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与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21 02:38:53

建筑与文化论文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1

建筑属于实用艺术,本身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实用精神。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无论何种建筑类型,都注重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善于把握功能空间与观赏空间、功能尺度与观赏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一致性,空间和谐,尺度合理,组合巧妙,意境独特,并通过室内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等。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建筑形象上也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首先,会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类型采用不同的木构架结构形式,而利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又会形成庑殿、歇山、攒尖和单檐、重檐等不同的屋顶造型,从而影响单体建筑的外观形象;其次,结构形式及其构件不仅会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而且其中一些如斗栱之类的结构构件还会产生装饰性的作用;此外,对结构部位各个构件的艺术加工如雕刻、彩绘等,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体系。

1.2人文性:“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是指对人性、人伦、人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关怀,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人服务,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理论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1.3哲学性:“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以形式体量之美为主要追求,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作为基本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一”被描绘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自然观念、环境思想、审美心理的集中反映。“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起到了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将封建伦理关系放大到天命的高度,从而更好地进行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崇尚自然与返朴归真的审美情趣也广泛体现在建筑之中,追求建筑景观的布置疏密有致、张弛得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形态上的共生,更是心灵与自然之间共鸣,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和一”既是哲学的尺度,也是美学的尺度,更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构筑和创造。

1.4生态性:“风水学说”

风水学说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美的特点,强调人所居住与活动的场所是包含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整体,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有机联系及交互作用。因此,在建筑选址和规划方面,会以“风水”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实际上,风水学说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具体营建过程中的系统体现。它在行动层面上,将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具体实施,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的自由与释放的审美关系。所以,“风水”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2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当下,人们经常会在景区或城市的公共地带看到许多抄袭简化版的仿古的建筑,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所谓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但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的一些审美思想和营造方式都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只是对传统资源不假思索地套用照搬,非但不能从整体上美化城市环境,还会给城市生硬地贴上一些“假古董”式补丁。那么,我们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如何转换,才能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现代建筑实体之中呢?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既需要寻找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化功能之间的契合点,又要考虑传统建筑形式在现代技术与材料层面上的拓展性,还要探讨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语言中的运用方式,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处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共生。

2.1借用其形式

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用牵涉到如何通过对传统形式使用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手法来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如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在外形上就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塔的造型,既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又继承了传统建筑的形式,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成功实例。而在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建筑师通常会将传统建筑形式概括和提炼成为一种融入了结构形式与审美取向、功能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概念化符号。当然,现在这种隐喻的手法已不再独属于某一种建筑风格,许多建筑师都常运用这样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以形会意,既可以使现代建筑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保持二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

2.2内蕴其精神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合一,更重要的是对空间精神的深度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写意,追求“形不似而神似”。因此,以形写神也是现代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创造性转化。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用现代的形式对江南水乡建筑元素进行了极其精确地概括——造型明快硬朗的白色粉墙、灰黑色轮廓线、八角凉亭、片石假山、直曲小桥,虽不同于传统江南园林的婉约妩媚,但依然充满了苏州园林的神韵气息,塑造了一个“神似”的江南新园林建筑。如果说苏州博物馆设计的成功源于一位华裔设计大师对故乡园林的深刻理解,那么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在空间、结构、材料上都没有采取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联的设师计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于无形中渗透到建筑中去的呢?法国人认为自然界的鸟巢结构极其复杂,并具有最完美的受力结构,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鸟巢”为了满足独特的功能需求而采用钢架结构,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外观造型,而外观同时也是建筑的结构,内外达到了完美统一。因此,它是“仿生”的,是“天人合一”的,是一件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意想的设计作品。同时,钢结构灰的色与体育馆看台的红色,正是结合了北京的平民灰砖建筑和故宫红色宫墙这两种色调,也很好地诠释了与东方美学的关系。

2.3延用其技艺

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积淀,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建筑技术及空间处理手段——比如“就地取材”不但可以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来进行建造和装饰,还能充分利用和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可与持续发展。当然,许多传统技艺已不再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少的技术、艺术处理手法与环境、材料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可以有选择地去粗取精,为整个建筑的最终效果服务。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大量运用了江南古典园林中广泛运用的借景手法,以营造出园林的意境。

2.4拓展其手段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突出科学精神。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改变了,即使那些的传统形式被传承下来,但也由于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应该对原有技艺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正,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如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巧妙地将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白墙当成“宣纸”,“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来营造具有米芾山水画意境的片石假山,以获得与周边园林的“神似”之感,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取得了一致好评。而贝聿铭先生之所以会设计片石假山,一方面是要考虑通过营造一种体现有新馆特征的“新”假山,另一方面也有着自然和工艺上的原因而无法营造出传统的假山造型。但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在传统园林叠石堆山手法的拓展。

2.5关联其意识

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是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传承叠加,这就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会对自身传统与习性产生亲切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即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从而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而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中,为了在有限空间中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

