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快速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31 19:22:56

快速教育论文

快速教育论文例1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部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熟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新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熟悉。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重,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7000元。优势摘要: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摘要: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摘要:有一技之长,就业轻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摘要: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劳。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摘要: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摘要: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布置。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和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摘要: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摘要: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布置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办法。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经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练习,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练习,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摘要: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和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新问题,预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快速教育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在内的12个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各个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发展,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近年来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西部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并最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未来西部研究生教育继续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办学条件和学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虽不断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等硬件环境却严重滞后,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研究条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经费也明显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在不具备足够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员,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学科队伍的情况下,通过非学术因素获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必然下降。

1.2 导师队伍参差

西部地区学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虽然很多导师能做到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很多学校的导师队伍也存在问题。导师队伍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年龄层次偏大,在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国际化方面本身都难有所作为。有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书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缺乏实践。一些导师只顾自己做课题或搞行政工作,对学生缺乏引导和交流,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随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差异,大多数强调理论的创建,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口径过窄,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课程的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有些课程完全是因人而设,并没有真正考虑现阶段课程如何设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学技术和时展。同时因扩招速度过快,一个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专业课程也进行大班教学,研究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学生依赖书本的惯性思维无法改变。

1.4 毕业论文质量堪忧

国家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明确的,但现实中情况令人堪忧。研究生阶段最关键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毕业论文。然而二者相比,毕业论文往往被冷落。美国一位研究大学教育的学者布鲁斯指出,硕士学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学术造诣的标志,而仅仅意味着能过上一种收入可观的生活[1]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对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坏。现阶段研究生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重要问题:①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充当剪刀、浆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论文创新性不够,包括论文选题、实验方法等;好的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2]。③研究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参加答辩的评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导师熟悉的外校老师,为照顾彼此情面,答辩都容易通过,非学术性因素对学术的影响较为明显。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养多表现为创新动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2 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思考

2.1 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环境和学术

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改变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证。切实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出发,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特别是西部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以环境保护建设和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大力发展电子科学、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学科和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3]。

2.2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教育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表现在论文质量,更表现在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了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培养,西部研究生教育还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现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设以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环境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西部地区导师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均不能满足需求,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改善环境,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坚持导师遴选条件和淘汰制,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导师。另外,可以改革导师个人指导制度,以导师小组制代替导师个人指导制,使导师资源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与协作培养的制度。

2.4 注重过程管理,保证论文质量

论文的撰写是对研究生学习的总结,然而写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完成论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证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严格监控,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于论文的送审可以采取盲审、随机送审等方式进行,严把“出口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5 结合西部特点,发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西部地区如何培养研究生,培养怎样的研究生,应该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真正实现自主办学。通过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合,高校出师资、政府和企业出资金的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联系的新体制的重要手段,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欢迎国外高校和企业来西部地区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快速教育论文例3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增长是对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最鲜明的诠释,2015年全年我国的GDP超过67万亿元,思想教育工作对迅猛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如下: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修正经济发展方向。各类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快速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对经济发展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各个经济活动主体能够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并能积极响应和把握住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的时机,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能够约束各类经济活动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规范经济个体的道德行为,作为经济个体,他的各类活动必定是最大化追逐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他的各类经济行为也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得整个经济环境规范、有序,各类经济经济活动开展顺利,纠纷减少。

再者,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推动经济个体的积极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思维和精神的促进,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经济个体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通过创新能力的激发,提高工作积极性。

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影响经济个体,更是通过道德舆论的导向,帮助创作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处在消极、低迷的状态,那么整体经济发展也会较为疲软,反之正面、积极的、充满上进的大环境,则会让经济发展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那么处在其中的经济主体也将顺利开展经济行为。

二、国外思想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思想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它通过在精神层面获得认可,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通过行为促进其价值活动的开展,历史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早有运用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在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企图通过新的思想模式的探索来加快经济的发展,最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管理论,通过加大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把人的情感关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这里理论获得了众多个体的共鸣,并且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20世纪的中期,日本进行了对整个国家“软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宣传和导入,获得了整个国家经济个体的认可,这一思想的导入帮助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度增速超过了美国。

三、做好思想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难显现,思想教育工作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国家需要认真对待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工作具体可以展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个体的促进作用

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上层的需求层次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对个体来说最能产生效益的,对于经济个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能起到作用的也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引导。

对于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经济个体了解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方向,了解经济个体自己目前的缺失和不足之处,通过思维方向的统一,来指引他们进一步的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鼓励学习新的能力,并且快速的将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帮助经济个体快速自我发展。

