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7:25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68-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施工、监理和预算岗位就业,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和基本制图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识读施工图能力,缩短课堂与现场的距离,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由课堂教学、工地参观和期末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布置、敷设及水力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80%以上。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会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2~3个工地参观,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学期末安排1~2周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节,可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掌握基本的水施图设计与识图能力。在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理论课时占比大,实践课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随行业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的是“2.5+0.5”或“2+1”学制,最后一学期(或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就导致了专业总课时大幅压缩,本课程自然也受到影响。而在这些课时中,理论课时占的比例又很大,以一学期20周记,扣除最后2周安排考试,1~2周安排课程设计,1周工地参观,剩余的15周全部用来进行理论授课。学时有限,理论课时又占大部分,使得学生在识图与制图这个环节花的时间不够,到课程结束,学生对图纸的识读能力还是很差。

实践指导不足 多数学校在课程分配上都是实行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负责,从理论授课到课程设计都由同一名教师完成。但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环节中,由于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实践时碰到的问题复杂多样,任课教师难以一一进行指导,辅导时间有限,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效果不佳 由于在前期的教学中以理论为主,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图纸和设计操作程序认知不足,在期末的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入手、空耗时间的问题。加上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在管网布置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花费大量时间。到课程设计时间快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设计状态,部分学生进度慢,积极性不足,最终为提交成果,往往抄袭别人的作品。

制图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随着CAD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多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都开设了CAD课。一般采取先制图后CAD的形式开设课程,第一学期开制图课,第二学期开CAD课,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由于教学条件改善,多数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部分负责制图授课的教师依赖电教设备,只通过PPT演示和CAD进行制图教学,学生完成作业和最后的实训都采用CAD制图完成,忽略了手工绘图环节。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夯实基础制图能力 强化制图环节的教学,将制图课与CAD课剥离出来,明确制图的任务,在制图教学环节上,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生手工绘图环节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制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在CAD教学环节上,除了讲授CAD软件应用知识外,可通过期末停课实训周,要求学生用CAD抄画给排水轴测图,在培养CAD绘图能力的同时,为后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保证理论教学,强化识图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可分配5课时/周,考虑到高职学生也需要理论基础,可安排2学时进行理论讲授,上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安排3学时讲授识图与制图(设计),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主要进行识图与设计训练。理论讲授以传统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图片、仿真演示和视频。在学期第一周,带学生到工地参观水电、消防系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涉及项目的认识。理论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现场直观教学。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可视化教学”等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理论环节的授课一般是分系统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一般分为给水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热水系统,教学中可把各系统作为大的项目,在大项目里进行小项目的分配。识图与制图(设计)教学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应选择一套内容齐全、识图难度适中的水施图,最好为当地在建或已建的多层建筑,作为理论授课和识图环节的必要材料。进行识图训练时,教师应布置系列识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识读图纸,在课堂完成部分任务。教师可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督促学生学习,以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的身份完成教学。

通过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图纸的理解 通过识图训练,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了基本的系统要素,就可以进入设计练习。设计练习分系统进行,在各系统教学中分阶段实施。如给水系统的设计,可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将给水系统分阶段以小项目的方式组织完成。在具体实施中,给水系统可按周完成以下项目:(1)给水方式的选择;(2)建筑平面管道布置及系统图初步绘制;(3)卫生间布置与大样图绘制;(4)设计说明、图例、材料设备表编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把3学时的机房上机时间进行细化分配,如前20~30分钟可进行小项目或小细节的讲授,在中期或课程临近结束时就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结知识点。

课程设计项目分解,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识图与设计能力。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停课1周或2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往往不够。可以在开学初就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指导书。在学期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如表1所示)。如在进行给水方式授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课题,选择一个合理的给水方式,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最终确定方案。到期末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需要做的是把各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只需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将系统和大样图进行修改和细化,并对各系统的设计说明和设备材料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水施图。把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完成,可以降低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答辩环节,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在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必须独立完成任务的压力。同时,在准备答辩的时候,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并加深对图纸的理解。

