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号自动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7:07

信号自动化论文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1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图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图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图像或者动态心理图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自媒体给老字号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老字号”凝聚着深厚的商业文化精髓,承载着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是我国宝贵的自主品牌。为了保护和规范老字号品牌,扶持老字号食业发展,我国商务部白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振兴老字号工程”,并先后于2006年、2010年两次认定了1133个品牌为“中华老字号”。在商务部的两次认定中t,北京市共有117个品牌人选,占“中华老字号”品牌总数的10.32%,居全国第二位(上海排名第一)。

然而,近些年来许多老字号企业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据统汁,在商务部认定的上千家老字号企业中,仅有约10%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其他90%的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问题。老字号企业所处的不利现状既是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上过于保守与技术上创新不足等长期积弊所致,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忽视对品牌的有效传播,对已经更新换代的消费者缺少深入洞察与沟通,从而导致的品牌老化与消费者流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博士在2011年主持的“老字号”企业研究课题中,对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品牌传播展开了调查,在针对“近三年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举措”这一问题中,“宣传广告渠道增多”的提及率为15.4%,“广告投入增加”的提及率为ll%[ll]。可见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并没有将开展多渠道的品牌传播以及增加广告投入置于品牌活化的重要位置。老字号企业的经营闲境已经证明,仅仅依赖以往累积的品牌知名度而缺乏对品牌形象的深入挖掘与创新的传播手段,已经难以维系其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老字号的品牌联想如果只单一地固化在品牌历史与怀旧情怀上,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新鲜元素,将会导致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对老字号品牌缺乏情感上的共鸣,难以激发消费欲望。

对老字号品牌进行活化需要在保留品牌核心精髓的同时进行传播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白媒体的冉现给老字号企业的品牌活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自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可以白行组织内容的传播与营销平台,并且价格比传统的大众媒体相对低廉,对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老宁号企业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信息渠道。例如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企业官方微博完全免费,在微信上注册公众号也只需缴纳300元的认证费。这与在传统媒体上广告动辄以万元为单位计算的宣传费用相比,其投入资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次,自媒体平台上聚集了大量年轻群体,是老字号企业接触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最好渠道,老字号企业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与消费群体进行交流互动,了解消费需求的变化,巩固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第三,自媒体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与创新的内容形式有助于为老字号品牌形象注入新鲜元素,老字号企业可以在保留品牌核心精髓的同时对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等进行深度挖掘,使品牌形象与时展齐头并进,与现实需求结合。

目前国内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从近年来用户人群较为集中的微信、微博平台上企业官方帐号建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字号企业意识到了自媒体在传播和营销上的价值,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行动。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上建立官方微博(以通过新浪认证为准)的有59家,占北京地区老字号企业总数的50.43%。在腾讯微信上建立公众号的有65家,占总数的55.56%。

但从传播内容与效果来看,自媒体独有的传播方式也给老字号品牌传播带来了挑战。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对自媒体传播不熟悉,只是把在传统媒体或官方网站上的信息粘贴到自媒体上,使得自媒体单纯成为企业的信息渠道,而没有发挥其品牌传播、沟通消费者需求、获取市场反馈等多方面的功用。还有的企业在自媒体上建立了帐号后却不进行日常维护,信息更新缓慢,内容陈旧,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地强化了消费者对其品牌老化的印象。

如何充分利用自媒体为老字号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传播转化老字号品牌老化的形象,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关注老字号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是老字号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北京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运营现状

在自媒体中,微博由于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并具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成为企业营销与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

我国的微博最早出现于2007年,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过100个网站推出了微博服务,在众多微博中,新浪微博无论在用户数还是在用户活跃度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网站(截至2013年底,新浪微博拥有2.5亿用户数,2013年下半年新浪微博有84.96亿的总访问次数)。正是因为新浪微博在众多白媒体中的突出表现,本文选取这一平台为代表研究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的现状。

笔者针对北京11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账号运营情况进行了检索(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并在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1日这两个月期间对21家粉丝数量超过l万人的微博账号进行内容监测,总结了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运营现状。

(一)新浪官方微博注册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31日,117家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注册账号并进行认证的有59家,占总数的50.43%。其余58家企业中有42家没有建立微博账号,有16家可以检索到与该品牌或企业相关的微博账号,但由于这些账号未经新浪官方认证,因此无法辨别其是否为企业官方微博。

在新浪微博上任何企业或个人在不重名的情况下都可以以任意名称进行注册,并不对注册商标或企业名称实施特别保护,因此企业在注册官方微博后,应该立即申请新浪认证,经新浪认证的企业官方微博会被加上蓝“V”标志,这便于消费者能清晰地将企业官方微博与其他一些名称近似的微博账号区分开。部分老字号企业有微博却无认证,说明老字号企业对自媒体帐号运营还不熟悉,不会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品牌保护,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性。

(二)粉丝数量

59家老字号官方微博账号的粉丝数平均为42563人,其中粉丝数最多的是“全聚德和平门店”,粉丝数为95万人,最少的是“聚德华天砂锅居”,粉丝数为0人。

其中,粉丝数量超过l万人的企业有21家,占拥有官微企业的36%。粉丝数量少于1000人的企业有33家,占拥有官微企业的56%。大多数企业的微博粉丝数较少。

(三)主动关注数

微博关注数指的是微博账号主动关注的人数。 企业官方微博主动关注其他人的微博,尤其是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如一些公众人物、机构、行业协会等),可以间接提升自身微博的曝光率,是提升粉丝数量、扩大自身微博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方法。59家老字号官微主动关注数的平均为442个,最多的是“北京东安市场”,主动关注了1999个微博。最少的是“聚德华天砂锅居”,关注数为0家。

(四)发帖数量

截至2014年12月31日,59家老字号企业在官方微博的发帖数量平均为1820条,原创贴为488条,占发帖总数的28.8%。发贴量最多的企业是“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3月建立微博帐号以来共发贴14915条 它也是原创贴量最高的企业,原创贴1991条。自创建微博账号起发帖总数低于100条的有11家,占建立官微企业的28%。有两家老字号企业有官微缺从未发帖,分别是“北京启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聚德华天砂锅居”。从发帖数量上看,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发帖数量较少,可见很多老字号企业建立官方微博后却缺乏后续的运营。

(五)话题数

新浪微博有话题功能,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发起话题,吸引人们阅读和讨论,高阅读和讨论人数多的话题还可以登上话题榜,引起更多人关注。在新浪微博输入北京地区117家老字号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进行“话题”搜索,共找到相关话题28个,其中,由老字号企业主持的话题有9个,占话题总数的32%;非老字号企业主持的话题有19个,占话题总数的68%;正面话题22个,占总数的79%;负面话题6个,占总数的21%;发起过话题的企业有14家,占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的12%。

从话题数量来看,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自媒体为企业提供的展示自我、调动粉丝互动的传播功效。

(六)评论数与转发数

为了考察老字号企业在微博上的信息内容及与粉丝互动的情况,笔者监测了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中粉丝数超过l万人的21家官微帐号,有的企业有多个经认证的官微账号(大多数为企业分店建立的帐号),本次监测仅选取其总公司的官微账号。监测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发帖数量最多的企业是“北京两单商场”,两个月间共发帖411条,平均每天发帖6.6条。发帖数量最少的有4家企业,在2个月期间没有更新微博。两个月期间日均发帖数超过l条(包括l条)的企业有5家,其余16家企业日均发贴数不足1条。

两个月期间,21家帐号中获得最高评论数的官方微博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帖数为48条,共获得14628条评论。排名第二的是“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发帖数为296条,共获得9477条评论。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比较少的发帖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论数(日均发帖不足l条),主要原因是该企业在此期间搞了一次有奖活动,这次有奖活动获得了粉丝的积极响应,直接提升了评论数与转发数。“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评论数虽然排在第二位,但该企业的几乎每条微博都有粉丝评论,平均每贴获得的评论数为32条。可见其发帖内容质量较高,能够得到较多粉丝的回应。获得评论数日均不足1条的企业有14家。

两个月期间,21家官微中获得最高转发数的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官方微博发出的48条微博,获得了18378次的转发量,源于该企业搞了一次反响强烈的活动。有6家企业转发数为0,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在两个月期间发帖数几乎为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发帖最多的6个官微也是粉丝数最多的账号,这说明如果企业在微博内容上下了足够的功夫,是可以吸引到粉丝关注的。其次,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评沦与转发数,仅仅依靠发帖是不够的,必须搭配活动才能调动起粉丝的参与。例如稻香村就在2个月期问搞了2次活动,原本沉寂的粉丝立刻活跃起来,产生了较高的转发量与评论数。

三、北京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现存问题

根据笔者对老字号企业在微博上的表现分析,目前,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自媒体传播进行品牌活化的意识不强烈

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表现来看,虽然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注册了官微账号,但下功夫去经营的只占与其中很小的比例,注册微博账号却不去认证、微博粉丝少、主动关注人数少、长期不更新内容,这些都说明老字号企业对自媒体运营缺乏基本的常识。笔者在调查老字号企业新浪官微的同时,也对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微信上建立订阅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微信上建立订阅号的企业有65家。也就是说,在117家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既没有新浪官微,也没有微信订阅号的企业有38家,占总数的32%。从老字号企业在微博、微信这两种目前在年轻受众群体中最为流行的自媒体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字号企业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没有充分重视自媒体为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

(二)忽略受众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价值

从老字号企业的粉丝数、粉丝的评论数、转发数来看,目前多数老字号企业微博并没有调动起受众的兴趣,即使是粉丝数比较多的企业,除了企业搞活动的时候粉丝们有比较强烈的回应,其他时间粉丝基本上是沉默的。这既说明企业在传播的信息内容上没有对受众形成足够的吸引,难以激发其分享信息的冲动。同时也说明企业还没有对受众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下功夫研究凋动受众积极反馈的方法手段。

在自媒体信息传播中受众的二次传播可以产生病毒传播效力同时也具有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它可以传播有利于企业或品牌的正面信息,也可能传播导致企业或品牌危机的负面信息。因此,企业在自媒体传播中如果忽视受众的主动性,对受众的反馈缺乏刺激与引导,既会削弱自媒体传播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信息走向失控。

企业还应该意识到,自媒体上的受众正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新一代消费者,对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来说,自媒体的影响力及渗透力已经远超传统的大众媒体。企业在品牌活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借机获取新一代消费者的关注,将无法扭转品牌老化的命运。

(三 )缺乏将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品牌活化元索有机结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不同来自内容的生产方式和反馈机制不同。自媒体上的信息可以由传播者自行编辑,不受严格把关限制,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即时进行反馈,无须借助其它渠道。自媒体的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企业进行品牌传播与营销的绝佳平台。老字号企在品牌活化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品牌代言人进行调整与改进,激发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企业可以把这些活化了的品牌元素在自媒体上通过原创或转发的文字、图片、视频、活动等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并通过与受众展开互动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行品牌活化策略的调整。

