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武术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20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例1

2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2.1实现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活态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核心部分。因而,在保护传统武术文化血脉,拓宽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空间的基础上,扩大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规模是必需的,其固有的师徒垂直传承与耳提面命的口传心授,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动态传承不仅包含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技法,还包括弘扬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系列内容,照顾到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内在的层级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确立传统武术传承者的社会身份,明确其与相关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可视化的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标准,对于传统武术的当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同时也是依靠代际相传而保存其血脉的,然而这种传承需要有合适的文化空间作为背景。传统武术门派林立、技法多样的特征决定着其文化空间传承的复杂性。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并不是全然不动地复制前人武术活动遗迹的过程,毕竟这种未受干扰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因而,应该在对原初性武术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例如,定期邀请传统武术名家教拳,访问传统拳师练功场所,深入拳师生活、进行拳理领悟,还原乡村传统武术习练场景,以真正实现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优化。

2.3发挥政府和社会双驱动力

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努力。一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落实,从2006年开始,政府已经将大批优秀的民间武术拳种纳入了“非遗”保护名录,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创造了最有利的时机。传统武术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被贴上了国家形象的文化标签,于是成为我国至为珍贵的文化资源。例如河南焦作市将一山一拳作为焦作市的旅游名片,又如四川省峨眉山市将峨眉武术作为本市形象的象征和身份标志。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和其所属群体的角色和身份会随着场景的变动而转化,其所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依靠其环境变化,环境的变易决定着他们的文化认同程度,而文化认同又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实现〔5〕。因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认同的基础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驱动联合力量来推进,形成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三位一体的驱动机制,打通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播渠道,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灵活调整政府策略,成立有关的传统武术社团、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等传播平台,对传统武术文化实施多层次的保护。

武术文化例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artial Arts Cultural Heritage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UI Changsong

(College of Sport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culture. Firstly, there is help students from awareness of healthy competition help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students, to help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n made accordingl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attention to clear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attention to ensur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ours the proper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to achieve three strategic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 in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hope to be able have inspiration to carry out martial arts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materials arts culture; material arts teaching; cultural heritage

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

1.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利于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或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的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却存在无法正确的面对竞争的问题,极端的甚至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的是礼让的竞争观,讲究的是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风度。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面对竞争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形成。

1.2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与我们的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写照和反映。例如:我国武术文化中“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武术技能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民族精神素养以及民族精神品格都因此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让我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1.3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人类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学校教育与“日承式”教育或者是“大众传媒式”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精确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这一点对于武术教育来说已是如此。通过把武术文化贯穿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对武术文化的精确、系统传授,以确保武术文化传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由于学校是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都会在此出现、交流、碰撞,从而对武术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综上所述,可知,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有效传承的策略

2.1 注意树立新的武术教学观念

自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以来,虽然武术教学的观念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多数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武术教学仍然就是传授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武术套路,任课教师在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的仍然是学生武术技术的和武术套路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而却忽略了武术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功能。如今要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滞后的武术教学观念,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了解武术中的文化现象,树立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新的武术教育传承观,以更好地促进武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是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的传承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化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相关,而且还与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其所蕴含的内容非常繁多,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面对这样情况,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在符合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成效,以尽可能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对武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归纳出适合教育教学要求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剔除滞后或是陈旧的内容,以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内容组织和内容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武术文化的精华,实现武术文化科学、系统传承,切忌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其次,还要注意明确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要传承的武术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组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武术文化学习兴趣。

2.3 注意确保并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课时数

目前在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还是高校的武术教学,课时数的安排普遍存在偏少的现象,很多学校仅仅利用目前所安排的武术教学课时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存在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某些学校甚至连现有的教学课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对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宣传、检查以及考核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学校则应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杜绝挤占武术课的问题的出现,并尽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武术文化课教学的课时安排,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促进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例3

1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意义

1.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而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它是承载着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显著特性的文化标识。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后,武术有识之士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奥运会”的口号,这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武术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不少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灭绝”,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论为“舞术”,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而且目前中华武术要立足于全球文化中,必须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因此,必须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武术文化历史发展,功能作用等。这就要在校园进行武术特色文化建设,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

1.2特色教育的需要。

我校是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学校也把武术这一特色体育教学作为县教育局对我校的发展性评估项目。因此,只有进一步地加强校园武术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竞技水平,使体育特色更鲜明。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省委省政府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教育局要求全县各校开展了阳光体育工程,大课间两操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的意义,以及培养学团结、合作、坚强、献身的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武术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从武术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学习武术基本功,这就需要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1.4实施地方课程需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书法、传统工艺、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各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又因为武术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群众共同创造的,并供群体共同享用的文化财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适合走进校园,被学生接受。这就充分说明校园武术文化建设也是编写实施地方课程的需要。

2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路径

2.1以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进行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2.1.1浙江大学武术教授季建成说:“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武德,发展传统武术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开展了本土武术文化研究。我们将家乡取得骄人武术成绩的人与事进行了搜集。像成为奥运火炬手的“武林女侠”杨娴,天台文武学校舞龙队《亮剑》在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中取得了规定套路第一名,全国太极拳冠军。武坛最佳教练员余红霞在第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她的学生一举获得79枚金牌,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天台。然后将这些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融入到校园武术文化中。

2.1.2建构校园武术文化特色环境,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现代教育也愈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人文精神养育中的作用。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武术文化艺术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校克服了资金上的困难,建起了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的武术训练厅,武术器材室,解决了雨天学生不能开展武术训练的困难,不断添置购买武术训练器械物品,如:地毯、刀、剑、棍、服装等。其次,还在校园的墙上张贴着:“习武能健身,人人争参与,弘扬中华武术,发展体育运动,练好武术,做个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等图片标语。校园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都不定期刊出武术文化,让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2.1.3利用各级课题的牵动开展各种措施研究。我们利用参与县教育局卢良永副局长省级课题《天台山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由此进行市、县两级五个校园武术文化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1武术进课堂,传播武术文化。每逢下雨天,在室内体育课时,教师讲一些天台山武术名人成长足迹的故事,学武的好处,天台武术发展史等。使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实现了“人人习武知武”的育人格局。

2.2.2武术进社区,推广武术文化。同志曾经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我们根据天台人民风习俗,春节期间,带领优秀的武术队员,敲锣打鼓进社区,为社区群众表演武术套路。让学生在表演中巩固提高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

2.2.3在表演中,展示武术文化。为了凸现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成果,我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大型开幕式武术表演活动,如:我县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每届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全国跆拳道暨亚运会选拔赛的开幕式等。

2.2.4编写地方教材,传承武术文化。为了使学生在武术课上,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学习。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图文并茂的武术教材,《天台县赤城街道第四小学地方课程特色教材――武术》。

