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10:02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1

(一)课程介绍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四个子功能,课程简介提供了教师对“优化设计”课程介绍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主要介绍“优化设计”的课程沿革,课程主要目标、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类型、学时学分,授课形式、考核方式,教材、参考书目等。教学大纲提供了教师对“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查看“优化设计”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教学日历提供了教师对对《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日历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以查看了解“优化设计”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信息提供对“优化设计”课程一个或多个任课教师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方便地查看“优化设计”课程的多个任课教师的信息,为选课提供参考。

(二)课程材料模块

课程材料模块是“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部分,把“优化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料、专业论文、视频文件等教学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和归类在此功能模块中,学生可以进行浏览、查阅和下载。教师可以采取上传文件、网上编辑、引入个人资源、添加URL四种方式对课程材料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将本地文件上传后作为课程材料内容,也可以上网后在线编辑材料内容,也可以将本人“个人资源”栏目中的素材引入至教学讲义,还可以填写URL网址作为课程材料内容。在“材料列表”中,选课学生能看到处于状态的目录和资源。而处于“未”状态的目录和资源,只有教师可以看到,而选课学生是无法看到的。

(三)课程作业与测试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三个子功能,课程作业子功能又包括“作业模板管理”、“作业管理”、“作业统计分析”,教师可以使用“作业模板管理”、“作业管理”和“作业统计分析”来布置优化设计作业、对优化设计作业进行管理。教师在“作业模板管理”中建立作业模板,然后在“作业管理”中向选课学生课程作业。从作业模板库中选择课程作业,填写作业模板的标题和内容,编辑课程作业的名称;填写本次作业的满分分数和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以后,选课学生才能看到教师布置的优化设计作业。学生可以在线编辑完成作业,然后在网上在线进行提交。在所提交的优化设计课程作业列表中,教师点击“批阅”一列中的“批阅”按钮,就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点击“作业统计分析”,可以设定并查看学生作业的统计成绩。学生则可以查看教师对作业的批阅情况和作业成绩统计信息。试题试卷库与在线测试,教师通过该功能建设优化设计课程的试题试卷库,教师可以使用试题和试卷库功能中的“知识点维护”、“试题库维护”和“试卷库维护”功能来不断完善优化设计的试题试卷库。选择“知识点维护”,进入知识点维护界面。教师可以依照页面提示建立知识点的目录结构。建立知识点的目的是便于将试题库根据知识点进行分类。选择“试题库维护”,进入试题库维护界面,可以添加新试题。选择“试卷库维护”,进入试卷库维护界面,可以添加新试卷。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在线测试功能,根据课程教学进程,当需要进行在线测试时,教师需添加在线测试,选择“在线测试”。进入在线测试界面后,如果“试题来源”中选择的是“试题库”,那么将从“试题试卷库”的“试题库”中抽取优化设计在线测试的试题;如果在“试题来源”中选择的是“试卷库”,那么将从“试题试卷库”的“试卷库”中抽取优化设计在线测试的试题。在线测试的试题组织完成后,可向学生;当在线测试处于“已”状态,学生就能够看到在线测试,并可以进行在线测试了。

(四)学习互动与交流功能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通知、课程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调查、课程教学信箱、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管理等子功能。课程教学通知用来“优化设计”课程的各种通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添加新的课程教学通知,也可以对已有的课程教学通知进行修改或删除。学生可及时查看“优化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各种要求和相关通知。课程答疑讨论主要提供给学生进入课程讨论区进行课程讨论,可以查看常见问题的基本信息,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向老师提交问题、查看问题答复等。课程答疑讨论由“优化设计学习论坛”、“优化设计学习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由二级菜单栏目选择,如果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可进入该二级菜单栏目。“优化设计学习论坛”是“优化设计”课程的讨论区。课程负责教师为“优化设计”课程讨论区的管理员。管理员可以进行“封禁管理、属性管理、话题管理、权限管理”等管理,实现对“优化设计”课程的讨论区的管理。“优化设计学习常见问题”又划分为“常见问题列表”、“个人答疑问题”和“问题分类管理”三部分。在“常见问题列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收集的问题添加新的常见问题,还能对已有的常见问题进行编辑、修改或删除等操作。同时,还可以查看常见问题的基本信息。在“个人答疑问题”中,教师查看对学生提交的答疑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和回复。教师通过“问题分类管理”,对优化设计学习中常见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和管理。“自动答疑”为教师提供了从常见问题中检索问题的功能。“邮件答疑”则是通过电子邮件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查看邮件正文并对邮件进行回复。课程问卷调查用来了解学生对“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程问卷调查的功能,教师可设计新问卷并进行添加问卷调查操作。问卷调查后,学生就可以参加课程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在所看到的问卷列表中,选择“参加”一列中的“参加问卷调查”按钮,就可以填写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提交后。