2.6建立新旧之共存

要做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前提是传统建筑环境的留存。如果传统消亡,就会使现代建筑无从谈起,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处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不会被现代的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同时,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也不能是对原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是难以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容的,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态度只能保持在“借鉴”上,必须有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与现代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做到古今对话、新旧拥抱的二元渗透,从而提升了使用价值、社会价值乃至长久的历史价值。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学习鉴西方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2

2.官式建筑方面

19世纪29年代,我国建筑设计师在官式建筑设计上主要是模仿我国传统古建筑,例如:大屋顶、拱形设计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在官式建筑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建筑文化运用其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而且能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是建筑成功的典范,诚然,也存在一部分失败的案例,例如:北京西站的设计,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建筑造价高、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合理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内涵十分重要[2]。

3.复原、重建性建筑方面

由于我国一部分传统建筑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许多建筑需要复原或者重建,建筑遗迹或者残留部分的复原或者重建工作,大多数主要采取的是在原有建筑上恢复原来建筑风格的方法,然而,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利用原有风格进行创新建筑的做法,在保持原汁原味古建筑风格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并进行创新,作为一种建筑方式受到大众的认可。对群体性的建筑进行复原时,主要是结合资料记载,进行恢复性建筑,例如:寺庙建筑复原,而天津鼓楼的建筑复原并没有完全照搬资料,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建商业街,扩大建筑范围,并为城市带来更好地经济效益;另外,单体型复原建筑更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参考原有建筑基础,还可以增添许多创新元素。

4.模仿性建筑方面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多,历史文化遗城较多,一些城市为了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会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一些人文景观或者富有神话性质的景观就会由此崭露头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还能够增加更多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3

1室内设计的表现

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基础,特别是一些地理、五行等都被灌输其中,室内设计要依据既定的室内外建筑环境进行重新的设计布局,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为例,建筑的色彩偏重于灰黑色的表现方式,采光也注重自然的光线组合,通风情况也有自己的特点,室内设计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室内设计中去,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更符合人们传统审美风格的环境空间。由于我国建筑一脉相承,很多好的地方可以被借鉴,未来的室内设计需要的就是继承和发展,多元化的处理。一些文化方面的价值导向也需要注意,创新的地方与文化价值也可以得以实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应该以人为本,在室内设计的同时达到居住的需要,室内设计可以遵循这一原则,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条件下,达到对于人们精神层面建筑空间设计需求的满足,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结合才是室内设计表现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图形和纹理,传统文化元素中,象征不同寓意的情感表现,如平安吉祥、福禄寿囍等也都是如此,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的结合,使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营造出了现代室内设计文化的一种手段。目前,现代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就是去用室内设计语言去诠释传统文化,一些大型的酒店一般将传统文化装饰设计进行的较为充分,有的借助于一些传统的青砖、陶瓷、墙壁、房瓦等,将传统文化别是绘画与书法的一些东西也进行了铺垫,一些排列组合与现代室内设计融合起来,营造出了古典美的设计手法,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的结合是室内设计的一种典型的风格表现,在实践运用中也很多。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传播的媒介进行展示,室内设计空间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媒介,无论哪一种风格,都承载着设计者的思想,承载了精神文化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于传统媒介进行了一定的传播,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这一媒介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风格,历代不同的室内设计处理更趋细化,这样全面的展示,可以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介。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渊源,室内设计也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何种室内设计风格,需要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体现,社会风貌可以有着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此外,室内设计与生产力相结合,形式源于社会形式,设计师要依靠经验进行。

2小结

我国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它与室内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室内设计需要借鉴建筑设计的空间和文化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创造,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室内设计还需要传承传统的文化特点,给予人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作者:王泉水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4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5

目前闯入中国的境外设计机构中,大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型事务所。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但无论是专业还是综合性质的事务所,他们都已经取得了国内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项目的设计权。比如创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初只是一个小型办公室,1997年才初具规模成为Herzong&deMeuron建筑设计事务所。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员工,在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来它都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主打项目,也正是藉此在国家体育馆的设计方案竞标中一举夺魁,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贯穿了“鸟巢”施工的全过程。

而创建于1936年的美国芝加哥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综合性事务所。从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0000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从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民用住宅到总体规划的工作领域使它总揽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全部设计。并于1961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伦敦、香港和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在中国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从这两个成功的境外事务所的发展轨迹来看,占有设计市场引领时代潮流似乎与公司性质并无多大因果必然联系,专业化也好,综合所也罢,重要的是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为自己的设计买单的客户,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公司结构性质或者管理模式的问题。