2.2.5自编自做武术操,弘扬武术文化。研究中,我们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在学校中开展“特色操”活动,于是,我校体育组教师编写了一套融健身与武术表演为一体的少年功夫武术操。每天在做好广播操的同时,做好武术特色操。

2.2.6为来访友人表演,交流武术文化。为了进一步做好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扩大对外交流,传递友谊。我校每次对来校访问的韩国、日本中小学生表演武术套路,有效地交流了武术文化建设成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2.7建立武术队,培养武术人才文化。为了选好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成立了武术队,吸收各班习武兴趣浓厚,武术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到武术队来,进行武术专项训练。其次,学校每年都举办暑假武术兴趣班,进行夏令营活动,进行强化武术专项训练,培养拔尖武术人才。

2.2.8举行手抄报,感知武术文化。为了使武术文化更加深入到学生中间,全校学生进行武术手抄报比赛活动,并将比赛中编得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窗上,让学生观看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竞技知识,习武的好处……

2.2.9举行武术比赛活动,推进武术文化。学校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中,分年级举行群体武术、个人武术套路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武术竞技水平,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推进武术文化建设促使武术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2.2.10在文艺表演中,融入武术文化。在武术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中,我们在校文艺会演中自编自演了快板《把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歌曲《四小武术之歌》,相声《学武术》,童谣《武术拍手歌》,诗歌朗诵《我爱武术》。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中,音乐老师把武术动作与文艺结合,融入到表演当中,使表演更加精彩,节目质量得到了提高。

3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内容

3.1普及武术竞技教育,夯实学生人文底蕴。

为了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学校将武术文化的各种竞技套路进行分类,像太极拳、南拳、小洪拳、刀术、棍术等进行归类,将各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中的难易程度有计划地列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以此来夯实学生武术人文底蕴。像皇都村的南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皇都南拳历史沿革》,天台东乡灵溪村的著名拳师诚甫(1894――1965),人称“少荣根”拳神――“小洪拳”,天台武术名家成长足迹,取得的业绩等内容进行了搜集和挖掘后,带入校园进行文化建设。

3.2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学生爱乡热情。

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研究,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奋好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受浓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气息。

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4.1武术文化为体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传统的创作素材,走向艺术舞台,促进体艺特色更鲜明化、理性化、特色化。如《大刀进行曲》,就是根据传统武术文化动作以文艺形式融入舞台艺术创作而成的。此节目代表县参加台州市少代会开幕式表演荣获优胜奖,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娱乐功能。学校已连续8年获得县文艺会演一等奖,获奖节目都包含着武术文化的建设,因此表演时呈现出与众不同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全县每次文艺会演比赛的一道亮点,得到评委一致好评。

4.2武术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优秀人才,像就读于该校的赤城街道墙头曹村曹某某就是天台山走出的一位武林高手。他现在已是少林寺第13代弟子,多次出访亚洲各国,并担任教练,使天台山武术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亚洲。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多次获浙江省体育教学先进学校,浙江省群众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像2006年学校在省武术比赛中,夺得甲组、丙组和团体三项冠军。2009年有7人次在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奖,在台州市体育竞赛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中有18人次获奖。迄今为止,学校在地(市)级以上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600多枚(省级56枚,部级8枚)、银牌333枚,铜牌326枚,连续13年获台州市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向部队、省市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武术专项人才100多人,每年向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输送了许多体育尖子生。学校的武术教学取得的可喜成绩多次被《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报道,实现了特色立校,特色强校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现在人们只要说起武术就会想到该校,因此,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前来该校读书学武。

4.3育人成果成为对外交流窗口,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武术文化建设宣传了天台山武术文化。像美国芝加哥太极拳学院院长徐逢元先生多次访问赤城四小,交流武术文化,学校武术队员多次为来访的友人,各级来校视察的领导表演武术。课题《武术特色学校规范化建设思路与实践研究》、《武术文化进校园,促进体育特色教育发展思考与实践研究》分别获市优秀结题。《发扬天台山武学文化推动体艺特色活动研究》、《校园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究》、《武学文化进校园 提升育人功能研究》县结题。

4.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案例、论文获奖突出。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除积极参加研究外,还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使研究更加深入。研究中我们还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等,其中许鹏飞、梁秋萍、干雪红老师撰写的《发扬继承武学文化,推进武术特色教育》、《优化环境,推进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分别获县一等奖;奚友舜、王亚丽老师写的《搞好班级武术文化建设,提升育人功能》获县二等奖;余优超、厉必爱老师写的《习武育人》、《感谢你,武术的魅力》案例获三等奖。

4.5通讯报道陆续发表,武术文化美名扬。

为激励传承武术文化优秀人才,发扬他们勇于抓先的精神,练出成绩,多出武术人才,出好武术人才,不断地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我们积极撰写有关武术文化通讯报道,并发表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如:《孜孜以求在武坛》、《乐为武坛育新苗》等20多篇文章,很好地宣传了武术文化。

4.6促进阳光体育的开展,成绩喜人。

通过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后,自编了校本武术教材,使学生大课间做起了自编的武术操,促进了阳光体育的开展,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学校在赤城街道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五连冠,被县教育局评为开展阳光体育先进学校。2009年获县小学生男排比赛第二名,2010年获县小学生男排比赛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金烈忠《爱我天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2]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6月

[3]科进《以特色管理使学校内涵发展》教学与管理2009年6月

[4]王伏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上等教育科研 2009年9月

[5]李才强《武术与文化》 中华武术2008年7月

武术文化例4

1武术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意义

1.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而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它是承载着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显著特性的文化标识。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后,武术有识之士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奥运会”的口号,这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武术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不少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灭绝”,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论为“舞术”,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而且目前中华武术要立足于全球文化中,必须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因此,必须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武术文化历史发展,功能作用等。这就要在校园进行武术特色文化建设,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

1.2特色教育的需要。

我校是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学校也把武术这一特色体育教学作为县教育局对我校的发展性评估项目。因此,只有进一步地加强校园武术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竞技水平,使体育特色更鲜明。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省委省政府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教育局要求全县各校开展了阳光体育工程,大课间两操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的意义,以及培养学团结、合作、坚强、献身的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武术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从武术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学习武术基本功,这就需要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1.4实施地方课程需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书法、传统工艺、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各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又因为武术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群众共同创造的,并供群体共同享用的文化财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适合走进校园,被学生接受。这就充分说明校园武术文化建设也是编写实施地方课程的需要。

2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路径

2.1以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进行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2.1.1浙江大学武术教授季建成说:“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武德,发展传统武术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开展了本土武术文化研究。我们将家乡取得骄人武术成绩的人与事进行了搜集。像成为奥运火炬手的“武林女侠”杨娴,天台文武学校舞龙队《亮剑》在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中取得了规定套路第一名,全国太极拳冠军。武坛最佳教练员余红霞在第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她的学生一举获得79枚金牌,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天台。然后将这些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融入到校园武术文化中。

