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子工程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57

电子工程师论文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1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校级文科基地“新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批准号XJNU1214)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7-02

1.引言

在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和提高学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许多师范院校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学科门类单一、专业范围较窄逐步向多学科门类和多专业的方向快速推进,其中工科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工科人才是为了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多形式办学,拓展新专业的需要,更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但全国师范类高校在工学学科上的实力总体处于较弱的地位[1,2]。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3]。自199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开赛以来,两年一次,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各个高校的参赛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第一届参赛的11个队到2011年全国共有1062所高校11002支队伍,33006名学生报名参加,共有10175支参赛队,30525名大学生最终完成并提交了作品。与上一届竞赛相比较,实际参赛的人数增加了16.07%,参赛的学校增加了13.22%,在规模上达历届之最,这足以表明每个高校对电子设计大赛赛事的重视程度。电子设计大赛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电子技术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高校电类学生的实际专业技术能力。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于2005年开始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2007、2011共三届的竞赛,累计获得了1项新疆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不仅让学生收获了荣誉,为学校增添了风采,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大地促进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下面谈谈我校如何借助大赛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促进电子专业的发展。

2.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2.1 意义

电子设计大赛是以解决问题为载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集中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要自己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去体会和掌握电子技术中重要的内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要自己面对赛题的提出和解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勇敢的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解决自己从未碰到过的问题,促进思想成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学生来说,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增强了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为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2 出现的问题

我们师范院校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出现的问题主要有:①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系统电路及其仿真过程进行细致周密的分析,在设计的作品调试中出现问题很难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②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不扎实,考虑问题不全面;③综合能力较差;表现在不会写设计报告,对单元电路论证缺少一致性分析,对系统电路论证缺乏逻辑性,答辩能力较差等。

上述出现的诸多问题正暴露出我们师范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最大障碍。为数较多的师范院校名义上开设了工科专业,但实际办学模式却依然按照师范传统来规划设计工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依然是工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无论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都没有遵循工科专业的特性和规律,这说明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急需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工科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懂得熟练实践操作的教师;二是实验实训的设备、基地。真正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师范院校还是少数,一是实验室、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严重缺乏,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开设存在困难,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受场地和条件的限制难以保证;二是专业实习还是沿用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规律,实习时间过短;在我校非师范类专业的见习费用是由学院自行承担,且实习经费也存在不足,而师范专业则由学校统一来支付,且存在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

3.电子设计大赛对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在目前师范院校工科专业争相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针对竞赛中暴露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践内容、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电子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做好电子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与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等,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我系就及时发现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并总结历届我校电子设计大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建设性的尝试,做到及时调整和优化。

3.1 教学与课程建设,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如何依托电子设计大赛,针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内容、实践环节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习单位落实困难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对电子类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做好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探索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①我院的电子信息专业设置物理、电子类基础性课程及相关实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得到实践技能训练,注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我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对C语言程序设计和高频电路等一些学科基础课程,通过设置专题研究和与电子设计大赛试题相似的大作业等实践环节,加强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由于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是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专题课程和工程实践训练,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我系重点设置了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与理论相结合的实习实践、专业技术课程以及课程设计,开放性实验的开设也纳入了实践教学中; ②我系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校内实习平台,加快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充分发挥校内现有工程实训基地的作用,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了给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我们在2005年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先进,配置比较齐全:提供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以及电源,嵌入式和FPGA开发版及各种单片机开发系统。创新设计实验室面向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学生以及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等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③我系强化基于企业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乌鲁木齐电信分公司、新疆新能通信公司和乌鲁木齐铁通分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其中两个实习基地被评为校级优秀实习基地。我院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与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工程型人才中校企脱节的局面。

3.2 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多门专业课程,并有新技术、新设计理念的应用,指导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双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有指导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然而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师资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工科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师范院校工科专业迫切要解决的师资问题。

我校电子类专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没有硕士点,师资队伍中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的工科带头人。工科学科梯队尚未形成,教师纵横向课题较少,产学研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研综合实力较弱。因此,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较高的实践技能方面的指导,在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起点不高,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等等。由于我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存在的差距,引进工科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困难很大,师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的改观。我校电子系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把没有工程能力或工程能力不强的教师推向企业实践环境,进行实地培训。一方面当前我系教师整体理论水平较强,只是缺乏现场工程实践的锻炼,让他们在企业真正工作1~2年,他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势必会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他们还可能从现实工程问题中提炼出一些科研选题,通过研究也可以大力提升产业水平甚至促进产品的研发等。

