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9:24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1

实践教学是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形式之一,是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正逐步被列入高校学生的课程内容。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行为因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减少这些差异,充分发挥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观察提问、处理信息、交往合作、总结评价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行为得以跟进,并产生实际效果。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提问

把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观察提问是人的行为习惯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成功人生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施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为此,善于观察提问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敏锐的观察提问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观察提问效果呢?明确任务、调整方向、理清顺序、勇于质疑是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的基础。观察的策略有重视设计观察步骤、全面观察、变换观察视角、分析观察信息、评价观察成果等,通过这些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主动求知、合作进取、探索创新的技能品质。而这种技能品质的形成,不光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行为发展的问题,行为经过训练发展为习惯,习惯形成了也就标志着技能品质的形成。如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提问,一旦遇到问题,便引导学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经过提问到探究再到释疑直至出现新问题时,再经过提问到再探究再释疑,这样多轮循环,就能给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善于处理信息

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善于处理信息。处理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收集和整理资料,二是采集和处理数据。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方面,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获取资料的能力,资料通常有以下种类和情况:文字资料如书籍、报刊等,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资料主要是一些与他们已有知识发展水平相近的资料;实物资料如历史学方面的文物等;以访谈形式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话记录下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口述资料,还有照片、人物肖像、绘画等;统计资料如观察记录、群体调查及某一方面的数学统计等;音像资料如电影、电视片、MP3等;网络资料如登录有关网站获得的下载资料。二是资料的查找与处理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取按书名或篇名、作者、课题、出版时序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可充分利用文献目录、索引和文献等检索期刊,也可请有经验的专家指导;根据拟定的课题确定访谈对象,设计与课题研究关系密切的问题的能力以及登录相关网站后下载网络资料的能力。三是资料的整理与使用能力。资料的整理大致要经过筛选、鉴别、核实、统计等过程,收集来的资料要去掉那些与课题无关的信息,选出那些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的信息,资料经过核实后,还要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挖掘其中潜在的价值,赋予资料以新的生命。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就到了应用阶段,即用资料来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应遵循资料的可靠性、有效性、充分性、典型性、时间性原则,尽可能用多种类型的资料,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避免处理资料中的主观性、随意性。

在采集和处理资料方面,采集和处理资料的一般步骤是采集原始数据分组整理列表图示描述分析解释结论。这一过程要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调查和实验采集数据并剔除无关数据和不完整、不客观的数据,然后进行图表统计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再利用数据对事物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情感是为学生实践教学创设的情境。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培养、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确保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开放性教学,比如教师公布一些实践教学的课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实践教学小组,策划选题、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提出不同的学习思路。教师评阅后,通过师生讨论,确定实践教学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教学方案,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二是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式任务团队完成等新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如开展各种论坛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办活动学习),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进展,提高学习自主和独立研究能力。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可到生产企业中真题真做,与毕业考研和就业紧密联系等。

三、引导学生善于交往合作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大学生虽然还未走上社会,但为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交往经验,为此需要在他们还未走上社会之前便进行必要的引导,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引导载体。实践教学是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较强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重重障碍,需要与同伴交往合作,获取他人的帮助。引导学生善于交往合作的训练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在确定了教学课题后,应指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教学环节中,收集信息,整合处理,以期得出结论。二是一个有序的组织,即使是小到几个人组成的实践小组,要想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建立起稳定而科学的协调机制。合作的关键是建立共识,形成向心力,即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自愿组织在一起,立志为实现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三是人际交往有主动、被动、互动等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争取主动,对同学、对老师、对有关合作单位等都要主动联络。这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联络的方式有口头、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博客等,联络中应尽量注意程序符合规范,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在交流与合作中,互相信任和理解是愉快合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善于与多种性格的人打交道,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在合作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提高交往能力的机会,如举办演讲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中最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口才非凡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是适时、适量、适度,掌握这个原则并努力锻炼就能成功。为此,在实践教学中就要敦促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他们持之以恒,刻苦训练,表达能力就一定能增强。如通过募捐、义务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融合能力。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与人交往,并不是只具备交往礼仪就足够的。还需要具有融合能力,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在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自己、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大大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评价