教师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选择“调查结果”一列中的“查看调查结果”按钮,教师就可以查看问卷调查结果。课程教学信箱为优化设计课程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收、发系统内部邮件的功能,方便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课程教学信箱的使用方法与其他Web电子邮箱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优化设计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平台,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完成创建新的研究主题。探究主题处于“已”状态后,学生就可以参与该主题的探究活动。主题探究的教与学的活动可以由教师建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建立。此外,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建立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个人资源,通过创建资源目录结构后。采取在线编辑、上传文件、添加URL三种方式可以在线编辑个人资源;教师在编辑教学材料过程中,可以对个人资源进行引用。课程管理包括选课学生管理,任课教师管理,学生学习统计。在“选课学生管理”中,任课教师可以添加选课学生,并可查看选课学生的课程学习记录信息。教师添加优化设计课程选课学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批量导入,可批量导入选课学生的Excel文件保存至本地机;另一种是手工导入,在学生用户列表中勾选本门课程的选课学生后,完成添加选课学生的操作。在“选课申请管理”中,任课教师可对申请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审批,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点击栏目“选课申请管理”,进入选课申请管理界面。选择申请选课学生所对应的“审批”按钮,这时,审批通过,该学生被批准为选课学生。点击申请选课学生所对应的“取消”按钮,这时,审批不通过,该学生不能进行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在“任课教师管理”中,课程负责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安排添加任课教师,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选择菜单“任课教师管理”,可进行添加任课教师的操作,同时,可查看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记录。课程负责教师还可以对任课教师所能够使用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权限设置。在“学生学习统计”中,任课教师可以查看相应学生应用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学习的各种记录。

二、应用实践

(一)实施效果

多年来,在“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利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不断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水平。从2009年起,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优化设计”课程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在该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学生中应用,推动了“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优化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推进了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实施效果和经验总结如下。

1.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教学,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动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网络教学的情况,并把统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比较,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例如,学习情况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学生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学习笔记数量、向教师提问次数、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在课程论坛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论坛回文次数、参与课程问卷调查次数、参加在线测试的情况等。这样,对督促学生加强对优化设计课程的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讨论、作业、测试等模式中都可以展开“双向”互动,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受空间、教学任务等限制较多,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对各章各节和各个知识点,都能通过讨论、作业、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非常方便地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方便掌握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促使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难度的认知,促进了学生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

3.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在“优化设计”课程开课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灵活地完成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学习个体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4.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资源共享性,学生可以平衡差异、共享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学习主动性高,这些学生能够收集、掌握和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弱、学习较为被动,这些学生能获取的教学资源就比较少。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充实与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能非常方便地得到各种教学资源,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不同需求。网络教学具有近实时性、远程传输和资源集中的优点,便于实现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容易获取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

5.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在课堂外对优化

设计课程学习的自学指导和课外训练提供了网络教学工具,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学生应用体会分析

从2009年起,笔者连续多年把“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在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总结和完善,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农机2006级学生、农机2007级学生、农机2008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运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能体验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有帮助。当然,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不完善和网络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应用。以上表明,学生对网络教学还是很欢迎的,但“优化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数学知识较多,理论比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畏惧心理较强,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普遍不高,学生很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师生互动困难,教师费时费力,学生也费时费力,所以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互动。

(三)改进措施

基于“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借鉴各种网络教学的经验,网络教学还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1.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成部分。构建“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围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2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对于新课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还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3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对于新课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还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4

1.附属医院兼职教师模式的问题

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大多为兼职,医疗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部分老师由于忙于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加之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临床教师精力不足,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许多带教老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影响了教学质量。临床教学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回报有差距,使得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临床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教学观念陈旧,带教方法单一,常常是经验式教学,见习老师不稳定,常常谁值班谁带,随意性大、盲目性大,老师水平良莠不齐,手法不一,有些教师自身操作不熟练、不规范,这必然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规范,甚至存在错误。

2.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

由于医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目前学生人数与床位比例相对失衡,教学用病种、病源相对不足,加之病人维权意识增强,不愿配合教学,病房环境难以满足临床见习和实习要求,学生见习常常成了参观医院,或者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个病人,根本达不到见习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医院都加强了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临床医生为了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明显减少实习生动手机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

3.实践技能考核的问题

对实习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模式不够全面,传统考试重笔试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造成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不重视。另外,实践教学考核缺乏统一量化标准,人为主观的成分较多,难以公平、客观的反映学生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4.就业压力下实习生管理问题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大多数实习生都选择了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这就导致实习前期学生以牺牲实习时间为代价,为考研作准备,实习后期又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之间,为就业而奔波忙碌,无心实习,极大地影响了实习时间及效果。

二、解决临床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实施临床专职教学秘书及专职教师模式,确保临床教学秩序稳定

自2003年我院成立了教学领导小组,根据临床课程设置建立了25个临床教研室,并设立了7名专职教学秘书,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临床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2005年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制定一套在医院设置临床专职教师的方案,根据各科室工作量多少,每年选拔出40余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在其担任专职教师期间相对脱离临床工作,专门负责本科班临床理论和见习授课,负责组织科室开展教研活动和实习生带教和管理等工作。这一举措的实施,使临床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去,确保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稳定了临床教学秩序。

2.加强临床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医学院近年来加大了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正规化培训力度,将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体系,每年大力组织临床老师进行教学观摩、操作培训、会议交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课堂授课示范、教学查房示范、教学病例讨论示范、体格检查、收集病史等操作示范,使青年教师掌握规范授课及实习带教方法。每年医院派出一线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进行教学法学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使临床教师规范了教学活动,提高了临床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为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3.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临床教学质量

2003年我院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临床教学工作也被纳入其中,参照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建立了由医院科教部、临床医学系、临床教研室组成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小组。科教部全面负责制订教学监控计划、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印制各类检查记录本(表),如教学意见反馈表、教师试讲评价表、学生评教表、见习带教质量评议表、同行听课评价表、专家评价表等用于教学检查材料。按计划组织管理人员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督导,由教学秘书定期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保证教学检查工作落到实处。科教部对各项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医院《质量考核通报》,每月对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同时还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办法,将考评结果与科室及教师个人利益挂勾,在医院营造出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4.改革临床见习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针对医院见习学生过多、见习效果差、学生操作技能得不到锻炼而学院实验用房和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的现象。着力改革传统临床见习模式,尝试建立多元化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将近30%见习课放在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进行,充分利用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各种临床实践课形式拟定如下:

结合典型病历讨论、集中操作训练、录像资料观摩、模拟人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习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培养。针对见习时一些疾病临床上不易见到、无法满足学生见习要求的情况,我院组织各教研室精心选择,编制出了典型教学病历100余份,见习时通过小组病历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弥补了临床病例的不足。我院还组织各临床科室拍摄见习教学片、手术操作录像等40余部,购置人卫出版社教学片250余部,通过教学片的使用,使授课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全身体格检查、外科基本操作以及胸穿、腰穿等学生动手锻炼机会较少的侵入性操作,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组织编写了操作规程和考核评分表,充分利用医学院技能实验中心电子仿真模拟人系统、动物模拟实验室等条件,对每批即将实习学生进行逐项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对每项操作进行一对一严格考核,不过关的必须反复练习,直到过关为至,专人责任,确保培训效果。

5.改革临床课考试模式

医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从“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到“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再到“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临床课程阶段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也应对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综合应用临床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以衡量学生真实水平。因此,我们在考试分值比例中提高平时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所占比例,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持续、有效开展学习的习惯。改变以往偏重于基本知识考核的考试模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本学科中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基本知识的实际掌握,即由侧重考核学生“知识接受量”转变为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思维能力提高度”。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要使学生在答题时有一个分析、综合、比较、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考试内容科学化、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过程常规化、成绩组成灵活化,以改革考试内容及形式达到调整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目的。

在实习生考核方面,我院针以往科室对实习学生出科考核走过场、要求过松、方式简单问题,严格规范了出科考试办法,采取由教学秘书统一管理实习生鉴定表,并交带教老师统一打分的方式,避免人情分。制定了明确的考试大纲,重点考查学生临床技能,特别是实践技术操作、临床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科室由专人负责实习生考试工作,改变以往考试的随意性。组织科室编写了病例分析型出科试题库,采取闭卷形式随机抽题。对30余项常规操作技能,制定了科学细致的考核评分表,严格评分,由教学秘书监督出科考试过程,并对实习生考核成绩和带教老师病历批改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不认真执行的给予通报批评。

6.顺应形势,科学管理

我院在解决实习与择业矛盾问题上,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集中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大型专场招聘会,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保证他们的实习时间。对报考研究生的同学除积极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小讲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复习。临近考试阶段,凭准考证给予其两周假期,缓解这部分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不足的压力。医院还通过组织临床实践技能竞赛、评选优秀实习生等活动,发挥优秀实习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在就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选拔表现优秀学生优先录用,这大大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实践教学环境,我院教学管理部门积极拓展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教学条件,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探索出一条解决附属医院实践教学问题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5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来讲,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有很多不足有待解决。由于初中时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最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为以后更高深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分析并解决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常见问题

(二)以考试为中心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什么课程,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进行的。本文主要说的是初中数学,当前初中数学课本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其中一块是必修内容,也就是在考试中经常考的内容,另一块是选修内容,就是说可讲可不讲,不在学生的考试范围内。必修课的作用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变通,会换角度想解题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初中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必修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在考试成绩之外的选修内容置之不理。这样的数学教学是失衡的,所教授的数学内容是不全面的,使学生在解决数字难题时思维更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狭窄。之所以把选修内容放入教学内容中,一定是有它的作用的,老师必须对选修内容加以讲解、梳理。虽然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二)脱离实践

对于数学学习,除了考试之外,我们还要运用到实际中,而后者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检验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记住,然后把它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现在的数学教育完全是填压式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根本没有互动。老师教公式,学生背诵公式。教师只是把解题思路生硬地塞给学生,根本不结合实际告诉学生解题思路是怎么想出来的,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书本中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教师传,学生接,根本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变得单一、不变通。这种脱离实践的数学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制订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问题要想得到好的解决,第一步必须是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数学教学计划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乎着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强弱。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非常重要。

1.学生为主体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首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只起到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增强主动思考的能力,对老师不再有依赖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单一,对问题的解决更灵活。

2.确立教学目标

所谓确立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是应该站在整体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做学生所有的学习目标,不能只教给学生必修内容,而不给学生传授选修内容。在教学中明确教学思路,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思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学习必修课时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更牢固。在学习选修课时,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时思考更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确立数学目标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是教师明确所要传授的知识、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对于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不再枯燥乏味,能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

(二)该改变教学方法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再好的、再合理的、再正确的教学计划也发挥不了作用,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不好的学习方法只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填压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更被动,不能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狭窄。在进行数学题目讲解的时候,非常刻板,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数学题时,教师直接把做题思路告诉学生,并没有把整个解题思路是如何分析的告诉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像背诵数学公式一样。学生再遇到同类型题目,只是变换了一下形式,就不会做了。

2.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抛弃传统,采用与学生互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教学的好处就是,例如讲解一道题,教师先不去讲解题目本身,而是先讲与这个题目类似的、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或者遇到的事情,和学生共同分析,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乏味,对数学更感兴趣。这样的数学方式才不刻板,在工作和生活中才更有价值。

初中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显得特别重要,一定要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6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要求体现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高中化学教研工作如何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如何引导化学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如何引领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感悟实践智慧?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教研室化学组为总结和提升部分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引领化学教师增强其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专题研究为抓手,设计了“独立研究,合作交流”的教研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指向在于促进教师在感悟中提炼与思考,在交流中分享群体智慧,并用数理统计数据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证据,最终促进和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合作与交流能力。

