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软件产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23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例1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软件产业论文例2

一、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效用

(一)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三省的最南端,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东北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大连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做强做大这个集群,必将增强大连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带动东北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

(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是建设中的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是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带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龙头和开放的窗口、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拉动东北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质量。

(三)推进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软件外包行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大连的软件产业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上已体现出集群特征,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索。

(四)增强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提供的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了软件外包企业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同时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良好的地域条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连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大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交往频繁,是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大连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城市之一,往返交通极为便利,与日本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通航。

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大连与日本之间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是日商投资企业最多和日本游客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日资企业近4000家;大连拥有22所高等院校,近30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26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强,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大连市民有学习日语的传统和氛围,是中国培养日语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被认为是除日本本土之外,日语人才数量最多的城市。

(二)相关产业基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需

大连具有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优势。大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的理念,建立支持和保护企业发展的信誉环境,把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作为继成本、人才之后的又一竞争优势来加以培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创造了CMM评估的“大连模式”。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势头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

大连软件园是大连市政府构建的最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专业生态园区,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者进入园区,并通过向其提供全方位的IT外包服务,帮助入园企业在园区内开展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最终推动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二期作为核心项目率先启动,重点建设软件开发区、技术研发区、信息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大型企业专属园区等产业区,并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公共服务区、通信技术服务区、商务会展区等配套服务区。

(四)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集聚是大连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大连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人员规模超过4000人的企业仅1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企业4家;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3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100多家。大连名列前三名的外包企业大连华信也只有1300人,2700万美元的出口额。

目前,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但由于没有规模,软件企业缺乏科学化的项目管理流程,造成了成本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弱,追求短期利益功利趋向明显,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高端软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实力不强;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龙头企业,软件出口联盟也就难见成效。虽然近年来大连的优惠政策网络了大批软件人才,但仍然存在缺口,而且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以及服务外包业务运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这将成为制约大连市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五)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大连凭借与日本天然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首选地。大连对日本软件外包已有10年以上历史,承揽了日本对中国发包量的近50%的业务,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基础。这个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因为日本企业整体的软件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市场开发还在早期。此外,大连已具备了一定的对日业务经验,在巩固对日业务的同时,还将业务领域开拓至韩国、东南亚、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实现产业集群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能否及时捕捉市场机遇是产业集群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大连应及时捕捉这一机遇,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更为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了强大动力。

(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使软件产业集群获得最佳效率

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吸引软件高级人才、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等的系列文件,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在税收方面,对大连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IT服务外包企业实行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对IT服务外包企业也给予了诸多优惠的政策。

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外包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在一些方面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是略显不足。例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网上技术难题招标项目方面,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以及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等。在配套设施方面,政府尚未完善软件出口及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也未落实到实处。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电力、通信等基础服务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供应,但大连目前仍存在园区供电经常中断,国际通信距离过长、费用过高、时有中断等问题。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双回路供电、统一采购大带宽的国际数据专线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基础服务水平。

第二,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区的作用。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的发展对发展IT服务外包产业有着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目前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三期工程也在计划之列,如何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和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将自身融入到世界软件产业的全球分工中去,是大连软件园的发展方向。

第三,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要保持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尤其需要起到中坚和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引进和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过渡,发展高端外包,逐渐把自己的一些业务进行外包或转包,辐射带动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整合了产业链,提高了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软件产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4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1(2012)Ol一0070―04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的部署。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化》以及“核高基”专项中都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日益引起政府、企业和学者的关注。目前,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围绕中外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上。笔者认为,正确评价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型,为建立合适的模型,必须对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国内层面,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即区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区域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域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目前尚无统一的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定义,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波特和金碚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层面给出了各自的定义。波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金碚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从这一定义看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它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率的大小。盛世豪和陈红儿从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层面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盛世豪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陈红儿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这种表现或地位,通常是由该区域产业所具有的提供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具体显示出来。

(四)产业竞争力影响模型的研究

目前,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化分析、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研究等方面。在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以下几个:

(1)波特的钻石模型。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

(2)国家化钻石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英国学者邓宁、加拿大学者鲁格曼、克鲁兹、穆恩、沃柏克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补充,将跨国公司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形成了Porter―Dunning模型、双钻石模型所示以及一般钻石模型。

(3)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Dong―Sung Cho)以韩国经济发展为实例,研究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构建了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九要素模型

(4)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金碚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人手,建立了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模型。工业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和实现因素三大方面。

(5)“五因素”模型。刘小铁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将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为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较适合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五因素”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

(6)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何国辉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根据我国各地区造纸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起源禀赋、融资能力、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关联产业以及制度环境。

(三)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国内对于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王旭超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软件产业影响因素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作用、产业组织、企业管理行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条件。然后,文章并未对其分析所依据的理论以及适用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论述。文涛在《对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一文中从产业发展及政策的角度对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作了深入分析。张钢以浙江省软件产业为背景,通过将动态能力概念转换成核心动态能力,建立核心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索在超竞争环境中核心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方式。