而从目前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官微来看,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差异,仍然沿着在传统媒体上信息的思路经营自媒体,在微博上的信息大多都是一些单向传播的信息,例如品牌、产品介绍,或者营销活动的信息,这种告知类信息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反馈,自然也达不到传播效果反观那些经营成功的企业官微,都是成功地利用自媒体的特点,将企业文化、品牌形象融入信息之中,微博中处处体现着品牌定位与文化在“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微博中,企业经常一些与中华饮食、节气、民俗有关的帖子,引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怀旧日情感,官微体现着企业将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情怀“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官微与受众互动非常成功,无论在评论数还是转发数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该企业的信息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好的反响是因为其在官微中经常去发掘并主动转发粉丝在微博中晒出的饮用二锅头的图片与感想,转发后@粉丝,与粉丝展开互动。 这种主动关注粉丝网上活动的行为是该企业官微获得粉丝高评论数与转发数的法宝。

四、北京老字号企业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活化的策略探索

(一)树立品牌传播的渠道意识

随着消费者的更新换代,老字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联逐渐淡薄,老字号企业要想实现现品牌活化,应该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提升到品牌管理的战略高度。自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渠道,老字号企业可以借由这个渠道有效地沟通产销,既可以将活化了的品牌形象直接传递给消费者,改善人们对老字号品牌老化的印象,还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互动建立情感联系。这个传播渠道是否通畅,取决于企业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营白媒体传播。也就是说,企业在自媒体传播中,不仅仅要传播内容,还要经营渠道,研究如何增加粉丝数,如何调动起受众互动,如何将企业、品牌、产品信息巧妙地融人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当中,如何将自媒体传播与其他渠道的传播、营销活动有机整合。企业要想使白媒体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树立品牌传播的渠道意识,这样才能愿意在渠道建设上投人人力、物力、财力。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自媒体传播的价值,自己组织团队或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完成。

(二)利用受众的二次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

自媒体经营得是否成功一方面要看受众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看受众的活跃度。粉丝数是自媒体传播的基础,而自媒体的粉丝必须靠企业用心去经营才能获得。除了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发帖质量这些硬功夫,策划活动和主动关注意见领袖都是迅速提升粉丝数量的有效方法。

自媒体传播的效果仅靠企业发帖是微乎其微的,必须要依靠受众的二次传播才能更有效的显现,因此受众的活跃度才是真正检验企业自媒体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有的企业采用活动的方式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但是活动过后这些粉丝逐渐沉寂,成为了一个僵化数字,对于企业的品牌传播几乎毫无用处,因此当累计了一定的粉丝数后,企业就应该下功夫调动起这些粉丝的活跃度,让这些粉丝自发地对帖子进行评论、转发,扩大传播的影响力。调动受众活跃度的方法很多,例如创建话题、关注大V、搞活动、转发粉丝评论等方法都是经过验证的可以有效激发粉丝活跃度的方法。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3

作者简介:欧阳华(1978-),女,湖北仙桃人,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钱美(1974-),男,江苏盐城人,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3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军工程大学2011年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54-02

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数字计算机和专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为工具,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滤波、变换、估计等处理。[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已成为许多工科专业的共同基础。由于该课程特定的发展历史,该课程的体系结构、授课内容、成熟教材大部分是针对电子工程专业的,对于电气工程专业学员的知识体系结构来说并不适合。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没有“信号与系统”课程作为先导,必须先给学员补充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的相关基础知识。另外,电气工程专业涉及的强电信号频率相对较低,信号幅值较高,而且多为缓变信号,信号处理的对象与方法与弱电略有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并建设适合电气工程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入门基础课程教材。

电气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验设计上作深入的探讨,并围绕课程改革进行了教材建设。

一、国内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教学中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随后推广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涉及电力系统、电机系统、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等,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自动化信息基础知识结合和专业面宽的特点。电气系统和自动化系统都广泛地涉及信号分析和处理技术。自动化系统中按一定的控制规则得出的控制信号、系统状态的估计,控制对象数学模型的确定、系统测量噪声的剔除,直至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都通过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来实现。电机、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和诊断、电力系统的微机保护、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更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直接应用例子。随着电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因此,信息科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电气工程学科该课程不能照搬作为信息科学专业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而应根据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要安排具体内容,既要补充“信号与系统”中信号与系统以及频谱的基本概念,又不能重复“电路原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既要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不能变成简单的专业知识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开设“数字信号处理”应有它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各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越来越重视类似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建设。[3]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将“数字信号处理”列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列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科学技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专业基础课程,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也开设了“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4]2000年海军工程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中新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5]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前述在电气工程学科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目的及意义,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我们在相对稳定中追求变革,研究适合电气工程专业需要且与当代信息科学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要安排具体内容,补充“信号与系统”中信号与系统以及频谱的基本概念,将拉普拉斯变换原理与应用放在“电路原理”中讲授,将状态空间移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讲授。强调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课程框架设计上注重学员的能力培养,突出数字信号分析是基础,数字系统分析是桥梁,仿真分析为手段,实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内容安排上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实验设置上紧贴专业应用背景,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在理论上研究如何以当代信息科学的观点讲授经典理论;在实践上研究如何突出工程应用软件的应用,如何突出信号处理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根据专业的特点精选内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

在自动控制理论中对系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讲解,离散系统的基本知识和Z变换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在教学中仅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考虑到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对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的一些模拟量进行处理,为此,适当增加数据采集和模拟信号转换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由连续信号分析过渡到离散信号分析,便于学生巩固和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2.注重经典理论与现代电气技术的结合

课程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认识和记忆了多少定义、定理的条文,而应注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典型的物理问题。[6]虽然信号处理的应用领域由传统的电气工程向电气工程扩展,但许多经典理论只需稍微补充、修正即可适用于电气工程领域。把握好这一原则将有利于在讲述传统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处理好经典理论的阐述与最新技术引进的相互融合。例如在建立“信号传输”概念时,可以从全球定位系统、个人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实例引入,营造了当代信息科学飞速发展的浓厚气氛。同时,介绍信息流、能量流、管理流互动的智能电网的概念,实现电气电子的交叉融合。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不过分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例如讲解频谱分析时,介绍其在微机保护、故障诊断、频率跟踪检测方面的应用。

为了加强MATLAB实践环节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中随时渗透MATLAB的应用,不少例题在理论求解后给出MATLAB实现的结果,两相对照,既掌握了理论推导方法,也实现了计算机仿真设计和验证。MATLAB的应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推导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深入理解必要的物理概念。课堂PPT中,大部分波形图均是由MATLAB绘制,尤其是讲授滤波器设计时,直接调用FDATool工具箱,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核心指标和方法。在作业中,也有一些MATLAB仿真小作业,这也是国内外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方法。

三、实验设计的改革

如何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开课伊始就是理论与实验算法并重,其实验体系较为完善。我们在实验设计方面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立足基础验证实验,注重综合设计实验。

MATLAB仿真软件使用简单、功能强大,兼有丰富的工具箱和软件包,因此首选MATLAB作为实验仿真工具。具体而言,实验内容分为五个:实验一——信号的时域分析。实验二——信号的频域分析。实验三——滤波器设计基础。这三个实验是基础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采用该语言实现信号分析和系统设计。实验四——信号的抽样与恢复,该实验是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信号频谱分析得到的频率成分,实现模拟信号的抽样与恢复。实验五——信号滤波,该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信号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的知识,实现信号滤波。

此外,作为后续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课堂上给学员进行了LabVIEW虚拟实验演示。LabVIEW虚拟仪器和MATLAB仿真软件各有利弊。MATLAB编程过程类似于数学演算,并具有强大的命令集和信号处理工具箱,是目前数字信号处理的标准语言,对于训练学员信号处理的算法实现技巧、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极有裨益,但对图形支持不够,编程较为复杂。LabVIEW虚拟仪器使用独特的图形化编程技术,用软件代替仪器功能,人机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将其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领会和理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分析方法和处理结果。但若作为本科实验程序设计语言,则由于学时和学员知识结构限制,实验内容将会限于演示验证实验,不利于培养学员综合利用DSP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否在实验中引入LabVIEW虚拟仪器,是完全替代MATLAB还是两者互为补充,这个问题教研组还在进一步的考虑之中。

四、“数字信号处理”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教材为先。为体现数字信号处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我们特编写了《数字信号处理》教材。教材内容丰富,强调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将计算机仿真工具MATLAB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增设了相应的例题与习题,充分体现了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解析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分析相结合的特点。全书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有实例,便于自学。教材紧紧抓住数字信号这条主线,重点介绍信号处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补充“信号与系统”中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强调傅里叶变换、频谱和频率响应的概念。尽量避免与“自动控制原理”和“电路分析”的内容重叠,弱化拉普拉斯变换的地位。教材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将MATLAB这个工具在信号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贯穿于全书,使学员在学习了基本概念、方法后能够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一方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一方面为后续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学生感觉“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内容难学难用,主要原因是信号处理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成对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不深刻,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不灵活。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编写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指导书,作为内部讲义以供学员使用。实验指导书分为三个模块: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号处理综合应用。

五、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电气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而又与时俱进的工作,其间总会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看法,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研究讨论,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奥本海姆,谢弗,巴克.离散时间信号处理[M].第2版.刘树棠,黄建国,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光宙,等.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信息课程的一点认识[C].全国高校电气信息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第三届研讨会论文集.武汉,1999:130-135.

