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爱心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7:52

爱心教育论文

爱心教育论文例1

在日常和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分享不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情,容易失去自爱、自信和对社会的热情,他们对生活冷淡,对人冷漠,对前途无望,对未来失去想象和憧憬。反之,生活在父母用爱筑成小家中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在他们好奇的眼里,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数学老师,今年的六一既是孩子们的节日,又是我们班上一个学生的生日,可是这个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已经几年没有过过生日了。因此,我在班上为她设计了个小的生日聚会。六一儿童节那天,孩子们开心的参加完学校的活动后,我领着他们回到班上一起庆祝。我说今天除了是六一儿童节你们的节日外同时也是我们班马杨同学的生日,让我们共同为她庆祝好不好!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生日蛋糕拿出来,把蜡烛一一点亮,就在所有蜡烛都全部亮起来的那一刻,孩子们用一双双大大的眼睛深深地凝视着她,都不约而同的唱起了生日歌。最后,他们又都齐声对她说:“祝马杨,生日快乐”。就在这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我也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二、爱心教育贵在渗透、融汇,落实在教育各环节的一点一滴中,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爱心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而是渗透、融汇于知识学习、课外活动、生活琐事中。

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上课时爱东张西望不认真;做功课的时候反映特别慢;和同学在一起时也不怎么说话。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记得在一次班级活动时,我就问他:“当你和同学遇到困难、处在危险中,你会怎么办?”他毫不犹豫的说:“老师,我自己能保护好我自己”。而在后来一次课外活动时,他不小心扭伤了脚,疼得厉害。这时,有几个同学就把他背到我这。后来我问他:“你真的能保护好自己吗?”他低下了头,什么也没说。通过这件事后我发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很多。

爱心教育论文例2

一、选题依据

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有人认为“信念之坚钿、探索之执着、关爱之拳拳”就可归纳出斯霞的师德人生[6]。也有人对斯霞老师和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两位名师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挖掘其背后不同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斯霞与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7]。

(2)关于斯霞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关于斯霞老师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介绍斯霞语文教育事迹和教学经验的《斯霞文集》[8],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及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联合选编的关于斯霞三十年间教育心得体会的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9],是最早对斯霞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分为“斯霞积累的教育工作经验”、“有关斯霞教育工作经验的介绍”和“有关斯霞同志小学五年制试验工作总结”三个部分,总体上关于斯霞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崔峦和陈先云合著的《斯霞、霍懋征、袁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10]中对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介绍,书中对于斯霞主要介绍了她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回顾,还有袁微子、高惠莹、崔恋、田本娜等专家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做的精彩评析。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随课文识字”的实践和认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回答一个问题》、《分散识字很快进入阅读写作的原因》,等等。还有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如《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斯霞的教学实践给予的启示》、《根据课文讲深讲透》、《教师的镜子》、《生动的一课》、《斯霞教学经验的启示》,等等。可以看出,理论工作者对斯霞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对斯霞老师进行直观描述或情感上的表达,只是在表层上讨论斯霞老师,而没有将之上升到理论、理念的高度,对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2.一线小学教师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爱心教育论文例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27-03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邦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涌现出了许多教育研究高质量的成果。本文在对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 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之回顾

近些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地位和任务

邱酬恩认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抓住的几个重点: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我中华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突出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导大学生认识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相统一,做信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爱国主义者,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致力于振兴中华。严炜、肖坤在分析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爱国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维度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朱柏清解读中共中央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的特殊意义,视之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基础性工程,并探讨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注意的重大问题。徐柏才等人认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并归纳为: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国家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科学的改革开放观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需要。

2.关于爱国主义的特征

佘双好对此做了认真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要从社会主义根本要求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人民民主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热爱祖国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要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现实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正确看待和处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问题,国家利益和个人发展关系的问题,爱国与爱科学的问题,如何看待国家的落后和民族自尊心问题。