综合上述文献来看,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由国际层面发展到国内层面,并且深入到了具体的产业。但是针对软件产业的研究则很少,特别是分析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模型亟待发展。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笔者认为对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应该分析软件产业竞争的特点,并且要针对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层面。

(一)软件产业竞争的特点

(1)高度创新的产业。软件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

存发展的根本。从软件产业的特点来看人力资源要素的重要性高于物质资源要素,因此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这是软件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

(2)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近30年来,计算机硬件生产率已有成千上万倍的提高,而软件生产率只提高了3―5倍,致使软件成本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有的达到75%以上。麦肯锡曾对美国大约8000个软件项目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所有软件开发项目中有84%未能按时、按原预算完成,或未能实现原先设计的功能。软件产业的高风险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软件开发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

(3)高渗透性。软件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改造以及产品结构更新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这就导致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与相互影响性。

(4)国际化与标准化。软件产业是最具国际化的产业,像微软、Intel、IBM、Oracle这样的大的跨国公司在软件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这种国际化的竞争也带来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准也是软件产业竞争的重要特征。

(5)产业链分工与垄断性。软件产业具有完整的和较长的产业链,从上游的概念设计、研发到中游的程序设计、测试与集成,再到下游的销售、维护与各种服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较明确的分工,再加之与特定行业的结合(软件产业的渗透性),使得在整个产业的子行业中存在较强的垄断性,也产生了较高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研究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既要充分考虑软件产业竞争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来源的问题。作者认为,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中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三类,宏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作用,中观因素包括产业价值链与产业组织,微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行为,而人力资源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受到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双重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产业的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三、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一)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1)政府的作用。尽管世界各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体现出一些共同之处,如各国政府都给予软件企业各种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开拓国际软件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制定和落实产业政策,对产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整合和科学配置产业资源,对创造出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通过政策措施的实施,会改变竞争力状况。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是软件产业政策的最终目标。

(2)人力资源。人力要素的状况对软件产业竞争力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人才是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产业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十分层次的,随着软件产业链的完善,目前我国缺乏高端人才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3)产业组织。产业组织一般是指产业内部的企业组织状态和企业关系。产业组织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有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促进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技术创新。我国软件产业组织依据SCP范式,可以用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价格竞争行为、产品创新行为、R&D投入情况以及产业的市场绩效等指标来衡量。我们认为,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软件产业竞争范式的演变,产业组织因素最终将成为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4)产业价值链。我国软件产业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总量来看,无论是软件产业总收入还是出口额,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缺乏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无力进入产业价值链上游,所以其竞争力比较弱。产业价值链因素对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很重要,其与产业组织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最终产业价值链的完善也依赖产业组织,而不能仅靠政府的作用。

(5)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行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企业家无论是在自己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这一点在软件产业中尤为突出,往往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就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就能够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的角度讲,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行为上,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企业的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性能力上,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绩效,从而最终影响整个软件产业的竞争力。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中,彼此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本文所设计模型的最突出的一点。

政府的作用是最基础的、最具决定性的,对其他的要素起到支撑的作用,这一点从信息产业部(现在的工信部)的一系列文件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可以得出。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高端人才,包括企业家对产业组织与产业价值链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完善与竞争力。而处于中观层次的产业组织与产业价值链对于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行为来说,是他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着产生什么样企业家,而产业组织状况,又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绩效。尽管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由以上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最直接的体现是在产业组织上,也就是依赖产业的企业竞争行为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市场绩效来体现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本文所提出的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较适合我国情况的,依据此模型能够正确地做出评价。仍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第一是依据此影响因素模型确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本文的理论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软件产业论文例4

教育部规划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中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校正在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我们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就是要针对江苏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南京市打造“世界软件名城”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软件企业培养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软件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软件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学术学位培养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针对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科研院所等,人才目标定位为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是能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职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定位为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学术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修养,重视知识的创新,注重探索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旨在培养相关学科的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培养以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高层次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简称ITSS分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并力求标准服务于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于市场需求,最终实现我国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中“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评价指南一一设计与开发服务”中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设计与开发服务的职位体系分为六个职位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不同的级别,具体包括:

1、软件项目管理:

4级——项目经理,5级——高级项目经理,6级——资深项目经理

2、软件架构设计:

5级——软件架构师,6级——资深软件架构师

3、软件需求/系统分析

3级——需求分析师,4级——高级需求分析师,5级——系统分析师,6级——资深系统分析师

4、软件开发

1级——助理软件开发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3级——软件开发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

5、软件测试

1级——助理软件测试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3级——软件测试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

6、软件交互设计

4级——交互设计工程师,5级——高级交互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的就是各个职位系列中的4级及以上软件人才,培养规格是以软件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高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和软件理论基础与知识水平,具有一定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善于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具备很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软件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应用创新型高级软件人才。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术学位培养以学校为主,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参与科学研究。专业学位应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