2.1.2建构校园武术文化特色环境,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现代教育也愈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人文精神养育中的作用。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武术文化艺术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校克服了资金上的困难,建起了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的武术训练厅,武术器材室,解决了雨天学生不能开展武术训练的困难,不断添置购买武术训练器械物品,如:地毯、刀、剑、棍、服装等。其次,还在校园的墙上张贴着:“习武能健身,人人争参与,弘扬中华武术,发展体育运动,练好武术,做个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等图片标语。校园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都不定期刊出武术文化,让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2.1.3利用各级课题的牵动开展各种措施研究。我们利用参与县教育局卢良永副局长省级课题《天台山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由此进行市、县两级五个校园武术文化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1武术进课堂,传播武术文化。每逢下雨天,在室内体育课时,教师讲一些天台山武术名人成长足迹的故事,学武的好处,天台武术发展史等。使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实现了“人人习武知武”的育人格局。

2.2.2武术进社区,推广武术文化。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我们根据天台人民风习俗,春节期间,带领优秀的武术队员,敲锣打鼓进社区,为社区群众表演武术套路。让学生在表演中巩固提高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

2.2.3在表演中,展示武术文化。为了凸现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成果,我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大型开幕式武术表演活动,如:我县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每届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全国跆拳道暨亚运会选拔赛的开幕式等。

2.2.4编写地方教材,传承武术文化。为了使学生在武术课上,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学习。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图文并茂的武术教材,《天台县赤城街道第四小学地方课程特色教材――武术》。2.2.5自编自做武术操,弘扬武术文化。研究中,我们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在学校中开展“特色操”活动,于是,我校体育组教师编写了一套融健身与武术表演为一体的少年功夫武术操。每天在做好广播操的同时,做好武术特色操。

2.2.6为来访友人表演,交流武术文化。为了进一步做好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扩大对外交流,传递友谊。我校每次对来校访问的韩国、日本中小学生表演武术套路,有效地交流了武术文化建设成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2.7建立武术队,培养武术人才文化。为了选好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成立了武术队,吸收各班习武兴趣浓厚,武术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到武术队来,进行武术专项训练。其次,学校每年都举办暑假武术兴趣班,进行夏令营活动,进行强化武术专项训练,培养拔尖武术人才。

2.2.8举行手抄报,感知武术文化。为了使武术文化更加深入到学生中间,全校学生进行武术手抄报比赛活动,并将比赛中编得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窗上,让学生观看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竞技知识,习武的好处……

2.2.9举行武术比赛活动,推进武术文化。学校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中,分年级举行群体武术、个人武术套路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武术竞技水平,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推进武术文化建设促使武术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2.2.10在文艺表演中,融入武术文化。在武术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中,我们在校文艺会演中自编自演了快板《把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歌曲《四小武术之歌》,相声《学武术》,童谣《武术拍手歌》,诗歌朗诵《我爱武术》。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中,音乐老师把武术动作与文艺结合,融入到表演当中,使表演更加精彩,节目质量得到了提高。

3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内容

3.1普及武术竞技教育,夯实学生人文底蕴。

为了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学校将武术文化的各种竞技套路进行分类,像太极拳、南拳、小洪拳、刀术、棍术等进行归类,将各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中的难易程度有计划地列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以此来夯实学生武术人文底蕴。像皇都村的南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皇都南拳历史沿革》,天台东乡灵溪村的著名拳师诚甫(1894――1965),人称“少荣根”拳神――“小洪拳”,天台武术名家成长足迹,取得的业绩等内容进行了搜集和挖掘后,带入校园进行文化建设。

3.2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学生爱乡热情。

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研究,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奋好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受浓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气息。

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4.1武术文化为体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传统的创作素材,走向艺术舞台,促进体艺特色更鲜明化、理性化、特色化。如《大刀进行曲》,就是根据传统武术文化动作以文艺形式融入舞台艺术创作而成的。此节目代表县参加台州市少代会开幕式表演荣获优胜奖,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娱乐功能。学校已连续8年获得县文艺会演一等奖,获奖节目都包含着武术文化的建设,因此表演时呈现出与众不同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全县每次文艺会演比赛的一道亮点,得到评委一致好评。

4.2武术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优秀人才,像就读于该校的赤城街道墙头曹村曹某某就是天台山走出的一位武林高手。他现在已是少林寺第13代弟子,多次出访亚洲各国,并担任教练,使天台山武术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亚洲。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多次获浙江省体育教学先进学校,浙江省群众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像2006年学校在省武术比赛中,夺得甲组、丙组和团体三项冠军。2009年有7人次在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奖,在台州市体育竞赛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中有18人次获奖。迄今为止,学校在地(市)级以上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600多枚(省级56枚,部级8枚)、银牌333枚,铜牌326枚,连续13年获台州市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向部队、省市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武术专项人才100多人,每年向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输送了许多体育尖子生。学校的武术教学取得的可喜成绩多次被《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报道,实现了特色立校,特色强校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现在人们只要说起武术就会想到该校,因此,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前来该校读书学武。

4.3育人成果成为对外交流窗口,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武术文化建设宣传了天台山武术文化。像美国芝加哥太极拳学院院长徐逢元先生多次访问赤城四小,交流武术文化,学校武术队员多次为来访的友人,各级来校视察的领导表演武术。课题《武术特色学校规范化建设思路与实践研究》、《武术文化进校园,促进体育特色教育发展思考与实践研究》分别获市优秀结题。《发扬天台山武学文化推动体艺特色活动研究》、《校园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究》、《武学文化进校园提升育人功能研究》县结题。

4.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案例、论文获奖突出。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除积极参加研究外,还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使研究更加深入。研究中我们还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等,其中许鹏飞、梁秋萍、干雪红老师撰写的《发扬继承武学文化,推进武术特色教育》、《优化环境,推进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分别获县一等奖;奚友舜、王亚丽老师写的《搞好班级武术文化建设,提升育人功能》获县二等奖;余优超、厉必爱老师写的《习武育人》、《感谢你,武术的魅力》案例获三等奖。

4.5通讯报道陆续发表,武术文化美名扬。

武术文化例5

二、影视传媒的特点

首先,影视传媒具有试听兼备的特点,因而能够让大众更加直接地接受资源信息,从而让传播效率更加广泛。现有的大众媒体传播媒介通常为广播、文刊、网络等,其中文刊类主要是通常视觉直接进行传播,广播通过听觉传播,影视传媒则身兼视觉、听觉等传播途径,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其次,影视传媒能够反映真实的场景,因而便能够将剧情、人物进行真实地还原,从而达到历史重现的目的。所以大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便能够直接获取影视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而在高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影视传媒更加注重让观众享受身临其中的感觉,在影院中设有的3D立体观影项目不但让观众能够真正融入一部电影中,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体现到不一样的观影乐趣。最后,影视传媒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传递,从而引起大众的反响。而影视作品通常经由卫星或者无线电波进行传递,大众在家中便能够进行观看。