3.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和规律

涂争鸣认为,爱国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要素的高层次、教育方式的重理性、教育实施的主动性和教育内容的契合性等特点”。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由大学教育关系的特点和高等教育的特有规律所决定的。唐春波鉴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进而指出要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就不能忽视接受规律的诸多方面,即内在需要驱动律、个别差异律、情感参与律、环境影响律、非直线律、施教者素质支配律和教育方法影响律。关于教育的接受机制,涂争鸣认为,要使大学生内化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教育者需着眼于教育对象的特征及角度,“操作好理性折服、形象感染和范例仿效诸种接受教育的机制”。苏寄宛探讨了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的规律,指出大学生在社会中实现自感向社会情感的转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经历从爱国主义情绪、爱国主义情感发展到爱国主义情操的过程。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升华表现为:从社会心理升华为爱国信念,从基础情感升华为爱国情操,从内在需要升华为爱国行动。

4.关于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徐柏才等人指出要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唐黎认为,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应该从感情、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着手,“感情是爱国主义的基础;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符士强将教育方法总结归纳为:传道于理,即完整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根于史,即进行多种形式的历史教育;铸模于范,即充分发挥模范的教育作用。

5.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时代性与针对性

蒋宏大指出,要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系统,改革思想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程修云、胡龙华提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群体”。彭家国认为,“应该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教育这些途径以提高其实效性。”

6.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王勤、王海稳、杨秀丽、乔丹等研究者均探讨了在此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和模式。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而来的西方全球化理论和政治思潮,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直接与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如“民族国家过时论”、“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因此必须理性的对待,科学的解读。在增强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前提下,要认清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分野;认识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不仅有助于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7.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教育模式的创新

李鑫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师德建设、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揭示施教者在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与责任。曾令辉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及整体性、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探索渗透式隐性型爱国主义教学模式的创新,反思性研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创新,艺术熏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创新。

8.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评价

早在1990年,张吉平、于永顺就指出由于受教育者、教育者自身以及宣传舆论导向等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反映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消极影响的矛盾、情感基础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矛盾、缺乏较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李永学、薛成海就该校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进行调查,指出主要由于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以及青年自身的一些特征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学生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2006年,张莉、徐国锋对重庆市6所高校调查问卷后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社会原因主要在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弱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腐败之风盛行、实用主义风气的蔓延、形式主义风气严重);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思想带来消极影响。

二 对研究的评价及思考

综观199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人员。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最初表现为对中央有关精神的解读,以及对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但这些初始性的成果涉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面,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索的基础,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有益的指导。总的来看,理论探索建构性的文章不多,专题研究不深入,可操作性不强,研究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与两课建设研究成果甚少。这说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尚未进入理论、整体和实效的层面。

1.要把爱国主义研究上升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

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中进行研究,突出研究的理论性和整体性。要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整体理论体系层面,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整体框架、教育规律的认识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范畴的多维度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系统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深层结构以及体系制度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要对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更新研究

传统的教育,内容与途径单一,往往把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并试图通过单纯的灌输,建立一系列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国外一些高校以历史教育、成就教育、国情教育、危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宗教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国主义;以社会教育、榜样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媒体和网络积极促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模式,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爱国主义是一种方向性教育,需要启发、引导与渗透;爱国主义是一种规范性教育,需要灌输、主导和控制;爱国主义是养成性自律教育,必须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借重于个体的内省、觉解与践行;爱国主义是有意识教育,必须配合以无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又是一种自我意识和心理素质的调适性教育和工作,也需要角色互换的方法。这些都必须从整体来考虑。

3.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研究,要善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要实现教育和研究的有效性,加强说服力,必须注意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有传统的方法,也有创新的方法,但均要检验其效果,可以尝试实证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有其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列举。如,我们不能简单以学生对某一突发性事件的态度(如对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抗议,或围堵日本在上海的商场和领事馆),来判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迄今关于高校爱国主义研究的论文中,仅有5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爱国主义认知、行为及教育效果评价的。但由于样本、调查选项等不同,结果差异很大,甚至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将“出国留学是否回国”选项作为判断是否爱国标准之一,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再如,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潮究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产生多少消极影响,也不能主观臆断。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育方法的研究。

