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9:11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1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ta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mostly quality is not high,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ways and measure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method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ive related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improve working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设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建设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市场,为此我国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都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降低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损失,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一、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给我国建筑市场提供合格的综合类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包括教学环节的配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等,它规定了专业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需求。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是制定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而且是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具有建筑行业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教学体系,为此,建筑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实际,以就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突出和强调建筑行业的专业特色,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教育以及实习基地实训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获得相应的动手操作经验,为建筑行业培养出不仅理解建筑工程技术,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都精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此来体现新型的职业技术教学特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得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没有毕业或者毕业时,就可以达到直接上岗就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时间,为建筑行业节省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飞培训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行业的岗位技能,使每个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熟悉掌握建筑资料编制、施工测量、技术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以及造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为此,各大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同时转变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思想,注重培养综合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建筑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将各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训加以整体优化组合,以专业理论知识习和实践应用为中心,精选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2.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首先加强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实践技能,也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是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培训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为此,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培养核心,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公共基础”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在制定完善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前提下,通过实施实训、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学习时间在总课程教学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际的综合动手能力。

4.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建筑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为此,应该使学生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应该不断对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学生中提倡职业技能考证制度,将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和考证相结合,并将两者应用到相应的专业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得到有效的认可;二是学校应该以校内实训室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依托,依照实际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学生培训,实行“模块式”和“组合式”的专业技能训练,贯彻落实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而强化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一项紧缺专业,为此国家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各大学校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开设此专业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定期带领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参观,并邀请建筑企业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综合性高技能专业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建筑行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琴.基于施工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梁超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

[3]潘东辉.思考: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3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对房子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城市,子女和父母分开住,对房子的供求增多。其次,人们的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是要求购物、旅游等更高的水平。这需要更多的商场、酒店等娱乐场所,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娱乐场所的增多,我国服务行业也逐渐发展,我国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不管是酒店、商场还有建筑以及其他行业都少不了管理。除此之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它们在中国设立分公司。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这要求更多的建筑,表明现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但是,建筑企业的守旧管理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等。还有我国管理行业发展时间短,相对于外国,我国管理行业发展落后,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1.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守旧

相对于外国建筑企业,我国建筑企业落后不少。我国建筑企业依然采用守旧的管理模式,国外的建筑企业要求好、快,而我国建筑企业只要求快。因为工程完成的越快,它就能接下个工程,这样企业赚的越快。其次,外国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而我国依然采用旧的、费力、费时的方法。外国企业依靠的是技术,我国依靠的是人工。我国建筑工程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建筑企业只看文凭,你有了文凭我就要你,不管建筑工师有没有真实的水平。有文凭的就一定有实力吗?也许有人的文凭是假的。还有,没有文凭的人就一定没有实力吗?这存在很多的问题。

1.2我国对建筑工程存在很大的误解

相对于其它行业,建筑工程在我国地位较低。有许多人对建筑工程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是没文化、没本事的人。教育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要从事建筑工程行业,如果想要接触就从事建筑工程师,人们认为建筑是一门又脏又累而且很危险的行业。即使是从事建筑这一行业的父母也会教育子女不要从事这一行业。许多人看到建筑工人在旁边走过会受不了。然而,在国外人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很快乐,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1.3我国存在豆腐渣工程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人开始追求利益。为了追求利益,不管建筑质量。很多公司为了减少费用,选取质量不好的材料。更有甚者,建筑公司延迟或者不给工人工资。这为工程埋下了隐患。有的工人为寻求更多的利益,在公司不知情况下,偷偷把建筑材料卖给别人。很多建筑受到一点外来的压力就坍塌了,造成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很多建筑公司为了成名,几天就把一栋十几层的建筑o建好了,这样的建筑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吗?正中国建筑企业追求快的速度,滋生了许多豆腐渣工程。

1.4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素质偏低

我国建筑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工程师很少实地考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不会去实践,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就行了。如果只是拥有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那都是空谈。工程师只会设计画图。很多人认为管理是一门很好的工作,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管理人员,于是选择管理专业。但是,在学这门专业时,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专业知识少。不过,我国的管理专业和国外相比,设立时间短和国外的管理专业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不成熟、落后的地方。

