务分配及查找资料的时间等具体事宜进行预习。(2)课上教学课上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幻灯片、互联网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多媒体融合教学,对于理论性知识,要求学生记忆基本概念,重点专业词汇,难点句子分析、手机在线测试,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对专业英语词汇学习与训练,对于术语及词汇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中英文互译匹配测试比赛,根据学生的抢答测试结果进行实时排行榜显示,以此来督促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由于测试成绩进入课程的总分,这样学生即使为了及格也会用心学。学生在课堂上被允许使用手机,课堂更充实,学习更忙碌。对于技能性知识,把学生上节课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利用情景教学,制造实践的氛围,例如计算机产品销售环节的模拟与实战;课堂上进行主题分组讨论,如人工智能、新型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学生手机在手,可以从网上迅速获知任何相关信息;每个小组的成员也可分工协作围绕各自主题展开讨论,制作PPT或视频等,用英文为全班同学作报告、演讲,而自己登上讲台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都紧紧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对其将来在工作中的面试、宣讲和团队合作都是非常好的预演练习。(3)课后扩展课后扩展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最终环节,也是将学习评价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带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小任务,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来复习内容、反思问题、扩展知识的范围。教师通过网络或手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展开有效网络平台中互动。学生作业可以独立或小组配合完成并以电子稿形式提交。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群用英文讨论某个专业问题,或者学生自己的阅读录音,觉得好的发到讨论组里让大家欣赏和点评。课后的扩展学习使得学习得到有效的巩固与延伸。

3.考核的变化

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50分)+期末成绩(50分)。平时成绩在每堂课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的程度及效果、课后扩展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课程学习的考核分散到整个学期,这样即使一次的考核失败只要学生继续努力,下次的考核可以弥补之前落下的成绩。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教师采用分层考核方式:教师规定好题型与分值分配,把学生按平时表现分成不同层次,每个分层小组的学生自主命题一份适合自己能力的考卷,教师将试卷综合起来筛选补充,调出一定比例的试题作为正式考题。这种方式既能检测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也能了解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亲身参与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学生主动复习考试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

四、总结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获得专业新知识,紧跟学术前沿的必要工具。本文从理论学习到实战学习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把手机引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幻灯片投影仪及音视频多媒体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的新颖多样性。通过分析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与问题,设计了借助手机与互联网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既有课前预习环节时间的改变,又有把手机引入课堂的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的改变,还有实践情景案例环节学生的参与,以及扩展学习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及手机平台、学生自重命题的考核方式的改变,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意识,促进英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行业需要及国际化发展的信息英语技能。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7

随着4G网络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的成熟,新媒体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使得今天的高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逼迫着传统高等教育进行转变,但同时这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笔者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从新媒体时代这一特定场景出发,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到的困境及其成因,探索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1967年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新媒体”一词后,该词语迅速在全球流行。然而直到今天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般说来新媒体是指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当然,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任何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媒体。

随着4G技术的成熟,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时代已悄然到来,这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最主要特征。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这说明以手机为主要上网终端的移动互联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的接收和,实现了“点到点”的即时传播,深刻凸显了平民化、交互性、即时性等微时代的“泛主体化”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分析

新媒体特别是手机以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的功能优势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甚至课堂学习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上海量信息的搜索、阅读与即时传播,微信、微博与手游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质量决定了手机流量”的时代,认真分析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是思政课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困境一:教材理论性强带来的枯燥乏味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比较而言后者较前者的理论性更强,与学生的距离更远也更加枯燥,但是这两套教材都显得高高在上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理论基础偏弱而实践动手能力强,对于文化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几乎谈不上什么兴趣,在新媒体时代更易于受到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诱惑。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关注胜过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喜爱胜过一切,一有空就把手机摆在面前成为常态,课堂上也常见“低头”一族,在消费文化泛滥的时代,他们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2.困境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实际相去甚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任务。然而当今大学生却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感冒,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很现实,很有个性,我喜欢的我就去做,我喜欢我信仰都不需要理由,他们也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以及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90后的普遍特征。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又一困境。

3.困境三:信息的无限性与“泛主体化”传播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角色

在移动互联的微时代,一部手机便知天下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上都处于同一个平台,教师已然失去了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被移动互联所消解,有问题找度娘成了共识。

传统的老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正在缩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广,过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现在老师的传授只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之一。一是因为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即便是专业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另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及其即时的“点到点”传播,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一点都不比老师弱,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还没掌握到的学生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包括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倾向,加之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充斥网络或被夸大、虚假宣传,这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我们教师感到思政课的压力越来越大。