4.要加强对高校和大学生新特点的研究,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特别关注对大学生的认知状况和特点研究,若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特点把握不准,不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因时因人因地进行教育,理论就会与实践脱节。目前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属于在新环境、新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其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味地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效果必然会受影响。大学生具有文化素质较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应上升到理性高度。但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其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有一定的差异,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运用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不同思想水平的青年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奋斗方向与目标。

5.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

教育目标应当是具体的,抽象的大目标可以化解为现实的较小的目标;要在教育方法的多样化、针对性基础上实现层次。那种不看对象,不分层次,以召开大会普遍号召,全体动员,大面积布置实施的做法,“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做样子”,是不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要把理论的说教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养成教育。

6.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应将理论党史文化研究放在首位,重视物化载体的教育功能

党史文化是中共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研究党史文化教育功能,对党史文化物化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实训的基地的动能进行研究,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教育功能;要重视把党史文化作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资源的研究;研究要上升到培养爱国主义骨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层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如、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江姐、董继光、等,涌现出了为建设和改革事业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敢于攀登的爱国英雄模范,如雷锋、王进喜、孔繁森等。这些爱国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和杰出人物遍及祖国各地。高校要利用当地党的历史上出现的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和杰出人物,成立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如“大钊班”、“太雷班”、“江姐班”等,招收大学生骨干、团员干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等思想政治优秀青年。通过培训、参观、讨论提高、读马列毛邓著作、学党史文化、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把这些大学生骨干、学干团干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邱酬恩.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体会[J].抚州师专学报,1995(4)

[2]严炜、肖坤.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3]朱柏清.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思考[J].双语学习,2007(10)

[4]徐柏才、李从浩.深入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5]佘双好.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及其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

[6]涂争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1996(4)

[7]唐春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接受规律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4)

[8]涂争鸣.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9]苏寄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思考及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03(5)

[10]唐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11]符士强.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6)

[12]蒋宏大.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13]程修云、胡龙华.打造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5)

[14]彭家国.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J].科技信息,2008(29)

[15]王勤、王海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16]杨秀丽、乔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

[17]李鑫.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J].沧桑,2008(1)

[18]曾令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10)

[19]张吉平、于永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原因简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5)

爱心教育论文例5

陈鹤琴是我国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不仅创立了附属幼儿园、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系,还建立了儿童教育研究室、儿童玩具研究室以及玩具工厂,同时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包括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幼儿教育体系,完成了他上世纪20至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20世纪50年代初,陈鹤琴结合教学,完成了《儿童心理学》讲稿,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从新生到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据此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已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他认为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等特点,若能根据这些幼儿的心理实行教育,则必有良好的效果。陈鹤琴一贯重视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及至上世纪70年代末,在他所提出的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中,首先提出的仍然是“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使其课程论思想更趋全面、系统。其中十大原则为: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是发展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是配合形势实际需要的,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是适合儿童心身发展的,促进儿童健康的;是培养五爱国民公德的;是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的;是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陈鹤琴把一生奉献给了儿童及儿童教育事业。其开创并奠基的儿童教育理论是对我国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爱的教育理论的胜利

爱的教育理论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从我国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到“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西方古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近代的裴斯泰洛齐,到留下名著《爱的教育》的亚米契斯,形成了绵延不断的爱的教育理论传统。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爱乃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江苏教育》(小学版)1963年第5期发表了古平、徐文合写的《育苗人》,介绍当年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老师的教育经验。随后,又修改成《斯霞和孩子》,于同年5月30日在《人民日报》上刊载。该文介绍斯霞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敬爱的老师。又是最能了解和信任他们的朋友,也是最能体贴和爱护他们的母亲”。由于当时全国正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所以,同年10月起该文引发教育界对“爱的教育”的讨论和批判。一时无限上纲上线,政治批判代替了学术争论。1979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代表教育部宣布:1963年批判“母爱教育”是错误的,予以彻底。1979年5月,斯霞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当一名“园丁”,为祖国辛勤培养“花朵”是非常光荣的。教师爱学生,“并不是出自个人的狭隘的感情,而是建立在教师对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上面的。是在履行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这一崇高职责时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感情”。1983年,斯霞再次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光是一般母亲对子女那样的爱。而是人民教师接受党的委托去教育培养下一代,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全面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只让他们吃饱,穿暖,睡好,玩好,那只是生活上的照顾,更不是一味迁就,无原则地溺爱,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此外,她还认为“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思想和品质,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在《斯霞教育文集》上写道: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学生,这是人民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同志称:“斯霞同志是小学教育中的梅兰芳。”斯霞老师的“母爱、童心”教育思想,是对爱的教育理论的深刻诠释和高度升华。历史表明,从1963年到,对“爱的教育”的彻底否定,给整个教育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剖析和反思。教育中有爱,且是大爱:有爱的教育理论,才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三、情境教育理论的探索

