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求职信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5:18

求职信内容

求职信内容例1

求职信(Letter of application to vocation)求职信是根据已知某单位的用人信息向用人单位申请职务、工作时发出的一种申请 信。求职信使用较为普遍,是个人就业工作时必须掌握的应用文形式。求职信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写法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讲,求职信至少要有以下四项内 容。(一)写求职信的原因和目的该项要求说明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封信的,所得的信息是因看到招聘广告还是从朋友处 得到的。同时还要写出自己得知对方欲聘的某种工作人员同自己的专业、能力等十分相合或 本人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自信可以胜任等情况。(二)介绍自己的情况求职信的目的在于让聘用方了解申请者的经验、能力、成就、愿望等,所以个人情况的介绍 应 该是求职信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讲,求职信中个人情况应包含以下内容:出生日期、性别、 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特殊技能等。在介绍情况时,应将自己最适合所申请工作的那些方面 详细介绍。另外,应尽可能向对方说明本人的长处,以便留下好印象,获得进一步面谈的机 会。(三)写出推荐人的姓名及自己的希望一般来讲,求职信应有二至三名推荐人。在获得这些人的同意后,将其姓名、地址一并列 入信中。推荐人一般是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具有某些较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名望的人。求职信 还应提出望能同对方面谈的愿望。

求职信内容例2

求职信是根据已知某单位的用人信息向用人单位申请职务、工作时发出的一种申请信。求职信的运用相当普遍,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

(二)求职信的主要内容

谋求的职位不同,求职信的内容和写法也会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讲,求职信的内容都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写求职信的缘由和目的

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对方招聘信息的,同时还要写出自己的学历、从事专业与对方招聘的职位十分对位,自己对此职位很感兴趣并自信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2.介绍自己的情况

介绍自己的情况是为了让聘用方了解自己的学历、专业、经验、能力、成就、愿望等,为对方录用自己提供充分的根据。个人情况包含以下内容:出生日期、性别、所学专业及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特殊技能、已取得的成就、被录用后的工作设想等。

3.推荐人的姓名及自己的希望

一般来讲,求职信应有二至三名推荐人。在获得这些人的同意后,将其姓名、地址一并列入信中。推荐人一般是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具有某些较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名望的人。求职信还应提出同对方面谈的愿望。

(三)求职信的写作要求

求职信的格式同一般书信一样,一般也要包括信头、信内地址、称呼、正文、结尾语、签名等几部分。除此之外,求职信的写作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要真实,评价要适当

求职信的内容要真实,自我评价要适当。对自己的优点长处不夸大、不过分渲染,但也不要过于谦虚,更不要自我贬低。写作语气要肯定、自信,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2.语言简洁,清楚明白

为了保证对方能够读完全文,求职信应言简意赅,不写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少用冷僻字,行文要流畅、自然。

3.一般不提工资待遇

一般不要在求职信中提出自己的工资待遇问题,留待对方决定聘用时再协商。如确实必要,可说明自己目前职位的工资数额或工资要求的大致数额,以备对方参考。

【 范 例 】

求职信

(letter of application to vocation)

room 212 building 343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ms. yang:

i was referred to you by mr. zhang, a partner with your beijing office, who informed me that the shanghai office of your company is actively seeking to hire quality individuals for your auditor program.

i have more than two years of accounting experience, including interning as an auditor last year with the beijing office of cccc. i will be receiving my mba this may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 am confident that my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d soli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has prepared me for making an immediate contribution to your company. i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quired for long-term success in the field. my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approach to business will provide your office with a highly productive auditor upon completion of your development program.

求职信内容例3

大家要认清求职信与个人简历的分别:「两者各自发挥不同的用途。求职信的作用是求职者sell(推销)过去的经验、技能,怎样符合应征职位的要求,简单一句就是:「话畀 雇主知,为何要考虑你申请。而个人简历则是Factual(根据事实),将求职者所有专长完整地罗列其中。

常犯错误:把所有个人专长全部都写在求职信上,并无针对不同职位的不同要求,只会令雇主觉得你的求职信内容欠奉重点,不太有说服力,减低面试机会。

要诀2 资料文法不容错漏

确定求职信及个人简历内容没有串错字、文法正确、字句通顺、资料全属正确、随信附上所需的相片、学历证明等,以免影响雇主对你的印象,因而错失面试机会。

常犯错误:忘记写联络方法、误将出生日期写成应聘日期、忘记签名、忘记写希望获得面试机会的段落等。此外,由于求职信多是大量制作,很容易出现写错应征职位名称、公司等,必须审慎翻阅。