2、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政治稳固,思想统一的国家经济环境必定的良好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要进行我国中国人民共产党的主要思想方针的宣贯,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l展和建设目标的宣贯,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正在实行的我国基本经济体制方向的宣贯,通过对我国已有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帮助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形成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优势,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3、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优胜劣汰”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阶段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众多,有位于发展前端的、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有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有只能部分使用的,要保证适用性,就需要通过形成适宜的思想教育环境来帮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形成强大的思想氛围、精神氛围、道德氛围,来全面帮助经济个体头侧的了解经济理论,主动地向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向靠近,淘汰落后的理论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常青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快速教育论文例4

16世纪,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并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1发现问题

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即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那么把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下落,它们将是什么结果呢?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的得慢,由于两物拴在一起,“轻的”被“慢的”拉着,“慢的”被“快的”拖着,所以两物拴在一起的速度应是不快不慢。同样,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两物拴在一起,应该是更重了,那它们应该下落得更快。这两个结论都是由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推出来的,但得到的却是互相矛盾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1.2提出假设

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是均匀的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

1.3数学推理

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出:如果v与x成正比,将会得到荒谬的结论;如果v与t成正比,它通过的位移x就与t2成正比。

1.4实验验证

为了便于测量时间,伽利略设法用斜面做实验。他在木制斜槽上蒙上羊皮纸,让铜球从光滑的羊皮斜槽上滚下,通过上百次对不同质量的小球沿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越大的定量研究,发现小球沿光滑斜面运动时通过的位移x确实与t2成正比,小球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倾角一定不同小球的加速度一定,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

1.5合理外推

伽利略将他在斜面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做了合理的外推: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0,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就越接近于自由落体运动;当斜面的倾角达到900时,小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而,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所有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相同。

2、对物理课程中科学人文教育的反思

20世纪后期,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观逐渐形成。这种课程观的出现,源于三方面的原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显示高度社会化的特征;对科学本质的社会性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形成。上述三方面的变化促使人们对现实反思。一方面。人们开始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立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另一方面,人们对现代科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现实反思。于是寻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进入了人们的野视。科学人文性课程,就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

实际上,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物理学家探究的理论成果本身,寥寥可数的定律和原理反映着自然界大干变化,是那么的简洁和精致,既富有理性又充满美感。此外,物理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执着的追求,不畏艰难、酷爱思考、为人类奉献的优良品德也是物理课程实施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在传统物理课程中,只见作为科学结论的理论知识,而科学作为一种创造的探究过程,丰富的科学人文教育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物理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我们应当从更高的层面上设计课程,让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的美成为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物理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物理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不应是附带的功能。

3、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关注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物理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及物理学本身就富含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为物理课程所固有,而不是强加于物理课程的,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去挖掘这些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3.1从结构上关注渗透人文教育

过去,在我们教材和教学中,有关人文性的内容多半是“点”式渗透的,即在某些个别的知识点上联系相关内容,当然这是一种途径和方式,但还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考虑。例如,为教材的某一章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背景。

3.2灵活多样,多方联系,提高课程的文化品位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渗透性为主。物理课程以物理世界为认识对象,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系。它不能脱离比较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这种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主要是渗透性的。

②综合性。显而易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点,一定带有综合性的特点。无论是物理与生活、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物理与哲学,还是物理与艺术、物理与健康、物理与文学等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③开放性。与物理相联系的人文主题是极其广泛的,从时间来看,自古到今,联系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历史及历史的背景,还向着未来延伸,展望着物理科学的明天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从学科空间来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作为技术的基础,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作为促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必然联系着各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教材(教科版必修1)教育科学出版社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大出版社

快速教育论文例5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武术教育不同于语文、历史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的知、形、意教育的统一体。郑楠在《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探析》指出了武术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扩大古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规范公民行为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邱丕相先生在《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快速教育论文例6

[摘要]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即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到逐渐成熟阶段的现实状况研究,深刻认识到网络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生动性等机遇。同时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迎接挑战发挥出最大优势。

[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机遇;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阶段上大致可以分为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994-1999年)

我国自1994年接入网络后开始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是人们从了解网络到应用网络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难等多方面的原因。在1999年底以前,我国计算机数和上网用户数均十分有限,直到2000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从总体上看,1994-1999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酝酿和萌芽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的“黄”“灰”“黑”信息迅速增多。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十分单调,常常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主要是“防”、“堵”、“管”;在理论研究方面,实践工作领先于理论研究,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些许实践成就,但学术界还未能及时提出相关理论。