2.创新措施

2.1改变建筑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和国外的建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派人才去国外的建筑公司进行实地勘察,看看国外的公司到底哪里比我国建筑公司好,吸取国外建筑公司的优点。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在招收人时,要把关好。不要凭文凭就招,还得看看被招收人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当然,还得看看被招收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我们不是只招和培养思维守旧的人。

2.2正确理解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是一门伟大的行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门行业,我们去哪里生活?娱乐场所就不会存在,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无味。建筑并不是每个人都做的来的,有的人想做却做不了。其实,建筑是一门艺术,许多建筑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如: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等。所以,不要轻看建筑工程这一行业。没有这个行业,我们将无容身之处;没有这个行业,我们的文明也不会发展这么快。

2.3严格监视工程过程

建筑公司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为了多一点利益就不顾建筑的质量。在建工程时,仔仔细细对比材料的质量,采用质量好的材料。对工人的待遇要好,工人待遇好,干活才会好。这样,你的公司自然而然就会有好的名誉,有了名誉就会拥有不断的生意,公司才会走得远,而不仅仅是要求快。

2.4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工程师要经常去工地实地考察,根据实地情况来构图。其次,工程师要和工人交谈,讨论各自的看法。毕竟,工人具有实践能力,在某方面会比工程师更了解。学校在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时,不仅仅要培养专业素质还得培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可以和建筑公司合作,派学生去建筑公司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管理专业和国外的管理专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可以和国外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交流生。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个人可以通过留学这条路去国外学习管理这门专业,但是,学有所成时得回国,传入先进经验。

3.结束语

我国建筑管理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正确理解建筑工程管理这一专业,学校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的人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广阔的前景,我们得抓住这一机遇,发展建筑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4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5

关键词:

BIM;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信息模型也已逐渐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技术和管理方法[1]。BIM技术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并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为项目各个参与者提供协同上作的基础,为项目投资建设中各项目标有效实现发挥重要作用[2]。1998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木科专业目录》,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筑人才成为各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3-6]。

二、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偏重理论教学

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中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建筑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其理论和实践要求都较强。在一些传统的建筑类工科院校中,工程管理专业有很好的实验实训设施,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然而在一些以社科类、财经类为主的综合院校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少,设施不够完善,其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这些院校更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教学。在全国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实践教学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将被改变。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基于学校的优势设置课程,一方面,建筑类工科院校在工程施工、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较多;另一方面,社科类、财经类为主的综合院校以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建筑法律法规这样的课程为主,这就造成了同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区别很大,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分配不合理也导致了学生培养的能力差异。

(3)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仅能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渠道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我校为例,每学期有20周的教学周,其中只有3周实训,相对来说比例偏低,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2-3门课的实训任务,往往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与实践接轨的实践工具较少,以计算机相关软件为例,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MSoffice、CAD、广联达GBQ4.0和网络计划四大类软件,而像工程项目管理、三维施工模拟、图形算量、钢筋抽样、招投标工具等由于学时所限都没有开设,即使开设的课程,学时也较少,只能简单熟悉软件,达不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三、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培养具有BIM技术的教师团队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领域是近几年的事情,大部分高校师资没有接受过BIM技术的系统教育,且各高校教师之间差异也很大。BIM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很高,高校通过培训来建立教师团队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BIM技术,才能使BIM技术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也才能使学生模拟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引入具有BIM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也是构建BIM技术教师团队的有效方法。

(2)建设BIM模拟实验室

建设BIM模拟实验室是使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BIM模拟系统可以建立在已有的计算机机房中,安装相应的软件系统,构建模拟实验室。BIM模拟实验室比较适合实践基础比较薄弱的院校,可使这些院校在短时间内构建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厂家的BIM系统,如广联达BIM、清华斯维尔BIM等,从中选择需要的模块,补强其实践体系。

(3)基于BIM的教学方法创新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融入BIM技术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式。各高校在引入BIM教学的过程中应最大化的发挥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可以适当向BIM倾斜;同时,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使BIM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利用BIM技术推动现代建筑业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各高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时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将BIM技术融入到工程管理教学中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在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培养具有BIM技术的教师团队、建设BIM模拟实验室和基于BIM的教学方法创新的三方面对策,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姚远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尚,任宏,Albert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J].建筑经济,2015.

