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书画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37

书画发言稿

书画发言稿例1

众所周知,x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蔡国、楚国、西汉淮南王、东汉袁术的建都地、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这里诞生了宏篇巨著《淮南子》,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历史典故和优美传说。这里还孕育了一代名相孙叔敖、南宋大诗人吕本中、一代帝师孙家鼐、清末民初书法大家“铁笔”张树侯、民国英杰柏文蔚、爱国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今天,寿县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特别是以朱宝善、胡安品、陈玉宝、谷朝光先生为代表的书画界同仁处太平之盛世,沐时代之祥风,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创作出一大批讴歌改革开放之成就、抒发胸中之豪情的美文佳品,使中国书画艺术这块瑰宝在楚都大地上大放异彩,并在全省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全国也已经暂露头角。

为了弘扬x县文化,展示名城风采,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全县社会事业发展,今天,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正式正式揭牌开通、成立了,希望大家不孚众望,担当起联合、团结全县广大书画工作者和书画爱好者的重任,为繁荣我县的文化艺术事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格和地位,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书画发言稿例2

一堆插图手稿卖了350万

赵庆伟出生在北京,虽然父母从事的工作几乎和艺术不沾边,但他从小就喜欢标新立异,很有文艺特质。

赵庆伟收“破烂”,纯属偶然。开公司赚到一些钱后,1996年起他迷上了老油画。一次,赵庆伟在一位古玩商那里买艾中信的画,对方问他艾中信的手稿要不要,他心想,既然喜欢艾中信的画,为什么不同时收藏他的手稿呢?于是一同买下,结果一下子沉迷其中。后来,赵庆伟发现从手稿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于是就有意打听,得知古玩商的手稿大多来自旧货圈,从此便开始在旧货圈里寻宝。

收“破烂”的经历充满着意外之喜。2003年7月的一天,赵庆伟接到“线人”电话,说有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每箱1000元,共3.3万元。赵庆伟是个文艺青年,偶尔有散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他暗想,这家著名杂志社第一次大规模清理文档,里面极可能有大量作者的投稿,于是就买了下来。没想到,当他拂去积在手稿上近20年的尘埃时,竟看到那些泛黄纸片上有石鲁、吴冠中、李可染、冰心等人名字,心马上狂跳不止。面对这些大家的手稿,赵庆伟感到既惊喜又怜惜,他感叹说:“每篇稿子发表前都要经过6次校对,每一小摞文稿下面都是作者的原稿。每一处改动,都凝结着作者与编辑的心血。若将它们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该多可惜!”他精心将这些手稿保存了起来。

几个月后,赵庆伟又从一家出版社收了一批“破烂”,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因对之兴趣不大,他转手卖给了一位海外收藏家,令赵庆伟目瞪口呆的是,这一下竟卖了350万元!虽然赚了钱,但他心里并不痛快,就去找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告诉他剩下的文稿该好好保存,社长却说这种东西没必要留着。就是这句话激起了赵庆伟的斗志,他说:“如果我不买,很多东西有可能意味着彻底消失。当时人们热衷收藏玉石、翡翠、名人字画,却没人在意这些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字纸。别人不要,那我就收!”

街面上虽然也有些专门收废纸的,但都是小打小闹,赵庆伟则是用麻袋装,用卡车运。对此,他说:“量大,收到好东西的概率就大。”令父母迷惑不解的是,儿子的公司原本在精英云集的中关村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因为迷上了当“破烂王”却关了。最滑稽的是,赵庆伟天天拎杆特制的大秤,不是去潘家园,就是去各处废品回收站转悠,气得爸妈大骂他不务正业。

《苍蝇・门牙》手稿

无偿送还莫言

当时中国拍卖市场刚起步,人们收藏理念还很幼稚,局限于书画和瓷器等传统大宗收藏项目,书信、手稿根本不被重视。再加上1985~1995年那十年间,北京大拆大建,许多单位为改善办公条件而搬家,导致大量早期的文档资料、名人手稿、画稿、书信、日记被当作垃圾扔掉,或被当作废品处理。看到天天都有不少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惨遭抛弃,赵庆伟心急如焚,他说:“什么钱不钱的,顾不上了,先把有价值的东西抢救出来再说。”

赵庆伟的“线人”大都是以收破烂为生的外来农民,专从文化单位收废品的有2000多人,这些人几乎个个都有他的手机号。他们知道哪儿正在搬家,哪儿有大量的破烂要卖,哪家单位会有赵庆伟喜欢的货。这些东西可能数十年被堆在北京各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储物室里,一旦所在单位搬家,便被当作垃圾卖给上门收废品的。

“每天总有几拨人打来电话说,某某单位又出了捆东西,多少公斤,多少钱,不能验货,要不要?我根本不考虑,直接说搬过来。”赵庆伟说。相比废品收购站,“线人”们更愿意把破烂卖给赵庆伟。“卖给废品站每公斤4元,卖给我每公斤10元。”每次赵庆伟一到潘家园,就会有百八十号人围上来,把给他准备好的货,一麻袋一麻袋地装上车。

冰心的《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丁玲的《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铁凝的《来了,走了》、王蒙的《一九八四年部分短篇小说一瞥》等名人大家的手稿,就是这样收“破烂”收来的。

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日子里,赵庆伟仍然一卡车一卡车地收,结果银行账户里的钱迅速缩水。不仅如此,为了堆放“破烂”,赵庆伟租的一幢别墅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莫言手稿捐赠仪式现场

因为手头太紧,2010年年底,赵庆伟听从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场“小雅・观心”拍卖会,处理部分“破烂”。拍品中有1.4米长的周思聪素描,有《半夜鸡叫》的原稿等。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被很多人瞧也不瞧就扔出门外的“破烂”,最后竟拍出了2000多万元。

拍卖会结束,记者们围着这位很有文艺范的“破烂王”问:“这么多钱打算拿来做什么?”赵庆伟回答得非常干脆:“买一部保时捷,开着豪车继续收破烂。”有媒体调侃说,这是赵庆伟的“行为艺术”:用豪车刺激人们的神经――既然你用金钱衡量一切,那么我告诉你,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早年,赵庆伟就曾用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调侃自己,他让朋友给自己拍了一张跨着“轻骑”、驮着双卡六喇叭录音机、手拿大秤收破烂的照片。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些珍贵的名家书稿、手札等,都是他这样收“破烂”收来的,其中就包括莫言的一部小说手稿。

2003年,“清河八家”废品站的人打电话给赵庆伟,说一家出版社卖出一整辆“面的”的废纸,3000元。赵庆伟马上说:“你给我拉来,给你5000元。”《苍蝇・门牙》的手稿就这样被夹杂在大堆泛黄的残书破纸中,进了赵庆伟的家,避免了被打成纸浆的命运。

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最初发表于1986年的国内某大型刊物上,是他早期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品,被收录进多部文集。在当时来说,很多人看不出它有什么价值,偏偏赵庆伟是莫言的“粉丝”,很喜欢他笔下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是,就将其珍藏。谁也没有料到,莫言后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趣的是,2014年春天,赵庆伟和朋友举办了一个小型拍卖会,全场95件拍品,70多件是名家书稿、手札,其中就有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它刚在预展上露脸,就有不少人表达了竞拍意向,还没开拍,价格已摸上近百万。很快,此份手稿的私洽价格火箭般窜到400万元。

得知这一情况后,莫言说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商业纠缠,希望赵庆伟归还书稿,让他将其捐赠给现代文学纪念馆。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大靠谱,你想啊,一件价值400万的珍贵手稿,谁肯轻易送人。