强化课程设计管理,完善监控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能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调研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图集、规范,正确选择设计方案,合理布置管线,正确进行水力计算并将结果表现在图纸上,图纸表达应清楚准确。教师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指导,实行过程管理,在各项目实施中及时把关,针对各部分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针对如表1所示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针对各个小任务分别提交成果,经教师审阅后,给出本阶段成绩,然后进行下一任务。在课程设计阶段,必须把各项任务在短时间内(1~2周)完成,这对学生的能力强化效果明显。课程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如表2所示。

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实训 在学生离校前一学期,可安排2~3周时间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学生以代入施工员角色的方式,对图纸进行识读,并在最后一天进行施工图会审模拟,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熟悉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从而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识图与会审实训可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实施。组织具备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燃气等教学能力的教师分别指导各自领域的内容,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分配识图时间,如对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注重水电施工图的识读,可分配1~2周进行水电图的识读。其他专业图纸则主要通过各专业教师讲解要点、学生识读并提问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总结识图过程中的问题和图纸的错误,在模拟会审环节以施工方的角色提问,教师以设计方的角色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加入地区性给排水协会,获取行业信息 教材的部分内容一般会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更新,而教材无法及时吸纳新信息。任课教师可以加入给排水协会,借此参加专业年会、交易会或专业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活动,从而学习行业的一些新理念和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更能言之有物,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实践,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 学校可安排半年到一年时间让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定位应为企业员工,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进行设计、预算或施工管理。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工程实践中获得成长,并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学内容对授课方式、手段及课程重点进行思考、整理。通过下企业实践,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54-55.

[2]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141-142.

[3]陈鲲,陈李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225-227.

[4]陈锋.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协论坛,2012(4下):165-167.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2

作者简介:鄢恒珍(1973-),女,湖南新化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益阳 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K13A 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45-02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当代大学的教育精神,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学改革应该以“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给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排放等管道系统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给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和计算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鉴于城市供水工程和城市排水工程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2003年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将给水管道系统与排水管道系统整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推荐了新的教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针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2]

一、合理选用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湖南城市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前一直沿用的教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的相互独立性,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知识各自单独讲授,这就造成给水管网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根据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拟采用新教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该教材进一步加强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统一关系,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改进,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既包括两者具有统一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水力学基础、管网工程规划、管道材料与附近、管网维护与管理等。又根据两者的差异性,对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设计与水力计算等内容分章节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将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新教材在给水管网水力分析与计算、给水管网优化理论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和改进,同时增加了给水管网运行调度和水质管理、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等相关内容,并以附录形式编入了比较实用的计算机程序,提高管网系统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的计算机水平,使之更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新教材对排水管网设计和计算的讲解稍显薄弱,在污水管道设计与计算这一内容的编写方面,采用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工作量大[3]《排水工程》(上册)有关污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内容的编写,采用水力计算图和水力计算表进行污水管网水力计算,设计计算更直观、方便、快捷。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完善教学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4]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工程特点,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大量的设计数据、工程图纸、工程实例等内容,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不仅能大大增加课程教学的信息量,还可通过动画演示、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摆脱学习的枯燥性。[5]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自行制作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跟以往板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声、形、画等多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课件中收集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及其设计图纸、各种管材、管道附件、附属构筑物、管道施工现场等相关资料及其图片,通过实例及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给排水管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工程设计图纸的设计深度,了解不同管道的施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给水管网的水力计算、环能量方程组的求解、哈代――克罗斯算法等重要教学内容,借助计算机模型,将环状管网计算的抽象问题感官化、形象化,辅以模拟仿真,边讲解边演示,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给水环状管网的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以工程为导引,以专业为背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和专业精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介绍益阳市高新区的给排水工程规划,在介绍给排水管网规划布置的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对校园的某段道路进行给排水管线调研,观察雨水口的布置及形式、检查井的设置等,了解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的布置特点及布置要求,同时要求学生绘制管线平面布置草图。另外,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参观实习,了解常用的给排水管材种类、管材接口形式等,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工程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打破以往教师一人讲述的授课方式,敢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充分利用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特点,结合工程实际,通过情景导入、启发、讨论和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发展为主动学习,并初步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上好第一堂绪论课,授课老师必须进行精心准备。针对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内涝灾害,特别是2013年7月21日北京市的洪水和内涝灾害,造成交通大面积瘫痪,城市内涝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城市内涝又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密切相关。将城市内涝问题作为课程导论,先从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图片开始,从情景导出问题,下水道为什么是城市的良心?内涝的原因何在?解决内涝的办法何在?通过情景导入,以此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深学生对管网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准备,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多种较典型、讨论性较强的题目,如树状网和环状网的区别、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设计流量异同、污水管网与雨水管渠设计的异同等。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及总结问题。同时,每次课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根据所感兴趣的知识自己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如学生提出管网爆管的原因、管网水质二次污染的原因与措施等。通过启发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路资源等多渠道收集有关专业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工程实践性、案例性强。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案例,每讲授完一章理论课程的内容,就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讲解完污水管道设计与计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课程章节所学内容,搜集排水工程设计案例,比如以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污水管道系统设计作为工程案例。在准备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前,授课教师将工程项目背景知识全面反映给学生,包括:设计地区的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图;设计地区的地形图;设计地区的学生规划人口数;设计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资料;设计地区周边的市政管网现状资料等。在准备进行工程案例教学课前1周,授课老师将工程项目有关资料通过班级QQ群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管网布置方案讨论。授课时,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方案介绍,方案介绍完成后,学生就每套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定。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分组讨论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结语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直接面向生产与工程实践。掌握课程内容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工程实例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景伟,陈慧,严燕,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8):97-99.

