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吉林水利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53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例1

【论文摘要】 通过对辉南县水资源供需现状的分析, 农业用水占全县总用水的比重最大, 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兴建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 才能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论文关键词】 辉南县; 水资源;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2131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2846 (2009) 0120041202 1 自然概况 辉南县地处辉发河流域, 长白山余脉, 龙岗山西侧, 位于东经125°58′—126°44′; 北纬42°16′—42°49′。东西最长66km , 南北宽60km ,东邻靖宇县、西接梅河口市; 南与柳河县山水相连, 北与磐石市隔江相望, 隶属通化市管辖, 辖有11 个乡镇, 总人口为35.6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2 万人, 占总人口的61.8 %; 全县总土地面积2272.3km2 , 地势变化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剥蚀山丘陵逐渐变为山前残丘以至山间谷地平原, 高程由最高1 000m 降至320m上下;辉南县是农业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现有耕地面积96 万亩, 水田面积31 万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 %; 辉南县的工业以制药加工业、钢圈、木材为主, 工业发展较快[1 ] 。 2 水资源概况 2.1 水资源量 辉南县属于第二松花江的辉发河水系, 境内有10 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22 条, 构成了全县的扇形水系, 根据通化市水资源公报;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93 亿m3 ,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93 亿m3 , 地下水资源量0.69 亿m3 , 重复计算量0.69 亿m3 [2 ] 。 2.2 降水量 根据县内水文站的实测资料, 多年平均降水量762mm , 60 % —80 %集中在6 —9 月, 降水受气侯特征影响较显著, 主要表现是: 冬季降水少, 夏季降水多, 山区多于平原区。 2.3 水资源质量 辉南县境内的五条主要河流(辉发河、一统河、三通河、蛤蟆河、石道河) 布设了8 个水质监测断面,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 —2002) , 对照监测结果表明, 辉发河流域水质逐年改善, 枯水期水质较差, 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是最主要污染因子, 河流污染最重区断为辉发河朝阳镇段, 主要是由于朝阳镇大量生活污水和城区工业污染排放的污水造成的。通过对三角龙湾、小椅山水库等5 个湖库监测结果表明, 除辉发城水库为Ⅲ类水质外, 其余均为Ⅱ类水质, 相对较好。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4 年末, 全县用水总量为23 603 万m3 ,其中, 地表水用水量为22 389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95 % , 地下水总用水量为1214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5 %。 3.1 农业用水 全县农业用水量为21692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92 %, 水田灌溉定额平均每亩为700 m3。 3.2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量为701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3 % , 其中地表水用水量为76 万m3 , 占工业用水量的11 % , 地下水用水量为625 万m3 , 占工业用水量的89 %。 3.3 居民生活用水 居民年生活用水为949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4 % ,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360 万m3 ,占居民总用水量的38 % , 全部为地表水;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589 万m3 , 占居民总用水量的62 % , 全部为地下水。 3.4 其它用水 其它用水包括生态用水、林牧渔用水, 全部为地表水, 用水量为261 万m3 , 占总用水量的1 %。用水现状见表1 。 表1 用水现状表/ 万m3

吉林水利论文例2

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吉林市建筑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张作相官邸就是这一时期典型建筑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吉林市进入了以更新和开发为主的迅速发展阶段,数次大的规划结构调整与快速城市化使得大批见证吉林市发展历程、承载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与地段面临不可逆的损毁或拆迁,城市中越来越多钢筋水泥筑成的高大建筑代替了传统建筑,城市特色正被逐渐削弱。因此,市区内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就更为迫切。本文拟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作相官邸即民国时期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旧址为例,通过保护与再利用的成功模式,唤起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与价值的认同。

一、概况

张作相官邸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松江西路155号,始建于1927年,为水泥钢筋结构,现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顶建有一座八柱砖石结构的园亭。该建筑采用德国设计图纸,部分材料从德国进口,建筑风格为简约欧式风格。建筑整体美观大方,工艺考究,且具防震、隔音等特点,是民国时期吉林省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可谓同时代的建筑精品。它是张作相任吉林督办兼省长期间,筹建吉林自来水厂生产设施时修建的辅助建筑――吉林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后也曾作为张作相的官邸使用过。吉林市解放后,1949年成为吉林省高级干部招待所,1959年归属吉林市西关宾馆,被称为“西关小黄楼”。1962年将原建筑三楼园亭拆除,改建为会议室。[1]1992年,吉林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吉林省政府将其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作相,字辅忱,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学良的“辅帅”,的“拜把兄弟”。民国十三年,担任“驻吉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兼署吉林省长。是年,改任吉林军务督办,兼任吉林省长。他在吉林任职的六年时间里,修建自来水厂、自筹资金修筑吉海铁路、创办吉林大学,政绩颇丰。吉林市北山西峰脚下,矗立着民国十九年秋立的“吉林省政府主席张公辅忱德政碑”,记述了他在吉期间的功德作为。[2]在省城吉林修建第一座自来水厂,是张作相在吉林任内办的第一项公益事业,结束了吉林城老百姓肩挑或畜力车拉水的历史,解决了吉林人民的喝水问题,时至今日,全市人民扔在受益。因此,当时作为吉林省城自来水厂筹备处的张作相官邸,就有了双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是一处有着特殊价值内涵的工业遗产,又是一座有着独特美学价值的名人故居。

