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太极拳活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03

太极拳活动总结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1

黑龙江省人民政协副主席陶夏新,黑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省体育总会副主席李峰等出会。李峰在讲话中说:“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成立暨首届理事大会的召开,是提高我省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代表省体育局、省体育总会表示热烈祝贺!”

他指出:“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华武苑的奇葩和东方文化的瑰宝,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传承文化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主席、总理和邓小平同志等,对此都有过号召、倡导和赞赏。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太极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习练人群最为广泛的武术拳种,无论在群众体育事业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都占据重要的一席。”

他着重指出:“黑龙江省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优良传统,涌现出哈尔滨、大庆等颇有影响的市(地)。成立省太极拳协会对于推动太极拳运动在我省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天的大会开得很成功,会议通过了多份重要文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于落实,要趁热打铁,上下共同努力,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一是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优势,以“发展群众体育,普及全民健身”为宗旨,以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为载体,抓好全省各市(地)太极拳协会的协调服务与管理。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先进市(地)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传递健康快乐,团结带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搞好科学健身养生,增强人民体质。三是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太极拳协会组织及所属站点馆校等的基础前沿作用,弘扬太极文化,抵制迷信愚昧,为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省体育局和省体育总会要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期盼你们把全省各地的太极拳及全民健身运动搞得蒸蒸日上、好上加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衷心希望全省各级太极拳组织以这次大会为新起点,狠抓基层,夯实基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义龙代表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太极拳活动,组织太极拳培训,承办太极拳竞赛。协会作为推动太极拳运动发展,引领太极拳健身活动普及,促进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全省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将对我省太极拳行业实行统一的协调服务和管理。成立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对于团结带领全省太极拳爱好者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黑龙江,推进我省太极拳运动乃至促进我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他着重指出:诞生后的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盛世开篇,形势大好,既喜人又逼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本届理事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促进全民健身,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普及与提高、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抓基层、打基础,落实“七个走进”(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机关、走进军营、走进乡镇),实现各太极流派、太极拳种的大团结、大繁荣和大提高,促进和谐发展,把我省太极拳运动推向崭新发展阶段,为构建和谐黑龙江,推进黑龙江省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作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是全力抓好“六个加强”。(一)加强活动开展,促进推广普及。一是落实好“太极拳活动月”;二是落实好“全民健身日”活动。(二)加强竞赛交流,提升技术水平。(三)加强培训辅导,壮大骨干队伍。一是坚持常年举办各级、各类太极拳培训班,增加培训和辅导人次,不断扩大我省太极拳运动的群众基础;二是培养、考评教练员和辅导员,壮大太极拳师资队伍;三是组织表演队和运动队坚持常年表演与训练,壮大骨干基础;四是组织评选太极拳荣誉称号;五是着手开展太极拳段位制考评;㈣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活动网络。一是面向基层,坚持“七个走进”;二是调整充实区、站领导人员,为加强区、站组织建设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三是对基层辅导站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四是抓好长效机制建设。㈤加强传承创新,延伸发展领域。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各流派、各拳种的大繁荣、大团结和大普及;二是开辟残疾人习练太极拳新阵地;三是积极创建太极拳示范基地;四是加强与推广普及健身气功的有机结合;五是寻求合作支持,加强经济支撑。㈥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太极品牌。一是利用“哈尔滨太极网站”,扩大我省的太极拳宣传;二是编印《黑龙江太极拳》报,交流各地、各单位太极拳工作经验;三是加强对外交流,扩大我省太极拳的影响。

大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章程》、《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会员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会旗、会歌、会徽》和《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暨首届理事大会工作报告》等文件。

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主席:陶夏新

副主席:李峰

高级顾问:李德印、陈正雷、赵幼斌、于立光、游玄德

技术顾问:王战军、昊宪民

会长:杨义龙

副会长(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傻恩、王燕(女)、王凤春、王国铮、王培昌、勾继锋、田大华、刘彬、孙毅(女)、孙国梁、师平(女)、李承祥、李挺海、李翠霞(女)、沈、张永明、张希伟、陈立鹏、战波、姜永平、姚忠先、贺岳立、费风林、原华(女)、顾广滨、高德明、郭旭茂、唐英伟、崔学志、靳可轶、鲁仲平、潘跃喜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太极拳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集养身、健身、修身、医身于一体的拳术。太极拳进入社区,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太极拳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社区体育、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的顺利进行等皆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泗阳县城区锻炼点(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参与太极拳运动人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区太极拳锻炼点的100名锻炼者。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文献,为本文课题研究提供相对充实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对太极拳运动的相关要求和愿望制定调查问卷。问卷经专家意见进行必要修改后发放。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数理统计法。使用Excel汇总并用Windows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泗阳县城区锻炼太极拳体育人口统计变量

本次总调查100人中,男性46人,占46%,女性54人,占54%。年龄40岁以下9人;41~50岁18人;51~60岁41人;61岁以上32人。从结果来看:泗阳县参加体育锻炼者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多于年轻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追求健康成为时代主题;中老年人大都已退休,业余时间多,为他们从事运动健身提供更多的时间,通过运动来消耗业余时间,也大大舒缓了老年人孤独感与寂寞感。