要诀3 资料要简短贴题

谨记雇主每次接到大量求职信,一般会以「快睇速度看求职信及 个人简历 ,所以内容要整齐、简短、贴题为原则。除非招聘广告特别要求手写求职信,否则求职信必须以打字形式,才够整齐。内容必须要度身造,求职者要简单解释个人的才能为何胜任该职位。页数方面,求职信1页便可。 个人简历 虽然是记录求职者所有的资料如个人背景、学历、工作经验等,但页数亦要适可而止。年资不多求职者1、2页便可,年资深厚者亦不可超过10页,而年资愈多,部分学历亦可以简略,如不用仔细明大学读过甚么科目,同时最好 Point Form (要点形式)罗列。

常犯错误:求职信过分冗长,亦不能针对应征职位的要求,例如申请涉及地域性的职位,但求职信则纯粹列明过往工作种类,却不写明以往的工作曾负责过地域性的事务。

求职信内容例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9-03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开办高职通信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也日益壮大,而在历年的教材选用和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反映,很难选到合用的教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课程的教材之间交叉性很大,内容重叠严重,缺乏系统性。第二,很多教材仍然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导致的问题就是教材中很多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是跳跃着引用和出现的,学生根本无法自学阅读。第三,大部分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基本上都忽略了与现场设备的联系;少数涉及设备的也只是类似于产品说明书式的对设备结构和性能指标的表层罗列,而切合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教材则更是凤毛麟角。第四,目前的高职教育,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课程教学的实施,都强调面向职业和岗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现有教材离这一要求差距甚大。第五,现有高职教材普遍缺乏配套素材,虽然很多教材配备有电子教案即PPT课件,但通常也只是教材内容的复制版而已,根本不具备指导和应用于教学的功能。第六,通信行业属于高新行业,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有教材的更新周期严重滞后于企业生产现场通信设备和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周期。本文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高职通信专业现行教材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入手,提出教材体系系统化、教材内容职业化、表现形式立体化、支持教学做一体化的系列教材建设思路;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和蓝本、以校企合作为基石与主线、通过分析岗位要求解读职业标准、物化工程项目为教学项目,在高职通信专业中进行“四化”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

一、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思路与架构

针对上述问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教学团队结合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思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体系系统化。该系列教材的蓝本是成熟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依据一条明确、清晰的主线,重点解决课程之间的交叉、衔接问题,充分体现其系统性。第二,教材内容职业化。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即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为分析对象,将岗位要求与教材内容融合;全面解读铁路通信工(维护)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将职业标准与教材内容相衔接;同时引入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职业化。第三,表现形式立体化。在开发印制发行纸质主教材的同时,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案或教学软件,开发内容涵盖实践操作和基础理论的综合题库,建设包括案例分析、操作范例、操作规程、安全守则、学习指南及技术前沿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使其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第四,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向来都是课程改革思路的体现与物化,该系统化教材也不例外,由实际工程项目转换而来的教学项目承载教学做一体的思想贯穿始终。

据此思路构建的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分解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开发通信网络、通信工程、铁路通信和电信营销等四个模块的系列教材。

二、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通信网络模块系列教材

包括《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交换系统组建与维护》、《接入技术与设备》、《网络技术与设备》和《电源技术与设备》等5种教材。以电信网络的结构为主线分配规范各教材的内容,前三者分别对应电信网的三个构成部分即接入、交换和传输;而《网络技术与设备》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旨在解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通信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工作、生活服务的能力;不管是电信网还是计算机网络,都需要电源系统的支撑,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安排到《电源技术与设备》教材中。该模块系列教材的面向通信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电信机务员,各教材均以现行的主流通信设备为主线,内容定位在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接入系统、网络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基于现场实际的工作项目组织安排教学项目,以此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

(二)通信工程模块系列教材

包括《通信工程勘察与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编制》、《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3种教材。以通信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为主线,从工程设计工程制图工程概预算工程实施工程验收(工程管理范畴),每个环节均配置相应的教材;同时设计几个典型案例贯穿整个系列教材,即各环节的教材都会设置章节对统一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与实现;本模块系列教材主要面向通信工程企业施工和勘察设计岗位。

(三)铁路通信模块系列教材

针对铁路通信的专用技术和特殊要求展开,与公用通信相同的技术条件和设备结构的教材纳入到公用通信的相应模块,把铁路通信中的专用技术单独分离出来组成系列,分为《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数字调度通信系统》、《铁路专用通信》、《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和《通信线路》等5种教材。主要面向铁路通信工中规定的网络维护管理、机械室设备维护、现场设备综合维护、光电缆维护、无线维护等五个岗位和高速铁路通信综合岗。