4.总结

师范院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艰巨、长期的工程,利用师范院校优势,依托电子设计大赛对现行的电子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加新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修订教学与培养计划,以实践教学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的师范院校电子专业的人才和师资队伍,并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师范院校电子专业发展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选能. 高等师范院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与策略选择[J]. 中国电力教育,2009(8),20-12.

[2]陈庆星. 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困惑、问题与对策 [J]. 理工高教研究,2008(2),49-50.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2

论文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电力电子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研究电力领域中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高效的变换和控制,是电力、电子、控制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目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最为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教学内容涵盖电力电子器件、四大类电力变换电路、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新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要求教师能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课程,均衡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比例,针对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浙江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全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教学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的前续课程有“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学”、“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电气工程基础等”,后续课程有“开关电源设计”、“控制电机及应用”、“现代电气传动控制技术”、“DSP原理及应用”、“毕业设计”等。多年来,我校在不断学习国内外高校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实践,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改革创新,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校多年来在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关于今后如何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些设想。

一、注重建设教学团队和培养青年教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还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关键,他们为人师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富有爱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团队自组建以来一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并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课题项目,促进各成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的进步。在培养教学新生力量上,该教学团队引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多位(副)教授级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写教案、制作PPT课件、课堂试讲、实验指导、批改作业、学生答疑、拟考试卷、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个阶段,指导教师都会对青年教师的表现做出中肯的评价,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水平。在整个团队的关心下,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在由学院组织的学评教和教学技能比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完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实践

在具体实施电力电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是“电路原理与实验”等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性很强。在教授该课程新知识点时,若涉及到相关前续课程重要的旧知识点,教师会采用先温故后知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复习旧知识点,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进入状态以便教授新知识点。比如,在讲述变压器漏感对整流电路的影响这一节内容的最开始,先温习理想变压器的特性和非理想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再把简化后的非理想变压器等效电路模型代入到已学的整流电路中,然后进入正题——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在讲授电路工作原理时,会一再强调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工作状态和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段线性分析方法这两个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现场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电路的分析工作,通过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把外在的基本知识点转化为内在的电路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口头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适当地借助“静动相宜”的PPT课件、具体的实物教具和灵活的板书等来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会适当地扩充一些教科书以外的电力电子技术内容,如仿真技术等。教师利用仿真软件PSPICE、MATLAB等在课堂上虚拟地实时演示电路更真实的工作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很形象地解说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如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正向耐压问题。电力电子器件的封装材料及形式多种多样,性能也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更立体地认识电力电子器件,教师除了展示器件照片外还会提供一些器件的样品让学生亲身接触。关于教材中重要公式的推导,教师会采用PPT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包含很多基本概念,在讲述时教师会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有意识地就专业术语部分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中英文关键词检索科技文献的能力,为该课程的后续课程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力电子技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举例说明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时,教师会尽量多举些与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例子(如手机电池充电器、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未来的“光源之星”LED照明、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等)。先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启发性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身边所遇到的科学技术。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衔接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电力电子电路的理想波形图,还会提供一些电力电子电路的实际波形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用一连串的疑问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令他们更主动地去预习实验,更认真地进行实验,并且更努力地去尝试着寻找答案。比如,反激式电路在电流断续工作模式下,由教科书提供的开关管S两端电压的理想波形和在实验中用示波器观察到的S两端电压的实际波形在S关断的部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理论课堂上,当教师同时给出理论和实验波形图加以对照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跃跃欲试地去寻找实际电路中S两端电压在S关断时刻出现阻尼振荡现象的原因。此时,教师正好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认真地去完成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再结合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地找出答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效果很好。

四、关于今后教学的一些设想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与社会接轨。目前,在我校采用全英文教学电力电子技术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目前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授课,到中英文各半的双语授课,再到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授课,最后过渡到全英文授课。目前,最适合我校的办法是课程的重要章节主要采用中文教学,务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而次重要章节则可主要采用英文教学,这对扩展学生视野很有利。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3

