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综合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0:53

综合教学论文

综合教学论文例1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综合教学论文例2

(一)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整合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重视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的经验,提倡学前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注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关注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成性,有利于儿幼儿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艺术领域内各艺术门类的的综合,也可以实现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间的综合,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的超领域综合。《纲要》(2001)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2001)的提出,明显地体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综合倾向,更多地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安排教育内容。

(二)学前艺术教育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关注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个性化表现,旨在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经验。例如,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建构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艺术教育的生活化、经验化,教师努力发挥儿童的课程主体地位,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前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关注艺术与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艺术。学前艺术教育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幼儿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所以,学前艺术教育将幼儿的生活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并且积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韵律、秩序、结构,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纲要》中规定,要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还应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园外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情趣化、生活化的艺术主题活动形式。

二、当前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存在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学前艺术教育地域差距比较明显等问题。

(一)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尽管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艺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艺术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如迎合家长要求,或者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等。家长和社会大众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如儿童画得怎样、唱得怎样、跳得怎样等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不关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家长衡量的标准在于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水平。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能有“好”的表现,仍过于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综合教学论文例3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

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

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

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

(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

(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

(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

(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

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

(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

(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

(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综合教学论文例4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效率的几点意见

1.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意识,而上述多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因此要注意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其他学科的文章也应用到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在拓宽学生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能力,又如对于平时的作业训练答案,可多采用主观答题的方式,不确定具体答案,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2.丰富课堂资源,开拓学习领域

语文是我国学生们必须要学好的母语,因此,教师们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利用书本资源,还应充分发掘课外资源,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充分整合,努力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便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教学论文例5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的学习包括文字学习、口语表达和写作三方面;其中文字学习又包括学写汉字、阅读文章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学习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许多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初中生经经过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倡导“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积极利用课内课外多种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语文教学中必须的内容,还要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已经不是填鸭式教学可以满足的,它需要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并且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实际,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涉及的知识学科较多,方式比较丰富,但是它仅仅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进行,不能偏离“语文性”这个主题;它提倡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的视角开阔开来,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书本,而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项资源,体现一个“综合性”的内涵;它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得到拓展,还以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注入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都有利于语文思维的拓展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老师的挑战

在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首先,语文老师要网罗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夸张一点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所涉猎,积极将有益于语文素养提高的知识和方法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只有熟谙这些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指引学生处理各种不同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语文老师要创新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打造开放型课堂,不要固守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一种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固守前人的规定,还要及时地对学生语文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修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工作,并且对语文活动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课后思考,以便顺利进行下一轮的语文学习。第三,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要和解决暴露的短处和问题;语文老师还应该建议某些新颖的语文活动,这要求语文老师和学校方面、家长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开拓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了要立足“语文性”之外,还注重一个“综合性”,因此,课堂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开拓课堂外的优秀资源,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达到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课堂外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延伸,比如,不同的地域会有代表性的名人和文化标志,在教材中提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瞻仰文化名人,了解相关的事迹,并对他们的作品深入了解;其中,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学习《论语》时,济宁的学生可以去参观“三孔”名胜,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生阅历和作品,感受人文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习《红楼梦》的节选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刘心武评 < 红楼梦 >》,让学生了解名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丰富了语文学习。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围绕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除了要教授教材内容外,还要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去做一个“语文文化名人”的专题,比如,一组学生选择苏轼,就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还要给出合理的评论,体现学生们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学会“举一反三”,学到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时,要去了解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同风格的作品,使自己的语文涵养丰富起来,真正从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收益,这收益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人生阅历方面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能够思考出更多的综合性学习策略,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综合教学论文例6

当然,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与我们今天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并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综合性道路上向前发展时,自身的痼疾也在发生作用,伤害着语文教育。从语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程度和质量。首先,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使语文教育逐步蜕变为经学的附属,从而排斥其他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最终割断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其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启发教育原则,在实践中实质上是教育与训导的结合,训导的强化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礼记·学记》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弊端,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率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而即使是这里所说的“和易以思”,也只是限定在儒家伦理观念和政治原则的框框内,与今天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有明显的区别。再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把握,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它有利于把握对象总体,领会普遍联系,感悟语文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意蕴。但是,直觉不受逻辑规则制约,主体运用知识经验,对客体本质、属性、规律迅速识别,作出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因此,知识经验的质量对直觉思维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直觉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的进程,无法用语言表述过程和产生结果的原因,因此,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对于把握语文教育中的某些精确的、科学的内容显然是不利的。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是在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综合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许慎《说文解字》即训“学”为“觉悟”。班因《白虎通义》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可见,“觉悟”既是语文学习目标,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负载着语文学习内容。“觉悟”综合了目标,综合了方法,综合了内容,同时也综合了目标方法和内容。语文教育的一切都被“觉悟”综合,这种高度的综合,在一些背景下是能够符合语文规律的,但在某些背景下——例如了解事物的各个构成因素,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事物的发展步骤等等——则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或具体的认识。于是,前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前驱,就吸收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但是,在纠正传统语文教育长于综合、忽视分析的倾向时,又出现另一种偏颇,主要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应该是对过份偏重语文分析的做法的纠正。

