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狼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06

狼文化论文

狼文化论文例1

引言

《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的代表作,自从作品面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作品不仅引发动物小说创作热潮,其蕴含的生态思想更是给后来的世界生态文学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意义。《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了一只生长在温暖地带富贵人家的家犬巴克遭难辗转被卖到北方严寒的淘金路上的故事,从文明的中心落入了原始中心的巴克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开始了不断的奋斗最终成为了狼群之首。我们把视线转向东方,中国作家姜戎的《狼图腾》前后历时三十余年,煌煌五十万言最终定稿于2003年。《狼图腾》是以时期内蒙古草原为背景,以动物狼为叙事主题的史诗般的小说。书中数十个关于狼的故事串联其中,故事情节既紧张又曲折,场面恢弘。最后主人公道出了对小狼、蒙古老人甚至草原的忏悔。引发读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杰克・伦敦与姜戎分别来自东西方两个国度,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甚至地理风貌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他们在处理人与狼的关系方面所要表达的生态思想有着许多契合的地方。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姜戎的《狼图腾》中曾多次提及到杰克・伦敦的作品。这很可能说明姜戎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生态意识受到了其一定的影响。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的生态思想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生态整体观

在环境伦理学中生态整体观可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说,是当代生态学的核心观念。生态整体观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对生态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生态理念[1](P103-104)对生态整体及整体内部联系是生态整体观的核心特征。生态整体主义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关于生态整体观上指出并不强调任何一个物种、小环境乃至子系统的重要性,而是要以系统和谐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2](P99)《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作为中外知名的动物小说,均通过描写狼,来表达作者自身先进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警示人们若想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得以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善待整个生态系统。

《野性的呼唤》中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杰克・伦敦以一条狼狗巴克的视角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思想带来的恶果,在小说的开篇巴克被穿着红色外套的人掳走,“一次又一次地亲眼所见那种残酷的场面,巴克对那教训体会得更刻骨了:手持大棒的人就是一个统领,就是一个必须服从的统领……它还看到一条狗,因为既乞怜又不服从,在争夺自的搏斗中牺牲了”,此处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象征意义,巴克作为生态系统中低阶生物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没有一点与之抗争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社会中残酷现实。杰克・伦敦也在《野性的呼唤》中描绘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那就是小说中约翰・桑顿的出现,桑顿和巴克之间比起宠物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对彼此尊重互助的朋友。这种描写可以看出杰克・伦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向往。

老人等着陈阵,急吼吼地说:难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吃草的东西,要比吃肉的东西更可恶。你觉着黄羊可怜,难道草就不可怜?黄羊有四条快腿,平常它跑起来,能把追它的狼累吐了血。黄羊渴了能跑到河边喝水,冷了能跑到暖坡晒太阳。可草呢?草虽是大命,可草的命最薄最苦。根这么浅,土这么薄。长在地上,跑,跑不了半尺;挪,挪不了三寸;谁都可以踩它、吃它、啃它、糟践它。一泡马尿就可以烧死一大片草。草要是长在沙里和石头缝里,可怜得连花都开不开、草籽都打不出来啊。在草原,要说可怜,就数草最可怜。蒙古人最可怜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要说杀生,黄羊杀起草来,比打草机还厉害。黄羊群没命地啃草场就不是“杀生”?就不是杀草原的大命?把草原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3]

这是《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所提及的“大命”和“小命”思想。德沃尔和塞欣在《深层生态学》中说道“要清楚地认识到‘小我’在‘大我’中,而‘大我’代表有机整体。”当整体面临危险时:“没有一个个体能够获救,除非全体都得救。”[2]这两者的思想是否有着惊人的契合?没错,老人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出现于20世纪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指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毕利格老人宣扬的观念是草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根本与核心,黄羊、旱獭、野兔、黄鼠、牛、羊、马等都以吃草为生,若没有狼,那它们的数量就会疯长,势必会威胁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狼图腾》为中国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只有首先完成思想的绿化、形成明确的生态整体观,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而才有可能为发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推动文化变革、建立生态文明作出文学上的贡献。”[4]

二、敬畏生命

法国人道主义学者、思想家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和广度”的伦理。他提出了这种伦理学基本的道德原则:“成为思考性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一样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同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他接受生命之善:维持生命,改善生命,培养其所能发展的最大价值;同时知道生命之恶: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抑生命之发展。这是绝对的、根本的道德准则。

杰克・伦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一条狗巴克的视角和心理推进小说的情节发展,伦敦在小说中灌输了许多生态思想。在生态问题突出的今天,这样的生态思想着实可贵。在《野性的呼唤》中,伦敦赞颂了桑顿与狗们热情相拥,讽刺了赫尔一家虐待动物。“生命在他的体内流动,汹涌澎湃,狂暴又让人愉快,如醉如狂的状态仿佛要撑破了他,漫山遍野,流泻到世界上。”小说描写不仅富有诗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杰克・伦敦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高度的敬意,仿佛读者本人成为了狼狗巴克,体验着它坚韧不拔的生命和残酷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大量的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不仅如此,杰克・伦敦的写作也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超人思想,他笔下的动物也通常具有非凡的能力,极具艺术性。

而《狼图腾》中对“敬畏生命”这一生态思想诠释得更加明显,小说开头知青陈阵刚踏入早操时对狼的恐怖,到好奇再到后期通过与毕利格老人交流后对狼的尊敬甚至崇拜,姜戎通过知青陈阵多次与狼打交道的经历,慢慢的使他对狼的认知产生改变。阐释了人对万物生灵应怀有敬畏之心。诸如此类的情节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对生态强烈的敬畏之意。

三、生态危机的成因之探讨

《野性的呼唤》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淘金热时期。那时无数淘金者禁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蜂拥而至。在原本宁静的加利福尼亚淘金者无节制地钻探、开采矿藏,肆意地破坏森林与土地,并且大兴土木,掠夺大自然的财富。《狼图腾》这部小说同样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相反的贯穿全书的生态整体观、敬畏生命等西方生态学重要思想。而《狼图腾》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因为忽视生态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悲剧故事。数千年美丽富饶的额仑草原,在近十几年来人类中心主义者对大自然的肆意改造下迅速退化成为草场,三十年退化为沙漠。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更让人反思曾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伤害。

《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揭示了破坏生态的元凶其实就是人类难填的欲望以及长期以来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主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使读者在阅读后产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通过大量的理论依据以及惨痛教训使人类意识到如果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出发,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征服与改造,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人类只会亲手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只有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历史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永存。

杰克・伦敦和姜戎都是极具人文关怀的生态主义作家,尽管《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在情节和篇幅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部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大意义的可比性与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在呼吁警醒人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关注,避免当前及未来的生态环境更难以控制的恶化。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LGYCX1501]。)

注释:

[1]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王诺:《梅真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4月18日。

参考文献:

[1]陈泽环译,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狼文化论文例2

 