1 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针对同样的内容与教学要求,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异巨大。究其原因,撇开个性、性格的差异不谈,研究者发现有三方面的技能使得专家型教师在获得有洞察力的问题解决办法上优于新手(Davidson& Sternberg,1984a,1984b,1998)[2]:

专家型教师思考问题的三种方式:

(1)专家型教师区分不同的信息,辨别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2)专家型教师用一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信息;

(3)专家型教师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中。

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少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能力,或因看不透问题的本质,或因缺乏抽象和归纳提炼,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抽象的问题“题海”化,其结果是看上去热闹,甚至有些教学内容表面看似乎对比性很强,实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率不高,学生听起来也吃力,学生不容易从繁多复杂的信息中把握好知识的核心要素、了解其本质;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如氧化性、还原性、共价键及其键角等等,虽然各学校都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教师耳熟能详,然而这些概念一旦在新的情景中出现,学生的差距立刻就体现出来;在历次区域教学质量调研中,也经常出现教师教学效果与生源基础好坏相悖的情形,这些现象都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如何能让别人从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基于这些思考,笔者从教学的专题研究入手,以实践经验、反思意识、群体智慧为价值取向,几年来不间断地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和交流,模式与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渐渐得到更多事实的支持。

教学专题研究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点,这是它与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的最突出的不同点,也是笔者把它称为“专题”研究而不称为“课题”研究的原因所在。

2 指导教师选择好研究专题

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教育知识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初次组织专题交流前,我们只限定交流的时间和形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确定一个主题。教师往往公开课听得不少,专家报告也听了不少,但听身边的老师讲自己的实践智慧的机会甚少,很多老师也许还是第一次。笔者对此有些忐忑,担心预期效果不好。但是交流的结果是:出乎预料地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对广大教师而言,从实践中来的经验很有现实感,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不过,细细推敲下来,教师选题和提炼的结果良莠不齐,至少存在几点不足:

(1)有的选题太大,“专题”不“专”,有蜻蜓点水之嫌。例如“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关于高考实验题的一些思考”等,试图追求面面俱到,实则难以深入和细化。

(2)内容详实且细致入微,但组织形式欠佳,逻辑线索不清晰,略显散乱等,影响了专题研究的价值。这从某专题提出的如下关注角度可见一斑:“注重实验操作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等;注重细节;注重试剂的浓度、试剂的添加顺序;注重与所学过的实验相联系;物质分离、提纯过程所需整套仪器;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干燥、净化、收集;常见离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实验室安全;有毒有害气体处理等等。”

(3)有的专题偏重介绍解题策略,但语言模糊笼统,可操作性差。如“注意推导思路”、“关键物质要确认”、“按要求答题”等等。

反思之余,笔者从教师的交流中寻找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并再次组织大家进行剖析以供借鉴和参考。其中一个例子,需要从2009年一道上海高考化学试题说起。该试题并不复杂,但考生得分很低,原因值得思考。

[2009上海高考化学17题]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判断在等浓度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2009年该题难度为0.52,区分度为0.35;高分段主要错选B,低分段主要错选D。由于C、D反映的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相对简单,因此对高分段学生最大的干扰来自选项B。考试结果表明,即便是一些化学基础好的学生仍不能有效利用好电离常数这一信息,作出等浓度的ClO-水解程度大于HCO3-的判断。区域教学质量调研结果也多次表明:面对这类问题,不少学生始终存在困难。

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开始接触酸的概念,继而学习强酸与弱酸、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有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知识,得到“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互换反应一般总是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这一规律性认识,把这些知识、规律再运用到“不同Ki对水解程度影响”之后,才能明白为什么选A。这些知识在教材中落点很分散,学习时间跨度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主动构建相关知识、达到理解掌握的困难。

常见的酸很多,课程标准范围内要求能比较强弱的酸有哪些,它们与彼此对应的盐之间能反应吗?相同浓度时各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有何关系?其中是否有一般规律?遇到新的情景时如何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必定能大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思考,一位来自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张老师介绍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变零散为有序,引导学生加强对比研究。他把教材中呈现时间跨度很大的几种酸由强到弱从上到下依次排序,同时列出其对应的电离常数和钠盐水解方程式,总结相应的规律(整合提炼零散信息),要求学生从撇和捺两个方向系统地分析和思考(强化对比研究),总结出一般规律,随后形象地称之为“撇捺原理”(源自生活语言,贴近学生);为了便于学生反复多角度思考,做成小卡片如下(尊重遗忘规律)(见表2)。

随后的区域教学质量调研对应试题及其结果为该专题研究效果提供了证明:结果发现,虽然研究者所在学校生源偏差,但该校学生却以较高的得分率引起了广泛关注。显然该教师重视信息加工和有效组织,重视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形成规律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与此相似,课程标准范围内要求掌握的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其强弱关系如何?氧化剂、还原剂及其彼此间的反应是否也有一般规律?基于这样的思考,张老师把课程标准范围内常见的氧化剂与其相对应的还原剂归纳与排序,梳理并得出一般规律,“一般地,从上到下由强到弱排序后,按八字笔画方向,沿撇的方向微粒间难反应,捺的方向微粒间能反应”,引导学生思考“沿捺的方向反应规律是否有一致性?”“其中的原因是否相同,和酸的强弱排序及其彼此间的反应规律有何异同?”等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的解题困难。

3 一些较好的选题

我们发现,好的选题加上合理的信息组织形式及适切的教学策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例如,某教师研究“实验题中如何用规范的化学用语答题”,以实验问题为载体,从准确规范的角度入手,选择了“写试剂名称;书写装置中试剂的用途;书写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方法;书写操作目的、原因;书写对实验的评价”等进行归纳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区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中,对应如下试题:

44.上述实验滴定时,指示剂应该 (填“加”或“不加”),如何判断滴定终点: 。

不同学校试题完成情况及形成的难度数据表明,在生源不是最好的班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现了准确规范地表达的能力。

在这类交流活动中,教师普遍觉得深受同伴的启发,为后续活动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先后涌现了一批好的专题,如“陌生情景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基于方程式配平的计算”、“化学实验考查目标”、“阿伏伽德罗十大注意”、“高中化学常说的能量”等等,体现了研究者鲜明的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数据表明,虽然基于分享与合作的教学研究理念,同伴间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分享了成果,但研究者自身所教学生在自己研究专题所指的问题解决方面常常表现得最为出色,这可能与其研究者对问题深刻的感悟有关,也应该与教学策略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交流实践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2)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际间的交流机会有限,彼此之间的磨合期较长,教师参与的主动性不足。笔者因此曾提出“命题作文”供教师思考和选择,如:

①化学反应速率面面观

②有机物原子间连接顺序、空间位置关系与同分异构现象

③几类化学反应规律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④气体发生装置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⑤气体收集装置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⑥实验操作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⑦侯氏制碱法的优势及其原理的迁移应用

⑧典型实验设计、操作的成与败……

但教师愿意从中选择的不多,专题研究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之路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7

【关键词】 竞赛类课程;一解多题;口诀教学法;类比教学法

一、竞赛类课程特点及竞赛类课程新教师常见问题

1. 课程特点

优秀的竞赛类课程应该有明确的重难点及解题方法的总结.

竞赛类课程属于短期课程,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 目标性和节奏性都很强. 课程本身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能太多,要让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解题.

对于课程本身,练习的时间并不会很多,主要是例题的基础知识、方法、技巧的讲解,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消化和吸收.

2. 学生特点

竞赛班级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模糊的知识体系,但是掌握得并不会非常扎实. 而能够参加竞赛班级的学生对本身学科的兴趣很大,所以在课堂控制方面教师并不会遇见很大的困难,但对学生的重点是否能提升他们的技能,开阔他们的思路.

3. 教师特点

教授竞赛课程的老师应该对奥数的常规课程非常了解,并知道每个年级知识点的重难点分布及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 对整体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把握,且教师要有强大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并能将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进行区分.

对竞赛本身,能够做到非常熟悉,了解不同竞赛的侧重点、难度等级及自己的特色,至少了解近三年的竞赛试题规律,知道高频考点的内容及解法.

4. 竞赛类课程新教师的常见问题

(1)知识体系把握不透彻

(2)竞赛重难点掌握不全面

(3)解题技巧局限

(4)不熟悉竞赛类课程的教学教法

二、竞赛类课程的课前准备

1. 奥数体系整理

(1)确定专题:如计算专题、应用专题、计数专题、几何专题、数论专题、行程专题、数学三大原理等

(2)二级专题名称确定:如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

(3)知识点分步:了解每个二级专题中的主要知识点及例题可以参照现有的知识体系,但是必须做到本地化.

例如上海奥数知识体系

2. 主流竞赛了解

至少了解当地两大杯赛,其中包括举办单位、举办年份、包含几项比赛(初赛、复赛、决赛)、参赛年级及难度定位等.

上海竞赛简介:

北京、广州竞赛简介:

3. 近三年试题分析

(1)收集

收集近三年的试题真题及杯赛组委会发放的竞赛辅导资料.

(2)答案制作及题型归类

需要进行详细的试题分析,并将题型对应奥数体系进行归类,至少分类至二级知识点,如:行程问题——火车问题.

给予题目的难度判定:可以用基础、提高、难点或者是五角星个数表示.

在解题方法中需要进行主流解法的讨论,也需要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

(3)试题分析

三年考点统计,然后分析出高频考点,再提出最重要的几种题型对详解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初步的得分项及得分技巧.

通过高频考点可以确定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至少为二级知识点),特征是:考频率高;题目具有一定的特征;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容易掌握.

当然在竞赛类课程中难点一定要成为教学的重点.

一般至少可以提取5项重要考点进行深度分析,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考题进行分析,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衍生题进行分析.

例 中环杯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分析

三、竞赛类题目解题技巧

1. 常规解题方法

2. 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

一题多解是常见的解题过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解题中不仅可以使用常规方法,还可以借助于方程、方程组、设而不求法等来解题.

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题目的解法进行选择,所以其实一解多题在教学中更重要. 以下举出常见的一个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

递推计数法:

a)最短路线问题:

例题1 如下的图形如果要从AB,分别有多少种方法(不能走回头路).

解析 使用递推法,我们注意到每一个节点都是由上面的和左面的节点走过来的,而且没有重复,所以该节点被经过的种数应该是上面和左边的节点经过数目的总和. 于是将所有的结果标注在图上,得到:总共210种.

b)衍生线路问题:

例题2 有10个编好号码的房间,你可以从小号码房间走到相邻的大号码房间,但不能从大号码房间走到小号码房间,从1号房间走到10号房间共有 种不同的走法. 由上面可知,2号房间只能由1走过来,3由1,2走过来,4由2走过来…的最后递推方法为22种.