[3]靳希,杨尔滨,赵玲.信号处理原理与应用[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光宙.信号分析与处理[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4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媒介的普及率和利用率越来越高,其强大的宣传辐射力吸引了众多企业建立电子营销模式,而互联网是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重要媒介。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企业的网络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支持,这些符号被赋予符合企业文化的意义为品牌宣传造势,并在宣传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符号文本,在拟态环境中反复传播。因此,正确运用符号学理论解读网络符号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揭示符号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产生和应用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上,并且拥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其普及和应用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理念。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逐渐改变了网络传播环境。

1、拥有开放平台,传播主体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媒介类型的多样化,每种媒介都拥有特定的应用功能和技术支持。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独特的信息获取习惯,受众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工具。聚美优品的垂直细分电子商务平台就利用了新媒体的相关技术,开放营销平台,与不同类型消费者进行线上交流,并在线下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与线上活动联动宣传。

2、实时传播,迅速有效

新媒体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和接收速度,实现了即时传播的要求。因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电子媒介的信息把关门槛较低,所以人们可以任意不触犯法律的信息内容,其他人可以通过不同的电子媒介及时浏览这些信息,传播过程非常迅速。同时,受众可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进而实现互动传播。

3、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且信宿将成为新的信源,继续向多点传播。这就是所谓的“裂变式”传播。这一特点在社交网络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企业在微博的产品宣传广告,经过网民的叠加转载后,会形成惊人的辐射范围,以极小的宣传成本收获巨大的广告效益。

与此同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信息传播的公开化,使得网络传播内容及传播时间形成了碎片化的特点。

二、符号学理论的应用

符号学理论的应用多见于对传统媒体传播行为的研究中,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我们可将符号学研究推进数字领域,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本来主要采用的是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符号学理论。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索绪尔是当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是现代语言认知范式的奠基石。索绪尔将符号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即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语言的物质方面,可认为是符号的外在形式。能指是一种思维概念,是符号的内在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映射式的辩证法。一方面,索绪尔强调不存在没有能指的所指,也不存在没有所指的能指,二者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他认为符号的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内涵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因此,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积淀会赋予一个符号多种不同的意义,也导致一种意义同时拥有多种符号形式。

罗兰·巴特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他更注重对现实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研究分析。他肯定索绪尔的语言二分法,不过,巴特对符号学有新的想法,他提出语言只是表达符号意义的一种方式,语言学并不能等同于符号学。例如,一座海景别墅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居住空间,除此之外,它的位置、外形和内部装修都在传递别墅主人的财富和地位信息。这些信息并没有通过语言向他人传递,而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固有价值观所作出的判断。另外,巴特对符号学理论作了分析和修正,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的追求不再满足于物质需要,而是更多地关注物的文化功能或其符号意义上的满足功能。

符号在不同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商品的符号价值问题上,后现代消费理论认为,我们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或象征,而不是它的具体实用性。这在广告宣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一般来讲,商品的能指是确定的,而广告可以将无数意象赋予该能指,形成多种所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考虑商品的实用价值,更关注附属在商品能指上的所指意义,比如档次、知名度和美誉度等。

三、对聚美优品网络宣传活动的符号解读

在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企业借助Web2.0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品牌形象。作为我国最大的化妆品限时特卖网络商城,聚美优品的网络宣传活动的符号化极具代表性。

1、对语言符号的应用

(1)聚美优品“陈欧体”励志广告的走红。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沟通工具,因此文案创作是企业广告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欧参与拍摄了聚美优品的两则广告。第一则广告的文案主打温情牌,通过普遍的蜗居和裸婚现象使“80后”潜在消费者产生心灵亲近感,并鼓励他们对生活建立信心。2012年11月,聚美优品推出第二则广告,以五个排比句和一句鼓舞人心的总结构成文案。这五个排比句均以“你……,我(们)……”的形式出现,前半句分别陈述外界对类似陈欧的追梦人的浅层认识和不屑,后半句则表达追梦人勇敢面对质疑,继续前行的决心。文案的最后一句“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成为点睛之笔。这就是红遍各大社交网络的“陈欧体”。这则广告在《快乐大本营》的广告时段播出,短短两分钟的视频1个月内在优酷网的转发量就达到了370万次。年轻受众受到广告触动,纷纷在社交网络模仿该广告文案的写作方式,属于自己的励志“陈欧体”。自此,“陈欧体”成为了聚美优品的励志符号,引来了无数追捧和效仿,这便是媒介融合和舆论热议所导致的符号化倾向的传播形态。

(2)商城自设的口碑中心。聚美优品的首页导航中有个别具匠心的“口碑中心”板块。它不同于淘宝商城打开相应产品才能看到商品评论的形式,而是在口碑中心的首页实时滚动更新消费者对所买产品的即时评价。聚美优品将消费者的口碑评价作为网站的特殊宣传符号,让消费者为自己做广告。在潜在消费者眼里,购买过商品的消费者是相对可信的,因此这些可信的符号就成为了他们选购商品的风向标,而聚美优品也为此省下一笔不小的宣传开销。

2、对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1)总裁代言。企业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时,通常会请明星作代言,主要利用其知名度和粉丝增强宣传效果。但聚美优品选择由总裁“为自己代言”。总裁作为企业的核心人物,出现在广告中,显示出了聚美优品开放的品牌文化和融洽的团队气氛。同时,陈欧在广告片中表现出自己曾经追求梦想的状态,与绝大多数受众形成认知共鸣,完成从追梦人到企业总裁的蜕变,成功地为自己赋予了符号意义,成为一个励志象征,收获了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

(2)微信二维码的应用。聚美优品商城页面的右列显示有其微信二维码,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即可获得聚美优品的黑钻卡,成为网站会员并享有特殊优惠。聚美针对其最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进行微信宣传,每天向会员发送美妆贴士及网站优惠活动,体现了其时尚、专业的企业素质。

(3)网站的色彩符号。聚美优品的网站页面以红色系为主,既符合人们对女性的色彩定义,也使女性消费者在浏览页面时有种专属的优越感。色彩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无形中辅助语言符号,使得网站的宣传效果更为立体和全面。同时,从网站色彩的应用可以看出聚美优品极重视细节设计,对企业形象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网络传播活动符号化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网络媒体特殊的传播环境,网络热点常在经过人们点评后衍生出新的热议话题。这些网络亚文化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网民素质和网络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从聚美“陈欧体”走红网络,各领域各阶层的网民纷纷效仿该文体创作出众多版本的“XX体”,目前已有医学版、甄嬛版、网站论坛版和各大高校版等等,甚至有低俗的恶搞和人身攻击版本。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认为学生对于各种“体”的效仿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体”的流行只是一次集体娱乐消遣,已经开始危及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另外,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具有任意性,它随着人们的想法改变而改变。互联网具有多点对多点传播的特征,信息交换十分迅速,低俗内容的复制繁衍速度惊人。因此,做到全面监管网络低俗内容尚有难度。

关于类似“陈欧体”的符号不良异化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普及相关法律常识,使网民在享有足够言论自由的同时保证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其次,符号主体可在适当的时机对有畸形异化趋势的网络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既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又可为企业进行新一轮宣传。在“陈欧体”备受关注的同时,聚美优品可在舆论可控之时推出新的宣传活动,转移受众热议焦点的同时,保持人们对本企业的持续关注和期待。最后,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网络监管机制,细化相关规定,同时联合各大社交网站,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及时清理具有人身攻击等恶趣味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吴信训:《新媒体与传媒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②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③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④杜积西、严小芳,《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J].《东南传播》,2012(6)

⑤彭敏,《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与应用》[J].《传媒》,2011(11)

⑥张丽莉,《从“贾君鹏”事件看网络传播语境下的符号解读》[J].《东南传播》,2009(9)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B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264-02

1 引入指导信号的必要性

PID调节器对调节对象进行调节所采用的信号为误差信号、误差微分信号和误差积分信号,通常对这三个信号的定义域没有限定。当调节对象数学模型发生变化时(比如增益变化),对于相同数值的误差信号、误差微分信号和误差积分信号,PID调节器无法分辨出对象数学模型的变化。即从误差信号、误差微分信号和误差积分信号无法分辨出变化的原因是由干扰引起的还是由对象模型变化共同引起的。因此对误差信号、误差微分信号和误差积分信号进行的任何再加工和处理都无法获得关于对象模型变化的信息,也就无法设计出具有对象模型变化适应能力的调节器。

设计具有对象模型变化适应能力的调节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设计针对固定模型的调节器所需要的信息要多,需要引入新变量,利用新变量来识别调节对象模型的变化。

对象模型的变化体现在增益、时间常数和阶次三个方面。增益变化对调节系统品质影响最大,时间常数次之,阶次通常可以认为不变。若能确定调节对象模型中增益和时间常数对指导信号的函数关系,根据调节器工程整定方法就可确定PID调节器参数与指导信号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带指导信号的PID调节器,这种调节器可保持调节系统性能指标在变工况下近似不变。

2 PID调节器参数的确定方法

对于有自平衡能力的热工对象,其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在变工况下,测定若干工况下调节对象动态特性,通过拟合得到K(x), To(x)和n(x),则可根据式(3)、式(4)和式(5)确定调节器参数。在调节对象阶次为3≤n≤10,衰减率为ψ=0.75时,经过拟合得:

从上至下依次为式(6)、(7)、(8)

3 应用示例

(1)火电厂主汽温调节系统。

火电厂主汽温调节对象是大惯性热工对象,阶次高。为了提高火电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通常对主汽温调节系统提出较高的性能指标,比如亚临界锅炉要求暂态偏差不能超过±8℃,稳态偏差不能超过±2℃。

带指导信号的主汽温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内回路采用P调节器,外回路采用PID调节器,G02(s)为导前区传递函数,G01(s)为惰性区传递函数,

图1 主气温调节系统控制结构图

对于某超临界600WM机组的锅炉过热器在4个特定工况下汽温对喷水扰动的动态特性如表1所示:

2 仿真结果

对主汽温在典型工况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在仿真试验中,内回路采用P调节器,衰减率取为ψ=0.75,使内回路具有较强的克服扰动的能力。对于外回路,为了减少主汽温的波动,取衰减率为ψ=0.90。因为δ0.9=1.6δ0.75,Ti0.9≈0.8Ti0.75。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带指导信号的PID调节器,能够在机组负荷变化时,修正调节器参数,使调节系统品质指标基本保持不变。

4 小结

设计具有对象模型变化适应能力的调节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设计针对固定模型的调节器所需要的信息要多。根据误差信号及其导数信号无法识别热工对象模型变化,需要引入指导信号,利用指导信号来识别调节对象模型的变化。导出了带指导信号的PID调节器参数计算公式,并通过举例进行了验证。

对于大惯性、高阶次、变模型参数热工对象,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若干典型工况下热工对象的阶跃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参数随工况的变化的函数关系,然后可根据文中所述方法设计出变参数PID调节器,使变工况下调节系统的品质指标近似不变。

在常规热工对象模型参数中引入指导信号,利用常规PID调节器整定理论可以处理变模型热工对象的控制问题,提出了通过线性控制理论扩展来处理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新方法。这方法有严格的理论基础,简捷实用。

参考文献

[1]杨献勇.热工过程自动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亮明,夏桂娟.工业锅炉热工检测与过程控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6

符号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来源于文字,一般量的符号只由一个字母构成,但也有由几个字母构成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是交流,人通过交流来发送、接收和创造信息,而这个交流的媒介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符号。符号的本质是它具有指示能力,符号是用于代表另一事物的某物(这是必备条件)。典型的符号包括:指符(能指)、被指、规则和引申的含义三个方面,能指和被指的关系是人赋予的,不是先天就有的。人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一种意义,而赋予事物意义的手段则要通过符号来完成。

符号学,按照文字理解,是处理符号现象的科学。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传达体系和变化状态的普遍法则。符号学的对象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符号体系。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认识的有效手段。随着现代建筑“意义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系统反思现代建筑的本质困惑及现代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符号学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建筑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一套内涵丰富且严密的建筑符号学体系。