在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江苏、长三角区域的信息产业和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要针对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需要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软件行业、软件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培养人才,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融合的办学道路,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新途径,形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软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校企合作

(一)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把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技术应用前沿和热点等引入学校,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促进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企业科研项目驱动学校人才培养

企业为赢得市场往往需要不断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而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攻关和科研能力,可以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引入学校,驱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这对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学校人才定向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

学校按照企业所需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毕业后即可投身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企业资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条件、技术和设备支撑,并最好能有实际生产环境来进行实习实训,为此,可以将企业资源引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降低学校的实验条件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作为回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技术等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四、人才评价标准

学术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开展科学探索、研究和创新,可以满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需要。而专业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要。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与学术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在以下方面应有所不同:

(一)毕业论文

学术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主要以科研能力考核为主,学位论文强调理论价值和在未知领域的原创性发现和探究。而专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具体问题或者实际需求选题,强调创新性的设计和应用,突出实践过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产品创新等,采用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开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主要考核毕业论文工作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成果

攻读学术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纵向课题申报和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而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横向课题申报和研究、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考核,还可以将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设计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等纳入考察范围。

(三)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学位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针对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学位的特征之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可以将是否获得软件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对接职业需求,获得职业资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软件产业论文例5

[分类号]G250.72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应用到很多行业。开源思想、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陆首群指出:自由/开源软件的发展,搞活了全球的软件产业,对重组软件产业提出挑战,同时也为中国软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开源的产生和发展是IT行业的必然趋势,开源软件将对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外对开源软件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达到一定高度,国内起步较晚。笔者利用文献计量法统计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开源软件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以揭示10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轨迹、研究内容、学术成果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得出研究热点与趋势。

1 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CNKI学术期刊、硕博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等数据库,以“开源软件”为检索词,检索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9年6月,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经筛选后得到474篇与开源软件相关的文献。

1.1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年代分布分析反映出开源软件研究状况及发展速度,揭示研究热点时期,具体如表1所示:

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可将国内开源软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2000-2002年):该阶段国内开源软件研究初露端倪,发文总数5篇,约占总数的1%。②稳步发展阶段(2003-2005年):该阶段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稳步增加,处于上升阶段,占总量的20.7%,开源研究引起重视。③激增阶段(2006-2009年),论文数量激增,每年发文100篇以上(2009年只统计半年且考虑滞后性)。

1.2 论文期刊分布

发文量5篇以上(含5篇)的期刊共9种(其中・表示核心期刊),占总刊数的5.84%,共收录论文100篇,占论文总数的21.1%。载文期刊比较分散,核心期刊论文偏少,说明高质量论文不多。论文期刊分布如表2所示:

1.3 作者论文数量分布

作者总人数为519人,发文量最高的为华南师范大学奉国和与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智俐(含第二作者),各有4篇;发表3篇以上文章的共有9人(含第二作者),占总人数的1.7%,共发文29篇,占发文总量的8.2%。以上数据表明该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1.4 主题分布

基于文献分析,对当前开源软件研究主题进行划分调整,依主题分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理论研究细分为:开源社区、开源协议、开源商业模式、其他;应用研究分为:开源推动、教育、企业、图书馆、其他应用。按以上主题对所得的474篇文章进行主题归纳,得到开源软件论文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2 基本问题研究

2.1 开源社区

开源社区是推动开源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者指出开源程序员匮乏、开源文化、开源意识缺乏、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开源软件发展。谭佳佳对开源软件开发人员社区参与动机进行调查分析,系统研究开源软件开发人员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开源软件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是否有成熟的开源社区,良好的开源社区环境有利于开源软件长足发展。

2.2 开源商业模式

奉国和归纳出8种开源商业模式,并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可采纳的三种开源模式。钱磊指出中国开源软件商业运作存在两个严重问题:①依然按照传统商业软件的模式来运作开源软件,从国际开源社区那里免费地获取源代码,稍作修改后变成自己的产品,然后出售软件许可;②紧抱“自由软件”的陈旧概念,认为软件产品就应该“自由”(其实是免费)地使用,低估了软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全球正在积极推进的知识产权保护做法背道而驰。开源软件要发展,开源企业要生存,开源要成为软件行业的突破口,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

2.3 开源协议

开放源代码软件是在著作权法下通过许可证体现的开放、自由和共享理念,它的法律基础是版权许可,研究开源软件首先应当分析各种开源软件的许可证模式。杨彬通过对比,分析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许可证的差别,总结开源软件许可证的发展现状和分类,分析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法律性质,并对4种典型开源软件许可证进行评析。另外,秦明对一些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研究,车璐对开源软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广凤对开源与商业软件进行了对比,这些都从本质上是对开源协议的剖析。许可协议达几十种之多,各种协议存在差异,运用开源软件之前有必要理清其许可协议,以免引起不必要麻烦,各种协议的详细比较参见文献。