[2]武海霞,嵇保健.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64-65.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6-02

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均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为核心。围绕此核心,分别设置《给水管网》、《取水工程》、《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主干课程。

为强调水处理理论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各高校对原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议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1]《水质工程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水质工程学技术发展并精简了学时。目前,许多一、二类高等院校已采用《水质工程学》教材。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作为年轻的独立学院,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办学方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紧扣教学定位,结合生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材施教,决定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向设计院、给(污)水处理厂、安装设备公司及施工单位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按照子工程的分类、工艺流程中各处理单元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而《城市给水处理》就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1.课程发展主要历史沿革

自2003年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立以来,《城市给水处理》是该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城市给水处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城市给水处理各组成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计算方法。

我校给水排水专业从03级开始开设《城市给水处理》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为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09级开始该门课程总学时调整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另外增加1.5周课程设计、1周认识实习及4周生产实习予以补充实践教学。

2.教学内容组织的方式及目的

2.1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城市给水处理》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之外,介绍给水处理的方法,给水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计算方法及工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表1 《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2.2 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目的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源水进行处理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的选择与计算,绘图的基本技能。布置“××给水处理厂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1.5周的时间内,根据处理水量将各处理单元设计出来,并对给水厂进行整体设计,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2)实验

本课程共开设4个实验,1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3个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涉及到混凝、沉淀、滤料筛分、地表水处理等。学生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实际的操作,将所学的理论得到实际的检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和毕业设计不是本课程的课内任务,但属于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主要参观城市给水处理厂,使学生对给水处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生产实习主要让学生在给水处理厂具体操作,对工艺过程以及管理方面有更加具体的学习和掌握。给水工程是毕业设计(论文)重要选题方向。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真实性设计题目时了解给水处理厂设计的全过程,巩固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结合

怎样做到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有机整合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3.1 理论讲授结合设计案例

(1)讲授完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后,播放本班同学参加认识实习时录制的DVD,让同学们回忆起参观过的各个处理构筑物,使工艺处理流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并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起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三、四、五、六章教学内容设计:先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机理);其次讲授工程应用池型(设备)、工作过程及设计要点;再次各个处理单元挑出经典池型(设备),结合CAD工艺构造图,穿插例题分析;最后教会学生看懂各处理单元CAD工艺构造图并完成设计计算作业。