一、传统狼的消极形象与品质

狼,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动物,客观地说,狼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同时有的民族甚至有狼图腾、狼崇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狼既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繁衍存在至今,是符合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平心而论,狼应该是自然界的强者、胜利者;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却获得并具有“消极与负面”的形象与品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狼的解释为:“哺乳动物人文历史论文,形状和狗相似,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性残忍而贪婪,吃兔、鹿等,也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毛皮可以制衣褥等。”从这个解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但是其中的“性残忍而贪婪”却显示出极强的文化评判色彩,对“狼性”给予了负面的注解。

根据“百度百科”的统计,包含“狼”的成语共有100多个。兹列举数例:(一)狼在第一个字,如: 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嚎鬼叫、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二)狼在第二个字,如: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野心、除狼得虎、虎狼之势、拒狼进虎、如狼似虎、引狼入室(三)狼在第三个字,如:杯盘狼籍、狗肺狼心、狗行狼心、鬼哭狼嚎、虎穴狼巢、前怕狼,后怕虎、声名狼藉(四)狼在第四个字,如:官虎吏狼、使羊将狼、引虎拒狼、拒虎进狼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在汉语中人文历史论文,狼的构词能力极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与狼有关的成语几乎都是负面,消极的,例如:贪婪、凶残、狡猾等等。二 反传统的“狼歌”(一)坚定的《北方的狼》这首“狼歌”,作词与作曲是齐秦。歌词如下: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报以二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歌词很简单,内容也很少,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北方的狼的恶劣的生活环境:无垠的旷野、凄厉的北风与漫漫的黄沙。但是此歌的狼虽然生存的环境很糟,但是此狼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执着的理想,那就是要找到传说美丽的草原。我们可以说,这匹是有信仰、有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的狼。(二)疯狂的《狼爱上羊》这首歌的作词与作曲是汤潮。歌词如下:

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这匹狼它受了重伤 /但它侥幸逃脱了/救它的是一只羊/从此它们约定三生/互诉着衷肠/狼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疗伤/不管未来有多少的风雨/我都为你扛/羊说不要客气/谁让我爱上了你/在你身边有多么的危险/我都会陪着你/就这样/它们快乐地流浪/就这样 它们为爱歌唱/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谁让它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 并不荒唐/它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穿破世俗的城墙/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相互搀扶去远方

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学到了“亡羊补牢”的成语,《狼与小羊》的故事。实际上,按照传统的理解,狼与羊是恶与善的化身,是天生敌人,是水火不能同炉的。而后现代反传统的语境中,狼羊的互相对峙的状态得到了调和,可以更进一步地说他们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弱者的羊不但挽救了强者狼的性命,而且他们相恋,爱得疯狂人文历史论文,发誓要打破世俗人城墙,实际上也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狼与羊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三)偶像丈夫--灰太狼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后来出现了《嫁人要嫁灰太狼》这首歌。作词是李继宏作曲是雅锋。这首歌的歌词更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理念,灰太狼如今变成了姑娘嫁人的首选对象。原因是:“为了他心爱的姑娘 灰头土脸在奔忙; 从不把那私房钱藏/虽然我饥肠响如鼓,抓到羊亲爱你先尝;他会把你放心上,为你摘星捧月亮 用爱陪伴你共飞翔,对你的爱永远珍藏;今生为你最痴狂 无怨无悔陪在你身旁;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心爱的老婆想吃羊;吃苦受累又何妨 因为我是你的灰太狼;老婆我身体最棒 所有家务我一人扛;我为你开心漂亮 钱花光了可以再抓羊。”

在此歌词,充分体现了灰太狼的模范丈夫形象,展现出为了自己的爱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赴汤蹈火的气概。如果挖掘深层的意义,歌词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此歌中灰太狼是边缘,是绕着其夫人这个“中心”转的陀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

三、反传统的当代语境反传统“狼歌”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有滋养它们的土壤,即反传统的当代语境。我们如今处在一个反传统的后现代的语境中,许许多多的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念都得到了重新的思考与审视。

狼在传统文化的消极、负面的形象与品质,经过了反传统的当代语境的洗礼,使我们认识到北方狼虽处在恶劣的环境,但它有坚韧与执着的信念与理想,它具有为实现梦想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与意志。使人们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了狼性。狼与羊人文历史论文,善与恶的代表,典型的传统二元对立,在现代语境中,狼与羊的品质得到了调和,也就出现了狼与羊的突破世俗城墙的恋情;在此种反传统的当代社会,狼的品质与性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灰太狼才名正言顺地成为模范丈夫。

提到反传统的语境与理念,我们当然应该提一下反传统的哲学大师们,是他们大胆的创新与勇敢的开拓进取,才打破与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一方压抑统治另一方;一方主导,一方从属;一方是主人,另一方是仆人;从而形成了承认他者他性(otherness), 多元和谐并存的现代语境。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把他之前的所有哲学都归结为在者(beings)的哲学,也就是形而上学,他追溯了哲学的起源、发展至今的历史,反思了整个哲学史,提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在”(being)哲学,对以前所有哲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法国哲学大家—德里达也对他之前的所有哲学进行了解构。德里达提出著名的“延异论”, (la différance)即时间方面的延人文历史论文,与空间方面的异。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在于“差异”,语言符号有两部分组成,即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就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指就是语符所含的意义(meaning)。而人们探究语言符号的“所指”时,会用一个“能指”替换另一个“能指”,其结果是一个无穷的“意指链”(the chain of sinification),根本无“所指”的意义。延异理论这样就解构所有的在场哲学,动摇了结构主义的基础。所指是永远的不在场;文字意义的“播撒”是必然的,这就导致了所有书写都没有终极的意义与解读,宣告文本的不完整性,这里就显现出了德氏理论与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提出的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性”不谋而合。由此而论,在场的所有哲学都被颠覆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宋永培,端朩黎明编.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3.Martin Heidegger, Being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Edward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狼文化论文例3

 

一、引言

儿童动画电影(动画片)是一门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影像等多种多样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在儿童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动画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画片是儿童个体性格和社会意识建构和塑造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在动画片视像的牵引下,儿童逐渐融入社会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儿童相对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动画片的直接感性与孩子们的视觉快乐和认同感轻而易举的一拍即合。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社会,生活节奏与日俱快,独生子女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孩子们在家庭和社区这些生活空间中缺乏情感交流的途径和对象。动画片则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这方面的需求,看动画片、读动画书、穿卡通衣服、吃卡通食品,已经成为现代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动画片作为儿童事实上的“看护人”伴随着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

二、中国儿童动画的历史、现状与《喜洋洋与灰太狼》

回看中国儿童动画的发展史,中国的儿童动画有着辉煌的经历。在世界动画界颇负声望的“中国学派”的学术影响至今还留有回响。中国动画的开山者万氏兄弟1941年创作了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获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动画史上是可以与《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相媲美的第四部动画长片。在当时,可以说中国的动画艺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亚洲更是独占鳌头。50、60年代中国老一代动画人创作了《猪八戒吃西瓜》、《骄傲的将军》、《牧笛》、《神笔》、《孔雀公主》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这些都是动画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出色作品。70、80年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如:《三个和尚》、《鹬蚌相争》、《雪孩子》、《黑猫警长》等都是蜚声中外、屡次获奖。回首60年中国中国儿童动画史上被频繁提及的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出自老一辈“动画人”之手。中国动画在时代的更迭面前无动于衷霍夫斯泰德,几近停滞。