情境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吸纳、借鉴古今中外合理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当代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在其中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生动的发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模式。情境教育系列实验与研究从1978年开始,至今历经30年,由最初的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发展到涵盖儿童成长诸领域的情境教育,并落实到情境课程,形成了独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情境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关、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情境教育还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论支撑,即儿童的脑是敏感的,需要一个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断提高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情感伴随的学习活动可获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赶来,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与研究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交织着当代中国日益强盛的爱国情怀。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指出:虽然其中也借鉴了国外的理念,但李老师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本土化并且丰富、拓展了,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情境教育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相结合的成果;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

四、学科教学理论的成长

对于辛勤耕耘于基础教育园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课堂便是其教学实践的沃土了,在这个园地的沃土中生长绽放的理论之花,当然便散发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具有蓬勃而顽强的生命活力。

分散识字教学理论: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据研究,分散识字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1)分散识字既能突出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又能为语言训练提供许多有利条件;(2)分散识字便于联系儿童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启发儿童深刻理解词义,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词的逻辑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教学质量;C3)分散识字有充分的巩固联系机会;(4)分散识字便于教师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而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斯霞的影响下,“分散识字”成为我国识字教学的一大流派,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功不可没!

尝试教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要点有: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促进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太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掌握五种操作模式:一种基本式(七步教学程序)加四种变式(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运用六条教学原则: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重视七个达到尝试成功的原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语文教育链理论:特级教师洪宗礼依据“五说”语文课程建构观。尝试把语文的要素与其构成关系、规律、序列,编织成网状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所谓语文教育“链”,是指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相对地比较客观地反映语文教育的全貌及其内部规律,揭示语文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支解语文是不足取的,否定语文教育的规律性则是不客观的。提出语文教育“链”,就是从整体上全方位多维度认识语文教育,从而探索语文学科的科学的序,揭示语文内部的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这里的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通过历练转化为能力;能力定型化,形成习惯,获得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促进知识技能与思维同步发展,酿成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且标。构建语文教育“链”,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追求。忽视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或断裂,都会使语文教学停留在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五、素质教育模式的建构

爱心教育论文例6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是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切实抓好“两课”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正面灌输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高等学校“两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爱国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此带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培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还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以校训、校歌、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以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开展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舆论宣传,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促进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学风和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使爱国主义深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心中。使大W生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动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 高校要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以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3]

五、借鉴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我们要广泛借鉴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第一,要强化历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加强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爱国的公民。第三,要规范升国旗、降国旗活动。第四,要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要大力加强媒体的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爱心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5-02

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中一直保留的优秀传统,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校的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外,高尚的爱国情操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攻击,一些院校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观念弱化; 诚实守信意识淡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网络成癔综合症严重。研究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同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牢固地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从时代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发,强调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并在教育手段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据有关文献显示,有29.1%的同学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基地”得到爱国主义教育;26.3%的同学认为“社会”中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31.1%的同学认为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中获得;而有13.5%的同学认为从“其他”途径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应通过多渠道、系统立体的教育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力争做出实际成效。

1 通过课堂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爱国主义丰富科学的内涵,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就应该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和教育中,正如我们现在努力让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相信、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即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阵地。除了最基本的“两课”教育外,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维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民族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时,学生容易被这些作品感染,讲授的老师对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因子深层次挖掘,不难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时也可以融入爱国主义内容。就是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貌以及自然资源的热爱,即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爱国主义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历史专业学生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民族气节和忧患意识。