实践教学中的总结评价,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具体地总结实践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找到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总结是一种重要的科研类型和方法。经验总结,指的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学习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学习现象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有效的科研方法。评价是高于总结的,总结仅仅是已有学习活动经验的反映和概括,评价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证学习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善于总结评价是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结评价必须重视对过程的总结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总结评价,做到这两者的结合:一是要有总结评价的学习态度,例如能否主动地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能否积极合作,能否积极地征求、听取、采纳他人的合理建议等。二是要有较高的总结评价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活动中是否有怀疑的态度,能否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基本的设想和方案,是否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是否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等。三是要把握好总结评价活动过程的规范性,比如在活动开始是否善于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否提出了尽可能多的假设,设计的方案是否相对科学且具操作性,是否能揭示出这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等。

总结的形式或步骤一是做好学习纪录,二是写好学习后记。评价主要指自评,即学生把自己作为学习活动评价的对象。通过自评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作出明晰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因评价涉及价值判断,评价也就应进一步深挖,比如回答“我这样学的动机是什么”“我所拟定的目标是否合适、清晰”“我的学习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这些目标是自己能动达成的还是教师直接授予的”“我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应或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水平”“我采取了什么样的机会让自己独立学习”“这种独立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等,如此,评价才能进入元认知的领域,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能够有效地监控、调节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教学的活动,从而形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2

明确的报告主题:选择报告的主题应当独特且鲜明,报告的主题应当尽量做到小而精,切记宽泛空洞的实践主题。好的实践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所在,整篇报告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层层递进。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3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4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钱峰 15小时前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关于2010年暑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

所在学院: 外语学院 学生姓名: 钱峰 学 号: 0920307101 指导教师: 职务/职称: 实践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 实践日期: 2010年 8月1日―― 年8 月 31日 单位联系人: 钱卫明 联系电话: 0512-65070871 13771993200 关于2010年暑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

实践目的:今年暑假,我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进行了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运用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中,我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唯亭镇镇府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社区居民之中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居委会又设立了社区图书馆,社区老人娱乐会所,增加了乒乓球,健美操,老人舞蹈等体育项目,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实践内容: 梦想是船,动力是帆,实践在海洋,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正是乘着梦想之船,扬着动力之帆,在那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上探索,而这一探索就是在居委会实习的短短一个月。实习的日子是短暂的,但却是精彩的。 这次我的实习地点是在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 实习期间,我主要帮助社区居委会整理撰写创建文明社区的材料。整理档案资料,把管辖范围内的各大家园住户资料通过电话访问或上门访问做一番全方面的调查。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参加街道办召开的会议,负责完成会议记录,写工作总结。负责管理宣传栏内容,向社区居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常识,每天留意各大报刊重大新闻并撰写读后感。成功的策划组织了一场由中小学生组成的法律知识竞赛。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尊敬和好评,得到同事的一致赞同。 此外,我还收集在本社区的孤寡老人数,并上门慰问,带给老人慰问品及抚恤金;担任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对于图书的借还以及保养负责;担任前台接待员,接待来访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实践结果:整个实习期间,我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兴奋好奇到无聊懈怠到自责反省到努力探寻到疲倦但欣慰充实,实习结束却仍意犹未尽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兴奋期待充满我的心胸,但随后的仅仅帮他们整理资料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到有些无聊,随即而来的自责感让我反省,让我明白,不能这样庸庸地过完实习生活,于是乎,我努力地探寻我能搜集到的资料,尽我的能力去认识了解这个社区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找出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后半段的实习生活是疲倦的,但是我却倍感充实。从一次次的探寻努力中,我汲取了知识和养分。即将结束实习的时候,我感觉心情沉重,我对居委会有一股很强烈的依恋之情,因为我还有些疑惑没有搞明白,还有些资料没有收集,还有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做。 实践总结或体会:事情看上去是简单的,琐碎的。但是这些却与千千万万的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者密切的关系,为政府做好最基本的宣传工作和沟通工作。维持社会的治安,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居委会的功劳不小。居委会最接近社会的底层,最能体会人民的疾苦,又是最能反映人民的心声,最好地为政府投来最深切的慰问,为政府最快地表达有关的法律法规。居委会虽小,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不要以为,办公室生活就是“一杯茶和一张报纸”,居委会工作看似没有什么大事,但是每天细小的“琐事”不容你有半点差池,而机关里的报纸最多,但并非供娱乐所用,而是让领导干部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安乐,政府政策,国内外大事,只有这样在开会的时候才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为民办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一个月的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5