作者简介:邴丕彬(1982-),男,山东青岛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李忠洋(1983-),男,山东枣庄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50-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变压器、电机学等多方面内容。然而,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改进,“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以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庞大的信息灌输给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国内高校高级教育人才的不断引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该课程的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毕竟不是这些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还有部分学生听说“电工电子技术”比较难,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信心,甚至有个别学生纯粹就是为了文凭而学习,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一味地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会使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课程,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最终发展到不学的地步。在仅有的几个学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也只是机械地模仿书本上的例题,缺乏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陈旧的实验设备已经与新知识、新技术严重脱节,使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最后,由于各非电类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将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并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改内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电力学院电工教研室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该教研室响应教改要求,从自身水利水电的特色出发,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深入探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目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每年有几千名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于不同学科的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的课程重点和深度有所区别。因此,该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随着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不断调整,授课院系必须首先和开课院系进行沟通,仔细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需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根据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的要求,对电路、电子技术、电机与控制三个模块进行有侧重地组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例如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更为广泛、更为实用,趋向于科普化,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就会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增加一些日常接触到的用电实例,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这样的处理就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其知识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培养“电”的基本素质。

2.教材选择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较多,学时有限,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这就对教材的选取有更高要求。目前,由于学时有差异,不同高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选择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比如32学时的课程可以选择秦曾煌的《电工学简明教程》,讲述的重点是与电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4学时的课程可以选择秦曾煌的《电工电子技术》上下册,该教材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重要理论推导过程以及延伸应用;此外,在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下, 部分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更改为48学时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除了部分专业保留了32学时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外,在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中将学时增加到了48学时,如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消防工程等各类非电专业。在此前提下,如何选择一本满足现代课程体系要求、适应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的少学时“电工电子技术”的教材,成为当前课程建设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电力学院电工教研室原教研室主任侯树文主编了《电工电子技术》一书,对传统电工电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和整理,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能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应问题的分析方法。考虑到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该书还特别增加了数字电子电路的分析和应用等内容,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专业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理论教学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本课程学生学习的效果。授课内容应该贴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比较实用的知识。教师的授课形式应多样化: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肢体表达,结合板书与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加上学生的课上、课间和课后反馈,定时答疑等辅助环节,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为有用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

(1)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为有利的工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需要有一定广度的内容扩展。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将课堂所授知识联系扩展为现实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如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高新科技,分析这些高新科技的发展与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各个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这样就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最新科技的发展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将大有帮助。

(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板书是一种最通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课堂信息的精华,具有直观、浓缩、强化、科学等特点。板书配合口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好的板书应该主次分明,层次清楚,能强化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好的板书应该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的视觉记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学生记录笔记和课后复习。

板书要为教学服务,而教学却不能被板书所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被板书束缚其中,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受限于板书的内容和时间。如果教师围着板书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板书,那么把板书的“导”变成了“套”,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度”的概念,探求更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的板书,使板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3)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目前,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普通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地用声音、图像、文字等方式直观和形象地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一扫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学生欢迎。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新的技术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比如在讲授电动机的相关控制电路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免去了教师讲授时泛泛而谈时的尴尬,又不会因为绘制复杂的图形而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几张图片、几段短片下来,学生感到好像亲身去了一趟电机厂,对电动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4)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及时反馈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应答、观察学生的表情,课下还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及时对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采用许多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可以通过电子信箱、飞信、QQ聊天等方式和学生在线交流,使课程的学习与交流不仅限于课堂,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大胆提出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授课教师带着学生的期盼进行授课,自然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为学生配备适量的习题和作业,强化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5)答疑成为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针对教学环节制定了完整的答疑程序,教师除了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答疑之外,还鼓励采用集体答疑、网络答疑等多种答疑形式查漏补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对所学知识不遗留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举措。

4.实验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实验内容进行。电力学院的电工教研室专门配备了电工技术实验教师和电子技术实验教师与理论授课教师合作共同完成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一般来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包含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其中,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设计性实验目的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课堂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自主确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果。从实践结果来看设计性实验的效果不错,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敦促其认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

三、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扩充知识面,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非常积极地配合教学,并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兆龙.“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1,(18).