三、武术影视传媒的主要方式

(一)武打电影

众所周知,电影比电视起步较早,并且其深远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而武打电影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我国武打电影通常包括多种类型,拍摄电影的题材十分广泛。中国早期的武打电影明星以李小龙为代表,其在电影中所展示的武术类型为截拳道。而李小龙所演绎的多部电影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如《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均取得了过亿的票房。

(二)武术类电视作品

武术类电视作品的起步则晚于电影,电视其受欢迎程度却与武打电影持平。而武术作品通常包含多种类型,如武术争霸赛、武术纪录片、武术娱乐节目等。由此可见,通过电视进行武术作品传播也成为当今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四、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武术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时间已经长达几千年。中国武术逐渐走出国门并代表中国文化进入到世界人民的眼中,而真正将中国武术展现给世界的就是李小龙与成龙两位武术巨星。他们在电影中一直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自尊不可欺,并秉持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此外,他们在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通常展示了多种武术类型以及高超的技术动作,从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极力称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人民才逐渐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并进行钻研。由此可见,武术影视传媒能够完整地表达人物的动作以及声音,从而利用图像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也能够让观众及时融入剧情并提高观众的知识面。此外,武术影视传媒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少林寺》播出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便成为了大众的必去之处。这样一来,大众在参观的时候便能够直接了解到少林寺的相关文化,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武僧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武术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影视传媒还能够利用先进的媒体设备对宝贵的武术文化进行保存,从而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信息传递,这便是武术纪录片。通过对宝贵的武术信息进行录制,这样就能够避免武术信息的丢失或者失传等现象。通过纪录片,大众能够清晰地观看到每个武术动作的细节,从而便能够做到在家中进行习武。例如,《太极拳》纪录片便受到老年人的广泛热爱,由于太极这一项武术运动动作十分柔缓,十分适合老年人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与此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丰富了教学手段。由于人类的精力有限,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神十分集中,所以在现场学习时便会漏掉许多动作。但是,通过影视传媒练武之人便能够对自己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观看从而进行弥补。影视传媒的信息会一直留存在互联网中,因而便能够为练武之人提供借鉴。另外,在一些大型武术比赛中,录制人员通常会对全程比赛进行录制。诸多热爱武术的人们无法亲自到场观看,而影视传媒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众可以在赛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观。通过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武打不但具有竞技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表演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不但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大众更加关注武术,从而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播。例如,《卧虎藏龙》这一部武侠电影,在电影中每一位演员们就身兼其独特的气质,并且通过诸多唯美的场景以及漂亮的武术动作向观众展现了十分洒脱的精神,这就给予观众诸多美好的向往。这不但让此部电影大获好评,同时也让众多演员走向国际。而演员的成名也能够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李连杰便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协会的形象大使。李连杰因出演诸多武术电影被世界人民所认知,其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将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世界传播。因此,李连杰便开发了太极拳市场,从而带领太极文化真正的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人民的眼中。最后,武术影视传媒的另一功能便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武术文化发展。通过影视传媒,武术不但被塑造成令人崇拜的运动,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热爱,这在无形中便促进了武术经济需求的增长。在早期时,中国便提出了“以武养武”的发展路线。在此过程中,通过将武术器材以及相关的武术录像、图书进行推广售卖从而达到获取武术经济收益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

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武术影视作品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影视作品通常对现实进行夸大、虚化,就导致了脱离现实的现象。一些武术影视中的人物通常为了达到剧情效果而身兼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能力,如刀枪不入、飞檐走壁等。由于影视媒体的受众对象通常十分广泛,而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就极容易被剧情所误导,从而引发诸多事故。此外,影视传媒也忽略了武术的真正内涵。一些传统的武术比赛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的项目,这严重违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武术影视传媒的过程中观众需要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够对武术内涵进行真正的了解,并且发扬中国武术的强大。

武术文化例6

引 言

武术,已成为世人公认的“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体育瑰宝。如何将武术的“技术传播”、“武德传播”、“文化传播”相整合,如何使种类繁多、动作和套路复杂的中国武术在国内甚至国际更好地传播已成为目前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武侠电影的出现,到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范围的学习武术风潮。而《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热映,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武术。另外,武术娱乐节目《武林风》的火爆,《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播,加快了武术电视栏目的发展,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这些武术影视节目对武术的传播又有何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以找到适合武术文化传播的更好方式。

武术影视传媒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对影视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武术影视传媒,所以我们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影视。电影是指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对“电视”作了这样的表述:“使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它通过光电变换系统使图像(含屏幕文字)、声音和色彩即时重现在覆盖范围内的接收机荧屏上。”[2]

关于“影视”的界定,可以在上述关于电影、电视的概念基础上进行。从客观存在形态上看,它们最集中、最突出、最直观的相近性或共性便是“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尽管电影、电视的技术特征、艺术特征、传播特征各不相同,但在“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这一形态特征上是一致的。这是“影视”并提的重要基础。尽管电影、电视各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但广义的“影视”概念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传媒”实际上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中重要的部分,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到接收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影视传媒是以电影和电视作为传输信息的传播媒介,同样,武术影视传媒就是以电影和电视作为武术信息的传播媒介,是现代武术传播的新媒介。

影视传媒的特点:

视听兼备,传播效率高,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视听兼备是影视传媒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纸杂志等印刷品主要是通过视觉信息传播,广播则是通过听觉传播,而影视传媒则利用视听两大器官,声、文、图并茂地吸引受众的关注。

具有现场参与感、真实感。无论是电影院里观看电影作品,还是在家中观看电视,影视作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更加真实和形象生动地将一些事物反映出来,不但可以反映现实社会,并且可以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还原,展现给观众,实现“重现”。一些影视作品不断提高视觉效果,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传播信息容量大、影响广、传递方便。影视节目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尤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电视传播的范围广、受众多。大多使用无线电波,通过卫星传播,传播速度快,接收方便,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影视作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3]

武术影视传媒的主要形式:

武打电影。电影是早于电视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并且这种传播媒介的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武打电影,又称武术电影、武侠片、武打片、动作片,我国早期的《少林寺》、《唐山大兄》、《精武门》等作品,为武术的传播,特别是武术国际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电视武术作品。电视是继电影之后产生的、受众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之一。电视武术作品也成了宣传武术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武术作品可以分为武打电影、武术比赛实况转播、武术纪录片、武术娱乐节目、武术科教片等,如武术娱乐节目《武林风》、武术科教片《电影传奇——过大年之武打电影》。