(四)电信营销模块系列教材

以电信业务营销员和移动通信营业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包括《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和《通信网基础》2种教材。将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充分融入依托校内营销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的工学结合活动。

三、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成效

(一)形成“四化”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

“四化”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其结构如图2所示。以通信工程模块系列教材的开发建设为例,“六步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岗位面向分析并确定。通过调查分析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岗位设置,进而确定整套系列教程的职业岗位面向。

2.工程项目积累和资料准备。为确保教材内容的职业化,研发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收集实际工程项目资料,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提高团队的实践能力,以使所开发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更加贴近生产一线、工作现场和工程实际。

3.分析分解提炼项目资料。对所收集的实际工程项目各阶段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分析、分解和提炼;然后根据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的分类,选取典型案例的整套文件作为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的蓝本和素材。

4.确定教材目录和资源规划。重点解决各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又考虑到各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和《通信工程概预算编制》等3部教材成册然后根据对应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和要求,确定配套的资源建设规划。

5.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原理和理论上够用为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措施为,在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操作性和实践教学的需求;对理论性和原理性要求较高的部分,尽量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解释。(2)充分反映其职业性。内容选取和编排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要求、特点和生产的程序流程。(3)面向“教学做”一体。由于整套教材大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现场实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稍加改造,即可按照项目、任务工单式的方式开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6.实践检验和修订出版。将其所形成的校本教材和相应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多轮次的实践检验过程中修订完善,最后寻求公开出版发行。

(二)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带动和促进立体化资源库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现已公开出版发行教材8部,其中《列车无线调度通信》、《铁路专用通信》和《通信线路》等3部获铁路职业教育铁道部规划教材;2013年9月,《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和《电信市场营销》获“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教材均融入职业标准的规格与要求,可同时面向高职专业在校生和铁道行业在职员工;《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教材,针对铁路通信工(维护)中无线维护岗位的任职要求,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出发,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考虑“以岗导学、岗学融合”,使教材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为“工学结合、能力进阶”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开发建设出集培训(Training)、技术前沿(Technology)和技能鉴定(Testing)于一体的“3T”培训包。内容包括:面向高铁通信综合岗、铁路通信工和工班长的在职员工培训资源;面向在校学生进阶的技术前沿资料;面向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铁路通信工线务维护方向、通信管理局线务员和机务员、工信部通信勘察设计师等职业技能鉴定训练题库。应用“3T”培训包,已完成南宁铁路局和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高铁通信综合岗三期共96人工班长培训班8期共414人,完成通信岗位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班3期共77人的培训。2007至今,使用“3T”培训包,已完成1878人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证训练和鉴定。

以教材开发与建设为契机,带动和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获2010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和基站技术与设备课程获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中的特色课程,现代通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学院“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异常活跃,各种思路和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教材建设却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其实,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作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为教材建设能够带动和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而教改课改的成果最终将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本文对教材建设的探索,其主旨就在于物化的教材如何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成果,如何承载职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群.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2)

[2]嵇静婵.校企合作的电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10)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求职信内容例5

摘 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联结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中枢和纽带,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建设必须建立在职业岗位调查和准确的职业分析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按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突出职业岗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职业技能为本位,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前提基础;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13-03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对象,它源于历史文化、实践经验、科学技术等,并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有价值,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一直是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企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发展,要言之,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岗位要求发生了错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根据区域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客观要求建设课程内容,这不仅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1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提基础

课程内容建设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课程内容是否具有价值,是否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招生就业的质量,影响学校教学的经费投入方向、办学效益和教师继续教育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从理论上看,当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生变化时,高职教育只有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课程内容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连接职业岗位、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必须把课程内容建设作为突破口,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现实社会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色和当代技术发展特点,不断更新内容,拓宽知识领域,做好市场预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那么,课程内容建设如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呢.

1.1 建立职业岗位研究机构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一些高职院校在科研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建立了职业岗位研究所,人员配备3-5人,有的学校还吸纳了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兼职.这些人员一般熟悉专业内容,也懂得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专门研究劳动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调查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分析,及时把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给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挖掘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校外办学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5-10组成的校外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他们的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学校教学部门提供咨询和指导.

