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7:24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1

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句都有哪些!

重阳节经典诗句,你还记得多少?

九日登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其二《秋登万山寄张五》重阳节的诗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重阳日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只有饮酒方能尽兴,“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咏菊花的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明星,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长于贵族之家,中经金兵入侵,丧乱亡夫,晚年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流浪生活。她的作品,形象鲜明,感情细腻,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影响很深。她的重阳节的诗句《醉花荫·九日》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丈夫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情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云雾在愁,天地在愁,永日的愁闷,凉意袭人之愁,人体憔悴之愁,东篱把酒浇愁——真个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情所感,为艺术魅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晏几道(约1030一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之子,其词风婉约,多伤感情调。他的重阳节诗词《阮郎归》写的是重阳日对故乡的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上片写秋天景色,天气渐渐寒冷(露成霜),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下片写赏菊饮酒时感伤的情怀,“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在现代,重阳词佳作,首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1893--1976)写的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2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富庶、军事强硬、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强盛的国力、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境界宏阔、意象丰富的唐诗。

唐代西北边疆有许多著名的关隘,其中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政治、外交作用,在西北关隘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阳关与玉门关即成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门户,因而在唐人心中拥有独特地位,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型意象。

本文选取西北边疆一南一北扼守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阳关、玉门关,并对其典型意象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讨其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亦可观其在历史、地理、军事、边地民俗风光、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阳关、玉门关的历史沿革

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玉门关,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谓小方盘城。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戈壁滩上。与西南的阳关,同为中西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1]“阳关,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2]两关为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当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作用。

二、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分析

阳关、玉门关距中原悬远,因而成为荒寒、绝域的象征。在唐人心中,出阳关则无故人,入玉门则进中原。在唐诗中,阳关、玉门关已不再单纯作为军事关卡存在,而成为特定的边塞意象,蕴含着唐人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全唐诗中,提及阳关的诗作有46首,提及玉门关的诗作达127首。这些诗作大多与边关战争、边地苦寒、域外风情风貌以及建功立业、征人思归、民族融合等内容密切相关。阳关、玉门关不仅在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有仅出一笔,便意蕴丰富的表达效果。随着相关诗作的传颂,其“典型”意象及象征意义逐渐树立起来。

(一)浓重的汉家情结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气势恢宏的时代环境激发了唐人强烈的自信心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唐边塞诗人汉代情结浓重,崇汉代军事之神威,羡汉家英雄之英武。汉朝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代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唐人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溯源历史,汉之盛世威武与唐人精神风貌不谋而合。汉有匈奴之侵扰,唐有突厥、吐蕃之威胁。共同的边疆形势亦为唐人汉家情结浓重的原因之一。汉代突击匈奴,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如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等人。唐代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对这些汉家战斗英雄情有独钟。唐人尤其崇尚班超,立志学习其投笔从戎,归身军旅,以实现建功封侯,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汉书》班梁列传有言:“(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封为定远侯,邑千户,可谓功成名就。然“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亦上书发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请求。可见玉门关自汉以来,就不仅仅是内地通西域的边关要塞,而成为人们心中家乡与域外的界限。在唐诗中,有大量诗篇引用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借汉家英雄之事,以抒一己之怀。既是诗人报国立业的象征,亦表达了边塞军旅征人渴望荣归故土之追求。如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超为实现大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投身西域二十余年。虽终获成功,然中国历来君臣观念深重,乡土情结浓烈。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终以为统治者赏识,封侯荣归故里为个人价值之实现。年老的班超久在绝域,虽功成名就,然对中原之思念却成为其最后寄托。由于玉门关距中原距离遥远,自古在人们心中,出玉门则代表出国门。因而“生入玉门关”不仅体现唐人深厚的汉代情结,同时亦继承班超建功立业、思归故里之情感,融入复杂而悲壮的感情基调。

唐边塞诗中,玉门关已成为绝域、苦寒、悬远的代名词。“生入玉门关”做为其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可表达报国之坚定,亦可抒苦闷、哀怨之辞。