呼吁者的声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似乎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日,一本建筑专业杂志通过9个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榜”。该刊通过对国内和境外在华的主要建筑设计机构的年营业额、年建筑设计面积、建筑师人数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后认为:与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多数设计机构走综合路线,离国家引导和培育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重点相距甚远;国内建筑设计公司出现品牌和技术空心化现象等。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声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时代的来临。但是,就目前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综合事务所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还没有成功先例可循。这就如同把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百货店”改头换面为几个时下流行的精品“专卖店”,横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类项,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结果如何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践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专业化分工路线,记者采访了中建院的任庆英院长。任庆英1982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任院长首先从自身做了一个纵向比较,经过几个工程的历练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门公司、深圳华森公司工作了几年。回来后正赶上院里成立了专家所,领导找到他,让他将专家所结构重担担当起来。当时的专家所只有寥寥几个人,有活时再临时找人。所小,人少,揽活儿难。他们甚至接过北京某小区的设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仅八、九元。但小区销售时很受欢迎,开发商喜上眉梢,认为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档次。这次设计虽然经济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当不俗。此时,院里决定将当时仅有几个人的地下所和专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设计所。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次全国招投标中一举中标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综合游泳馆项目。在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该项目获得结构设计惟一的一等奖,并荣获综合评比一等奖。他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几个大所开始对这个小所刮目相看,院领导也不再把这个小所看得可有可无了。

紧跟着,他们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项目。项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产界的大鳄,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六所在社会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金融街一鼓作气将由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的22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B7项目交给他们做施工图设计,并且开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价。

从8元到70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而是社会和市场对任庆英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2001年,任庆英出任六所所长,这也是众望所归。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将一个年产值不超过200万的二类所,带到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平台,人均产值超过50万元。这是一个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建院重新改组后,综合所被拆分合并同类项,任庆英出任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产值同步重组,一个专业所的创收当然不可以和以前综合所相提并论。一时之间,大家的心理难以转变过来去接受这种变革。

“然而,从长远来看”,任院长话锋一转,分析了中建院重组的轨迹、现状及发展。“2000年7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外宣布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院所有人员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归类、整合。撤销原经营计划部,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撤消原来的九个综合所,组建建筑院、结构院、机电院、规划院、环艺院。建筑院、结构院分别下设三个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崔恺、李兴钢和陈一峰三个建筑设计工作室。把咨询、规划、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电气智能化、房地产等专业形成完整的一条设计产业链,由原来的纵向并列结构变为横向并列结构,由综合走向专业。而调整后项目的管理协调由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三个专家工作室为生产、科研单位,财务独立核算。

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综合型设计院的小分队出击‘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也难免导致样样都不精)的运作模式,在与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事务所对垒时,缩小了设计品质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优势与境外设计师一争高下,抢占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把原来下属的综合事务所打乱之后,重新分配,统一专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确,精力由面集中到点,还可以横向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专业程度,这和目前国际上的各大明星事务所各有所专、联合设计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以后我们也和境外事务所合作过很多项目,比如‘鸟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是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中建院专业优化改革工作目前仍处于磨合之中,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策略,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换而言之,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优势只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才可以凸现出来,目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状态。这一点是现实存在的,这种做法需要时间来检验。中国建筑设计院的这次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军事演习,是一次试图与国际思路接轨的实战演习。当然,只有在演习之后”作战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验证。

不一样的见解

谈到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问题,翰时(A&S)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余立博士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翰时国际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2002年在中国北京正式注册,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咨询公司。有意思的是,它是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化分工路线正好背道而驰。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余立博士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公司有68人,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兼做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以前作为单一的建筑设计所我们也配合过几个项目,但是问题很多,市场很难保证,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条文规定约束,配合起来中间也有扯皮的现象,各自为政、责权利难以统一、管理混乱等等,再加上业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设计单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头联系也是一个促成原因。”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6

一、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关系

一个城市的实体部分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构成的,随着全球的经济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的性质、内容、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的设计不再是单单的一个个体的设计,而是要结合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的本身的用途来进行设计建造,需要以城市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整个工程的进行。

城市设计一般指进行城市区域的一个综合的环境设计。这个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审美、自然条件、设计功能以及技术等因素,目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发展的舒适、方便、优美、整洁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设计属于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1 城市设计及其任务

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它的主体对象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它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态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和感受。因此城市设计既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的一些活动要求,比如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出行等,还要考虑到人们对环境的精神和物质的要求,比如建筑的私蔽性、易识别性、可居住性,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的肃穆性或活泼性,以及建筑的比例、层次、场所、序列等影响到人们审美的一些因素。城市设计包括众多内容,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到一个标志物,一排路灯,任何在城市内进行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城市设计的。因此城市设计随着设计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改变,而设计范围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就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

1.2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风格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完成的。古代的建筑设计虽然没有像现在的这样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但是古代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也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推敲,也属于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城市规划才正式走上建筑学的舞台,进而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

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联系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域地貌特点和自然条件,一系列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因素,例如日照、抄袭、地形地貌、水质水流、风势、土地、气温和气压等,这些因素对于人们的居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的媒介,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在东南亚各国的海岛上,气候炎热,人们便用当地盛产的椰树叶、棕榈叶作为房屋的建造材料,盖起小木楼和茅草房,这样的建筑通风、简洁还凉爽。中亚西亚地区以及中国的高寒西部地区,人们则是傍山用石块垒砌石板建筑,这样的建筑不透风,人们可以保温、挡雪挡风、御寒。美国的东部、澳大利亚、中国的南方地区属于雨量充沛的地区,这里的气候较温润,人们便用木材和砖瓦盖房子,不但通风透气,还可以遮阳避雨。而像我国的戈壁滩、黄土高坡等地区,气候干燥,雨量较为稀少,人们便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土坡、山边挖洞筑房形式的生土建筑,还有的地区直接把建筑埋在山坡下,形成一种半开敞式入口。