80年代初,以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为节点。国外动画的“潘多拉盒子”从此打开。日本的《机器猫》、《名侦探柯南》、《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美国的《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小鸡快跑》、《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纪》等,在中国被迅速接受和认可。这些外国动画成为了中国孩子亲密无间的伙伴,一代代的中国儿童在猫和老鼠的争斗中与奥特曼共同成长。仔细想来,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反讽吗?在当下的儿童视听领域已经被日美外来的动画视觉“殖民”了。在世界动画快速发展的境况下,中国动画却逐渐沉默和缺席了。

《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热播改变了中国动画失语和缺席的尴尬处境,令国人为之一振。据统计《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各地的收视率达10%以上,无疑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创造出了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价值。这部动画片的成功除了商业运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深层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立自存的有机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存在绝对的价值标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儿童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一国的儿童动画只有很好地传递本土的文化理念才能取得成功。《喜洋洋与灰太狼》正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内合理定位,恰切的符合中国的文化特质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我们可以借助霍夫斯泰德的五种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来分析,并管窥中国的文化特征。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于1980年提出了四种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他认为文化差异和一国的文化特质可以用四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权力差距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阳性主义/阴性主义维度。十年后,霍夫斯泰德又归纳出了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维度:长期观/短期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文化维度理论。本文主要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和阳性主义/阴性主义维度两个方面试分析之。

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理论视角下的《喜洋洋与灰太狼》

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纬度中,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张扬独立性。集体主义则非常强调集体的概念。家族、整体、集体大于个人。在这个理论纬度中霍夫斯泰德,中国属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喜洋洋与灰太狼》对集体主义的阐释体现在:狼族、羊族对家族伦理的重视和在灰太狼身上体现的集体无意识——阿Q精神这两个方面。

1、家族本位的狼族和羊族

与国外强调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动漫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在《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始终贯穿着家族的观念。开篇便说,狼族与羊族有着五百年的历史恩怨,灰太狼有着重振狼威的志向与责任。但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与他并肩作战的爱妻红太狼哎呦祖先留给他的大批秘籍经书和超强武器。灰太狼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灰太狼自己而是代表整个狼族。无奈的是狼族家世的曾经显赫和优良基因到灰太狼这里只剩下空无所依的野心、自大俄贪婪。

反观羊村,很多人把羊村的同学们看作没有父母的“孤儿”,其实不然,羊村的祖辈同样有着兴衰史。到了慢羊羊村长手上,有了一个非常智慧的无敌团队。羊村里羊儿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们都以这个大家庭的利益为重。面临着险恶的生存挑战,他们总能借助祖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与集体的努力逢凶化吉,在青青的草原上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2、阿Q 精神——集体无意识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性。在当时的语境下阿Q精神可以说是人性弱点,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而在如今的时代,精神胜利法有了新的内涵,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对我们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阿Q 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俄集体无意识。在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时候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是因为它道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在灰太狼的身上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还会再回来的”这是每集灰太狼都必然会说的经典语录,“老婆,就差一点点了,都怪喜洋洋”也是灰太狼的口头禅。这些刻画出了一个永不妥协,寻求心理平衡的灰太狼。这种心理在羊儿们也很流行。慢羊羊的村长的“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分析……我也不知道”。就是异常聪明的喜洋洋在遇到无计可施的局面的时候经常“我想到了……办法就是……快逃”。

灰太狼平时英俊潇洒、机智多谋、一旦碰到喜洋洋就被击败的落花流水。在老婆面前尽力的报喜不报忧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爱被数落的时候也经常说“狼也是有尊严的”。

《喜洋洋与灰太狼》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身上闪现着我们中国人的人性特点。因此,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形象受广大儿童喜爱。

四、阳性/阴性主义维度理论视角下的《喜洋洋与灰太狼》

阳性主义/阴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分析霍夫斯泰德,可以理解为这个社会的文化是与男性/女性气质相似或者有某种联系。在阳性主义文化中男性气质是社会的文化主导诸如:理性、外向、暴力、个人英雄主义等。而在阴性主义文化中,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中弥漫着感性、母性、安静、内敛、平和等文化特质。在很大意义上,中国属于阴性主义文化的国家。《喜洋洋与灰太狼》中,“追求和谐的青青草原”“灰太狼与红太狼的中国式婚姻”两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阴性主义特征。

1、和谐的青青草原

《喜洋洋与灰太狼》是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草原上狼和羊斗志斗勇的故事,每次的结果的都是狼的阴谋不会得逞各方相安无事。表面上充满斗争的动画剧充满诙谐和幽默,和谐的主题贯穿始终。

在草原的动物世界里,形象很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大观园。老虎“泰哥”虽然威猛且很强悍,但他更多的是以道德的原则维护着草原的安宁。大象“包包大人”是力量的代表,但他也是依据《草原法典》来维护草原的公平和正义。蟑螂和老鼠虽然渺小,但是集体的力量也是很巨大的势不可挡的。故事的主角狼和羊之间也并不是水火不容,蕉太狼和暖羊羊却是患难之交,灰太狼的儿子小灰狼在羊村里受到羊儿们的呵护。灰太狼继承了祖先的本性,与羊村有着世仇,虽然经常侵犯羊村,但是最终屡屡被喜洋洋打败。这正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夙愿。世界和谐共处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取向。

弱者有了智慧和勇气,强者有了责任和道义,羊儿们遇到危险和困难也终能化解和克服。青青的草原保持了平静详和。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更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中国式的婚姻

《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灰太狼与红太狼的婚姻也是重要看点。平底锅可以说是孩子们印象最深的道具。在两人的婚姻中红太狼是主导的,掌握着主动权。灰太狼对红太狼是任劳任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百般献媚。表面上红太狼野蛮刁钻、脾气暴躁,但是从心底却对灰太狼忠心耿耿,恩爱有加。身为狼霍夫斯泰德,自从嫁给灰太狼就再也没有尝到羊的味道,即使这样,也是偶尔发泄一下情绪,在关键的时刻还是对灰太狼不离不弃。灰太狼在外人面前非常强悍,而在红太狼面前却非常包容、心胸宽广。红太狼在外人面前温柔体贴,而在灰太郎面前心高气傲、飞扬跋扈。在吵吵闹闹中居家生活,灰太狼与红太狼的婚姻也越来越稳固。这是中国式婚姻的普遍特点。