这样的教学安排从理论到应用、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原理及理论,还能学会设计计算并且学会看懂工艺图纸,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3)第七章“水厂设计”结合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讲解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把各处理单元联系成一个整体,从宏观方面全方位考虑给水厂的设计。

3.2 实践教学巩固基础理论

(1)认识实习

设置认识实习课程,在学习《城市给水处理》理论课之前,通过有针对性的参观实习,使学生及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关键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其针对实际问题,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勇于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录制DVD供课堂教学使用。

(2)实验教学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三个主要处理工艺均设置对应的验证性试验,通过试验现象的观察和试验数据的记录,掌握处理理论(机理)。

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学校周边(校内)的水源,由学生自主设计工艺流程,逐渐由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在设计型实验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深化理论知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计

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工程设计能力”,这是开设“课程设计”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掌握给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计算、绘图。课程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机联系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在这两个环节里,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构筑物的构造,了解构筑物的工作过程,重点研究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步骤以及设计计算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3教学资料辅助

(1)教材补充。因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选用《给水工程(第四版)》(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999年出版)作为教材,教材中的设计参数已经不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的要求。因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编写《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供学生参考。

(2)CAD图纸收集。工程实践教学不能脱离工程图纸。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处理构筑物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平时注意收集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实例图纸或完成质量好的毕业设计图纸,供课堂上讲解。现已将部分图纸一并编写到《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中。

4.总结

水工程事业在不断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虽然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仍在延用传统教学体系,但是在《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得其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

以上内容是我在《城市给水处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LU Q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ump and pump station is core curriculu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satisfy the demand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new situation, reformation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i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effect of these measures has being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direction of deeper re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mean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加强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进行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既是大学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①

泵与泵站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泵”的教学部分,属于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对“水力学”课程中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另一部分是“泵站”的教学部分,属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设计资料、设计规范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应用性能以及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对水泵机组的运行维护、节能途径有一定的了解。②

近三年,我们对泵与泵站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材和设计规范的合理选用

泵与泵站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与实际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联系紧密,教材及设计规范中属于工程应用性的内容,应是当今在本学科中的工程实践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或者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之中的那些工程措施和工程方法。因此,在教材及设计规范的选用问题上,应与时俱进,合理选择。

1.1 教材的选用

泵与泵站(第五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比如修订了一些单位不够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泵与泵站的设计实例等。但是对于二级泵站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有些问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选泵要注意哪些问题、管道怎么设计和计算、需要查阅哪些设计资料等,希望再版时加以考虑。目前,在授课时,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 设计规范的选用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已于2011年2月1日开始实施,原《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同时废止。在现行设计规范中,将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超高(第6.1.3条)、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5条)及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7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并且对原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比如:修改完善了设计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方法;修改和增订了有关站址选择、总体布置的规定;修改和增订了引渠布置、出水管道形式等相关内容。③

另外,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第6章、《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第5章分别对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内容完整、丰富。

在授课以及课程设计时,有必要将现行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泵与泵站设计方面合理选用、准确查阅、正确应用相关设计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是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能有效地设计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2.1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目前,随着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课堂节奏快,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泵与泵站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尽量避免产生“填鸭式”教学现象和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学生思维速度跟不上、知识消化不良等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弊病,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适当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本课程重点内容,如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等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板书教学方式速度相对较慢,学生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相关的知识,与单独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相比,学习效果要好很多。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级、2009级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方面知识的能力明显强于往届学生。

在讲解图解法求离心泵装置的工况点、离心泵并联工作的图解法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动画方式展现作图的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良好。在讲解离心泵的主要零件时,学生很难弄清离心泵内部结构的顺序,我们可以利用3DMAX技术为水泵的每一个零件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几个零件从里到外逐次组装,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掌握离心泵的主要零件以及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2.3 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设问、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3.1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本课程安排的实验是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泵的扬程、流量、功率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绘制离心泵的Q—H、Q—N和Q—特性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习环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对武汉的一些取水泵站、送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建筑给排水中的泵房等进行参观实习,组织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学生对泵的基本构造、泵站(房)的基本结构与布置、泵的运行情况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基本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以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

