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0:2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1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57-01

1 师德修养的含义

师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因此,作为中职尤其是作为一名培养师范生的职业学校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2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1)提高师德修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师德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师德修养是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了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并带动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建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提高师德修养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讲,提高师德修养是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一流业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师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工作不安心,敷衍了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热衷于下海经商,搞第二职业,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更有甚者,厌恶教师工作,试图跳槽,想早日离开教师岗位。

3.2不尊重学生、侮辱体罚学生

有的教师因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各种方式随意侮辱学生;有的教师用大话威吓学生,说再犯错误就不让上课,就开除出校门;还有教师因学生未能完成家庭作业,未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罚站、罚抄作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3.3固步自封,懒于学习,自甘落伍

有的教师因缺乏工作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对自己要求不严,平日懒于学习,不关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自甘落后于他人。

3.4为教不廉,谋取私利

有的教师不热心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创收上;有的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向学生强行推销各种学习、考试资料;有的教师未经上级部门许可,向学生收取节假日补课费、培训费等。

以上所述问题,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教师缺乏师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

4 提高师德修养的措施

4.1加强理论学习

人要善于读两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有字书苦读,无字书苦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4.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

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高校教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还需要承担提高全民素质、引领与传承社会精神文化、传播知识等使命。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十分有必要。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知识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职业道德观

高等教育要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就要积极创新,变革传统育人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立身,明确职业道德观,树立开拓创新与勇于奉献的价值理念,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创造者,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另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教师应该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利义统一观,做到以德立身,以身作则,言行统一,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影响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努力学习道德理论

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加强教师的道德认知教育,要求其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了解并融合现代化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有效控制与支配自身的情感、意识、思想,然后将其外化于个体的行为来作用于社会。高校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时,须注重教育部门组织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其中教育部门的组织学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能够克服自学中的不利因素;个人自学则不受时空的限制,机动性与灵活性相对较强,但是会受自控能力差和理想觉悟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的奖惩、考核、分配和人事等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恪守师德,有效约束与激励教师的行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如在考核评价方面采取公开、公正与务实的考核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分配制度方面做到“不劳不得,优劳多得,多劳多得”;在人事方面可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教师留得住与进得来的优惠政策。

4.强化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作为一种自觉性的精神力量,教育法律意识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而教育法律思想体系虽然在教育法律意识中具有主导作用,但是其不能自发形成,需要有意识进行培养。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从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等方面出发,加强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正确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职业道德观,努力学习道德理论,强化教育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尊重知识和教师,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师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5

“知行合一”思想提出虽然较早,但近年来,各地高校兴起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学生管理工作活动不断,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但与此同时,“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利”,结合高校教师提升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可行的。

一、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与“知行合一”的内涵

1.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了让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达到统一而逐渐形成的约定。有可以概括为“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理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形成个人与集体、乃至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协调这种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个人发展,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规定和制度。职业道德修养相应的特点较之一般道德具有,职业差异性、强迫性,即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会有差别,而且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约束、规范。而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不仅仅来自于社会舆论、集体规定、传统习俗,同时还要依赖于从业人员个人素质和内心的信念,这就是涉及“知”与“行”的关系。2.“知行合一”的内涵。我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朱熹等对知与行的关系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讨,其一般探索角度在知与行的难易、知与行的高低、知与行的先后等。到明代王阳明博采众长,提出知与行关系的统一,既是是传统观念知行角度认识的打破,又是知行“统一”关系的创新。他的知行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知”并非传统意义的见闻、知识等,而是良知。第二,“行”是指人的意念思想引发的活动,甚至更高层面是指道德活动实践。而“合一”即统一、结合,王阳明推崇“一”是较高层次的实践,即道德实践。“行”是其体现方式,而达到这个目前必须与“知”相结合,否则,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能是空谈。因此,可以看出,“知行合一”可以这样理解:一是,知与行是道德实践的必然过程和目标;二是,知与行没有顺序,不分前后,应当统一结合,相辅相成;三是,知行统一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自然的、自发的行“动”,否则不能称之为“合一”,只有自动的实践,才是自然的结合。