2 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1注意营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学习场所悬挂的名人格言和肖像以及校园公共场所内应当广布如国歌、国旗等国家象征物和重要人物塑像,不仅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心旷神怡,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崇尚高尚的情怀,产生向上的热情,使学生德育品质得以升华。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要使与爱国相关的大量知识、材料、图像,体现在校园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从而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2.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的生理迅速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自我审视与自我塑造能力增强。学生在个体思维活动中,已经不局限于大多来自师长的“经验型”归纳,而更喜欢通过亲身实践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他们不喜欢说教,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而且能够按照一定目标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塑造自己的现象,并努力向全面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需要随之产生,并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满足和充实。因此,作为教育者,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理性地加以把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可以时显性的,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去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时代精神。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通过举办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讲座、演讲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节假日期间安排学生去缅怀先烈,在教育基地里,给学生讲解名人们的光荣事迹观看图片,在身临其境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暑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公共服务,学校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中体会工作的艰辛,通过锻炼学生会更多的替他人和社会着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有很好帮助。

4 通过网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既是人们非常熟悉,又是人们学习和收集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来讲,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网络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1主题网站建设

学校应该努力建设自己的主题网站,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师生头脑,把握好舆论方向,深入挖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主题网站维护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全球性的国际观念。

4.2加强论坛管理

校园论坛是高校全体师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某项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的网络区域。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绿色论坛”理念,倡导用户使用文明用语,抵制不良信息。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论坛环境,广泛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辅助支持。

4.3充分利用博客圈、微信群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博客功能,通过建立博客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始终与整个目标系统密切相关,以渗透式教学的形式真正在实践环节中将创新理念充分运用,使之更好地指导行动,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5 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心理问题

在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重视学生在使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正确解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最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乐观面对世界。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爱国主义的教育途径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例8

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9月l出《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三爱”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爱”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爱”教育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内涵。谈到“三爱”教育,很容易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倡导的“五爱”教育。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首次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写入《宪法》。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国内阶级立场鲜明,以“恨”为主。而建国后“五爱”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国内感情开始发生转变,国内民众在一个和平发展年代由“恨”转向了对家庭、社会、国家一种爱的期望。

祖国的整体由人民大众组成,此时,爱祖国的基本内容也就包括了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爱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

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爱”教育不仅继承接续了“五爱”的优良传统,更是能够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三爱”教育的提出,也是结合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结果。“三爱”与“五爱”,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是相通的,这表现为后者包含前者,还体现为前者浓缩了后者的精华。“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

二、开展三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表面看来“三爱”教育要求简单,但是却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劳动创造一切、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口耳相传;在近代中国,尊重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兴起,各类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已经演化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深入开展“三爱”教育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时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期,对“三爱”教育的新诠释

(一)“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具体内容和关系

我国教育进入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受到高度重视。“爱学习”从培养大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并在这种学习中懂得运用,逐步转变为对获得的新知识的理解、运用、更新和修改中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能力培养,即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爱学习”教育的要求,实际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全球化的背景下“爱祖国”已经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强国对弱国的侵略压迫逐渐转化为国际背景下的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从而使意识形态霸权主义屡见不鲜。在此全球背景下,爱祖国更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以捍卫最高国家利益为重要出发点,以维护国家为重要表现,以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为重要保障,将爱祖国融入到日常生活。合理利用网络媒介,选择合法、合理、文明的方式表达爱国情绪,做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爱劳动”,是要求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爱祖国”是为人之本,育人之源,“爱学习”是实现一切理想的前提,“爱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唯一途径,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新时期,只有通过“三爱”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有素质、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二)“三爱”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三爱”教育的根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学生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经之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理论上阐释了“三爱”主题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联系,为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强了大学生从理论依据、理想信念、思想建设三个层面上参与投身“三爱”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梁好.坚持“三爱”教育强化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论坛,2014,(03).