(二)快速成长阶段(2000-2006)

2000年2月,我国网民数由1999年初的400万激增到890万,居世界第八;2001年我国网民为200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35.9%。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出,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成长阶段是在2000-2006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开始走向融合,不断涌现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依然有很多还是在网络上复制思想政治教育。

(三)逐渐成熟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讲话中明确强调了互联网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内容上看,开始系统的全国的开始研究;从方法上,出现了运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来研究;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来看,产生了极大飞跃,如期刊论文,在2014年相关论文就有2000余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随之发展进步,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种种机遇。

(一)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密集的信息,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上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很广的覆盖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及时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网络宽带传播速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播到任何地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由于受篇幅、版面和发行周期等限制,信息量相对较少,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网络的特点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网上接收、传播、反馈信息。又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与自由性,被教育者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所需资源,交流讨论方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学生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许多,例如: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灌输法等,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要利用的是灌输法,虽然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应用功能,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把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中,从灌输转到互动,这就可以大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冷静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尽管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精通网络技术,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建立一支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于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这些行为符合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然而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得掌握这一技术主动权和控制权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把网络作为他们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及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并企图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弱化别国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国家和民族观念。因此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否主动迎接这一挑战、战胜这一外来观念的侵蚀,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受教育者行为的价值取向。尽管网络有其优势,但在网络中仍有许多暴力信息、黄色信息和宣传西方政治色彩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如何对待网络上的信息,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网络意识、利用网络加强伦理道德、理想和信念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在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进一步加强政治观和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的教育。

总之,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趋利避害,自觉而主动的面对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尽快构建一个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A,2007年1月24日

快速教育论文例7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www.133229.Com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快速教育论文例8

微博,即微博客,是目前在网络中兴起的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根据互联网分析咨询机构“易观国际(AI)”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自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达到7500万,预计2011年将达1.45亿。相对于传统的博客或BBS文章,微博的内容更加简单,一般在140字以下,在文字方面对用户的要求也更低,因此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信息的传播也更具时效性。

高校学生由于思想活跃、信息传播和使用频率,因此对微博的接受比一般受众更快更广泛,许多大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参与信息交流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适时开通了官方微博,截至2010年12月,有90多所大学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微博在高校学生中迅速流行,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微博在网络中的应用特点

(一)信息流转的多元化快速化

由于“微博”以信息为背景,接近于实况性的平台,构建起了一个核心体系,即“微博”终端这种多元信息相互流通汇合为基础的网络、客户问的沟通新形式。这种快速流转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效利用了网络平台或3G手机的大信息量、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据此微博结合了信息的实时性、情绪的变动性、网络的便捷性,构建起了一个快速流转的多元信息群。

(二)传播途径的普适性大众化

基于“微博”构建于快速流转的信息网,其准入机制较低。从技术角度上讲只要具备简单的网络操作能力或具有网络功能的手机都能够把自己所想、所见的东西进行实时传播。从功能上讲,简单的操作平台,随性的交互信息体验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因此,这种低门槛的传播途径,对现代信息流转是一大新的课题,由于低门槛准入途径不便于跟踪和监控,也很难掌握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引导信息元是“微博”网络的重要问题。

(三)多元集合的信息传播平台

随着使用微博的人群迅速增加,以及微博信息流的高效率运转,微博的应用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微博的信息流来源渠道多元化,这些信息经过一个终端进行汇集,包括基于3G网络的手机平台、基于宽带网络的固定平台以及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平台等,促进了信息流转的高速度,同时实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多平台汇总的网络框架,构成了微博信息终端层,带来了现代信息的快速汇集。人们也从中体验到了信息快速传播的快乐,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方便和实用。因此,高效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功能成为微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极好,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较以前更加丰富,自我甄别力也更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单向灌输式,而通过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沟通、积极对话等互动式进行。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交流平台,通过140字的语言生动地记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的真实记录和表达,有效地打破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界限和距离感,通过微博,教育双方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思想、发表评论,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吐露心扉、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态有意识地发表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的评论,对学生加之有针对性的引导。利用微博交流,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间的隔阂,没有了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样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集中于课堂理论教育和文化活动等形式,学生总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动参与其中,很难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知识,这大大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微博最大的特征就是快捷和互动,大量及时、准确、生动、详尽的信息、浏览和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这反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微博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网络化时代弘扬个性化的特点,它通过简单易掌握的传播形式和个性张扬的特点,充分调动起了人们的参与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完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束缚,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多样化,使教育双方在表达观点、抒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网络时代的微博效应逐渐显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感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判断能力、提升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的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三、积极探索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主动探索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