这些建筑都是具有当地的特色风格形式,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将人的生活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与人文化的统一。由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实现的作用,还要来源于自然、服从于自然。

三、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

3.1 建筑与人文的统一

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不但创造了文化,还被文化所创造。而建筑本身是为了人的使用而创造,在被人创造的同时,还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建筑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起源,进而随着人文的发展演变而自我的发生结构构成、功能本质以及个性的发展。

由人的思想意识可以决定物质的形态和特点,而物质的形态特点同时又对人的思想意识起着一定作用。建筑作为人的思想产物以一种物质的形态存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不但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物质的创造发展,也反映了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高度。

3.2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与人文的联系

3.2.1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质构架为主,大多选择木构架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其中抬梁式是最为普遍使用的结构。宋朝后木构架开始增大,房屋的柱身进行价高,元明清之后,房屋的构架性也得到了整体的加强,排列较为紧密。

中国古建筑基本上属于单体造型,这样的单体建筑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屋基类似一种地基的作用,而重要的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上。单体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对装修和装饰有着很多的讲究,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是有着特定的规矩的,还有一些建筑的构件和部位,都是经过美化处理的。

3.2.2 中国古建筑与人文的联系

中国古建筑要求高度的精神内涵,它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要与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伦理价值相统一。在古代,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大多起着维护社会和谐的伦理思想和政治统治制度的作用。古建筑都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表现出当时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色彩,从色彩的装饰到整体的空间组合,都是体现出建筑与人文的极高的统一和协调。

3.3 新时代建筑的特点

新式的建筑机械、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已经被运动到现代建筑中,工业化的模式不断被套用到现代建筑工程,“多快好省”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建设方式。但是当现代建筑被如此高效率的创造出来,却牺牲了采光、朝阳、通风等真正人们需要的一些空间布局时,人们开始考虑,到底是需要良好的居住条件还是一个钢筋水泥的地带。

建筑需要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而艺术本身就是取自于人的思想和意识,但是当今新时代的建筑大多只注重创新技术,却缺少了对过去传统经典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的传承。当然,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看法和追求,也在很大方面上代表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体,建筑需要发掘内在的文化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的民族色彩,继承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并逐渐发扬光大,这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真正永恒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戴普亮.现代建筑的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类的创新文化中,建筑设计与审美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建筑设计、审美以及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融合。个国文化在世界经济的影响下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建筑行业在这种状况下也受到一定影响,建筑设计不断改革和创新,审美标准成为建筑设计改进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些改革和创新都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将建筑设计与审美同文化相比较,对彼此的差异和融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建筑设计与审美的相关解释

建筑从产生一直到现在,在技术、材料、形式和功能等多种方面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演变,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标准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也不断提高和丰富。到底何谓建筑设计和审美的呢?以下给出了相关解释:

1、 建筑设计

不是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服务。不同的地理条件与环境变意味着人们对于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建筑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便是世界各地的建筑物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南方建筑以防潮隔雨为主要考虑因素,而北方的建筑却以防寒保暖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施工技术已经大大地改进,建筑设计受到地域、天气的限制大大减小,而且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居住和生活的需要。相对的,人们开始重视建筑物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2、 建筑审美

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建筑要呈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对建筑审美标准非常重视,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对审美要求更加丰富。同种功能的建筑可以采用多种设计,每种设计都渗透了设计师对建筑审美的诠释。如今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因此也会产生阶级性的审美冲突。建筑物的审美标准取决于当地人文文化,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不同的自然条件会造就不同形式的建筑物出现,而不同形式的建筑物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文化底蕴。

二、建筑设计与审美中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建筑无不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又对建筑设计和审美活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有差异存在有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建筑设计与生命同文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时促进建设设计与审美标准的关键因素。

1、 建筑的设计与审美是文化的创新形式

建筑的设计与审美是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活动。人们对于环境地改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建筑设计与审美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认识以及自身主观需要的状况下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形式。人们在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之外,同时也加入了人类的文化成果,为建筑物注入新的活力与重要价值。

南方防治虫害、通风透气的吊脚楼以及广州的通风透气、有益于防潮骑楼无不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性。这是根据气候、地理环境特点而造就的。这实际也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的创新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改造方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建筑物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2、 建筑物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差异与矛盾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建筑的设计与审美体现了同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外在体现。两者具有一定的历史具体性,其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同民族在自身居住的地域里经历不同的发展历史,从而他们的精神文化成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便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其建筑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审美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点。当区域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侵袭时,会产生封闭和排斥心理,便产生了审美上的差异和矛盾。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也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差异。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更说明了审美活动的具体历史性。

3、 建筑设计与审美的文化融合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民族文化遗迹审美活动具有共同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相交错发展、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从而使得建筑设计与审美呈现文化交融的趋势。建筑的设计与审美是在各种不同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知识体系上体现的,而这些学科的进步,是在相互交往、借鉴的过程中实现的。