4.困境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境况堪忧

在课堂教学上,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口授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毋庸赘述,就是多媒体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如果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学生同样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过度使用图片和影音资料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网络恶搞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提高“抬头率”而使得严肃的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庸俗媚化去娱乐学生,结果却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要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以为就是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堵”就是杜绝手机进课堂,“疏”就是通晓和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恰当地引导并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本校的做法,对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1.深入钻研教材,化理论性较强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案例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把教材上的理论、方针、政策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的现实,这样内容才不空洞、枯燥,学生才乐意去听。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问题产生于现实的需要,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说,粗看来十分枯燥乏味,但是其中每一理论、方针、政策的背后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备课功夫。以江苏信息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学就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提供的丰富案例,把思政课教学与无锡文化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重树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了解了,虽然大学里的思政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发展,但学生已少有新鲜感,甚至都有一点点的排斥。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那就更谈不上,在学校里学的那一点知识已被现实生活撕碎,他们迷惑于一些社会现实的乱象,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都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缘故。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教师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思想的闪电”击中高职学生这块“朴素的园地”,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教师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在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以适应微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能分析和鉴别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熟悉并熟练运用新媒体终端工具,开通思政课微博、微信,通过组建QQ群或网络沙龙等方式,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疑释惑。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让手机等新媒体工具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般来说,思政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要破解思政课课堂教学困境,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和有益的延伸。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实践教学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实践能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8

随着各通讯公司与学校的合作,辽宁中医药大学大一、大二、研一的学生已基本上普及了智能手机,上网都是3G网络,智能手机相对普通手机更具实用性。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智能手机有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设计人性化,功能强大,智能手机在高校普及势不可挡。

如果3G与WLAN并一体,可以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同时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电视不相上下,这将是4G时代,如此推测,4G在不久的将来覆盖高校以及大学生生活,但是如果不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那么它的优越性也无法发挥出来,笔者认为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更实用,较平板电脑而言可随身携带,且待机时间长。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新媒体,新是相对旧而言,“在所有新媒体形式中,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由通信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联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那么现在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智能手机媒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通过与一些辽宁中医大学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谈话与聊天,笔者观察发现他们对手机更有依赖性,几乎可以说手机不离身,吃饭的时候看手机,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也看手机,因而也产生了 “手机依赖症”这一说法。他们用手机上网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随时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新闻信息;第二,利用手机微信、微博、人人、QQ等关注朋友同学的状态,可以即时与人沟通交流,这是一种交往的需要;第三,可以利用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供消遣和娱乐,排解忧愁和烦恼。如果学生的手机只具备一般的打电话、接电话、接受短信的功能,他们也许就不会产生手机依赖症。他们如此依赖智能手机而却对学校的理论课堂缺乏兴趣,有的课上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甚至旷课,原因有就是因为授课形式单一,以灌输为主,与手机媒体相比缺乏吸引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而隐性形教育则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特别是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国家对全国高校统一规定的必修课,其全名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思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和修养性。具体内容就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恋爱婚姻道德。虽然内容很具有正能量,但是如何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像看手机微博、视频、图像一样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关注,对它产生渴望,这急需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占领这块阵地。现在的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一堂课讲的内容太多,其实学生一节课真正能消化的东西很少,现在的课堂十分重内容却忽略教学的质量,老师过多地讲这“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所以我们的学生不爱思考,从不主动去思考,这也是我国缺乏创新性人才的原因。大学里面的考试题目仍然跟中小学一样,有固定的考试题型,写作有固定的模板,仍然是让学生到考试前去死记硬背,仍然是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能过通过。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发现大学几年几乎白上,大脑一片空白,什么知识也没有,记得有一道北大的自主招生命题是这样的,如何理解“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就是把老师教给你的全部忘掉后剩下的那部分”,知识不用就没有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是一种学习力。我们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的思想道德学习内容是不求甚解,就像走马观花一样,信息量大,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果不是考试几乎没有几个学生自愿去上课自愿去学习。这说明了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被动型,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那么学生的逆反与抵触心理会越来越严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家庭、老师、学生都有责任。家长让孩子上大学,大多数是出于为了让学生以后找个好工作,都是出于现实的目的,所以看学生的好坏就看他的分数、就像现在市场经济那样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以及声望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学生来到学校感觉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心目中的大学与实现的大学截然不同,所以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老师的精力有限,特别是辽宁中医这样的学校,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由社科部的老师来任讲,有的甚至还要去大连校区授课,老师不仅要备课、讲课还要做科研,以及处理学校中的各种日常事务,能够把教学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教学和创新不可能同时兼顾。综上所述,灌输教育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新的学习、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新思维的产生,更需要新体制的出现,而目前中国高校不可能马上改变体制,转化观念。但是如果利用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也许会给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新突破。