武术影像作品。武术影像作品是指为了便于传播信息的保存,而利用胶片、光碟、磁盘等进行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媒介。比如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武打电影的光盘、武术教学的宣传片、比赛的实况录像光盘等,为武术影像资料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保证。武术宣传片如《李德印二十四式太极拳》对于规范太极拳动作,便于大家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影视传媒对武术的影响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影视传媒推动了武术特别是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虽然武术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有着无数次的中国武术和其他国家拳术的交流与碰撞,并且早在1936年中国就派代表队远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夏季奥运会表演,只有11个人的队伍带给了所有参会人员多次十八般武艺的表演,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极力称赞,但由于只是对武术动作和技巧的展示,没有更好地把武术文化有效地传递给世界。

而真正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要数李小龙和他拍摄的四部半电影,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功夫高超的技术动作,还诠释了真正的武术精神,借“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维护着中国人的自尊,证明中国人不可欺辱,体现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除恶扬善、见义勇为”的武术风尚。据记载,李小龙影片一经播放便使得美国当地的武馆一下子翻了两倍,一股“中国功夫热”旋风吹遍美国。从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的出现,到李小龙在全世界刮起的一阵中国功夫热,武打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从《少林寺》热播引起全民甚至世界学习武术的风潮,到《卧虎藏龙》、《英雄》等优秀武术影片的频频获奖,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为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太极》荣获了第28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最佳体育影片”。一年一度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是由国际体育电影协会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在国际上被誉为体育电影电视节的“奥斯卡”。这些不仅证明了武打电影在世界电影界的地位,同样表明武打电影在武术传播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影视传媒不仅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巧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进行了传播,同时使武术的信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受众知识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改变了以前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播方式和靠声音、动作传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文化进行了传播。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4]

影视传媒推动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武术产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通过武术技术产业化的开发,带动了武术服装、器械、音像、影视市场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媒体行业中,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媒体营销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比如2002年,由于中央电视台的介入,使得“散打王”比赛家喻户晓,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企业进行广告投入,得到了良性发展。“散打王”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体育法则+商业化的运作手段+现代舞台包装”等诸多元素融合起来的,它通过电视转播获得了相应的广告费用,从而达到其商业价值。还有河南卫视推出的“武林风”栏目,同样是采用电视手段的行为与方式,以武术的艺术化、娱乐化为宗旨的一档武术综艺娱乐节目,为该台创造了相当的经济效益。[5]

无数武打影片的上映播出,更是对武术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少林寺》、《卧虎藏龙》、《英雄》等动作大片的上映,以及相继在各级别的评展中获奖,使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得到了更多的票房,有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武术的文化传播达到产业化的目标,将是中国武术影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武术产业中的武术旅游,是将负载着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武术运动和旅游的结合作为载体,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选择。比如《少林寺》的播出使得河南的嵩山一下子成了向往武术人的必去之处。[6]

影视传媒丰富了武术的传播途径。随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传播媒介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力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是武术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前的武术传播大多数是靠师徒传播、面授传播等形式,一个老师只能带几个徒弟,并且每个老师在技术指导上因为个人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差异,直接影响了传播的准确性,这对于武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有很大的局限性,影视传媒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限制。[7]

影视传媒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将武术的技术动作,蕴涵的文化特点、精神内涵等通过录像的形式将其声音、图像、精神状态等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这样不但使传授的动作、理念能够更好地统一,还能使受众更清楚地学习每个细节,多次地反复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声音、画面、技术动作的结合,给受众以艺术的享受,不断了解武术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武术、了解中华文化。

同时,摄像技术可以使武术技术动作无数次地转播,并且对一些武术比赛、武术文化节活动等通过录像的形式在电视上直播或者转播,或者以录像光盘的形式进行流通,弥补了因为地域性武术爱好者不能亲自到场参加的遗憾,也能保证每个活动可以有更多的受众加以了解,可以提高武术的传播范围,使学习和关注武术的人群不断增加。

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于武术的比赛或者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影像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对于大型比赛,保存了资料,为裁判员成绩的评定和以后教练员、运动员的相互学习都提供了帮助。整个武术比赛一般的套路大多有几十个动作,基本在1分20秒左右完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动作的评判对于裁判员来说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利用影像资料就可以帮助裁判员更好地在赛前了解比赛的套路,对于比赛套路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比赛的评判中再结合队员现场的发挥就可以比较轻松准确地做出评判。

影视传媒丰富了武术的社会功能。武术的重要特点是其技击的价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法律制度的健全,其技击作用越来越削弱了,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武术,我们需从武术其他的社会功能入手。武术不但有技击功能,还有健身、修身、娱乐、表演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

从武打电影的播放,如《英雄》、《卧虎藏龙》等作品中,唯美的场景和漂亮洒脱的武术动作相结合,给了人们无尽的向往,满足了许多人的精神需求。《武林风》、《散打王》、《武林大会》以及各大文艺节目中武术节目的播出,使武术自身的表演、娱乐价值进一步得到了体现,也为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武术的表演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008名白衣少年从他们“汹涌出场”到“翩然离去”,身随意动,形意相合,如武又如舞的太极,让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如痴如醉。整个名叫《自然》的节目是以我国《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为基础,并融入少林武术和其他门派的动作特点,结合舞蹈、灯光、音乐、LED等,经过精心编排而成,使其兼具了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现代舞蹈的轻灵,展示了中国灿烂的武术文化。现代的武术表演作为服务型产业的新生力量,对于宣传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武术的娱乐价值还体现在影视明星的作用上。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还是《武林风》节目中一些获胜的冠军,都各自拥有一定的关注人群,而这部分关注人群也就加大了对武术的关注,提高了武术的传播范围。比如李连杰既是中国武术协会的形象大使,也是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形象大使,国家武术研究院已经和李连杰达成一致,宣布联手打造太极拳的发展道路,开发太极拳市场,促进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开展。[8]

影视传媒对武术传播文化的消极影响:

影视传媒使得武术部分失真。武术的影视作品虽然对武术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卧虎藏龙》在竹林中的打斗场景,很是漂亮,吸引眼球,还有其他影片中的飞檐走壁、水上漂、刀枪不入等。为了吸引观众和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制片公司会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特殊处理,使得武术功能无形中被夸大、虚化,对于受众无疑是一个误导。

夸大影视传媒对武术技击性的宣传。比如《散打王》赛事和《武林风》节目,两个都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它们通过电视的转播,获取广告费用,满足了观众对于武术的技击性的需求,但其血腥与暴力的打斗并不能真正代表武术的文化。中国武术中推崇的尊师重道、重仁守信、谦虚谨慎等中国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又怎么使中华武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呢?这些节目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9]

武术的娱乐化丰富了武术的社会功能,但是也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人类需要娱乐,但是娱乐的前提应该是不触犯武术文化的传播底线,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的传播途径,但不能为了商业而失去武术的本来面目和最终目标。现代的武术表演在传播武术文化时也应更多地考虑传统文化,将文化的保留和传播做到完美结合,达到真正的和谐。

影视传媒忽视了对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视。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10],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代表项目,其1500年的历史,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而影视传媒作品特别是电视节目更加注重技击本身,而忽略了武术文化的背景和整体内容。

结 语

为了利用影视传媒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我们应不断拓宽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国际化传播;在保证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加大武术产业化进程;丰富武术影视传媒的社会功能,发挥其优势;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做到诚信传播,保护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地制订传播方案,发挥武术文化的多层面功效。

(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002)

参考文献:

[1]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杜君鹏.影视传媒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席继光.武术传播研究的新突破[J].搏击·武术科学,2010(8).