1.为什么要开展综合实践这门课程

首先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而培养不出老板?与此同时,我们也感知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多的是高分低能,随着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与教育或课程,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工作者,必须要思考课程以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而综合实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的备受关注的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体现三方面

2.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生活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2.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变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的左右下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后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开展学习。

2.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3.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不能不上的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与指导

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环节。

4.1准备阶段,也就是开题,由老师创设情境选择活动主题到分析大主题,最后确定主题,接下来小组分组分工拟定方案、制定计划,时间为2到3课时,显题的关键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而且要易操作(第一阶段2-3周)

4.2活动的实施阶段,根据学生拟定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需要学生的调查采访等,这个环节有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及讨论交流。(第二阶段4-8周)

4.3展示交流、评价总结阶段,如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实物、手工、手抄报、资料夹、视频等,并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而教师课程实施中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指导才是有效指导?教师指导的基本内涵与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实践探究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哪些方法与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指导怎样做到有效,有以下要求:(1)适时指导。无论多复杂火箭弹的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都是以上所讲的三个阶段进行。在活动准备阶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资料,在实践活动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最后阶段,及时重点指导如何整理、展示、如何评价自己及同伴。(2)适度指导,从某种意义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它的全过程应该发挥学生的全体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题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适当指导,只有适合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活动过程需要以及全过程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指导,才可能是适当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的收集资料包括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

事实资料是指通过访谈问卷,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获取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访问表,问卷调查表,统计图表和观察日记及图片等,文献资料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途径收集的资料,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6

高等学校的实习管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尽管是两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而言,这两项工作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和形成的各种信息材料,包括年度实习实践计划表、年度实习实践总览表、学期实习工作安排意见、教育实习工作条例、教育实习花名册、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表、各院系的实习总结、优秀实习师生表彰文件、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经费使用暂行标准、各专业实习成绩登记表、每学期对实习基地进行投入建设的原始材料、各实习基地情况的有关资料等等,经过一定程序,相当大的一部分会转化成教学档案,成为实习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进行实习管理、促进实践性教学、提高实习质量的信息资源。

二、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实习档案的归档工作

所谓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这一社会现象全面、完整的认识,它包括对档案的作用、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正确了解和判断。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档案专业人才数量少,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校实习档案的管理人员往往并非专业的管理人才,也没有受过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一般是实习实践管理人员同时也兼有实习档案的管理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档案意识,很可能造成某些实习档案材料的遗失和空缺。比如,有些学生要求回家实习的申请,只有一页纸,如不及时归档,稍有疏忽就会丢失;有些实习照片拿去办展板后,不及时收回,也会遗失;有些院系实习结束后,忘了写实习总结,如不及时催收,会造成实习材料的空缺。诸如此类等等,都会破坏实习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给实习档案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档案意识,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从点点滴滴做起,把每一份实习资料及时归档,以免造成资料流失。

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档案材料,丰富实习档案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实习工作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师范类实习一般坚持就近的原则,收集实习档案材料相对比较容易和方便,只要档案管理人员多捕捉有关实习工作的信息,勤下实习点,就能够获得丰富的实习资料,如建立新的实习基地举行的挂牌仪式,实习开始前召开的实习动员会,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实习检查,实习结束前各实习学校召开的实习总结会,还有实习生为实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英语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等等,都能够从中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和照片资料。