平平淡淡、吵吵闹闹却能够相濡以沫厮守终生。情动于心却不溢于表,含蓄地表达感情。这些都是中国式的感情观和婚姻观。

五、结语

当孩子的灵性被国外动漫所掩盖的时候,土生土长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唤醒了国人对动漫的深深反思。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受我们的孩子的欢迎,也更能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喜洋洋与灰太狼》立足当前的社会生活,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制造出了富有中国式思维的动漫形象。也因此同国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趁着时下国学升温和儒学复兴的东风,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沐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2]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向[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4]孙立军,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狼文化论文例4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纷呈多样,两种媒介的特点带来了叙事风格的差异,其间蕴含着共同的叙事性同样值得深究。跨媒介叙事也逐渐成为新起的研究对象,何为跨媒介叙事?即讨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异同,探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如何整合共同完成事件叙述,还探讨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文学的转化和变异。本文以小说《狼图腾》和电影改编版本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语言和辅助手段四方面对两者的异同和作品特色做简略的分析,由于篇幅所制,未能深入挖掘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姜戎所著小说《狼图腾》以狼为叙述主体,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曾再版多次,被译为39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2015年初,这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经典小说被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在中国重新掀起了一股“狼图腾热”,因电影与原著相比改动较大,故两者的对比一直为时人津津乐道,其间褒贬不一。

(一) 主题上的差异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小说《狼图腾》将重点放在了狼性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格上,不单只提倡中国人学习狼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意志,学习狼利用身边有利条件团结协作的特点,改掉骨子里羊的温顺的品性,作者还将其背后的意蕴上升到文化论的层次,隐隐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论,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较,将两者暗喻为狼和羊,而且明显赞同狼性的民族复兴方式,同时对后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电影上映后,蒙古作家郭雪波等一些作家曾站出来批判:“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法西斯思想”,狼是否为蒙古族的图腾这个论争一直未能有最终定论。然而法国导演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将电影《狼图腾》定位于环保的主题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狼与羊,狼与人,在草原这个大环境之中需保持一种生态平衡。电影这种改编的方法实际上是与其商业性质相吻合的,用时下最热门的环保问题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能够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又不会引起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和争议。不得不称赞其用意之巧妙,淡化了图腾崇拜这一原著的重要内容,同时将主题上升到人类大爱的高境界中去,表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

(二)在情节方面,电影着重呈现了小说中陈阵一人偶遇狼群、狼羊大战、掏狼崽、人马狼大战、陈阵养小狼、飞狼突袭、包顺贵带队猎杀狼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对于原著中陈阵和毕力格阿爸多次的对话、陈阵独自思考以及草原生活片段都简缩为几个镜头或者直接忽略,这是由电影时间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小说叙事线索跨越时间较长,线索复杂,如果只是照搬原著,难免显得拖沓和单调,为了紧凑性和连贯性,电影进行了取舍,以陈阵与狼结缘为主线,与阿爸和女主角嘎斯迈的感情为两条辅线,同时淡化了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仅以包顺贵的形象和生产队开荒的景象时不时提醒观众社会背景的存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陈阵和毕力格阿爸的台词相比于原著富有深义的对话,显得肤浅了许多,流于表面并不能引发人们看小说时产生的共鸣。

至于人物设定,小说中许多蒙古牧民形象在电影中被精简为三四人,为了突出陈阵绝对主角的地位,并将观众视线吸引到狼的身上,增加了一个女主角嘎斯迈与男主角的感情戏,为此甚至设置嘎斯迈丈夫巴图在战狼时的牺牲,甚是来得突兀,而杨克更是成了鸡肋角色,个人认为这是落了俗套,硬生生将一部以狼和草原为题材的作品变成了平庸的陈阵知青写照,使得其他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再来看看主角陈阵,原著中的他无时无刻不处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思考带来的无力感和游牧文化对他的冲击是他思索和痛苦的根源,这也是为理性叙事辅助的方面,但是在电影里,陈阵的深层思考无法表现,转化为一个只关注狼生存状态的知识分子,等于是重构了主人公形象,相对来说,虽然符合自然主义的主题,但难免浅显了一些。

(三)从叙事语言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想象性和抽象性,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去思考文本想要表现的深刻内涵。而影视作品的叙事语言则比较复杂,它是由话语、图像和背景音乐构成的声响所组成的,所以电影语言有着与小说语言完相异的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这样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维度就要比小说浅得多。

但是在电影中哲理性话语改编为感性叙事,大段大段的对话和一成不变的画面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其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旁白,而是增添了人物语言中的生活气息,进一步通过场景和音乐,从视听方面来体现环保主题。

(四)值得肯定的是,在电影辅助手段方面,阿诺的《狼图腾》真实再现了小说中的草原原貌和战斗场景。姜戎在小说《狼图腾》中细节描写丰富,叙事宏大,对狼群的动作和人物的表情描写都细致入微,而电影由于不具备小说的想象空间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导演将较多心思花在对俯拍航拍长镜头的处理上面,采用3D实景拍摄,为观众展现了美丽壮阔的草原盛景和生动形象的狼群姿态,并专门驯养了3年的草原狼,只求最大可能保证画面感的真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以狼为题材新颖的小说《狼图腾》,还是改编较大的电影《狼图腾》,都算得上是经典的作品,受众在面对他们时所获取的关于自然关于文化的思考,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两者思想性和艺术性各有优劣,其间叙事的不同正是契合了各自特点之处,值得进一步考究。

【参考文献】

[1]姜戎. 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狼文化论文例5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因为什么辩论?它们一共辩论了几次?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以上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作为基础,组织他们分角色上讲台表演,借此还原狼和小羊辩论的场面,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文本内容。紧接着我抓住时机提问:“同学们,你们说狼和小羊第一次辩论谁胜利了?辩论的核心是什么呢?”随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探讨,最终得出了结论:狼和小羊第一次争论的核心是狼要喝的水到底有没有被小羊弄脏。结果小羊在辩论中胜利,小羊在下游而大灰狼在上游,就算是弄脏水也是狼弄脏了小羊要喝的水,因为水往低处流都是上游流淌到下游的。接着我又问学生:“狼和小羊第二次辩论围绕什么展开的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第二次辩论的核心是小羊最终有没有说狼的坏话。结果是小羊不可能说狼的坏话,因为狼说的时间小羊还没出生呢。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这样围绕辩论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本内容,也理解了辩论的意义。

二、课文结尾的辩论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学生都明白了全文的核心就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找了很多虚假的借口,都被小羊一次次的驳倒。初读课文,从一开始的狼看见小羊就特别想吃,故意找茬;第二次对话,狼被识破谎言后的气急败坏和蛮不讲理的语气;第三次,狼“不想再辩论”,凶相毕露,连歪理也不讲了。这次,可怜的小羊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了。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狼的凶恶目的,再读狼和小羊的对话,明确狼找的借口是什么,小羊反驳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和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法讲道理的,从而抓住课文的思路。这个时候学生会进入学习的佳境,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的突破,更是引导学生辩论的最佳时机。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大灰狼说你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以后,你会怎么回答大灰狼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尊敬的狼先生,请问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见我父亲说你坏话了,坏话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说:“狼大人,你一定是记错了,我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你坏话的。”还有的同学说:“动物界也是有言论自由,平等自由的,谁说你的坏话你找谁去,干吗找我呢?”这样的辩论既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狼文化论文例6