[5]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

[6]沈盈姊.尚武精神的回归——论李连杰在电影《霍元甲》新武术电影理念[J].影视评介,2006(16).

[7]蒋明朗.浅谈武侠电影在武术文化推广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8).

[8]吴信训.武术国际传播的新思路[N].中国网.2011-07-21.

[9]孙会文,卫印刚,任承新.对传统武术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央视《武林大会》观后感[J].搏击·武术科学,2011(1).

武术文化例7

1.2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是拓宽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冷兵器时期,武术的技击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其审美价值并没能充分体现。第一,物质文明相对匮乏的社会背景制约了精神文明的提升,武术的应用价值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审美文化层面的精神价值被遮蔽;其次,武术长期处于“俗文化”的历史境况,与作为“雅文化”的中国书法、绘画相比,没有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现象,对其审美文化内涵有失关注;第三,武术根源于民间,民间大众的文化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层次的武术审美文化价值品级的提升,因而,大众对武术的认识及传播往往更多局限于打、踢、拿、靠、摔等技术表面,而边缘化了其审美文化层面,从而制约了武术的发展空间。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武术的多元化、多层化发展提升了广袤的空间,为武术审美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提供了平台,为武术的传承发展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使那个驰骋疆场、仗义行侠并足以让武术人豪气冲天、威风八面的“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侵蚀下不得不在历史的自我救赎中附丽于“体育”而转型。全球化时代呈现给我们一个多元体育现象混杂交融的格局,提供给大众一个多元需求的选择平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竞争纷纭、优胜劣汰的社会生存压力。当武术彷徨于传统与现代、单一与多元的时代对白之际,“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给武术的发展带来空前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发展瓶颈。单一路径、固步自封的传统教习已略显狭隘,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禁锢当代武术发展的藩篱。武术的发展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抓文化之根、紧跟人们所需,才能得到符合历史规律的客观发展和价值评判。现代武术只有放眼国际视野,拓宽“大武术观”视界,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做大、做强,从容应对蜂拥而至的西方体育,改善目前社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的严峻现状,从而破茧重生,振翅高飞。显然,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对于深化武术文化研究,全面提升武术价值品级,拓宽武术传播路径,创造在世界体坛与西方体育分庭抗礼的中华民族体育品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3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可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命需求当代美学家叶朗认为:“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3]“艺术、审美不是出于人类的享乐目的,而是出于宇宙本体的召唤,肩负着激发人类本然的创造力,引导人类返回或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4]可见,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护,是人们生命本然的回归。当今社会,对生命的关爱和审美体验已逐渐成为大众的精神诉求,并呈现出审美世俗化、大众化趋向。作为民间草根性色彩浓郁的中国武术,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具有更贴近大众的亲和力,在泛审美化的社会生存趋向中,充分彰显富有生命颐养之学的中国美学精神,透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显然,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展示民族奇葩的“青春靓丽”之美,培养大众学会鉴赏武术之美,体验武术带来的身心愉悦,使武术真正成为现代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使人们通过武术技术的艺术表达和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来体悟心性与天道的统一、感悟德艺双馨的人生境界、践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起到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生命美学视域下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探索

2.1武术审美文化以“人”为中心,立足于生命精神的审美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关注人性、人生的生命哲学。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5]中国审美文化“不离‘人事’之道,也就是不离‘人’的主体性和‘在世性’来谈论审美和艺术。它集中体现着中国人对自身作为‘人’的此岸存在及其理想生存状态的绝对关心。”[6]上述所论揭示了“道不远人”(《中庸》)、“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精神。由此,中华文化可谓是一种“人学”、一种“生命之学”,这两个基点是我们全面发掘武术审美文化的出发点。武术实践者将生命追求的主题以形象化的肢体语言符号呈现,从而在现世的生命存在中获得一种超验的精神生命升华,因而,武术审美文化将在“人”、“生命”以及“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基石之上,发掘武术这一具象蕴涵的人性之道、人心之道、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人格之道,关照宇宙生命本体的精神意蕴。

2.2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追求生命和谐的审美理想“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孔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都是对“和”的思想阐发。正因为“和”是内在生命的和谐,所以,中国哲学思想中贯通宇宙和谐、个体和谐、群体和谐的是“生命”。没有和谐,就没有生命,这是凝集于中国人观念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生命哲学理念。武术审美文化以“和”为主旨,正体现了生命精神的和谐。

2.2.1武术技法、技理体现了追求精、气、神合一的生命精神纵览世界各国格斗术,中国武术可谓是一种独特的格斗形式。无论是武术套路演练还是现代武术散打竞技,都充分将武术技击元素、技击法则、技击理念体现于一种精、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之中,透视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武术套路通过演练的形式,将残忍的搏杀消解于华丽优美的动作展演之中,不仅规避了“武”之杀气,而且弱化了直面的打斗意象,当打、踢、拿、靠、摔、劈、砍、击、刺、撩等技击元素在演练中艺术化唯美呈现时,人性的天然攻击性之本能以及生命力之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因而,武术套路演练既不失强化了技击动作、提升了精气神,保存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又淡化了打斗的杀气、搏杀的血腥,并彰显了人之生命精神,体现了一种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取向。现代散打运动符合体育审美判断标准,具有客观存在的文化审美内涵,在规则的人性化“庇护”下,呈现出身体美、技术美、战术美、智慧美、精神美的审美特征[7],体现了内外合一、精气神合一的生命精神。武术拳谚通常表达了对武术技理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拳术的风格特点和审美追求。比如,长拳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合一;少林拳要求“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形意拳强调“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都是武术追求精气神合一的生命精神的具体范例。