1.2 开展职业岗位调查,了解实际需求

职业岗位调查主要内容有:(1)区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情况.如科技发展、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及发展预测,各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地区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与学校专业群对应的职业群当前就业人数、需求人数,职工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种类及内容,未来需要开发的新的职业岗位;(3)历届毕业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一致,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所学课程内容满足岗位要求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职业岗位调查方式包括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网站查询等.

1.3 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

劳动市场的需求信息是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职业岗位研究人员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借助企业调查、招聘广告、网络媒体获取就业信息、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全程参与定期和不定期的人才招聘市场,定期邀请区域著名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能工巧匠、历届毕业生、学生家长代表等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了解社会岗位的职业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人才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外聘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市场信息和毕业生实习反馈过来的信息,把握职业岗位要求

1.4 重视职业分析,提供准确信息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要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开展职业岗位分析,这是课程内容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前提,课程内容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就缺乏针对性.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它制约着后续有关课程内容构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1]

针对各层次、各渠道获取的信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教研究机构要认真研究分析各方面汇总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职业岗位梯次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对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应当具备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化为课程标准,成为可操作的教学要求.为了做好职业分析,学校研究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案,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确保职业岗位各项能力描述的现实性与准确性.职业分析的重点是学校重点专业、主干专业对应地方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期望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吻合程度,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技能训练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适应程度、差异与解决办法,行业企业内部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学校各类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差异等.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调查结果,问题分析,调查结论,改革方案和建议等.

2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价值取向

2.1 课程内容建设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岗位实用性和适应性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即要求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内容脱离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化的客观实际,换言之,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实际,不实用.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在社会上不管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多年来,高职教育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课程内容建设却一直比较落后.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一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教给学生的知识、培养的技能大多落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使毕业生进了一些软件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得花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重新培训,这也正是一些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二三年工作经验的主要理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产学合作,让专业教师在行业企业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最新需要,力求做到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技能既不能陈旧落后,又不能过于超于现实,所教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尽量要做到专业复合,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专业知识既要体现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技术要求,也要根据行业企业生产与服务的现实需要,体现实用技术与规范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结论的的使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毕业生动态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岗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变化加快,人员流动性更强,职业岗位变换频繁,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人才处于生产管理的第一线,遇到的常常不仅仅是单项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太专太细,课程内容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跟上时展的需要.[2]157

不仅如此,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的选择、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上,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拓宽知识面,兼顾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知识交叉,技能复合,素质综合以及未来接受再教育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发展的潜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课程内容不能狭隘地针对某种具体的工作岗位,太专、太细,而要考虑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能跟上时展、职业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当然,这种适应性,是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更广泛的适应性应由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去完成.必须明确,无论是针对性还是适应性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认为,把握这个度的最好办法是把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结合起来.

2.2 课程內容建设既要重视“技能本位”,又要把握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要求.高职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与社会贴得最近,是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的一类教育,它承担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要求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立在就业导向基础上.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的设计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2]157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类型,社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毕业生是否是否称职,关键是看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具有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下功夫,在衔接职业岗位技术知识的获得和技术应用能力上化力气,要在实践课程上注重培养学生现场操作生产技术,现场解决实践问题的技术能力.当然,技能训练强调“技能本位”,必须兼顾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同步提升.在高职教育课内容中,知识和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技能和素质的养成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的发展,技术性劳动的需求递增及其地位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必须合理确定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比例,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防止过分强调“技能主义”“技能本位”,从而陷入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具主义”泥沼.

2.3 课程内容建设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与精英教育相比,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但是,它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从教育本质上看,高职教育是促进绝大多数人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普及教育和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认识到,高职人才层次本身也存在一个比较宽广的区间,既有人才规格层次的区分,又有人才从事岗位的层次区分.高职的“高层次”课程内容,首先,体现在生产一线需要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与生产管理.其次,体现在生产实践中高技术设备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创造性智力技能.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能够满足某种复杂劳动职业基本要求,并能在相应的职业中从事富有成效的劳动,针对某种复杂劳动,他们的心理素质合格而且能够胜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们的最大特点.尽管高职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行业、地区间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生源素质相对较低,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层次应合理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定位,不能过于理想化,不恰当地提高或降低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标准都是错误的.[2]161因此,课程内容建设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贯彻执行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成才教育”新思路,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等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都能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个性,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层次区间内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优势.