(二)阳关送别

唐王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空前频繁。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南路关口,唐人或出使、或游历、或经商,多经此而行。出阳关则入茫茫戈壁、荒寒大漠,将要面对不同的地域风貌、风俗民情。对于出离阳关之人,域外代表着功成名就、为国建功,也代表着陌生、孤独、荒凉、凄楚与艰辛;对于送别之人而言,友人出阳关则亦如出国门,从此也许再无相见之日。古人十分重视送别,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关口,成为送别诗的典型意象。自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始,阳关正式作为“送别”的代名词而存在: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创作年代应在安史之乱前,为王维送别友人赴西北边疆而作。朝雨如丝,杨柳依依,风光如诗如画,让人留恋,不忍却要面对离别。酒过三巡,友人不得不出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道出诗人对友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再吃一杯酒,西出阳关也许就再难相见!饱含眷恋、担忧、关切与一路珍重的祝福。“本篇谱入乐府,当做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3]其后,唐代众多文人都在其诗作中化用该诗。如白居易《答苏六》:“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谭用之《江馆秋夕》:“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以及张祜《听歌二首》“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阳关及阳关曲遂成送别之辞。

(三) 报国壮志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唐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形成了唐人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自唐建立之初起,边战就未停歇。北有突厥,西有吐蕃,东北有契丹,它们与唐王朝时战时和。唐代统治者重视军功,整个社会形成崇文尚武的时代精神。唐代文人渴望求取功名,多寄希望于出塞远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因而靖除边患,建功塞上,立志报国的边塞诗成为唐诗中最为慷慨雄壮,气势宏大,恢弘豪迈,纵横跌宕的部分。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该诗为送别诗。诗人鼓励友人刘司直赴边建功,同时亦表达了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前四句,诗人点明友人赴边所行之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漠、沙尘,偶尔天上飞过几只大雁,长路漫漫,却难以见到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借历史典故颂扬当年汉使不畏艰辛,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将西域物产、文化带到中原,借此勉励友人建功立业。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明确点出诗人渴望国家强盛,不必以和亲的软弱手段谋求和平的愿望,是对友人成就宏图大业的希冀,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想要远赴边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四)边战之苦

在唐边塞诗中,展现将士戍边之苦,征战之艰的作品亦不在少数。连年征战,边地的荒凉,离家的苦闷,生死不卜的命运带给戍边战士的是不满、苦闷与悲愤。李颀《古从军行》以流畅奔放,慷慨悲凉的语调展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此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表现了边塞征戍生活的单调艰辛。此诗采乐府旧题,以古喻今,借汉讽唐。该诗前四句虚实结合,展现了戍边将士紧张而单调的生活。首联采用互文的修辞方式写出将士们日日夜夜观测敌情,饮马交河,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的紧张情形。在茫茫大漠之中,与将士为伴的,除去狂沙乱舞,就只有打更的刁斗。第四句中的公主为细君公主,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其在漫漫路途中烦闷,因而弹琵琶以娱乐。当年细君公主出塞犹赖琵琶以抒幽怨之情,将士之怨情又何以诉说?诗文以用典的方式突出边地生活的单调艰辛。万里戈壁天苍茫,气候异常恶劣,人烟难觅,有苦难言。大雁哀鸣,连胡人听之都惨然,莫说中原将士。诗句情景交融,边塞风貌尽显。诗歌借汉讽唐,暗刺统治者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同时写出战士有家不能归,只得在边地死战的悲苦命运。将士出生入死,换来的只是葡萄进贡朝廷,供以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享乐而用。葡萄乃西域之物,将士死伤无数换来统治者的优越生活,该句虽讽刺之味浓重,亦展现了西域与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遮玉门,则将士不得入,可见玉门关作为交通要道及内地通西域关口的重大军事作用。

(五)思乡、闺怨

唐代战事频繁,兵役繁重,防御线长,许多战士甚至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长久而繁重的兵役使得家人远别,夫妻分离,思乡、闺怨诗因而成为唐边塞诗中感情最为真挚、浓烈的部分。北走玉门、西出阳关,“出塞独离群”,意味着离家塞外,远别亲友,踏上孤独的旅程。崔《折杨柳》: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落絮缘衫袖, 垂条拂髻拨。