从年龄、参加锻炼情况维度上,青年人练习太极拳的人数比中老年人少,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人承担了主要的家庭责任,而中老年人的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多,且是中老年人愿意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城镇建设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锻炼者可能无子女在身边,老年人口缺乏心理慰藉,进而产生孤独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了老年人的锻炼。

2.泗阳县城区的锻炼人口对太极拳健身功能的认知

调查显示,泗阳城区太极拳锻炼人口对待太极拳健身功能的认知是充分肯定的。认为“太极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完全符合的占统计人数的62%,仅有1%的人认为完全不符合。而对待太极拳是修身养性的拳、是医疗保健的体育和是一种健身方法的完全认同的分别占统计人数的67%、57%和51%,完全不认同的仅占有统计人数的6%。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泗阳县城区太极拳活动的开展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太极拳本身作为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生俱来就具有民族性特质,形成了地方性特色,具备民间体育属性,泗阳城镇社区的太极拳具有其民间性特点。社区群体练习在一个较为宽松、舒适的氛围中度过,整个过程心旷神怡、豁达舒心。通过太极拳锻炼宣泄内心压力、抒感、陶冶心情有明显的娱乐色彩。

3.泗阳县城区太极拳锻炼人口的锻炼动机

认为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8%。现在的年轻人都将事业、学习、家庭放在首要位置,中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多,中老年人通过习练太极拳结识新朋友、丰富生活。认为太极拳具有消遣娱乐、增进人际交往功能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9%和 54%,认为太极拳具有调节精神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1%,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处于离退休前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新的精神生活,太极拳可以填补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认为具有学习技术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2%。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成为泗阳城区太极拳锻炼的首要因素,说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被泗阳城区锻炼者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泗阳城区太极拳锻炼者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以弥补运动不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消遣娱乐,丰富生活为主。分析认为:泗阳城区太极拳锻炼者对于练习太极拳目的单纯,大多数练习者并不需要了解太多有关太极拳文化、理论等深层含义,但他们接受并且需要太极拳运动的养生保健功能。

泗阳县居民的健身欲望强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泗阳县太极拳练习者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且中老年人占主导;泗阳县太极拳绝大多数练习者需要太极拳养生保健功能。

参考文献:

[1]汪文奇.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6-48.

[2]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8:33-34.

[3]冯志强,孙剑云.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35-04

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发生了系列的嬗变,其结果多有不如国人所意。近几年来专家学者纷纷对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研讨,但仍没形成定论。笔者认为研究武术,必须从其母体开始,武术的母体是什么呢?本人赞同“武术‘母体’是指明清以后形成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类拳种及器械技术”这一观点。毫无疑问,没有拳种的依托谈武术的发展。孙氏太极拳作为拳种的一个流派,其传播的广泛程度相对较高,但在太极拳流派内部作比较时,却显得并不乐观。本文试图利用传播学这一较为成熟的学科,从传播类型的角度对孙氏太极拳传播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不如其它太极拳流派传播广泛的原因,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利用两届“孙氏武学交流大会”活动和对孙氏太极拳练习者的走访,以及通过信函和网络等形式,对国内外孙氏太极拳练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获得有效问卷395份。

1.2 访谈法 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选择了北京、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具有代表性的社团组织进行走访、调查。同时选择孙氏太极拳传人中的相关学者、武术名家及传人代表19人进行开放或半开放式访谈。

1.3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太极拳传播方面的信息、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孙氏太极拳传播的主要方式 在武术拳种的传承过程中,家族或直系亲属的传人在拳种的发展传播中往往起到巨大的作用,因而,家族的传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其传播行为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孙氏太极拳问世并广为人知是在上世纪20年代,而且,早在1916年,“北京体育研习所”许禹生就请孙禄堂去该所讲授太极拳,以及北京“四民武术社”、天津“中华武士会”也常请其去讲学,由于众人对其的太极拳技、理法都表示钦服。时人就称其太极拳为孙氏太极拳。另有,20年代之前孙存周就常住上海及杭州等地,“应上海武技社之邀请,教授社中教员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等家传武学。虽不如杨氏太极拳传播的早,却并不比陈氏太极拳为人所知的晚。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就一直是按照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的,虽然此后孙禄堂历任总统府“武承宣使”,于中山公园行健会讲学,中央国术馆武当掌门,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兼副馆长,但在孙氏太极拳的教学与传授方式上并没有改变。孙存周子承父学,但在孙氏太极拳的传播上同样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至“”后,以孙剑云(第二代)及孙叔容(第三代)为代表的孙氏家族传人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播活动,虽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会,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改变师徒传承的方式。

以上是孙氏家族传播方式特点,至于当今孙氏太极拳的主要传播活动方式,通过作者于第一届(盐城)和第二届(定兴)“孙氏武学交流大会”(以下简称“交流大会”)中所作的调查,及查阅文献和走访结果来看,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播是以师徒传播为基本。配合研究会这种“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进行开展活动的。

“交流大会”的报到登记统计结果显示,到会者有71.3%来自于不同的社团组织,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了相类似结果,如:64.87%参加过孙氏太极拳的社团组织活动。另有(如表1)86%是“拜师入门”或“随师父学习(但没拜师)”开始练习孙氏太极拳的,说明了师徒传承方式的比例占绝对的优势。