求职信内容例6

1.1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开展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满足就业岗位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高职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

1.2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创建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3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提高其就业能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加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2研究思路

为设计一套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特提出如下的研究思路:文献分析(调研)现状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原因与对策制定实训课程体系标准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实训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跟踪改进。

3研究内容

3.1具体研究内容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实训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

3.1.1以能力为本位的通信专业职业岗位群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以“模块法”职业标准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把通信专业(工种)分为:电信机务员、线务员、电信营业员、移动通信营业员、通信网络管理员、通信电力机务员、市话测量员、电信业务营销员、用户通信终端(固定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移动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销售员。对通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划分能更好地将此职业标准融入到高职高专通信类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可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既满足电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3.1.2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实训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模式:以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1.3构建高职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实施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校通信专业实际情况,对实训课程体系实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如何根据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三个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见下图1:

3.1.4建立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研究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成功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与之配套。

3.2研究目标全面借鉴国内高职通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现有实训教学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及现有通信专业课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开发高职通信实训教学校本课程的设想。本研究拟通过对通信专业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构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成为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从事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岗位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2)研究通信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如何注重人文与技术科学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研究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特点,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4研究方法

4.1调查研究法对某市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对部分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职通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需求以及专业技能现状的调查等,同时把调查内容分类建立档案库,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求职信内容例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09―03

加快任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教学内容更新对推进任职教育教学发展至关重要。教学内容是院校教学的核心,体现了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院校教育的成败。随着任职教育转型的实现和任职教育深化发展,规范各级任职教育教学内容,完善任职培训课程体系,建立院校与部队联合审定、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一、教学内容更新是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有力驱动

任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区别在于目标定位不同,从表象上看,反映教育培养目标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设置的教学课程体系,而从本质上讲,培养目标是由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即教学内容决定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决定培养目标实现。与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或教学方法相比,一定的教学内容会更直接地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尤其是对既有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优化或更新,不仅需要进取的态度,更需要科学、慎重和负责的精神。

我军的任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已基本完成。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讲,在任职教育初期,主要任务是培育任职教育观念、准确把握岗位任职需求、构建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加快任职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等。现在已进入任职教育深入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联教联训机制等。在众多发展制约因素中,教学内容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抓住教学内容更新改革,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在任职教育转型初期,各院校普遍关心的是如何建立适合于自身培养任务要求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而当时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以学历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对培养对象岗位任职要求的理解,通过教学内容提炼及宽度和深度的改造而移植产生的。随着任职教育实践的深入,各院校都感觉原先制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更新成为任职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任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参训学员反映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学内容相关,如教学内容起点不合适、宽度和深度不适当、与新法规新战法新装备结合不紧密、知识培养内容与技能训练内容不协调等,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教学内容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愿望,没有遵循“新、深、精、实”的原则,科学设计,形成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以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深化任职教育转型、推动教员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一,所谓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优化设计,最终必须体现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对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发生作用,否则,一切设计都是空谈;其二,任职教育实践表明,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学历多高的问题,而是是否了解岗位需要,是否能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员不仅对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通过课堂讲授将教材中没有的新内容及时传授给学员;其三,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运用效果因人而异,任职教育实践1表明,衡量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通过最短的教学时间将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的知识和能力。为此,要求教员不仅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在研究教学内容与其最佳传授方式上下功夫;其四,以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实践表明已经付出的投入有些只是交了学费,要么发挥不了实质作用,要么很快便不满足教学需要了。究其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本质要求,没有把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变化规律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必须不断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只有使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真正反映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符合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体现岗位任职的最新需求,才能保证任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任职教育应有的效益。

二、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现状与内涵

近年来,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效果还不够理想,教学内容更新的步伐还不适应任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没有成为任职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有的院校由于抓教学质量的导向存在偏差,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教员对教学内容更新的愿望不够迫切;有的教员由于对岗位任职需求的把握不准确,使得教学内容更新的目标还不够明确;缺乏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一体化的统筹管理,使得教学内容更新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院校与部队的协调机制不够顺畅,致使部队建设的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渠道还不完善,使得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还不及时;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缺少明确的教学内容更新评价标准,难以反映教学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适用性等。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究竟更新什么,这是提升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关键,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应当注重体现以下内涵。

(一)体现军队建设新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要求,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军队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体现我军战略转型的新内涵”]。根据战争形态和军队使命任务发展变化更新教学内容,是军队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客观规律,也是军队任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体现武器装备新发展

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是军队建设发展最直接、最活跃和最显著的因素,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产生作战样式的变化,也给后勤保障的变革带来巨大的牵引作用,同时武器装备的变化,使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任职教育教学和训练方式产生相应的改变。我军正处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大量的信息化装备陆续配发部队,部队的战备、训练、管理和保障模式都发生重大变化,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联合训练逐渐成为院校和部队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体现武器装备新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将武器装备最新功能原理融入教学内容,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思想;就是要将武器保障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体系;就是要将武器实操训练融入教学内容,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手段。