赵庆伟的朋友、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先生也喜欢收藏,为筹建电影博物馆,赵庆伟曾捐赠给他1万多个电影胶片。恰巧,崔永元也是莫言的朋友,于是经他牵线搭桥双方一聊颇为投缘,赵庆伟什么条件也没提,就痛痛快快地将手稿无偿归还给了莫言,而莫言也如约将手稿赠予现代文学纪念馆。诺贝尔奖得主与“破烂王”成为好朋友的事,也一时被传为美谈。 莫言与赵庆伟(左)合影

财富或许就在

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10年前中央美院搬家,赵庆伟花3000多元钱买了一捆废品,竟然发现其中有张油画是王沂东的作品。而在另外一个文化单位的大院里,他从一户人家的废纸里买到了价值百万的董其昌手稿。“《美术杂志》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些单位搬家,我都介入了。”赵庆伟说。

说到他开着百万豪车收废纸这件很拉风的事,被朋友称为“中国最文艺‘破烂王’”的赵庆伟说:“保时捷、大秤都是我的道具,我希望它们带给人们强烈的刺激――我炒高了‘废纸’的价格,人们才会懂得珍惜,知道这些废纸带着历史与文化的余温。”

薄薄的“废纸”,在赵庆伟心里重千斤。比如那张茅以升设计建造、最终又亲手炸毁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蓝图。“这座大桥在当年创下很多第一,这是最早的设计版本。这样的宝贝就该在部级的档案馆里保存着,不该流散在民间。”

除收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学巨匠的手稿外,赵庆伟还有的信函、宋庆龄的批件、郭沫若以为已在日军轰炸闸北时被毁的作品手稿,还有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详细图片史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排练的文字和图片……所有这些,这位“破烂王”都等着有一天能高高兴兴地把它们交还给国家。

部级的藏品还给国家,更多的东西该如何保存和传承?对此,赵庆伟是这样说的:“社会上认为重要的,我会把它留下来;社会上暂时没发现其价值的,我也会把它留下来。”

除了手稿,赵庆伟还收集了自清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100多万张老照片。在北京市郊崔永元电影传奇馆的旁边,有座小院是赵庆伟的“老照片档案馆”,其中有少见的清代立体照片,有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末人物照,亦有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领袖的照片,包括与电影工作者在一起的留影,邓小平与日本天皇、皇后的合影等。

当时以每麻袋200元收进的老照片,如今单张或许就能卖到上万元,可赵庆伟依然守着这个门庭冷落的“老照片档案馆”,偶尔有研究者、专业人员来参观,赵庆伟就觉得这种守候是值得的。

至于手稿,他想另建一个档案馆。“拍卖部分名家的手稿,是为了回笼资金,不然我没法活下去了,也是为了刺激大众,我手里还有成千上万人的手稿。”他解释说。

赵庆伟还想办各种文化专题的档案馆、博物馆:比如“中国诗歌博物馆”,因为他手里攥着数万篇诗人的原稿;比如“中国音乐博物馆”――为此他已累积五线谱原稿数百公斤,以及众多文艺演出团体的广告单、节目单、剧照和录像带、录音带、唱片,其中包括全国总政文工团200多本各地巡演、采风的图文资料;比如“中国戏剧博物馆”――他藏有数千张戏曲唱片,及大量的戏剧脚本;比如“中国版画博物馆”――他搜集有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七八千件……

但场地、资金哪里来?就连整理这些“破烂”也已非赵庆伟一人之力可以办到。他开始把藏品送朋友,只要对方与自己志趣相投,就不谈钱。到现在为止,赵庆伟已把七八千件版画给了一个朋友,支持这个朋友建版画博物馆;上万张漫画原稿也给了朋友,因为朋友是漫画迷,一心要建漫画博物馆;1万多张电影胶片也出于同样的考虑,送给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赵庆伟说:“东西在我手里,还是在他们手里,都是一样的,只要能有地方展出来给大伙看就值。”

书画发言稿例3

对于金石古物,通常的拓法是:先将纸张洇湿,再用白芨水将欲拓之物沾湿,之后将湿纸贴在器物上,用布扑均匀捶打使纸张与器物完全契合,待纸张干透后,再用布扑轻沾调好的墨汁或不同染料,由浅入深地一层层捶打贴在器物上的纸上。因器物有凹凸,凹下去的部分未能沾墨而留白,使得所拓之物的文字或图案显现于所拓之纸。拓毕揭下者,即平常所说之拓片。而茫父所创之颖拓则是将拟拓之物放于一边,眼看原物用笔蘸墨在纸上以点、画、拓、抹等手法,将拟拓之物影画下来,其效果正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态乍现,古韵尽出。颖拓还分平面拓与立体拓两种,印章、碑刻墓志、瓦当、石窟造像及青铜器等均可入拓;又有墨拓与彩拓之别,颜料多用花青、赭石及朱墨等,通过各种笔法,以及黑色浓淡、色彩渐变等尽现原物高古之态。相对于传统拓法,颖拓作品立体效果更强,更能表现出所拓之物的金属质感与古拙朴实,以及古物之残蚀、缺损、锈斑、明暗、锋角、远近等变化,使得颖拓器物近似原物又胜似原物。

除却颖拓之法,茫父之书法亦甚了得。刘海粟在为《姚茫父书画集》所作序言中评价其书法日:“作书如大匠造殿堂,以欧、颜为梁柱,六朝象赞为砖瓦,晋人行草为门窗帘幕,《石门颂》为匾额,高起高落,内敛郁郁之气,得金文倒薤法,笔先顿而后曳,方圆相济,笔情刀味如名流高座,意气慑人。”邓见宽则云茫父书法“实际上是用其家乡前辈书家莫友芝以隶入楷的方法,而又自出新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莫友芝为晚清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其书法在有清一代颇有地位。然莫氏藏书之名更甚于书名,其藏书处名为“影山草堂”,藏书多重乡邦文献,其所藏历代贵州人士著作堪称详备。性喜聚书的茫父宗其为师,当是再自然不过了。茫父之书法上溯金文石鼓,融合篆隶,以篆作隶,以隶作楷,方圆并济,圆浑中显清健,丰腴中透骨力。寒斋所藏书家墨迹中亦有茫父七言篆书字对一副:“细碎寒枝偏耐雪,差牙老树不知风。”上款题“搏沙和馨盒凡字韵诗,既属书寄项城,更索篆”,下款为“庚申四月莲花盒姚华并识”,钤有白文“姚华私印”,朱文“壹鄂”,另有鉴藏印2枚,分别为“耕读斋珍藏印”及“海涵传家之宝”。

关于茫父旧物,寒斋约藏有30余种,其中稿本《龙门造像千品目索》及《弗堂弟子记》吾尤喜之。《龙门造像千品目索》封面有姚华自题小记:“龙门造像千品目索,丁巳三月十有九日经始写记,弗堂夜窗署,茫父。”书名用篆书,落款为北魏隶书体,内页中前三页为目录,后为正文,卷首题:“龙门造像目录,未编本据近拓(小字双行),贵筑姚华记录”。翻至内文,但见涂抹勾添满纸,可见彼时茫父用心之深。雷梦水在其作《姚茫父的书》中曾提到《弗堂弟子记》一书,言此书系茫父弟子郑天挺等人据姚氏讲稿整理而成。史学家郑天挺当年在北大中文系就读,同时亦在弗堂听其讲学,听毕与同学们一起整理、油印出《弗堂弟子记》散发。而吾所得一函两册者,正是茫父民国17年(1928年)写于红方格纸之原稿。雷梦水还提到:“姚氏创作大量诗词曲及书画,1930年门人王伯群为先生整理《弗堂类稿》三十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尚有《五言飞鸟集》《莲花盒书画第一集》等。解放后陈叔通先生为其出版两册颖拓和书画集。未刊文稿尚多。”其言姚氏未刊文稿尚多,惜寒斋所藏其稿本仅四,近年拍场及书肆亦极少寓目,或许已归诸大家架上不肯轻易流出,亦未可知。