四、竞赛类课程教学法

1. 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的过程对比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8

[摘要]:数学试卷的评析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评析,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试卷评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关键词:数学试卷评析 创新 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试卷的评析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评析,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前初三数学教学处于复习阶段,不可避免会有许多试卷评析课,上好数学试卷评析课,对复习效果的提高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如何上好一节评析课一直是许多教师的一个困惑。笔者认为数学试卷评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数学试卷的评析课工作。

一、 把握几个原则:

(一)激励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实际中常常见到:一是不管学生在卷面上回答如何,教师从头至尾将试题一一演讲;二是评析课变成了“批评课”,碰上考试成绩不佳尤为常见。在课上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这样容易的题目都解不出来?”“这些内容我平时是否再三强调过?”“这是考前刚刚讲过的例题”。言下之意考不好责任全在学生,弄得学生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以上两种评析,结果一:教师辛苦费劲,而学生感到厌烦,效果甚微;结果二:批评责备,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有时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了师生的情感,其后果难以想象,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所以一堂好的评析课,首先应该是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以期使学生处于爱学数学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切忌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找到错在哪里。例如:学生在答题中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目失分较多,教师在评析时,要评学生所设未知数是否恰当,方程列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而对于学生在解方程中出现的错误,只需略加指点。另外由于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往往分散在试卷各题中,这时如果按照试卷题号逐个依次评析,学生不欢迎,效果也不佳。因此教师应按试卷的考查知识点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适当进行归类评析,重点找出错误之关键,对症下药。

(三)启发

评析是考试的继续,通过评析,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学习题的“教学功能”和“发展功能”。评析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恰当引导,耐心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认真地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因为启发性,不但要体现在新课知识的教学中,而且也应充分体现在考试后的评析中。对有创见的解题方法,尤要加以肯定、表扬。

所以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可以消除学生被动受审的心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满足,提高自信心。

二、做好几个具体环节工作:

(一)做好统计,有的放矢

试卷统计、分析是试卷评析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统计客观题的错误率,错误的根源,以及导致主观题失分的原因。教师应做好分析报告,为课堂讲评提供充足的证据。

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个人自悟,查阅资料

数学试卷应在评析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同时提出如下问题:这个问题与教材中的哪个问题有联系?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解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用)?这个问题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培养了问题意识及自学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互相讨论,相互促进

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热情解答同学的疑问,让课堂上有更多学生自己的声音。主动探讨问题,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加速完成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手段。为了便于讨论,提高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通过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寻找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老师点评,提高能力

试卷讲评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总的说来,老师点评试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通病”与典型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剖析错误是试卷评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纳、概括,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使其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

2、抓“通法”与典型思路

在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时,要抓住“通法”与典型思路。通法是指常规解法,典型思路是指常规法中机智、简捷的解题思路。抓通法,以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公式、法则的运用;抓典型思路,以开启智慧大门,使能力得以升华。

3、讲评可采用不同的课堂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学生能够讲得出的让学生自己讲,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求学生讲的,一定要用书面语言和数学术语。讲解问题要简洁、正确、思路清晰。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

4、课堂上讲评的内容应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错误率大于0.5的题目,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上由教师自己讲评,错误率低于0.5的题目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作个别指导。

五、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9

第一类归为:自我认知型;这一类常见的试题有:

(1)你觉得你适合做老师吗?

(2)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师还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3)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那些?

(4)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这一类考题考查的要点是考生的自我认知和岗位匹配的程度。所以考生需要对自己的过往和优缺点进行梳理,提炼出有亮点的地方,并且了解教师这个岗位所需的职业品质,从而找出两者的契合点,进行答题。

第二类归为:计划组织型;这一类常见的题目有:

(1)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2)主题班会有那些类型,你怎样组织班会?

这一类考题考查的要点是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这类考题,考生在回答时得高分的要点在于答题前开门见山点明活动的重要性、意义、原则或者效果。提升回答的亮点,使你的回答有一定高度。

第三类归为:应急应变型;这一类常见的试题有:

(1) 当在你上课时,一个学生在传纸条,你怎么办?

(2) 有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向你提出里一个你也不知道的怎么解答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3) 假如你在公开课上播放一个幻灯片,结果播放时发现播放的碟片坏了,请问你该如何处理?

(4) 如果学生当面指责你,你会如何处理?

这一类试题考查的要点是考生的应急应变能力和处理教学常见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属于面谈中难度系数比较大的一类,不仅要求考生对教育理论理解到位,还要考生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把控能力。

答题技巧在于定位好我的角色,挖掘其他主体角色。针对这类考题我给出四字方针:亡羊补牢、减少损失,身临其境、经历映射,假设情况、有效解决。

第四类归为:人际沟通型

(1)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怎样一种家校合作方式比较好?

(2)新到工作岗位,其他同事不理睬你,你怎么办?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例10

【教材习题使用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一)教龄情况分析

受访对象为90学时培训班33位学员,教龄为1~33年不等。其中教龄1~3年的老师12人,占受访教师的37%;教龄4~10年的老师8人,占受访教师的24%;教龄11~15年的老师5人,占受访教师的15%;教龄16年及以上的老师8人,占受访教师的24%。(见图1)

(二)对不同类型教材习题采用的主要做法情况分析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2011年版课标教材习题设计较好,题型丰富,综合应用性较强,思维性强。

1.对“专项习题”①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

有19位教师(约60%)选择例题讲解完统一做,再讲评;有10位教师(约30%)选择课前试做,课中讲评;有4位教师(约10%)选择课前试做,课前讲评。(见图2)

结合教龄分析发现:10年左右教龄教师采用了课前试做这种处理方式,表明10年左右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较多,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够对教材“专项习题”进行灵活处理。而大部分1~3年教龄新教师及教龄在20以上老教师均采用了例题讲解完统一做,再讲评这种处理方式,说明绝大部分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专项习题”还不能进行适当处理;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经验影响较大,所以也极少采用课前试做这种方式。

