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礼仪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59

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例1

日本商务礼仪上,可以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分别分析。本文就日本商务礼仪上语言的具体体现,以及行为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以举例说明。第三部分从文化与商务礼仪关系的角度入手,浅谈日本文化就商务礼仪方面的影响体现,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这种文化与商务中的影响体现的原因与形式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 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因此,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初次见面时,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以示友好。

2.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压低自己的身份,以视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获得好感,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 “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只是在拒绝的时候,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你也要向对方鞠躬,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据统计,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切记要认真阅读,特别是姓名的部分,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这样并不失礼,相反,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①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②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双手递上,方便对方辨识。

③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 访问者被访者

④接受名片后,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⑤接到名片后,不要立刻收起来,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在日本时,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传统的日本,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男人穿西服,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无论是寒暄时,感谢时,或者是道歉时,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要注意使用筷子时,不要用筷子指人,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如果响过三声,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握话筒,右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做记录。

接电话时,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讲究的礼节点众多,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文化的变更,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但也并非完全照搬,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欧美人的礼仪认为,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礼仪文化例2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的理想国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让“哲学王”统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让品质优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来统治社会,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实验,柏拉图的政治设想遭到了失败,当发现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现实中行不通时,他改变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学家当王的最高理想,转而求其次,也就是转到追求“次优状态的国家”的主张,那就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乌托邦,也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法律是实现国家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3]柏拉图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表明他从推崇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像柏拉图设想的那样,西方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最终走向了分离和分裂。在个人行为方面,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为上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西方社会的与世俗政治最终也相互分离开来,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则通过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规范达成,二者不相互干涉。这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与中国崇尚德治、礼法并重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孔子也曾在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实验过他的崇尚道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孔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坚持着他的“德政”理念,这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礼治,而没有转向法治。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笔者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更倾向于德治,他所倡导的礼仪规范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和外是一体的,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他所强调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道德行为,道德与礼仪是贯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则有舍弃外在礼仪形式,追求内在“仁义”的倾向,把礼仪内化为心理情感的准则[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儒家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律,并强调内在的道德信仰要与外在的礼仪行为和谐统一。事实上只有内外合一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导致后来中国在治理社会上出现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张内外兼顾的,但是到了宋明时代,外来佛教主张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径,使儒家也开始追求内在的超越,这就使得传统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强调由内而外的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更强调个体的内在规范及内在修养,而非仅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仪式。

礼仪文化例3

1、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2、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3、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4、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来源:文章屋网 )

礼仪文化例4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通常相对简单,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容。在上课时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比如,老师在讲解“Howareyoll?”“Fine,thankyou,andyou?”“Howdoyoudo.”“Goodmomin留旗emoon.”等礼貌用语时,可以运用这些内容建立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文明礼仪精神,并在日常交际中灵活运用。例如,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上课内容有关的照片,再引导学生与老师展开有关的场景对话。老师可以问学生:“Whatpicturesareyouready?”学生们会说道:“ThiS15myphoto.”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展示的照片,并说道:“oh,iti、ve钾nieellikeit.”之后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相互介绍自己的照片,教会小学生运用礼貌用语。

二、利用中英文化差异,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节日等内容融入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例如,老师在讲解节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掌握HapPyNewYear中国人讲究吃饺子,寓意团友;在MarsthWomen’SD盯时应当祝妈妈节日快乐;在TheQingmingFestival时应当教育小学生尊重长辈;在Teacher’5Day应当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在英语课上可以利用这些常见的节日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促进小学生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运用我国的经典谚语来激励小学生,从而提高其文明意识,陶冶其情操。比如,教会小学生Union15Strength的含义,教导小学生应当相互团结、相互合作。在老师讲解到动物园的有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掌握:Don’tpieknowersDon’tleavelitter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礼仪文化教学的实施。文明礼仪是无处不在的,老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谚语来对小学生展开有关的礼仪教学,达到提高礼仪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在讲解英语知识时,融入礼仪文化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教导学生讲礼貌,因为“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倘若交流的双方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即便是礼貌的话语也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在讲解课文知识过程中应当融入礼仪文化意识。例如,老师在讲解Foodanddrink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与相关礼仪。掌握starter•Sollp•maineourse、dessert、drink等知识,然后与我国餐饮文化相比较,我国餐饮文化并不复杂,然而却有着丰富的酒文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餐饮文化间的差异,比如我国人民用筷子就餐,而英国人用刀叉。并且教导学生在吃饭过程中注意礼仪,比如请长辈先就座、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声音等等。这样小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又学会了应当怎样注重餐桌礼仪。又例如,老师在讲解ClotheS过程中,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各种服装用英语怎么说,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穿着礼仪等。