另外,根据现有国内外24个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或其它相关社团组织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一致:有88.45%被调查者认为学好孙氏太极拳要拜师入门;有91.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用拜师入门而只通过资料”不能学好孙氏太极拳。这一结果也充分的显示了被调查者在对待孙氏太极拳的传播认识上更多地倾向于师徒传承。

2.2 孙氏太极拳传播类型具体状况分析 从研究的结果看,孙氏太极拳主要是依托“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社团)”进行传播的,这是一种多种传播类型交织在一起的方式。

2.2.1 人际传播方面 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了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借助于媒介的间接传播。在各种外在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最原始的、历史最悠久的传播类型。

通过对孙氏太极拳有关社团组织和孙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的调查走访或,清晰的看到,绝大部分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传授的,无论是师父与徒弟关系的教授还是老师与学生、朋友之间等关系的教与学都呈现出武术传统的传承特点,即是“言传身教”或曰“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如前文所述,从调查问卷的结果(表1)上显示同样具有一致性,即师徒传承方式占绝对的优势;另有(如前所提)88.45%被调查者认为“要拜师入门”才能学好孙氏太极拳,有91.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通过资料不能学好孙氏太极拳”。可见孙氏太极拳的练习者绝大部分(91.72%)认为只有“拜师入门”才能学好孙氏太极拳,并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有86%的被调查者)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孙氏太极拳的现在传播类型仍然是沿袭传统,以人际传播为主要的传播形式。

2.2.2 群体传播方面 群体传播就是指以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突破了人际传播的简单格局,也有定义为没有固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人群中所发生的信息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相比起来在实现广泛传播方面显然更加具有优势,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孙氏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除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外。同时也出现了占有较大比重的群体传播类型的配合、补充。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个师父带几个徒弟、或几个师兄弟、或“辈分”并不确定、或几个朋友熟人之间定时或不定时的聚在一块练习或交流,这是作者在对国内19个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或相关的社团组织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同时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显示中也能得到相应的证实(表2),有48.61%左右的人不是独自练习,而是“和人一块”或“集体一起练习”;其次,就是有些辅导站授拳,或者个别高校的选修课教学。对于前者,来辅导站学练的往往还是以“一对一”的传授为主,并且其核心组员还是师徒关系,如开封孙氏拳研究会的张新明于铁塔公园设立的孙氏太极拳辅导站,北京的白普山在朝阳公园的孙氏太

极拳的辅导点,太仓的沈宝发等在市体育场的太极拳活动点,等等情形就是如此,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对于后者,依托高校进行集体授课的也只有河南大学的孙氏拳研究会,现在已经开了5期选修课,应是群体传播点较为突出的一个范例,这种方式对孙氏太极拳的知名度的提高来说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虽然这些群体都是非正式群体,而且,在作为群体传播的同时也交织着,或者说离不开人际传播,对于整个孙氏太极拳的传播来说是同样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这一比例在孙氏太极拳整个传播方式中毕竟未能占据主导,因而只能说是对人际传播的配合及补充。

2.2.3 组织传播方面 组织传播同人际传播一样,是人类古老的传播形式之一,其概念是指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的一切形态的传播,组织传播惟一本质的属性就是传播主体是组织。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严密的社会结合体,有着明确的目标、制度、纪律、严格分工和统一指挥管理体系,是人们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分散的个人或松散的群体不能承担的生产或社会活动而结成的协作体,组织传播也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在已成立的国内19个社团组织中,除北京孙禄堂武学文化发展中心挂靠在工商系统外,其余都是在民政局登记注册,挂靠在相应的体育局或武术协会,孙氏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组织,属于民间社团组织。然而,这些组织(包括了解的部分国外研究会)。从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是徒有其名。下面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为例。

最早成立的“北京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是由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亲任会长,组织成员中几乎涵盖了孙家所有后人,成立时亲临现场的有国家体委武术处的领导,如赵双进、刘哲等人,及北京的各个派别的武术名家,如吴图南、冯志强、李子鸣、袁敬泉等,那个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从成立至2003年孙剑云去世,这20年来一直就是“家长式”的运行与管理,并没有按照“社团”运行的方式去开展活动或发展,造成很多对孙氏太极拳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派系之争)。现在客观的说是“名存实亡”,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连秘书长都没有了!从会长提供的资料显示会员有30来人,实际上经常来往的只有10人左右,到目前为止连会员制都投有施行,实质上只能算是个小群体活动。

由孙叔容1991年在开封创立的“开封孙氏拳研究会”情况也不乐观。成立之时,笔者正就读于河南大学,随后几年亲历研究会的很多活动,实际上也是以师徒关系为主,一种类似“家长制”的组织与运行方式。由于孙叔容晚年回到北京定居,加上“事件”的影响,“开封孙氏拳研究会”一度呈现解散状态,直到2006年5月才又重新恢复。新恢复的研究会在相关活动章程上按照社团组织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规范。然而,目前活动的开展和以往区别不大,还是停留在自己(师兄弟之间)内部的交流,仍然是各自授徒。

成立于孙禄堂当年任教的江苏省国术馆之地的“镇江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虽其会长霍培林还曾为该市的武术协会主席,其实际情形也类似于以上两个研究会。