3 应用研究

3.1 应用推动分析

3.1.1 高校推动作用2004年7月中国成立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宗旨是推动中国开源软件发展和应用;促进中日韩以及中国与全球关于开源运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开源运动做出贡献,开源软件推进联盟标志着国内开源软件应用开始走向有序。清华大学网络中心2007年的FLOSSWord项目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之一是开源软件的发展需要以高校作为切入点,因为高等院校处于研发的最前沿,对于开源软件的态度最为开放。倪光南指出如果没有大批开源软件人才的支撑,开源软件在中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的推广使用也会受到制约。在软件领域人才的作用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所以应强调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张文正指出了高校开展开源教育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高校可参考的开源软件类别。作为知识创新重镇的高校有条件也有义务大力推广应用开源软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的开源软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献分析表明,高校成为推动开源发展的主要阵地。

3.1.2 国家意志倾斜引导开源不只是少数技术人员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开源软件具有深刻的内涵,将给社会带来变革力量,向开源软件倾斜应该成为国家意志。

3.2 教育领域应用

3.2.1 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由于开源软件的巨大优势,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不断探索开源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宋继华、唐伟系统归纳了基于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与邮件服务器、门户管理、桌面应用等开源软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刘颈总结出中小学从桌面应用到服务器应用可用的开源软件。很多文献涉及到运用开源软件Moodle构建教学管理平台,且为中小学教育带来的便利。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信息人才匮乏、管

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开源软件可以帮助学校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3.2.2 人才培养 很多学者探讨开源软件在大学及中小学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建议与开展开源教育的思路。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开源软件在国内要发展,需要懂开源的人才,在中小学开始引导学生开源意识是可行和必要的。高校则是培养开源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无疑会促进中国软件业的发展。

3.3 中小企业应用

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人才、管理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开源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上述难题。郝晨健等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需求因素分析,提出选择开源软件构建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具体策略和选择流程。

3.4 数字图书馆应用

3.4.1 应用开源动因 开放源码思想的兴起和开放源码软件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数字图书馆界提供了一个“低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一个以高性价比产品获得重要竞争力的机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运用开源软件是图书馆建设可行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节省经费开支,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针对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国情,应有效地选择、利用、本地化和再开发目前比较成熟的开放源码软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层次和起点,加快其发展。

3.4.2 具体研究

・分析开源软件。张智雄归纳数字图书馆可用的几类开源软件:门户类、机构仓储类、内容管理类、知识发现与知识管理类、其他重要开源软件等;刘兰等对2007-2008年国外有关开源软件的研究历程进行述评,并花大量篇幅阐述国外开源软件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情况,对于国内运用开源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具有启示作用;阮莉萍。对国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源软件(Koha,PHPMyLibrary,PMB)进行介绍,并从基本技术特征、系统功能和技术服务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开源软件在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董丽、张首红等对Fedora、DSpace、Greenstone进行比较分析,为国内从事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和设计的同行提供参考;毕强分析中国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本地化现状及应用情况,并探讨开源软件在中国图书馆行业本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具体应用。唐兆琦、郑巧英利用Dspace构建学位论文提交与系统;林颖、张智雄利用Dspace构建中文机构仓储系统:叶鹰等提出以Dspace作为数字图书馆核心引擎的Lib2.0模型,综合资源、技术和服务管理讨论了基于Dspace构建Lib2.0的技术可能性和应用优越性;祝忠明等提出以Dspace为基础的一种自助提交和开放搜寻与聚集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知识库建设框架;董丽等以Dspace为基础平台构建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培训门户系统,提供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不同身份读者的讲座预约、课程信息和课件的流程以及资源批量加载功能等。另外,有学者对OpenResolve、MRTG、Net~ow、RAKIM Linux+Qt/Embedded等构建图书馆应用系统作了探讨。国内数字图馆建设对机构仓储开源软件Dspace、Fedora等应用到了一定深度,在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开源软件应用到图书馆建设中,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5 其他应用

很多学者也研究开源软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力负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源软件应用呈现出多样性。

4 存在问题

李国杰指出中国开源存在的问题:①我国许多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只把开源软件当作可免费获取的资源,对开源社区的贡献比较少,也不太重视开源软件的“游戏规则”;②有些单位在封闭的环境下从事对Linux内核的修改,甚至将开源软件变成违反GPL规则的闭源软件;③我国对如何利用和回馈开源软件社区了解不足;④在中国极少纯开源模式运作的软件公司;⑤电子政务、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国家出资的项目还没有向开源软件倾斜,公共财政几乎还没有支持过开源社区;⑥国家应该加强对开源软件的重视,向开源软件倾斜应该成为国家意志。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深思考。

5 研究热点与趋势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国内开源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

5.1 开源社区建设

加大开源社区建设,培育开源软件健康发展。社区里积聚着许多贡献者,他们开放软件源代码,把自己对各种开源软件的使用体验拿出来共享,共同讨论,为其他用户选择开源软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这样共享的环境,与互联网创新且开放的精神相符合,社区是推动开源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的开源社区发展存在无序、动荡、无目标状态,表现出人气不足、人才缺乏、项目缺少、运行不稳定等缺点。支持发展开源社区是推动开源的基础工作,应该作为持续、长期的任务来做。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支持鼓励企业等团体从事开源社区建设,帮助开源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并将开源软件作为软件产业突破口,大力培育开源社区,促进开源软件良性发展。