2.2.2武术人文精神体现了追求社会人际生命和谐的审美文化意蕴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审美观照,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中华人文精神之阐发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启的先秦儒家思想。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恕”等思想方面,是对人性、人生、人伦、人格等价值体现和审美观照。如果说西方社会有赖于宗教作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那么,中国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则依赖于道德体系。何新认为:“‘美’是一种从形式上、情感上被升华为一种价值观的社会化的最高理念。”[8]社会文明的洗礼与人文教化,促进了武术由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了武术伦理道德的历史生成。武术界往往通过门规戒约来约束武术技击的滥用、通过武术礼仪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相处、通过抑恶扬善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体现了武术伦理道德的社会化价值,体现了追求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和合”人文精神。“侠义精神”是“侠者人格精神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武术文化意象,是武术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9],体现了武术人的一种社会担当、正气弘扬,千百年来已积淀为民间大众的精神纽带和审美心理。张岱年认为:“在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而在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成为民间结社的道德纽带。”[10]武术仁人志士以“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寄予了忠义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仁义之道,折射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人文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尚武精神”足以见证武术人文精神的社会化价值与民族大美思想。

2.3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形神兼备、德艺双馨的审美诉求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绘画同源异流,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却脱胎于共同的华夏文化母体,因而,具有很多相同的审美文化要素,诚如旷文楠所说:“武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和中华文化的绘画、书法、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许多共同的美学内涵。”[11]中国书法、绘画艺术讲究“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武术同样体现“形神兼备”的审美诉求,体现整体性思维的中华文化理念。因而,在武术技艺表达中,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武术动作外在造型美和内在表意美的统一,体现了追求意象化、理想化观念的审美表达。武术套路演练既要在“形”上逼真,更要在“神”上相似。“神”美是一种意境美,是在以“形”美为载体的基础上的内在性超越,是武术技艺最高境界的描述。从武术拳谚中也能体悟到武术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比如,太极拳“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动作要求;八卦掌“龙形猴相,虎坐鹰翻”的技法要求等都体现了武术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透视出隽永深长的审美韵味。由此,不管是静谧凝神的武术养生还是模拟自然万物的象形武术,武术动作、武术拳谚等总在传达着与此相适宜的生命精神和技击意象,将生命的韵律、形神兼备的东方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武术道德和武术技击是武术发展历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武术技击成就了武术道德的历史生成,武术道德一方面规范、制约了技击的滥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武力。武术审美文化透视出对习武之人“德艺双馨”的人格塑造和审美诉求,体现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人格,符合中国文化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标准。

2.4武术审美文化理论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探索象外之境的生命精神超越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诚如美学家叶朗所说:“艺术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中国古典美学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因而,武术审美文化脱离不开武术技艺的审美艺术展示和武术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脱离不开“象”这一逻辑起点,脱离不开“武术审美意象”这一核心范畴。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最早提出“意象”这个美学范畴,并提出“窥意象而运斤”的美学命题,其思想根源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象”是“意”的感性显现,“意”寄寓于“象”中;“象”是对审美客体形象的表达,“意”是审美主体对于宇宙万物“道”的理解。运用中国意象思维理论,循着“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中国艺术创作心理路径,武术审美意象再造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一种主体化了的“天人合一”生命理想寄予。人们循着自然物象之“象”去领悟“象中之意”,进而把武术行为与“象中之意”联系起来形成“武术意象”。武术意境是武术意象的形而上的超越,体现了“道”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生命精神。通过武术典籍、术语、拳谚、文本、图像,我们可以管窥其中的审美文化意蕴[13]。“武术精神”的人格境界充分说明了“武术意象”的超越性,体现于“仁”、“义”、“信”、“勇”、“礼”等象征武术道德本体的人生意象系统,体现出中华人文精神的本真韵致。“武术审美意象在广义上可分为自然意象、人生意象。在狭义上则可包括物意象、人意象、事意象、侠义精神意象等等。折射出武术审美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9]由此,中国武术始终秉承对生命精神的不懈求索,追求那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命意境,体悟“道”之生命本体,彰显生命之美意蕴。

3结论与建议

武术文化例8

武术文化中,首先武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健身性的文化,能够修养身心,同时使我们获得快乐。武术动作的产生、变化发展都是围绕其武术技术展开的;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健身项目,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可以调节身心,使我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最后,武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有效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武术表演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武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美。

1.2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武术文化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第一,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通过在课堂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动作,从而使得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能够提高四肢的力量,锻炼身体的柔韧度等,同时通过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加深对武术的了解,在武术运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身心,使得整个身心都得到放松;第二,武术文化的理论教学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武术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塑造自身的道德素质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高职武术教学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武术文化教学是武术自身发展和创造的需要。

文化需要传承,同时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武术发展进入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虽然我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武术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缺失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因此,不能够真正地表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系统的武术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正确的引导我国人民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另辟蹊径。

2.2武术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1武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武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确保其他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每天工作都需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那么就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学生武术文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增强武术以及武术文化教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2.2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武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只是作为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武术锻炼过程中,能够我们的思想道德,所谓学武先学德说的就是这个道路,传统武术学习过程中:第一就是把武德放在第一位,这就更加表明我国武术学习的本质。在我国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武术品德,从而在不断地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2.2.3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核心内容,在历史上频繁地出现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英雄,但是在当代这些话语都好像变成了一句空话,那么通过武术及其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重新找回丢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得我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武术文化例9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如中国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宗教学等等,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1],所以,在武术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对武术文化深刻全面的理解上向游客进行诠释,使游客充分领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1.2武术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表明: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第二,神秘性。每一种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象,它的产生时代也许很早,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的许多的变异,但核心和“母题”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不可理解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增加了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民俗旅游活动要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的需求;最后,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民俗文化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武术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具有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属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2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层面所构成,因此,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郑春先。等在《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及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武术资源进行了分类。根据武术资源的这种分类,结合旅游资源的概念,笔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从表1看出,武术按照文化学的分类,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大的层面的属性。目前对武术资源的开发多局限在表层和中层,而对于深层的也是最重要的内涵文化却开发很少,从武技到武学的转变不够。从武术自身的形成和流派特点看,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点,中国武术的流派众多,在分类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名山大川或流行区域取名,如峨嵋派、昆仑派、南拳、北腿等。有的以宗教和庙宇命名,如武当派、少林派,还有的以地域和人名加以流传,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有的以动物或动作形象喻名,如:猴拳、螳螂拳、醉拳等,这些武术文化上的表现,一方面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同时映射出武术资源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武术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武术派别带来不同的旅游地感受。从表2看出,武术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属于旅游资源学属性分类中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古迹数不胜数,而中国武术的很多派别就孕育在这些名山之中,“如:河南嵩山少林寺,温县陈家沟,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都是传统武术流派发源地”。地域的不同,发展了不同派别的武术,不同派别的武术内涵诞生了不同的武术地建筑,武术服饰产品等。如少林寺庙,遗留下来的各种石碑,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中国拥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结构,目前,武术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并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3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特性是衡量其对旅游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和产生旅游效应的动力,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超前性的决定条件之一”[4]。根据武术旅游资源的结构,运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发现武术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3.1武术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武术流派风格表现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间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各地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术,在这种地域性文化影响下,武术门派盛行。外来的武术不仅难以独立保持,反而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中被同化,这种格局使得武术很难突破原有的模式和风格,因而从地域特点上看,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拳种技艺相互迁移、靠拢,从而具备更加浓厚的地域性特色。二为民间习武风气与习武传统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尚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自古民风骠捍的省份和地区,由于长久的历史因袭和传统影响,逐渐在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武风,并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门类和拳种。如著名的武术大省河南,不仅武风强烈,习武人数具全国之首列,而且还是中国武术两大著名拳系———少林拳、太极拳的发源地。又如自古多侠义士的燕赵大地河北省,其沧州、孟村的武术源远流长,可谓久负盛名。这些资源都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3.2武术旅游资源的可探究性中华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汇了哲学、中医、养生、气功、兵学、美学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流传一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这种神秘的传奇色彩正符合旅游的探究性原则。另一方面,武术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其精神内涵具有潜在性的特征,一般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需要旅游者去领会、去发掘。而且,对于武术的这种潜在性体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体会深刻的,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去激发游客对武术的爱好和探究。