非师范专业的实习专业多,分布广,区内、区外,甚至国外都有实习点,如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就在日本进行。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单位有工矿企业、行政机关、报社电台、旅行社、宾馆酒店等等。实习科的工作人员要想直接获得这些专业的实习档案材料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各院系及实习生提供。这样一来,做好各院系及实习生的工作,使他们提高档案意识,重视实习档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各院系有用的实习档案材料不被遗失,并及时送交实习科归档,保证实习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实习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制定出适应本部门自身情况的规章制度,明确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和内容,把具体任务归纳到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制度一经颁布,就要狠抓落实,按章办事,促使档案人员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只有利用制度来规范行为,指导工作,才能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档案材料流失,档案工作被动的局面,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三、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中心工作,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的行政管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通过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统计、保管、检索、编研等工作,对行政管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对高校档案人员的业务要求已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新的工作方法。以前的档案工作,技能比较简单,以手工操作为主,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办公系统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方式和进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通,使得档案室不再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网络系统。这种变化,要求高校档案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

(3)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发展基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经济,高校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人才的摇篮,决定了高校档案人员必须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政治学习、加强专业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实习档案的作用

高校实习档案一种信息资源,既服务于教学、科研,又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开发作用,适应新的形势。档案工作的存在和发展,是由档案的作用决定的。要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档案服务工作才能实现。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档案保存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因此实习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提高服务意识,除做好实习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目、保管等基础工作外,还应改善各种服务手段,如档案阅读服务、档案外借服务、制发档案复本服务、制发档案证明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档案咨询服务等,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大力开发利用实习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有的作用,使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7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要正确把握其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关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理论依据:全面生产理论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前提。从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理论的区别所在。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明确的指出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物质生产的条件是其研究的出发点。

2. 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得出人类要能够生活下去,就必须要生产,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首先进行的生产。

需要的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又会促进新的生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对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二方面的生产。

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既包括了他人生命产也包括了自身生命的生产,而自身的生产是指通过劳动而达到自身生命的生产,而他人生命的生产就是繁殖。“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社会关系的生产,人自身生命的生产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他人生命的生产表现为社会关系。通过他人生命的生产就延伸出了社会关系的生产。

精神的生产,“只有在现在,在我们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有意识。”

(二)全面生产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全面生产理论中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得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实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转向。

2. 全面生产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生产理论启示我当今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全面整体的推进,不能够片面发展。只有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其它方面的生产,在全面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对全面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在理论上丰富了全面生产理论

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资料生产、需要生产、人的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在新时期的新体现,把全面生产理论落实到了实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在实践中丰富了全面生产理论,使全面生产理论在新时期的到了新发展。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社会发展的战略总布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实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制定最终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位文明建设共同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中。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位一体总布局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体中,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体现了社会整体发展思想

五位一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慢慢形成的,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形成,到十五位一体的形成,可以清楚的看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一个从不完整走向完整,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整体发展的过程。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正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是在社会整体发展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是社会整体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

(二)整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发展,而是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社会是一个整体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组成,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整体发展。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各方面全面协调整体发展,每一方面的落后都会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所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整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8