5.2 开源商业模式探讨

开源软件要发展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它不是免费软件,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开源软件免费主要是指程序源代码免费,除此之外的技术支持、服务、培训是不免费的。“软件=程序+文档+支持+培训+专业服务”,如果将程序看成核心要素,而其他4个为要素,那么传统的商业软件主要靠核心要素谋取利润,但开源软件由于其特殊性,即源代码开放,任何人可以自由获取,此时利润主要来源于要素,通过要素的实施帮助企业获取利润。这个等式其实也表明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应该围绕要素开展。开源软件在过去20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软件发展的格局,也是中国民族软件发展的一个契机。国内开源企业要发展,需要深入探讨适合本土的开源商业模式。只有这样,开源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托起国家民族软件产业的大旗。目前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开源商业模式,但国内还缺乏典型成功案例,使得开源企业或个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不愿过多投入,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国内急需开发成功的开源商业模式,推动开源软件良性发展。

5.3 开源与人才培养

软件产业论文例6

两部产业力作

由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本届软博会组委会对外由信息产业部有关司局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同编撰的两部最新权威著作―《中国软件产业年鉴(2006)》和《中国软件企业大全(2006)》,并有专家学者结合“十一五”规划,对这两部力作进行解析。

在这部由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编写的研究报告中,以33章正文分别论述中国各领域软件发展情况,18个省市分篇介绍本地区软件产业现状,19份有价值的附件掌握国内外软件最新资料。

《中国软件企业大全(2006)》由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同编写,是最新最全的中国软件实用大全。

全书收录了中国软件企业超过9000家,收录软件产品超过20000件,堪称中国软件企业大百科全书。

创新产品

作为中国软件业的年度盛会,微软、IBM、CA等跨国软件企业,中软、用友、东软、浪潮、金蝶、中创、宝信等国内软件企业都在软博会上展示新的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

Windows Vista Beta 2测试版的高调登场,也是继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Vista Beta2以来,该测试版的首次公开亮相。

与此同时,微软一个星期前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Microsoft Dynamics CRM 3.0中文版也同时揭开面纱。

据在场的工程师透露,该产品是首款由微软中国研发团队独立完成的汉化产品,也是针对国内各个规模的企业量身定做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此外,用友、金蝶公司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东软、天融信、启明星辰、上海宝信的信息安全软件;点击科技的协同办公软件;Swsoft公司Virtuozzo软件采用的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汉王科技、北京文通的手写识别技术;北京拓尔思(TRS)推出的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新一代全文数据库;书生公司的电子签名,都令参观者目不暇接。

做软件,在北京

本次软博会再次专门为“中国软件之都”设立了展区。

由北京市科委主办“北京馆”的主题为“软件改变生活,软件创造价值”,并重点突出首都文化创意方面发展的成绩和成果,全面展现北京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点亮生活的内容,特别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互联网服务业、网络游戏、电子教育、数字动漫等内容,为国内外企业与用户之间搭建深入合作的平台。

北京软件行业拥有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最多的企业以及最庞大的软件从业人员,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等三个软件园、三个孵化器和四个专业化基地的“三三四”发展格局,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也日趋完善。

北京软件业的人才优势遥遥领先,已经初步达到国际软件研发中心的规模。“搞软件,在北京!”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值得关注的是,馆内专门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展区,这也是历届“软博会”中第一次引入农村信息化的主题。

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通过本次“软博会”,全面展示了北京市农村科技与农村信息化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突出了科技对农户、农协以及涉农企业的巨大带动作用。特别是新启动的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建设III期工程,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积极提升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京郊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建设覆盖全市的爱农信息驿站,真正实现富农、助农、便农、乐农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出一条信息大道。

创新推动软件发展

“2006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是软博会的一个亮点。

软件价值是软件行业长期存在的焦点问题,创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将“软件价值与创新型社会”设为本届软博会高峰论坛主题,可谓匠心独运。

在高峰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做了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解读了“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他认为,我国未来五年软件产业发展方向是创新。

东软股份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在演讲中也认为,创新推动了企业发展,推动了软件产业发展。

神州数码高级副总裁陈勇认为,成长的原动力是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引领IT服务。

高峰论坛的另外一个热点集中在了对软件价值的探讨上。

思特沃克公司首席科学家Martin Fowler先生认为,敏捷开发成就了软件的价值;CA中国总经理梁添志则强调,统一与简化应该是企业IT管理的方向;用友软件副总裁向奇汉则再次强调标准、行业、个性相结合,才是中国企业ERP成功应用的模式。