吾至今犹记得获此两稿当日,中国书店之分店文化遗产书店开业,一群领导簇拥着季羡林发表讲话,随即有领导滔滔不绝讲此店开张之伟大意义,好不容易等到开门售书,众人蜂拥而入,如抢货般张开双臂划分地盘,吾则被两记者缠住不断问关于“伟大意义”之见解,眼见众书友瓜分善本,人人喜笑颜开,唯吾疲于与记者周旋,暗自叫苦。待到二位记者放过吾时,已是中原尽失仅剩残羹,甚为泄气。好在彼时中国书店为使文化遗产书店甫开张即有轰动效应,上架均为挑自大库之上佳之本,即俗称“古小库”旧藏,几乎本本皆珍,众人在其中挑选,不过是环肥燕瘦,眼光喜爱各自不同耳。故虽是众书友挑剩之物,吾仍能从中选得几十部入囊,其中即有《弗堂弟子记》等稿本4部。越数年,吾收得此茫父篆书七言字对一副,算是再续一段与弗堂隔世之缘。

雷梦水所作姚茫父一文中提及的《五言飞鸟集》,堪称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凝练之作,用徐志摩所言,乃“极妙的一段文学因缘”。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飞鸟集》知者甚多,茫父将其意译为五言古体诗,今时却鲜有人提及。其于《五言飞鸟集》自序中云:“甲子(1924年)冬十月二十九日,中女鉴以疾卒,家居寡欢,乃访姻好陈筱庄宝泉退思斋。客有日,筱庄检示译本泰戈尔《飞鸟集》,为送日之资。泰戈尔者,天竺诗人,春间来游。曾获把晤,因之言论凤采如接耳目,怦然于中,不能自已。既语筱庄曰:言短而意长,语切而思婉,盖诗之为术与心同,持其文异焉,可以国风为之。由是依意遣辞,日必数章,归而赓续,及岁尽篇终。乌乎,鉴于是死而吾之《飞鸟集》于是生,则情之为缘也。集皆五言,因题曰《五言飞鸟集》,以自别于泰戈尔云。除夕京师莲华盒书贵州姚华茫父。”

茫父不谙英文,意译《飞鸟集》之底本乃郑振铎以白话翻译之《飞鸟集》,而郑所译之底本为英译本,泰戈尔之原诗大部分为孟加拉文。几经转译,茫父之诗不脱泰戈尔本意,却又极富中国古诗之高韵,无怪徐志摩称之为“极妙的一段文学因缘”。译完《飞鸟集》后,茫父未待诗稿付梓即辞世,诗稿之后由徐志摩牵线在中华书局出版,还请来叶恭绰为之作序。在徐志摩的序言里,有着这么一段话:“我最后一次见姚先生是一九二六年的夏天,在他得了半身不遂症以后。我不能忘记那一面。他在他的书斋里危然的坐着,桌上放着各种的颜色,他才作了画。我说茫父先生,你身体复原了吗?病是好了,他说,只是只有半边身子是活的了。既然如此,我说,你还要劳着画画吗?他忽然瞪大了眼提高了声音,使着他的贵州腔喊说:“‘没法子呀,要吃饭没法子呀!”’

此附郑振铎译和姚茫父意译《飞鸟集》数首:

其一,郑振铎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哪里。

姚茫父译: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其二,郑振铎译:她的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扰着我的梦魂。

姚茫父译:颊晕急相偎,意著心曲乱。正如夜雨声,使我梦魂断。

书画发言稿例4

像这样的系列拍卖在今年上海的春拍中还有许多,其中首推朵云轩春拍中的当代海派篆刻专场,80件拍品总估价只有80万元,而作品涉及当代30位篆刻名家,有韩天衡、童衍方和刘一闻三位当代海派篆刻的“王者”,有“海归四家”吴子建、徐云叔、陈茗屋和陆康,更有江成之和高式熊两位西泠印社中目前最年长的前辈。其中不少拍品还有一段精彩的收藏故事,比如童衍方的闲章“大富贵亦寿考”。

1988年童衍方去日本访问,在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庵寓所中看到伊秉绶的隶书轴,文曰“慎言语,节饮食,有道德,能文章,大富贵,亦寿考”。2000年童衍方再访日本,偷闲作客小林斗庵家,看到这幅字还挂着,这说明老先生也极喜欢伊秉绶的字。2003年他又出访日本,当然也要探访小林斗庵。不久,这件作品出现在国内一家拍卖行。童衍方一打听,果然是从小林斗庵家中拿出来的。童衍方果断出手,终于将这件关注了近20年的佳作收入囊中。此次拍卖的这方童衍方的闲章,印文为:“大富贵亦寿考,边款:偶得伊墨卿之隶书箴言有此句,摘以刻印时赴京都赏花之后成此,童衍方记于沪”,无疑显示出了这幅作品的来龙去脉。

篆刻家袁慧敏认为,中国书画里,画面、诗意、书法和印章四美合一,缺一不可。以前书画家在创作中,对于在什么地方敲什么印,印文的内容、形状等都有讲究。近现代画坛许多艺术大师如齐白石、吴昌硕等本身也是篆刻大家。在当代,即使篆刻行业有些落寞,但热爱篆刻的人仍层出不穷,因此,继书画、书法之后,篆刻也正为艺术品爱好者所重视。篆刻印章本身价值和价格的巨大差距,使之成为巨大洼地,等待资金填补,其中的市场机会几乎可与当年股市里的“认购证”相比。作客

文人情结拍场展现

在今年上海泓盛的春拍中,与文人有关的书画作品无疑成为了藏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一把估价2万至2.5万元的扇面,因为有金城画仙猿献果图以及朱自清行书七言古诗,成交价达到了25.3万元。另外一把估价仅为6000至8000元的扇面,有陈莲涛《猫趣图》和沈从文行书录自作诗,成交价达到了69000元。陈莲涛擅画猫,形神逼真,自号猫痴,人号猫王,与虎王张善孖、猴王朱文侯并称“三王”,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加上沈从文的墨宝,自然收到了藏家的关注。

其实这种文人情结,在今年北京的拍卖会上也有反映。“文心磊落——中国近当代文人书画集韵”专场唐弢藏珍部分,众多著名文化人交往信笺以估价十余倍的价格成交,其中朱自清《楷书七言诗》以161万元高价易主。“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的35件文房精品用具,以1.26亿元的成交额百分之百成交。古籍善本中,文人墨迹及藏品也成为新亮点,如梁启超赠予刚订婚的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附录一卷》,以218.5万元高价成交;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以184万元成交。

在今年朵云轩春拍中,则征集到一批弘一法师书法精品。弘一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大致是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晚年淡而清。本场弘一书法件件精美,既来源可靠,多数亦有出版,其中晚年的《朱砂警言》尤受市场关注。若单论书法造诣,弘一法师的《朱砂警言》足可认为是一件超逸出尘的作品。然而,仅以书法或名家法书去界定它,似乎远不足以涵盖其全部。弘一法师在写此警言时,严格遵循着清规戒律。所用纸张,莹洁如月色,其正文、题款分别用朱笔、墨笔二色写成。朱砂选料上乘,色泽随下笔轻重而显现丰富的层次。作品写成后,虽曾经易主,但藏家均分外爱护,保存至今,品相仍丝毫无损。