3.3武术旅游资源的无形性武术在旅游业的表现是非实务性的,提供无形的服务或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凝结在无形的服务中。武术旅游业在本质上是属于为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因而突出强调服务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武术旅游是以文化服务为载体或凭借物,通过参与者所得到的经历、感受或者值得回忆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满足,这种满足形成的印象是无形的。

3.4武术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武术旅游从属于民俗旅游资源,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更有利于发展个性化旅游。旅游个性化的需求市场必将导致相应的市场开发,这种意识资源的永恒性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武术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可以说,武术旅游,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的体验。而是多重资源的交替体验或多种旅游类别的体验。武术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名胜古迹建筑和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体验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参与体验这也正是武术旅游的魅力所在,充分体现了其特色性。

4武术旅游资源开发诸原则

武术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其深层内涵,做到原汁原味,突出特色,既展示文化,又增添乐趣,既保护又开发,以使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4.1特色性和古朴性相结合武术旅游是特色性很强的一种经济文化活动。在开发武术旅游产品时,要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资源优势,无论哪种设施,那种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应围绕资源特色,参照旅游资源主要指标,即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观赏度、完整度、组合度等七个方面来设计规划。在强调武术旅游特色性的同时,要把它和其它民俗资源的乡土性、古朴性结合起来,把资源特色和当地人文优势、自然优势结合起来。

4.2文化性和科学性相融合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景观资源是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发源地的表现形态,也是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美学价值的象征”[5]。在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发、宣传到产品的管理自始至终重视文化内涵的运用,通过武术旅游展示地方文化,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能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开发,充分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抛弃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

4.3参与体验与趣味性并重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是保证民俗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出发,武术旅游之所以能越来越成为旅游新卖点,主要在于其最大优势即是能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参与各种武术主体旅游活动,感受其情其景所体现的文化韵味。“从世界各地开发旅游来看,专门性参与旅游活动将出现独立发展趋势,附带性参与活动将贯穿各种旅游活动中”[6]。在武术旅游地,打破静态展示的现状,激发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武术的需要,从武术服饰、器械到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让旅游者参与进来。

武术文化例10

1 有关武术谚语 

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谚语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谚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这些谚语给现今的文化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更深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少时练的一身功,老来健壮少生病”“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近用手,远用肘;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打拳容易改拳难”“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等武术谚语,像苍松翠柏一样,在广大习武人的口碑上,四时不凋、八节常新地成活着,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民族齐寿,共泥土同香。 

2 武术谚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2.1 傳播信息多 

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世代的传承,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传统武德所追求的“仁、义、礼、志、信”正是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之道,重在武德,学武之人应注重内外双修,德才兼备,即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者,武之大也。“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则进一步说明武德在习武人群当中的重要地位。其他的还有,“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武林前辈在武术交手实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通过武谚的形式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拳谚云:“练拳千招,以熟为先。练势多年,以快为主”。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拳谚讲“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充分肯定了步法在实战中的地位,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在武术器械上同样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的说法该谚语强调了刀法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2.2 传播信息快 

武术谚语是历代习武者经验的总结,用最精练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它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是指文化交流者熟练、准确地运用武术谚语,节省临时组词、成句的时间,加快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速度。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德”为武之根本。同时通过这条谚语,更深层次地让习武者视“德”为通向武功高深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的展露。 

在与人交流要想练好武术时,必须让其明白,“师父不过领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等谚语,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练好拳,必须勤奋努力。教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谚语中有“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一说。“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运动量的大小要依据个人感觉而定。 

2.3 传播效果好 

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文化交流,既能拨动人的心弦,又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武术谚语多采用形象化的比喻和精辟的语言来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和养生。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够准确地运用武术谚语,可以加强文化交流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调节文化交流气氛、完成文化交流任务。所以,武术谚语是文化传播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刚锉,落如钓竿”来充分说明冲拳的动作要领,即出拳收手应紧靠身体,好像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同时拧腰顺肩;“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为了避免运动生病,应告诫学生不能图一时痛快,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药补不如食补,靠补不如练武”等武术谚语,使人充分了解武术的健身作用,既通俗易懂,又使人受到了教育;“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说明习武者要想练好武功,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运用武术谚语讲解,不仅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地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2.4 信息接受速度快 

低效率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或缺乏相互真正的理解,可能意味着文化传播的失败。正因为文化信息的接受对文化传播而言非常必要,因此,就有必要克服信息传播的受众障碍,使文化信息的接受能发挥良好效果。当然,文化受众虽然可以接收到传播者所传播的文化信息,然而理解的障碍却远比传播过程复杂。受众会因各种方式或原因误解或曲解所接收到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他们所理解的和信息原来要传达的内涵,可能会大不相同。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在传播武术文化时,既要运用一定专业术语,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语言与习武者解释、沟通。武术谚语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提纲掣领地解决关键问题。武术谚语的正确运用,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所以,要努力学习、掌握武术谚语,以便在文化传播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例如,在傳播和交流踢腿经验的时候,可以用谚语“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来形象地说明动作要领,即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接,每一腿都要讲究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另外,在交流枪和棍的技击特点的时候,可以用武术谚语“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精练、生动的语言,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即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 

3 结语 

语言是传播者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爱好中华武术,他们通过练武了解中华文化。所以我们在传播武术时,既要运用一定的专业术语,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语言与习武者解释、沟通,以期通过武术谚语了解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唐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王可利.关于武术文化传播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2(4). 

[3]李睿智.关于我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