民政部信息中心陈勇副处长阐述了软件如何为社区信息化带来新的价值。银行证券信息中心主任王恒则认为,软件的价值在于支持业务以及促进业务的创新。

软件产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软件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软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世界知名的软件企业规模都在万人以上,且从业人员的层次呈金字塔结构,如美国微软公司拥有约九万名的全职员工,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更是拥有24万余名雇员。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尽管中国的软件人才较多,但是真正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然严重匮乏。因此,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任务。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国内外的实践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是适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

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遵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工程一社会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的思想,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内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能够满足软件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对于软件工程教育的认识

工程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以创新思想对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求解。而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属于横断学科,软件的渗透性和软件的服务性,不断催生新学科,发展新产业。软件工程是软件产业的支撑学科,具有交叉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②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软件工程的科学教育属性是引导学生对人类意识与智慧进行科学理解,增强学生运用软件本质特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软件工程基础研究人才;软件工程的工程教育属性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与方法,提炼、固化知识来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培养的是软件工程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③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的逐步优化升级,软件人才的结构和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软件产业不仅需要编程、测试人员,更需要设计、方案架构人员,还需要具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销售和管理人才。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必须依据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先于市场变化预测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结构。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CDIO以产品研发至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标准体系的教育目标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突出体现复合型、多层次和国际化特点,遵循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软件产业或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技术知识、个人、团队交流和系统制造4个层面,建立并优化课程体系,具体方法是:①面向软件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定义能力等级,使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一个有序的能力增长过程。②以能力等级为线索,形成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③课程体系包含相互支持的课程,通过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④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规范与软件产业或行业需求的高度统一。以软件工程专业规范为基础,合理选择知识点和知识单元,以覆盖软件工程核心知识体系,强调软件工程的根本性和永久性原则保持稳定,以适应学科的发展;结合软件产业或行业的领域需求,设置若干个有应用背景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企业需求。⑤“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与要求突出循序渐进、渐次推进。在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工程能力;在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3、构建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1 定义能力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全面掌握软件系统知识和必要的硬件系统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学、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软件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了解社会科学、计算机法律法规。②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获取知识、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③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因此,定义能力培养目标,如表l所示。

3.2 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本着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原则,将能力划分为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等3方面,设计了9个课程系列,每种能力对应的课程系列为:基本个人能力含数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3个系列,人际能力含人文素质,外语等2个系列,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含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应用等4个系列。

(1)人文素质系列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中、特概论,企业管理基础等课程,通过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软件工程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并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身心素质。

(2)在外语系列中开设两门课程,通过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写作和听说强化,增强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和文档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数学系列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理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定的建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处理事物现象的意识。

(4)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等3个系列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EK的十大领域知识,突出专业知识的集成性,能够满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软件需求、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构造、人机交互、软件测试、软件过程、软件进化、软件质量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分析、设计、构造和实施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系列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及逻辑、片上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软件工程理论系列开设软件工程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软件开发工具系列开设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软件工程技术系列开设数据库、统一建模语言等课程;软件工程管理系列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等课程。

(5)为满足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具备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结合主流软件技术和应用领域,在软件开发应用课程系列中设置软件开发J2EE技术方向、软件开发.NET技术方向、嵌入式方向、物联网方向、移动计算方向和金融保险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形成一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软件开发J2EE技术方向的必修课包括JSP程序设计,ERP原理及设计,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基于MVC的Web开发,软件开发.NET技术方向的必修课包括C#.NET程序设计,ERP原理及设计,程序设计,NET客户端框架结构,嵌入式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技术原理及应用,通信与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移动计算方向的必修课包括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移动云计算导论,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增值服务概论,Andrio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金融保险方向的必修课包括金融学,保险精算,JAVA高级编程,保险理论与实务。

3.3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CDIO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或直观的技能,而是二者的综合经验。因此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理论课程实现,而是更加强调“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学院积极与国内著名的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积累项目经验。“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流水线”方式渐次推进,内容与要求渐次深入、提高,其结构如图1所示。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年综合设计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基础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实验:完善课程实验的教学规范与技能要求,保证单元实验之间的连贯性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总结能力。

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内容具有真实项目成分,涵盖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

学年综合设计:根据每学年所学课程,设计横跨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践活动,以实际项目为依托,要充分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校外工程实践基地: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的校外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业化素质。

生产实习:以真实项目内容和环境为背景,并根据软件企业所需要的开发工具不同、软件架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和就业岗位不同,使用项目案例进行项目实训,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工程经验、实用技能和职业素质问题。

毕业设计:学生在软件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使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4、结语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软件产业论文例8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软件产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70-03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软件产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仍然处于由初始阶段向成长阶段发展的时期,虽然国内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在整个信息产业中居于高水平,但是总体规模仍有待大幅度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两个瓶颈,一是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过小,缺少核心技术;二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大于人才供给,人才紧缺,人才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而软件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归根结底还是缺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因此人才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在影响着软件人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多高校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没有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上, 还是以知识为中心, 且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教材更新严重滞后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许多高校限于条件, 大多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软件人才教育水平和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认真分析总结我国本科软件专业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专业要求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已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