符号学具体可分为3个主要组成部分:

(1)句法学:即符号关系学。是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涉及符号之间的组合以及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从符号与事物以及符号与译义的关系抽象出来单独讨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即系统结构的研究。

(2)语义学: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如何传送意义,诸成分的性质。就语义学,莫里斯指出:“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即涉及它们的实际“携带”含义的方式。

(3)语用学: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它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符号化的过程,而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是一种语言,它表现为形式、空间、表面、体积等,其第一层意思为声音、味道、触觉、动觉等。而建筑的第二层含意则为图像学、转换了的含意、潜在的象征、暗含的功能等。

建筑是自然气候的调节器,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符号学很早就在意大利首次被引进建筑学中。而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并流行于美国,它是关于建筑的符号学。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体,这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相吻合。建筑是一种语言,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也是一个系统,这也正是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在于交流,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有效手段,它主张用人类文化真实而科学的整体感受去理解和感受建筑整体问题,一方面它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新的层面上全面深入了解建筑、认识建筑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上面所谈到的符号学相似,建筑符号学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建筑句法学、建筑语用学和建筑语义学。

第一,建筑句法学

建筑句法学是研究建筑符号本身的关系和规律的学科,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与意义的表达无关,是符号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关系。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存在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句子生成的核心。受此启发,布罗德本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建筑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体系也存在一个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建筑生成的核心,是建筑中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潜藏在千变万化的符号体系之中。建筑句法学只从建筑元素本身的组合关系出发,在总体布局上研究实体元素与虚空元素的关系,研究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及其构成关系。对于建筑个体则着眼于其他建筑构件的形态构成及相互关系,完全不涉及建筑元素以外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建筑语义学

建筑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代的事物的关系,即研究建筑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能指由物质表象构成(如形式、空间和体量等),所指则是能指所代表的思想或概念。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认为建筑是一种表达含义的信号媒介,这种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社会约定俗成基础之上的,在对建筑功能和形式关系的阐述中,既包含了功能和形式的信码联系,又体现了形式反映功能的约定概念,而且作为社会客观实在的建筑只有在信码的基础形式上才能表达功能。

符号学家皮尔斯根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将建筑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即符号自身与对象的相似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指示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象征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某种约定关系,这种约定关系最初是任意的,这种约定一旦被人们接受以后就可以用来交流,并在该文化背景中对人们的联想产生特定的指向性。在这三种符号之间越是后者,与指设对象的联系越间接,其观念性和符号性也越强,因此,会更加依赖于社会的约定俗成。

第三,建筑语用学

建筑语用学研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人们对符号的理解是以社会约定为中介的,并且与认识者的年龄、经历、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建筑符号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人们在判断建筑的属性时,往往是以头脑中已有代码提供的信息语义与认识对象提供的具体信码进行比较,然后再做出判断。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中,建筑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建筑师在社会的约定俗成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倾注在建筑实体上,建筑实体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中介,把建筑师所赋予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从而达到建筑师与鉴赏者之间的共鸣,产生应有的审美效果和精神功能。

了解了建筑符号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我们还需从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特征方面,包括: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等三点来深入探究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

建筑是人们用来居住的容器,作为与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既要满足人的越来越高的生理与安全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类友爱、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这些方面都不得不被建筑师在创造人为环境时所考虑。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皮尔士则提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的活动,因而符号理论也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乔姆斯基更加注重语言生成中的语义的作用;卡西尔进一步强调,人主要是通过他的符号活动而表现其特点,一切文化成就都是所谓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所有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运用符号形式来表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建筑文化自然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领域,不仅有其真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创造建筑文化的人类,继而延伸至客体的建筑物。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建筑符号学的产生及其运用是20世纪建筑文化价值虚无的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自然科学实用主义建筑理论与浪漫人文主义建筑理论的价值信念都遭到现时历史演进中普遍怀疑的厄运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陷入历史困境之中人的生命体验形式绝对价值意义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与运用必然将以往的种种理论传统及其心态带来新的素质。

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

建筑是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功能的符号给人以直观感受,建筑的含义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思想表达的符号,让人从广泛的联想中得出历时性或同时性的文化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符号是当作包容性较广的大概念来使用的,它同时包含了对建筑直接使用与感知作用两个方面。一切建筑设计活动不论它的初始意向与终结结果如何,都离不开对这两种使用方式的考虑。这就表明了建筑作品同时蕴藏着多重含意的可能性。建筑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从而阐述自身以及自身所在的时代,正是因为建筑符号的广泛存在、普遍运用和可以被多重解释的事实。

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同一历史时期就地域而言是不均衡的, 尽管这些地域文化都是人对自然的反应, 不同地区符号体系的秩序不尽相同。即使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同一的,而能指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区也会有相异性。相异性来自于文化亚代码。那么基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其建筑以及建筑符号的应用必定具有地域差异性。

以中国和韩国的古亭为例,首先亭子作为建筑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亭子符号的特征是以代码为基础,代码是一个结构,而亭子符号的代码包括技术代码、句法代码、语义学代码。而我们比较中国和韩国的古亭,其实就是来比较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亚代码的差异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1)中国·韩国古亭平面的形状均以方形、三角形、圆形为最基本代码;2)中国·韩国古亭的立面是以三角形、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最基本代码而构成;3)中国·韩国古亭的色彩是以灰、红、绿为最基本代码。4)中国·韩国古亭具有“记忆”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古亭平面的方胜形、双环形、双六角形、三叉形之句法代码,韩国古亭的平面7字形之句法代码,以及古亭的面阔和侧面多开间,都为中韩古亭符号的差异特征。这些建筑符号上差异也正是文化背景和地域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建筑的本质是科技、人文等诸方面的综合,是建筑师对人类生命体验形式的代码和亚代码的真实体验。符号学之所以必然引入建筑领域,是因为现有建筑理论自身存在缺陷的合理要求。建筑符号学的建立与应用,使原本对立的建筑观念有了交流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理论进行不断的学习、补充和完善,应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G·勃罗德彭特[英] 乐民成 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7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2011年出现到现在不过三年的时间,朋友圈插件出现的时间更短,2012年上线后,迄今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已经比较可观。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微信朋友圈”为关键词检索到3720篇有效结果(截至2015年1月30日)。覆盖了新闻传播学,金融,计算机软件,信息经济等多个行业。从数量上,新闻传播学最多,主要考察微信朋友圈传播机制,使用与满足以及针对朋友圈谣言泛滥提出的问题。学者聂磊,傅翠晓,程丹在《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中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延伸了微信朋友圈的概念,认为微信朋友圈作为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呈现出强连带与弱连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

在《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中学者魏宝涛和王爽认为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可以说是从社会互动层面追求和凸显自身存在方式的某种路径,也是确保用户与他人进行平等互动的基础条件与游戏规则,传递出较为强烈的情绪性表达立场。微信朋友圈的媒介使用与微信用户自身的情绪相关联,并且情绪成为驱动朋友圈特定行为的根本动因,它广泛地存在于微信朋友圈内信息传递与人际互动的过程之中。

在《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中,作者提出,如果把朋友圈视作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好友圈朋友中的理想形象。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如何在朋友圈中建构“公共形象”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比较集中于从人际交往和朋友圈中的自我身份塑造等方面入手,鲜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探讨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或研究,本文找到这一缺口,从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角度解剖微信朋友圈。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人作为高级动物,在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中形成了心灵。人们通过冲动和理智的内在协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表意的姿态引起他人的反应。这种“姿态”的意义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当我们是婴儿时,我们的姿态只是无意识无意义的动作,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观察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后,我们对同一姿态的理解渐渐同一。心灵就是在我们学会用符号去表达和行动的时候开始成形。米德还认为,人能够像对待客体一样用符号标示自己[1]。自我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当一个自我产生之后,就为自己带来了各种社会经验。自我实际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自我决定了我们之后的行为以及不断控制事物的进程。同时我们还会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分出各种不同的自我。人们通过互动和沟通形成了社会。社会并不是如同自然界那般客观存在,而是在个体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交流建立起了组织和模式。人们通过自我的指导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他们理解,交流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微信在短短几年间飞跃成为亚洲下载量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充分说明了微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程碑的地位。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热情一直劲头不减,每天无数人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评论点赞别人的内容,甚至出现了“朋友圈依赖症”这种社会病,这种狂热浪潮下是什么机制在推动着,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在米德符号互动论的框架之下对此做出解释和分析。

二、“姿态”――表达自我的媒介

用户为什么会发朋友圈?发送这些内容的意义在于什么?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前提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的行为是建立在他们给事物赋予的意义的基础上;这些意义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的;这些意义会被用来解释面对的事物,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被使用和转化。发朋友圈作为一种姿态,它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下文列出几种可能,我们来分别进行讨论。

米德认为姿态是表达情绪的工具。正如狗摇尾巴代表高兴一般,我们也会通过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朋友圈中发自拍图片,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我们的表情这一姿态来向朋友传达我们的情绪。这也是微博自拍泛滥的背后原因之一。相比于文字的模糊性,图片可以原样传达自己的表情姿态,通过发“哭”、“笑”、“生气”等表情的自拍传达自己的情绪。对于他人而言,在看到这类图片时便会采取对应的行动,或祝贺或安慰,反过来自己也会被他们的反应而刺激进行下一步的反应,由此打通了互动的链条。人们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平日生活也是在进行一种示例。比如吃了什么很好吃,买了什么牌子的衣服很好看,去了什么地方觉得很好玩,不仅是一种客观表达,同时也是在向他们推荐,即示例。我们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传达了富有意义的姿态,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有意义的姿态作为一种符号,它还是人们进行自我身份塑造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在朋友圈中发送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头像,签名,来塑造和强化我们的身份。电影爱好者会通过分享影评或是设置电影明星为头像明确他“影迷”这一身份。教师会通过分享教学照片或是文字来强化他的这个身份。点“赞”也是一种姿态,这种姿态的意义在于能够像他们传达对于他们所发消息的兴趣和喜爱,或是对发送人的喜爱或兴趣。在所有的姿态中,声音这一姿态并不能在朋友圈中被使用。有声符号作为表意符号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优势在于有声的符号不仅可以引起他人的反应,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说的,这样直接双向的交流才更容易引发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以强联系为主,弱联系为辅的社交平台,这一功能的缺失是一个遗憾,这也应该成为朋友圈将来升级改进的内容。

三、自我――内容的把关人

米德指出,自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当一个自我产生以后, 它就从某种意义上为它自己提供了它的各种社会经验。“主我”和“客我”的互动构成了“自我”。“主我”具有冲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客我”具有约束性和控制性。我们从幼时就具有角色扮演的能力,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性不断提高,成为泛化的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不再任“主我”信马由缰,而是不断提高了“客我”的控制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共同规则,传达有意义的言语。我们所说的有意味的言语指的是,这种行动是一种个体本人的行动,我们通过反思性智力计划活动。这种思维过程是一种姿态,它的完成隐含着对一个人打算向观众讲述的东西的表达方式和途径。一个人把他正在对其他人说的话的意味与他实际的言语区分开来,而且在说出这种意味之前把它准备好。

那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发送朋友圈的内容?

