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抗旱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40

抗旱措施

抗旱措施例1

1 争取灌溉水源

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尽可能争取灌溉的水源,对树盘浇水要浇透,最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2 穴灌

在果树树冠两侧滴水线的内侧,挖两个(30厘米×30厘米×30厘米)对称的孔穴,依次灌水大约50升/株,利用根系趋水性和强大的吸水功能,可保证果树一周左右的抗旱需水要求。灌水后用草覆盖树盘或灌溉穴,减轻蒸发损耗效果更佳。有条件的可结合使用抗旱剂。

3 合理整形修剪,减少果树负载

可将树形修剪为抗旱的纺锤形,剪掉新梢、多余的枝叶、灼伤的叶片、日灼的果实,以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超载果园严格疏除多余果子,否则会加重树体水分的损失,降低果实品质,严重的对整个树体造成危害。修剪时注意伤口要少,修剪后要用封剪油尽快涂抹伤口,防止树液蒸发。

4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好处很多,可蓄水、保墒、降低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果园小气候,增强果树抗旱能力,又可改变果园土壤的有机质、矿质养分和水分等,进而影响树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这也是果园生草推广的最终目标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生草能促进新枝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果树产量及改善果实品质等。生草对不同果树生长发育、根系穿插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作用显著,而且生长年限越长,其影响越显著。生草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草种及生草模式,如全园生草存在削弱树势问题,应优先采取行间生草、行内清耕覆盖的二元结构模式。

果园生草推广较好的草种有白三叶、红三叶等,亩播2~3公斤。春秋季播种最好。

5 果园覆草

多提倡树盘覆草,覆盖厚度15~20厘米,覆草后盖些土,防风、防火又可促进腐烂,如果采用新鲜的覆盖物最好经过雨季初步腐烂。要注意喷洒杀虫剂防治草中的害虫。秋季要对落叶和病枝进行及时清理。

果园灌溉结合树盘覆盖,可有效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损耗。可以用稻草、木屑、谷(麦)壳、杂草等将的地面覆盖,以减轻高温伤害。

6 树干涂白

温度过高会导致果树的叶片卷曲,同时树干也会受到伤害。为防日灼,可在树干上刷涂白液,原料为生石灰、水、食盐、黏着剂(如油脂)、石硫合剂原液,浓度可为10∶30∶1∶1∶1。涂白液配后要立即使用,不宜存放时间过长。

7 雨后中耕松土

为延缓旱情继续发展,在土壤水分充足时,需在雨后尽快全园中耕松土一次。中耕松土后,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截断毛细管,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8 施叶面肥

抗旱措施例2

切实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急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时效性,提升抗旱减灾的应变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评估标准》、《省抗旱防汛预案》、《省抗旱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应急解决群众吃水和保粮食生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约、后开发的水资源应急配置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乡村、城镇的抗旱减灾和灾后救助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合署。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军分区参谋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

指挥机构成员单位由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牧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气象局、市工业局、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开发办、市供销社、市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市抗旱应急工作,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抗旱减灾应急资金,督促落实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统一部署抗旱应急宣传工作。

各成员单位在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能分别是:

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应急抗旱期间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负责向省政府上报旱情、灾情,并汇总上报请求省政府解决的问题。

军分区负责组织驻地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及时开展拉运送水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等支援地方救灾工作。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和监督媒体宣传抗旱救灾工作。

市水务局负责抗旱应急期间水资源统一调度,监督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协调组织为特困灾区运送生活用水,保障灾区应急供水。及时掌握河道来水、灌溉、蓄水等水情信息。

市发改委负责相关规划的指导,组织应急抗旱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立项及资金争取。

市工业局负责组织调配抗旱应急所需要的电力、成品油等救灾物资。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抗旱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

市民政局负责组织救济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市农牧局负责指导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以及救灾生产资料的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及时掌握农情信息。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开展灾区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市建设局负责落实城市应急供水措施,及时掌握城市供水及用水需求信息。