(三)体现后勤保障新要求

军队后勤建设与作战指挥和武器装备建设等的显著差异在于,军队后勤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改革密切相关,而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力量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军队后勤改革越来越趋向于同社会保障融为一体,平时是这样,战时同样离不开社会的物质、人力和技术资源。开展军事后勤人才培养任职教育,其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与地方社会的关联性非常突出。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体现后勤保障新要求,就是要密切跟踪军队后勤保障改革新动向,不仅要将作战后勤保障最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还要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最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四)体现任职教育新方法

任职教育教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要求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首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予以配合,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有些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教学保障条件予与支撑是难以实现教学开展的,往往当有了某种教学保障装备后,就可带动教学内容得以相应的充实,引发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更新改革。再次,从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之间的关系看,任职教育有两种教学训练模式:一种是院校和部队单独开展的教学训练模式,这是任职教育的初级形态;另一种是院校和部队综合开展的教育训练模式,这是任职教育的高级形态。这两种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训练的考核等都有很大的区别。随着任职教育的深化,必将有更多的任职教育向院校和部队综合开展的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三、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不是一时的教学改革,将始终伴随任职教育深化而不断完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需要主动跟踪新军事变革步伐、大力开展知识创新、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工作机制,使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成为院校的自觉意识和教员的自觉行动。科学构建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工作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提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思想认识

中央军委《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任职教育改革时提出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体现部队建设、作战训练、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总参谋部《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明确要求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需求。军委和总部的指示为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充分认识到,没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即使有先进的教学保障条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水准的教员队伍,也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无法实现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和时效性目标。要在任职教育院校领导和教员的头脑中树立起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员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愿望。

(二)完善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对任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学内容更新要求比较具体的是《军队院校优质课程评审标准》,但教材建设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缺少与教学内容更新的对应评价标准。要进一步完善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教学内容更新的评价比重,明确教学内容更新的评价方法,使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改革中“研究教学内容更新、在教材建设中体现教学内容更新、在授课训练中落实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肯定,以便充分调动教学内容更新改革的积极性。

(三)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载体,在教学实践中,院校教材更新换代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任职教育院校教材更新的频率高于学历教育院校,这是教材稳定性与教学内容动态性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即在客观上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教材建设始终是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最有力的促进。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材建设观念和僵化的教材建设程序对教学内容更新产生一定的制约。必须对教材编写立项、审查、出版、使用、淘汰等环节进行科学优化,适应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规律性,充分发挥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参考教材等不同教材性质,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不同教材形式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及时体现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和有利于教材建设效益的任职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

(四)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平台,畅通教学内容更新渠道

军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改革不是某个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责任,也不是哪一门课程本身的事情,更不是凭某位教员个人就可以实现的。它涉及机关的决策指导、院校的不懈努力和部队的密切配合。对联合作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需求,使得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需要全面了解不同军兵种和相关岗位的前沿动态。目前,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最大的障碍是新教学内容从何而来的问题,由于军兵种的差异、不同部门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同岗位系统的体制束缚、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限制和各种保密要求,使得任职教育院校掌握教学内容更新的最新信息受到较大限制。跟上新装备的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超前培养了,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将制约任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需要构建起教学内容更新的畅通渠道,真正实现“机关的决策精神随时融入教学,科研成果能及时转化教学,部队建设新成果不断充实教学”,使各军兵种和专业岗位之间、院校与部队之间、院校与地方工业部门之间具有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使教学内容更新和教材建设都有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76.

[2]王晓华,潘丽娟.军队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深化研究[J].炮兵学院学$1~,2011(2).

求职信内容例8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与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相比,应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业务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紧密围绕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还要满足会计相关证书、会计技能竞赛的需求,使课程与职业岗位、职业证书和竞赛知识紧密融合。

1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

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对权威的大纲作为指导,会计信息化课程要么变成纯理论课,要么变成软件演示讲解课。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合理,缺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没有结合会计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会计技能比赛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老套。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等传统教学方法。

2“岗课证赛”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研究

2.1岗课融合的教学模式

“岗课相融”,就是将企业各项会计岗位的技能和要求融入到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技能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业务能力,让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可仿真会计职业岗位,将真实工作任务分解后作为课程的学习任务,将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融合后应用到会计信息化课程中,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一致的情形,保持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协同性。2.2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会计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所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证明,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课证融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从业准入实力。在设置课程内容时,结合财政部相关资格证书和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考试内容,能为学生提供通过这类考试的机会。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可以进行相关创新,以行业普遍认同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课程某一部分的实训成绩,实现了课程与行业互相呼应。