综合教学论文例7

一方面是我们不少人沉浸在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喜悦之中,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其实根子也在中小学)语文素质普遍之差呼声强烈,这中间,究竟孰是孰非,真叫人大惑不解。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舆论是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鉴定书。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毕业生多数人写字东倒西歪,作文病句连篇,讲话结结巴巴,读书拎不清主旨,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夸耀我们语文教学已取得的成绩,而应以更多的热情来研究这些问题。这是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心。

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要在主要任务上用足功夫

没有哪一门学科,会像语文教学这样,讨论了多少年,连自己的主要任务还是如此模糊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近年来大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诸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审美教育,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发展智力等等。这些任务无疑都是应该完成的,但是,这些任务也是学校中其他各科都要承担的,并不是仅靠某一门学科能完成的,语文教学根本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大家的事都揽到自己头上。各门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进行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同时,有机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来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在这个问题上,其他学科都显得比较清醒,把握得较有分寸。与语文学科十分相仿的外语教学,处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多少麻烦,唯独语文学科,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争辩不休,新论迭起,摇摆不定,结果,语文学科自身的根本任务却遭到冷落。难怪有人在报刊上大声疾呼:“语文,归来吧!”“中小学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这不正是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可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依然普遍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吗?

我从1978年开始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试验,也重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认真进行思维训练,但我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说话、写作、书写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上,用重锤狠打。我的目标十分明确:我教出来的学生,大多要能写一手端正、规范甚至是漂亮的字;能写出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字;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的文章读后能抓住中心。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一手像样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读书能力。我不是只让学生死读、死写、死练,而是想方设法在练字、写作、说话、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受到思想情操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得到思维的训练。我曾经自信地说过:“我接过一个班级,教了三年以后,可以保证这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书写面目清秀,作文文通句顺,讲话清楚流畅,人人能熟记上百首诗词,数百句名言警句。”实践证明,我的话并非虚夸之词。同时也证明,只要我们抓住根本任务,切实地下点功夫,是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提高的。如果我们不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尽在其他目标上忙忙碌碌,这或许也能有不少收获,但人们都会这样问一句: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究竟是为了什么?

三、“×步法”、“××式”教法,果真是灵丹妙药吗?———语文教学要靠综合治理

几十年间,我国的语文教学界提过不少口号,一忽儿左,一忽儿右,真叫人心神不宁。近年来,在教改浪潮中又涌现了不少新教法:“×步法”、“××式”教法之类,铺天盖地,灿若繁星。每一种新教法的出现,几乎都被宣传得相当完美,似乎只要一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马上就能学好语文,无论中考、高考,都能所向披靡,“考不怕”、“考不垮”。

教学也是一门科学,采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应取慎重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是周期很长的相当复杂的认识活动,短期内不易看出明显效果。而且,教学效果的鉴定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科学方法。仅仅凭几次书面测试的分数,谁都知道这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当前语文教学界不适当地夸大一些新教法作用的做法,只会妨碍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是各种学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我国的语文学科,又是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系统(如现代汉语、古汉语、文学、写作等)组合而成的,不少国家都将这些项目分别开设几门同时并进的学科,如语言、古典文学、写作等,而我国的语文学科则一身挑有多项重任。语文教学性质的多特性(如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等),语文教学任务的多职能(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每项能力内部结构又是多层次、多因素的,同时,上述诸项目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往往是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只抓某一端,只持某一绝“招”就能大功告成的。综合性强的学科,只能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从培养新型的建设人才的需要来看,要求学生具有更全面的语文素质。时代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对人才应具有的语文技能也会有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没有理由再迷信那些只在局部上修修补补的做法了———我无意抹杀这些局部教改的作用,只是意在说明一点:局部的改革良法,毕竟只是局部的效果,语文这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最终还要靠各个方位的综合性治理的办法。

所谓综合治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全方位地展开。既要治教,又要治学;

既要治课内,又要治课外。在“教”的方面,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又要注意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感染;在能力训练中,既要注重读和写的训练,又要有效地进行听和说的训练,还要巧妙地进行看(观察)和想(思维)的训练。在“学”的方面,也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观念,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思想,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当前,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外,在生活中,时时用语文、学语文,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面)。既要治课内,还要治课外。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仅靠几册课本,关在教室里每天上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课外活动绝不能仅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课外活动不能仅仅看成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还应包括学生个体的种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这种个体的课外语文活动,尤其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也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它的能量是极为可观的。我在1979年开始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中,就在这些方面连续地进行探索,直到今天,依然坚持着做。几届试点班学生在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已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四、是不是一定要采用新鲜的方法才算是教学改革?———要建立语文教学常规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只有采用与众不同的新鲜的方法,才算是改革。这是一种误解。所谓教改,从本意上讲,应该是改掉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东西。至于那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经验、办法,就要珍视。其中有不少东西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认识规律的。对这些经验和办法,加以筛选和概括,可以提炼出一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良效的好措施。把这些措施固定下来,坚持着做,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这项工作,也应是语文教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并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科组内)长期以来坚持着做这项工作。每当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就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做到若干具体要求,持之以恒,毫不放松。