整部作品悲怆恢弘,撞击人心。因为,在内在精神上,它贯通了草原古老神灵腾格里与千年草原大地的血脉,毕利格老人对草原的神圣的爱统领全书,乌力吉、巴图、陈阵、杨克、嘎斯迈、沙茨楞等人在政治灾难笼罩草原时睁大着识别善恶的眼睛。作品没有回避内蒙古草原在外来人口压力、极左政策胁迫下,面积一步步缩小、质地一步步恶化,日渐走向沙化、荒漠化、废墟化的严酷现实。全书关注的是大命与小命息息相关、互生互补的“天之道”,关注的是草原生命的天理:如果人之理顺应天之理,人必然蒙福;如果人之理与天之理一致,大自然馈赠给人的精神福分和物质财富就多得不可测度;但是,倘若“时政之理”逆于天之理又藐视人之理,时政之理被推为世间唯一真理时,草原的毁灭就在劫难逃了。毕利格老人说,因为狼会使旱獭、野兔、黄羊、羊、马等威胁草原存活的动物的数量与草原的承载量相协调,“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可是场领导包顺贵们却说,这可是个政治性问题啊,一定要为党和国家把狼彻底干净地消灭光,于是,把狼斩尽杀绝的运动开始了:传统围剿的办法、为草原大忌的放火方法,草原人前所未见的雷管、机关枪、卡车联合作战的方式等等,都肆无忌惮地踏入草原。陈阵说,新牧场的天鹅可不能杀、那些鸟蛋可不能给糟蹋了,领导包顺贵们却说,这可是政治性问题啊,“什么天鹅不天鹅的,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不把《天鹅湖》赶下台,《红色娘子军》能上台吗?”,于是所有飞的鸟被杀了,所有鸟的蛋被煮了。毕利格老人说千万不能开垦草原,因为土层非常薄,生命层非常脆弱,一开垦就必然沙化,但领导们说这可是政治性问题啊,这么广大的草原不开垦种地是多大的浪费,“要想给党和国家多创造财富,就一定要结束这种落后的原始游牧生活”。在这种违背草原生态逻辑的指挥棒下,乱挖乱垦的来了,大规模破坏草原的“兵团”来了,像榨干机一样,像硫磺火焰一样,几千年的草原被迅猛榨干、烧毁了,牧场变成了荒沙。陈阵说:“体制荒沙比草原荒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无疑地,这些描写既属实用层面,又使人痛切地思索着人类的生态问题。

当然,狼才是《狼图腾》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强力,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狼眼,狼嗥,狼烟,狼旗等等,才是全书的看点所在。对此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审美的、充满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的眼光,而不是充满道德义愤的实用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狼固然凶残,但在文学的王国里,未必就不能构成一种复杂的审美意象;狼肯定吃人,但通过狼性未必就不能更深邃地揭示人性。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有时是需要分开的。在人类生活中狼是可诅咒的,在艺术世界里狼完全有可能成为观赏的对象,就看置于什么样的语境了。可虑的是,艺术一旦纳入严密的道德评判体系,自由的精神就可能遭到限制。我对小说中人与狼斗智斗勇的大量精彩片断很感兴趣,我看陈阵钻狼洞,掏狼崽,抚育小狼的经历,也大为感动。在我看来,《狼图腾》艺术震慑力很强、生命意蕴甚丰,它让人的灵魂震颤、让人的心智慢慢苏醒、让人看清“战天斗地”的本质、让人知道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拥有、如何警觉、如何拒绝、如何捍卫、如何爱、如何关怀。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委实太少了。

是的,《狼图腾》的主体部分是优秀的。但它的社会层面,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的描写是不平衡的,文化层面就有不少混乱,尤其是赘在后面的《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和对话》比较糟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逆差?因为在主体部分作者隐藏于后,形象呈现于前,尽管作者念念不忘他的狼性伟大论,不时跳出来宣谕几句,但形象系统毕竟具有自洁能力,能包容多侧面的意义。等到作者以一个文化新大陆的发现者和宣扬者站出来大声讲话时,作者对文明史的偏执解读和他自己灵魂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理性探掘部分的理论实际上与主体形象部分的形象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理性探掘部分有时恰好在消解主体部分的思想。

作者在理性探掘部分宣称,他找到了“中国病”的病根。他在探讨华夏农耕文明及其国民性时发现,“中国病”就是“羊”病,属于“家畜病”范畴;而草原民族及西方民族都因为富于“大游牧精神”,有“狼的精神”,故而能够高歌猛进。作者认为,中国农耕文明是羊文明,草原文明及西方文明是狼文明。他借人物之口说,要是没有狼,没有狼这个军师和教官,就没有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要是没有狼和狼文明,西方人也就不可能开拓出巨大的海外市场,更不可能有今天向宇宙太空的挑战。这结论真是简单得让人吃惊。那么什么是“大游牧精神”呢,据作者说,那必须是以狼性为基础、以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为前提的一种精神。作者颇为惋惜地说,只要一踏进河谷平原,一踏进农田,从事农耕文明,那就糟了,“再凶悍的狼性也凶悍不起来啦”,只能变得“温柔敦厚”。作者恨不能从人类文明史上彻底勾销农耕文明这一段才解气。作者说,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所以古老的华夏道路必然要被西方道路打垮,最后打成了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来如此!原来一切都是狼这家伙惹的祸。全世界受够了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侮辱和掠夺之苦的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一切因为自己属于羊性而不是狼性,因而活该。解决的办法也立刻就有了,照作者的意思,就是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牧场去,如果不能,回到“比阶级斗争更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去也行,因为只有在那儿的厮杀才能让狼性激发出来。作者还提供了具体的药方:“使千年来被农耕羊血稍稍冲淡了的狼性血液,恢复到原有的浓度比例”,“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会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好一个锦囊妙计啊!引述至此,事情已变得十分滑稽,沿着这个臆造的规律推衍下去,恐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反文化,反文明,甚至反人类了。有趣的是,作者却自感满足地说,他“总算理出头绪来了”。

实际上,与一般人的错误解释一样,作者把根本道理弄歪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农耕还是游牧,大炮、黑奴、殖民扩张、嗜血杀戮都是野蛮而不是文明,这样的行为给人类带来的都是退化而不可能是进化,即使戴上“狼性”的桂冠也一样。真正的文明应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尊重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尊重所有民族的生活习惯,保护和珍惜生存环境,善待生命。《狼图腾》的主体部分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使草原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既不是开疆拓土的血腥厮杀,也不是各种生命在草原上的嗜血竞争,而是草原人世世代代在顺从“大命”的和平生存中对草原的善待和与草原的和谐相处。实际上,正是那些貌似伟大的开疆拓土和貌似进化的残杀在真正地毁灭草原。

狼文化论文例7

[6] 孙华艳.本土动画片的品牌营销――浅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之道[J].当代电影,2009(04).

[7] 吴文瑶.传播学视野下的国产动画新特点――透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的重要因素[J].东南传播,2009(05).