[2]张雪辉,刘素贞,李华,等.如何提高“电工学”的教学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Z2).

[3]赵丽欣,王建平,张勇,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4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无论是在学科还是专业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粗放式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差较远等,因此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口号,并率先在部分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公共安全图像技术等专业统一归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使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口径有了大幅度的拓宽。过去十几年,由于市场上的电子热潮,国内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我国大陆开设名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校总共有597所[2]。由于开设高校众多,培养条件参差不齐,培养出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升本科院校,也纷纷加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的队伍中。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避免简单重复,如何做出特色,让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是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升本院校的办学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分析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以各地级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在这个时期内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据统计,2007年前十年中有100多所师专或高专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升格为本科学校[3]。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所以上本科院校的格局。尽管在办学层次上提高了,但是对于很多新升本院校来说,无论是在教师队伍还是办学条件都面临着一系列额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队伍问题。对新升本的大多数院校,升本前的教师队伍是以本科学历为主,只有少数拥有研究生学历。升格成本科院校之后,出于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很多院校都加大了对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才的引进力度。现阶段,大多数新生本院校的教师队伍都逐步完成从以本科学历为主体向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转变。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新升本院校的教师队伍仍然是在原专科学校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的基础上升本后大量引进从高校毕业的年轻硕士。这样的教师队伍特征有好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足。好的方面在于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大都精力充沛,可塑性比较好。不足在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且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上都有待提高[4]。

其次,在办学条件以及办学模式方面,由于新升本院校都是在原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都要经历把原专科办学思想及办学模式过度到本科办学思想及模式上来,逐渐改善硬件设施,配置与本科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对大多数新升本院校来说,现在还处在升本后的第一或者第二个五年建设周期,缺乏成功的办学经验,只能在模仿既有高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自己的办学模式。

二、基于新生本院校特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苦练内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以其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阅历为学生授业、解惑。因此,教师是否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阅历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且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经过大学教育后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要真正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教师队伍的要求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5]。特别是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人才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因此,应该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各种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具备传统本科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双重特征,真正地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生动、形象地讲授相关的知识。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功能相对弱化,因此,更应该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工夫,使新进教师接受一定时间的企业实际管理与操作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特别对于大多数刚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生产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学校的师资培训的时候应当适当地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新进教师到生产一线接受适当的工程训练。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不断的引进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之外,应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教学能力的强化训练,可以通过实行老教师带年轻教师的导师制以及把年轻教师派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际生产、管理的方式进行培养。一般来说,大多数老教师们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指导是迅速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对于新生本院校来说,选送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做好专业定位,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现在我国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非常多,而且单个院校招生的数量比较大。如何在众多的高校中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化,是新生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对百色学院来说,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实践,我们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严谨、务实、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奉献拼搏的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电子信息行业中从事各类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计、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体的实现措施一是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技术等理论课程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通过电子市场调研、电子综合设计、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集中性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电子工艺装配、课程实验、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实践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三是设立实践创新平台与公共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类工程、程序设计竞赛、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制定上上下工夫。首先,在课程教学体系上,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改变过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对专业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学生随时可以到相关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辅导。所涉及的通常是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利用国家以及省级电子涉及大赛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其次,在理论教学内容上,突出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增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与EDA技术、射频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等专业课,使教学内容与当前电子信息发展前沿接轨。

(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如前所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中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实训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量少、知识点多等客观因素所限,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中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有重点地讲授。

对有条件的课程,可把理论课堂安排到具体的实践实训车间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使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的一张试卷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JAVA语言程序设计,可以把考核方式分为平时的讨论参与情况、上机操作情况、理论掌握情况等模块加以考核,而不是传统的用文字考察动手能力。综合各方面学生的表现,得出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

总之,考核绝不是课程学习的目的,而仅仅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手段。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的考核应当跳出传统考试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把实基本理论知识与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要始终坚持强化工程的观点,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本文在分析新升本科院校学院办学特征以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讨论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出如下结论:(1)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在贯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实训力度,体现该专业的工程性;(2)加快教师群体的实践能力培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是加速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胡强.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思考[J].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204-205.