特殊题材大有前途

书画发言稿例5

赵庆伟1963年出生在北京,虽然父母从事的工作几乎和艺术不沾边,但他从小就喜欢标新立异,很有“文艺特质”。最早赵庆伟迷上了电子元件,他的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张用来睡,一张摊满他制作的各种电子小玩意。

不久,赵庆伟又迷上了篆刻,花8元钱买了一本《篆刻学》,并从家附近的北京玉器厂捡来废料,每天刻,刻到手磨出了茧子。之后,这孩子又迷上了摄影,把自己关在暗房里冲洗照片,一盏小红灯下,看着黑白图像一点一点变清晰……

1988年,赵庆伟花几百元买进邮票,倒腾3年后,竟赚了10万元。然后他拿这笔“巨款”,与朋友在中关村开起了计算机电源公司。

赵庆伟收破烂,纯属偶然。开公司赚到一些钱后,从1996年起他又迷上了老油画。一次,赵庆伟在一位古玩商那里买艾中信的画,对方问:“他的手稿你要不要?”赵庆伟心想,既然自己喜欢艾中信的油画,为什么不同时收他的手稿呢?于是买下,结果一下子就沉迷其中。后来,他发现从手稿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于是就有意打听,得知古玩商的手稿大多来自旧货圈,从此便开始在旧货圈里“寻宝”。

收破烂的经历充满着意外之喜。2003年7月的一天,赵庆伟接到“线人”电话,说有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每箱1000元,共3.3万元。赵庆伟是个文艺青年,平时也偶尔有散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当时他暗想,这家著名杂志第一次大规模清理文档,里面极可能有大量作者的投稿,于是就买了下来。

没想到,当他拂去积在手稿上近20年的尘埃时,竟看到那些泛黄纸片上有石鲁、吴冠中、李可染、冰心等人的名字,心马上狂跳不止。面对这些大家的手稿,赵庆伟除惊喜外,又感到有些怜惜:“每篇稿子发表前都要经过6次校对,每一小摞文稿下面都是作者的原稿。每一处改动,都凝结着作者与编辑的心血。若将它们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该多可惜呀!”于是,他就精心将这些手稿保存了起来。

几个月后,赵庆伟又从一家出版社收一批“破烂”,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因对之兴趣不大他便转手卖给了一位海外收藏家,令赵庆伟目瞪口呆的是,一下竟卖了350万元!虽然赚了钱,但他心里并不痛快,就去找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告诉他,剩下的文稿该好好保存。社长却说:“这种东西根本没必要留着。”一句话激起了赵庆伟的“斗志”,因为如果他不买,很多东西将彻底消失。“当时人们热衷收藏玉石翡翠、名人字画,却没人在意这些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字纸。别人不要,那我就收!”

街面上虽然也有些专门收废纸的,但都是小打小闹,赵庆伟则是用麻袋装,用卡车运。“量大,收到好东西的概率就大。”令父母迷惑不解的是,儿子的公司在精英云集的中关村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因为迷上了当“破烂王”,却关了。最滑稽的是,赵庆伟天天拎杆特制的大秤,不是去潘家园,就是去各处垃圾回收站转悠,气得爸妈大骂他“不务正业”!

《苍蝇・门牙》手稿无偿归还莫言

当时中国拍卖市场刚起步,人们对于收藏的理念还很幼稚,局限于书画和瓷器等传统收藏大宗项目,书信手稿根本不被重视。再加上1985年到1995年那十几年间,北京大拆大建,许多单位为改善办公条件而搬家,导致大批早期的文档资料、名人手稿、画稿、书信、日记被当作垃圾扔掉,或被当做废品处理。看到天天都有不少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惨遭抛弃,赵庆伟心急如焚,“什么钱不钱的,顾不上了,先把有价值的东西抢救出来再说”。

赵庆伟的“线人”大都是以收破烂为生的外来农民,专从文化单位收废品的有2000多人,这些人几乎个个手里都有他的手机号。他们知道哪儿正在搬家,哪儿有大量的破烂要卖,哪儿会有赵庆伟喜欢的货。这些东西可能数十年被堆在北京各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储物室里,一旦所在单位搬家,便被当做垃圾卖给上门收废品的。

“每天总有几拨人打来电话说,某某单位又出了捆东西,多少公斤,多少钱,不能验货,要不要?我根本不考虑,直接说搬过来。”相比废品收购站,“线人”们更愿意把破烂卖给赵庆伟。“卖给废品站每公斤4元,卖给我每公斤10元。”每次赵庆伟一到潘家园,就会有百八十号人围上来,把给他准备好的货,一麻袋一麻袋地装上车。

冰心的《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丁玲的《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铁凝的《来了,走了》、王蒙的《一九八四部分短篇小说一瞥》等名人大家的手稿,就是这样“收破烂”收来的。

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日子里,赵庆伟仍然一卡车一卡车地收,结果银行账户里的钱迅速缩水。不仅如此,为了堆放破烂,赵庆伟租的一幢别墅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因为手头太紧,2010年年底,赵庆伟听从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场“小雅・观心”拍卖会,处理部分“破烂”。拍品中有1.4米长的周思聪素描,有《半夜鸡叫》的原稿等。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被很多人瞧也不瞧就扔出门外的“破烂”,最后竟拍出了2000多万元。

事实上这只是他废品中数量极少的一部分。拍卖会结束,记者们围着这位很有文艺范的“破烂王”问:这么多钱打算拿来做什么?赵庆伟回答得非常干脆,“买一部保时捷,开着豪车继续收破烂。”有媒体调侃说,这是赵庆伟的“行为艺术”:用豪车刺激人们的神经――既然你用金钱称量一切,那么我告诉你,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早年,赵庆伟就曾用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调侃自己,他让朋友给自己拍了一张跨着“轻骑”,驮着双卡六喇叭录音机,手拿大秤收破烂的照片。而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些珍贵的名家书稿、手札等,都是他这样“收破烂”收来的,其中就包括莫言的一部小说手稿。

2003年,“清河八家”废品站的人打电话给赵庆伟,说一家出版社卖出一整辆“面的”的废纸,3000元。赵庆伟马上说:“你给我拉来,给你5000元。”《苍蝇・门牙》的手稿,就这样被夹杂在大堆泛黄的残书破纸中,进了赵庆伟的“家门”,避免了被打成纸浆的命运。

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最初发表于1986年的国内某大刊物上,是他早期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品,被收录进多部文集。其实在当时来说,很多人是看不出它有什么价值的,偏偏赵庆伟是莫言的“粉丝”,很喜欢他笔下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是,就将其珍藏。谁也没有料到,莫言后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趣的是,2014年春天,赵庆伟和朋友举办了一个小型拍卖会,全场95件拍品,70多件是名家书稿、手札,其中就有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它刚在预展上露脸,就有不少人表达了竞拍意向,还没开拍,价格已摸上近百万。很快,此份手稿的私洽价格火箭般窜到400万元。愿意购藏者是著名收藏家李波先生,他是甘肃中贸集团董事长,其收藏的近现代名家名作已显规模。

然而,当得知这一情况后,莫言说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商业纠缠,希望赵庆伟归还书稿,让他将其捐赠给现代文学纪念馆。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大靠谱,你想啊,一件价值400万的珍贵手稿,谁肯轻易送人!