实践目的:今年暑假,我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进行了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运用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中,我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唯亭镇镇府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社区居民之中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居委会又设立了社区图书馆,社区老人娱乐会所,增加了乒乓球,健美操,老人舞蹈等体育项目,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实践内容: 梦想是船,动力是帆,实践在海洋,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正是乘着梦想之船,扬着动力之帆,在那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上探索,而这一探索就是在居委会实习的短短一个月。实习的日子是短暂的,但却是精彩的。 这次我的实习地点是在唯亭镇夏亭家园居委会。 实习期间,我主要帮助社区居委会整理撰写创建文明社区的材料。整理档案资料,把管辖范围内的各大家园住户资料通过电话访问或上门访问做一番全方面的调查。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参加街道办召开的会议,负责完成会议记录,写工作总结。负责管理宣传栏内容,向社区居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常识,每天留意各大报刊重大新闻并撰写读后感。成功的策划组织了一场由中小学生组成的法律知识竞赛。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尊敬和好评,得到同事的一致赞同。 此外,我还收集在本社区的孤寡老人数,并上门慰问,带给老人慰问品及抚恤金;担任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对于图书的借还以及保养负责;担任前台接待员,接待来访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实践结果:整个实习期间,我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兴奋好奇到无聊懈怠到自责反省到努力探寻到疲倦但欣慰充实,实习结束却仍意犹未尽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兴奋期待充满我的心胸,但随后的仅仅帮他们整理资料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到有些无聊,随即而来的自责感让我反省,让我明白,不能这样庸庸地过完实习生活,于是乎,我努力地探寻我能搜集到的资料,尽我的能力去认识了解这个社区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找出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后半段的实习生活是疲倦的,但是我却倍感充实。从一次次的探寻努力中,我汲取了知识和养分。即将结束实习的时候,我感觉心情沉重,我对居委会有一股很强烈的依恋之情,因为我还有些疑惑没有搞明白,还有些资料没有收集,还有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做。 实践总结或体会:事情看上去是简单的,琐碎的。但是这些却与千千万万的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者密切的关系,为政府做好最基本的宣传工作和沟通工作。维持社会的治安,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居委会的功劳不小。居委会最接近社会的底层,最能体会人民的疾苦,又是最能反映人民的心声,最好地为政府投来最深切的慰问,为政府最快地表达有关的法律法规。居委会虽小,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不要以为,办公室生活就是“一杯茶和一张报纸”,居委会工作看似没有什么大事,但是每天细小的“琐事”不容你有半点差池,而机关里的报纸最多,但并非供娱乐所用,而是让领导干部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安乐,政府政策,国内外大事,只有这样在开会的时候才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为民办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一个月的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58―03

虽然哲学界对实践负效应问题的关注是最近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缺少关于实践负效应的论述。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己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大量的发人深省的论述。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但是,如果说实践负效应指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阻碍甚至威胁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结果的话,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己经提出了“实践负效应”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使用的“出乎意料的影响”所表示的就是“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的内容。以下分几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论述做一概括梳理。

第一,实践负效应的具体表现。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领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但是,异化劳动却使自然界、人本身、人同人相异化。因此,人越是努力劳动,越是丧失自己的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丧失自身的“类本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践的负效应从各个方面威胁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但谈到了“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而且谈到了“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并指出由于难以预料到这些影响,常常导致“我们预期的结果”被取消。因此,虽然实践的负效应问题在今天才变得十分突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的分析中,早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较为丰富的论述。

第二,实践负效应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效应不同于实践活动的结果,前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实践活动结果的某种价值关系,而后者仅仅是实践活动造成的某种事实状态。因此,当我们说某种效应的时候总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主体会表现为不同的效应,这就是实践效应的主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实践负效应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承担这种负效应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资本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恩格斯也指出:“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这一情况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机器的采用。”

第三,实践负效应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他们总是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加以肯定的。对于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任何伟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还是科学实践――,他们都高度赞扬其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任何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代价的,这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法。马克思曾经在肯定的意义上援引黑格尔的看法,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并进一步指出,“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恩格斯在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中曾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瘾,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这也就是说,实践的正效应和负效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代价总是相互伴随的,实践负效应的产生、发展的代价的付出是无法彻底避免的。那么,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认识论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两个方面做了分析。

第四,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认识论根源。实践是人的能动活动,这种能动性一方面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和利用为前提,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活动“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总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人类总是无法完全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产生的长远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与最初的目标相冲突的结果。对此马克思总结到:“……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而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导致了不可预料的负效应。首先,就我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来说,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其次,要预见我们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困难。“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那末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就困难得多了。” “当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时候,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却因此制造出使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美洲的土人逐渐灭种的主要工具。后来,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社会根源。实践总是社会的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社会关系的状况必然影响着具体的实践活动目的、进程和结果等等。因此,在揭示了实践负效应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实践负效应的产生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完全。”在资本主义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各环节都是作为资本的增殖过程而相互衔接和运行的;商品作为生产过程的结果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和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遍的利润,他就心满意足,不再去关心商品和买主的情形怎样了。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如此。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岩石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论述大工业和大农业问题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负效应就是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一一土壤和工人。