二、措施

(一)保护修缮

1962年,官邸进行过一次大的修复,使得该建筑内部布局及使用功能均有变动,原装饰面几乎全被拆换。目前已出现了外墙皮部分剥落、角线开裂脱落等情况。但建筑主体稳固,保存状况良好,在利用前,应先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1、参照1937年拍的水厂办公楼照片和1999年测绘图及现状照片,进行前期的科学测绘和建筑检测,形成专业的保护性拆除及测绘规划方案,并按照《文物法》要求报请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2、按照《文物法》要求聘请具有古建维修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维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后改造部分结构及墙体和饰面拆除,露出原始根基。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原建筑内部格局,按原建筑风格重新粉刷外立面。

3、确定保护范围,以吉林市政府名义在建筑前设立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

(二)利用方案

保护修缮后的张作相官邸虽不再具有西关宾馆原有的使用功能,但它作为西关宾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整体考虑其存在的形态和所处区域。西关宾馆是吉林市独有的园林式宾馆,院内古树参天,绿草成茵,集旅游、会议、娱乐、休闲为一体,是高级外宾和国家领导人下榻的地方。张作相官邸还曾作为辅帅居址使用过,所以它的利用必须在保有原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兼顾其它历史空间和环境。参考当前国内成熟的工业遗产与名人故居保护模式,复原其作为张作相官邸的生活、工作场景与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场景,展示当年官邸的主要功能。

三、成效与启示

经过保护性修缮,全面保留了官邸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其真实性和延续性,使这座有着美学和独特人文价值的建筑遗产得到了有效而科学的保护。另外,将其开辟为专题展览馆,虽然它的受众面因为西关宾馆的特殊性还较小,但这里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吉林市文化精粹展示场所,必将成为八方宾客了解吉林的一个窗口。

张作相官邸的保护及再利用,不仅使历史的真实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对于充分发挥其工业遗产与名人故居双重价值的魅力与意义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从张作相官邸的保护再利用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从建筑遗存本身实际出发,秉持建设性保护原则,在发展中进行动态的保护。切忌以保护的幌子进行建设性破坏开发或不切合主题的盲目开发。

2、做好与周边景观系统的协调规划,不论是保护性修缮还是合理利用,都要结合周边景观、建筑整体规划。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文化遗产周围环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3、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城市在保护中实现有机更新,这样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水利论文例3

摘要:首先对研究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对1986—2012 年吉林省9 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即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空间集聚现象,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时,要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3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82 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05 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ZC1209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2012B324)。第一作者简介:刘子玉,男,1969 年出生,吉林蛟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居民消费。通信地址:130012 长春市新电台街63 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E-mail:lzy9818@126.com。

通讯作者:肖静,女,1974 年出生,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物流和消费。通信地址:130022 长春市卫星路6543 号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物流系,E-mail:jingxiao662006@126.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4-11-27。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Area in Jilin ProvinceLiu Ziyu1, Xiao Jing2, Li Jing1(1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2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n it use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analyzethe panel data about 9 cities from 1986 to 2012 in Jilin provinc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has spatial correlationin 9 country-side.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function guided by consumption, when it puts forward to the strategy about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the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 s’consumption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City Area;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The Test Model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0 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就业压力加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吉林省民众的生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要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吉林省通过改变三驾马车中,从前将投资作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费放到了首位,统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1492.7 万农村居民,因此如何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摆在吉林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长期低迷,其消费率一致持续在6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邻省[1]。而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却持续降低,从1980—2012 年的32 年间下降了近26 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朝着正确的消费方向前进,也是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问题,防止经济在不同地市之间的不均衡和集聚现象,同时也是吉林省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并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文献回顾

理论界认为,消费是一个国家不断向上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是现阶段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已不鲜见,一般是通过消费函数对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进行估测[1];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当地的恩格尔系数[2];也有的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消费倾向,进而进行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等[3]。学者王进[4]对中国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不同区域的分类,并总结出不同区域的消费特征;韩爽[5]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通过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具体分析,阐述扩大内需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者Ravallio[6]通过对区域性经济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模型的研究来分析不同地域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鲜祖德[7]利用消费函数探讨了扩大内需的办法,通过消费力度来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问题;相丽驰等[8]为了研究浙江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使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林江鹏等[9]采用经济计量函数模型研究中国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支出关系;郑春梅[10]、胡燕京等[11]、张锦宗等[12]也利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对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探讨。

但是,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查找可知,通过空间相似性、消费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调查显示,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即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又存在着显著的集聚现象,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吉林省各地市的统计公报可知,长春市2012 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5855 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3%,是白城的3.69 倍,可见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区域差异比较显著,而且还存在着集聚现象,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着空间的依赖性,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否会产生空间差距现象,以及分析产生空间差距现象的原因,等等这些分析都是为提高吉林省各个地级市的消费水平、解决各个地级市消费不均衡,从而提高整个吉林省的消费水平。

2 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

笔者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Global SpatialAutocorrelation)[13-14],根据变量选择不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间的自相关是从整个区域空间来探讨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分布情况[15-17]。Moran I 的基本公式见式(1)。

利用式(4)和式(6)的差值来检验吉林省n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不是存在着全域空间的自相关关系。根据文献[12]中资料可知,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空间滞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它的形式为y=Xβ+ε,这里的ε是随机误差项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3 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的实证本论文把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市9 个地级市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据来源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鉴。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就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因为分析的空间状态,所以利用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具体的分析结果。为了检验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本文拟提出2 个假设作为检验的工具,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满足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第二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特征。