赵庆伟的朋友、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先生也喜欢收藏,为筹建电影博物馆,赵庆伟曾捐赠给他1万多个电影胶片。恰巧,崔永元也是莫言的朋友,于是经他牵线搭桥双方一聊颇为投缘,赵庆伟什么条件没提,就痛痛快快地将手稿无偿归还给了莫言,而莫言也如约将手稿赠与现代文学纪念馆。

在捐赠仪式现场,莫言对赵庆伟说,自己当年全无意识,还曾险将《红高粱》手稿生火烧炉子,不曾想现在作家手稿都成了重要的收藏门类。而刚拔完两颗牙齿、肿着半边脸的崔永元,却幽默地说:“十年前,有三个人一起吃饭,一个人是我,一个人是莫言,还有一个是大江健三郎。现在其中的两个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于另外一个人的手稿,我觉得文学馆晚要不如早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时,诺贝尔奖得主与“破烂王”成为好朋友的事,也一时被传为美谈。

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10年前中央美院搬家,赵庆伟花了3000多元钱买了一捆废品,竟然发现其中有张油画是王沂东的作品。而在另外一个文化单位的大院里,他从一户人家的废纸里买到了价值百万的董其昌手稿。“《美术杂志》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些单位搬家,我都介入了。”赵庆伟说。

说到他开着百万豪车收“废纸”这件很拉风的事,被朋友称为“中国最文艺破烂王”的赵庆伟说:“保时捷、大秤都是我的道具,我希望它们带给人们强烈的刺激――我炒高了‘废纸’的价格,人们才会懂得珍惜,知道这些废纸带着历史与文化的余温。”

薄薄的“废纸”,在赵庆伟心里重千斤。比如那张茅以升设计建造、最终又亲手炸毁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蓝图。“这座大桥在当年创下很多第一,这是最早的设计版本。这样的宝贝就该在部级的档案馆里搁着,不该流散在民间。”

除收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学巨匠的手稿外,赵庆伟还有的信函、宋庆龄的批件,郭沫若以为已在日军轰炸闸北时被毁的作品手稿;还有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详细图片史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排练的文字和图片……所有这些,这位“破烂王”都等着有一天能高高兴兴地把它们交还给国家。

部级的藏品还给国家,更多的东西如何保存和传承?“社会认为重要的,我会把它留下来;社会上暂时没发现其价值的,我也会把它留下来。”

除了手稿,赵庆伟还收集了自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万张老照片。在北京市郊崔永元电影传奇馆的旁边,有座小院是赵庆伟的“老照片档案馆”,其中有少见的清代立体照片,有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末人物照,亦有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领袖的照片,包括与电影工作者在一起的留影,邓小平与日本天皇、皇后的合影等。

当时以每麻袋200元收进的老照片,如今单张或就能卖上万元了,可赵庆伟依然守着这个门庭冷落的“老照片档案馆”。偶尔有研究者、专业人员来参观,赵庆伟就觉得这种守候是值得的。

至于手稿,他想另建一个档案馆。“拍卖部分名家的手稿,是为了回笼资金,不然我没法活下去了,也是为了刺激大众,我手里还有成千上万人的手稿。”

赵庆伟还想办各种文化专题的档案馆、博物馆:比如“中国诗歌博物馆”,因为他手里攥着数万篇诗人的原稿;比如“中国音乐博物馆”――为此他已累积五线谱原稿数百公斤,以及众多文艺演出团体的广告单、节目单、剧照和录像带、录音带、唱片,其中包括全国总政文工团200多本各地巡演、采风的图文资料;比如“中国戏剧博物馆”――他藏有数千张戏曲唱片,及大量的戏剧脚本;比如“中国版画博物馆”――他搜集有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七八千件……

但场地、资金哪里来?就连整理这些“破烂”也已非赵庆伟一人之力可以办到。他开始把藏品送朋友,只要对方与自己志趣相投,不谈钱。到现在为止,七八千件版画已经给了一个朋友,支持这个朋友建版画博物馆;上万张漫画原稿也给了朋友,因为他是漫画迷,一心要建漫画博物馆;1万多盘电影胶卷也出于同样的考虑,送给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东西在我手里,还是在他们手里,都是一样的,只要能有地方展出来给大伙看。”

什么是文化?赵庆伟对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文化有实物的部分、技艺的部分,也有纸上的部分。那么多老建筑,它们的价值在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已经拆得七七八八了,对纸上的文化更是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天天在毁。”于是赵庆伟至今仍坚持着“收破烂”:“我这个人是比较善于等待的,我等着人们认清破烂里的价值。”

书画发言稿例6

爱写,能写,过去叫作笔杆子,未必有作家的才气,但不妨从事写作这一行。这种写作更像是一门手艺。纯文学家为文学而写,娱乐文学(过去叫大众文学)家为读者而写,自由撰稿人不是为自由而写,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为编辑而写。作家写什么是自由的,写中间人物也好,写主旋律也好,各随所好,各逞其能,但付诸出版,就得看编辑的慧眼了。自由撰稿人写什么,往往先要跟编辑议定,以免劳而无酬。自由撰稿人的特长是码字,不囿于某一领域,类似万金油,但最好也要有擅长,让编辑记得写某个题材非君莫属,才总能来活儿,财源不断。书评常是自由撰稿人的活计,写多了可能被挂上评论家的牌子,或自称专栏作家、随笔家。书评人这个称呼,莫不是书评自由撰稿人之略?

不要工资的巴金,没有单位的傅雷,他们是作家或翻译家,不是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以及工作室之类营生是传媒发达的产物。媒体赖以解决人手问题,景气时召之即来,不景气时挥之即去,不必为养人犯愁。铁饭碗、大锅饭难免不造就官僚脾气,媒体也可借自由撰稿人、工作室提供活力。缕述自由撰稿人行业史,把作家、记者、油印小报或地下文学的作者统统划进去,历史一下子漫长而丰富了,却混淆了概念。

什么事情被年轻人憧憬就戴上光环,作家是其一。通常拿到了文学奖项的新人奖就可算出道,被公认为作家。获奖者多,而获奖后能够写下去,以创作为生,实际并不多。一旦有了作家的头衔或名声,再想揽自由撰稿人的活儿就难了,编辑哪好意思使唤作家。即使吃不上饭,也很少有作家退回去重操旧业。重松清是一个例外。他抵制社会上看低自由撰稿人,获得直木奖之后自称“直木奖自由撰稿人”。仍然做自由撰稿人,也可为创作取材,他常拿自由撰稿人写小说,例如《送火》写的是一位女性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的一笔大生意是为人。当今时代,艺人、政客、运动员、企业家出了名,想不著书立说都不行。他们有众多粉丝,出版业坐享其成。名利不可双收,自由撰稿人舍名而取利。倘若做事情总是有一种为人作嫁的怨气,那就不要当影子武士,写自传去好了。说比写容易,读来也易懂。《傻壁》一书即是由养老孟司口述,编辑记录整理而成,畅销400万册。这样的口述小说家也存在。

书画发言稿例7

赵庆伟1963年出生在北京,虽然父母从事的工作几乎和艺术不沾边,但他从小就喜欢标新立异,很有“文艺特质”。最早赵庆伟迷上了电子元件,不久,他又迷上了篆刻,之后又迷上了摄影……