2.3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始的技能大赛,可以作为补充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课程内容设计,通过课赛互促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支持课程教学,能促进课程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3“课证岗赛”相融合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课程内容改革

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来设计和安排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授课内容,以企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项目和任务,教学过程中采用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利用情景化教学方式仿真企业职业岗位、业务单据和业务流程,课程充分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力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3.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3.2.1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支持教学,如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建立仿真化的实训室和职业岗位,让学生如同真实置身于企业的业务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及情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小了学生今后面对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项目教学法。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利用企业实际经济业务案例和实施项目,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布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融。3.2.2教学手段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高新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通过大量动画、视频及图片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同时,推进网络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与时俱进,遵循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规律和社会行业的需求,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大赛的相互融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这样更有助于提升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

求职信内容例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愈演愈烈,会计行业也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会计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行业或部门都离不开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走向和未来的决策。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正确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决策者所服务,是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每一个行业人员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作了以下分析。

1“不做假账”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

(1)会计行业中,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做假账”,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能工作便是核算,提供各经济方能够进行正确决策的相关会计内容。所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是对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2)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对会计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不能做假账。其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如下: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公平客观,不能,不能,不能越权等。既然身为一名会计人员,就要谨遵职业道德,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更不能违背国家的相关法律。

(3)在会计行业中,如何塑造会计环境是会计行业的重中之重,其中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不能做假账。现阶段,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影响巨大,以至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问题频频上演,导致该结果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既有会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大的因素;既有单位内部的因素,也有单位外部的因素,诸多实证表明,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影响颇大。

2假账的原因分析

在会计做假账的同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国内外都是普遍存在的,其结果根据其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表现,笔者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产生假账的相关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在我国,由于会计人员的上岗门槛比较低,使得会计岗位人员没有上岗职业资格证便上岗,因为其没有经过相关会计内容的学习,其法制观念淡薄,当他们在做了假账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行为违法,有的会计人员意识到做假账的坏处,但是并不知道其严重性。同样,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礼教国家,其法律观念淡薄,执法力度跟不上,造成了一些会计人员做了假账,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纵容了犯罪。其二,监督工作不到位。当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后,管理者和经营者两者之间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不一致,同时两者之间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协调,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做假账现象的猖狂。其三,做假账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有的单位的经营者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有的经营者为了粉饰业绩,教唆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肆意的修改;有的单位的经营者为了部门的利益而虚报财务数据;有的单位会计无上岗资格证,会计素质低下,没有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其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严重失真。

3怎样才能杜绝“做假账”这一基本要求

(1)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不做假账”的内部制约机制。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借助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一系列的方法,对单位的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变动、成本费用、销售与回款、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收益分配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

(2)以《会计法》为依托,建立完善的“管人”机制,这是确保不做假账的关键所在。所谓“管人”,一是管住单位负责人,二是管住会计人员。

(3)强化会计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的监督体系,不仅仅要从内部的监督着手,更要联合外部监督的力量和其他监督体系,多管齐下,共同构成会计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控制部门,其要与会计部门完全分开,切勿一人多职;外部监督,以政府监督为主要监督;审计监督和税务监督等其他监督,要能够将会计师审计制度进行落实。以此来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共同对会计的信息质量进行监督控制。