[2]曾文海,付伟明.BIM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上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

[3]吴光东,唐春雷.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6

建筑设备是房屋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提供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总称。建筑设备的内容涉及建筑给排水工程、供暖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和电气工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 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建筑设备课程包含建筑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和电气工程三个专业的知识,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一位任课教师完成,而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任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力较强,其他方面会相对较薄弱。所以,任课教师很难将三个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难掌握三个专业技术信息的发展,很难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内容传授给学生。

现今,高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居多,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就从事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历相对匮乏。而建筑设备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就要求任课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鉴于建筑设备课程的特点,使得任课教师应具有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大量学习水、暖、电方面的书籍、文献、规范等资料,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需要经常参加与建筑设备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增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另外,任课教师还应深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学习工程实践经验,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 教学内容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设备课程需要掌握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应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安装方法,以及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能进行专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配合。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本课程内容全面完整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该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重点讲解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的关系,建筑设备对建筑结构的要求,增加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暖通空调管道等设备与结构主体交叉的内容。熟练识读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施工图,掌握建筑设备安装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建筑设备工程是发展中的科学,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制造,从设备设计到施工安装,都在不断的发展完善,新设备、新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建筑设备的发展和更新。比如,在室内给水管材这一节教学中,需简单介绍常用的镀锌钢管和铸铁管,应重点讲解塑料管。因为,以前我国室内供水管多采用镀锌钢管,但是由于镀锌钢管对人体有害,现国家已明令禁止镀锌钢管在居民住宅的供水管中使用。在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中,应重点讲解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系统的安装施工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以适应设备的发展。

三、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其内容广且抽象,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然难以满足。所以,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建筑设备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且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实物,结合实物教学加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管材和管件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镀锌钢管、铸铁管、铜管和各种塑料管材,以及截止阀、闸阀、蝶阀、止回阀等各种管件。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直观,同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课堂不局限于教室,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甚至工程现场都可以成为教学课堂,使教学现场与教学课堂和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室内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楼、宿舍等处进行观察,进而学生可以直观系统的掌握给排水、消防系统的组成、管道的布置方法以及施工安装方法;在讲授空调系统时,可以在学校办公楼、大型超市、中央商场等装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物内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教学,进而加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二)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筑设备课程内容多,涉及的材料和设备的种类多,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这就要求授课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图片和动画等方式声形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扩展教学信息量,还可以直观反映建筑设备与房屋建筑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在教材中空气调节系统这一节,教材中讲述的大量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和组成等概念,就可以通过暖通空调施工图、各种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动画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施工图的识读方法,而且方便学生掌握空调系统运行的工作原理。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建筑工程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

建筑设备是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和房屋建筑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建筑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建筑设备的发展和完善也推动了房屋建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当今房屋建筑向建筑智能化、自动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设备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白懿, 李亚峰.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1): 53-55.

[2] 赵志曼, 王俊平, 白良. 走教学创新之路: 试论《建筑设备工程CAD》教学的互动效应[J].工程设计CAD 与智能建筑, 2002, (3): 38-39.

[3]庄玉玲.《建筑设备工程》课的教学方法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6(4): 102-104.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U-4;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1603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了《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2010]7号),其中列出新专业25个,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名列其中。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共6所高校被批准从2011年开始招生。重庆大学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该专业紧扣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呼应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建筑节能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

如何建设新专业以及完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拔尖型创新专业人才,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上述开设该专业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建设进行探索研究尤为迫切和重要[2]。

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新专业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基础之上筹建起来的,新专业有其突出的特点,其建设发展思路不能等同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此,笔者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为比较对象,对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建设思路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建筑节能设计、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能源管理等领域,从事项目策划与管理、研究与开发、咨询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项目管理、工程应用型与科学研究型人才。

从培养目标看,要求该专业学生掌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能源管理、建筑运营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具备建筑设备用能分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建筑室内外环境控制为应用目的,其涉及的技术层面以暖通空调技术为主展开拓展[3]。而建筑节能技术工程专业围绕以节能为基础的建筑领域,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等方面。显然,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无法体现新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此,对于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一)师资建设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多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师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根据建筑节能技术工程的专业要求,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必须引进建筑、建材和建筑电气专业教师。对有建筑类专业的高校而言,可以考虑共建的方式,让其他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由于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发展的眼光以及全局观念才能建设好新专业。同时,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培养后备力量,以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王勇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研究