礼仪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明礼仪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礼仪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对小学生展开礼仪文化教学不仅培养了其语言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苏.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口].考试周干,J,2012,(46),115一116

礼仪文化例5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礼仪文化 礼仪养成

一、企业礼仪文化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进而言之,礼仪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本身是具社会性和发展性的,任何礼仪都深深烙着时代的印记,应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变革。在企业中,礼仪也有新的衍生和发展。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礼仪,包括企业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关系等等。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礼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表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的崇高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二、企业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礼仪文化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功能。虽然礼仪文化不是法律条文,但却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按礼仪文化行事,社会活动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人际关系就会融洽,交际或沟通就会成功。

(一)礼仪之于信息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文化也需要不断被完善和规范。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交往礼仪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正是礼仪文化的意义所在。

(二)礼仪之于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组织的总体评价和综合印象。建立产品良好信誉,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企业员工的良好个性形象,是每个社会组织的至关重大的问题。

在塑造组织形象时,礼仪手段的恰当运用,正是组织形象的反映之一。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除建立产品信誉,运用象征性标记外,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装束仪表,都是组织形象的一部分。因此,企业中首先要在自己的个人形象方面注意维护企业形象,让社会公众通过员工而对组织产生好感。同时,在企业的管理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企业也要提醒和教育员工注意自身行为,从而维护企业形象。

(三)礼仪之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管理层如果能通过精神文化的作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产生巨大的物质效应,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企业在决策、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严密、强制的制度下,注意以礼仪、道德的精神感召力启发、诱导企业员工矫正自己的行为,体现企业的精神,维护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某些礼仪仪式如升厂旗、唱厂歌等,体现的也是企业的精神,企业应积极筹划这类活动,设计厂旗,编撰厂歌,使企业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做,有助于领导协调和控制全局,也易于凝聚团结全体员工。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

三、企业礼仪文化的养成

事实上,企业礼仪的形成与推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决不是一朝一日之功。塑造企业礼仪,必须重在实践,贵在养成。

(一)战略的高度

必须站在有利于企业使命和宗旨的落实、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宣传、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实施的高度,来审视、设计、培育企业礼仪。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不仅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5项要素的第4项要素,而且认为企业应通过礼节、仪式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二)细节的突破

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培育良好的企业礼仪和习俗的基础,是从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班前班后主动打扫卫生,不乱扔垃圾,认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着装统一等等日常工作中的员工行为和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并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有成效。美国希尔顿饭店自始至终重视养成员工的礼仪和习俗,其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的微笑服务享誉全世界。唐纳・希尔顿就是一个“做于细”的高手,每到一家希尔顿饭店,他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良好的礼仪使希尔顿饭店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并带来了巨额丰厚利润。

(三)实践的强化

根据专家研究,要使一个行为变成习惯,就必须把这种行为强化17遍。在企业生活中,IBM 制订了一系列工作礼节,例如要求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都要相互行礼,并说声“早”或“好”;要求员工上下电梯时,要请客人先行并对先乘的客人微笑示意,以展示企业文明形象;要求员工在打电话时先报自己的名字,事先整理好通话要点,努力在3分钟内打完,并且在电话铃响两次以前接电话,倘若响过两次后才接电话,要说:“让您久等了”。为使这些工作礼节得到落实,IBM专I]制订了工作礼节的自我检查手册,人手一册,随时对照检查。同时,为检查员工是否遵守必要的礼节,托马斯・沃森在各个基层中,任命1~2名“礼节委员”来监督礼节的推行,从而在公司内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包容的精神

企业应具包容的精神。人际交往倘不能包容,是很难和睦相处的,企业亦然。包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它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由于企业面对的是社会,接触面广,各色人等五花八门,所以在企业的礼仪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包容,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朋友,使企业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不能包容,也就谈不上进步,谈不上跟上时代步伐。包容不仅是被动的容许和接受,还包括主动的纳入和汲取,所以企业在礼仪交往中应更多学习对方,达到互补的目的。

四、结语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没有礼仪就没有事业的成功。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所需,而倡导礼仪则是企业在前进过程中不断获得动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礼仪文化的主体来说,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和精神财富,但礼仪文化中也夹杂着糟粕。换句话说:礼仪文化的主体是良俗,同时也包含有少数的陋俗。在创建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礼仪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并随时作出灵敏的反应,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朝着自己的预定目标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企业文化词条

baike.省略/view/4152.htm

[2]百度百科.礼仪词条baike.省略/view/69841.htm

[3]张大中,徐文中,孟凡驰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何暮辉.现代社交礼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徐耀强.企业礼仪:重要的企业文化型态.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2).