成立于2004年的“河南大学孙氏拳研究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孙氏太极拳发展中唯一的一个依托高校进行传播的组织。虽然有其鲜明的特点,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与其它研究会相比,不同点就在于利用了学校设置的公选课讲授孙氏太极拳,而其组织成员依然是“开封孙氏拳研究会”里的师兄弟,除一人开选修课,其余开展活动与“开封孙氏拳研究会”没有区别,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相关章程,看似组织,实际上也只能算是“群体”,一个更小的群体。

最后是“北京孙禄堂武学文化发展中心”。这是2004年由孙叔容、刘树春等组织成立的一个有别与其它研究会的组织。其隶属于工商系统,与其它研究会组织区别的是其带有某些商业性质,不完全属于“非营利组织”。实际上情况又如何呢?从组织机构上的成员组成来看,仿佛是一个孙氏太极拳传人的一个大统一,不光是涵盖了孙氏家族后代,及北京、开封、江苏、河北、天津、上海等地的孙氏传人,甚至还包括了台湾地区和海外的孙氏拳传人代表。但是,真正的工作开展是由很少的几个人参加,海外和台湾地区的仅是挂名而已。成立四年多来,虽说参与组织了三次“孙氏武学交流大会”,但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据所,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工作,依然是一个分散状态,个人以师徒传承方式进行的。

综合看来,单从孙氏太极拳的传播角度来说,这些“民间社团”虽然作为一种组织出现。对孙氏太极拳的推广、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作为一种组织,实质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传播。

2.2.4 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状况 大众传播是几百年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形式,又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传播形式。与前面的三种传播形态相比,其规模最大,信息复制速度最快的一种。

网络传播是指在“四分法”之外的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并且有人认为“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后大众传播时代”。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范围广泛、手段丰富、双向交流和选择性强等特点。它可以承载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

尽管作为武术拳种的传播,尤其是技术部分,自古以来都是言传身教,但是,勿庸置疑,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对拳术的传播与发展的广度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经过研究发现,孙氏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在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方面做的还很欠缺。

首先在书籍出版方面,通过查阅《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1903-2002)发现,孙氏太极拳有关著作竟占太极拳类书籍的4.5%左右,而且出版过的书籍发行量也是有限。同时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孙氏太极拳相关理论方面的资料的匮乏。

同样,打开现在发行最广泛的几种与武术相关的刊物。如《中华武术》、《武魂》、《武林》、《精武》、《武当》、《少林与太极》等等,同样发现有关孙氏太极拳方面的文章很少。

音像制品方面。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还不如陈式太极拳的冯志强一人推出的多,远不及陈、杨氏太极拳那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从电视宣传方面来看,更是如此,除一些同时展现几大太极拳流派以外,极难看到有关孙氏太极拳的影子。

另外,从调查问卷中“你第一次知道孙氏太极拳是通过什么途经”的回答结果(表3)来看“朋友的影响”超半数,而选择“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及“观看比赛”等与大众传播相关的总和只有18.02%。可见孙氏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方面的缺陷。

至于网络进行传播方面孙氏太极拳利用的也不足,现在与孙氏太极拳传播相关的网站很少,通过采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对“太极拳网页(站)”进行相关搜索,分别用“氏”和“式”作为搜索词分别对各派太极拳进行搜索。其结果(表4)显示,两种搜索的结果是孙氏(式)太极拳的相关篇

数最少,而且差别巨大。的确,如陈式太极拳相关站点比比皆是,而且是形式多样,很多站点采用中英文对照宣传(如“郑州陈氏太极拳馆”等),还有专栏进行传播(如“陈瑜说拳”等)。这些都是孙氏太极拳所没有具备的。在被称作“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网络日益发展,显然,孙氏太极拳在网络传播上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氏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运用方面远远落后于陈氏、杨氏等太极拳流派。尤其是在现代传播最主要的两种媒介,即“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两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欠缺。

2.3 与其它太极拳流派在传播类型上的比较 在太极拳的几大流派中,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在传播类型上同孙氏太极拳比较起来,显得更加合理化,主要突出在前者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是组织传播方面。杨氏太极拳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有了较多专门的组织传播,如在上海由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武汇川创办的“汇川拳社”,叶大密的“武当太极拳社”,以及李雅轩在南京组织的“太极拳社”。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加个世纪80年代。杨氏太极拳的组织传播更是轰轰烈烈,例如,北京的刘高明、崔仲三、张勇涛等杨氏太极拳的传人就利用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位置,成立了“杨氏太极拳研究会”;同时杨氏太极拳的传人如傅钟文、傅声远、李雅轩、顾立生、郑曼青、董英杰等他们分别在上海、四川、贵州、台湾、香港等地成立相关“研究会”;另有,1998年10月,在杨振铎的倡导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到2002年底,美国、南美和欧洲已经建立了30个杨澄甫太极拳中心。

最为典型的是1982年,由杨振铎在山西太原成立的“杨氏太极拳研究会”。后研究会改为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山西省的各个县、市也纷纷成立了杨式太极拳分会。到2002年底,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的分会已经有85个,会员达35000余人,杨式太极拳已经普及到山西省的各个城市、乡村。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类似于“研究会”这样的杨氏太极拳发展组织是不计其数,全国几乎各个省市都有一个以上,而且更是遍及五大洲。