如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环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练习运用。实践证明,其中的“自读”是关键的一环。自读中尤其以预习为最要紧。我就将“教新课前先预习”作为“语文学习常规”之一。我一方面注意预习的指导,指点预习的方法,一方面加强预习的检查。上新课前,总要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经常在课前将学生的课本收上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看他们在新的课文上做了哪些符号。

又如作业的规范、上课笔记的习惯以至上课提问和回答的姿势、作业书写的要求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时时要按这个要求去做。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从开始的不习惯到逐渐的习惯,从不自觉到逐渐的自觉。一旦到了这个境地,语文学习就步入了顺畅的轨道,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五、当前学生语文学习负担重在哪里,轻在哪里?———语文能力训练要有科学的训练量

当前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总量上是偏重了。但对于语文学科的情况来说,要作具体的分析。当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时间是用在应试训练上,没完没了的习题,都是对准了中考或高考。广大中学生整天埋头在题海中,成了解题的机器。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是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则往往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书写,虽然近年来已在升学试卷的评分标准中加上了一项“书写端正清楚美观的可以加分”,“书写过分潦草的扣分”,书写的训练稍有起色,但大多数学生的书写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又如作文训练,虽然作文是必试的项目,但因为学生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升学评分缺少科学的方法,判分时大多给一个及格上下的“保险分”,好的差的拉不开差距。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愿在作文训练上多下功夫了,宁愿把时间放到可以争分的其他项目上去。所以,相对而言,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分量却显得过轻。这也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素质普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指责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太差,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小学到中学普遍的没有扎扎实实地训练过书写技能。

“学好语文,要下苦功夫”,这是十分中肯的警句。不管你采用何种最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逃避过“下苦功夫”这一关。语文学习有好多项基本技能,每一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无不需要下相当的苦功才行。过去的旧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大多能写一手好字,就是因为那时的学校里把写字看作每天必练的基本功,朝夕磨炼,功到自然成。其他如作文、背书等能力,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像旧学校那样,花大量时间去练字,去背书,去对诗,但既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就得投入必要的训练量。

综合教学论文例8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综合教学论文例9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综合教学论文例10

二、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智育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观察老师的相关动作来进行学习,然后对这套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观察力,同时还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实舞蹈的动作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舞蹈中的内涵,在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又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放飞心灵,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舞蹈中的各种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中的技能,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地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培养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智育素质得到了培养。

2.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进行各种含有韵律的动作来体现。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舞蹈的要求,这门舞蹈教学注定需要学生刻苦的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练。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必须不断地增强才能够坚持下来。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地增强思想品德修养。并且舞蹈表演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需要多人一起表演,在多人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的动作必须统一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并且表演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团体协作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集体观念才能够完成表演。因此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都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因此通过舞蹈教学中的集体训练,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各种舞蹈动作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将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活动开来。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肌肉、内脏器官以及韧带等身体的多个部位都得到运动,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身体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身体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学生大脑的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相关的资料表明,长期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身体一般都非常的健美,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利用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让学生时刻都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对学习各方面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1.关注教学过程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只观察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整个舞蹈的教学过程。因为舞蹈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因此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舞蹈的艺术美,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率,不能够完全沿用套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效益观以及现代的价值创造原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同样的教学质量基础上,最好是用最少的时间,这就是现代高职舞蹈教学的目标。还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舞蹈的基础也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够太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教师应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给予鼓励与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舞蹈。

2.渗透文化气氛

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只是结构设置中,通常学校都比较喜欢注重对象的专业性结构,对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性却不是非常地看重。这种培养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出舞蹈艺术的表演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综合性素质人才,要求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的是知识结构更加齐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过去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设置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高职舞蹈教学,而现代的高职院校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文化素质是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一个学校只有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培养学生舞蹈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相应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活动

因为舞蹈的本身就带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舞蹈的实践性对学生的重要性。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相应的舞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以及在社会中义务服务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磨练意志,还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高职舞蹈教学的实践性不仅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在讲完各种舞蹈知识之后,可以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实际的排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并让学生自己创作与编导一些相关的舞蹈节目在学校中表演,这样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

4.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取得发展与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也应该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为舞蹈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舞蹈动作中的内在关系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在观察中不断思考,从而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