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见证了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创新发展,也意味着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愈发宽广,方式愈发灵活,渗透愈发深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微博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微博环境是建立在交互平台上的,以信息流和多个信息元为基础。在这种新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已产生深刻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渠道,也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式工作形态。因此,主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认真了解以微博网络形态为主要渠道的工作新平台,把微博网络模式的面对面交流形态应用到工作中,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及时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二)积极构建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当前,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对高校来说,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网络平台,通过微博进行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对话,为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微博平台的搭建,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微博使用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好新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微博平台的搭建不仅要及时、科学、合理,还要维护和运作好微博平台。要通过微博创建大学自身的品牌塑造,更好的吸引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

(三)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可以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能够突破QQ群、BBS网络社区等传统网络群体的限制,即时地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用户手中。通过微博,师生间可以不受空间、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实现主客体间的信息实时传播与交流。也就是说,利用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可以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持引导讨论,让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这种讨论能使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克服面对面的拘束,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交流并获得提高,进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再次,在微博中使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将微博与各种网络工具结合,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借鉴利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同时,要利用微博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在信息传播中不仅要保证信息质量,增加内容的思想性,还要增加信息的流量和时效,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在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育对象进行平等性的引导和帮助。要通过改进教育宣传的语言艺术和方法,实现平等地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真正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四)以微博为平台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微博是基于网络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是网络信息交流的中转站和互动平台。当前我国高校文化教育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另一方面学校在文化教育的方式上也有待商榷。合理利用微博作为交互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基于内心构成和实际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利用微博平台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学校所制订的各类文化教育计划,甚至创造性地接受和传承文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1.

[2]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2011(5)

快速教育论文例9

The micro era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 reaction mechanism studies

LI Jun-zheng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Chongqing 400053)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micro-era"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should activ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era" follow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aw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 micro-era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微时代”。①目前,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而大学生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微”生活方式已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认知以至价值观念。“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果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人都能发出声音,人人都能被关注”的“微时代”,大学生这个处于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心理的群体,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②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但同时,大学生又最容易在这种看似隐蔽的虚拟世界里展示“真实的自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好可以很好的利用来进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

1.1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冲击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信息来源具有隐蔽性,信息价值存在多元性。每各个体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件事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连锁反应。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信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必须研究新情况、找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如不能牢牢占领这块阵地,势必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可控制性差,随意性强,如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只是疲于出现舆情后匆忙应对,也势必影响高校整体安全稳定。这就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机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的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空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的思考

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控制舆情、引导舆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一言来概括就是要“快”。近年来,舆情风险的处理应对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学会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则为正确处理此类危机提供了必要条件。

2.1 要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的构建创造先决条件

2.1.1 要在制度上为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同志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一定要了牢牢掌握“制网权”,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新局面。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就谈不上有切实可行的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制度是根本,有了制度的保障可以最大化的对舆情做到了解、知情、监控。通过制度的建立结合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必要的舆情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总结工作成果,剖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和借鉴意见。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和网络信息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信息有监管、舆论有引导、违法有追究,保证校园网等虚拟信息资源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1.2 要在组织上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各高校要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多部门参与联动,总体负责该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做到24小时有人监控。要将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吸收进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中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号召力强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发言针对性强的特点,对网上负面消极信息进行正确的跟贴、引导和处置。在具体工作中,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要本着“多防火、少灭火”的原则开展工作,预防为主,及时预见和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对出现的过激信息要及时正面指正,同时要结合“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有方法、讲成效的开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同时,舆情信息监控引导是也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学校要与时俱进的对学校信息员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时刻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2.1.3 着力培养“三支队伍”,抓住“三个关键”。

要跟上“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小、快、灵”的特点必须对应建立一流的管理队伍。当前高校应对舆情风险危机重点是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网络监控、舆情发现、舆情上报,扮演的是“预警员”的角色。二是骨干网络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一定的主流声音。对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校园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的事情,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来引导舆论,扮演的是“宣传员”的角色。三是核心网络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对论坛、微博、QQ群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舆论进行“技术性”的跟贴、发言、评论,从而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扮演的是“灭火员”角色。通过建好这三支队伍力争做到“关键时候人写、关键话题有人懂、关键阵地有人在”。