对于陈氏太极拳,虽然对外广为人知是1928年陈照丕、后有陈发科、陈照奎到北京授拳开始,并不比孙氏太极拳早(1920年孙禄堂就有《太极拳学》问世),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陈式太极拳只在北京、上海、南京、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流传,传人较少。但是,从80年代后,陈氏太极拳以其发源地陈家沟和北京为中心出现了大量的组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会”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在颠峰时期,仅陈家沟就有太极拳学校20多所;从1992年起在温县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从2000年开始,年会升格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到2002年底。国内外陈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国际方面,尤为突出的是陈小旺成立的“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总会已经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有50多个分会,会员达10万余人;另有陈沛山兄妹“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有11个加盟国,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其次,在大众传播方面,杨氏太极拳最得益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按照杨架创编了系列国家套路,在各级体委的重视下,国家套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杨氏太极拳的普及。另外,杨氏太极拳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传承过程中无形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在太极拳类里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有关杨氏太极拳方面的书籍,在音像制品方面情况更是如此。同样,在武术刊物方面有关杨氏太极拳方面的文章也是远远多于孙氏太极拳方面的。而且杨氏太极拳在传播中对电视电影等媒体也有很好的应用,如电视剧《太极杨无敌》的效应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1991年开始的,每两年一届的“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及近几年来的“山西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为代表的大众性的交流活动更是对杨氏太极拳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在大众传播方面也是积极努力,如温县政府将太极拳定为全县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全县1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太极拳辅导站。有固定训练场所和拳师的教拳点54个。全县37万人参加练拳习武活动的达10万多人。

在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方面同杨氏太极拳类似,如前文提到,单就陈氏外姓传人冯志强一人的著作和录像教学资料片比孙氏太极拳方面总数还多。陈氏太极拳同时注重对电视传媒的利用,总是不失时机的运用省、市区等电视台进行广泛的宣传。

最后至于网络传播,即网络媒体的利用,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杨氏和陈氏太极拳在其国内外的传人的组织下,建立的相关站点也远远超过孙氏太极拳相关的站点,而且前文的相关网页的搜索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4

第一阶段:练体。在初学太极拳时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范动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手掌的高度应与肩平,或是与胸平;弓步时膝盖要与脚垂直(膝盖不内扣或外翻);做动作时要沉肩坠肘。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准则对规范我们的动作很有必要。

第二阶段:求技术。要在不断学习中了解每个动作的用法。拆招、推手、对练,从中体悟太极拳的真谛。现在绝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即使练了很多年还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只是练习套路而不去练习推手的话,练拳的人就很难真正体会太极拳的精髓,验证太极拳的理论。比如说“双重则滞,偏沉则轻”,什么叫双重?是指两腿的重量比是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吗?在练拳(盘架子)时已经很注意了,为什么在推手中还总是犯双重的毛病呢?

第三阶段:悟人生。从太极拳的锻炼中体悟出做人的道理。如果总是停留在拳架和技击的角度和层面上去理解太极拳是远远不够的。太极拳是“哲拳”,那它的哲理又在哪儿呢?太极拳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其有阴阳、呼吸、虚实、开合等等。怎么去理解拳论中的“无过不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以柔克刚”、“双重则滞,偏沉则随”等等经典论述,并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呢?在这里,本人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简要地与大家分享一下。

无过不及单从字面上理解,“无”就是没有,“过”就是超过、过度,“不及”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做事也是一样。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吃核桃时用锤子砸开核桃皮,如果用的力量过小就砸不开核桃皮,用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核桃皮砸得很碎,那么核桃仁也会粉身碎骨,我们也不可能吃到较为完整的核桃仁。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度”的概念。在做人做事上都不能太过极端,那样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事倍功半。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单从字面上理解,是要想往左边运动,先要往右边走,然后再向左边走。在练太极拳时我们时刻要留意这一点,比如说揽雀尾的按掌动作,要想往前按掌一定是在挤的动作完成后,继续向前松开双掌,再向后屈臂回收,然后再向前按出。又如太极拳起势,两臂向上平举时一定是先有两臂下沉之意。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其它领域。比如练过毛笔字的人都知道写毛笔字时从左往右写一横时也讲究逆锋、行锋再回锋。开车向左拐弯时,一定是先向右稍微掰一把,然后再向左拐。在军事上,声东击西的战术与太极拳的这一理论也是如出一辙。

以柔克刚 太极拳的动作总的来说从外形看柔缓舒展,从内在来说疏通经脉,养气固身。在练太极拳时由松入手、由松到柔、由柔到刚、再由刚到柔。比如说鞭子是很软的,但是鞭子尖(梢)打在身上是非常疼的。越是放松越能产生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拳论中讲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我们经常能听到与太极拳高手过招时往往感觉到自己使m很大的力气却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一样,也没觉得对方使多大劲,自己已经被打出去了。

那么在生活中怎样运用“以柔克刚”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因为点小事顶起嘴来,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可想而知,这样两个人都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即使表面上一方可能达到他(她)想要的结果,但实际上两人都会因为此事很不愉快,两败俱伤。而如果其中一方放开些、想开些,不去与对方争吵,自己又会失去什么呢?对方再大的怨气都会慢慢消了的。等到对方平静下来,再就事论事,则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也应了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5