(二)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以本科建设为基础。任何学科,不管目前的学术地位以及影响力如何,没有本科教学作支撑,就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讲,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领域,涉及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4]。从社会角度分析,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中的任何产出,均存在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增加经济总量,关键是各种形态的业主可以从全寿命周期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这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筑节能作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对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为此,建筑节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建设,其建设内容应注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保证有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人才梯队,保证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培养方案和教材建设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方案的形成

培养方案是教学体系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涉及到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以及办学思路。通常情况下,培养方案较重要的环节有培养规格及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要求、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

培养规格及要求是指毕业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而言,学生应该掌握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基本理论、原理及方法,对建筑节能具备全局观和系统观。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要求具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节能系统仅仅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建筑节能体系中的一个方面,室内外环境控制方案不是新专业掌握的重点,这恰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要求的重点内容。因此,从培养方案看,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其中一些课程创新色彩浓厚,国内国外均无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对于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在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筛选。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可考虑重新编写教材。对新专业而言,应该注重建筑节能相关基础理论的讲解。对传热学,重点应放在与建筑维护结构相关的传热理论;对流体力学,应该以基本的流动方程与输配系统中节能调节分析的基本理论为重点,明渠以及堰流等不作为重点内容;工程热力学中基本热力学概念以及基本热力循环理论应该让学生掌握,而与建筑节能无关的循环及流动过程等不作为重点。笔者认为,应整合三大专业基础课内容,以建筑相关的流动与传热为主要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

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成中,除专业基础课外,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重点。建筑节能原理、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工程、建筑能源管理成为新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他课程体系应围绕主干课程进行建设。而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冷热源、暖通空调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仅仅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参考或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对学分要求,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总的学分以及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可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但各阶段的实践内容均不同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应该掌握建筑节能产品与材料的节能原理和生产过程,实习地点为产品生产单位以及节能公司。而环控系统以及施工单位的认识实习才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重点。新专业的就业对象一般为节能系统及能源管理公司,因此,毕业实习应该与毕业设计结合,围绕此类业务开展毕业设计。

(二)人才需求分析

建筑节能已被国家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社会急需培养大量高素质建筑节能专门人才。为顺应这一需求,加强规范管理,政府机构纷纷成立了以建筑节能为工作目标的行政单位。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设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专门负责拟订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监督重大建筑节能项目。全国各行政省、直辖市纷纷成立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如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已专门新增建筑节能处,负责全市建筑节能管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节能运行监管、建筑节能法规制定等工作的开展,下属区县也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岗位。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咨询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的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的环境与节能研究院从事节能技术研发,重庆市依托重庆大学等单位成立的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成立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建筑合同能源管理等类型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纷纷产生。建筑节能的问题一直深受全球关注,联合国环境开发署下设能源、气候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中门负责安排节能相关工作,尤其是建筑节能。近年来,其在中国支持了超过50个与建筑节能相关的项目研发。美国能源基金会等也频频在中国招聘建筑节能相关专门人才。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指引下,建筑节能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还未系统培养该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进行补充。人才总需求预计10万人/年以上,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机构需要大批系统掌握建筑节能知识专业人才,按照建筑节能规划,每个县级以上部门需要配备该专业人才;各类国内、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正在中国大量招聘建筑节能专业人才。

二是,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院等也大量需求该专业的人才。

三是,能源咨询、能源管理、能源服务等公司的建筑节能人才需求。

四是,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公司等。

五是,机电设备企业等。

三、结语

对于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建设的复杂性,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经验要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对于目前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尽快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问题;在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提高拔尖性人才的社会参与能力,把握实践教学活动度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处理和解决、科研问题、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高校一线教师的努力下,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专业建设也会逐步完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国家的建筑节能产业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孔昭瑞.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专业[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5):9-10.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9