印度佛塔在印度文化的基础长产生,我国的佛教文化有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由于佛教文化的共同性,使得我国的佛教建筑承袭 了印度佛塔的建筑的特点,然而由于我国本身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区域地理条件的影响,两者的设计又不尽相同。中国在采用印度佛塔的设计特点的同时又坚持了中华民族建筑的审美标准,并与审美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实现了印度佛塔建筑设计与审美的中国化。

不同地区建筑设计与审美活动与该地区的特殊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与审美同具体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筑设计与审美活动中的共性和目标。不同国家区域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不断推动和谐目标的实现。

三、文化创新对建筑创新的推动作用

建筑的设计与审美是文化的创新活动形式,其中的文化存在差异当又与之融合,而文化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的演变进程。文化中的一切有积极作用的创新活动对建筑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文化创新与建筑设计创新密切相关

文化创新与建筑设计的创新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文化创新带动建筑设计创新,相反建筑设计的创新业可以丰富文化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与建筑设计创新步调几乎一致,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后,几乎同步协调发展。而我国古代的建筑物都是按照等级贵贱来来进行设计的与当时的文化状况相适应,但也限制了文化创新活动的展开,而这种建筑设计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产生的。

2、 文化创新与建筑审美密切相关

建筑中的造型、色彩、材料以及装饰等是建筑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创新与运用又离不开文化创新对其的推动作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把握建筑审美的标准无疑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的创新与建筑审美的创新相互促进,彼此砥砺,建筑审美的创新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离不开文化的创新活动,建筑审美抛弃旧的审美观念与规范,积极吸取新的审美特质,有利于建立新的建筑审美文化体系,推动文化创新活动的发展进程。

总结:建筑设计本身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观念,同样也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体现,是不同的社会团体审美标准的具象表达。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活动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更应该考虑到建筑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风情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做到建筑的客观方面与人们对于审美标准的主观追求的有机结合,才能造就更多更好地建筑,同时也会满足文化的要求,符合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盛忠谊. 论建筑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机制[J]. 装饰, 2010,(04)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X94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

建筑业属事故高发行业,据统计,自1983年以来,全国建筑业每年因工死亡人数达1000人左右,在生产性行业中仅次于煤炭业,居第二位。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作业环境不断变化,作业人员随时面临着新的隐患的威胁。

(2)作业内容多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工种,但在不同的作业时段、不同作业部位的作业内容常常不同;二是同工种,但在不同施工现场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环境并不相同;三是工种时常不固定。

(3)多工序同时或连续作业,工序间配合,材料设备调度,与建设各方的协调等过程多,管理过程复杂,综合性强。

(4)立体交叉作业及电气、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多。

(5)多为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高低温作业,雨、雪、风中作业等。

(6)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

(7)人员流动性大、作业技能参差不齐。

(8)分包作业多,总、分包之间以及各分包队伍之间的企业安全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形成文化冲突。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命令式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要必须进行管理方式创新。

而安全文化树立了科学安全观的价值基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能够做到: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每一个人。

(2)最大限度地激活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抑制其侥幸盲目的非理性冲动。

(3)实现人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统一,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自由人和组织人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并进而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再次,真正使人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使每个人懂得并学会“三不伤害”;最终在安全管理上达到人即企业与企业即人的统一。

所以,在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非常必要。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

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主要是指施工作业和生活环境、技术、设备的安全状况。

2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就是员工在施工生产与学习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企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包括企业家行为、模范人物的行为、员工群体行为三个方面内容。

3 安全制度文化

就是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制订企业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切实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岗位安全技能培训,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它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体制、企业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企业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4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主要包括目标、宗旨、精神、风格、追求、信条、途径、哲学、价值、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其作用是创建员工安全价值观,树立群体安全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氛围,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从而达到以素质保安全、向素质要安全的目的。

二、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步骤

1决策和策划

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地,并有目的的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及企业形象策划(CIS)为载体,溶入安全文化的精髓,建立有自身个性的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模型

3学习培训

(1)对核心队伍成员进行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知识、施工项目管理及企业文化知识等,为建立文件化体系准备人才基础。

(2)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管理知识、体系一般知识、市场形势等的教育。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可以以组织学习的形式动员员工参与修订工作,使上下各层次形成互动。

4收集整理资料

(1)对现有企业安全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重点是企业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的“有形”内容。

(2)收集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3)收集成功企业有关资料。

5确定企业精神

确定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及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根据标准并结合企业形象策划工程,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或建立健全经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制度捍卫文化、以形象衬托文化,陶冶情操。

7加强宣传教育

在强制要求贯彻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并最终统一到企业精神和方针目标上来,形成“我要安全”、“我要健康”的良好氛围。

8定期评审

要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并实现持续改进。

三、安全文化建设主要途径

1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要在党政班子统一领导下,由分管经理挂帅,党政工团齐动员,由安全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策划、工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一个班子负责安全文化的统筹规划,制订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并做好宣传动员、督促检查、总结评价等各项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安全文化融入党、政、工、团的各类活动中去,使安全文化产生更广泛的效应。