二、高校教师目前“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既然“知行合一”是道德实践,那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的实践必定不能离开“知行合一”的落实。然而,当代学术、高等学府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负面消息,甚至如今高校教师不再将培育国家栋梁为己任,以利益最大化为图谋,甚至科研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人类和社会创新理论知识等现象,无一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滑坡。但高校教师做为高学历人群,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但为何仍然有违背职业道德修养的事情频繁发生,乃至于教师自我定位的缺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考量,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而不行。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高校教师除了传递学生专业知识、科研等职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灵魂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在“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既要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课堂内外管理学生。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借由“辅导员”一职分化出来,但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辅导员实际上都对课堂上的学生及课下的学生承担一定的引导、影响责任和义务。尽管如此,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更多的教师对课堂管理不作为,甚至有些出现学生只听从辅导员管理,而不听从代课老师管理等。导致这种现象,根本在于高校教师“知而不行”,即虽然知道老师应当承担学生行为规范、知识和精神引导的责任,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没有意识到“知”必须与“行”合一,才能更好的管理课堂、以人为本,从而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实际,学生管理和学生知识传授与灵魂塑造应当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与“行”的关系一样,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科研的角度,高校教师因承担研究者和服务者共同的重要角色等,需要善于总结、归纳问题。然而科研不能随意,更不能急功近利,以评职称为根本目的。如果不懂得“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提出科研课题,并回归社会实践,那么科研就浮于空中楼阁,甚至会引发抄袭、假冒等现象产生。因为无需根植于“知行合一”所以,就导致有些老师片面的以为“知”则已。尽管哲学等一些人文学科,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能很快付诸于实践,但是教师不可忽视,最近的实践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知行合一”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促进教师在课堂上、课堂后科研中、对社会影响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教师科研就会落入“茫茫荡荡悬空去里索,全部肯着实躬行”,而这一点与“知行合一”完全相悖的。2.行而不知。“知”是“行”的引导,如若不重视“知”而偏重于行,高校教师只问课堂要结果,不重视科研和对社会的影响力的话,如此也不能算称职、符合职业道德修养要求的好教师。只有“知”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才能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是世界观。如今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实行人事管理教师“非升即走”,即高校教师达到年限评不上职称就被迫离职,虽然饱受非议,有人诟病其过于功利化,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知”与“行”合一,给高校教师“施压”,让高校教师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众所周知,高校教育不断承接社会,更引领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的创新。如果高等学府失去了这种创新知识和影响社会思想乃至其他方面,那么高等学府无异于沦落为一般的技能学校,只传授学生技能而不传授学生新思想、新知识,引导学生创新。因此,高校教师落实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懂得“行而要知”,并且“知行合一”。3.“知行不合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在行为和认识上的“错位”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还会影响整个校园学术的风气乃至社会的思想。根据上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知行不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不利于高校教师自身的进步。尽管表面上通过短期的学术造假可以达到评职称的目的,但由于“知行不统一”,行为违背了道德甚至法律约束,迟早会受到规范。二是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能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连“知行统一”都无法做到,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向学生言传身教“明德”、“亲民”、“至善”呢?“明德”和“至善”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而将此二者联系并为“大用”在“亲民”在人文关怀和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知行合一”。三是不利于高校管理。高校教师不仅仅包含了任课老师、辅导员等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从业人员,还包括了高校具备管理职能的老师,虽然目前高校管理层都是教师兼任,但也不可忽视,管理工作是更加偏于实践性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不能“知行合一”,那么管理将落于纸上谈兵,甚至是空中楼阁。

三、“知行合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的必要及作用

1.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高校教师从职业之初培训阶段认识、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到切身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个循环渐进过程,否定之否定后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言行过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类似,“知行合一”也强调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相互促进。通过对职业道德修养理论、案例的熟悉和了解才能在从业过程中不断的落实。否则就落到“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知”的状态。当“知行合一”真正的成为高校教师实践的宗旨时,无论是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课下乃至业余时间无形中有意无意的帮助大学生进行引导和自我引导,“知行合一”不但从道德层面要求知识分子格物致知、操守底线,同时也要求知识分子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这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就不仅仅依赖于社会舆论、单位管理、他人督促,更能成为内发、自觉地动力。自觉、自发是“知行合一”的本质,因而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2.帮助教师自我调整和要求。既然“知行合一”能促进高校教师的自我要求和自发学习,以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么正如庄子言:“而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高校教师认识到了“知行合一”后,将不断的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鞭策自己。这样帮助高校教师在免于现现代市场经济利益诱惑与价值的坚守、职业道德修养操守上做出明确的抉择。犯错误前,没有人会真正的惩罚你,因为单纯思维活动往往在法律之下,不会触及规范。一旦教师突破底线,违法违纪,那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做到“知行合一”在无形中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调整和不断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这些耳濡目染,似乎是众人皆知的法规、道德,为何有的人愿意为了利益铤而走险,还是在于“只知不行”。因此,尊重知行合一,将有利于教师的心理调节、道德约束。3.有利于教育管理人员落实政策。高校教育从业者除了教师外还包含高校教育的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教育者的从业者,遵守、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为必须的要求。“知行合一”要求从业人员加强学习,除了管理知识外,对于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相关的职业道德修养新闻等评论时间和动态也应当保持敏感度,以加强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因为教育管理人员不但负担了学校建设的责任,同时因为管理对象是教师也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因此,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意识并且能够贯彻始终,是“知行合一”的目的,也是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落实“知行合一”,就懂得一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的分内之事,另一方面由于“行必须与知统一”,就潜在的要求他们必须要了解高校教师及学生的需求特点,从而更好的为学生、高校乃至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钱焕琪.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