(1)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

在建筑行业,针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能力评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侧重于职业资格审查的安全员上岗证书考试;二是侧重于执业能力测试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前者开展面广,通过率较高;后者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较窄,测试难度较高,但能力提升效果好,含金量高,是我国安全工作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推进的重点。尽管两个层次测试难度有异,考试科目设置也不同,但其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核心能力的考核都围绕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实务几个模块的内容。借鉴建造师、造价师等专业执业资格管理的经验,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可以为安全从业人员层次划分和知识水平测定提供规范化标准,因此,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也必须与建筑安全执业能力检定的标准相呼应,相应的整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和考核重点,将考核知识点有机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让建筑安全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阶段储备知识,以便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达到一定的实践积累再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从而大幅提高建筑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能力层次,同时也助推安全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

(2)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教育并重

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主要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围绕广义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技术开设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设备工程》,二是围绕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艺,如《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学》、《建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的“唯技术论”的思想上,侧重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更忽视安全工程的公共管理职能,不符合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和建筑企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安全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使其往往与建筑企业及建设项目管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相互冲突,客观上要求安全工作人员善于通过管理协调和沟通解决除安全技术之外的制约安全管理目标实现的问题。因此,从学科定位来分析,建筑安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是建筑学科、安全学科和管理学科在实践领域的交叉应用产生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建设也应突出这种应用特征和交叉特征。

(3)强化宏观安全管理能力培养

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让全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随着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安全监管成为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而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更新,改变了以往传统安全监管实践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总体改革目标之下,新时期的宏观安全管理侧重于资质管理、资格管理、独立监督和安全执法,而围绕工程项目实践和企业运营的安全技术和微观管理职能则逐步下放给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和企业专职安全工作人员,为适应这一发展必然趋势,建筑安全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要突出安全法律、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以便于覆盖政府监管、行业监督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需求,为社会安全监管职能的改革与实践提供适用的人才。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为建设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提出了客观要求和工作思路,为了使建筑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响应上述实践需求。

2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

2.1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围绕建筑行业实践要求,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建筑安全工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实现的核心是建设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1)基本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开展道德品格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达到思想政治、基本文化和身体与心理素质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专业能力

通过技术、法律、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服务于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控制与管理、安全监督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领域的理论储备,并通过适当的训练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2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

借鉴安全工程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以满足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需求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筑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由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四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按照教育部对本科学历及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培养学生基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语素质及计算机素质的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建筑安全学科特征和建筑安全人才需求特点,专业基础课程须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学等建筑相关学科,并开设通用安全技术课程,体现建筑安全交叉学科的特色。

(3)专业课程模块

建筑安全学科专业课程应摒弃“大而全”的设置思路,突出建筑行业特征,符合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的实际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从专业课程分类而言,主要包括法律课程、技术课程及管理课程,全面塑造学生兼顾技术与管理、宏微观结合的专业能力。

(4)实践环节模块

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需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强度和力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维度训练学生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统筹的能力,鉴于建筑安全学科的应用特征,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直接影响学科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实践目标的实现。通过上述4个模块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互为支撑,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水平。

3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培养模式

围绕实践需求建设建筑安全学科,并不是降低理论水平或知识点难度,而是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体系,一方面,以前沿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紧密围绕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确保理论研究有的放矢,因此,对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水平的学历教育

在立足本科学历教育的前提之下,构建本科学位-双学位-专业硕士学位的学历教育体系,以满足安全实践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学历教育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据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着力打造建筑安全本科专业,形成人才输送的主渠道;其次,由于建筑安全学科的交叉学科特性,可以开设双学位及辅修学位,在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中择优进行第二专业学习,有利于快速扩大生源规模和素质;此外,在本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布局长远,争取申报开办专业工程硕士领域,通过教育层次的提升提高建筑安全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带动学科建设和层次的水平提升。

(2)灵活创新的教学与培训结合方式

针对目前建筑企业、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专业人员缺乏,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的现状,开设建筑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发挥理论教学优势,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学历再教育、夜校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由于执业资格考试呈现出难度逐步提高,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社会对执业资格培训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在此领域,高校也可以发挥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特长,创新培养方式,开设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辅导,一方面帮助提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加速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搭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加强社会安全教育,促进我国安全工作水平的提高承担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3)高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

为增强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具备直观的认识,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从建设模式上看,一种是加大校内实训基地,依托学校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室、网络中心,结合各门专业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增加学生接触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需要学校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各类实验中心的利用率,同时也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更新或改善实验中心的种类、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另一种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这种模式在减轻了高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学生与对口人才需求单位建立直接联系。两种模式缺一不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实践特色必须通过持续加强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充分利用凸显出来。