狼文化论文例8

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其余学生选择做“羊”。

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做“人”。

在“企业文化仿生学”日益成为时尚的今天,国内企业界掀起学习狼性文化的热潮,在管理方面,一样需要借鉴狼的智慧,尤其是头狼的管理智慧。狼性文化已被众多企业认同并引入到经营管理体制上来。实践证明,狼的智慧、狼的韬略以及狼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于指导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狼性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在充分利用狼性文化优点的同时,绝对不可忽视其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带来的危害。

在中国“八世”5周年之后,中国企业进入了全方位的国际化竞争.在这个节点上,反思狼性文化实际上是在寻找中国优秀企业的文化基因。

华为转型

华为无疑是狼性文化的“始作俑者”。

任正非从44岁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以来,其前四十多年沉淀的力量仿佛一下爆发出来,他带领华为如“土狼”般一路“狂奔”。

即使是在近来,华为工程师因为加班猝死引发的“床垫文化”讨论中,他仍然在华为内刊中回应,创业初期形成的“床垫文化”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应该说,华为基本法在中国企业纲领性文件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细数中国企业,许多都有自己的“基本法”,尽管可能被冠之“××宪法”、“××大纲”、“××精神”。但是没有哪家企业的管理大纲受到华为基本法这样的关注。

而今,1995年着手、1998年诞生、2000年在业界大流行的华为基本法,进入新阶段――修改与重装。

这无疑是一个特别的信号,标志着狼性文化的调整与扬弃。

华为的今天与昨天大不相同,尤其在其国际化步伐越迈越大的今天,“基本法”的局限性已经显现。让独特的“任正非式”的“基本法”更接近国际通行标准,是任正非启动修改“基本法”工程的主要原因。

华为基本法只涵盖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总结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二是抛出华为将来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当时的环境下,华为最需要的也就是这两个关键要素的贯穿。但随着公司进一步发展,特别是1996年华为启动国际化后,任正非越来越认识到“基本法”与时俱进的必要性。1997年底,任正非先后访问美国休斯公司、18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在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接触的过程中,任正非意识到。“基本法”那种独特的语言模式,并不能跟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

有专家指出,“基本法”当时的局限性很明显,关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流程和客户方面的问题提得都很少。

事实上,任正非早在1996年就开始为华为进军全世界做准备。1996年,任开始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基于IT的管理体系,1998年,任正式聘请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结构的管理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狼性文化也像“双刃剑”消磨着华为。新人进入华为第一感受像学校,而外人感觉像军营。

过度的硬性管理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给华为的明天带来阴影。华为是一家非常讲求“狼性”的企业,与万科那样的温情文化相比,华为的文化强硬和激进,可以看一下公司的内部刊物《管理优化报》上的标题,全是攻击性的“我们能够丢什么?”“黑武器的按钮能随便按吗?”

从近年来华为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上也说明,华为正在经历一种文化变革的考验,内部文化过于强硬、人性化不足,家长余风严重等等,时时困扰着今天的华为发展。

另一方面是一种人性的缺失。多年来在华为一直奉行高强度劳动,曾经一直是6天工作制,最后改为5天半,后来是两周一大休一小休,最后是一个月有一周是6天。

或许“高薪”也是狼性文化独有之处.有人戏称,要想实行狼性文化,一定得给“肉”,不然谁为你卖命?在华为,只要是本科毕业,年薪起点就在10万元,这是招应届大学生的标准(从社会上特招过来的更高),至于工作一两年后达到20万元以上是很轻松的事。近两年,内部股改为期权后,新来的员工收入要少一些,但达到年薪15万元也不是难事。在华为,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以千人计,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以百人计。

应该说,华为转型来自企业内外的双向压力。

矛盾的“狼性文化”

一部文学作品能与企业的狼性文化一拍即合绝对是始料未及的。

2004年4月,《狼图腾》一书横空出世,该书以北京青年陈阵在内蒙古草原上插队的经历为主,由十几个连贯的“狼故事”组成,对“狼文化”做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描述。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以“狼文化”的强悍和智慧给农耕或者儒家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企业中的阅读范围比较广,一段时间来成为公司白领的抢手读物。或许这是该书作者始科未及的,对更为微观的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显然已经超出了对相对宏观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拥有具备“狼性”的员工和团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具备“狼性”的组织生存能力会更强,更有生命力。

继《狼图腾》一书问世以来,人们对狼的生存哲学和发展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狼图腾》让我们认识到“狼性文化”,狼性的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狼道”进入企业文化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关注。当人们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呼唤中国的企业文化时,我们到底要弘扬什么样的文化?

有评论说,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先生,他对该书的评价为狼文化横行神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其二,最佳时机出击,其三,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号称中国第一CEO的张瑞敏之言,立即在企业界掀起了阅读《狼图腾》的高潮,大小企业纷纷仿效狼的精神,打造狼一样的团队。

但平心而论,因张瑞敏的几句评论就把海尔文化等同于狼性文化绝对是彻头彻尾地误读。

“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所谓“文化”的背后,狼性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

科瑞集团副总裁郭梓林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在自己的企业中确定企业文化模式,不管是华为的“土狼文化”,还是中兴“牛文化”,都不错。只是不要一会儿是狼性文化,一会是亲情文化,把员工搞得晕头转向。企业的文化要清晰,要一以贯之。人们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琢磨不定对方,不能忽悠来,忽悠去。

狼性文化的缺憾

这几年流行这些词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企业对商业结果的追求(执行),对员工责任的要求(细节),对企业竞争力的渴望(狼性)。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细细品味这些词的背后,感觉其中少了点什么,或者说,企业家们在追求内功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法治!

狼文化论文例9

从叙事语言的角度来看,原著中充满了思考和议论性的话语,而电影《狼图腾》把狼作为了真正的主角,消除了原著中的理性探讨部分,没有加入过多的旁白,主题通过感性叙事表达了出来。

每章开头的导语,如“‘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3,既是对这一章富有哲理的高度概括,也是引导一章展开的话语。原著中随处可见的议论性话语有些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议论,脱离了故事叙述主体,以外在于故事的角度来冷静叙述:“说到底,筑城护边,屯垦戍边,都不如游牧戍边,草原民族的剽悍勇猛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年复一年地练出来的。”[1]107小说的语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小说的结尾,几万字的“理性探掘”不啻为对小说文体创新突破的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补充论证了小说的主题,探讨了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差异性,虽然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小说的可读性,但其主题却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得以直白地表露出来。原著中除了以上三种直白的议论性说理以外,还不断借人物之口来表达作者的深度思考,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充当了这种代言人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脸谱化的人物,如毕力格老人的说教使得他成为蒙古人朴素生态观和原始神的崇拜的化身,大大削弱了人物个性鲜明的性格。因此也有人认为,《狼图腾》原著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学术著作。

电影的改编在语言上变哲理化为感性的叙事,这是电影之于原著最大的改变之处。电影中没有设置更多的旁白,也没有过多的哲理性议论话语,甚至人物的语言也变得更符合生活的真实,而是通过场景和音乐画面等引导观众去思考。电影从叙事顺序上也作了调整,把作为时代背景的“文革”由回忆插叙变为了顺序讲述,按照叙事逻辑重新贯穿了起来,变为了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合的重构