2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中。

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施工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施工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要配合施工企业的改革改制步伐,采用动态的管理方法,设计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有效的实施计划,同时注意评价安全文化的绩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

3审视现有的安全管理内容和方法,有重点、分阶段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实践证明,企业只有长期掀起建设安全文化、关注安全文化的热潮,才能发挥安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潜在作用。要引导员工掌握安全知识,企业相关部门应紧紧围绕“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保障”的主题,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员工参与面广的宣传活动,培养员工乐谈安全的情趣,形成“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主和弦,形成“安全叮嘱”无处不在的立体辐射态势,逐步完善、形成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

4要狠抓现场标准化作业,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身素质。

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比武、典型事故分析会、定置管理、“5S”活动、百日安全竞赛、突发性反事故演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5要通过电视讲座、网络报道、培训班、演讲、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知识与技能。

对员工进行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使员工充分了解、掌握各种环境下的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生活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6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不断拓展员工的安全见识,及时了解、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吸收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安全文化建设服务。

7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业务技术水平强、整体素质高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二要强化安全施工生产奖惩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形成人人争当遵章守纪楷模的良好风尚。

8安全思想教育要面向全员、全企业,以员工为重点,家属为主要对象,不断进行引导、教育、宣传。

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可利用报刊、杂志、板报、网络、广播、咨询、会议等多种宣传渠道,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觉悟和安全文化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形成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汇流交融的氛围;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一种健康、和谐、高尚、进取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

9通过舆论宣传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各部门应紧紧围绕“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保障”的主题,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员工参与面广的宣传活动,培养员工乐谈安全的情趣,形成“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的主旋律,形成“安全叮嘱”无处不在的立体辐射态势。

四、企业安全文化活动方式

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如下十类:

1事故防范活动

事故告示活动——对发生的伤亡、时间、休工损失、险肇事件等事故状况进行挂牌警告;

事故报告会——对当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进行报告;

事故祭日活动——本单位案例或同行业重大事故案例回顾;

事故保险对策——分析高危人群和设备、设施,进行合理投保策略;

安全经济对策——事故罚款、入企风险金、安全奖金、安全措施保证金、公伤保险、事故赔偿、安全措施;

风险抵押制——采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方式,进行事故指标或安全措施目标控制的管理(责任书、承包目标、考核内容、奖罚办法等)。

2 安全技能演习

灭火技能演习——进行各种消防器材的实际使用演练;

应急技能演习——对可能出现的火灾事故进行有效的岗位应急处置、个人救生等应急技能演练;爆炸应急技能演习;泄漏应急技能演习等。

3 安全宣传活动

开展“三个第一”:第一个文件是“安全文号”、第一个大会是“安全大会”、第一项工作是“安全1号文件的宣传月活动”。

“三个一”工程:现场一套漫画;工号一套制度;员工一本手册;

“三个一”标志建设:现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齐全。

宣传墙报:安全知识、违章曝光、事故教训等。

4 安全教育活动

(1)进行新员工和换岗员工的“三级教育”模式。

(2)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教育”模式。

(3)对员工的日常的“全员教育”。

(4)对高危岗位员工家属的安全教育。

(5)在施工班组进行读报活动。

6)对管理人员进行“干部管理资格认证教育”等。

5安全管理活动。

(1)全面管理法:责任制建设、应用各种法规、条例、规范等进行全面管理。

(2)安全目标管理:在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技术推广、安全措经费等方面进行目标化的管理。

(3)四全管理法: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天候管理;

(4)“三群”管理法:推行群策、群力、群管。

(5)“三负责”制:向员工负责;向家人负责;向自己负责。

(6)系统管理工程:人员、设备、方法、环境的安全分析及预防型对策。

(7)无隐患管理法:隐患辩识、分析、管理、控制。

(8)“定置”管理:对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防护设施和设置等进行定置管理。

(9)“5S” 活动;事故判定技术;危险预知活动;安全主题活动;安全仲裁制度等。

6 安全文艺活动

安全竞赛活动;安全生产周(月);安全演讲比赛;安全贺年活动;安全“诚信”活动;三不伤害活动;班组安全建“小家”;开工安全警告会;现场安全正记时等。

7 安全科技建设活动

标准化岗位建设(三标建设)——项目部、班组、岗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作业建设(防高坠、防物体打击、防机械伤害、防触电、防火);

“绿色岗位” 建设——针对特殊岗位进行全方位(人机境)安全建设;

作业人机工程——对企业内部各种条件下的人机界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硬件设计、改造,实现本质安全;

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等事故和危急事件,设计应急实施方案;

“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和事故高发点进行重点控制;

“三反”工程——反违章指挥、反违章作业、反违反劳动纪律;

隐患整治——对施工技术及工艺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期、分批的改造、整治。

8安全检查活动

四查工程——岗位每天查、班组每周查、项目每月查、企业级每季查;