[2]李海军.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析与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S2):147-150.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5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我们的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认、识、做”一体化模式的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中职学生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教师在进行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的教学中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其中来。下面就电子电工专业课中的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理实一体化模式的主要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理实一体化在电子电工专业中具有一些特殊性,与其他学科不同,电子电工专业课不仅要求合理地知识运用以及务实的实践活动,此外,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在传统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只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视频、图片进行观察和描述,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影响了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技能的提升,而现在,教师运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带领学生进入车间,进行实验,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之,将技能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同时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有效地转化到有趣的实践活动中。目前的电子电工专业中专业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中,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技术在课堂上很难完成。例如,在学习模拟电路操作中,学生需要到配备实训桌、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等多种部件七彩的实验室操作,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际相共存,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从一个传授者转换角色,变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理论与实践课都由一名老师担任,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更高的关联性,电子电工专业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无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模式实施策略

(一)结合实践,营造氛围

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学习环境,将课堂与工作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学生在单片机的原理与使用中,需要到实验基地进行查找,认真分析,进行总结。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容易产生概念误解。利用理实一体化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实验,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课程之后,学生会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分工,培养团结精神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中,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任命小组长,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带领组员完成任务,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全体组员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之中自由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知识的真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中职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时,教师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身不足,认真对待。因此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将学生责任意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的形成作为重点,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电子电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将二者结合起来,是现代教学发展重要教学方法,教师要妥善利用,提升职校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4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社会对于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存在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和抽象而实践性又很强的现象。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会产生诸如任课教师难以用语言对知识或现象进行明确的描述、学生听课时对知识出现难以理解在内的诸多问题。对于电工电子专业来说,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更高更强的技术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1 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电工电子教学是中职院校信息类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否将该课程上好,是真正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最终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而,有必要对电工电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从而去探索可以形成良好互动、且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2 电工电子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和分析,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实验课时较少,考核方式落后

实验教学在电工电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是真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但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各类中职院校受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计划中,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较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实验课。此外,实验课程的考核大多以实际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2.2 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器材落后

由于经费问题、领导重视程度问题及导向问题等,使得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比较落后,原材料短缺,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上连年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剧增,这就更加剧了设备不足的影响,使得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需求。

2.3 实验教师的缺乏,实验经费不足

相比本科学校而言,中职学校的专职实验教师很少[2],很多实验由理论教师完成。虽然目前有些中职院校也引进了一些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但由于受大学教育模式限制,这些教师大都理论水平较高,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因而这些老师并不能较好指导中职学生在电工电子教学中有所突破,也没有充分时间根据电工信息类专业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在实验方面经费投入较少,很多耗材的购买不足,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经常性的做想做的实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电工电子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针对前面所述目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1 选派电工电子理论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培训,真正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该选派本专业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在这里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也吸收了和了解了现有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这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可以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培养出企业青睐的高能力电工电子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

3.2 充分发掘多媒体优势,让知识点变得直观、生动、鲜活

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理解电工电子教材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2],而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因为学生所在位置因素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的演示[3],较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点模拟。如对于理论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者视频以及PROTEL等工具进行演示,学生也会因为新鲜感而能够融入课堂,积极性获得提高,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3.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或编写难易程度合适的教材

中职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是来自没有升上高中的初中生。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目前现有教材理论知识太过深入的现状,最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教研组合作编写一本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电工电子教材。

3.4 课程教学中,尽可能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合理引导,各小组协商后分别给出自己的见解。因为答案的多样性,学生会给出多种结果,教师最后做出纠正和总结。这样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积极性。

3.5 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定量供选择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配置一位实验教师

学生都有求知欲,在进行重要内容的讲解前,首先创设情景,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思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联系生活实际,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流水灯、小台灯等。学生在排除故障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由教师单方面讲授模式到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6 建立并利用兴趣小组和先进实验室

目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实验室大多器材比较陈旧,器材比较短缺,影响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多置办一些先进的实验器材,并及时补充消耗性的实验器材。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这样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施展空间,从而也使得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建立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中职院校领导应该给予充分财政和政策支持。

4 结语

该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五点电工电子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提高电工电子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教学中,教师应更努力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关系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值得我们探讨。为了了解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对武汉技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通过上面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纷繁复杂,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有电子装配、电子测量,电子元器件、电子CAD等,而关于讲解二极管的课程就有四个,书本理论知识重复严重。