在这里起到把关作用的就是客我。微信作为基于强联系的社交平台,它的实名性和以熟人圈子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朋友圈中要受到比微博更强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我的社会方面的客我就会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使发送的内容符合社会规则。

同时客我作为社会我,会不断评估他人对自己所表现的姿态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每次在朋友圈中发送养生的内容获得的点赞数更多或获得的评论更多而发自拍没有获得任何反馈的时候,自我就会调节自己发送的内容,以期获得下一次的成功互动。

自我作为内容发送的把关人,在评论中也使用,当我们对某一好友的内容进行评论,客我会通过观察他们的反馈来调整态度,产生最终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在评论他人后未获得反馈,可能下一次就会不再评论或是换一种方式评论。

我们还可能针对不同的人区分出不同的自我。与这个人交流音乐,与那个人交流电影,与第三个人交流政治。社会我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调整自己的行为。朋友圈中的“分组可见”这一功能实质上也契合了这一理论。客我通过收集反馈来调整合适的姿势和话题,来取得更有效率的沟通。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所讨论的自我的把关偏重与探讨客我维护人际交流顺利进行,维护朋友圈这一网络社区有序运行的作用。

四、社会――从线上圈到线下圈

社会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之间产生的,代表着个体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2]。人们通过角色扮演协调行动,通过评估他人的观点来评价改正自己。这在虚拟社区也同样适用。

微信朋友圈把熟人圈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网络造成情境的分离和融合也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特别是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由于在微信朋友圈的平等性和有限的符号选择,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朋友圈中被淡化,扁平式的交流打通了社会各个层级的联系,上传下达更快捷高效,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于社会身份的淡化,使人们更容易出于本能的冲动去反思,理解他人。站在他人角度,进行评论和交流。交流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微信朋友圈对于社会沟通交流起到的积极作用会提高社会沟通效率,增强不同阶级之间的沟通,维护社会稳定。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8

关键词:翻译;符号学;信息对等;第三符码

TranslationandtheThirdcod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Abstract:Inhiswork“ProlegomenontoaTheoryofTranslation”,onsucceedinganddevelopingpredecessors’studytosemiotics,Frawleyputforwardtheconceptionof“thethirdcode”creatively.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andanalyzesFrawley’stranslationtheoryandcommentsonhisviewsintranslationinordertoinspireusintranslationstudy.

Keywords:recodification;semiotics;informationidentity;thethirdcode

一引言

威廉.弗拉雷(William.Frawley)现任美国特拉华大学语言学、认知学及英语教授。热衷于认知科学、语义学、辞典编纂、心理语言学及篇章与语篇理论的研究。同时他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界很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84年他的《翻译:文学,语言学和哲学思想》一书的出版,尤其是第三符码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理论的序言”(ProlegomenontoaTheoryofTranslation)节选自此书。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翻译“对等”研究的热情有所降低。弗拉雷在“翻译理论的序言”中开篇写到那时的翻译理论仍然是一团迷,让人琢磨不定。由此他提出重新认识翻译的重要性,并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翻译,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符码”的概念。本文拟就对弗拉雷翻译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来评介其翻译思想,以期对我们拓展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弗拉雷翻译观理论基础

过去人们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讲,翻译的核心是语言活动。但是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1]翻译活动的操作对象是社会文化信息,而社会文化信息是由各种各样的符号符号体系所承载的。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所以在翻译活动中不能只考虑语言符号词面上,甚至句子上的对等,最重要的是符号所携带的信息对等:例如“Heisafox.”可以译成“他是一只狐狸”,因为英语国家和汉民族都把狐狸跟“狡猾”联系起来。但是“Sheisacat.”却不能译成“她是一只猫”,因为汉文化中从来不把猫跟“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在一起。而“符号学概括了语言交际中可能具有的最多种类的意义,强调了与信息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Translationmeanstranslationmeaning.’”[2]人们逐渐认识到符号学和翻译研究具有相通性,两者都可与信息或文本,即符号的用法、解释和操作有关。符号学的思想和观念与翻译理论实践相结合起来研究,弥补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之不足,为译学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3]

翻译与符号学关系的研究对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弗拉雷就是其中之一。1959年雅各布逊发表了《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他站在符号学的立场上把翻译理解为对“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对等信息”重新编码的过程。[4]弗拉雷继承了雅各布逊的符号翻译观,在他的翻译理论中也提出“翻译是一种重新编码过程,而非简单的符码化。”[5]。关于这一点,在Eco的《符号学理论》“ATheoryofSemiotics”中所提出的三种符码转化形式--复制(coping)、改编(transcribing)和翻译(translating)给予了明确的解释:复制是对输入信息(input)的逐字再现;改编是把输入信息归纳为另一种符码;翻译则是把已经符码化的输入信息再次归纳为另一种符码,所以转录只是认知(cognizing),而翻译则是重新认识(re-cognizing)或重新编码(recoding)[6]。”

符码本身及其规约意义是静态的,而一旦使用便是动态的。而弗拉雷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即翻译活动是动态的,不是规约性的。相对以前静态的翻译理论,这的确是一个质的飞跃。

把翻译理解为“重编码”揭示了翻译理论中的两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首先,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问题,语言仅仅是构成人类活动的符号之一。其次,翻译也不仅仅是同义的问题,事实上,重编码的有效性是完全独立的,它并不依赖于一种符码中的元素是否与另一符码中相关元素同义,翻译活动是两个具有共性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因为在语际翻译中,符码与符码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只有信息才可用来充分解释外来的符号和信息,这样跳出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体现了对翻译研究深层的理论思考。综上所述,要做到准确翻译,就必须采用对等信息,即追求符码所携带的信息对等。例如:

英语信息一致的汉译符号所指意义的改变

asstupidasagoose蠢得像猪鹅猪

blacksheep害群之马羊马

tofishintheair水中捞月空中水中

钓鱼捞月

nosmokewithoutfire无风不起浪火风

烟浪

[7]

三弗拉雷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符码

既然翻译是重编码,那么翻译活动就至少涉及到两个符码:源符码和目标码。前者是重编码活动的起源,提供原始信息;后者是重编码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然而,在语际翻译中,符码与符码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如果仅仅把一种符码简单的转换成另一种符码,那么这种转换只是复制,没有实在意义。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说的:“你吃了吗?”若翻译成“Haveyoueatenyet?”这时的“翻译”仅仅是参照符号而进行的同义复制,并没有传达符号所携带的信息:“Hello!”翻译过程也是一种交际过程,译者实际上是书面上进行交际的双语交际者[8]。而符码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交际者可以能动的选择符码。交际是动态的,因此翻译也是动态的。此结论进一步证明了翻译是一种动态活动,进而反映了翻译研究从规定性到描写性的转变。

弗拉雷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在识别源符码的基础上简单地把它转换成目标码。源符码只是提供原始“信息”,目标码提供译者可以选择的“参数”。要做到准确翻译,就必须采用对等信息,即翻译活动中源符码所提供的“信息”应该适应目的符码所提供的“参数”,反之亦然。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的对等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对等”只是冥冥之中的“第三元素”。[9]弗拉雷在其翻译理论中质疑了“对等”是否能被识解成经验的(参照符号的绝对同义)、生理的(相同的感知和认知器官)及语言的(语言的普遍性)基础上,把冥冥之中的“第三元素”明确化,大胆提出了“第三符码”的概念:源符码和目的符码的双边动态调解而提取的新信息(Newcode)。如图:

Matrixcode——————————————————Targetcode

recodification

Newcode(thetranslation)(Frawley.W.)[10]

弗拉雷认为翻译如果没有新信息的生成,翻译则变成简单的复制。新信息,实际上就是过滤了不必要的琐碎信息的译文。源符码提供的信息越明确,目的码所提供的参数就越少,进而译者从目的码参数中提取第三符码时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小;反之,译者提取第三符码时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第三符码(译文)准确性与源符码提供的信息成正比,与目的码提供的参数成反比:第三符码=信息/参数。

如:若要翻译的源码是:“我死了,你嫁人。”这句话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就给译者提供的信息很多,即译者可以有多种理解:

(1)(如果)我死了,你(就)嫁人。

(2)我死了(以后),你(可以)嫁人。

(3)我(一)死了,你(就)嫁人。

(4)(只有)我死了,你(才能)嫁人。

(5)(等)我死了,你(好)嫁人。[11]

这样在目标码中相应会产生多个参数。这时译者要想准确地从参数中提取译文(第三符码),就必须努力寻找这句话的准确语境信息。

综上所述,弗拉雷得出:翻译是把一种符号所携带的信息用另一符号重新表达,其中经历了符号的转换过程,第三符码起了解码、提取信息与重组信息的重要作用。所以翻译是产生新符码的行为,是动态的,而不是衍生物。

五对翻译理论的反思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不再局限在以往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上,研究者从各个领域切入到翻译研究中来,除了语言学、还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以及各种各样的当代文化理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可谓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但是翻译活动大多数情况下仍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语言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能蕴含所有的文化,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信息,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翻译活动是译者在首先接触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在源符码中寻求最完整的信息,然后在目标码提供的相关参数中,提取最佳的对等信息—第三符码。

翻译界关于“对等”的争论最难平息,它的确是翻译界的焦点,也是翻译理论最难攻破的壁垒。现实世界中的一对一的对等并不存在。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指出:当你在翻译一个文本时,一定要学会退一步,看看在真实世界中什么正在发生,而不仅仅是告诉你自己你所翻译的句子语言上有意义[12]。“对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弗拉雷把它看作是高于源符码和目的码的新信息(第三符码)是不无道理的。

弗拉雷的翻译理论也可以解决传统翻译理论从来没有解决的直译、意译之争执:其实,所谓的直译、意译始终处于语言静态、动态的张力之中,根据语境而适当调变,或直译,或意译;同时直译、意译又彼此包含,而引力就是产生“第三符码”的对等信息。

要想达到弗拉雷所提出的“信息对等”需要译者有相当强大的知识及理解归纳能力做后盾,才能从源符码中准确地归纳关键信息,从目的码中选择恰如其分的参数,从而得出“第三符码”。

六结语

弗拉雷在前人所提出的符号学基础上,结合符号学与翻译首次使用“第三符码”这一概念,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意义,发展了翻译理论。他提出的:翻译,即重新编码;翻译理论,即第三符码如何产生的理论,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反映了翻译研究从规定性到描写性的转变。相对以前静态的翻译理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给后人研究翻译理论提供了启示,以及新的视野、新的认识和新的兴趣;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9]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3][7]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

[4]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14页

[5][10]Frawley,W.(ed.)(1984)Translation:Literary,Linguistic,and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Newark:UniversityofDelawarePress.