2.对“综合习题”②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

从“对综合习题”所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可以看出,除个别新教师,绝大分部教师都能根据例题内容对综合习题进行分解,并会重新编序、分组完成。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具备根据例题教学内容对教材习题进行灵活、合理处理的意识与能力,而极少数新教师①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能对教材“综合习题”进行整合处理。

(三)对做在教材中的习题是否逐题批改直至学生订正正确情况分析

对于题(6)(见图3),有8位教师(约25%)选择“全部都是”;18位教师(约55%)选择“经常是”;5位教师(约15%)选择“偶尔是”;还有2位教师(约5%)选择“从来都不是”。这2位教师一位是教龄1年,另一位是教龄18年。也许教龄1年的教师不知道需要批改教材中的习题并且直至学生订正正确为止,而18年教龄的教师可能一直就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批改学生做在教材中的习题并要求学生订正正确,但整体来看,“有做必批、有错必订”这一指标的落实并不到位。

对于题(7),有28位教师(约85%)选择“有”;另有5位教师(约15%)选择“没有”。这5位教师有3位是教龄只有1年,另2位是教龄3年。

这再度说明新教师不太重视教材习题,或许教材习题的价值还未完全引起年轻教师的重视。

(四)对额外给学生补充习题及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情况分析

对于题(4),有30位教师(约90%)选择“经常会”;有3位教师(10%不到)选择“偶尔会”。这3位都是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对于题(5),有17位教师选择“经常会”;有16位教师选择“偶尔会”。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比较重视给学生额外补充习题进行练习,但一部分教师所补充的习题并不是教师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的,可能是参考了其他习题资料,也有可能购买了其他习题资料。

(五)对一本作业本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问答情况分析

对于题(8)(见图4),有2位教师(约6%)选择“是”(即不论学生成绩好差,一律建议购买),这2位是30年以上教龄教师;有17位教师(约52%)选择“否”;另有14位教师(约42%)选择“会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定”。对于题(9),有13位教师(约40%)认为 “不可以”,而这13位教师基本上与建议学生购买除省编《作业本》以外习题材料的那部分教师吻合。正因为他们认为仅凭一本教材及一本《作业本》无法达成目标,所以他们才会建议学生购买其他习题材料,但这部分教师又很少会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基本上属于 “拿来主义”“简单使用”者居多。

综合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笔者所在区一本作业本改革的持续推进,大部分教师已经慢慢转变了教学理念,跟进了教学行为,但这其中仍有一些教师摇摆不定。另外仍有一部分教龄较长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对仅靠一本教材及一本作业本达成教学目标持有怀疑态度,仍想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学生成绩;而教龄较短新教师并未认识到教材习题的重要价值,同时由于缺乏足够教学经验,还不具备设计和改进教材习题的能力,他们也相信大量练习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探寻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新路子】

笔者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与同行进行了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的实践与研究,力争通过教材习题的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以求达到轻负高质的目标。

(一)教材习题价值巨大

众所周知,数学习题是数学模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资源;纳入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更是众多专家、学者、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拿来主义”“简单使用”现象,教师疲于寻题、批改;学生忙于做题、订正。教材习题并未得到全体教师重视,也未得到有效使用。

(二)“一科一本”强势推进

把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一本作业本实施倒逼课堂教学转型,除了让学生完成省教育厅教研室下发的一本《作业本》以外,不允许再额外购买任何其他练习材料,引导教师重视教材习题研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但将教师的注意力真正引导到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材习题有效设计与使用不会一蹴而就,可能还会反复。

(三)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行为改进

笔者认为:仅采用行政干预措施,无法有效解决根本问题。为此,区教研室小学数学学科确立了通过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改进的思路。从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入手,从命题评价这一源头入手,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这样会有效促使他们①从“不信”②到“信”、从不重视教材习题研读到重视教材习题研读,也会坚定那些摇摆不定教师的决心。

一、二年级全面实施“非纸笔”测试,三至六年级力争把教材习题作为试题改编模板,从试题内容构成、题型设置及编排设计等方面进行改编设计典型试题,在兼顾双基的同时,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过程展开及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情况。

我们不断向教师倡议不买教辅资料、不盲目补充大量练习,要多钻研教材、多研读教材习题,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学力水平。由于命题导向发生了转变,从近两期质量抽测来看,平时进行了大量练习的班级成绩未必出色;而练习量不大,但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展开过程,非常关注教材习题使用与设计的教师所教班级成绩比较理想,基本达到了“轻负高质”的目标。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策略及思考】

策略一:将检测知识技能向考察过程理解转换,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

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31~32页有一重要知识点: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知识点是学生顺利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合线段图,通过观察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重要知识点。

相信学生对于计算分数除法试题应该不会有任何困难。但为了能够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展开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命题者设计的试题为:

最初笔者及命题者认为这个内容应该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困难,结果正确率仅约70%。据反馈信息,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结果(即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认知,而淡化了学生对获得结果过程(即为什么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探究。

该试题源于教材,教师、学生均耳熟能详。以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要求是:学生只要能够根据这一知识点进行正确计算即可。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充分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技能目标的落实,而淡化过程目标的落实,所以命题者这样的命题足以引发教师反思,重新定位教学。

笔者设计的下列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定会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跟进。

策略二: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引导学生建立关联理解。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材习题,研读教材习题,减少盲目四处寻题,倡导教师根据教材习题自行开发与设计习题,引导学生建立关联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力水平,笔者在命题时会有意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让教师深切体会购买教辅资料、题海战术意义不大。