(2)理论实践脱节。专门的理论教学,公式多,理论强,学生掌握较差;集中的进行电子技术实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纯粹的为实训而实训,无目的,无目标。学生在实训时只是按说明机械焊接,在面对电路故障时则束手无策。实训与理论本来是相互促进,但理实脱节,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教学实践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时经常喜欢让学生做的收音机,在我们实际的企业中已经几乎没有生产,电子企业的生产状况与学校的专业实训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格格不入。

(4)课程间衔接混乱。课程与课程之间学习先后顺序亦无章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上课头疼,学生上课烦躁。

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子技术专业发展遇到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解决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的教学思维与方法,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呼之欲出。

2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把整个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职业能力中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来说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实训与理论的一体化。实训环节融于理论教学,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出现,浑然一体。例如讲解电阻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顺序可以是这样,电阻色环识别方法,实际电阻识别,电阻测量,电阻串并连知识,万用表制作,万用表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实践都存在,但都是讲解电阻知识,知识点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打破以往的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与深度,增加实用类与操作类知识,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合二为一,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一体化。以电子类就业为导向,以电子技术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电子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设备状况,让教材真正成为老师的参考,学生的指导,改变教材内容重复,理论集中,复杂多样的问题。突出重点,如二极管与三极管知识的学习,去除复杂无用知识,如收音机焊接,让学生通过相应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明确自己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拥有的能力。

(4)教室的一体化。电子实训室与理论教室合二为一,按照电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设计。教室即是车间,能焊接,能调试,能排除故障。课桌即是工位,万用表,示波器,稳压源,样样齐全。理论与实践在同一个场所完成,车间与教室灵活转换。

(5)教师学生的一体化,教师穿上工作服就能生产,脱下工作服就能讲课。学生就是工人,上课就是培训,实践即是上岗。

3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了解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具体的在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三双,双职称(教师职称,工程师职称)双资格(教师资格,技能资格),双素质(理论讲解素质,实践操作素质)。能进行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同时又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认定励,合理激励,优先安排。

其次学生考核机制的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以考试,实践来给定学生评价的机制。设计理实一体的考核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值。例如电子技术考核可包括这样一个流程。电子CAD绘图,电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测量,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参数记录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理论实践全部融于过程之中。

然后创设企业,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设计团队。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不是教师的冥思苦想,它是学生的心声,它是企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共同探讨,一起开发出先进的,适合的,不断更新的一体化课程。

最后一体化学习校园氛围的营造。结合电子企业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置醒目的标语,学生着统一的工装,上课前喊个性的口号,让学生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相应一体化学习的氛围,自觉的按一体化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4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误区

在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一劳永逸思想。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在参与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知识,教学方法。

(2)过分追求整体。一体化的整体实际上是有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避免好高骛远,做好每一个小的职业能力,做好每一部分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

(3)简单的理论,实践的叠加。一体化是一体,而不是一起。只有深入的融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电子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电子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让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出去,稳定住,撑起来。

参考文献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8

关键词:教研相长;方法;例子;光电子类课程

Key words: reinforc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mutually;methods;example;optoelectronics-related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72-02

0 引言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关键,二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是,当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重视科研。本文首先简单分析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然后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光电子类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教研相长的具体实现途径。相应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其他工科专业教师中推广,以帮助他们在教学方面和科研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

1 重科研、轻教学原因分析

目前造成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与大学教师所处的大环境有关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科研水平低、师资差。包括时下流行各种“高校排行榜”,也多以科研为主要指标”[1],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学校的综合排名则无足轻重。如,时下流行的“武书连2015中国734所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2]。那些科研搞得好、综合排名靠前的高校,其知名度也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力争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世外。

1.2 与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关

目前我国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实际上主要依据的是科研, 包括有没有科研论文、论著,有没有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如评讲师、副教授、教授要多少篇论文,什么级别的论文,论著要有多少字,什么级别的立项和成果等。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然也受重视,作了许多规定,但大都显得笼统模糊,而且缺乏可操作性。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教师职称的评审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1.3 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关