市交通局负责灾区公路畅通及抗旱救灾物资、设备运输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落实受灾地区防疫和医疗救护措施,监督、监测饮用水质量,确保抗旱应急期间饮用水卫生安全。

市广电局负责抗旱宣传工作,及时准确地报道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工作。

市扶贫开发办负责掌握贫困县受灾情况和因灾返困情况,及时制定扶贫方案和措施。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市物价局负责灾区农资市场物价监督,确保大旱期间的物价稳定。

市商务局负责灾区商品物资供应,确保灾区商品流通顺畅。

市供销社负责化肥、农膜等抗旱农用物资的市场供应,协调抗旱物资征调工作。

市供电公司负责抗旱应急用电的组织供应。

2.2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及职责

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合署。负责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组织开展旱情、灾情评估工作,负责专项抗旱应急补助资金的计划使用,组织实施抗旱应急减灾措施,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指导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各县(区)也要成立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

3.旱情信息及预警

3.1.旱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旱情监测体系及报告制度,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多方位的旱情信息,重点监测天气预报、雨情、耕地土壤墒情、主要河流水情、水库蓄水量、农田灌溉、农村供水、城镇供水、农作物长势及其它农情共10个方面的信息。

3.2旱情评估

全市旱情按灌溉农业区、雨养农业区、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干旱四个区域类型进行评估,并分别划分为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四个等级。

3.2.1特大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特大干旱

(1)灌溉农业区(主要指工程可正常投入运行的万亩、千亩及小型灌区),3~6月份的失灌率大于30%,或7~10月和11~元月失灌率大于35%。

(2)雨养农业区(指灌溉农业区以外的耕作区,以下同):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小于40%;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75%以上,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80%以上,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55%以上;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大于75天,夏季大于50天,冬季大于90天;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大于农村总人口的10%。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大于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大于30天。

3.2.2严重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严重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份失灌率达15~30%,或7~10月、11~元月的失灌率达到21~35%。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0-45%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65-7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60-8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45-5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51-75天之间,夏季在36-50天之间,冬季在61-9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50~70%。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7~10%。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5~10%、持续时间大于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大于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20~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10~20天。

3.2.3中度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中度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达10~14%,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达10~20%。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50-6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40-6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35-4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31-50天之间,夏季在31-35天之间,冬季在31-6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30~50%。

(3)干旱引发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5~7%。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31~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达21~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11~2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8~10天。

3.2.4轻度干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轻度干旱

(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低于9%,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低于10%。

(2)雨养农业区:①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②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30-50%,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20-4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25-35%;③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15-30天之间,夏季在10-20天之间,冬季在20-30天之间;④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10~30%。

(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3~5%。

(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10~30天,或缺水率10~20%、持续时间达10~20天,或缺水率20~30%、持续时间达7~1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3~7天。

3.3信息报告

建立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报告制度。

3.3.1报告程序

县(区)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市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特大和严重干旱情况下,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应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可以在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一并向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有关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应及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

3.3.2报告时间

在特大干旱及严重干旱发生期间,县(市、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每日上午9时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前一天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中度干旱发生期间,每周一上午9时逐级向上级报告前一周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轻度干旱发生期间,每旬初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时向上级报告前一旬的旱情、灾情和抗旱应急工作动态。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按照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需要及时报送。

3.4干旱预警

3.4.1干旱预警等级

预警等级分为Ⅰ、Ⅱ、Ⅲ、Ⅳ级,与旱情评估确定的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等级相对应,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4.2干旱预警

(1)预警单位。Ⅰ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Ⅱ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抗旱防汛指挥部。Ⅲ、Ⅳ级预警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并。

(2)预警条件。当旱情发展达到低一级预警指标的上限或接近高一级预警指标的下限、并呈持续发展趋势时,应果断高一级的干旱预警。

(3)预警程序

Ⅰ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建议呈报市政府,由市政府决定并。

Ⅱ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决定并呈报市政府,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

Ⅲ、Ⅳ级预警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现状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会商形成预警决定并,同时报市政府备案。