那堪音信断, 流涕望阳关。

该诗是一首典型的男性代言体闺怨诗,作者模仿女子口吻,写出丈夫出征已久,一去阳关之外,便音信难通的现实。诗人以女性之口吻诉衷肠,实则写身在阳关之外的男子,盼望着能将域外的消息送至亲友,奈何关山路远,音书难托的悲哀。

阳关诗中,闺怨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刘氏云《有所思》为阳关闺怨诗中极为著名的女性自言体闺怨诗:朝亦有所思, 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 霭霭浮云飞。浮云遮却阳关道, 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 桐花落地无人扫。

妇人无时不刻思念着远在阳关之外的丈夫,登高远望,无奈山高路远,浮云遮望眼。井边已生青苔,可见丈夫离家之久。梧桐花落满地,也懒打扫,妇人之愁思尽收眼底。“相忆不可见”,中原内土的人们思念边关亲友,而阳关,成为“阻隔”他们思念的屏障。在此,阳关已非实指,而成为“绝域”、“思念”的代名词。

(六)边地风光

唐边塞诗境界宏阔,瑰丽奇伟,无不体现塞外独特的风物、风光,以及内地与西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其中,岑参诗即为典型代表。岑参三十五岁跨马西出长安,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再度出塞,至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两次出塞经历,让岑参得以写出大量传诵千古的边塞诗,如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优钵罗花,梵语音译,义为青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佛书中多用以比喻人眼目。”[4]该诗序提到“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领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可知该诗作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时岑参尚在北庭。白山指天山,赤山指火山,意为在天山之南、火山之北生长着美丽而有异香,却不为人所识的奇花异草,可惜这样奇美的花却生在荒寒的西域,没能长于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将其移至官署之中,以涤尽污秽之气。该花婷婷独立,不与众花草为伍,淡定自若,不同流合污。这样高洁清雅的花,若献于君王,必定可以为一室增辉。只叹山高水长,阳关路远,无法送达君王的身边。该诗选取了西域独有的天山雪莲作为吟咏的对象,暗寓兴寄,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渴望君王慧眼识才。

王维诗《送刘司直赴安西》中“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句则写出了西域与中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提到:“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5]苜蓿、天马、葡萄原产于西域,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征伐大宛取名马,马喜吃苜蓿,苜蓿与葡萄种遂同西域使节进入中原。

综上所述,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价值而成为唐边塞诗的典型意象,其诗作与报国壮志、边战之苦、思想闺怨以及边地风光风貌紧密相连。然而玉门关与阳关又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在诗作中展现不同的风貌:阳关诗多与送别、闺怨相关,诗风哀婉、瑰奇、壮丽;玉门则多与报国、边战相关,诗风大气、悲壮、苍凉。

三、结语

阳关、玉门关作为扼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从设立之初起即成为军事意义上的共同体。文学其本身虽艺术性多于写实性,然唐诗乃唐人亲历亲为所作,为唐人写唐事,能够更为鲜明、生动、直接、真实的展现唐时社会风范以及唐人心理。从诗歌入手,将“两关”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分析“两关”体现出的共同的文学意蕴内涵,塑造出“二关”在唐诗中较为完整的地方文化印象。也能从另一层面为研究“两关”的历史、政治、地理、军事、边防以及北部边地历史、地理、风俗、风情等方面提供宝贵的材料。阳关、玉门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 而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注释: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638页

[2]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133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13页

[4]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241页

[5][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7301页

参考文献: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3]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

[4][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3

《牡丹亭》是明传奇经典之一,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也从未间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学界二十世纪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艺术特点研究分为戏剧冲突、风格、结构、语言、声腔等。[1]而在“语言”方面也并未实质性涉及用典现象。进入新世纪,研究者也大都在以上的角度论述。学者刘颖的《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中的辞格研究也仅是涉及到用典现象。[2]本文以学界根据典故内容将“典故”分为“事典(古代故事)”与“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两类为标准,结合汤显祖运用典故具体的方式探析。

一、《牡丹亭》中事典分类探析

事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稽古”即“援引古人的事迹……”。[3]笔者依据在语言使用中其具体使用形式,将事典分为情节类事典和词语类事典。