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很少主持或参与科研工作,这在淮海工学院非常普遍。不参与科研工作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除了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也不利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3]。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有一些承担行政工作;同时没有良好的科研团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而不能提供有效的科研条件让他们从事科研工作。

上述几种情况造成科研与教学分离,更难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自然无法去改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无法撼动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但从大学教师的自身职责来看,我们不仅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同时做好科研与教学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把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很好地结合,对于教师自身非常重要。

2 教研相长途径初步探索

本节从普通高校教师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科学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以做到教研相长。下面分别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三个方面,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类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相长的方法和途径。

2.1 专业建设方面

目前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仅有7年的历史,虽已初具规模,但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光波为信息载体的检测、控制技术、仪器系统、精密测试等内容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相关专业领域教师的科研基础,本课题组首先对电子工程学院的光电子类课程(光电子技术基础、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实施了教改研究,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将教师的科研新成果融入理论和实验教学,并利用教师科研条件进行直观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如,电子工程学院建有自适应光学实验室,是相关任课教师的科研平台。自适应光学技术是一门可以让光波适应外界变化而被能动控制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光学中的自动化技术,集科学性和工程性为一体。相关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自动控制原理,对常规的液位、流量等过程控制非常熟悉,但对“光波”这样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该如何完成控制呢?学生们非常好奇。通过分批次带领相关专业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光电成像校正实验,学生既加深了对光信号传输、光电信息转换及光电检测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又巩固和拓展了以前学习的自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习到了教材中没有学到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反馈非常好。

对于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重点实验内容,由于实验条件比较苛刻,部分光电现象在实际实验中不明显,难以观察;另外也因为实验仪器有限,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观察到所有的实验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利用了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数值仿真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虚拟实验。

2.2 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将学有所长的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教学改革,重点突出相关专业中的光电检测方法、光电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之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除了实践书本知识外,还能在科研小组中学会分工及团队协作,为将来攻读研究生或进入相关企业累积经验。

本课题组已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通过光电检测和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有相关专业的多名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喜欢编程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实验平台的软件建设,喜欢摆弄光电子器件的学生让他们完成硬件平台的搭建,爱动脑筋的学生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相关教师一起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它们。通过相关科研项目的训练,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研素养。

在2013-2015期间,多名相关专业学生有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经历之后,积极申报各级创新项目。目前,已有多个光电子之创新项目获得校内立项。同时,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已有多名毕业生进入光电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太原理工大学物电学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篇章。

2.3 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

教师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又通过教学工作,学习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积累未知问题、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科研热情,并帮助了科研选题。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是,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概况及其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概念理论和公式,更是实际应用中的产品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

如,教师分别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举办了激光和光电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相关专题讲座,既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开学初的专题讲座有助于引领学生对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兴趣,讲座的内容从围绕人们把光波作为一种载波进行信息传递开始一直到现阶段的激光通信、激光武器等。讲座结束,学生对光电子技术充满了好奇,这为学生学好光电子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期结束时专门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以及近期比较热门的激光3D打印技术从原理到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一次专题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又如,基于光电子类课程涵盖知识面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特点,针对一些典型知识点,为加深学生理解,设置专题讨论课,鼓励学生课前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让学生事先做好研讨准备,写好研讨提纲。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学期过程中,这样的专题讨论课进行了2次,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了相关教师的科研很大的启发。

专题讲座和讨论形式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均在90分以上,学生深受其益。课题组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要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苦练真功夫,又要通过钻研教学规律来加强组织教学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育人互相促进。

3 结束语

“教研相长”虽是一个老话题,但目前社会大环境中面临的“重研轻教”现象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话题展开新的研究。如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支持教学改革、并使得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本文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类课程教改为例,分别从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教研相长的一般化途径。改革的结果表明以上为今后存在这方面困惑的青年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9

关键词: 电子封装;材料;教学方法;措施

Key words: electronic packaging;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21-02