(4)预警内容。向社会公开通报旱情,针对预警等级和具体旱情提出抗旱救灾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当发生特大和严重旱灾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5)预警方式。除行政渠道外,同时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6)预警的终止和调整。当发生大范围有效降雨和通过抗旱措施,受旱地区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大面积旱情基本解除或者缓解,城乡生活供水基本恢复正常时,参照预警时的程序,由市政府或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预警的终止,并预警终止公告。或者根据旱情缓解程度,调整执行下一级别的预警。

4.应急响应

市级预警后,同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市、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亦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1Ⅰ级应急响应

4.1.1Ⅰ级预警后,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1.2Ⅰ级干旱预警后24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对本系统做出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

4.1.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1.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1.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1.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

4.2Ⅱ级应急响应

4.2.1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2.2Ⅱ级干旱预警后48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做出本系统的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

4.2.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2.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2.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2.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

4.3Ⅲ级应急响应

4.3.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了解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组织开展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3.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3.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3.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

4.4Ⅳ级应急响应

4.4.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4.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各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4.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的社会安定。

4.4.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

5.救灾工作

对灾区的救助要贯穿从预警到灾后恢复的全过程,除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做好各自承担的应急救灾工作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民政和水务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保证灾民有粮吃、有水喝。对特困灾区,实行送水、送粮到村、到户。

(2)卫生部门负责灾区医疗救助,组织医疗队到灾区进行巡回医疗,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救治,防止疫病传播蔓延。

(3)农业、供销部门负责协调化肥、农药、籽种、地膜等救灾物资的市场供应,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灾区帮助搞好生产自救。

(4)劳动保障部门积级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灾区农民收入,力争灾区农民减产不减收。

6.灾后评估

灾后评估按市、县、乡分级进行。综合评估的内容包括旱灾等级评估、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评估、二、三产业经济损失评估等。探讨旱灾发生的规律、特点,总结防旱抗旱措施和经验,对抗旱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7.保障措施

7.1资金保障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抗旱资金,除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的支持外,各级财政都要安排抗旱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发生特大和严重旱灾时,调整原来的财政预算,加大抗旱救灾的资金投入,并采取社会募集措施。金融部门优先保证抗旱救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7.2物资保障

水务、农牧、供销、物价等部门要保证主要抗旱物资的正常储备,掌握抗旱物资供求信息,鼓励经营者积极组织货源,保证抗旱救灾物资的市场供应。

7.3技术保障

各县(区)水务、农业、卫生、气象等部门及抗旱服务队、农技指导站、灌区管理单位、农机站在特大和严重旱灾发生时,要结合行业特点,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抗旱第一线,开展抗旱减灾工作。

7.4通讯及信息保障

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建立现代化的抗旱信息网络,确保抗旱应急期间各类信息的快速传递。

7.5应急队伍保障

灾区各县以抗旱服务队为核心组建应急抗旱服务队,人员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主要承担为严重缺水区运送生活用水的任务。运水车辆主要从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驻地部队中协调解决。

8.制定与解释

8.1根据抗旱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抗旱工作的实际需要,本预案随时修订与更新。

抗旱措施例3

中图分类号: S71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72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人为破坏较严重,导致土地沙化问题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尝试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建设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气候干旱、土壤缺水严重,使苗木的成活率较低,通过苗木抗旱营林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1 培育技术

不同的苗木生长习性以及具体的价值存在差异,所以要保证苗木具有较高的抗旱性能,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乡土树种优先原则,例如在陕西神木县进行苗木种植,就应优先选择当地的槐树、柳树、枣树、油松、杏树等乔木,或沙柳、山桃、柠条、黄刺玫花棒等灌木树种[1]。另一方面要在诸多可选树种中,结合各树种对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从中选择抗旱能力最突出的树种,例如,针叶林中沙地柏、樟子松。阔叶林中的臭椿、花椒、枣树,灌木中的柠条、沙柳抗旱能力最为突出。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选择出较适宜的品种进行培育,为苗木抗旱营林提供可能。

2 栽植技术

在栽植的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技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