模型如式(6)。

Cit =αit +β1Yit +β2Pit +μr,t =1,2,?,T ……… (6)这里的C表示消费额,Y 表示收入,P 表示消费价格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βi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分析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来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笔者选择2012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9 个地市区域的计算结果参见表1 所示,拟合优度为0.8725,大于0.8,F值为135.847,伴随概率为1.774e-0.21,说明模型总体上成立,又由于收入变量的参数βi 是0.8014,P 是0,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比较大,所以,满足第一个假设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原理。

根据表1 的结果可以看出来,模型是成立的,但是模型中还反映出来模型中应该有的常数项没有显现出来,再有就是价格变量的假设检验接受了原假设为0,说明该模型反应的结果与现实生活相违背,这不符合常理,这可能是因为吉林省不同地级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消费文化和消费偏好不同等缘故。所以如果利用传统的消费截面数据分析解释不了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对消费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因此对解释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价格间的复杂关系如果采用一般的截面回归分析是难以解释的。

下面利用Moran I 的统计量和零假设检验来估算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性。从表2 的结果来看,1986—2012 年期间9 个地市区域消费(根据常理,为了不出现伪回归,ECQ 取对数)的Moran I 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也都在0.05 以下,说明了吉林省内相邻的地市区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般意义的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第二个假设是成立的。

最后再以2001 年和2010 年为例进行分析。图1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0 年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人均消费Moran I 指数散点图,根据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计算得到Moran I 的2001 年和2010 年统计值,吉林省9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指数2001 年Moran I 为0.4307,2010 年Moran I 为0.4425。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市是相邻的,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相近。

图1 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2 年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位于四个象限内的空间Moran I 散点分布情况,图中反映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特征,下面来验证第二个假设。由图1 可知,2000 年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属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通过图2 可知,2012 年,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4 个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因为本论文中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忽略了空间效应,导致了所设定的模型不合理。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着空间的自相关性,在吉林省范围内进行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检验,检验方法详见

参考文献[12],检验结果详见表3。

最后要把表1 和表4 中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SLM和SEM的R-squared 都大于ols 回归的拟合优度,并且SEM的R-squared(0.9572)的值大于的R- squared(0.9019) 的值,也大于ols 回归的Rsquared(0.8725);比较Logl,AIC 和SC 的值也发现,SEM 模型的Logl 值为- 234.664,大于SLM- 237.557,SEM 模型的AIC 和SC(分别为460.854 和469.578)也小于SLM 的(分别为469.570 和491.57),因此SEM 模型是相对较优的模型。再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SEM模型的常数项为4497.62 元,是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一年基本消费的平均水平,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45.9921,表明价格的上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有强烈的反映,但是SLM模型的常数估计结果为负数,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正数,不符合经济事实,综合上面的分析,SEM模型是最优的模型。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在各个市域之间存在空间的扩散效应,说明吉林省相邻地级市之间消费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地市区域的消费也具有空间的相互影响现象。虽然在表4中显示的价格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可是却没有通过1%的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吉林省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物价弹性小,这是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各个地市区域的农民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强,因此对消费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4 结论

笔者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1)吉林省不同地市间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邻地市的经济水平相当也就导致了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接近,消费模式也是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定的。自从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家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更为长吉两市的经济联动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不好,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也比较低,导致消费性价比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存在着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和示范和攀比的现象。

(2)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利用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势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理空间效应对吉林省9 个地级市的农民消费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前文中的检验可知,空间误差模型还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吉林省不同地级市的农民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

(3)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该考虑空间的相关性。根据吉林省的地图来看,地域狭长,区域跨度较大,各个市域的发展各不相同,从地市区域的范围来看,每个地级市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消费存在着空间的正向依赖性,邻近地市的农民可以说有着传染性,存在着溢出效应,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就应该把空间相关性考虑进来,同时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市倾斜,通过稳定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消费信心,改进农村地区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下功夫。

5 讨论

(1)针对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以往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果说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的都是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或者是采用扩展的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如果针对多个地区进行不同时序的研究就会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但是面板数据模型只能反映出各个主体之间的差别,不能反应某一主体发生变动时对周围各个主体带来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而空间相关模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2)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空间载体。本论文采用Moran I 的统计量对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性进行了分析,可以认为,该理论不仅应用于消费,而且还可以应用到金融、气候、投资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子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6):90-120.

[2] 耿晋娟.基于改进的ELESM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学刊.2013(12):99-107.

[3] 车茹雅.陕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 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3):84-87.

[4] 王进.中国农村消费区域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87-89.

[5] 韩爽.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08(32):241-242.[6] Ravallion. Geographic poverty traps A mico model of consumptiongrowth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2,8(17):329-346.

[7] 鲜祖德.从农民消费行为看扩大内需的对策[J].统计研究,2003(8):8-12.

[8] 相丽驰,金晓彤.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浙江农民消费需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8):60-61.

[9] 林江鹏,刘旺霞.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6-119.

[10] 郑春梅,孙颖.范丙文.中国农民消费特征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3):78-80.

[11] 胡燕京,董迎迎.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59-65.

[12] 张锦宗,朱瑜馨.山东省各市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对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8):91-95.

[13] 曹娜.基于ELES模型的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2):67-70.

[14] 孙爱军.中国省域农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J].农村经济,2009(8):52-56.

[15] 曾国平,罗航艳,曹跃群.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100-102.

[16] 吴玉鸣.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44-150

[17] 姚建平.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57-67.