八查八提高活动;安全管理效能检查;岗位责任制检查;人因安全性检查;物态安全性检查等。

9安全报告活动

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汇报会;安全述职制度等。

10安全审评活动

安全评价——对企业在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设施、现场环境等安全生产的软件、硬件进行全面评价。

安全庆功会——对安全生产先进的项目部、班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安全人生祝贺活动——对安全生产三十年、安全驾驶50万公里等长期安全生产的员工进行安全人生庆贺等。

安全活动方式通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目的、活动对象、组织部门、关键点等项目系统地表达。在实际组织时,每种活动方式可采用定期组织操作或非定期组织操作的方式进行。

五、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措施

1思想意识建设

(1)目标:使全体员工共同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强烈的企业责任感,努力维护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2)措施:

①领导率先垂范,并在各层次树立标兵,弘扬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

②择优选择员工,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并对员工进行道德品质、法律法规、文化知识、作业技能、事故案例等教育。

③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④发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

⑤通过教育等,在员工中树立“企业即家”、 “项目即家”的观点,正确认识安全与企业发展、社会安定祥和和进步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

⑥开展社会和群众监督,进行公正严格的考核,批评任何不适行为。

2制度文化建设。

(1)目标:建立科学、系统、适合本企业的规范化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和企业形象策划系统,规范企业安全文化。

(2)措施:

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筑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②进行企业策划,引进企业识别系统(CIS),建立有显著个性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支持系统。

③贯彻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CJ59)、《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等建筑施工安全标准规范,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3)制度文化建设应做到:

①员工充分参与;

②考虑分包及供应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③考虑员工的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多变性。

3 物质文化建设。

(1)目标: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实现持续改进。

(2)措施:

①组建企业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建立监督管理网络。

②施工平面布置、施工作业区环境、行政办公区环境、员工生活区环境等,均按照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落实。

③按照标准、规范规程及安全技术交底施工,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④加强检查、定期评审,及时纠正不符合项,实现持续改进。

六、建筑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最高决策层统一思想,并首先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建设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的迫切愿望。

(2)建设过程中,首先注重外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应首先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以外显文化带动内隐文化建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坚持一贯性原则,即工程项目无论大小、所处地域、取费情况、发承包形式、管理及作业人员组成以及无论处在什么施工阶段、施工工序等,都要坚持同一个标准,从严要求,真正使“安全”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4)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应尽量保持分包协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以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安全文化。

(5)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市场开拓,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没有终点,要始终使企业安全文化适应时代。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也正因为如此,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对策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JGJ59-99、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S].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9

儒家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根基。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励人心、满足人们需要并运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给人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艺术化,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景观的艺术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用“和谐”理念指导建筑景观艺术创作和教学。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的特征体现

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和主体作用,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通过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从其诞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如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圆明园、苏州留园等,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风景”。

“景观”一词沿用至今历经了数次内涵上的扩展,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传统景观园林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和谐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艺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的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间。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为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优秀的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问题,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馆的设计无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规划大气恢宏,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儒家思想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又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北京奥运主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等成功案例都是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的发展。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经过实践选择、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对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观念的系统转换上,如“厚德载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融合其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其新的内涵。优秀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本质问题在于,既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要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作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方向,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而并非是满足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儒家文化理念。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文化特征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老幼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建筑景观,如北京的故宫,故宫是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景观建筑,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此来寄托个人强烈的社会感情,使该景观设计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从另外角度来讲儒家思想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全的理论基础,对景观园林设计最大的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整体化的氛围。礼在发展中不但与方位、等级结合,还与“数”结合,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中对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是“儒礼”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观念直接导致了礼制建筑景观的出现,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乐”的哲学根源是“道”和“隐”。从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影响上讲,老子对“空”、“无”的重视,启发了建筑师对景观空间的认识。老子的哲学为中国独特的居住形态——隐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壳,《庄子》则在老子“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庄子思想体现了从避世转为游世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以“静”和“避”为主的园中园更是深受这种哲学的引导,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实礼与乐的区分有时候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礼中也有审美。但礼仍更多同社会的限制需要有关,乐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乐以安德”使人安于礼法的作用,这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权利符号)和隐逸文化(非权力符号)便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实践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统一的“和谐”原则之下的,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使整体严格遵循了“礼乐”布局。

礼、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这种礼乐的平衡,这种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形态上。以江南名园扬州的个园为例来分析:个园为清代盐商于嘉庆年间所建,由于园子内多竹子,故取半个竹字为名。从这个园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园林的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的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有“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室是国内最大的家庭,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圆明三园中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以上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的形态,这种建筑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过程,体现在因地制宜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的布置和小桥流水、拳山勺水、四时花木的景物设计上。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比德”与“比兴”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学生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学生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传统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玉堂春富贵”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也就是说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的形态、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园林植物及其景观设计中,总是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为景观设计主体植物的文化主题。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既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堂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转贴于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的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观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风格走向。

四、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1.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严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高潮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庄严之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无论格局整齐还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也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和威严之美。

2.“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顺应自然:即建筑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计成《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3.“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面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景观美学性格。