礼仪文化例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缺乏理想,不能吃苦,不懂感恩,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到了学校以后,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却不知如何去付出,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留守少年儿童,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无论是隔代监护型,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就像一棵棵毒瘤,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收回272张,回收率达到91%,其中有效问卷248张,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活动方案,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礼仪文化例7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步伐加快。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礼仪之间的不同给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1.称谓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同辈之间可以直接以姓名称呼对方,而对长辈,若直呼其名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这方面则比较随意,他们习惯对等的称呼,习惯直接以名字称呼对方,不过则一般限于两者以前见过面。若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会以Sir,Madam称呼对方,这种称呼方式要单独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则要与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国,人们还喜欢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别人,如张处长,李院长等等,而在美国,人们很少直接用职务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法官等。

2.交谈礼仪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而中国人则比较热情好客,喜欢嘘寒问暖,饱含热情。

另外,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3.告别礼仪的差异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见面打招呼,介绍别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只要平常多注意观察这些差异,就能发现并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1.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讲究宴请宾客时的座次安排。中国传统上常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坐。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坐,以左为尊。西方宴请宾客一般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稍高,男士要为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绝不会勉强别人,客人一般随女主人动作。主人若询问想吃点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添茶。西方客人面对这一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习惯,中国人不得习惯是不能呢让杯子空着,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喜欢穿保守式样的服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带耳环的习俗。而在平时,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裤。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在参加宴会时,要穿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伞,这是他们的标准行头。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是首选颜色。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服装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风貌特征、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并无二异。

五、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五形,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另外,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礼仪,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抱残守缺。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丽勃朗特.《礼仪》[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明义.《体验西方礼仪》[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

礼仪文化例8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越发明显,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因此,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势必要了解一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

(一)见面礼仪的差异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适合于已婚女士。

(二)谈吐礼仪的差异

1、称呼礼仪。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关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文明高雅,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人们在称呼自己时,习惯说“本人”或“鄙人”,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阁下”。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并与其姓连在一起,如张局(长)、赵总(经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同我们不一样,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人们却忌讳“老”字,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所以即使面对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称呼他们为“老XX”或“XX老”,否则会引发不愉快。

2、交谈礼仪。交谈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若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并且明智地选择话题。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国,人们在一起聊天时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龄、婚姻及男性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个人情况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交谈中如果被提及,那会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对欧美人而言,他们认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而且还会认为提问者极为缺乏教养。因此,一般来说,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宜选择比较简单的话题,如天气、当天的新闻、四周的环境等,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

(三)馈赠礼仪的差异

1、接受礼品的方式不同。东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不一样,东方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和虔诚,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并说“您太客气了”之类的话,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而且随即将礼品收起来,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很随意,但很注重礼品的包装,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边欣赏,边说一些像“这礼物很漂亮”等感谢的话,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物的喜悦。

2、感谢语不同。一般在受到礼品之后,西方人往往会在一周之后,写一封感谢信或者打打电话致谢,而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如“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3、礼品价值的意义不同。赠送是友好的表示,礼品是友好的象征,所谓礼轻情意重,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所以要讲真情。人们在选择礼品时,都是将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礼品如果能融入和体现送礼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礼品。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送礼的心意重于礼品本身价值,因此在选择礼品时,不能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礼时一般都比较贵重,因为在他们看来,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值,礼品价值过高,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给英国人礼品时,礼品要轻,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或者巧克力,都会得到英国人的喜欢,特别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会格外欣赏。德国人不喜欢首饰或鲜艳夺目的礼品,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但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德国人认为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才有必要送礼。

4、送花。此外,鲜花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中西方对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我国,牡丹是国花,表示富贵吉祥;代表高洁;康乃馨代表着热情、魅力、真情、温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国家的国花,象征着爱情;康乃馨则表示伤感或拒绝,单独送人时必须慎之又慎;菊、莲和杜鹃,在国内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却不宜用作礼品。在西方系“葬礼之花”,用于送人便有诅咒之意;莲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鹃则被视为“贫贱之花”,用于送人也难免发生误会,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选择鲜花作为礼品,一定要考虑所送的场合和对象,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四)餐饮礼仪的差异

1、餐具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饭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圆桌,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通常是长桌。

2、餐饮氛围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相互让菜,劝酒,甚至不醉不归,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讲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单,Mood:迷人的气氛,Music:动听的音乐,Manners:优雅的进餐礼节。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礼。西餐实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会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会上,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3、餐饮观念不同。中国人如果在家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荤素搭配,会准备满满一桌,并很谦虚地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宴请结束时,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认为饭菜准备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没吃饱等。唯恐怠慢了客人,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而西方宴请,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这些是我的拿手菜来招待大家”的话。