电影中对人物的塑造往往超出了原著中对人物形象的建构,因为它已经是导演对小说的二次解读,对原著的理解把握的导演则成为电影人物形象的关键人。“小说与电影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要面对的不仅是小说读者,还有那些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因此,我的职责是传递我对小说的理解和印象。我不仅要告诉观众小说讲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我为什么喜欢它。”[2]此外,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娱乐化的产品,因其受众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原著人物形象的重构。在文学作品中,“主角和他的配角构成相互联系的行动元,通过他们一系列的行动推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3],文本中陈阵作为主角,性格鲜明,但是不免流于刻板化,而配角杨克在陈阵养狼行动中彻底沦为一个模糊的面孔,更是成为陈阵发表观点的最好听众。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本身是一位经济学学者,他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着一些不足,难免使主人公陷入一种单一性格形象的境地。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电影与原著也有明显的不同。小说着力塑造一个有着强权意识的英雄,而电影则让主人公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常人。

首先是陈阵的思想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为他始终处在两种文化中间的夹缝中,他来自汉民族,却非常崇拜游牧民族的文化,这让他的身份始终十分尴尬。一方面,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的思考常常处于一种深沉的无力感状态中;另一方面,他对游牧民族的文化没有真正地领悟,仅仅只是好奇和喜爱。他崇拜狼性的强权意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并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狼性的人,他最终回到了都市生活中,虽然带着他的思考,但是仍然回到了他不断质疑的生活环境中去了,从都市中来,回到都市中去,虽然有时代大背景的因素,但实质上强权意识屈从了个人意志。电影中,陈阵放弃了对于这种文化冲突的深度思考,转而塑造了一个只关注狼的生存状态的普通青年,突出了陈阵养狼的过程,而删减了绝大部分对文化碰撞矛盾和痛苦的形象,完全顺应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这样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重构,使他一方面对这种文化的碰撞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想法,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了生活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一种复合的人物形象。

另外,小说中陈阵的生活每天就是放羊、养狼、读书的循环,情感生活的缺位在很多人看来,不但没有使人物形象高大起来,反而因为缺乏生活的真实而显得单调而乏味。电影中为他们分别加入了一段感情故事。陈阵和嘎斯迈的情感刻画得很细微,导演首先详细刻画了巴图之死,既是为他谱写了一曲赞歌,也是为陈阵和嘎斯迈的感情作了一个铺垫。他们的感情在一些细节里表现得很自然,刚开始有他们在雪地上嬉戏的场景,在巴图死后,陈阵还贴心地为她披上衣服,被狼咬伤以后得到的是嘎斯迈的埋怨和关心,他们情感的高潮出现在了嘎斯迈儿子受伤以后,陈阵为他找药的疯狂举动中。这些唯美情感细节的加入更加契合了受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主人公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

三、主题表现中的强权与自由

原著与电影在主题上也处处体现了强权与自由的冲突。首先是建立在狼性宣扬上的民族主义与深沉广阔的人类意识和人道关怀。《狼图腾》在原著中讨论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蒙古能够横扫欧亚大陆?进而讨论当今的中华文明是否是游牧民族为农耕的汉民族进行输血才得以延续下来的?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在宣扬狼性,强调民族主义。作者认为,蒙古草原狼如精灵一般完美,它们捕猎时的高超战术,对有利条件的巧妙利用,它们身边体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和顽强的精神,它们的团结和自我牺牲精神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小说主题讨论的仍然是狼性宣扬的强权,对民族性问题的探讨,或者更深层面上说探讨的是民族复兴可能的途径。电影则处处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元素,在采访中导演说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种(不同种族间的)争议,外来者和当地人总会有类似的冲突发生……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虽然常有争议,但是并不意味着有优劣之分……人口膨胀,生态的失衡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否则这将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我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说中的主要信息就传递到了电影里”。宣扬了一种生态平衡的理念,这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对草原千百年来的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以毕力格老人为代表的传统草原人朴素生态主义的观念。这种朴素生态主义观源于他们对生态环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只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狼群数量的维护对草原兔子、老鼠、黄羊数量的控制,让草原得以保存下来,从而形成的对狼,对“腾格里”,即自然的敬意。

其次是小说中浓厚的法西斯主色彩与反殖民主义的冲突。陈阵把狼身上流露出来的动物性当作神性来崇拜,本身就缺乏深度的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追求,什么是文化的冲撞,他有矛盾的时候,但大多时候却被狼身上的野性所遮蔽了。原著中不断地强化狼性代表的“输血论”,用先进民族来代替所谓的落后民族,不正是纳粹主义当时的借口吗,其实质是一种带有法西斯色彩的民族主义。导演让雅克?阿诺年轻时作为军旅摄影师参军到喀麦隆工作,这段经历使他“看到了和谐的现实,那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我感到无限的快乐和自由,比我在巴黎时还要自由”,所以他在电影中极力反对法西斯色彩和殖民主义的狼性民族主题,并且消弭了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追求自由和爱成为他想着力凸显的另一主题,他对原著作了改编,最明显的就在于最后放走了小狼,让小狼重获自由,放逐了陈阵对小狼的狭隘的小爱,变为了小狼对自由追逐的大爱。

四、消解:人的价值理性

电影《狼图腾》对小说的改编体现了导演和原著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其中的冲突又在“人的价值理性”这一尺度下消解了。

首先是二者文化价值的冲突,电影回避了这一争议。小说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的民族主义,虽然作者是站在民族复兴的论调上的,其中仍有不合理之处。有人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中国社会如果有变化,那么也是‘传统范围内的变化’,它不能依靠自身内在的动力走上与欧美一样的现代化道路,而必须在外部(异质)文明的冲击、洗礼之下,才能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变。”[4]小说显然与这样的论调不谋而合,这使得小说自出版之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西方的文化价值中对民族主义持慎重的态度,而更加注重的是自由民主和法制的观念电影巧妙地回避了这一争议,而把主题引到了生态自然的环保问题上了,电影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

狼文化论文例10

受到人口快速膨胀和政治运动的双重影响,大量农耕人口进入草原地区,从而对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影响。在《狼图腾》中,作为农耕文明的著名代表,包顺贵虽然自身是蒙古人,但是其所在的家乡已经从之前的放牧转变为农耕,根据农耕文明的相关理念,应当在草原大力推行牧民的定居规划,对草原进行改造,形成定居点,并将放牧改为圈养。在农耕文明中所追求的是生活的稳定,因此,其将袭扰人类正常生活的狼看作天敌。在包顺贵发现狼群对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时,便决定将狼完全灭绝。在他不听巴图的劝告而造成军马的严重损失之后,包顺贵更决心将狼完全灭绝。[1]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包顺贵将来自于农耕地区的农民集合起来,使用各种办法对狼群进行屠杀。更通过烟熏点炮等方式将千年不衰的獭山上从来不曾灭绝的獭子全部捕杀,并用其炼制獭油。该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使得草原上不再有狼和獭子,进而使得草原鼠失去了天敌而泛滥,进而使得草原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辅以人为大规模开发,使得原本水草丰盛的草原出现了严重的沙化。