0引言

电子封装是为基本的电子电路处理和存储信息建立互连和一个合适的操作环境的科学和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尖端技术的性质。国内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封装技术专门知识和人才具有迫切的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响应如上需求,在2008年高校招生中开始招收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首批本科生,从现有的本科教学2006级和2007级学生中各调剂了30名左右的学生组建了全新的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班级,同时开展了相关课程教学工作。201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将有第一批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电子材料》的课程设置就是为完成如上学习和教学任务,而开设的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最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文就这一新开课程的教学工作展开探讨和剖析,一方面为该课程的从无到有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学习技能,为其进一步学习深造或提高工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作者承担了首届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电子材料》的教学工作,总结了点滴体会。在此,对《电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1《电子材料》的教学目标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先进电子制造工艺技术;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掌握先进封装结构设计方法、掌握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技术、掌握电子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可靠性标准。掌握先进电子封装制造设备的设计、分析、优化、控制、测试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是完成以上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材料、信息技术与能源称为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应特别指出的是,在材料、信息、能源三大基础产业中,材料最为基础。以目前迅速发展的电子材料为例。日本在金属超细粉、表面活性剂、有机粘结剂、有机溶剂、电子浆料、液晶材料、光学玻璃、偏光板、玻璃粉料、陶瓷粉料、封接玻璃、电子陶瓷、各种薄膜、各种基板、光刻制板、精细印刷、焊料焊剂、PCB基板、多层基板、微细连接、封接封装技术及各类相关设备等方面的中小型企业遍布全国,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和很强的生产能力,且科研力量、开发能力都很强。这些中小型企业作为产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日本、韩国微电子产业的腾飞正是得益于此。以材料的研发带动电子产业的进步效果尤为显著。

由此可见,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与相关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为基础的。因此,电子封装材料的相关知识学习,贯穿于整个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课程,必须抓住电子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掌握整个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主线。所以,《电子材料》这一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方法

2.1 加强理论分析,做好课程关联相当部分的电子封装类别的参考书,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对微电子器件的构造进行剖析,使电子封装用材料的应用范围进行落实,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电子封装与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电子封装材料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本门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充实新内容由于新开设专业,是刚起步阶段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电子材料》课时,还没有特别适用的教材,如果仅仅是按照一本参考书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绪言时,集成电路芯片发展与制造中罗列的最新数据要及时更新,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半导体材料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旧课本引用2006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近一、两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经常与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和学习,掌握最新的研究前沿数据。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发展现状、各种材料基础、电子封装工艺、封装技术原理等分成各个独立的章节,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顺序进行教学,那么在一段时期内学生学习完所有内容后,印象不深刻,往往是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前面学习的内容,容易混淆概念。到实际应用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使学生失去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因此,实施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最新发展趋向,准备教学内容,以具体实物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激发学习兴趣,充实知识点。

2.3 实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用实物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实物器件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实物器件结构进行剖析、研究,提出见解,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电子材料》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在实物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实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实物适合于电子封装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材料。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材料类专业属于实验性学科,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文献检索与动手的能力。在实验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和分析的机会,并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因此,在《电子材料》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2.4 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电子材料》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5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作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电子材料》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总结和展望

以上是本人从事《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电子封装技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也会不断完善和进步,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时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提高《电子材料》教学效果措施包括:充实新内容;加强理论分析;运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互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科研方向相结合,互补共长。随着《电子材料》教学工作的开展,教与学双方面互相促进,相信这一课程会适应学科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奋荣,宗哲英.关于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127,(12):28-29.

电子工程师论文例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教界日益重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专业实验教学设备,有效改善了专业课程教学条件,但一些学科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

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位置分开进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导致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出现脱节状况。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师分离之后,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重复讲述一遍,使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实验难度增加,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2.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老套、方法单一

现阶段,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在教学中进行操作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流程完成实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兴趣,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即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实验,也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实验内容,从而降低实验教学效果。

3.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手段滞后

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解决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教师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班级中的人数通常规定在45~55人之间,由于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一名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直接将学生带到相关实验室中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实验,虽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相关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讲解、示范演示,但是还有很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有效地完成实验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改善策略

1.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然后让学生使用电脑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加深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由被动状态转换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

目前,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所提供的虚拟仪器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同实际的仪器设备相比较,在操作方法、外形等方面十分相似,学生在仿真实验中进行反复的观察与操作,不仅能够加深对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了解与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重视实验结构的优化,将实际实验与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为了改变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中老套、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实验与仿真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应用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具体方法是: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电脑进行仿真实验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电路的调制、构成与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实验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提升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善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职业院校介绍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