4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

学科建设关键因素建筑安全学科属于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历史不长,借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托发展相对成熟的建筑、工程及管理学科,建筑安全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影响学科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1)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

现代教育强调交流、融合和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建设实践特性突出的专业尚属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领域,没有可照搬的范例,只能依靠勇于创新,以开放的姿态借助多元途径开辟办学新路。首先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美国、德国,我国香港地区的诸多高校已积累了安全专业建设的相当经验,尤其是在加强实训教育方面,因此,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必须在考虑我国现实的前提下,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办学经验,兼顾特色的同时紧跟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其次,建筑安全学科建设需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目标,追踪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运用模拟仿真等前沿研究方法和设备软件,以高起点建立适应行业需求的建筑安全学科体系。

(2)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方式

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举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之力,构建“宽平台,重联系”的特色专业学科。首先,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学科建设必须借助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撑,创建灵活、宽松的办学环境;其次,高校合作的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一头联系行业需要、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一头沟通科研机构和研发部门;同时,企业是实践的前沿,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平台,同时高校反哺企业,定制式的培养专门人才;此外,科研机构是深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可以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体系,对接政府及行业公共安全管理、企业安全实践、安全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多方需求,实现基础扎实、水平先进的学科体系建设。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学科建设普遍遇到人才瓶颈,要搞好学科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建筑安全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既掌握前沿理论又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师。能否建立起专业素质高、科研和教学能力兼具的师资力量,形成师资人才发展梯队,是决定建筑安全学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一方面要优化内部资源,鼓励现有教师采用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才引进,拓宽人才交流的通道,创造条件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此外,面向实践的学科建设还需要从实践领域吸收特殊师资,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聘请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安全管理从业人员以导师、开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程等方式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4)系统化的教材建设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例10

0、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实践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制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明确办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不是培养理论研究人员,更不是培养熟练工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能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发展需要的、社会上紧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什么是适应生产一线发展需要?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然而,校内实训主要是建筑工种的实训,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建筑工种实训。显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技术员、施工员等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不是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熟练工人。建筑工种的实训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样的动手能力与我们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有什么联系?因而,校内实训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

1.2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实践教学地位较低不能自成体系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视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高于实践教学,因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全社会都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在努力加强实践教学,但是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仍然较低。学校在设置课程和编制教学计划时,首先考虑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实践教学则依附、服从于理论教学,没有自成体系。很多理论教师认为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理论课的验证。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建筑工种课,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那门课的验证呢?校内实训不能发挥其

区别于理论教学的特点,不能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教学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系统性。 显然,这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1.3 制度政策导向有误,实践教学待遇不公

专职从事实验实习指导和管理的教师(简称实习教师)是校内实训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校内实训就无法运行。根据理论教师岗位职责,理论教师只负责指导学生实训,不负责其它。根据实习教师的岗位职责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还要坚持8小时坐班制,因而,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自然就落到了实习教师的身上。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大多偏向于理论教师。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按高中级专业职务的不同在30元左右。而实习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高中级专业职务一律是3元。实习教师的工作量要比理论教师大的多。而课时费却比理论教师少了10倍之多。待遇上的不平等,分配上的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实习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2.1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使之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要完善校内实训的内容,使之与其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在开展建筑工种实训的同时,充分考虑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尽可能的纳入实训当中。比如:一个单位工程包括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10个分部工程。在实训当中,就是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即基坑开挖等分项工程的实训)、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即砌筑、模板、钢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装饰装修分部工程(即抹灰工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等10个分部工程的实训。我们在钢筋工实训中,要求学生编制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书以及进行钢筋工程的验收工作。把建筑工种实训与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结合在一起,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科研工作,不断引进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使之与其养目标相符合。

2.2 转变观念,提高校内实训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是否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应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设计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聘请精通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企业对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协调好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专业规格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互融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融为一体。

2.3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改革分配制度在课时费的发放上,对专职实习教师要像对理论教师一样,使他们安心实践教学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对理论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既要培训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又要培训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制定参与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理论教师的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理论教师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过程检查、质量考核、评定奖惩来规范理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提升理论教师的职业素质。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