在《狼图腾》中,准确描述了草原和农耕两种文明之间产生的巨大冲突,在农耕文明进入草原之后已经对草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告知人们必须对不同文明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而不是肆意掠夺自然,进而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在当前全球生态恶化,全球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本部作品中,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极为倡导,进而获得了全球读者的共鸣。基于此,在全球范围内虽然有部分人因为不同因素对小说提出了批评,但是更多地人肯定了该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就。而肯定的原因则是作者通过自身在内蒙草原生活的经验,说明了人和自然、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

作为一部描写狼的作品,却不仅仅是为了描写狼而创作,小说在表面上是对生物和生态两种形式的狼的描述,其实是对于文明、文化、现实以及政治的描述。将狼上升到令人崇拜的程度其实是作者对于文明思念的强烈表达,该种因素也是小说一经发表受到各方激烈讨论的重点所在。

在小说中将本质化的民族性质看作是不同文化影响所致,而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更是华夏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的碰撞,小说在存在和意识两个方面同时软化了民族的性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所推崇的是主管农业命运的龙王爷,即顶礼膜拜和诚惶诚恐以及逆来顺受。根本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始终以狼为中心,开始一系列的学习、守护、祭拜和杀害。在游牧民族草原上,农耕民族身上的烈性完全被释放出来。[2]此时的民族性格便推崇出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即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而两种文明的优劣之处在小说中展现的极为明显。

本部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作者在最终结尾部分,将狼性文化和游牧精神上推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认为炎黄子孙其实就是游牧民族,而汉民族则是游牧民族先祖的子孙。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不仅仅存在于边疆地区,统治国家的多位y治者也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在农耕文明中,使得中华民族的性格被大大软化。而根据该种性格的横向发展分析,小说将世界文明以及西方文明归纳到思考的范围之内,认为游牧精神不但有效摧毁了野蛮的罗马奴隶制度和中世纪黑暗的封建制度,发展到现代受到游牧精神的影响,使得文明获得了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小说《狼图腾》中充满荒谬,整体简单通俗,也正是受到该种性质的影响,该部作品也被社会各个阶层人物不断谈论,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其准确表达了中国当前存在的文化症候。该种文明的思考分析的模型是被反复使用的模式,即中西方文化在交融过程中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类似的思考出现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虽然其中展现的是西方国家的崛起,但是已经潜在的成为了我国崛起的示范。在《狼图腾》的思考思路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纪录片《河疡》较为类似,虽然在影片中已经不再使用黄色文明的字眼,但是其中增加了中华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该种反思最早可以追崇到“”时期,虽然在该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国民性”的词汇,但是有关羊、家畜、狼以及凶兽等多种性质的描述却极为细致。[3]总之,在中西方文明对比过程中使得我国民众陷入了集体性焦虑,并且为现代性的发展找寻多种出路。

其实,在我国发展道路研究过程中所获的答案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答案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现实意义。譬如,在“”时期,鲁迅先生存在的危机意识和解决的方式如下,即中国人对于羊往往会显现出兽相,而对于凶兽则会展现出绵羊特性,因此即便显现出凶兽的模样,也必然是卑怯的国民。而鲁迅先生对于该种现象的认识提出说法,即在对手显现出凶兽面相时,便应当如凶兽一般,而对手如绵羊一般时则应当展现出温顺的特点。在鲁迅先生所讲解的理念中深刻之处在于将羊和狼两种性质放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最终得出反抗强权的结论。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的《狼图腾》中对于羊和狼的性质进行了本质化处理,并完全折服于西方狼,最终展现出强权想象和崇拜的本质。

三、 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

随着我国对世界事务发展影响作用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觉,其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对西方社会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巨大冲击,甚至对其自身利益形成损害。在该种全新历史形势影响下,我国国内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分析,对西方社会始终保持警惕性,对强权进行积极反抗,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利益进行捍卫。[4]正如上文分析,通过对历史的考证,其存在一定的正当性,而在本部作品中,关于民族性质的分析和思考所表达的仅仅是上个世纪初期,先驱者所倡导的对国民性质进行改造的基本思想。其最终目的在于,告知国人不能忘记曾经因为文化和思想的落后而导致国家受到外敌侵略的悲惨教训。在该种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当前,具有该种意识并非坏事,其能够提醒人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正视当前的现实,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通过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本部作品对国民性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倘若国民过于执着于曾经的悲惨教训,则会与当前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较大冲突。当前由西方社会所建立的秩序则是像草原上的狼一般侵蚀和掠夺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从而对自身势力完成扩张。在获得一定优势之后,反而又将自己称之为“文明狼”,与此同时将所有对其自身所建立的秩序提出挑战的力量彻底消灭。倘若以该种视角对本部作品进行分析,便会发觉其所宣传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太过张扬,有可能导致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并不恰当的场合发生冲突和对抗,因此对其提出较为尖锐的批评。

与上述言论存在较大差别,另一部分人群则是通过我国当前作为世界大国应当承担起自身所担负责任的角度对本部作品进行批判,该种理念是根据当前全新的国际形势在国内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声音。我国从当前已经成熟的世界体系中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说明该种体系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恰恰相反,其依然包含了大量科学合理的因素,比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我国在当前以及后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借助该种体系对自身形成规范和约束。通过该种观点分析《狼图腾》则会发现其自身的主题和观点与当前的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对其提出严厉的批判。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方希望将中国设定成为利益关联方,其属于一种不平等的强权行为,该种行为充分反映了西方部分政治家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我国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企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中国划入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从而避免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一旦存在该种不平等,则说明我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和西方社会产生较大冲突。而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恰恰说明了该种发展趋势。因此,以西方价值观为全球价值观,并严格遵守西方秩序则可以减少冲突的观念,太过天真,对于该种观点,在《狼图腾》主题中则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总之,在国民性改造过程中,对于《狼图腾》主张反抗的狼性精神必然会遭受到批判,表面看来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自身所参考的依据却恰恰存在自身的片面性。在前者的批判中所依据的是历史经验,但是完全脱离历史背景的反抗和斗争并不一定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当前的世界秩序予以认可,认为应当加强与西方社会的合作,其对于我国的和平l展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该种观点过于西方化,从而使得人们又忘却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惨教训,放松对西方社会应有的警惕性,降低民族竞争的基本意识。

在该种取舍皆难的境况下,所反映的是我国当前在世界环境中的身份和处境,我国已经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是其并不是主导世界发展的强国。拥有大国地位要求国人能够在观念上承担起自身作为大国应当承担的职责,但是我国依然没有强大到轻而易举就可以地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历史上所遭受的损害和悲惨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其对于国人看世界的态度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该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我国后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某些特定时期会遭受极为严重的困难,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凝重的脚步。

结语

2015年上映的电影《狼图腾》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也使得同名小说再次热销,正如10年前出版时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在电影问世之后使得社会各个阶层民众通过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激烈讨论和评判,其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因为其自身在多个层面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完美展现,而通过该种冲突的展现可以发现我国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遭受较大的挫折。

参考文献:

[1]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6):225-23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