[3]李继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

[4]陈雪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山东高等教育,2014,(04).

爱心教育论文例9

李海明,男,党员,专科,1966年2月出生,现为广水市李店镇草店中心小学教师,现是该校工会委员。他1985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至今已有29年。从教以来,该同志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以来,他一直热心学校工会工作,参与并组织了许多工会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因为有爱,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会委员,首先他得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基础,他凭着一颗爱心经营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也因为他这份爱心,让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说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好,他觉得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一颗年轻的心,更带来了年轻的容颜;他说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真真实实感受到它的珍贵,他常说没有什么环境能有如此清澈透明,他永远面对的是一张张素净纯洁的小脸,无须变脸来适应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二、因为有努力,他的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8年,在学校工会与党支部的信任与关心下,他成为了学校工会委员。在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一职后,为了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除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要求思想进步外,他还坚持学习工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工会职能。相继学习了《工会法》、《教

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融合贯通,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同时边学边思考,边学边行动,发挥自己的特长,胜任本职工作。

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他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每次活动的精彩开展,他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如庆祝三八妇女节联欢会、教师节趣味运动会比赛,迎接元旦登山活动等等。今年为了迎接三八的到来,他与工会领导一起商榷并拿方案,组织全校全员参加。现场有他忙碌的身影,场地的布置有他奔走的脚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他以及全体工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他付出的努力也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高度赞扬。

三、因为有参与,他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价值

作为学校工会的积极分子,他常常严以律己,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时常用自己行动投身爱心事业,每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带头积极参与,听说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都能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 在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及工会的格项任务,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为集体的荣誉至高无上;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只要他能做,就决不推辞。他觉得,只要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那我们的工作会蒸蒸日上。 他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不计较得失,以集体荣誉为重,团结同事的优秀工会工作者。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年年被评为李店镇模范教师, 2012年九月获得广水市优秀教师,20XX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师考核中,他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的工会工作还有待完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求真、务实、创新、忠诚,发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为促进学校发展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跨入教师这个行列已经16个年头。从教十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勤勤恳恳,踏实苦干,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奋耕耘,哺育桃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把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点滴成绩总结如下:

一、激情满怀,无私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选定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热爱我的职业,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1997年7月,我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年青的教师,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相信,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收获。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我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我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后进生我努力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积极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其发光。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我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三、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教师是辛苦的,教师职业是平凡的。在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凭着一颗教师的良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实实在在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工作,从未因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远离父母的我,每逢家中有事,父母让我请假,我总是婉言拒绝:咱家中是有事离不开我,可学校里的几十名学生一样离不开我啊,他们更不能耽误啊!时间长了,父母再忙再累,也从不拉我后腿。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我在医院陪护,想到班里那四十五个渴求知识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无论是放下那一边我都于心不忍。妻子理解的对我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别把你急出病来,我没事。我握着妻子的手,看着她红红的眼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狠了狠心,毅然去了学校。孩子一周岁后就住在奶奶家,我经常几周见不到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兴奋的神情和离家时无助的目光,我一阵阵心酸。我在家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我却无愧于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愧于我所从事的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事业。

四、潜心科研,硕果盈枝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十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担任的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先后主持或参与全国十五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全国十一五规划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实验、XX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XX市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实验、XX市优质教学研究、XX市小课题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8月3日,论文《深化和谐教学,实现差生转化》在全国第九届和谐教学法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2001年11月,论文《浅谈电化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在XX市电教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2年4月,公开课《海上日出》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6月,论文《论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XX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12月,公开课《桂林山水》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3年12月,论文《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加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评比,荣获部级二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获奖作品集》正式出版。2004年5月,论文《实施以德治校,重在塑造师魂》在XX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壹等奖。2005年6月,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XX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7月,执教的公开课《编草辫》一课,在全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瞻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代新人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愿做春蚕,愿做红烛,愿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谱写出自己最辉煌的篇章。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XXX同志自担任华胜实验学校出纳以来,协助工会主席,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工会会员整体素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学校工会职能作用。XXX同志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活跃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华胜学校的企业文化,为工会理好财,办好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她狠抓工会职工学习,认真完善了华胜学校工会学习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了学校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教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教职工生病以及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等,她都能坚持亲自上门探望、慰问。二是关心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走访活动,竭尽所能的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