3.2 强化课程设计

按照本课程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一、选题接近工程实际,最好是直接选用设计单位的设计项目,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强化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熟练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如《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并能将相应条款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学生运用设计规范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规范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设计计算水平和CAD绘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4 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为其标准化、模式化,造成其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改变原来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通过增加新的考核内容如平时成绩、实验、论文撰写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最后的期末总成绩。④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抛开那些偏重记忆的内容,增加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5 其它

泵与泵站教学工作中,要用到很多“水力学”中的理论知识,比如伯努利方程在第二章第五节离心泵装置的总扬程中的应用,有些同学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甚至连基本的方程式都不能完成,难以保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应加强“水力学”教学,并注意和泵与泵站知识点的衔接,为取得本课程良好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与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关专业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能够合理进行本课程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6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应合理选用教材和设计规范,注重基础课程“水力学”的教学效果,并加强与本课程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与实践,促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曾晓岚.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8.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5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作者:赵超 朱木兰 刘光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6

在专业设置上,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优化、调整、组合等,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1.1合理设置综合实验项目

结合专业建设,教学实验采取了实验室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的工作管理机制。此外,根据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积极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为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实验项目的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目前先进的B2B$flB2C管理模式为理念,以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在传统实验技能培训的同时,在原教学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综合实验一和综合实验二。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改革的重点将原水质工程学实验一和水的物化处理模拟实验设置为综合实验一(16学时),其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实验、自由沉淀实验、过滤实验、离子交换实验和水的物化处理模拟实验;将原来的水质工程学实验二和管道及消防演示实验设置为综合实验二(32学时),主要包括:成层沉淀、活性炭吸附实验、曝气设备充氧实验、污水耗氧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水的生化处理模拟实验、管道及消防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设计组合实验装置,从培养活性污泥开始,测定SVI,MLSS和D0等运行参数,分析进出水水质,确定各污染物(COD,BOD,TN~HTP等)的去除效率,通过综合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有实质性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验由上课教师和专职实验人员指导,在课堂教学时,上课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同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学生可在网上查阅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自己动手编写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进行论证,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组装。特别是综合型实验,学生要完成实验项目计划书,对给排水管道布置方式以及废水处理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布置的课程设计进行设计计算(我院课程设计在平时完成计算),实验时根据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调整设计参数,分析运行结果,将实验参数用于课程设计。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小组严格控制在4人/组,实验室在时间、内容和条件方面全部面向师生开放。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前完成实验计划书、实验时记录实验台账、课程实验结束,提交实验总结表,以加强实验规范化管理。作为开放性实验,学生还可根据个人或小组的兴趣与爱好,根据课堂内容,在课后自选课题、自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设备、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2积极引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应用型大学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在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建立创新精神培养机制。对毕业班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院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校级和省级立项科研,并由副教授以上教师指导。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还为学生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场所,同时利用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

为保证学生的科研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目前参加科研人数控制在总人数的20%以内。近几年学生部分科研立项情况见表1。

3利用地方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3.1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院加强与苏州市各部门的合作,已建立实习基地18个,包括水厂、污水厂、高级宾馆建筑给排水、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实习场所。我院根据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所有的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包括签订协议书、挂牌、聘请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实习记录档案、设立图书图纸阅览室和实习教室,合格1个验收1个,每年有计划的进行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采用现代化的模式管理。学院和厂联合编写了实习中英文讲义,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有实习安排计划书,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听报告、现场蹲点、跟班操作、阅读图纸、讨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从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外聘指导教师由厂总工程师负责,新区污水厂严格管理,历年实习情况都有记录,外聘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情况写出评语,作为实习成绩的评定依据之。

3.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求

通过长期致力于实践教学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2006年以来,我院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并获得了明显成效。表2所列为近几年学生社会实践获奖情况。2004年以来,学院还先后与苏州排水管理处、苏州高新区环保产业协会及苏州市园林局、苏州市环保局等单位协作,在苏州市污水截留工程技术研究、苏州市园林水质改善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通过产学研结合,不仅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锻炼了教师队伍,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科建设,服务了地方经济。