[3]程雯.论“知行合一”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行合一”[J].蚌埠学院学报,2012(3):117-12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7-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则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简单的讲,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有内在的品质修养,如热情、公平、诚实、和蔼、善良等;同时也包括了稳重、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的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的特点。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指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属性。示范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言行、举动均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提高逐步习惯养成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小事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不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马克思主义和师德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明白“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修养中,要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综上所述,教师优良师德品质、完善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则职业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2.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师德修养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3.反思。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2]。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1.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角色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反而不容易听到外界的批评。因此,强调“内省”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尤为重要。

2.自我激励。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是主要的、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反思激励,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挫折或失败,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第四是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

3.致知。“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及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践履”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要想真正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的催化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7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此后培养“四有”公民即被作为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写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之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正是在小平同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集中概括起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气质等方面的学习,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论从外在意义,还是从内在意义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过程。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点如下: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思想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 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能有效地杜绝现在教学风气的腐败现象,认清现代教育的职责。

学习、认识自己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明确提出过“笃信好学,宁死善道。”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渐渐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提升自己。

向实践学习

我国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孟子也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性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质。教师在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才能更加体会学生的心理,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才能懂得品质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相关文章:

1.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8

一、加强教师自我修养

(一)勤于读书,提升自我

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行善,无知则会为恶”。拥有更多的知识,践履灵魂实践的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特征。读书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求知和行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是一个获取知识、提高知识素养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垄断性拥有者、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上网、新闻检索等方式,学生可能拥有比教师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想要“教好书”必须要先“多读书”以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勤于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唯有善于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唯有学会读书,才能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师德观念,学会思考。

(二)虚心求教,向他人学习

读书固然重要,但师德的养成,离不开向榜样的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身边的同行、同事虚心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别是向那些被评选为师德模范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生动反映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阅读优秀的师德案例,学习他人在处理教育教学难题时的有效方式,结合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师德品质。

(三)善于反思,弥补不足

反思作为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通过反思,教师能发现自身不足,及时纠错和弥补,促进师德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反思,教师能深化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反思,教师能有效针对具体师德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德实践能力,得到成长。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理想信念是方向

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中,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所赋予教师的传承文明和真诚育人的历史重担。其次,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教师既要继承我国教师优良的道德风范,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道德理想。再次,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师应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能将其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道德情操是目的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首先,在实际工作教师要加强道德认知修养,道德认知修养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内容。加强道德认知修养,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对道德情操的认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肩负起社会赋予培养学生的重担。其次,教师应加强道德情感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让自身充满正能量,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德性的环境中熏陶、成长。再次,教师更应加强道德意志修养,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最后,教师应加强道德行为修养。看一个教师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要做一个真正温暖人心的好老师,一定要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与行,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扎实学识是基础

师德修养必须加强知识修养,这是师德形成的基础。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教师应加强道德科学基本理论学习。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分清善恶、正邪、美丑,同时将道德科学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其次,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修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通识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教育体系脉络,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及时给学生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指导,真正做到高效教学。再次,教师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教师应努力学习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所不可缺少的。

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形成良好师德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师德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却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涵养师德,以至于有的教师只会“坐而论道”而不去践行师德。这种重理论却轻视实践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当重视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二)在实践中践行是师德养成的关键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9

职业道德修养特点主要表现:

1.“内省”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斗争,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也不是教师对外界施加影响,而是教师对自己施加影响,在内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其行为进行反省、检查、解剖,也就是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把自己当成“被告”,同自己打“官司”,同自己“辩论”,审视自己的言行。“原告”“被告”,甚至“法官”“律师”都是自己。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内省”性。

2.自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己进行的自己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活动。没有外界施加的直接影响,也没外界的直接监督,教师是否进行修养、修养到什么程度、在哪些方面进行修养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修养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3.实践性。任何修养都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必须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认识、体会去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修养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指导下,积极地、自觉地参与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断地反省、培养和提高自己,才能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例10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