吉林水利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地下水是吉林省重要的供水水源。目前,吉林省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33.3%,其中生活用水占4%、工业用水占4.3%和农业用水占25%。根据吉林省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对吉林省的浅层地下水及深层承压水的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总体上看,农业生产及工业废水污染等原因导致地下水水质达标水平较低。全省已有数百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势在必行。

1 吉林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的不一致是导致地下水资源安全的主要矛盾。目前,吉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23.60亿m3,可开采量79.57亿m3,其中,中西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7.52亿m3,可开采量43.99亿m3;东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7.86亿m3,可开采量35.58亿m3。

2 开发利用对地下水安全影响

目前,全省开采地下水量44.17亿m3,开发利用率为55.5%,其中,平原地区开采地下水37.05亿m3,开发利用率达84.2%;山丘区开采地下水7.12亿m3,开发利用率为15.8%。

由于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已造成局部区域地下水超采。四平市区超采面积97.0km2,松原市宁江区新村和二龙水源地超采深层承压水,总超采面积144.0km2;白城市洮北区由于近年查尔森水库截流,导致洮儿河断流,地下水补给大幅减少,洮儿河(地表水)灌区临时改用地下水灌溉,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安全影响

目前吉林省面临着工、农业发展对地下水质污染的风险。工业和生活排污口排污,导致伊通河、饮马河下游九台段、新开河、辽河部分河段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份等指标超标,水质变差,由于河水与地下水的连通,直接威胁到沿河地段的地下水水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是导致地下水中氨氮超标和总硬度增高的直接原因,白城、松原、四平、长春等地均呈点源分布。此外,地处松嫩低平原环境地质脆弱带的乾安、长岭、大安、通榆等地,由于浅层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氟、铁离子含量背景值较高,人类活动(如打井)极易导致深层优质地下水受到污染。

目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Ⅲ类水主要分布在长春、九台、榆树、松原、梨树和白城等地的高平原和扇形地,Ⅳ类、Ⅴ类水多分布在双辽、长岭、镇赉、乾安、前郭、宁江等地的低平原区。

4 地下水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地下水安全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的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建立了以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为组织体系、以各项涉水专项规划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保障体系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吉林省相继编制完成了《吉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吉林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吉林省“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吉林省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地下水开发利用红线》、《吉林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吉林省水资源公报》等。制定了吉林省区域年度用水总量监测办法,初步建立了9市(州)、长白山管委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以及吉林省地下水井网规划、吉林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等地下水专项规划。

4.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水利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吉林市区地表水水系主要由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温德河、牛河、团山子河和鳌龙河等组成。市区内水利工程化程度较高,各种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供水能力较大。现状年供水量25.78×108m3,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31.389×108m3,从工程供水能力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全市区内主要地表水水源的可供水量对于市区的产业规划以及评价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否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主要地表水水源可供水量分析

2.1 地表水水源

吉林市区二松干流丰满以下有4个主要支流,忙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忙牛河发源于蛟河天岗乡老爷岭天桥岗南,在吉郊江北乡八家子村西北汇入第二松花江。鳌龙河发源于永吉一拉溪乡大顶子山西侧,在永吉土城子乡口钦村东汇入第二松花江。团山子河发源于蛟河天北乡庆岭南侧,在吉林市大口钦乡前团结村西汇入第二松花江。

2.2 地表水水源来水量

团山子河口以上来水量由吉林水文站控制断面年来水量、忙牛河来水量、鳌龙河来水量、团山子河来水量及区间来水量组成。吉林水文站流域面积44060km2,该站控制了丰满出库水量和温德河入流水量,根据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并补充2001~2010年水文资料。吉林水文站多年平均来水量132×108m3;忙牛河流域面积874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2.56×108m3;鳌龙河流域面积1389km2,多年平均来水量1.72×108m3;团山子河流域面积853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2.09×108m3;区间面积1528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3.06×108m3;论证范围多年平均来水量141.43×10108m3。

2.3 地表水源可供水量计算

为便于分析计算取水口以上的来水量,确定以吉林水文站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吉林站控制断面以上第二松花江的来水量;采用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对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及区间的来水量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多年平均天然来水量,最终以分析计算的5部分天然来水量之和做为论证断面以上流域的天然来水量。采用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并补充2001~2010年水文资料。计算吉林水文站、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及区间设计不同保证率的年平均流量和来水量。

团山子河口以上流域面积48704km2。团山子河口以上流域年来水量由吉林水文站年来水量、牛河年来水量、鳌龙河来水量、团山子河来水量及区间面积年来水量组成,因此,将以上5部分多年平均来水量、97%保证率年来水量叠加在一起,即为吉林市区重要地表水水源的多年平均来水量和97%保证率的年来水量,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41.43×108m3,97%保证率年来水量为63.05×108m3。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局部缺水,用水效率低

吉林市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易形成洪涝灾害,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60%的降水集中在吉林市的中东部,其它地区仅占40%。个别区域存在农业灌溉缺水和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局部缺水的同时,吉林市区工业密度大,用水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重复利用率为75.6%,与国内先进用水水平相比,节水潜力较大。吉林市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局部地区依然采取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灌溉效率低,每667m2均综合用水大于600m3/667m2。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6。另外,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漏失率高达25%,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3.2 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吉林市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矿企业不断增加,城区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大。随着防治污染力度的逐年加大,水污染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止,但还没有彻底好转。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污染,加之枯水季节河流水量较小,河流纳污能力降低,吉林市城区周边的鳌龙河、土城子河、通溪河、裕民河、天太河等中小河流在枯水季节已成为排污明渠,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水污染对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现实的制约和潜在威胁。 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河道,杜绝污水直接排放。