在西方,亲朋好友之间聚会,实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AA制一般只被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白领所接受,传统的中国人不愿意这样“小气”的各掏各的钱。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会对AA制持有不同的态度。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来源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西方人主张“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分剖精细的逻辑思维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二)价值观不同。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三)伦理道德观不同。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中西礼仪差异的比较中,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在操作层面上的差别,也要了解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中西礼仪各有特点,因文化背景而异,无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一味盲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礼仪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礼仪文化例9

2.设计思路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批喜欢看韩剧、吃韩食,于是,我选定了这一课题,希望学生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韩剧,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进而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影视剧文化,同时反思我国对传统礼仪的态度,研究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对于个人成长与人格魅力有益,对于当代中学生今后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会有较深层次的意义。

3.研究方法希望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其从动态的影视剧中捕捉和收集多媒体资源,发现韩剧中渗透的诸多方面的礼仪;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展开自己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过程方面

1.总目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古代服饰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三个角度研究韩剧,探究其中渗透的传统礼仪文化;二是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自觉维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该活动的具体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剧渗透出的古代韩服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之特点,并初探其规律;学会截屏、视频剪辑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方法,辅之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2)过程与方法观看韩剧,从动态的影视文化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有效反思和调整改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反思精神、实干精神和主动探究、合作意识;自觉成为生活中优秀传统礼仪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自觉拥有爱国主义情怀。

2.重点难点活动的重点是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其感悟韩剧中到底渗透了哪些优秀的传统礼仪,又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引导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情怀,能正确辨别不同国家的文明方式,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理性分析与吸纳,进而自觉维护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并坚定自己的信心,实践一条友好、和谐的共同发展道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我校学生以前曾经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但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只有相当于零起点的研究能力,对韩剧中多媒体资源的采集、编辑和提炼等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瓶颈,也正是此次活动的难点。

3.研究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6周,约四个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多月确定课题、两个多月深入研究、两周左右结题展示。其中,选择具体研究对象2周,初步观看韩剧2周,确定课题1周,(经过几番观看与筛选,学生最后选用的韩剧主要有九部),再详细研究韩剧并采集媒体资源4周,比较分析3周,进行访谈2周,结题展示2周。其间,学生子课题的确定就几经波折:来自不同班级的8位女生自愿组成了三个小组,初定的子课题分别为:《韩剧中古代女子服饰文化》、《韩剧殊节日的礼仪》、《韩剧中的饮食文化》,随着不断观看韩剧,从韩剧中采集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本组的子课题为:《韩剧中的古代服饰特点》、《韩剧中的饮食礼仪》、《韩剧中的交往礼仪》。在“北京市综合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的展示。课还是一节比较传统的三段式汇报交流课,但在导入环节,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量表进行科学评价———主要从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过程是否规范、研究方法是否有效、研究成果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小组合作是否默契六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是我们的“古代服饰组”。经过研究,她们发现:1.韩服属于宽衣结构;2.韩服擅长单色处理,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有文字有图示)。她们在汇报交流时,还特地租借了两套男女韩服,由本组女生当场试穿女士韩服(男士韩服则邀请现场听课教师试穿),并讲解服装特点,一下子让大家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第二组是我们的“饮食礼仪组”,她们发现韩剧中有很多涉及饮食方面的礼仪,比如她们从所观看的韩剧中截取了“吃饭和用餐具”的片段。这一组主要研究了餐具礼仪、传统餐桌的摆法与餐桌礼仪、以及个人吃韩餐的亲身体验,还特别做了相关内容的展板向大家介绍。在结题展示时,几位细心的女生还特意沏了传统的大麦茶请大家品尝,准备了精美的韩式筷子和汤匙供大家观赏、触摸,然后还为大家演示了斟酒、饮酒的具体动作并逐一讲解。我发现,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不得不赞叹啊!第三组是我们的“交往礼仪组”。这组女生比较理性,善于思考,她们经研究发现:中韩文化其实都还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比如:韩剧中的“孝悌之义”的思想核心是“仁”,“孝悌”为仁之本;韩剧中的“礼貌待人”其中“礼”乃立身之本;韩剧中的“天人合一”为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思想。其间,有小组内交流、有小组间质疑,还有听课教师参与现场互动与指导,学生获益匪浅。古代服饰组、饮食礼仪组、交往礼仪组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不同形式阐释本组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三、效果与反思方面

最后,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研究过程要注意规范性,尤其是研究目标与成果要相匹配,研究结果才能达成;第二,研究方法要注意有效性,这样,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目标服务,特别是这个课题,要从动态的韩剧中采集典型的片段来分析;第三,研究结果要注意条理性,符合语言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后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进行研究的深刻性还有待改进。

礼仪文化例10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成语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爱好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