4月,在共青团焦作市委举办的“我与焦作共奋进——寻找青春的榜样纪念五四系列活动”中被评为“青春榜样”英模称号。

5月初,到云南昆明参加首届西南地区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推手班教练。公司以广阔的指导思路,在昆明举办培训班以弘扬太极拳,我作为主教练之一,积极准备,在教学中认真授课,圆满完成授课任务,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5月23日,到香港参加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成立四周年暨第二届执委就职典礼并连任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副主席。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的影响力颇大,在弘扬和普及太极拳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本次连任,使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更好的传播陈氏太极拳,实现“弘扬太极、造福人类”的宏大目标。

6月13日,为了促进陈氏太极拳在当地更好的发展,扩大拳馆的影响力。倪世清举行开馆三周年的活动,应邀到合肥参加合肥陈氏太极拳馆开馆三周年活动,支持了师兄弟的发展并积极宣传我们的八月份培训班,后倪世清共8人参加了郑州八月培训班。

6月底,和泰州武协主席夏平一起到新加坡参加活动并讲学。为了陈老师拳架为标准的陈氏太极拳,在新加坡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8月6日—10日,在河南大学参加首期全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培训班并任陈式太极拳班教练。此次的培训聚集了学院派的精英,通过培训使我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对陈式太极拳段位技术的推广普及打下了基础。

8月下旬,参加第十一届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弟子班教练。本届培训班因为陈老师不在国内,不能亲临培训班,所以以陈斌总经理为核心的教练员队伍更应该拿出十倍的努力和汗水把此次培训班办的更好。从结果看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成功的。

8月30日,参加2012年中国河南太极拳文化研讨会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

9月4日,在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办公会上被增补为协会副秘书长。能得到组织和领导的信任,顿感肩负的责任更大,推广和普及陈氏太极拳的任务更重,今后将加倍努力做好协会的培训工作,为协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月9日,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贵州清镇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并参加名家表演。陈氏太极拳在贵州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省市,此次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极拳在当地发展的良好开端,也为陈氏太极拳在西南地区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10月29日—11月16日,应法国太极学院的邀请到法国中部、南部等地讲学,收到良好效果。此次法国讲学更多地是针对初学者,让更多的人领略、认识陈氏太极拳。让他们受益于陈氏太极拳,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陈氏太极拳在法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习练基础,为更进一步的推广开了个好头。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6

国际太极拳大师,陈氏太极十九世传人,当代掌门人陈小旺在上台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太极拳在国际的推广情况。为了纪念陈氏九世祖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他特意创编了简单易学,易于推广而且功力不减的九式太极拳,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到正宗的陈氏太极拳。并授权北京中奥伍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独家九太极的版权,在全球范围内自主推广。会上,北京中奥伍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自福先生向大家介绍了陈小旺九太极的推广,体现了化解矛盾、化解恩怨、互相包容的太极智慧,九太极的“九”也是洪范九筹的“五福”,预示着和谐长久的幸福生活。并介绍了为了更好的推广九太极,特设立了“陈小旺九太极全球推广中心”,并与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合作,在奥林匹克公园等地进行九太极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

拜祖仪式结束后,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现场表演了“九太极”,深厚的功力,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掌声。陈小星,国际太极拳冠军刘凯,上海优太极馆馆长陈佳,陈氏太极拳二十世传人苏建平以及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学校的学员向大家表演了陈氏太极拳代表套路老架一路、新架一路、小架一路以及太极推手,太极球,太段扇以及地趟拳等。

本次大会还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由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氏家族理事会授权陈氏太极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专项办公室等成立“陈王廷全球弟子拜祖大会组委会”,并征集多方建议,确定每年的6月9日为“陈王廷全球弟子拜祖日”。69这个天然的太极符号,植入了纯正的形象基因,也必将融聚成强大的民族文化纽带,为太极拳的推广,太极智慧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次活动由北京中奥伍福陈小旺九太极全球推广中心总负责人贾静,太极星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建平共同主持。在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星展示后,陈氏家族理事会领导上场与众人的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

教练选拔公开栏

⑨靳卫士 56岁,军人

在部队工作了三十余年。年轻时热爱体育运动。后来由于工作忙等原因,锻炼少了,体重上来了,体质却下降了,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都找上门来。后来,在朋友的推介劝导下,我开始接触并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学拳时,我全身僵硬,动作笨拙,进入状态比较慢,真有点担心自己学不会。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我开始体会到了练太极拳的独特韵味和魅力,越学越入迷,身体状况也明显好转,体重降了十几斤,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都好了,练太极拳让我尝到了甜头。

这次北京广播电视报开展的全民健身陈式太极拳推广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陈氏太极拳的良好平台,我非常渴望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水平,参与并为全民健身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⑩朱永强 50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玉渊潭活动站站长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7

太极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唐代的许宣平、李道子都练太极功,这可以说是它的雏形。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拳术运动进行概括、总结和指导的产物,是由古代唯物辩证法的哲理奠定而成的,有着精湛的拳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由于这一拳术有着非常丰富而又极为深刻的辩证内涵,故有“哲学的拳术”之美称。太极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地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求达内外运动的统一,使之名副其实。

太极引领时尚

太极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健身运动。它的动作柔和平稳、细腻委婉,感情的抒发、气息的流畅、形体的自然圆活,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