二、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借助这个载体把思想道德教育融渗到学生的生活、成长中,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想了解什么,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去引导他们。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去促发他们,让学生能够知道是非、善恶,能够正确地去评判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同时需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一贯用理性化的方法来促进道德教育,借助智能手机媒体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如下几条:

(一)克服传统教育方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而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篇文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但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教的还有家长、同学、学校组织群体。教育主体应该有思想道德教育占领手机媒体阵地的主动意识,要学会智能手机的使用,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微博组建讨论小组,设立一些学生关心的讨论话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地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师生感情的疏离以及交流的被动型与消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内容简短、理论不深的快餐性、片段性、休闲性和结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服务模式,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悦读”似浅实深的信息,达到“预习教学内容,交流心得体会,巩固教学效果”的教育目的。比如说现在学生很少读经典,学生不理解我们的信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给学生分享一些经典导读,分享那些为革命事业、为自己崇高的信仰而献身的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如、闻一多。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内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没有什么时间去课外阅读、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果通过智能手机能接触到这些信息,在业余时间他们也能有所收获。现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已在一些方面充分利用了手机的短信功能,“如通知紧急事件、相关活动信息、招生就业信息、反馈各种意见、家校联系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但是短信只是手机最普通的功能,对于已经普及的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学校可以适当加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总之,治工作者占领智能手机媒体阵地,可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也能实现专业化、时代化、大众化,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可以转化成实践活动。

(二)加强校园智能手机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联络中国移动、电信等通讯公司,定期为学生免费发放学生手机报,手机报内容由学校统一编订,一周一更新,内容由各系老师、辅导员以及学校政治课的老师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内在需求各自轮流编写,这样方式不仅简单,而且也不需要老师花很多精力,由于有自己老师、导员的精心编写学生对手机报的内容会更加关注。学校创建公共的微信号、微博号,结合自身不同时期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名言警句、制度宣传、祝福关心、励志故事、温馨提示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这些公共主页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辟出校园智能手机教育平台,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智能手机报引领校园风尚,加强智能手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学生,努力营造自由、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智能手机主流文化”。手机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在学生中逐渐渗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媒介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增强学生鉴别力、判断力。

参考文献

[1] 陈诚.高校手机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1).

[2] 龙坚毅,陈洒林.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

[3] 刘博.高校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转型[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2).

[4] 许月红.手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4).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9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解题、介绍文章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划分段落、分析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兴趣索然。而辩论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辩论活动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一次“好习惯,伴我行”的主题辩论活动。这次主题辩论活动在高年级中燃起学生对研究辩论、参与辩论的兴趣火花。五六年级每个班都选拨精英组建成辩论队参加比赛。为了帮助本班的辩手在比赛中出色发挥,全班学生都合作起来,与辩手们一起搜集资料,陪他们模拟演练;一些学生在模拟演练中展现了出色的辩才,被辅导老师选拔为正式队员。正式比赛时,正反双方班级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每场比赛后,辅导教师都组织学生代表进行点评,现场观众发表看法……这样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由课内推向课外,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辩论活动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生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学生听众来说,这种新颖的课型使他们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此次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番禺区各中小学校开展辩论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动有趣的辩论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课型教学,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表示要锻炼口才和提高写作水平,下次也要参加辩论赛。