(一)情节类事典

所谓情节类事典,指的就是将事典概括成大概情节的故事,主要就是交代人物,发生的事情,这又有单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与几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之分。

1.【前腔】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第五出《延师》)

“鲤庭趋”出自《论语・季氏》,孔鲤敬畏父亲孔子而快步经过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以“鲤庭趋”指子妇或学生受教。此外,这种运用的还有“朱N引鹿”、“祖龙飞鹿走中原”、“玉真重溯武陵源”、“嫦娥窃药”、“画屏人踏歌”“柳抱怀”等等。

2.【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谢女班姬女校书。(第三出《训女》)

“谢女班姬女校书”是两个典故的综合运用。谢女指的是谢道韫,晋谢安侄女,聪慧有才辩。“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4]因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世称谢道韫为“咏絮之才”。

班姬,即班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昭博学高才,续写班固未成《汉书》。班昭曾为皇后及诸贵人做教师,号曰“大家”。此外,还有“尾声般抱柱正题桥”,用尾声与司马相如这两个事典,直言柳生自己抱负远大,且矢志不渝。

(二)词语类事典

词语类事典指的是将事典浓缩成一个个词义丰富的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尤以成语最为丰富。

1.【风入松慢】〔生上〕无端雀角土牢中。是什么孔雀屏风?一杯水饭东床用,草床头绣褥芙蓉……(第五十三出《硬拷》)

“雀角”,出自《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5]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后用“雀角”比喻争讼。这里指被人诬告。“东床”,出自于《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晋代郗鉴去王家选婿,“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6]“东床上坦腹卧”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后来“东床”成为女婿的代名词。此外,这种运用还有“高唐”、“梨花枪”、“凿壁”、“悬梁”、“玉树兰”、“笔尖花”等等。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第八出《劝农》)

“儿童竹马”出自《汉书・郭汲传》,用来称颂太守。“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7]“阳春有脚”,又叫有脚阳春,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用来称颂官吏的德政。唐朝宰相宋Z爱民恤物,时人称赞他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了温暖。此外,这种运用还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泥金报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

这两类事典都因其高度的概括性而广泛地运用于唱词抑或宾白中。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然,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

二、《牡丹亭》中语典分类探析

语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引经”即“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8]这里的“引经”是一个词义不断发展的词语,不再限于《诗》、《书》、《易》,凡是前人著作、作品都可引。语典仅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话语、语言引用,依据采用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直用类语典和化用类语典两大类。

(一)直用类语典

直用类语典,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运用,不作任何改变,保留其原有形式。这类中最突出,也是全书运用最多的是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笔者依据此类运用频率将其再分为直接运用唐人诗句和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1、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纵观全书,下场诗,除了第一出是作者原创和最后一出是八句以外,均为直接运用四句唐人诗句。全出结尾集唐诗是首创。在俯拾皆是的唐朝诗歌中,选择出4句组合成一首下场诗,这工程是浩瀚的,是耗精力的,并且又能概括全出意思,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深思,实乃罕见。最难能可贵的是,又能用出新意,如第二十一出《谒遇》下场诗“临行赠女绕朝鞭”,原指有先见的谋略,文中是送人路费,让他奔赴前程的意思。

不光如此,在某出开场时和文中中间部分也常这样运用。这里最为特殊的一出是第五十三出《硬拷》。上场诗“(集唐)梦到江南身旅羁(方干),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自家妻父犹如此(孙元晏),若问旁人那得知(崔颢)”。这几句诗概括了柳梦梅认亲的遭遇。第二段:“(集唐)秋来力尽破重围(罗邺),入掌银台扩紫薇(李白)。回头都叹浮生事(李中),长向东风有是非(罗隐)。”这几句诗概括了杜宝仕途和家庭的变化情节。

2、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此类多出现在宾白中,因为《牡丹亭》是唱词与宾白相结合的文学,与唱词相比,宾白更口语化。如在第二十二出的宾白中,直接运用“女为君子儒”,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女儿当学做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此处只是借《论语》打诨,与原意不同。此外,还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二)化用类语典

化用类语典就是语典或多或少地经过汤显祖的改动,笔者依据改动的幅度的大小,有改写原句字词与增减原句字词之分。

1、改写原句字词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句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改写完之后,又有基本保持原意与大部分改变原意之分,在此笔者不深究,只简单叙述。