3.3 农业种植结构与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匹配

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下干流和鳌龙河流域为丘陵河谷平原区,该区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8%,其中,水田实灌溉面积却占全市水田实灌面积的39.7%。而该区域当地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1%。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鳌龙河流域水田用水量已经超过了该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每遇连续干旱,就会造成水稻减产。因此,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的配置,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对策、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 建立和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及其水源涵养范围,明确对水量和水质的目标要求,划定本经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方案。加强供水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安全。

4.2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开展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对超过水质标准的污染情况向社会实时公报。加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质监测和信息工作。

4.3 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制定主要河流水质污染预警预报方案,预防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做好重大水污染事件跟踪调查、动态监测、及时上报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经济政策,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管理有序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制。

吉林水利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明确了长吉图地区的发展目标:将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和“开放”,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复兴东北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吉林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地位,为吉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长吉图开发开放地区主要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图们江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图们江是沟通我国沿海地区与日本的海上通道,且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相邻,方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珲春市作为环日本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地区,距离日本特近,且与俄罗斯、朝鲜的自由贸易区较近;长春、吉林市也与俄罗斯和朝鲜港口相连。由此可见,长吉图地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要充分发挥吉林市、长春市和图们江地区的地理优势,促进其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此外,长吉图地区充分考虑到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和地理情况,利用长春、图们江比较优势促进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交流,逐渐使长吉图地区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发展的平台。

(二)提升吉林省竞争力,吸引外资,促进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内陆省份,与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开放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等特点。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充分发挥珲春、长春、吉林等地理优势,并以此形成全面的发展格局,将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吉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竞争,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家的关注,然后推动东北地区的复兴和建设。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提高吉林省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同时可带动沿海与内地等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带动东北地区复兴。虽然我国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连,且经由珲春和日本进行交流,也可通过白城与内蒙古东部联系,因此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不仅能推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与吉林省密切相关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复兴东北的战略目标。

(四)推进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长吉图地区为重要平台,以现有资源和优势为依据,进行产业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以吉林省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冶金、能源、人参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附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工业链。此外,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吉林省的综合实力。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促进吉林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各区域的合作交流,缩短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统筹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重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加大对该地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为长吉图地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其次,长吉图地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与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合作,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最后,把吉林省的发展与东北复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不仅要大力进行工业改造,提高汽车制造等工业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产业的科技投入,建设绿色、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特色产业,同时要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吉林省的经济水平。

(三)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协调统一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吉林省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工业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如长白山林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

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以吉林省为主要腹地,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协调区域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促进方式[J].经营管理者,2013(18).

[2]王胜今.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吉林水利论文例7

美国学者海默(1960)在其《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

美国学者弗农(1966)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经威尔斯和赫希哲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1976)合作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公司就有动力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个子公司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一个国家的界限的时候,跨国公司便产生了。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1983)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改造、消化和创新,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应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国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基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发展出了以下几种理论:

1997年,国内学者吴彬和黄韬提出了基于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理论的二阶段理论,说明企业在经营资源上的差异是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判断依据,而FDI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获得经验,而第二阶段则是攫取利润。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吴彬与黄韬的对外直接投资二阶段理论,冯雁秋五阶段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程惠芳1998),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理论《程惠芳1998》,综合论(毛蕴诗2001),六槛论(楚建波,胡罡2003),大国综合优势理论。其中较为重要的为吴彬与黄韬(1997)在其二阶段理论,其中指出,各行业中企业的一般性 经营资源水平在国际的资源状况不同上的地位决定了企业进行 FDI 的状况。如果母国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资源水平高于东道国企业,即处于优势状态,则优势企业侧重于利润攫取的行为。

一、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利用FDI的阶段分析

吉林省利用FDI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签订的项目非常少,规模也非常小。因为这个时期,整个吉林省利用FDI的规模也比较少。1985年时仅为251.7万美元,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0.06%,随后逐年增长,1991年时就已经增加到1802万美元,仅占全国的0.4%。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签订的项目数量增加的较快,规模也逐渐扩大。从1992年开始,就快速的发展,1993年时已经达到了2.4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0.9%,1995年为4.0亿美元,占全国的1%,1998年为4.1亿美元,占全国的0.9%。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遭遇了金融危机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2004年开始逐渐稳定并恢复,2005年时为6.6亿美元,占全国的1%。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了质量的提高和外商投资领域的扩大上,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民待遇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因此外商投资额显著增加。

随着吉林省利用FDI的进程加快,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利用FDI也逐步增多。2004年吉林省引进战略投资者取得突破,促进外商投资的带动作用日益加大。其中如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与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带动了其子公司和上下游配套商的投资。2011年,仅前十个月吉林省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就到达了5.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7%。10月份当月,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出口3819万美元,同比增长51.1%。2012年,吉林省全年进出口发展较平稳,都处于上升趋势。汽车的出口值依旧占据主要地位,出口值同比增长了38.3%。

二、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与利用FDI的交互关系

(一)FDI为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互为支撑

外资直接投资于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对其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吉林省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协作日益密切,合作更加规范。外国的直接投资为吉林省带来了国外著名品牌及零配件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得吉林省自主品牌汽车和高端零部件配套产品得到发展。随着一汽集团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转变了零部件的配套方式,由配套载重汽车向配套轿车转变,吉林省的零部件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加强与世界著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良好的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经一部促进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更加巩固了吉林省零部件企业的在国内及国际的有利地位。