1988年,赵庆伟花几百元买进邮票,倒腾3年后,竟赚了10万元。他拿这笔“巨款”,与朋友在中关村开起了计算机电源公司。

赵庆伟收破烂,纯属偶然。开公司赚到一些钱后,从1996年起他又迷上了老油画。一次,赵庆伟在一位古玩商那里买艾中信的画,对方问:“他的手稿你要不要?”赵庆伟心想,既然自己喜欢艾中信的油画,为什么不同时收他的手稿呢?于是买下,结果一下子就沉迷其中。后来,他发现从手稿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于是就有意打听,得知古玩商的手稿大多来自旧货圈,从此便开始在旧货圈里“寻宝”。

收破烂的经历充满着意外之喜。2003年7月的一天,赵庆伟接到“线人”电话,说有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每箱1000元,共3.3万元。赵庆伟是个文艺青年,平时也偶尔有散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当时他暗想,这家著名杂志第一次大规模清理文档,里面极可能有大量作者的投稿,于是就买了下来。

没想到,当他拂去积在手稿上近20年的尘埃时,竟看到那些泛黄的纸片上有石鲁、吴冠中、李可染、冰心等人的名字,他的心狂跳不止。面对这些大家的手稿,赵庆伟除惊喜外,又感到十分怜惜:“每篇稿子发表前都要经过6次校对,每一小摞文稿下面都是作者的原稿。每一处改动,都凝结着作者与编辑的心血。若将它们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该多可惜呀!”于是,他就精心将这些手稿保存了起来。

几个月后,赵庆伟又从一家出版社收到一批“破烂”,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因为对之兴趣不大,他便转手卖给了一位海外收藏家,令赵庆伟目瞪口呆的是,一下竟卖了350万元!虽然赚了钱,但他心里并不痛快,他找到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告诉他,剩下的文稿该好好保存。社长却说:“这种东西根本没必要留着。”一句话激起了赵庆伟的“斗志”,因为如果他不买,很多东西将彻底消失。“当时人们热衷收藏玉石翡翠、名人字画,没人在意这些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字纸。别人不要,那我就收!”

街面上虽然也有专门收废纸的,但都是小打小闹,赵庆伟则是用麻袋装,用卡车运。“量大,收到好东西的概率就大。”他的公司本来在精英云集的中关村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因为迷上了当“破烂王”,却关门了。他天天拎杆特制的大秤,不是去潘家园,就是去各处垃圾回收站转悠,气得爸妈大骂他“不务正业”!

《苍蝇・门牙》手稿,

无偿归还莫言

当时中国的拍卖市场刚起步,人们对于收藏的理念还很幼稚,局限于书画和瓷器等传统收藏大宗项目,书信手稿根本不被重视。再加上1985年到1995年那十年间,北京大拆大建,许多单位为改善办公条件而搬家,导致大批早期的文档资料和名人手稿、画稿、书信、日记被当作垃圾扔掉,或被当做废品处理。看到天天都有不少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惨遭抛弃,赵庆伟心急如焚,“什么钱不钱的,顾不上了,先把有价值的东西抢救出来再说。”

赵庆伟的“线人”大都是以收破烂为生的外来农民,他们知道哪儿正在搬家,哪儿有大量的破烂要卖,哪儿会有赵庆伟喜欢的货。这些东西可能数十年被堆在北京各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储物室里,一旦所在单位搬家,便被当做垃圾卖给上门收废品的。

“每天总有几拨人打来电话说,某某单位又出了捆东西,多少公斤,多少钱,不能验货,要不要?我根本不考虑,直接说搬过来。”相比废品收购站,“线人”们更愿意把破烂卖给赵庆伟。“卖给废品站每公斤4元,卖给我每公斤10元。”每次赵庆伟一到潘家园,就会有百八十号人围上来,把给他准备好的货,一麻袋一麻袋地装上车。

冰心的《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丁玲的《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铁凝的《来了,走了》、王蒙的《一九八四部分短篇小说一瞥》等名人大家的手稿,就是这样“收破烂”收来的。

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日子里,赵庆伟仍然一卡车一卡车地收,结果银行账户里的钱迅速缩水。不仅如此,为了堆放破烂,赵庆伟租的一幢别墅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因为手头太紧,2010年年底,赵庆伟听从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场“小雅・观心”拍卖会,处理部分“破烂”。拍品中有1.4米长的周思聪素描,有《半夜鸡叫》的原稿等。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被很多人瞧也不瞧就扔出门外的“破烂”,最后竟拍出了2000多万元。

事实上这只是他废品中数量极少的一部分。拍卖会结束后,记者们围着这位很有文艺范的“破烂王”问:这么多钱打算拿来做什么?赵庆伟回答得非常干脆:“买一部保时捷,开着豪车继续收破烂。”有媒体调侃说,这是赵庆伟的“行为艺术”:用豪车刺激人们的神经――既然你用金钱称量一切,那么我告诉你,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早年,赵庆伟就曾用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调侃自己,他让朋友给自己拍了一张跨着“轻骑”,驮着双卡六喇叭录音机,手拿大秤收破烂的照片。一些珍贵的名家书稿、手札等,都是他这样“收破烂”收来的。其中就包括莫言的一部小说手稿。

2003年,废品站的人打电话给赵庆伟,说一家出版社卖出一整辆面包车的废纸,3000元。《苍蝇・门牙》的手稿,就这样被夹杂在大堆泛黄的残书破纸中,进了赵庆伟的家门,避免了被打成纸浆的命运。

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最初发表于1986年的国内某大刊物上,是他早期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品,被收录进多部文集。当时来说,很多人是看不出它有什么价值的,偏偏赵庆伟是莫言的“粉丝”,很喜欢他笔下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是,就将其珍藏。谁也没有料到,莫言后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春天,赵庆伟和朋友举办了一个小型拍卖会,全场95件拍品,70多件是名家书稿、手札,其中就有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它刚在预展上露脸,就有不少人表达了竞拍意向,还没开拍,价格已近百万元。很快,此份手稿的私洽价格火箭般窜到400万元。

然而,当得知这一情况后,莫言说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商业纠缠。希望赵庆伟归还书稿,让他将其捐赠给现代文学纪念馆。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大靠谱,一部价值400万元的珍贵手稿,谁肯轻易送人!

赵庆伟的朋友、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也喜欢收藏,为筹建电影博物馆,赵庆伟曾捐赠给他1万多个电影胶片。恰巧,崔永元也是莫言的朋友,于是经他牵线搭桥,双方一聊颇为投缘,赵庆伟什么条件都没提,就痛痛快快地将手稿无偿归还给了莫言;而莫言也如约将手稿赠予现代文学纪念馆。

在捐赠仪式现场,莫言对赵庆伟说,自己当年全无意识,还曾险将《红高粱》手稿生火烧炉子,不曾想现在作家手稿都成了重要的收藏门类。而刚拔完两颗牙齿、肿着半边脸的崔永元,则幽默地说:“十年前,有三个人一起吃饭,一个人是我,一个人是莫言,还有一个是大江健三郎。现在其中的两个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于另外一个人的手稿,我觉得文学馆晚要不如早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时,诺贝尔奖得主与“破烂王”成为好朋友的事,也一时被传为美谈。

财富或许就在你

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10年前中央美院搬家,赵庆伟花了3000多元钱买了一捆废品,竟然发现其中有张油画是王沂东的作品。而在另外一个文化单位的大院里,他从一户人家的废纸里买到了价值百万元的董其昌手稿。“《美术杂志》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些单位搬家,我都介入了。”赵庆伟说。

说到他开着百万豪车收“废纸”这件很拉风的事,被朋友称为“中国最文艺破烂王”的赵庆伟说:“保时捷、大秤都是我的道具,我希望它们带给人们强烈的刺激――我炒高了‘废纸’的价格,人们才会懂得珍惜,知道这些废纸带着历史与文化的余温。”