[6]Eco,U.(1976).ATheoryofSemiotics,IndianaUniversityPress.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9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符号及其意指活动之规律的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其在法学领域的运用,始于20世纪下半叶。从渊源上来说。法律现象、法律概念、法律理论以及法律文本都属于符号,可以说符号学及其方法在法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可适性。运用符号学视角开展法学研究在我国正方兴未艾。旺梳理符号学理论在法学研究领域的运用机理,思考符号学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契合点与作用域,探索符号法学建构的可能路径。对法学研究的深入与方法的多样化大有裨益。 一、符号学的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符号学领域.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符号学的涵义。并运用自己界定的符号学含义来研究各种问题。一般认为。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理论和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符号学是指研究符号。特别是研究关于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主要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规律,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符号与人类思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广义符号学除包括其狭义部分外,还包括各类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际理论研究。其范围较通行符号学用法远为广阔.把符号学视为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总体革新策略之泛称。符号学家对符号学方法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逻辑主义的、有结构主义的、有解构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符号学,一般认为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皮尔斯式的符号学是两种基本的方法。itl符号学之所以可以被当作是一门跨科学的元科学,广泛渗透于人文学科,源于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狭义上的符号学以符号这一客观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符号的构成及其规律。而在各种人文学科中,符号的影子无处不在.各种人文现象都可以分解成能指和所指元素及其相互作用(意指)⑦,任何社会活动的规则就在于其有所意指这一事实。口悯这一现象可以在哲学上找到合理的解释,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论,动物只有感应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对外界刺激会直接作出反应,而人却进化出了夹在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符号系统。这表明,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现象必然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为符号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平台。符号学在这个意义上的运用可以称为本体论上的运用。 在广义上。符号学表现为一种以全面跨学科策略为特征的研究和思考方向,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际理论研究。这种定位奠基于其结构主义的哲学底蕴之上.符号学基于结构主义的方法,开拓了新的理论研究方法,抛开以往只关注单个事物历史变化的作法,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对比关系,强调在各元素之间的差别之上追寻意义。 正是这种结构主义的哲学方法,充当了符号学强力扩张的利器,使其在多种学科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方法论上的运用。 二、符号学在法学运用中的几个路径将符号学的方法运用于法律领域,就有了符号学法学。 系统地将符号学应用法律研究是上世纪的事,开创人包括卡林诺维斯基。格雷马斯.兰多维斯基和阿尔努依德等。而形成理论规模的符号学法学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同的杰克森和美同的卡尔文森。前者沿袭了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后者发展了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方法。111(一)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 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把法律现象和法律理论都当成一种符号。对法律进行一种符号学的分析研究。这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研究的根本逻辑起点,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的一切理论和观点都是以此为平台而得出的。第二,任何一个符号现象都有自己的结构,在此结构上有着自己的功能.法律是一种符号,那么法律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结构。并借此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的功能指的是通过探寻法律符号的意义发每过程,即法律的含义通过法律的结构和功能表达出来,来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法律意义发生过程所借助的法律结构包括表层结构.即法律表面所展现的东西,深层结构,即法律生成和发生意义的东西。d在这两个结构的基础上,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又将法律的符号系统进一步区分为语句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语句结构(syntax)是指单纯研究词语之间如何关联的理论.而不考虑它们的意义或使用它们的目的;语义结构(semantics)研究词语与外部fIt界的联系,即寻求词语的意义:语用结构(pragmatics)研究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包括使用者的特定词语门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该词语与文本外部世界的联系。I,哒i层结构实际上是对法律意义牛成过程的动态描述:从人们具有的理解法律语言的语言能力到法律语义的产生.再到法律符号系统的运用。其中语义结构是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中介,主要足探寻法律符号的意义理论,分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通过“集合”、“外在世界”和“功能”i个术语进行分析。荡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主要足通过剖析法律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而探寻该符号系统的意义产生原因及过程,从而对法律脱象和法律学说进行描述,是对法律提供的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解释,是对法律现象进行理解的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法学。 皮尔斯与索绪尔几乎是间一时期的两位不同大陆的符号学大师.其在逻辑学、线性代数和实用主义哲学上亦有很深的造诣.这使得他所主张的符号学理沦有着明显的逻辑实用主义特点。 按照柯尔文森的阐释。逻辑符号学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法律体系有着复杂的符号结构,由相互交换着意义的符号组成,为人类社会提供价值和规范。对法律的理解是与对符号的理解相联系的。符号学法学就是探寻和验证这个体系。H】其符号学方法的基本前提包括:符号体系是有意义的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互动过程,比如把人类和自然界客体相联系的自然语言:所有的人类群体都会发展出复杂的符号系统(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这些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丰十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一种动态的和产生的体系。Is筛二,法典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司法判决与社会生活有一种岗果关系,逻辑、伦理和价值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皮尔斯认为,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是由相互联系的符号组成的价值符号和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反过来,所有的逻辑和推理结构也依赖于道德伦理。旧法律不是一个稳定、确定或者说是自给自足的体系。咩三,法律推理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结构。与本哈姆的法律是一个闭的体系的论点相反,逻辑符号学持这样一种观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体系,对该体系的解释应该侧重于其内在思想的动态发展。依照皮尔斯的点。传统的法律思维逻辑无法完成描述不断变化和发展法律体系的任务;一种推理上更准确、伦理上更恰当的辑应当根植于现实生活当中,这种现实生活蕴含于开放者说相对开放的社会体系之中。#p#分页标题#e# (三)两种路径的肄同。 逻辑符号学法学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哲学依据: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直接根植结构主义思潮。强凋一种共时态研究,较为关注于相对定状况下的法律体系的符号结构,学究味道浓厚一蝗,常表现为法律教授们的一种游戏;逻辑符号学法学更重对现实的关注。强调法律符号系统的不断变肇性.把法律符号体系的理解和解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运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实用逻辑推理工具来分析律现象。 但是.两种符号学分析的方法在表现结构上体现}H很的一致性。二者更多的是方法结构的一致性,即将法律为一种相瓦关联的符口.体系。并通过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方法来观察、理解和解释法律.这是它们共同的逻辑起:都不在意构建一种完整的法学理论,只是去探究法律系的意义.关注法律意义的生成、变化及消f的过程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都只是为法律体系提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二者不同的哲学底蕴下面蕴含着相同的岗子:逻辑符号学法学虽然强调动态的、实的逻辑推理结构,但其仍然包含着结构主义的内核,首先也是把法律体系当是意义符号的父联结构体系。对律符号意义的探寻必然也要通过关联结构的理论来实。只是在这一探寻的逻辑过程中添加了美洲大陆特有的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结构的现实根源性.关注结构的态过程。发挥其对现实法律判决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的“美洲版”。 其实,无论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还是逻辑符号学法,都主要是对广义上的符号学的一种应用。即主要把符学的方法移植到法学的领域.把法律体系看作一个有机符号系统,对法律进行符号模式的分析,从而提供了一新的法学观察视角。 三、符号学与法学的契合性分析 在欧洲。受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广泛的社会运动的影,人们对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法学、纯粹法学和旧分析法学产生了普遍的怀疑,面临社会的突出问题.法律或者说法学在方法上急需一种转向.这为新的法学理论的侵入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和法人类学等等纷纷开拓了对法律现象观察的新的视角,提出了对法律现象的新的解释。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反对先前的法学理论中把人这一主体的作用过于夸大,希冀从一种较为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法律现象.‘埙!法律看成是客观的相互联系的符号结构体系.认为法律的意义来源于客观的符号结构自身。 (一)符号学的解释与法学的契合性。 法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门解释的学问.法学理论就是一种解释理论(interpretivetheory)。⑦在浩瀚的法律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对法律解释的方法。有些观点认为。对法律的解释可以做到像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那般精确,可以做到客观、价值中立,排除一切人文的、主观的因素。这种看法具有局限性。它把法律现象孤立对待。割裂了法律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没有意识到法律是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法律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礼会科学,它包含着人类的实践和经验。这些是不能完全被自然科学的术语解释和理解的.这些实践和经验来源于一定的人类社会生活及其文化。而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隐含毹释的体系,人就是作为相互联系的个体参与到这个解释的共同体当中的。f7】符号学具有解释性的功能。符号学揭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动物面对着自然界的刺激会有着直接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射,可以说。动物是与自然世界直接联系的。而人类不同,人类有着动物所不具有的思维.这种思维使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从而形成符号,冉通过这些符号对自然界的刺激进行反应。人类就是通过符号这一中介来对自然界进行反应。这种符号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它通过单个符号之间的联系产生意义。通过对这种符号体系的结构的研究就可以获得对该体系的意义的解释和理解.这就是符号学的解释。法律现象也是一种符号,法律活动就是一个符号传递的过程,符号学就是把法律体系看作一个有机的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对法律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二)符号学为法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规范性的内容取决于它的功能和范围,而其功能和范围又往往来自于政治和经济上的目标和考量。这些目标和考量往往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①.是一种抽象的框架性思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可以指明法律一定的方向,却不能提供明确的通往这个方向的具体路径。具有不精确性,无法提供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来反映法律的实际运作。也就是说,如何理解法律的功能的实现过程,还需要更为精细的理沦分析丁具。 符号学法学就是这样一种分析工具。它把整个法学看成是相互联系着的众多符号的集合系统.它把视角定位于该系统中的单个符号。但是有意义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符号,而是相互联系的符号.每个符号通过这种系统内的,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获得意义。通过这种有机的、原子似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律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这些结构则支撑着法律的功能和范围。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和政治的缘由为法律提供实质,符号学为法律提供分析形式。【珥可以说,符号学法学的分析模式可以提供单纯的政治、经济原理所不能提示的法律规则的运行结构。与那些宏大而抽象的理论推理不同,符号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微观的维度。⑦ (三)契合作用点——权利客体。 作为一门诞生时间不长的学科.“符号学”便发展为一种基础研究范式.并以涉及领域之广为其显著特征,其中缘由主要不仅在于符号学方法特点本身.更在于符号学研究内在的启发意义。正如我国学者韩晗所说,“所谓符号,乃是一切事物之表象,一串密码,一排数字,一个手势,一句成语,一段民谣,一幅图案,皆为符号,但是在这些符号的背后,无非是‘信息’,即符号传递了什么。譬如中国人摆摆手,西方人说一个No。一个圆圈中划一根斜线.这砦都传递‘不许可’了这个本质性信息,但是手势、语言与图案,却都是表象。如何从表象看透本质,便是符号学的研究内核。”191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符号学的研究特点,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难懂的东西简易化.把研究的视角重新聚焦于派生出复杂表象的原子实质,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微观的研究维度。具体到法学领域,这个微观的视角应作用于权利客体。这是因为,符号学法学主要分析的是由法律的语言所构成的法律体系.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法律上的权利,分析法律上的权利是什么。权利的意义义是什么.如何产生的.而权利客体正是权利设立基础的说明与表征,是从权利发生(与权利实现相对应)的层面。#p#分页标题#e# 即静态的层面对权利的描述与阐释。也就是说,权利客体即是法学主要研究对象权利体系背后的原子实质,权利客体是权利体系的发生源。是权利体系建构之基础。对于权利客体的基础性,黑格尔有着很好的说明:“人为了作为理念而存在,必须给它的自由以外部的领域。因为人在这种最初还是完全抽象的规定中是绝对无限的意志,所以这个有别于意志的东西,即可以构成它的自由的领域的那个东西.也同样被规定为与意志直接不同而町以与它分离的东西。”llOl(p.勋在黑格尔看来,权利之所以合乎理性是因为满足了人的需要,是因为扬弃了人格中的纯粹主观性.权利是个人意志在法律上的外部表现形式。但是于此阶段.权利依旧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为了使其进一步固化出来.有必要引入客体的要素。可以说,权利是个人意志在法学上的外部定在,客体又是权利的外部定在,所以从权利发生学这个角度上来说,权利客体是法律现象诸多表象后的原子实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益的分配,而权利客体是立法通过授予个人法律上的权利所予以保护的利益之具体化。从法的一般层面分析,权利的核心意义,即权利的内容,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因为立法者正是为了保护特定个体的特定利益而赋予其某项权利.这个权利就是在特定利益上的个体意志的行使范围。但为了法律具有可操作性,作为个体意志行使范围的权利还需要予以区分。和个人意志一样.利益也是抽象的存在,它一般是指:“从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主体埘客体的需求关系.它是指人们的需求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和状况。利益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In如㈣因而利益需要具体化,这种抽象的利益在权利理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权利的客体。我们可以说权利的客体是个体的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lt删因此,从法律技术角度看,权利客体是法律现象诸多表象后的原子实质,是符号学方法在法学研究领域的天然切入点。 四、符号学方法在法学中的运用示例——擞据库法律保护的符号学视角 数据库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由于其特有属性和附之与其的复杂利益.无论是学界对于其权利客体地位的认识,还是各同的立法实践均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选择数据库保护这一问题作为符号学方法在法学研究领域作用域机制的分析样本,殊为有益。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数据库的保护模式上,欧盟的数据库保护指令的双重模式似乎是一种趋势.但这种模式更多的是出于经济政策的考虑,对公众利益的平衡略显不足。实际上对于保护模式的争论主要就是涉及到社会公众和权利人的利益平衡问题,焦点在于所谓的“数据”和由数据构成的“数据库”的权利归属。我们知道,数据库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数据库具有系统性。它不等同于构成其基础的单个数据信息的机械总和。当其制作完成后.便是一个独立于众多单个数据信息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了一个信息上的“增量”:在原来存在于公共领域的众多的客观数据之外,形成了另外一个独立的客观信息,该信息是对原有客观数据之间规律反映的新的信息。这时处于共有领域的数据信息与作为数据库组成部分的数据信息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符号学的分析下具为我们认识数据库的这一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符号系统的主要结构是所指和能指。但这只是符号系统的静态结构,对符号系统的理解和阐释离不开对符号系统的动态剖析。即“符号化”理论。所指和能指只表明了符号系统构.成一定意义的结构成分.而未阐明意义生成的过程和机理,而这恰恰是研究符号系统的终极目的所在。理解和分析符号系统的意义。还需借助符号化理论中的“意指”和“价值”概念。 “意指”表示具体的符号系统内部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纵向关系。意指“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形为,这一行为的产物便足符号。”例如,玫瑰是一个符号,其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符号。其所指是爱情的意念。作为植物的玫瑰与作为符号的玫瑰完全不同。前者空洞无物,后者却充满意味。而使之充满意味的就是意指。“价值”‘坝0表示不同符号之间能指、所指和符号本身之间的横向关系.价值一般通过不同分节相互限定的价值系统体现m来。㈣我们来看数据库。数据库是一种信息集合体,是大量信息的集合。在符号学理论的视野下,就数据库的单个数据信息而言,其由两个部分组成,用于表征这条信息的概念或其他符号标记(能指)和由该概念或其他符号标记所引起的人们的主观的、适当的意义效果(所指)。一件数据库就是一系列这样的能指和所指而构成的集合体,这些一对对的相互结合的能指和所指是客观世界所本来就具有的,它们自身不因事实作品将其聚合而发生任何改变。但数据库不仅仅包含这些静态的系列能指和所指,数据库的功能(或者说目的)不是为了聚合这一系列的能指和所指(即一系列的单个信息或者说事实),而是为了阐明整个数据库这一大的符号系统的意义,释放每个数据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差别价值,理解它们之间的横向关系上的相互限定的意义(即纵向价值过程)。 位于公共领域的单个数据信息自身可以阐明其纵向意义。即能指和所指之间相互作用的意指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数据库这个系统所赋予的,而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但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横向差别则必须放在系统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数据库系统的功用所在.也即上文提到的数据库在公共领域之外所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不同于单个数据信息本身的一个新的信息系统。c矽昕以说,数据库的制作者虽然其数据信息的内容本身来源于公共领域,但是其制作的数据作品对这些公共领域的数据信息提供了横向之间的价值意义阐述。使得整个数据库作为一个新的符号系统具有了新的意义。独立于原本存在的单独的一系列数据信息个体,从而产生了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但具有相同客观材料的符号系统。制作者对新的符号系统的产生是有投入和劳动的。因而其对该符号系统享有权利是正义的.尽管该符号系统与原有的位于公共领域的符号系统紧密相连。#p#分页标题#e# 从这个角度看,符号学方法以其特有的分析视角作用于数据库这一潜在的权利客体.通过细致观察数据库这一客体自身发生特点,从全新的微观视角赋予了数据库保护模式合法性与正当性,无疑丰富了数据库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手段和考察视野。