4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4.1合理设置课程设计,贯串教学全过程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最本质、最综合的直接体现。本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设置了6个专业课程设计及1个水工程经济课程大作业。每个课程设计和大作业均编写了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每个班配备2名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于期中发给学生,任务书和资料每位学生均有所区别。比如对于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课程设计方面,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了专业图库,收集不同地区的地形图,可以满足学生课程设计对图纸的要求,同时每个学生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均不相同,完全做到1人1题,从而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同时,给水管网的设计在前段,设计的数据和结果用于后段排水管网的设计。课程设计集中指导。方案确定和计算结合平时作业进行。学生进行实验(特别是综合实验)时需对设计参数进行验证。设计周主要进行图纸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学生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批改,并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成绩,并填写评分表。所有学生的成果集中保存,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管网设计。

4.2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强化综合训练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7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8

现代工业或民用建筑都是由建筑、结构、采暖通气、给水排水、电照、动力等有关工程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建筑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满足人们舒适、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加之室内卫生设备比较完善的高层建筑的增多,对从事给排水工程的专门技术人员需求较大。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给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给排水体系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管理、科研的基本能力[1-2]。面对当前形势,针对本科学生,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本人近十年来的教学中,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讨论和初探.现总结如下:

1、个案主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兴趣不高,学习以记忆教材内容为主,课程结束后所学知识也基本忘记。教师可通过查阅及调研一些著名建筑、或是看一 些一线城市汇集的建筑图籍来给学生们分析一些多功能高层建筑、酒店的供水方式(分区方式、是否分质供水)、排水方式、消防系统(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布置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同时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将每章节的课程作业与实践工程结合

可根据教学进程同步分系统布置与实际工程相关的作业或设计内容。如在讲完给水系统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建筑条件图及初始条件。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确定自己的给水方式,进行给水管道布置及水力计算,要求学生同步完成给水平面布置、水力

作者简介:陈菊香(1979.1-),女,重庆大足人,硕士,讲师,

计算的作业,每次作业完成后,对学生的典型方案进行适当评述。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看似抽象的理论加深理解,更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将国家颁布的新规范、新手册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

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必须依据于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手册》

和《规范》,所以将国家新近修改的《手册》和《规范》的内容渗透到讲授的不同章节的知识里,以便学生能近早接受较新的专业设计、施工、管理规定的内容,为后续的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2.3将专业注册考试的习题渗透到课后习题作业中

目前我国正推行注册师制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试从2005年开始,已于20l0年4月实行注册,建筑给排水工程在专业课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占40%)。因此与执业注册师制度接轨,合理、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及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通过注册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一[3]。

3、注重实践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实训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它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具体演示,给学生一个实在可见的感性事物,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科学理论。

3.1注重认识实习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作为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对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环节。本实习要求选用建筑施工基本完成正预安装设备的建筑或地下室车库等,该部分专业内容实习大概三天,主要安排在本课程开课之前,主要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设备总层各个系统的管道是如何敷设的,同时可以看到卫生间安装的一些卫生器具的材料及安装高度等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的观察等可以使得学生对学习该课程有一个感官的了解,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2注重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用一般的民用建筑(住宅),层数六到七层。设计时间一至两周(根据设计内容要求)。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规范和标准图集.掌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管道布置合理、方案确定正确、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方案独特,思路新颖。多种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使得学生熟悉和掌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给排水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

以上几点体会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不断完善,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新思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灵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4):69-70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9

现代工业或民用建筑都是由建筑、结构、采暖通气、给水排水、电照、动力等有关工程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建筑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满足人们舒适、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加之室内卫生设备比较完善的高层建筑的增多,对从事给排水工程的专门技术人员需求较大。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给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给排水体系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管理、科研的基本能力[1-2]。面对当前形势,针对本科学生,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本人近十年来的教学中,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讨论和初探.现总结如下:

1、个案主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兴趣不高,学习以记忆教材内容为主,课程结束后所学知识也基本忘记。教师可通过查阅及调研一些著名建筑、或是看一 些一线城市汇集的建筑图籍来给学生们分析一些多功能高层建筑、酒店的供水方式(分区方式、是否分质供水)、排水方式、消防系统(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布置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同时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将每章节的课程作业与实践工程结合

可根据教学进程同步分系统布置与实际工程相关的作业或设计内容。如在讲完给水系统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建筑条件图及初始条件。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确定自己的给水方式,进行给水管道布置及水力计算,要求学生同步完成给水平面布置、水力

作者简介:陈菊香(1979.1-),女,重庆大足人,硕士,讲师,

计算的作业,每次作业完成后,对学生的典型方案进行适当评述。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看似抽象的理论加深理解,更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将国家颁布的新规范、新手册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

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必须依据于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手册》

和《规范》,所以将国家新近修改的《手册》和《规范》的内容渗透到讲授的不同章节的知识里,以便学生能近早接受较新的专业设计、施工、管理规定的内容,为后续的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2.3将专业注册考试的习题渗透到课后习题作业中

目前我国正推行注册师制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试从2005年开始,已于20l0年4月实行注册,建筑给排水工程在专业课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占40%)。因此与执业注册师制度接轨,合理、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及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通过注册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一[3]。

3、注重实践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实训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它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具体演示,给学生一个实在可见的感性事物,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科学理论。

3.1注重认识实习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作为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对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环节。本实习要求选用建筑施工基本完成正预安装设备的建筑或地下室车库等,该部分专业内容实习大概三天,主要安排在本课程开课之前,主要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设备总层各个系统的管道是如何敷设的,同时可以看到卫生间安装的一些卫生器具的材料及安装高度等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的观察等可以使得学生对学习该课程有一个感官的了解,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2注重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用一般的民用建筑(住宅),层数六到七层。设计时间一至两周(根据设计内容要求)。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规范和标准图集.掌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管道布置合理、方案确定正确、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方案独特,思路新颖。多种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使得学生熟悉和掌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给排水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

以上几点体会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不断完善,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新思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灵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4):69-70

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城市给水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应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十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1]。

同时,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实习与设计两方面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其中课外实习主要包括认识、生产、毕业、金工以及测量等实习内容。在专业设计中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课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包括给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以及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深入了解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与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知识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其工程设计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图纸绘制进行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作为教学跟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迫切性

当前,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实际中,施工管理、工艺设备讲解以及工程设计等部分的内容都要求教师具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实践性特点突出的专业,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设计及实习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在吸收优秀师资力量时存在以学历、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

此外,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水处理相关工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然而,由于水处理工艺需要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控制措施以及检测仪表等内容的支持,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受限,课程设置方面对水处理设备的教学内容也较为缺乏,较少组织学生去水处理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同时也是设计院、施工单位、安装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和提高,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提高

在教授给排水理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新兴技术和需求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给排水整体知识体系结构[3]。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水处理工程相关的法规、经济、建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走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用新的规范、标准、手册、产品的样本

在课程设计中以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泵站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以及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并以校企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毕业实习与设计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边实习边设计”的方式,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后,通过参与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整任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三)增加生产实习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水处理生产及管理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对风机的种类、管道的相关知识、阀门的特征以及PLC的控制原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注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主要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习时间,并且应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参与主要生产环节的机会,能够全面熟悉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及管理工作[4]。

(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通过聘请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具有资深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规范性、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校方还可以聘请污水厂、排水公司以及自来水厂等单位中对给排水设施具有丰富管理和运行经验的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征以及设备的工艺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在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给排水工程实际创造机会。

(五)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施经验的积累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针对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某高校给水排水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两方面进行:

1.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设试验、施工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培养计划进行安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5]。

2.要求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累计足够40周,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撰写专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给水排水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设计与开展的实际过程中,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切实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培养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3.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基础教学中设置金工实习、计算机训练以及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给水排水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以期为广大企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程,柴蓓蓓.给水排水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5,(3).

[2]沈红心,隋铭皓,邓慧萍,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