爱心教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1-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学生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近年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探索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专项研究课题,受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爱国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探索研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所必须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是凝聚人民、感召人民、动员人民的“根基”力量,这种力量具体而言,既是一种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之中的意识观念,也是人们在自我价值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间深厚联系的情感认识,还是人们在履行自身对祖国发展、民族富强的高度责任过程中体现的行动与实践,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其爱国主义觉悟,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祖国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爱国心理及行为特点现状

对大学生爱国心理及行为特点的调研主要是从学生个人爱国情怀和高校爱国教育成效两个方面进行的。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将现状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大学生爱国心理成熟,意识较强。多数大学生都比较关心国家政治形势和民族兴衰荣辱,具有较为清晰的鉴别能力,能够用理性观点看待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舆论热点问题,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和采取爱国行为时不盲目,对国家发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其次,少数学生因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出现了爱国情感的两极化,即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有所淡化,不关心国家大事,另一部分学生则爱国热情过于偏激,反应强烈,不能理性地冷静面对时事热点。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的现有途径较为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普遍采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两课理论教育,系统地完善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塑造了良好的爱国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另外,高校在日常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新生入学初期的军事训练,大型集会活动前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利用重要纪念日举办演讲、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爱国教育基地和观看爱国影片,通过校园广播、期刊、展板和宣传栏进行爱国主义引导等,让学生在校园中能随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熏陶,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透过问卷答案,我们也能发现高校在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为传统和深奥,时代感和现实感不强,脱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这些积极传统的教育形式对于思想活跃、个性独立、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显得肤浅而形式。很多教育活动开展的很红、很专,但收到的成效仅停留在抽象、空泛的表面,不能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例如考试内容基本死记硬背,考完就抛之脑后;学习活动繁冗死板,学生越参与越抵触。

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和态度较为被动,主观性不强。一直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不够重视的现象,很少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求学渴望,多数教育者采用“说教”的正面灌输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不会去主动探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阻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

四、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一)爱国教育内容全面化

爱国教育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的教育方式。当前,两课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基本国情、价值观念、优良传统和历史荣辱的教育,注重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客观认识实际国情和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两课教学是基础,但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概论、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近代史等常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国家发展的实际,宣传富有爱国情怀的先进事迹,展现国家飞速发展的卓越成就,弘扬充满积极正面的社会能量,这些都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就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度比较高,生动的事实和典型的数字使爱国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更能有效的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

此外,爱国是一个宏大而又具体的概念,不仅要渗透到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爱国首要知国,知国必先知史,近年来越来越火的中华文化和国学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灿烂瑰宝,通过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和祖国文化的认识,可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国外文化教育,构建一个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外国思想与文化观念的平台,学生通过对比能更好的了解外国与本国在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即强化了国富民强的自豪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强化了内忧外敌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到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振兴祖国发展上来。

(二)爱国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迅猛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强大力量给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大量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涌入不断的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民族认知和道德准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各种机遇,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影响大的特点,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和鉴别力,让学生在活泼生动、奋发向上的积极氛围中及时了解国家的巨大成就,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坚定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三)爱国教育主体多样化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多为高校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略显单薄。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先进模范和有关学者来校开设报告会和讲座,内容可涉及政治热点、国防知识、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受到更多、更新、更好的熏陶和感染。而作为爱国教育的受众群体,大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动员他们结合自身认识,以“教育者”的角色相互教育,宣传爱国观念,弘扬爱国热情,传播爱国思想,使他们更深入的认识到个人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所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四)爱国教育途径实践化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树立爱国信念,在行动中磨炼意识、养成爱国品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实践调研等教育形式,组织大学生感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把爱国主义教育从遥远的、空洞的理论认识拉回到鲜活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来,借助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报效祖国行动,坚定他们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发展目标的信心,实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自我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雯姝,邓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阀[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199):69-73.

[2]方凤玲.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