一般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分裂和对立使得整个社会不能合理地占有生产力并控制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成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重要根源。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运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更需要在整个社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通过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实践负效应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和克服的途径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克服今天面临的发展困境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总的来看,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负效应,用来克服负效应的实践活动又会导致新的负效应,这将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学会对实践活动本身的调节和控制,从而能够越来越减少实践负效应。这应该是我们看待目前的实践负效应的基本立场。但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又有特殊之处,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严重性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是在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产生的。由此看来,它的产生主要不是由于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所导致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说到底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对生产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不相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除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会的范围内合理占有生产力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阶级分化和对立相当严重的社会,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其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不相称的。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恩格斯在1883年3月致伯恩施坦的信中也指出,技术革命将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却愈来愈不能胜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分化作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社会根源,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突出。

第五,克服实践负效应的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负效应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人类越来越能够减少实践的负效应。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大农业之所以导致了严重的负效应,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实现对社会生产的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423.3

本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GHB[2014]SYX15)“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成果。

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指定的领域,而是学生从自身活动背景中或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因此,综合实践课活课程的评价有其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为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以发展的观念进行评价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点进步,一点经验,一点教训,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料,评价工具、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均需要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整合发展出发,在实际评价中,强调多元参与,反对一元定性,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价值观、情感、认知的变化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发明、小设计、心得体会、研究反思等都是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综合性依据;各种有利于检测和促进学生素质整合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各种真实记载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足迹的数据、实物、模型、图表、证书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收集的资料。

二、对成果的自我评价

1.找准切入点,提出问题

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收集信息、调查、观察、整理、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并养成探究的学习方法。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得,使学生对以前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人、事、物、景、现象……产生了思考、发生了兴趣,直至形成一种问个“这是为什么?”、“这样做行吗?”的习惯。然后通过合作或独立的操作,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产生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成为了社会人,学会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得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被解决,即“我能行”,也包括老师的、家长、同学的帮助。如五年级4班刘晴同学的《电磁炉上的炒锅稳定器》获“航天杯”第29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小学生科学竞赛项目技术与设计)。此作品就是刘晴同学在平常帮爸妈做家务劳动中引发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最终形成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大赛现中经历了“素质测评”、“技能测试”、“封闭问辩”、“公开展示”这样的展示平台之后,一定会影响刘晴一生的成长的。所谓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价值就截然不同。

2.搜集、整理资料的策略

搜集、整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获取丰富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资料的搜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如看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实地考察、观测、拍照、摄像、调查采访等。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其三,对于学生很难得到的资料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购买、复印和实验体验等方式获取资料。资料整理分两步进行。第一,指导学生按资料的呈现方式将资料归类、保存,并标记。

3.成果展示交流的策略

成果展示交流既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在展示中树立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认真、灵活。展示形式,力求恰当。成果展示具有开放性,应动静结合。对内是指向本组本班,对外是指向学生、家长、社会。静态的如文字材料、绘画作品、模型等,动态的如演讲、节目、讨论、演示操作过程等。教师指导要适可而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内容,自然真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但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三、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功能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1.行为与技能评价

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短期目标,并设计评价表,对学生的行为与技能进行测量与评价。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可记录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的体验等,它包括观察日记、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搜集到的资料、作品、结论、自己的感想、别人的评价等等。

3.成果性展示评价

成果性展示评价可以综合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周进行展示,成果展示与交流可采用学生的制作、绘画、文章、展板展示以及口头演说、现场答辩、班组讨论等形式。

4.家长欣赏性评价

家长欣赏性评价使孩子获得真实体验。因为家长也是参与者,评价也就具有了真实性与权威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深刻了解,能够扬长避短的、褒贬贴切的对整个过程给与评价的。

5.搭建平台,展示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