信号自动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36-05

一、引言

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对自然和社会范围内稀缺资源的获取和配置。在获取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人类构建出各种形式的制度加诸经济活动之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经济社会现象。随着新制度经济学逐渐融入主流经济学(其领军人物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制度,这一一向被视为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的外生变量也开始内部化,成为决定经济绩效、解释经济演化的重要内生变量。然而,如何认识和理解制度的本质特征。并进而理解制度的均衡和演化现象,当下占据主流的博弈论制度分析并未取得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范式还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因此,能否跳出博弈论制度分析的框架,选择一个更加适当的切入点对制度进行剖析是制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高维系统,包含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幅非线性的图像。要对这样多的变量和参量进行分析和计算,不仅在实际上行不通,而且其计算结果也难以检验,所以一个好的经济理论或模型通常是将实际的经济社会制度投影到一个恰当的子空间上去。这个子空间具有较低的维数,但反映了所讨论的制度问题的本质特征。近年来,从个体认知这一制度现象的子空间出发来探讨制度发育及演化的文献大量涌现,诺斯(north)等学者也承继哈耶克的理论思路,从信念、学习等角度重新诠释制度内涵。展现出制度分析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立意即在于拓展这一方向的理论进路,以个体认知调整和共同知识演化为基点,讨论制度的发育、均衡及演化问题,以对相关理论上的争论作出回应。

二、几类典型的博弈制度观

由于博弈论分析工具的引入,近30年来,以个体策略互动为核心的博弈论制度分析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大量文献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诸如声誉机制、交易制度、自组织体系等自发扩展制度进行建模分析,取得了一大批富有洞见的研究成果。归纳相关文献的理论脉络,博弈论制度分析分别将自发扩展制度看做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纳尔逊(nelson)明确将自发扩展制度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他声称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都是经济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制度的看法相似,但问题在于,将制度等同于组织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差异,以致无法对自发扩展制度展开真正有效的分析。诺斯早期将制度定义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博弈规则,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赫尔维茨(hurwicz)对这一定义做了更为技术性的处理,从博弈的三要素(参与者、策略空间、支付函数)出发对制度的博弈规则观进行细化。这一定义抓住了自发扩展制度的表象,但仍未触及制度的本质内涵。容易理解,经济博弈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而这立刻面临两个问题:谁有激励来制定博弈规则,而谁又有激励来监督规则的实施?因此,仅仅将制度视为博弈规则是无法对经济社会系统中大量的自发秩序作出有效解释的。第三种观点是将自发扩展制度视为博弈均衡。肖特是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随后诸多学者从两个方向拓展了制度的博弈均衡观。萨金(sugden)、扬(young)和鲍尔斯(bowles)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讨论制度的发育和变迁,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可以自我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实施或人为设计。当惯例演化时,个体在进化选择的压力下,倾向于发现某些适应性更强的特征(如认知、偏好、技能等)。这样,习俗惯例与个体特征将共同演化。格雷夫(greif)、米尔格罗姆(milgrom)、诺斯和温加斯特(weingast)则从重复博弈论的角度来讨论制度,把制度看作是重复性囚徒困境博弈下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作为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制度为每个博弈参与人界定了一种行为策略,该策略是在所有可能的博弈状态下行动决策的完备计划,

单地说,制度为个体提供了场景条件下的行动“脚本”。

演化博弈的制度观明显赞成制度乃自组织系统。但是它没有进一步说明该自组织系统得以建立及运作的根源,而是仅仅停留在对它的描述上。重复博弈的制度观假定个体具有完备的演绎推理能力。然而个体如何能够在多重均衡的情况下联合选择相互一致的策略?重复博弈又如何解释制度演化历时结构的多样性?正如青木所指出的,“子博弈精炼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某种制度出现在此地而非别的地方的原因”。因此,尽管博弈论制度分析接近一般均衡理论,但正是这一看似优点之处也是它在制度分析上的软肋。

如果把自发扩展的制度视为众多参与个体通过行为互动而达成的一个能够自我实施的激励相容的博弈均衡的话,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参与人相互之间如何形成关于博弈的共同认知,并且参与人关于博弈的共同认知与其基于这些共同认知做出选择所导致的实际后果之间的一致性究竟是怎样建立的呢?若这种一致性被打破,制度的变迁方向和演化路径又将如何?这些问题乍看起来像是一个常规的系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比系统均衡的稳定性更为根本,不能简单对待。回答这些问题,将对制度的内涵本质、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及突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将对传统的制度博弈均衡观做出重大修正。而这些需要提出一个新的切入点来解剖制度的内涵及其演化机制。