(二)利用FDI是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必然选择

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利用FDI,实现国际化经营是提高吉林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汽车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是技术创新的较量。吉林省的汽车研发相对滞后,投入严重不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的汽车主要以载重汽车和客车为主,乘用车中自主品牌比例还很低,基本上是中低档车型。吉林省只有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向高标准看齐,才能开阔眼界,促使提高研发水平,增强产品科技含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FDI分布不均致汽车零部件产业利用FDI较少

吉林省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较少。据统计,吉林省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有127个,占总数的4.6%;合同外资金额5605.8万美元,占外商投资总额的0.9%;实际利用的外资金额为3987万美元,占总额的0.8%。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却高达2088个,合同金额477517.6万美元,占总额的76.89%;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560个,占总数的20.18%;合同外资金额137952.6万美元,占总额的22.21%。由此看来,总的来说,吉林省吸引FDI的分布较不均衡,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吉林省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主要比重到由工业占主要比重的转变,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利用FDI过程中整体规模较少。

(四)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吸引FDI

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水平在国内处于中等偏上,但在国际上却处于中等偏下。产业技术含量高、有一定自主开发潜力的企业占比太小,仅为3.75%,但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困难、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的企业却占比很大,占6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产规模较为合理、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高,但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占9.38%,也有一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运输不便,但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占21.87%。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发展比较滞后。其原因有多种。首先,缺少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统一的协调与规划,再次,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许多企业观念太过保守落后,缺乏应变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五)汽车零部件行业未能有效利用好FDI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正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出口商品。但产业发展令人振奋的同时,一些不利因素也应引起重视。首先是汇率变动,二是贸易壁垒将制约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另外,吉林省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以车轮、刹车盘等低技术含量产品居多,而这类零部件企业众多,价格竞争激烈,同时还容易引起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从产业发展来看,吉林省的汽车产业是通过与国际上的大的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合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吉林省的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轿车起步较晚,基本上采取全部引进,逐步国产化的道路,这些因素导致了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技术依赖于外部,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

三、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利用FDI以来的变化

(一)企业规模壮大,汽车配套能力大福提升

入世前,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在外资利用方面呈现波动性的上升,上升幅度逐渐增加,但是不突出。入世后,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利用FDI,通过结构调整,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数量显著增多。目前,吉林省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73户,全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具备一级模块生产能力、二级模块生产能力、三级模块生产能力的企业分别为19户、32户和45户,分别生产23种产品、43种产品和161种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核心企业带动的一、二、三级模块化配套体系和汽车及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2011年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37.2%,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新增工业总产值354亿元,同比增长37.2%,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整车29.5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完成1195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利润总额75.5亿元,比2010年下降15.8%。省内零部件企业为一汽省内四大主机厂(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轿股、一汽吉林)的国内配套率同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FDI后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行研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明显增多,充分说明了我省汽车及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其中,作为部级技术中心的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已形成中、重、轻、微、轿、客、军等商用车、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内高端重型商用车底盘、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驾驶室及白车身的开发及试制、试验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吉林省汽车内饰座椅、电线束、滤清器、制动器、车轮、减振器、空调器、转向器等部分配套厂家基本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的研发水平。以整车制造为依托,已经形成了品种多、系列齐全的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表1 近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状况

利用FDI以来,在吉林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长春市、吉林市两个汽车园区建设功能较为完善并实现了快速发展。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部级开发区,到2011年底,零部件企业规模取得不断壮大。按照新的统计标准,全省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333家,其中超200亿元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2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零部件企业已达到130家,比前一年增加了30家。吉林零部件行业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良好的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更加巩固了吉林省零部件企业的有利地位。

表2 近年省内零部件产业为一汽配套率占一汽国内配套份额比例

吉林水利论文例8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6

1引言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公司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特定区域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是该区域汽车工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例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等。

2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2.1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征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包含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图1从企业数量、网络关系等方面显示了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2.1.1萌芽阶段

在此阶段,因市场、政府或区位优势等原因,出现一两家汽车制造企业。企业间联系较少,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靠从外部引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竞争力。同时集群内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健全。

2.1.2成长阶段

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建立或迁入,整车企业也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企业数量开始迅速增长。同时,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始出现。此时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加剧,但仍未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企业间网络联系主要为纵向协作关系,相互之间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信任机制,交易成本较高。少数大企业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开始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但仍主要从集群外部引入新技术。在这一阶段,集群产品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张。

2.1.3成熟阶段

此时集群内企业数量增长趋于平稳,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已经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整车、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更加密切,企业间信任程度很高,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交易成本很低。产业集群内创新机制完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及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技术、金融支持下,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

2.1.4衰退阶段

在这一阶段,集群经济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整车企业市场份额、利润率等急速下降,由此导致大批零部件企业破产、转产或迁出。当集群企业数量减少到一定临界值一下,意味着该汽车产业集群消亡。

2.2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识别

吉林省汽车工业经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本文综合采用倪鹏飞、陶永宏等提出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识别的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方面综合识别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2.2.1定量标准

(1)企业数量区位商:企业数量区位商反映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相对集中程度。

(2)从业员工区位商:从业员工区位商反映汽车产业集群内员工的相对集中程度。

(3)劳动生产率/全国平均水平:用以表示汽车产业集群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相对高低。

(4)利润率/全国平均水平:表示汽车产业集群盈利能力和竞争潜力的相对高低。

(5)产值或销售增长/全国平均水平:表示汽车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程度。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以企业数量区位商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Q=(xji/∑ixji)/(∑jxji/∑i∑jxji)×100

xji代表第i个行业在j区的企业数量,∑ixji代表该区的工业企业数;∑jxji是全国第i个行业的企业总数,∑i∑jxji则是全国工业企业总数,以全国某一行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示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越大。