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五、结束语

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同时还饱含着“中国意境”的儒雅之气,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导着现代建筑景观教育的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战略性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在对待传统文化因素的时候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的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并最终推动现代建筑景观教育,创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论语庸也》

5 计 成著、赵 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载蔡强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军、田 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3)

9 石孟良、卫 军、万 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建筑与文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3-02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西文化越来越融合、越来越渗透。现代建筑受土地面积、外来文化影响等因素,也越来越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急需我们去实践。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也都习惯了从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问题,更有很多的建筑开发商及设计者以西方理念为骄傲,很多“设计师”也已经被训练成西方现代建筑观念的代言人,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失语”现象。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现代化的,居住高效、舒适的建筑同时带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做到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文化的平衡呢?笔者以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现代建筑设计中直接局部移植传统建筑文化

这一要求就是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直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例如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设计时考虑采用大屋顶式的封顶样式。我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有大屋顶之美。大屋顶建筑的设计,采用众多曲线组合的方式,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 ,轻巧活泼而又“如斯飞”,它更把对斗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的一切荷载,尽管它有庞大的屋顶等,但因这一设计结构,故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一束束的斗在大屋顶式的建筑中不但起着非常显著的富有装饰的图案效果,而且起着非常重要的承托作用。在大屋顶建筑结构中,比例匀称的外檐斗使人感到庞大的屋顶在横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稳定、持重、安逸、欢快的建筑形象之中,给人以美的深刻印象。

根据中国传统建筑这一文化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底部按照现念设计,顶部采用大屋顶式的设计,既可以保证建筑的科学性和舒适性,更能体现传统文化之美,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直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具有符号性意思,比如,货币的形状、龙的形象以及中国的书院、《易经》的阴阳、中国的风水学说等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运用融合进去,使现代建筑保证功用的前提下又不失文化意义。

货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贝壳、石器、铜、金银等充当过货币。我国历史上货币的形状更是丰富多彩,刀型、铲型,元宝、到后来的圆形方孔的铜钱。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把这些要素考虑进去。我国很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很多建筑都采用了这一设计理念。例如,比较有名的沈阳方圆大厦、铜钱驿站都是现代建筑类群巧妙利用古代钱币的典型建筑代表。方圆大厦设计功用是融合了商务办公、金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级写字楼。其外观采用中国古代的方圆钱币的形状,故得其名,这也成为沈阳的标志性建筑。此外,铜钱驿站的设计风格同样把“铜钱”这个圆形方孔的基本造型元素灵活地运用在了其中。钱币的造型同样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刚柔并进、静动结合,达到了均衡之类的最高境界。这样,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功能上不失时尚,文化上又能传承的可以留念的怀旧之感,突出了整个建筑古韵性的特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

又如龙形象。龙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很久之前,中国人就自称是龙的传人,由此可见,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地位。虽然龙的具体形象我们很难描述出来,但在精神的层面,它代表着吉祥和幸福,威严与神圣,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帝王,都坐龙椅、穿龙袍、睡龙床,可见其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考虑把龙的形象和精神融入进去,当然,很多的建筑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功的例子。专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鸟巢和水立方曾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但在其身边屹立着的北京大观,同样值得我们向往。大观是一个集商贸、办公、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采用了抽象的龙的造型,既有线条流畅简约的现代美,更兼有气韵古雅的古典美,它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将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悠远隽永的质感。

当然,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既是中国书院式的设计理念,更兼具了中国风水学说,是多种传统文化符号兼具一身的现代建筑设计典范。

三、现代建筑设计直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拿来主义”,把已经成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基本可以不做其他任何修改直接应用。比如,我们中国的古代园林是非常成熟的造型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时就可以把园林造型设计的艺术和理念直接拿来使用。

园林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借助假山、怪石、幽径、流水等材料,运用“曲水流觞”等典故,运用移步换景等手法,配合建筑物组成富有韵律美的园景,营造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它在设计理念和具体营造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这样的就地取材、优美恬静的园林美景,也正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中的都市人们追求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相吻合。因此,我们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完全可以考虑直接采用园林式的设计理念。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园林式的建筑环境中进行,人的身心可以随时得以放松,可以提高工作的愉悦心情,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就采用了园林设计的理念,在整体布局上应用了多层次的空间渗透和借景、对景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同时还运用了钢铁、玻璃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然后进行巧妙的组合,营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园林水墨画般的神韵的现代建筑。从整个的建筑形体到空间的布局,从庭院的建筑到陈设的摆放,都有效的发扬了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化因素,使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美学追求在这一建筑上得以充分展现。

当然,现代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尤其是居民小区,很多都采用了园林式的建筑理念,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喜欢。所以近些年,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建筑,不仅形式、手法园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围也是园林化的。这样的园林式的小区设计,空间上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居住生活需要外,同时也考虑了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应当十分和谐统一在一起。使现代小区建筑既满足居住的需求,更满足基本生活、精神放松、享受自然的需要。

总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要使建筑具有科技含量,充分满足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之外,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传统的建筑文化。而应把传统的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去,使现代建筑既具有居住功能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的特征。我们一定要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