4会计的职业道德

道德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会计的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它能够引导和制约一些会计行为,同时也是调节会计工作过程中各经济双方的利益,它所包含的内容甚广,但其中也有其重要的核心内容,如何找出其核心所在,是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现有的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描述中,会计的职业道德包含的内容如下:爱岗敬业、公平公正、工作端正、如实核算、兢兢业业、秉公办事、遵纪守法等。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会计的实践基础之上,是长期以来广大的会计工作者通过会计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会计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推进了我国的会计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职业道德的规范不能以偏盖全,而是各个行业应该有各个行业的鲜明的特点,只有各行业有其自己核心的道德内容,才能对规范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比如,在医学界,“救死扶伤”是其鲜明的特点;司法界,“秉公办案”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表现了其在该行业的行为准绳。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中,也应该有其核心的内容,来代表其行业的鲜明特点,同时要对该特点进行理论的阐述和实践的证明。如何找出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使其既能够正确反映会计的职业道德,又能对会计行为进行评判,同样成为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中的课题内容。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要遵循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制定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同时,要符合社会主义的一般公德内容,因为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公德的具体体现,所以应将其考虑在内;其二,核心内容的制定必须能够反映会计工作行为的基本特点,能够反映会计从业人员这个特点群体的责权以及社会所赋予其的责任。其三,核心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出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能够使该行业的人员得到认同,以此来实现其约束的能力。其四,核心内容必须简洁凝练,方便记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会计的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讲真求实”。这其中,“讲真”包含的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敢于说真话,在对于权势压迫和利益驱使下,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种对社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敢于说实话,说真话,能够对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如实准确地反映。尤其面对利益的诱惑,要有一颗平常心。其二,要追求真理,会计的相关职能不仅仅是如实反映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同时要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为利益所驱使,在具体工作中要能够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求实”包含的内容同样有两方面:其一,数字准确求实,在对会计数据进行核算上,要能够做到准确无误,能够用准确的数字反映出财务的基本状况;其二,工作求实,会计人员在其从业过程中,要能够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等。“讲真求实”四个字综合起来可以囊括会计行为活动的整个过程,但与此同时,会计行业的内容非常广泛,不是仅仅几个字可以概括的,“讲真求实”只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核心的内容,一切的会计经济活动可以从最核心的内容出发,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衍生出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最终形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框架体系。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会计行业的不断进步,职业道德的框架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会在不断发展中更加完善。

5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意义

5.1有利于提高会计综合素质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道德行为准绳为标准,在会计工作中,更要以会计的职业道德为执业标准,同时会计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的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市场的经济秩序是否井然有序,直接与会计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会计的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会计信息质量也息息相关,一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的水平。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会计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会计正常的工作过程中,对其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和道德准绳,同时也能促进会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完成,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秩序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5.2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属于意识的形态,它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截然不同,同样会计的职业道德也得不到国家权力的保障,但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能力、意念、品德等对会计的工作影响更为巨大。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和动机有相对的要求,秉公办事、公平公正、依法行事等,其从根本上引导人们遵守职业道德,以法律为准绳,以此来规范会计的各种行为。除了政府及各级监督部门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同时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要从自身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通过内部和外部力量来共同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完成。

5.3有利于调节各方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的纷繁复杂,各方的经济利益显得尤为突出,在会计的活动中,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等各方的利益,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问题上有了更高要求。这其中,投资人要能够获取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以确定自己是否还要继续投资,投资多少等;债权人通过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以确保自己的债权完好无损,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和侵害等;管理者通过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以确保制定的预算决策以及发展方向是否可行。当各方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的职业道德可以引导会计人员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会计的一些行为,从中调整各方的利益,对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巧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现象的辩证评析[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宁兰华.财会教学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02).

求职信内容例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3-02

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过程。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向何处?高职教师该如何发展?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或方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信息化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化之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领域二者的作用是同等强烈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迫的推动压力。

(二)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PC机;第二阶段以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第三阶段以普适计算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电子书包和移动无线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源动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教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是电子书包与移动设备的应用,高职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这是基石。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要求较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中习得的实践经验与专门技能。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必备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产品等相关知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相对松散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理念、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这包含多媒体课件和教学信息设备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教学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科研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科研与学习表现为科研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使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与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基于所从事的专业纵向的以及横向的认识与积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综合体。信息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开发与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应用于教学与科研,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集合体,是贯穿体现于教师教书育人与职业生涯发展各个环节的素质与修养。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时代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时代和职业需求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得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理念。现代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高职教育教师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并且以信息化思想和技术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二)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专门训练主要靠培训。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形式一般有教师进修、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和学历提升。

高职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专业随着社会变迁和职业升级而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规格,这就需要教师跟上形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道德品质的传播,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与体验。信息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企业锻炼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锻炼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分散进行的;在内容上可以是生产实践,也可以是技术指导。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三)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一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后记、个人博客等不断反思。现代教师教学实践主要是信息化的教学,教学场地是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高职教师不应仅是教学能手,而且应是科研能手。高职教师科研既可以是科技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单独研究,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文献检索、虚拟仿真、网络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科研已经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四)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团体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联盟。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网络虚拟社区、讨论组、QQ专题群以及主题论坛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职教师群体共同成长。高职教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或是行业的技师能手,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跨时空的开展交流沟通,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家尤其是一线能工巧匠通过共同体平台,撰写实践反思日记、分享实践工作经验、上传工艺资料、推广技能技巧,能有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