薄薄的“废纸”,在赵庆伟心里重千斤。比如那张茅以升设计建造、最终又亲手炸毁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蓝图。“这座大桥在当年创下很多第一,这是最早的设计版本。这样的宝贝就该在部级的档案馆里搁着,不该流散在民间。”

除收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学巨匠的手稿外,赵庆伟还有的信函,宋庆龄的批件,郭沫若以为已在日军轰炸闸北时被毁的作品手稿;还有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详细图片史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排练的文字和图片……所有这些,这位“破烂王”都等着有一天能高高兴兴地把它们交还给国家。

部级的藏品还给国家,更多的东西如何保存和传承?“社会认为重要的,我会把它留下来;社会暂时没发现其价值的,我也会把它留下来。”

除了手稿,赵庆伟还收集了自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万张老照片。在北京市郊崔永元电影传奇馆的旁边,有座小院是赵庆伟的“老照片档案馆”,其中有少见的清代立体照片,有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末人物照,亦有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领袖的照片,包括与电影工作者在一起的留影,邓小平与日本天皇、皇后的合影等。

当时以每麻袋200元收进的老照片,如今单张有的就能卖上万元了,可赵庆伟依然守着这个门庭冷落的“老照片档案馆”。偶尔有研究者、专业人员来参观,赵庆伟就觉得这种守候是值得的。

至于手稿,他想另建一个档案馆。“拍卖部分名家的手稿,是为了回笼资金,不然我没法活下去了,也是为了刺激大众,我手里还有成千上万人的手稿。”

赵庆伟还想办各种文化专题的档案馆、博物馆:比如“中国诗歌博物馆”,因为他手里攥着数万篇诗人的原稿;比如“中国音乐博物馆”――为此他已累积五线谱原稿数百公斤,以及众多文艺演出团体的广告单、节目单、剧照和录像带、录音带、唱片,其中包括全国总政文工团200多本各地巡演、采风的图文资料;比如“中国戏剧博物馆”――他藏有数千张戏曲唱片,及大量的戏剧脚本;比如“中国版画博物馆”――他搜集有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七八千件……

但场地、资金哪里来?整理这些“破烂”已非赵庆伟一人之力可以办到。他开始把藏品送朋友,只要对方与自己志趣相投,不谈钱。

什么是文化?赵庆伟对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文化有实物的部分、技艺的部分,也有纸上的部分。那么多老建筑,它们的价值在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已经被拆得七七八八了,对纸上的文化更是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天天在毁。”于是赵庆伟至今仍然坚持“收破烂”:“我这个人是比较善于等待的,我等着人们认清破烂里的价值。”

17年来,他持续不断地通过“线人”,大量收购各个文化单位处理的废品,包括书稿、插图、连环画、版画、海报、老照片、地图、电影胶片等,涉及40多个门类。说出来吓人一跳,他现在租着5个仓库,拥有上百吨名家手稿、1万多幅油画,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好东西。

有人说,如果赵庆伟开一家“手稿收藏馆”,肯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从草根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赵庆伟总结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资料链接:大师艺术家手稿频创天价

在相对成熟的欧美艺术市场,艺术家手稿作品已经成为收藏门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专收艺术家手稿的私人收藏家大量涌现,公共博物馆也非常注意对艺术家手稿作品的收集。拍卖场上艺术家手稿作品也是一路高价迭出,早在2001年苏富比就曾以84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家手稿 《哀悼的女人》,这个价格已与当时古典大师油画的成交价相差无几。2009年12月在伦敦佳士得“古代大师和19世纪艺术”的夜场拍卖中,拉斐尔的素描《缪斯的头像》,以2920万英镑的成交价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创出有史以来拍卖场上成交价最高的纸上绘画作品。从艺术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艺术家手稿在中国也会逐渐受到藏家和市场的关注与重视。

书画发言稿例8

其一(图1)。

云五先生大鉴:承嘱介绍《丛书集成》,现正在列单(经办人患病故稍迟),代拟函稿甚妥,乞打卅份交下,以便签字奉还分寄。惟五月已届月杪(mieo末尾),此函寄出时业已过期,有无可以另行变通之处?祈卓夺并修改函稿(不必再交弟阅,以期简捷),因如不变通,恐购者疑为有意多索也。又前介吴仁杰君之《辞源》增订稿承允送酬资千元至荷,吴君以数年精力为此,家又颇寒,未知能否稍增,以惠寒?祈示为幸。此请大安。弟恭绰。五月廿。

接是信后,王云五于民国24年(1935年)5月27日,亲复一信,信中说:“拔翁见告敝馆辑印之《丛书集成》已蒙允为介绍,并嘱代拟函稿,仰荷盛情,无任铭佩!兹草拟介绍信稿,送请察核,斧正后仍行交下,以便付印送请签署。渎神之处,容当面谢。祉颂,台安。”

信中提到的拔翁名宣龚,号观槿。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官至江苏候补知府。1913年进商务印书馆以佐张元济,任经理多年,为商务股东之一。家中收藏珍本、墨迹及名画甚多,择优借商务影印,凡印有“墨巢藏本”者均为其所藏。能书工诗,早年在家乡和林纾诸人曾结诗社。诗学陈师道、王安石,风格闲远冲淡。

至于叶先生提出的为友人吴仁杰《辞源》增订稿增加稿酬事,王云五先生在另函中告叶氏云:“至前承介绍吴仁杰君之《辞源》增订稿费,重荷谆属,谨增加酬资贰百元。”

其二(图2)。

示悉:兹已签毕,一并奉上(图3:叶恭绰手书购书者住址单),祈(chw,同“察”)照住址单,涂抹不清以应急,故未及另誊,乞属所司细审可也。吴仁杰君事感之。此复云五兄。绰卅。

另附言一纸曰:“再熟人处,似尚有十余处,可通函或再送信十五分来,何如?(原单并望交还,以免重复)此上,云五先生。恭绰卅日。”

叶恭绰先生的最后一信的书写时间是民国24年9月2日(图4)。

综观上述往来书札,第一封奉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委托推广《丛书集成》,并为友人――《辞源》增订稿作者之一的吴任杰先生增加稿费事;第二封将自己的故旧友人名单地址提供商馆,以便发函征订;第三封仍为订购《丛书集成》书事。

我国丛书号称数千部,惟个人诗文集居其半,而内容割裂琐碎不合丛书体例者又居其余之半。其名实相符者不过数百部。为此商务印书馆于1935~1937年选其有价值者百部,以实用与罕见为标的,去其重复,编为《丛书集成初编》,预计4000册。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时局所限,只出版了3467册。商务印书馆委托叶恭绰推广者即为是书。

叶恭绰是我国现代词学家、书画家和藏书家,字裕甫,又字誉虎,又作玉甫、玉虎,自号遐庵、遐翁。他虽籍贯广东番禺,实生于北京,卒于北京,算得上是个北京人。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初三,叶恭绰出生在北京的米市胡同,18岁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取入府学生。光绪三十二年入邮传部任铁路文案事务。宣统间曾出国考察铁路,任铁路总局局长。民国时期,历任交通部次长、总长、财政总长、铁道部长和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他虽然是风云一时的政界人士,但更是一位文化界的名人。1950年,叶先生拒往台湾,由香港至京后,他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叶氏出身金石书画世家,于诗文、书画、考古无不精通。工书,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刻石、写经为宗,务使大字为小字之精练,小字如大字之磅礴。善画竹石,多取元人神韵。平生精鉴别,所藏书画甚富且精。一生遗存墨迹很多,但目前书画市场并不多见。原来叶氏书画价格略低于于右任和章士钊,但近几年来,已与于、章两氏书法价位基本持平,2003年中国书店曾拍卖叶氏手书序言四页,以16000元人民币拍出(不含佣金)。