3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生命周期分析

根据上述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定。

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企业数量区位商为13.16,数值大于1,表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相对集中程度较高;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从业员工区位商为9699,数值大于1,反映出集群内员工的相对集中程度较高;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劳动生产率/全国汽车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52,略高于1,表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利润率/全国汽车产业平均利润率为0.348,小于1,表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盈利能力较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销售增长率/全国汽车产业平均增长率为1.15,表示吉林省汽车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3。

另外,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速度看,发展速度很快;从集群认知度上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认知度较高;从集群影响力来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在国内较有影响力,但从国际影响力看,吉林省汽车产品出口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核心产业竞争力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较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逐步完善,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性企业(如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以及其他机构(如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并快速发展;集群内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集群内企业协作程度中等,关联性较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外网络联系正在逐步完善,集群内中小企业与一汽集团、一汽―大众联系较为紧密,但是中小企业之间联系很少。

依据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从定性与定量指标上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大部分特征属于成长阶段。因此,本文认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

4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知道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向成熟阶段发展。

4.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对资金、人才、企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提升本地汽车企业和集群的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建设。一方面,要满足本省汽车生产、物流运输的要求,确保企业生产和运输的便捷、通畅、安全。另一方面,构筑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综合运输网络,以满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2)大力发展水利设施。水资源是制约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用水需求应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4.2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本地配套能力是关系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针对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

(1)积极吸引外资零部件企业进入。一方面外资零部件企业能够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迅速增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

(2)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组。通过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改变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构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技术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4.3完善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市场服务体系是指联结产业集群内各中介服务机构,专门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网络。其主要职能是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网络联系和创新,使集群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4.3.1拓展金融服务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情况普遍存在,融资问题是困扰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拓宽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渠道。

4.3.2实施金融工具多元化策略

可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存货融资。吉林汽车集群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商品积压多是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进行有效促销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开展存货融资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二是开展应收货款融资。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时,银行可允许这些企业使用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品,向其发放部分贷款。

4.3.3建立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设立集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金的过程中,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中小企业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比例担保和联合担保等办法。

4.4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集群生存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各国普遍认为产学研联合是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直接转化,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集群创新能力也是衡量集群处于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将有利于集群向成熟阶段迈进。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运用政策、法规推动产学研联合。例如可以制定财政资助政策,鼓励高校的研究人员承担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有助于解决汽车产业关键性技术难题或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政府应在研究经费上给予较大比例的财政资助。

(2)建立相关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可以考虑在政府相关部门内设立专门协调、推进产学研联合的机构,这个机构应该具有为产学研双方合作提供参考或咨询服务、对产学研联合的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等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杏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21):4852.

[2]谈正达,王文平.不同形成方式下的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3031.

[3]潘慧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2):8083.

[4]陈剑峰,万君康.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5):6063.

[5]迈克・E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6]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3118.

[7]陶永宏,冯俊文,陈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定性描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0):6970.

吉林水利论文例9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次提出。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概括起来说,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最大利用效率,坚持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取得成绩

吉林省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黑土地"而闻名。全省耕地面积553.5万公顷,居全国第9位,人均耕地3.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达到115种之多。同时吉林省也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长白山的自然生态景观更是闻名遐迩。

近几年吉林省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底,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7.43万吨,下降6.42%,居全国第4位;二氧化硫排放量37.75万吨,下降5.38%,与2005年相比首次出现拐点。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6.08万吨,比上年下降3.62%;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6.3万吨。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具体城市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示范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部级试点单位,吉林市、四平、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成为了吉林循环经济的亮点。例如,白山市在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8天,并成功迈进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和园林城行列。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农业大省这个“根本”,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全面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过去,纵观吉林省整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一)观念问题

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进需要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全面普及与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成为公众的日常行为与习惯行为,循环经济才能发挥最大效应,使社会和谐持续发展。首先,囿于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观念落后、创新理念不足的严重问题,部分地区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愿意参与进来。当地政府更是宁愿重经济发展而继续坚持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实行地方保护,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保护,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不足。循环经济涉及经济活动的整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节能环保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存在片面发展的例子,仍停留在局部性地开展工作层面上,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循环经济的本质。再次,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参差不齐。吉林省地区之间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存在明显区别。在部分市级单位认知率偏高,而在一些偏僻地区,部分农民对于循环经济的了解知之甚少。此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推进步伐,而这种不平衡的模式已经制约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资金不足

由于吉林省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机制等,对于吉林省许多循环经济项目的推进,仍然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我省虽然已经设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是从总量上看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从企业来谈,对于传统产业,新技术材料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都需要相应资金的支持,然而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于没有政府资金项目的专项支持很难在短期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变。从吉林省正在投入展开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来看,资金仍然成为发展的瓶颈。很多基础项目还没有形成规模化。 “十一五”期间,很多项目都是由于资金短缺或不能按时到位而制约发展速度。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项目,迫于吉林市自身财力有限,该项目在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致使发展缓慢。另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资金也明显不足。吉林省各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许多循环经济配套设备与技术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广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众多民营企业很难拿出资金去进行人才培训。

(三)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配套的健全制度无法保证正常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1987年才出台了有关节约能源的相关细则――《吉林省节约能源实施细则》。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用方面,1999年出台了关于成立“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同年,出台了《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2003年颁布了《吉林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从以上吉林省有关保护环境、有效使用资源的法规来看,配套法规文件有待进一步出台,并且细化、具体化。