要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软件人才应该从软件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软件强国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去看待和分析。

首先,软件人才的培养不能背离软件学科的特点。总体上说,软件学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与理论性

软件学科的理论性表现为它建立在一系列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如数理逻辑、泛代数、计算数学等,并提出了一系列以软件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如软件工程理论、软件方法学、软件语言学等。然而,当前软件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为软件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用性仍然是评价软件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可以说软件学科在实践性和理论性这一对矛盾上较偏向实践性。由于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能力。

经验性与客观性

软件学科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因此,软件学科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以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作为主流。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软件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因此,软件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培养注重创造能力。

抽象性与实用性

软件学科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实用的技术,并获得实用的产品。实用性无疑是当前软件学科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成败的主要评判标准。以高度抽象的手段去获得高度的实用性也许可以说是软件学科在实用性与抽象性这一对矛盾上统一的方式。这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和借鉴其它软件强国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当今世界,美国和印度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一个是软件产业的龙头老大,另一个则是软件产业的后起之秀。高质量的人才正是两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由于两国的软件产业背景不尽相同,两国的人才培养也各有特色。美国的软件产业己经属于成熟产业,并拥有最先进的软件技术,由此,美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更重视培养软件人才的综合性,并始终强调技术研究。而印度的软件产业一枝独秀,软件产业链并不完整,其发展重心是外包出口,这样,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强调人才的技能培养,形成了一套以职业为导向的大众化培养模式。客观地说,两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各有千秋,但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断寻找合适的人才培养对策。

印度、美国等软件强国的成功经验表明, 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成高、中、低的金字塔型,即处于高端的软件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 位于中间层次的软件工程师, 处于低层的程序员, 即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编写人员。而中国的软件人才则呈明显的橄榄形, 高端人才和低层人才都大量匮乏。我国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大都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软件人员, 系统分析和项目组织管理做不了, 基础的代码编写又不愿意干。

最后,要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软件人才,还要注意与我国软件产业和教育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合。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人才,而从人才市场、新闻报道等来看,软件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状况的写真。在数量方面: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7年将扩大到61万人左右。软件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高层次、复合型的“软件金领”人才和熟练的“软件蓝领”人才十分短缺,难以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在质量方面:数学基础扎实,理论基础深是我国软件人才的长处,而动手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差,缺少沟通与合作能力则制约着我国整体软件从业人员的水平。

我国软件人才的教育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学历教育,这从软件学院的招生上可见一斑,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与其它专业的学生一样参加国家考试来获得入学资格。在学历教育上,软件学院进行了不少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第二学位和转专业学生,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应用软件人才的培养。但是软件人才不仅需要学历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我国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也急需一次革命来突破学历教育的框框,理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之间的关系。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比,学历教育了提供更为充分、更为系统的软件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内容、途径,并且还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方式。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而不断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不断增强我国软件人才的价值。

2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如何设置

2.1 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的原则

首先,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软件专业增加了许多分支和知识单元, 如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人机交互技术等等。软件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 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应跟踪和结合软件专业发展前沿, 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应不断更新, 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

其次,开放性原则:软件专业教育在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应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国际眼光培养技术人才, 使其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专业教育提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 我们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与世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在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方面有很大障碍。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能力, 对于提高整个软件专业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 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软件专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再次,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开够开足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学时, 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将实验课单列,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主要专业课程都应安排设计环节,有些属于让学生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安排课程报告, 有些综合应用性的课程则应安排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应在软件专业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最后,坚持层次性和个性化的原则: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注意层次性和个性化。通过设计不同数学基础理论模块、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来体现层次教育。如在保证软件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对同一门课程, 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广度、深度、侧重点、学时等都有所不同,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最大发挥。

2.2 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首先,处理好吸收与创新的关系,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构建教学计划时, 还应根据办学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的实际, 详细设计整合内容。在构建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时, 应借鉴软件业发达国家(如印度、美国等) 的教育经验, 根据自身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实际, 进行课程体系、内容设计上的创新, 能充分反映各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将是质量保证下的特色竞争。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应找准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确了才可能有自身发展的空间。

其次,处理好基本理论与新技术的关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一方面, 重视实用性, 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软件专业教育有效实用, 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及行业一起研究教育计划, 了解生产对技术的需要情况, 确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 又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和适当的超前性。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 紧跟当代科技发展前沿, 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一个“新”字, 把最新科技成果及时吸收和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为保证内容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每两、三年更新一次, 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同时, 注意研究IT 新技术发展动向, 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 不断地给高校软件专业教育提供新信息。

3 结语

本文阐述了我国软件专业教育还不能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现状, 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软件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原则。处理好吸收与创新、软件科学与其他学科、基本理论与新技术三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培养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水准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力生,曾一昕.IT 经济学[M].武汉出版社,2005.

[2] 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燕萍,余泽忠,李锡元.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桂华,李志刚. 关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5] 于洪霞.关于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3).