2.1.4 全面覆盖,搭建微时代下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学校特色的综合反映,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虚拟社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MSN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影响力。我们要让我们的网页内容更丰富、版面更灵活、想象更充分、特色更突出。要让学生喜欢来看,喜欢来听,喜欢来学习,喜欢来讨论。我们不能一味的唱“红”,要在万紫千红中突出我们的“红”,我们的主旋律,也就是要首先解决“吸引力”的问题,高校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学生愿意走进来那就成了摆设、空架子。同时我们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要使其覆盖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学生社团以及图书馆等全校公共服务场所,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在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政治心理特点和变化,提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为快速联动反应提供先决条件。

2.2 构建“五位一体、提前预防、以快制快”机制,科学处理舆情风险

针对“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集市式”特点,必须作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防止引发舆情风险。

一是构建信息互通机制。高校内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很多。上至世界上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下至校园内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微信、微博热议和传播的焦点。校园内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针对本部门获得的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信息要同步与其他部门互通,并上报学校舆情信息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备案。学校各部门得到信息后,据此可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舆论引导、舆情风险规避、监控等工作,防患未然。

二是构建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要建立舆情处置预案,一旦舆情出现便对症下药,迅速回应处理。要开展网络舆情结果分析,对网络舆情监测、调查情况进行汇总,研究分析舆情发生、处理、善后的规律和趋势。划分舆情风险等级,并针对各等级进行不同的工作流程划分和具体演练。学校内出现舆情后要根据预案要求进行等级评估,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按照预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置工作,可以做到时间快、效果好。

三是构建舆情处置多维联动机制。“微时代”下,舆情传播具有核反应堆式的特点。相应对舆情的处置必须进行多维联动,方能显现最佳效果。一是“网上监控”,完善分析机制。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队伍,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锁定信息发出源头,引导舆论,防止事态扩大,保证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处理。二是“网下调查”,完善联动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在监控中发现的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核实的工作合力。三是“网上引导”,完善反应机制。坚持“黄金24小时”原则,舆情发生后及时查明事实原委,向师生公布,着力化解和避免舆情危机;四是“网下处理”,完善反馈机制。通过调查核实,对反映情况属实的,进行及时纠错、公开答复,树立正面形象;对反映失实乃至诬告陷害的,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媒体热炒的敏感事件,通过新闻会、接受专访、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答疑解惑。

四是构建舆情处置教育警示机制。一是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要通过培训、案例等形式阐明舆情处置的重要性以及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后果,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校园舆情监控、处置工作的重视。二是要加强青年学生网上道德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同样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才能正常运转。④不能因为信息传播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让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树立法制意识,培育他们健康的政治心理。

五、建立舆情处置激励和科学评价机制。要做好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应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高校要全面考核网络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网络信息引导员等的德、能、勤、绩,特别是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大力表彰。要实现舆情处置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尽可能的同待遇进行挂钩,使评价机制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⑤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舆情监视和处置的科学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和良性运转机制,才能走近青年学生,贴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 孙芳.论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6.

快速教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33-01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已然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它在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为企业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新时期企业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也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抓住机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研究并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把握信息网络发展动向,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引导和文化保证。

1 充分认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是信息时展的要求。互联网在提供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各种思想倾向的言论,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抢占网络宣传教育的制高点,是新时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是新时期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互联网传播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企业宣传教育工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工作对外可以拓宽企业宣传渠道,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对内可以进一步深化学习型企业建设,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2 如何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企业宣传思想工作

(1)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企业对外宣传力度。网络宣传是企业对外展示的良好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网络可以低成本的对外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宽业务渠道,为企业建立一个对外互相沟通的平台。

(2)搭建思想沟通平台,建立信息调研网络系统。由于网络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职工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建立宣传思想信息调研网络系统,有利于思想动态信息的快速反馈,可以及时、准确了解职工思想动态,依据形势变化做出正确决策。

(3)把网络建成重要的政治理论学习阵地。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实时交互、空间广阔、多媒体运作等特点,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网络的特点,使政治理论知识以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形式展示出来,提高职工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把原来的强灌输、被动化教育转化为自主理性思维和自觉学习活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4)建立由点到面的实时宣传通讯平台。现阶段,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进行信息传递。手机自带的短信功能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它在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3 加强网络宣传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应注意六个方面问题

(1)要紧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工作原则,把宣传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激励斗志的作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增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从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网络宣传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必须要坚持联系实际,要经常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使网络宣传思想教育阵地能够更加贴近干部职工,服务于干部职工。

(3)加强阵地建设与传统宣传思想教育方式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不能丢弃那些好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勿视 “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能只注重在网络上开展工作,抛弃了传统的会议和课堂系统灌输、个别谈心等工作方式。因此要防止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全盘网络化的倾向,必须坚持运用现代化手段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