尽管太极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还是一致的。太极讲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走化旋转、以柔克刚,强调静、松、柔、活、稳的基本训练,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发展成松静、圆活、柔缓、沉稳的健身运动。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气沉丹田、意念引导、动中寓静等要领,也说明太极力求达到内养平衡,重视意气的修炼,充分调动了人体潜能。太极尽管动作柔缓,但却是以动为主、动中寓静,对锻炼身体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很有帮助。太极的意念及呼吸,要密切配合动作,因而意、气、力三者是围绕动作来统一的。

太极其实是一科男女老弱皆适宜的运动,对多种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以健身、防身、修身为目的,也是一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

太极魅力 无处不在

太极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就连旅居休斯敦的著名陈式太极拳十九代传人、美国陈式太极拳总会会长程进才先生也为姚明支招:“如果小巨人真正学会太极,就有可能成为NBA的巨无霸。”

练习太极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呼吸,并且特别要求在练习时,尽量做到“心静”、全神贯注。因此,练习太极可调节身心,如果持之以恒,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都十分有好处,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经系统的平衡,消除一些慢性病的病灶。

2、对心血管的影响

太极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血管硬化,并且有利于健康长寿。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练习太极时,常常伴随着深长的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膈肌的运动。膈肌的运动不仅促进呼吸的深长,还增加了内脏的蠕动,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肠胃的消化能力。

4、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太极要求立身端正、步伐稳健,关节伸屈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的体型,锻炼有力的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的素质,这对人们保持青春、防止衰老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济南太极热兴

在山东,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流派都有不少人习练,其中以陈式、杨式人数为众。陈式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太极拳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拳理亦为一体。

说起济南的太极拳,就要提到在武林独具特色的济南陈式太极拳和洪均生先生。济南陈式太极拳,指流传于济南的洪均生先生所教授的太极拳。不少武林人士认为,洪先生对于陈氏太极拳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研究了螺旋运动缠丝劲,运用哲学观点将武术提高到武学的境界。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8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运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柔和、缓慢的运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因此,本文总结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太极拳

1.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可以对人们的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平静,同时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让人们能够健康长寿。正是因为太极拳有着神奇的养生功效,深受人们的喜欢,所以太极拳这门课程被列入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甚至作为了必修学科。本文通过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传统太极拳教学方法的不足,改进了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使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的途径

2.1加强教学内容的讲解

讲授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意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太极拳的概念、特点与作用介绍给学生;向学生们讲解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远景及开展的情况。当学生的兴趣与理想、目标一致时,他们才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知识越多、越深,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2.2加大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应结合用途,剖析其攻防的含义,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本质,较快掌握动作技法,培养武术意识。学生知道了攻防含义也就了解了动作的用途,让他们知道太极拳不光是用来锻炼身体的,也有防身的作用。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在切磋武术的时候也是可以打败对方的,这样以来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2.3改善教学环境

教师应因地制宜,不要总在同一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有如:多媒体、录象、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的特点,因而,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4营造课堂气氛

在枯燥乏味的太极拳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小组对抗赛和游戏等活动,可以起到愉悦身心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保持心理平衡,促使学习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学生们会感到这是一个愉快和轻松的一门课程,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和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太极拳课程质量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心先高而后低

太极拳的步型较多而且要求重心较低,不能够有起伏感。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下肢力量不够,反而会使动作改变,使学习动作无形增加了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升高重心、不改变步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学生感觉下肢有力量,能够专心进行练习动作,从中体会太极拳动作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技巧。当学生掌握了动作之后,教师再以标准的姿势进行示范,强调压低重心,步伐到位,虚实分明,从而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平衡的要求。

3.2速度先快而后慢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就是速度匀速较慢。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学课程时间紧是学习的一大弊端,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就要采取先快后慢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克服了急躁的情绪。当把全套动作教完后,再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做全套示范,带领学生减慢速度,反复练习,达到融会贯通。

3.3讲解和示范

要有针对性的讲解练习太极拳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有精湛独特的技艺,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及运动层面多方面进行教育,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领练中,由于动作路线和位置的变换,教师要随时变换位置,站到学生视野最佳方位,不但要有正确的方位提供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模仿练习,还应该适当的变换示范方法,如镜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分解示范,使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教师的正确示范跟合理的示范位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状态。

3.4念动训练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遗忘会诱发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对太极拳兴趣日趋淡薄。念动训练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因为默练是通过大脑的意念活动,来强化太极拳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中的痕迹,以达到巩固记忆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动作名称、套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做到身心并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太极拳。

3.5拳谚在太极拳教学中灵活的运用

武术中有许多谚语,揭示了这项运动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谚语,为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指出明确目标。总之,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途径,不仅提升了太极拳教学的质量,而且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及其动作套路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尽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3.6加强学生记忆动作的能力

在分析了太极拳技术特征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特有的运动特征的认识,结合强化太极拳学习的多种方法,以标准的动作姿势规范,掌握太极拳心静体松,腰为轴,运动缓慢均匀等技术特点,通过对动作招式进行联想、体会攻防含义、归纳动作要领、通过竞赛表演、配乐听音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太极拳动作记忆的学习能力。

4.结论

4.1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制健康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把学习太极拳当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仅仅是应付学习。

4.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材施教,因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言语表达以及合理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加深学习的兴趣。(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何江.24式太极拳的教学策略和步骤.湖北体育科技.第23卷第四期.