2.1 起苗技术

起苗时苗木根系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其后期的生长状态和成活率,所以应尽可能避免伤根,如果不得以伤根要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不能盲目栽植。另外,不同树种的树苗起苗技术不相同,例如针叶类苗木通常要在起苗前进行打泥浆处理;阔叶类苗木则需要根部浸泡,但这些起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苗木在起苗后体内和根部具有较充足的水分,避免运输途中出现严重缺水[2]。需要注意的是,在起苗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苗木树种,进行具体的带土起苗、苗木修枝、截干栽植等处理,也可以达到避免水分过分散失,提高成活率的效果。

2.2 抗旱技术

现阶段人们尝试通过打浆、覆膜、覆土、覆枯草等措施提升苗木的抗旱能力,其中打浆措施主要应用于针叶类苗木,即在栽植针叶林苗木的过程中将苗木全部置于水桶,并加水,使苗木根部可以吸收充足的水分,然后将处理后的苗木上提式的放在有垂直壁的坑中,在根系基本铺展的状态下填土踩实,保留根部水分的方法。覆膜措施即针对具体的栽植穴进行面积稍大的地膜覆盖,使除植株外的结构均在地膜以下,进而缓解水分挥发的效率,提升苗木抗旱能力[3]。覆枯草措施即将枯草覆盖在苗木周围,达到控制苗株土壤温湿度的效果,进而提升抗旱能力,但此技术对防火的要求更加严格。覆土措施即在苗木栽植后,对苗木的根部位置施加一层松土,进而减缓根部的水分蒸发的措施。可见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抗旱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苗木根部的水分含量,减缓根部水分的蒸发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在根部缺水的状态下,苗木出现生理性干旱或者死亡的概率较大,可见适当采取以上抗旱技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管理技术

如果栽植的具体区域具备浇灌的基本条件,即使夏季正常降水,也要适当的进行灌溉,避免因严重的水分蒸发,导致苗木根系失水,影响生长状态或造成死亡。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较紧张,应尽可能的增加蓄水措施,例如新疆的坎儿井就是较好的蓄水结构,利用其在雨季存储水资源,然后在干旱的时节进行苗木灌溉,以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以及对干旱天气的适应能力。其次,在对苗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苗木所处土壤进行松土,松土不仅不会加快水分的蒸发,反而因对水分蒸发通道进行了改变,可以延缓蒸发程度,起到提升苗木抗旱能力的效果。再次,在对苗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定期对苗木周围的杂草进行清除,一方面可以避免杂草对苗木土壤水分的吸收,加快苗木干旱,另一方面可以为苗木根系持水时间的延长创造条件,降低苗木的死亡率。另外,在苗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阶段苗木对成长环境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苗木越冬特殊阶段,必须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对苗木穴进行埋土防寒处理,直至翌年解冻后,对埋土进行清除,以此避免苗株因大雪覆盖而失水,出现生理性干旱,降低死亡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苗木营林的植株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能与选用的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相违背,只有顺应植被特有的生活规律,才能保证采取的措施有效,否则不仅难以达到苗木管理的预期目的,而且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的浪费和苗木死亡率的大幅提高。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已经认识到通过抗旱营林建设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针对阻碍抗旱营林建设的因素,进行苗木抗旱营林技术的探索,通过培育、栽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提升其成活率、优化苗木生长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落实的具体体现,应不断地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会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03):42-44.

抗旱措施例4

1.选择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种抢前、分期、分批育苗,延长苗期,保证稻苗不老化。本田适时提前插秧,延长插秧时期,前期插晚熟品种,后期插早熟品种,保证水稻安全成熟。

2.稀播种、育壮苗,有条件地方使用钵盘育苗,加强苗田管理,加强抗旱、抗寒锻炼,提高秧苗素质,保证插秧后秧苗成活率。

3.采用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种植水稻,在插秧前3-4天灌水,不用翻地,用拖拉机轻耙4-5厘米,泥浆坐清后再插秧。