1. 保留教材习题原型,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理解。

为了避免教师一味反复操练教材习题,从而步入另一误区。笔者尝试在保留原教材习题主干部分的同时,适当进行问答方式变化,突出《课标(2011年版)》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

(1)增减条件或问题,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41页有一习题(见下图):

此题是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余数进行处理,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此题如果要求学生填空,得出正确结果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余数进行分析,学生或许能独立得出正确结果,但对这类习题的本质理解肯定不到位。因此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化改编,在原题基础上增加了:这个“16”表示还剩下( )千克面粉这一问题(见下图)。第一个问题正确率近乎100%,第二个问题的正确率约85%,答案五花八门,有“16、1.6、0.16、0.01、16个蛋糕”等多种情况。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结果较多,而对得到结果所列算式的本质理解不够。

(2)改变条件或问题叙述方式,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理解。

五(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6页有一习题(如下图):

此习题安排在“通分”这一内容中,旨在通过对选购新书这一活动的民意调查结果的讨论,确定选购图书的最优方案,这应该是此题的主要编排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组织学生进行通分比较,然后根据通分后分数大小确定购买图书方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进行理解,而纯粹从分数大小比较角度解答此题,那么学生思维就容易受到束缚。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化改编,重点考察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以及每个分数与班级总人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见下图)。

该题正确率约90%,错误的同学都选择了B选项。这充分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这三个分数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或者说他们对于这三个分数与总人数之间关系不清楚,而仅凭实际情况做出了选择。

笔者通过这样的试题化改编意在引导教师在使用教材习题时不要局限于题目本身目的,而应充分挖掘题目所蕴含的其他可发掘价值,这样审视教材习题的习惯会为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2.保留教材习题踪影,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保留教材习题原型,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教材习题、研读教材习题。但一味保留教材习题原型,容易造成师生过度操练教材习题,容易诱导教师走入误区。相信在策略一的引导下,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已经开始研究教材习题,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仅从这个层面进行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也很难推陈出新,并且会使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之路越走越窄。为此,还需要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从学科本质理解这个角度着手改编习题,引导教师挖掘习题背后的价值,真正发挥教材习题的综合功用,而不仅仅是点状功能。

(1)着眼关系理解,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上)“总复习”第113页有一道习题(如下图),是在给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所需数据后,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直接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对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回顾与梳理。如果在教学这一习题时,教师仅将目光定位在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层面,那么就窄化了此题的复习功能。因为给定所需数据计算面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笔者认为,关键之处是如何通过此习题的复习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各平面图形高相等或底有倍数关系时,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应作为重点复习和梳理的内容。

据此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见下图)。该试题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如:菜地、茄子、黄瓜、15m,高相等要素),但不直接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面积,而是需要根据给定的这些数据思考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差倍关系,才能有效给予解答。结果测试下来,正确率仅约60%,失分率之高,让笔者未曾料想到。

这是其中一位教师的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几何直观发掘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站在更高位思考数学教学。如果教师的关注点始终是计算公式,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僵化在只有告知相关数据才能进行计算的层次,这是基础,需要夯实,但这是比较低级的层次。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良好培养与开发,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意识。

(2)培养逆向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对于某些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会使问题简单化。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落实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下题是五(下)“总复习”第120页中的一道习题,此题是一道经典题、传统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或课件演示,让学生经历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学习过程,学生很难找出相关数据,从而给解答问题造成困难。因此,本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课件演示,真正明确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5cm就是折成盒子的高,30-5×2=20(cm)是盒子的长,25-5×2=15(cm)是盒子的宽。

为了考察学生平面向立体以及立体向平面的转化能力,明确平面图形相关数据与立体图形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

该试题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题(1)重点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原习题为已知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计算盒子表面积,笔者是告知学生表面积,计算铁盒的高(即计算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旨在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知。题(2)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规思路是要依据题(1)计算出的高以及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铁盒的长和宽,再进行相应计算,但这种思路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也容易导致计算错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还有两种,方法一:1260÷(2.5÷0.5)=252(cm3),方法二:1260÷2.5×0.5=252(cm3)。方法一利用倍比关系进行计算,方法二先利用原水深与体积计算铁盒底面积,再根据上升水高度计算这部分水的体积。

笔者的设想就是想扼制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这样的命题内容,练习再多的额外习题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发展,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有效使用和设计、开发教材习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少量练习,多进行思维训练,从而达到优选精做、轻负高质的目的。

策略三:实施项目制命题改革,帮助学生整体构建认知。

在PISA测试项目中,数学能力是指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主要从三个维度测试数学能力:第一个维度是数学内容,第二个维度是数学过程,第三个维度是数学的材料背景。项目制命题思路能够较好突出主题,将相关联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大项目,有助于学生整体构建认知体系,这比较符合PISA测试理念与要求。

笔者将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跑男”节目融入命题(见下图),将教材中有关单位转换、分数意义理解、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最小公倍数、综合实践活动“打电话”等内容作为一个大项目统整在一起,项目内各题目之间尽可能保持独立,但都是围绕“跑男”这一情境展开,学生比较熟悉,有亲切感。

综观此项目内各题目难度不大,笔者设计这样的试题主要就是要引导教师能从整体考虑所教内容,在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能够将教材习题内容有机进行整合,以项目制形式呈现,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架构起比较清晰的认知体系。

加题为附加题,重点考察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此题设计方案3分,结果正确1分。该附加题正确可以抵扣“综合应用”部分同等扣分,做错不扣分,也体现了分层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命题形式得到了师生的喜爱,内容难度并未增大,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需要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