[6] 裘子煦.论软件工程在培养软件人才中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5,26.

[7] 朱诗生,张惠珍.论IT软件人才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5(1).

[8] 范全新,刘光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经济师,2005(6).

软件产业论文例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更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计算机已经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就计算机本身的构造而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硬件技术;二是软件技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其硬件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不论是材质还是计算机的体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在今天决定计算机发展已经不在硬件技术,二是软件技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软件产业开始出现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壮大,时至今日计算机软件对人类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软件已经影响乃至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和计算机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关于什么计算机软件的定义确实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乃至在学术界都没有对计算机软件的定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早在1978年颁布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对软件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认为软件由计算机程序、程序说明和程序使用辅助材料构成。从《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软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只是从程序及与之相关的部分进行规定。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于计算机软件也作出了越来越全面的解释。我国2001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将计算机软件定义为“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化成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则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从这一定义和《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中的规定相比较,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软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认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对软件做出了解释,认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文件。程序是计算机运行的命令和基础,基于程序的作用和性质,又可以将程序分为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所谓源程序是“指用诸如C、Java等编程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运算规则编写成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它可以被受过训练的编程人员阅读和理解,又可以被计算机中的编码器自动无误地编译为以0或1表现的指令序列。”目标程序“则人类被无法辨识却可由计算机等具有数字逻辑信息处理功能的装置理解和执行。”由此,可以看出软件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制成用来计算机运行的语言编码。从这个角度出发,使得软件和硬件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特征。

从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有着明显的区别,软件是一种智力成果而且对硬件材料的需要不高。这种情况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低成本和可复制性的特征。当然计算机软件的特征不仅仅这些,唐少文在其硕士论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中对计算机软件的特征做总结,认为计算机软件主要有这样四个特征:1)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和作品性;2)计算机软件思想与表达的不可分割性;3)计算机软件功能价值的多样性;4)计算机软件的易侵权性等。并认为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极快同时有着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在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制作中,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容易出现侵权现象。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特征是体现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而非运行的结果上,加上许多算法和设计方法又是软件人员熟知的,因而计算机软件的侵权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要提供侵权的证据较为困难。”这就更增加了计算机软件中的侵权行为和现象。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何防止计算机软件的侵权现象,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早就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可以说自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商品出现的同时,其侵权行为也随之出现的同时,关于如何防止此种行为,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就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有了一定方法和模式。在众多的方法中,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最为普通,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措施。专利制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典型的制度。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有着如下的优势:

1)由于有着悠久的历史,专利制度本身比较完善,这样在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时候,就可以避免那些因为制度本身缺陷而造成的弊端。同时专利制度本身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而这一特征正好符合计算机软件是知识成果的特征。

2)专利制度的独占性,在一定程度保护专利申请者的经济利益。计算机软件的巨额的经济效益,已经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乎现实需要的软件对生产生活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专利制度的独占性,可以保证软件的开发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软件的经济利益,提高其软件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是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软件的本质是程序,这就意味着程序不同软件也就是不同的,但是其运行的结果却可能是一致的。这就使得在进行专利保护的时候,很难对软件是否侵犯了其它的专利做出判断。所以,仅仅利用专利制度是难以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保护的。

利用法律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保护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法。由于计算机软件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制成了运行程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本身也是一种著作。基于这种认识,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也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最早是利用著作权法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菲律宾,它在1972年就将计算机程序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后,这种形式就开始逐渐的为其他的国家所接受。在这种措施的推行中,美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美国都是计算机的强国,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中引领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美国于1978年在国会通过了修改的著作权法,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并力主其他的国家也采用这种形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在《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这两个主要的国际著作权保护公约中,也都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列入到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当中。基于这种理念,利用著作权保护法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措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软件也能算作一种著作,但是它和传统的、严格意义的著作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计算机软件本身是一部著作的同时,也是一个工具。这种情形就意味着,我在软件的运行中,看到的只是结果,而看不到具体的运行和思想。那么在利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的时候,所能保护的主要是编写程序的代码,对其创作思想很难进行保护。不仅如此,软件最核心的价值是使用,出售其使用权也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最主要的途径。版权保护并能禁止软件的非法使用,或者说是禁止不了使用者使用盗版的软件。同时在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极快,而软件的开发固然需要原创性,但也不能够闭门造车。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期限太长,同时源代码的不公开,都不利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创新。由此,可以看出从著作权的角度进行立法固然有利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来进行保护。在历史的发展中,商业自身形成了健全的发展模式和保护模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销售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将其纳入到商业行为当中,利用相关的商业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也是一种非常合适保护措施。为了保证软件的知识产权不被非法使用和窃取,我们可以采用商业机密法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计算机软件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至关重要。尽管我们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软件自身和开发的特殊性,使得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侵犯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现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从一个角度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是在对其保护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因此造成技术的闭塞,进而阻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进步。

注释:

[1]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3]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4]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5]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