4.有条件地方采用水稻地膜覆盖节水抗旱增产栽培技术。正常翻地、耙地、平地后,撤掉田间水层,做床、覆膜、插秧,保持床间沟有水,床面无水,可以用水60%。

5.插秧后采用“浅-湿-干”间断灌溉技术,节约用水。

6.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提高水稻抗逆性,促进水稻早熟。

7.水稻喷施微肥和抗旱剂,增强水稻抗旱能力。

8.直流灌溉田要抢前堵截桃花水,提前插秧,水库灌溉要适时放水,缩短泡田时间,及时整地插秧,节约用水。

9.缺水地块在耙地时使用马歇特等安全除草剂防治水田前期杂草,避免水田草荒,与水稻争抢水分。

二、旱田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1.抓紧时间清理旱田地作物秸秆,运送农家肥(在低洼地块使用)。

2.施肥、灭茬、打垄、播种、镇压同时进行,避免土壤跑墒。

3.干旱地块适当深播种,重镇压,提墒保水。

4.坡地采用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提墒保水。

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提高玉米抗逆性。

抗旱措施例5

一、大旱过后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田水利建设的重新审视

农业抵御旱灾的能力核心是水利工程的发挥抗旱的能力大小,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在大灾过后重新审视我县农田水利工作,须认真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1、抗旱服务体系不健全,抗旱物资储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学的抗旱。全县还没有系统的建立起抗旱服务体系,现主要以县抗旱站牵头,以各乡镇水利站为骨干的组织机构,其体制还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2、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开发地下水。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用水理念和技术,我们都已谙熟。然而,经过多年的抗旱实践,事实依旧是缺少工程,被动应战,大兴水利迫在眉睫。

3、水利设施欠账多、投入不足,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转、效益衰减等问题,又使供水保证率雪上加霜。应对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脆弱的水利设施显得捉襟见肘。

4、存在侥幸心理,缺乏长期抗旱的意识,靠天等雨的传统习惯又是造成抗旱‘短视’的主要原因。建重于抗,抗重于救,一味的有旱就抗,来雨就忘。抗旱保收本无可厚非,然而,过分地注重眼前,不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二、新时期抗旱工作的新举措

大灾反思之后要大干,利用农闲的大好时节,广泛发动农村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县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受制于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防灾抗灾能力还不够强。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抓大项目的同时,不能减少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关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联系着百姓,它有着布局灵活、施工快、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利用经济转型和我县当前旱灾的形势,大力争取小型农水项目资金,多建、建好抗旱水源工程,弥补我县抗旱水源工程的不足。

2、加强水利工程建、管力度

(1)狠抓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保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将抗旱的远见性融入但当中,要考虑我县十年九旱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例如抗旱水源井必须打井深度要比正常年景深2~5米。

(2)狠抓工程建设质量,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验收,不给发放资金,不准投入使用,质量必须达到标准方可使用。狠抓工程后续管理,做到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不能出现工程闲置、无人管理、无人用的局面,从导致一块地工程建设一两年就报废,然后重新申请项目,重复投资的现象发生。

3、维修和改造一批老水利工程,对待老水利工程要积极管理,不能任凭其老化甚至报废,应当用一部分资金来维护、维修,从而延长其工程的寿命,使工程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做比新建工程见效快,即节省时间又节约资金。而且还提高了工程的利用率,减少工程的重复投资。

4、减少行政干预,多些科学规划设计,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管理。由于行政的介入,导致水利工程项目过于密集,集中于某一地区,这样使工程分布不均匀。到了干旱之年,有水的地方没工程,有工程的地方工程之间争水、抢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科学规划,不能让这样尴尬的现象深入地发展下去。

5、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多元化,管理多样化。鼓励发展民营水利,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以及应有的权利保障。

6、结合发展保护地,多发展节水灌溉配水工程,增强抗能力,更是今后我县发展农田水利的必由之路。

7、加快应急的抗旱水源工程和应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百姓早日受益。

8、加大对损坏水利设施、偷盗水利设备、掠夺性开采水资源的打击力度。确保水利工程的完好、水资源的有序开采。

三、未来展望

1、引入农业保险,旱灾过后,如果有保险公司能从中分担一些补救责任,政府的压力自然会轻松许多。但是,农户的认识必须到位,仅靠保险公司的运作是不够的,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户树立消费新理念,增强农户的投保意识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减灾目的。