三、认知制度主义

沿着奥地利学派(austfian school)注重个体行为选择的研究传统,无论是新古典还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当前都开始转向通过对个体认知和学习过程的考察来揭示制度的发育与演化过程,这一研究取向可称之为“认知制度主义”。认知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发育和演化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制度变迁应该被理解为个体认知与系统环境的互动调整过程,即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以认知调整和信念学习的视角探讨制度的发育和演化将为理解制度系统的复杂性奠定经验基础。 秩序理论中,哈耶克强调认知作为制度的经验基础的重要性,奠定了认知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讨论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时哈耶克指出,“假如某人的大脑知道所有的事实(正如我们假设所有的事实对于作为观察者的经济学家来说都是给定的那样),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即使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相反,我们必须说明,一项解决问题的办法究竟是如何通过每个只拥有部分知识的人之间的互动而得以产生的”。哈氏讨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指的就是调规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种种制度设置,而这种制度设置恰恰是携带局部认知的个体通过交互作用而发育出来的。在比较制度分析文献中,青木昌彦尤其关注个体交往的信念和符号系统,认为制度是行动主体之间共享信念的概要表征。近期,抛开个体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的问题,诺斯将个体学习过程运用于制度分析,提供了关于认知、信念系统和制度互相影响及其如何影响经济绩效的理论观察。诺斯认为,个体信念的演化过程是理解经济变迁基础的关键,经济系统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人们对自身行动结果的信念和认知所塑造的一个精细的过程(a deliberate process)。在这一见解的基础上,诺斯构筑了“现实——信念——制度——专门政策——产出(改变了的现实)”这一解释社会变迁过程的框架。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集体物品研究小组将制度理解为共享的心智模式或者是共享的针对重复发生的社会交往问题的处理方式(shared mental models or sharedsolutions to recurrent problems of social interaction),制度“被锚固”(anchored)在人类的心智中并与特定行为相对应。此外,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理论也为深入理解认知行为和制度演化的关联提供深刻的洞见。

在认知制度主义看来,制度是个体间关于策略博弈如何进行的共同认知的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策略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环境下的认知不断再生出来。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制度是充分解释制度形成、演化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可以从个体认知和共同认知的形成演化过程着手,构建一个基于认知的制度分析框架。

四、基于认知的制度均衡与演化分析框架

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制度代表了重复参与博弈的当事人之间自我维系的基本预期(共同认知均衡)。从认知角度重塑制度分析框架,关键在于刻画个体间共同认知均衡的收敛过程。由于共同认知均衡是个体间认知试错与动态调整的结果,因此,首先需清楚单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再考察单个体局部认知向多个体共同认知均衡的收敛过程,从而建立基于认知的制度分析框架。

(一)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

考察单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过程,需要了解个体在具体决策场景下如何启动自身携带的交往知识。归纳哈耶克关于个体经历与共同知识的研究,基于朱宪辰的个体知识分层、知识积累与演化理论。本文引入个体“认知一行为”的简化分析框架,以解释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和调整过程。

首先。将个体“认知一行为”模式简化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认知结构、信号加工、适应性学习和外界环境。

个体的知识结构好比是个体认知系统的存储器。其中存储了哈耶克所谓的“分立的个人知识”及个体间共同知识。这两类知识的核心构成了个体的认知传统。认知传统则决定于个体自身偏好和个体以往的经历,其中,个体偏好又依赖于个体资源存量和个体控制资源的能力、范围。在这里,认知被界定为个体对于一个信号和另一个信号(或事件)的联结。例如,“红灯停绿灯行”——个体在基本损益评价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下形成联结(认知):红灯亮(绿灯亮)——危险(安全),当看到红灯亮(绿灯亮)时,具有此认知的个体表现出危险(安全)意识,进而采取相应行为,而没有此认知的个体就不会有这些反应。认知结构中充斥着这样的联结,同时,认知结构也对认知联结进行动态处理,即个体根据偏好、结合自身经历和拥有资源量的大小对这些联结进行损益分析,从而区别情况新增或淘汰联结。

外界环境(自然的、经济社会的、其他个体的行为)给予个体以信号刺激,信号加工部分对这些信号刺激进行处理。个体主动或被动接受环境信号后。对信号中包含的成本、收益及相关参照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信号的方式和技术以及学习调整部分反馈回的信息指示,做出接受或屏蔽该信号的决策。若个体做出屏蔽的决策。则停止该过程;若接受这一信号,则将导入个体的知识结构部分。

认知系统将导入知识结构的信号与知识结构中的既存联结进行比对(这种比对是依据个体偏好、个体经历和个体所拥有的资源量的大小进行损益分析),首先产生对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判断:(1)个体认知结构中存在与当前所接受的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便会启动固定预期或行为模式行为。这种固定的预期或行为模式可能是原有惯例或交往方式;(2)在个体认知结构中有关联结较弱,甚至不存在时,个体便会通过收集、加工信息,重新进行理性计算形成预期并付诸行动。上述第一种情况称为规则支配行为,第二种情况称为目标驱动行为。

1.当个体认知结构中存在与所接受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采取规则支配行为:行动结果与行动前计划一致,则个体将保留强化原有的行为准则:行动结果与行动前计划不符,则个体将重新进行理性计算,调整或彻底改变预期,直至两者趋于一致,个体便接受经过调整的行为规则。

2.当个体认知结构中没有与所接受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个体启动目标驱动行为:经过理性计算做出的预期与行动结果一致,个体将继续维护、积极遵循该行为规则;个体进行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计算做出的预期与行动结果不符,个体将继续搜寻新的信息。重新进行理性分析,不断地试错,直到各自预期与支付结果相一致,个体的行动准则也达到稳定。 配或目标驱动行为,每得到一个支付结果,个体将在进行一次适应性调整之后把信息反馈到信号加工部分和知识结构部分,最终都将影响个体的资源存量,并影响个体的经历,从而促使个体调整偏好及认知结构。个体局部认知构成了多个体间共同认知的基础。

(二)个体间共同认知的形成——制度发育与演化

制度作为个体间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本质上是个体间共同认知形成、演化的动态过程。在经济社会系统中,个体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而组织和协调集体行动。但这一任务显然不能依靠单一个体运用其局部知识独自完成,而需要多个体间的共同知识或共享信念来协调集体行动。制度能否形成、集体行动能否发起均取决于个体间的共同认知能否普遍建立并维持稳定。

此,共同认知的本质和共同认知的形成及动态调整是制度的认知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本文将共同认知视为个体针对其他个体面对场景信号时行为反应的共同预期而建立的信号间联结,可以对共同认知进行如下的形式化表征:

个体i发出行动ai,i对ai依个人知识中的意义mii联结将发生的事件11,记为ai——mij,(11)。mij,(11)表示11对i、j分别具有奖惩意义mi、mj。j接收的是ai的信号,依j个人知识中的意义mij联结将发生的事件12,记为ai——mij(12)。若mij(11)异于mij(12),则称个体i与j就ai没有关于将发生事件的共同知识;否则,将发生事件的奖惩意义相同,j的知识(联结ai12)就等同于i的知识(联结ai11),则称个体i与j就ai具有关于将发生事件的共同认知。

当信号出现时,个体间基于基本效用评价和学习能力,通过试错、观察和模仿等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对该信号行为反应的共同预期。共同认知存储于社会的集体记忆里,分散在个体的知识体系中,在共同认知的协调下,个体之间便能在相同预期的基础上交往互动。

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携带的局部认知在个体群的交往互动中得到调整提炼。从而形成共同认知。我们从两个体互动与多个体互动两个方面来简化共同认知的发生过程。

1.两个体间共同认知发生简化。将交往情境简化为两个体面对面互动场景。由于社会环境变迁,譬如市场交易机制替代行政控制经济,个体在经济交往中必然做出相应调整。此时,个体a对个体b发出行为信号sa,个体b经评价反馈对信号sa做出行为反应sb。若sb与个体a的联结(sa-sb)预期不符,则a将依一定学习规则调整发出第二次行为信号s’a,于是s’a又将与个体b联结(sa--sb)的预期不符,再次引发个体b的调整行为s,b,……如此类推,经过长期的面对面试错、模仿,最后形成了对于信号sa的共同行为反应预期。

2.三个体间共同认知发生简化。两个体间的互动行为及反应,对于其他个体又是一系列新信息,其他个体在评价反馈的作用下也通过预期试错、观察模仿对信号形成联结,如果该联结结果与前两个个体一致,即形成了三个个体的共同认知。由此类推到n个个体的共同认知。这种通过较长时间个体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共同认知”通常是个体“理性不及”的,扩散过程更多地通过个体潜移默化的“隐性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进行,由此形成较稳定的共同“默会”知识。当个体群中绝大多数个体都采纳这一共同认知或固定预期时,在该个体群中一种制度便形成了,见图1。

但共同认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系统不确定性和个体认知不断演化的作用下持续(缓慢或者急剧)调整,打破个体之间对博弈规则及可能结果的共同预期。个体通过在行为反应层面的交流互动,发现新的联结(或信号)。再互相调整预期并作出行为反应,直到达致新的认知收敛状态,呈现出“共同认知均衡——系统不确定性、认知冲击及认知扰动——共同认知常规性落空、认知失衡—认知搜寻、试错——新的共同认知均衡”这样一个螺旋式波动调整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应该被理解为个体信念系统与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演化的过程,而认知演化的方向是促进信念系统所型构的制度框架能在怕累托意义上提高个体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效率。根据诺斯“信念系统调整——个体行为互动——制度局部发生”的分析思路,可以建构基于认知调整的制度演化框架,见表l。

如表1所示。既有制度以共有信念系统为内核存续下来,个体分享依场景启动的相同的策略集,现存制度以共有信念系统的概要表征来约束个体在经济社会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随着环境的演化(如政府政策变化、技术进步、法制完善、基层秩序自发扩展等),原有制度所设定的决策集合不能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计划经济条件下配给制的垂直型物品交易方式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平横向的交易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发生制度危机。在危机中,各种相互竞争的制度规则——由新的信念系统决定——为部分个体所运用试验,进而发生个体适应性学习、模仿新决策等认知调整现象。在认知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若个体的认知结构内存在与当前所接受的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便会规则支配行为,可能是原有惯例或习俗;若在个体认知结构中有关联结较弱,甚至不存在时,便会启动目标驱动行为,重新进行理性计算形成预期并付诸行动。个体的认知调整导致各种变异性策略以一定的规模进行

试验和竞争;并且各种策略均在“演化选择压力”下接受演化考验,随着某些决策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并成为个体群内的共同认知,新的制度均衡开始形成。特殊地,在环境变化——制度的形成或变革中,原有制度(固有行为模式)就可能阻碍个体对新行为模式的选择(创新),或者个体自身依赖原有制度,当此类个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社会的演化力量被束缚。可能出现制度“锁入”(look in)或路径依赖(parth dependence)现象。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