书画发言稿例9

约稿阶段——良好的开端与信任,奠定稳固基础

童趣进军少儿文学市场之初,一切皆从零开始。约稿与建立作家队伍成为首要任务。但不管是常销书还是畅销书,文本自身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因此选择一部好的书稿尤为重要。2009年,经过多次约稿与等待,伍美珍终于被童趣人特有的真诚、敬业及充满激情又脚踏实地的作风所感动,与童趣达成了合作。在这个约稿过程中,童趣成为了伍美珍信任的出版社,而童趣编辑也成为了伍美珍信任的朋友。良好的开端与信任,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品牌策划阶段——“阳光姐姐派”系列的全方位开发

从伍美珍交给童趣第一套书稿开始,编辑就开始认真研究伍美珍所有的作品,编辑不仅仅把策划局限于一套书稿上,而是着眼于童趣“阳光姐姐”品牌书系的整体策划与开发上。

伍美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正如“阳光姐姐”四个字传达的意义一样,伍美珍的作品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一代小读者的成长。于是,“阳光姐姐”四个字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系列名的关键词。为了让这套书系具有多元性与延展性,编辑在系列名“阳光姐姐”后加了一个“派”字。就这样,《阳光姐姐小说派》《阳光姐姐日记派》等一系列以多种形式表现作家作品的图书便蕴育而出。可以说,一个好的品牌策划,不仅能传递出作家本身的特色,同时,给接下来的选题策划,带来了更多的可开发性。这些以小说、日记、漫画、剧场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作家作品的图书,成为了童趣开发伍美珍图书的一大特色。

选题实施阶段一一打造每个细节,以达到最佳的呈现形式和策划初衷

用小说、日记、漫画、剧场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作家作品,在具体的选题实施中,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比起来,需要编辑花费更多的心思与创意来打造每个细节,才能达到策划之初衷。近几年,课堂剧被越来越多地引进中小学课堂,成为锻炼孩子语言能力、表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儿童文学市场中,剧本形式的图书却寥寥无几,仅有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童话剧本,难以满足孩子较高层次的阅读和表演需求。因此,我们决定将剧本这一特殊的形式纳入“阳光姐姐派”系列中,让孩子在表演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的同时,体验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以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表演水平。

但应该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剧本呢?它应该是积极向上、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挑选伍美珍的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了上述问题。同时,剧本与小说不同,表演性很强、但可读性较差。为了弥补剧本在可读性上的不足,我们一方面在剧本改编的同时,通过语言处理增加了剧本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在版式设计上下足功夫:不仅将演出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提取出来放在批注栏里,同时将表情和动作提示浓缩成七十多种表情图插在对话中,充分适应了儿童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增加了趣味性,活跃了版面。

可以说,通过编辑的努力,这套《阳光姐姐剧场派》让伍美珍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剧本的独特魅力。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用漫画形式塑造出最合适的伍美珍笔下的人物,成为了伍美珍作品漫画化的关键点。为此,编辑也下了一番功夫,不仅认真阅读原作,准确把握原文的特质,还大量阅读各类漫画作品。经过几番修改讨论,伍美珍笔下的人物终于以个性时尚、可爱鲜活的漫画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

书画发言稿例10

宫兴福写意花鸟画作品选

盖茂森人物画作品选

试论城市环境设计 严永明

迁想妙得自出神韵--盖茂森人物画艺术初论 石延平

油画风景写生的要素及表现 何凡

尝试再造--有关设计素描教学的探究 孙兵

画家与画

网络交易:果子好吃树难栽 李量

扇面书画及市场行情 好运

2001年广州美术学院招生信息

国画新作选登

彭如华水彩画选

詹忠效线描作品选

失衡的美术 李蒸蒸

祝福新油画作品选

第五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作品选

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王惠宁

画中贵存我 祝福新

现代中国画贵在独创--谈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王微

走出传统素描的误区--多元化素描教学法探讨 周晨阳

画家与画

关于中国书法作品市场 杨天才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2000年招生情况及考生试卷选登

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各专业试题及试卷选登

油画作品选

彭本浩版画作品

建筑速写选登

油画来稿选登

水彩画水粉画来稿选登

辽阳工笔画作品选

国画来稿选登

寻访中国"辛德勒" 张孝军,徐姝彦

漫画来稿选登

民间美术的一束奇葩 张东明

无声的梦--中国结饰与软陶艺术 张明,李越

美术教师来稿选登

北欧弗兰芒画派 肖玉明

巴乌莱艺术中夸大的头部 菲利普·L·拉韦黑尔,刘壮丽

回望乡土 段建伟

源与流--从继承发展中看中国画的前路 林若熹

国画作品选登

第五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作品选

共享·共融·复得自然--沈阳金杯大厦屋顶花园设计 刘涛

徽乡山水画的认识与实践 杨阳

情系关东雪 王自修

也谈水粉画 黄斌

在审美意义下的艺术教育 张健

画家与画

中国画家在北美 孙国岐

"大观杯"新世纪全国书画大赛来稿选登

新作选登

毕振杰钢笔素描

三江美院学生作品选登

国画来稿选登

油画来稿选登

皮萨罗进入安第斯山的心脏

书法作品选登

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国美术史 王易霓

体会画鹰 张策

我对写实油画的理解 周玉玮

艾轩:吹来又清又冷的空气 王梅芳

神飞意扬--宋代人物画浅析 邬琦姝

创造精神与创造思维--基础图案教学的几点体会 梅琦

画家与画

大观画廊

室外雕塑的艺术特征 马骏

中国历代装饰图案纹样浅谈 李伟新

中青年画家作品有否投资价值 李艳

从陈氏艺术茶馆卖画走红市场得到的启示 好运

考生信息

来稿选登

美术教师来稿选登

浅谈少林寺佛教壁画艺术 耿向东,王仁祥

英国的拉斐尔前派 吕峰

书法作品选登

孤身穿越大森林

漫画来稿选登

《电脑效果图设计与技巧》读后 张建淳

妙笔论理的佳著--《文人·文化·文人画》读后 王易霓

文人画批评分析 马闯

生命的本质--浅谈大型花鸟画《秋声》的创作意韵 李蒸蒸

漫天彩霞映溪山--萧瀚的彩墨世界 余秋雨

浅谈中国画笔墨的传承关系 谭继文

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廖刚

画家与画

漫步标志设计的艺术通道 李学峰

标志的魅力 张梅芳

近观日本的画廊业 李剑华

漆艺中的镶嵌技法 林栋

来稿选登

美术教师来稿选登

静谧优雅的舞者--伯恩·琼斯的神话世界 陈晶

墨竹画家柯九思 王斐玲

书阵图--试论书法诸元素总体关系的排列 郝世檀

画家张有的幸福生活 杨一墨指画艺术

运用速写训练学生的用线造型能力

与心灵对话

介绍画家陈生书 李鸿,李建强,李洁

"神"似与"形"似

艺术设计的新领域--网页设计

色彩归纳写生造型的表现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结构素描与全因素素描教学探究

国画来稿选登

美术教师来稿选登

英国的视觉先知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土色土香的渝、湘、黔民间剪纸艺术

从传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