二、辩论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赛前指导方面。辩论赛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竞赛形式。要组织好一场辩论赛,需要教师先从审题、立论、选材、组织等方面指导辩论队员建立起整体理论体系,还要从辩论技巧、辩手的风度及气质等各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在每一次主题辩论活动中,凡是能充分发挥选手辩论水平和展现风采的队伍都离不开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辅导教师在赛前的模拟演练中要对每个辩手的表现以及辩论技巧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赛后还要根据辩手在赛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从头至尾无不体现出指导教师的匠心独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辩论活动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参加辩论赛,要紧扣辩题去广泛阅读,做好资料的搜集,写出辩论发言稿。一辩要准备三分钟的开篇陈词和一分半钟的攻辩小结,二辩、三辩要准备一分半钟的对辩问题,四辩要准备三分钟的结辩陈词,这是很能考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之后,学生还要汇总材料,进行推敲筛选,研究论辩策略,考虑好怎样立论、驳论,这其实是集体写作、共同评改作文的过程。辩手在比赛之前,必须进行多次的模拟演练。这是一种听力训练过程,要求专心倾听对方的发言,以便及时辩驳。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听”的训练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准备“小学生应该注重个人仪表”这个辩题时,辩手们紧扣住“小学生”、“注重”和“仪表”这三个关键词去搜集资料,查找到“注重”的意思是“重视”,“仪表”的意思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针对这些概念,辅导老师和辩手们一起确定了“小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容貌、姿态、风度、文明、礼仪等方方面面,这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对每个小学生的要求,只有注重个人仪表的人才能彰显个人素养……”这个核心观点。四个辩手就围绕核心观点去写作,一起模拟演练,修改稿件,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如,在“好习惯,伴我行”主题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借此契机举行了“我与辩论”的主题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学生“可以写观看辩论赛的感想、参加辩论赛的心得体会等,形式不限,可以是观后感、日记、诗歌等”。各班学生踊跃参加,交来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征文。教师们认真地批阅,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把一等奖作品在校园网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辩论活动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手机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可以利用手机飞信及时传达上级安排的工作。通过飞信,可以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位大学生手里。飞信作为一个通讯软件,由于其可以与手机号直接绑定,不受区域、时间等的限制,编发短信方便,还可以实现同时群发信息。

其次,可以利用手机微博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微博现已成为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交流方式,将微博与各种网络方式相结合,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与优势,努力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隐形到显性。①

再次,可以利用学生的QQ、微博等的发表状态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及问题。言语都蕴含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等的碰撞与交流,大学生通过网络等发表的言辞,直接反映着其阶段性的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根据其最新的语言动态,及时地作出客观判断,及时地跟进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时效性,让一些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1.2 拓宽视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新观念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由于手机网络的便捷性、时效性、虚拟性及大众化等特征,加之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时空概念逐渐淡化,各种新鲜事物及新闻事件都会在短时间内被手机网络所接纳,为大学生接触外界,搜集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形成及社交能力的培养。②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的个性培养上,设定统一的标准,违之而冒天下之大不韪,极不利用人才的培养。而手机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不仅补充了统一式教育的缺憾,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所渴望得到的知识、信息,满足其个性的形成。

再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操与对社会的熟知度。通过手机网络对一些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增强爱国热情的新闻事件的宣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心。

2 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 手机网路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手机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一些鼓吹“世界末日”、“学习无用论”等一些消极舆论,还有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一直以来的渗透;加之,大学生仍缺乏一定的甄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严重的是可能让我们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丢失,整个民族受到奴役。

2.2 手机网络“霸占”了大学生综合知识的提升

手机网络媒体挤占了大学生大量的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而阅读时间的减少,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处理能力。更有甚者,即使是课堂时间都花在手机网络上,整日遨游在虚拟的手机网络中,学习可想而知,一落千丈。另外,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产生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3 手机网络淡化了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手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化,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虚拟的网络情感交流中,并可以随心所欲地与自己兴趣和爱好相同的人进行情感的倾吐,得到心理的无限满足或短时。但其会逐渐淡化人世间的真实情感的交流,让亲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让世界变得更加冰冷。而大学正是熟知社会,学会感恩回报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一味地漫步于虚拟的手机网络交往中,就可能会导致一代人对情感的缺失。

2.4 手机网络增加了大学生潜在的危险性

手机网络的便捷性,让越来越多刚入学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甄别事实真假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伪信息,其中不乏一些钱财诈骗,传销、非法宗教传播等触犯法律的事件。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深陷于网络的爱情漩涡,竟然与陌生人见面,最后发展到引火烧身。

3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手机运营商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监管制度

国家网络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短信立法,净化短信传播环境,进一步强化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明确细致的政策法令,规范运行标准,对各级运行商做到权责明晰。同时,倡导互联网行业自律,强化手机运行商的责任意识。还要鼓励民众主动参与监管。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自我保护和监管意识,让全社会都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

3.2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与鼓励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基础及原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从思想上武装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③

3.3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主动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地

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传播好这些优秀教育资源可以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修养层次,还可以增强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④因此,首先要让手机网络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领地,让传统文化战胜其他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潮流与引擎;其次,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活动中,让大学生主动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进而让大学生思想得到不断提升。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引导、约束规范、发明创造、激励进取、塑造人格等功能。学校通过党组织及团组织开展一系列优秀活动,如校园十大歌手、体育运动会、演讲比赛、科技知识竞赛、发明创造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第二课堂,调动其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注释

① 周源源,费国强.微薄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2011(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