[2]刘益彰.论中国高校太极拳教学.科技创新导报.2009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9

关键词 新干县城区 太极拳运动 开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国家政策对健康生活的支持,新干人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合理化与深入,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新干县城太极拳运动开展调查现状与分析,并挖掘出新干县城练习太极人群增加的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新干县城和谐社会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增强新干县城人口的体质和生活质量,并为其他县提供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干县城参与太极拳运动健身人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井冈山大学图书馆资料库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新干县城100名参与太极拳运动健身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99份,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99%,有效率97%。

3.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对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完成必要的数据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干县城区参加太极拳运动人数及年龄段的调查

1.新干县城区参加太极拳运动人员人数比较多,在2013年5月份的时候,新干县针对练习太极拳人数的增加,特别开设了新干县太极拳协会,随着协会的成功成立,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在练人员达到165个,协会人员有97个,另外还有闲散练习太极拳人员。

2.新干县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人员的年龄情况。由表1得出,参加太极拳运动人员的年龄段多数在中老年年龄群中,20岁到40岁年龄段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40到60岁年龄段人数达到55%,而60岁以上年龄段人数也有23%,这就说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受欢迎,20岁左右人员对太极拳运动的疏远及冷淡,中华文化瑰宝在中老年中却是普遍受欢迎,60岁以上的人员还是对太极比较感兴趣。

(二)新干h城太极拳辅导员的现状调查

新干县城太极拳运动能够在百姓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和新干县太极拳辅导站中辅导员的推广是密切相关的,新干县目前为止有一个太极拳文化辅导站,而辅导员有3个,但是对于太极拳的教学只有一名辅导员,其余两位是在对太极拳的文化推广。

(三)新干县城参加太极拳运动的动机调查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研究与分析,有80%的人员是强身健体,对各自的健康重视,也有人员认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交往、陶冶情操,在通过对辅导员和太极拳运动爱好者的访谈中,也有30%认为在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阴阳致胜”哲学思想。

(四)新干县城参加太极拳运动人员对太极拳的含义理解

由表2得出,新干参加太极拳运动的人员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比例占41%,而对太极拳文化的内涵以及含义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拳如声乐不可无谱,谱中有规矩、有拳理、有拳的训练体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太极拳开展的因素主要是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和对理论教学的缺乏。2.协会组织以及必要的经济条件是影响太极拳在县城开展的主要因素。3.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辅导员理论知识的缺乏是影响太极拳在人员发展壮大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1.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教育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练习拳术的过程中,完全练习手上动作是完全不够的,在动作的指导上,还需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动作的攻防含义。2.协会举办交流会以及比赛。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需要协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进行指导,也需要协会多组织比赛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

(三)改善对策

1.建立系统的太极拳健身组织。2.对太极拳骨干进行专业培训,规范练习者的太极拳技术动作,向练习者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使练习者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新干县城群众性太极拳活动健康持久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太极拳活动总结例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 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其动作刚柔相济,是一种既可用于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虽然具有极高的盛誉,但目前其相关领域研究仍相对空缺。由此,挖掘和研究太极拳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价值对于深入了解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发祥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受到普遍欢迎,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二、太极拳的价值

1、太极拳的保健价值。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是健身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太极拳采用了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打太极拳时要求以意导体,精神集中,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能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与调节全身的活动变化,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能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更好的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太极拳的保健价值就在于此。打太极拳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第二信息系统建立了兴奋中心,而大脑皮层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能抑制皮层的病理兴奋灶与病灶部分的恶性反馈联系,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内脏器官的病患得到修复与改善,病态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所以经常打太极拳能收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2、太极拳的养生价值。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打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总之,太极拳就是通过颐养精、气、神来增强人体生命力,使之日趋旺盛。

3、太极拳的体育价值。体育的目的,在于身体强健,血气充盈,精神饱满。太极的动作“首在体松,松之既久,自然至于强健,即不强健而绝对不猛鸷矣;次在气固,固之既久,自然至于充盈,即不充盈而绝对不愤与矣。再次在神凝,凝之既久,自然至于饱满,即不饱满而绝对不发扬矣,有运动之利而无其弊,极合于为体育而运动之旨”。立脚在体育一点而言,太极拳的运动似乎比一切运动都稍微优胜,其不受场地大小、人员多少、年龄长幼等限制,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参与该体育运动,其经济性、普遍性和永久性三大独特的特点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推崇。

三、太极拳的保护与发展

1、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太极拳的保护和发展,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因此必须加强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例如韩国对文化遗产的严格管理也是源于他们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也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总的原则和指导性纲领,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相关机构也应根据太极拳文化现状制定更具体的、针对性的地方性条例,并制定保护太极拳活动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2、保护传承人的建设。传承人,在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中是给该形式注入生命力的创作者,他们在民间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对于传承人的保护要引起极大地重视。例如,政府可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在太极拳的多个发源地建立太极拳爱好者集结基地,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更好的交流练习的氛围,使其发展壮大,并未全国太极拳爱好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场所。可是该基地相关传承人云游全国各地,进行太极拳的推广,使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太极拳,从而更广泛的参与到太极拳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