抗旱措施例6

一、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选择适宜树种

造林应以耐干旱、耐瘠薄的油松等针叶树种为主,还可栽植侧柏、刺槐。群众通常所将的“阳坡刺槐、阴坡松、杨柳栽于沟川中,”就是对不同树种成活生长所需水分的不同,而采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总结。

2.整地技术

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整地好。不同整地方式队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是: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15%以上。在整地时间上一般以雨季最为理想,春季次之,秋季最差。

3.集水技术

干旱地区影响树木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水”,通过修筑水窖、大口井,把自然降雨的水集中起来,为主旱期苗木的生长提供水源。

4.栽植技术

选用苗木必须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符合规格的一级壮苗,标准是指根茎粗、须根多、发育健全、顶芽饱满、色泽正常的苗木。

春季栽植。一般在土壤解冻20~25公分时,就要抓紧栽植。可采取先植阳坡,后植阴坡,先栽小苗,后栽大苗,这样在土壤中水分蒸发之前,苗木已长出新根;秋季栽在落叶之后,土冻之前最为适宜,这时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有利于苗木或种子吸水扎根,翌年早春还能直接吸收解冻水,生根快、萌芽早、待春旱到来,已恢复正常生长,增强了抗性,使栽植成活和生长有了保障。

苗木管理方面,抓好起苗关,做到不伤根,不失水。抓好苗木分级关,分级期间苗不离水,严格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抓好运输关,随起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的要搞好苗木假植,运输的时间最好是早上或晚上。

二、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1.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发育。近两年来,通过对比试验,覆膜造林比不覆膜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20%,新梢和地茎的高、粗生长,比不覆膜增长1.6和0.8倍。

2.截杆造林技术

截杆造林技术的好处:在我区,由于春季多风干旱,气温偏低,大多数造林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所以栽后地上部分失水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以及风吹摆苗使土壤透风,根系一时难以恢复,水分供应不足,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致死亡。因此,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杆造林,减少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曲,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3.保水剂、生根粉剂蒸腾抑制剂的应用技术

3.1SA型高效保水剂适用技术:①蘸根处理:在造林24小时前把保水剂配制成2%的水溶液,在苗木栽植前浸泡五分钟后及时栽植(根据造林试验,利用此法可提高造林成活率5-20%)。②树穴喷洒:适用于经济林造林。先用20%左右的保水剂喷洒在树穴或回填的土中,而后进行指数浇水。

3.2高效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植树时,以苗木大小每棵需L型(粒径0.5~3mm)保水剂10~30g,果树幼苗40~1208,针叶类幼苗10~25g,阔叶类幼苗40~60g,成年果树每棵需150~180 g。

3.3ABT3号生根粉应用技术:①浸根:取1 gABT3号生根粉,加75%酒精0.5kg,并不断搅拌,约经30分钟,药品全部溶解后,加水39.5 kg ,配成25ag/gABT3号生根粉溶液。于造林前取该液浸泡苗木根部60分钟,然后用于造林。油松、侧柏、落叶松、刺槐、沙棘、枣核桃等苗木均可用该液浸泡。②叶面喷施:取1gABT3号生根粉,甲75%酒精0.5kg,并不断搅拌,约经30分钟,药品全部溶解后,加水99.5 kg ,配成10ag/gABT3号生根粉溶液。 于造林前2~3天,取该液对油松、樟子松、落叶松、侧柏等容器秒进行叶面喷施,以药液滴下为度,喷后可适用于造林。

抗旱造林技术必须突出以水为中心,只要做到高标准预整地,蓄住提上水,土壤含水量达到造林树种正常生长的要求,就能克服土壤干旱的问题,同时要认真抓好抗旱配套技术环节,使各环节协调起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就可大幅度的提高。

抗旱措施例7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抗旱措施例8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旱措施例9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 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 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抗旱措施例10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 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 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 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

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 优化配置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