三、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开创发展新思路

吉林省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仍处在起步阶段,按吉林省的发展历史与实际,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之路。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在整个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时期国家对于循环经济总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开创新思路。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与全球思维视角,与其他省份进行交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吉林省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贵经验。例如,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02年就成为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经过快十年的发展,辽宁省的循环经济无论在模式构建、技术含量、示范区规模上都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整个东北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无论从社会、经济、技术、制度都可以进行参考。吉林省可以和国外友好城市开展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定期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循环经济示范区负责人、一线技术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交流与考察。

积极鼓励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的主题活动,以文艺汇演、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广泛参与的形式让循环经济进一步进社区、进校区,切实走进每一个居民的生活中。循环经济不单单涉及国家行为、政府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全民都来参与的行为。广泛提高循环经济的普及,引导公众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作支撑。吉林省高校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项目应该依靠高校这个平台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科研活动。在高校中,尤其是与环境学科、生态学科、新材料学科等专业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循环经济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同时为吉林省提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机制做好制度保障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遵循2009年元月一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促进法》为根本依据展开经济活动,同时做好符合省情的各项制度保障,引导循环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整体推进。从政策层面,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适当提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限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以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从技术指标层面,明确企业排放气体等环境指标参数、污水排放量、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标准等。从激励层面,鼓励企业开拓创新,研发绿色产品,营造绿色经济。提高对于开展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着重从经济、技术、环保、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全面推进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采取绿色经济的企业实体给予一定的税收等的优惠措施。但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一些政策的执行缓慢,认证过程复杂、繁琐,落实尚未到位。

(三)科学合理投入推进项目建设

1.农业相关项目。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立足于农业大省的特色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土地规模化使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生产使用更少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开创绿色生态农业。特别对于玉米的深加工项目,从选用种子开始,打造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同时,还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2.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电力项目、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更大的节约效益。充分利用吉林省风力优势,在风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上下功夫。例如,“十二五”期间要结合长吉图发展为契机,突出区域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该地区城市化比率加大的同时,循环经济项目能切实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带动并加速吉林省的崛起。

3.汽车产业相关项目。以第一汽车集团制造公司为龙头,带动吉林省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鼓励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减少耗材和能耗。让“产品责任”理念深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指导原则。产品的制造者应该为其产品在生产、使用和最终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负责。从产品设计开始,让企业秉承环保、生态的理念对社会承担起必要的责任。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废旧汽车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与之相关联的新型产业。

4.生态资源项目。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1999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应该紧紧围绕长白山生态旅游区,带动相关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资源项目,要坚持环境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产业。继续打造吉林省冬季特色项目,滑雪、冰雪旅游节等。要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产业还要注重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更加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

吉林水利论文例10

本刊特稿

(1)基于环境社会系统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论——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学习心得 张象枢

农业技术研究

(14)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曲同宝 张建峰 杜玮超 庞思娜 袁霞

(21)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 张长平 祁新

(26)稻田养鸭对稻田主要虫、草的影响研究 张洪艳 李桂梅

农业经济管理

(31)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调研报告——基于吉林省305个农户的调查 杨子刚 宁艳波 王明东 崔宝华 陈喜东

(36)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扩散一吸纳模式研究——基于垦利市9个乡镇的实际调研数据 李宁 郑杰 曾山川

(41)提高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建议 田雨露 郭庆海

(46)吉林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雪 韩星焕

(52)吉林省农户对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迪

(57)中国人参产业链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田露 王军

(62)吉林省人参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杨朝丹 刘帅

(65)基于农业品牌战略的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措施研究——以山东省章丘大葱生产种植为例 王星 李宁 董壬成

林业经营管理与技术研究

(70)浅谈基层林业站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职能作用 李英志 王和学 张成 郭峰 杜玉峰 张元华

(73)论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王树伟 葛林

(77)石河林场万亩药材园林下参实用栽培技术 宋洋 关靖宇 王磊

(80)拧筋槭种子休眠原因研究 施晓文 王德印

(84)长白松概况与研究进展 刘秀丽

(89)东北刺人参的栽培采收及开发利用 张英俊

(91)论林业信息化建设 张言

(93)关于gps与mapinfo电子林相图数据转换的应用浅析 胡?D 李守峰 孙亚东

(96)吉林市红松经济林工程的问题与建议 孙亚东 王磊 刘殿仁

(98)舒兰市日元贷款造林工程项目效益分析 韩明福 田秋红

土地管理问题

(101)长春净月开发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董娜 聂英

(106)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研究——以吉林辽源经济开发区为例 张羽 冯博功 张涛 王涛 王斌

(110)《当代生态农业》征稿启事 无

(111)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 陈文生 王嘉苹

(114)关于征地机构建设的思考 史东凯 张羽

(117)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秦玉芹 李斐 金雄

资源保护与环境问题

(122)园林坡地植物选择与配置 李晓杰 吴慧婷

(124)园林绿地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李守峰 王松贺

(128)城市环境对绿地植物的影响及绿地植物的选择 沈洋 谭永林

(131)山药营养保健成分及其应用前景 杨学梅

(135)污泥中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的综述 付毓 孙红杰

(138)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现状与展望 申冰玉 卢振兰 李莉

综合研究

(143)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赵玲 刘彦彤 魏楠

(14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郭姝宇 严姗姗

(156)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补偿问题研究 刘金英

(164)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张瑜 林娜

(167)吉林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成颖 张微

(169)信息技术与档案文化资源建设 董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