(1)【浣溪沙】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第五出《延诗》)

唐李欣有诗《寄韩鹏》中有“朝看飞鸟暮飞还”[10]与“朝看飞鸟暮飞回”,不考虑特定使用环境,是保持原意的。此类例子又如: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第八出《劝农》)

“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描写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石君宝元杂剧《曲江池》楔子郑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以及王实甫元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三折济南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荒村。”与此句基本相同。

2、增减原句字词

对原句字词进行增减,这是主要考虑到行文的流畅而作的改动。

【前腔】每日价看镜登楼,泪沾衣浑不如旧。似江山如此,光阴难又。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第五十出《闹宴》)

“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出自宋辛弃疾《水龙吟》句:“落日楼头,断肠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将前后颠倒,并增减字词,是为了行文的流畅。

《牡丹亭》中语典的几种分类,无论是形式是否改变,抑或句意是否改变,无外乎考虑到行文的流畅,避免“掉书袋”以及符合具体的情境,具有抒情性。当然,同样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论须读书》第十三云:“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毫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

三、结语

传奇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身。然归根到底传奇是场上之曲,这就要求注重表演性。正如李渔所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作者虽是文人,然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群体才是传奇的主要消费者,通俗易懂方为上策。面对大量用典的《牡丹亭》,观众在接受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更不用说欣赏了。要知道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以第七出《闺塾》一曲词为例: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如果不是熟读《诗经》,观众谁能一个个玩味这其中蕴含的八个典故。“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14]李渔谓“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15]这论述的是传奇的填词“心口皆深”的问题,从用典造成的语言的晦涩和不符合舞台的表演来说,这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总126期)

[2]刘颖.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6月,24―25页

[3]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0页

[4]许嘉璐主编.晋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2158页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40―42页

[6](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牛12月,314―315页

[7]许嘉璐主编.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779页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4

倡导孩子们阅读经典名著不能仅止于开个简单书目,应该着重去引导孩子走近名著,激发他们阅读经典的热情。笔者2010年6月参与了安亭小学须强老师《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走近经典,学习经典,做了些许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张贴名言,引荐好书。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走近经典,和经典做伴。因此,我致力于建设一个书香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如在教室的黑板报内张贴着一些经典的诗文名句,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名句之类。它们无时不刻不在触动学生的眼球,也期待着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会晤。

图书角也是学生共享经典资源的天地。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徜徉在经典的长廊,和经典对话,和经典交流。校园阳光TV电视里播放的经典动画《西游记》《葫芦娃》可以让学生目不转睛,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动画版的《西游记》、《葫芦娃》太小儿科了,而且情节一点也不紧张,只简单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而少儿版的《西游记》、《葫芦娃》那读起来才够味呢!光是故事就有好几个,够刺激,够紧张,够生动!”老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就足以引起学生阅读经典的好奇心。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好书,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被吸引,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找到书,阅读它们。

2、讲述名人,互诵名句。

平时结合教学,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惊险、奇特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宝葫芦的秘密》,并且讲到紧要关头故意留点悬念,卖卖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阅读……”这是我的一贯噱头,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当然,学生听了心里自然痒痒的,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相互讨论,或者到了中午就直奔图书馆找书解惑。另外,还可宣扬一些因读书而成才的名人,如华罗庚的勤奋自学,床上一半以上的地方都放着书。此外,及时表扬班里一些爱看书的学生,让学生明白,成功、成才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路就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教室前的黑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黑板右侧每隔三五天就会出现一首经典诗词,每节课正式开始前要求学生朗读吟诵,课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诵一句名家名句。就这样,学生们每天眼前看着,嘴里吟着,耳边听着,耳濡目染都是经典,自然而然被经典潜移默化了,情绪高涨起来了,阅读经典的激情燃烧起来了。

3、阅读交流谈收获。

通过阅读交流课来检查学生阅读经典的收获。课上,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用三、四句话来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展示阅读个性。在阅读交流中,也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强化阅读效果。

4、读书笔记养习惯。

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摘抄佳词妙句、精彩片断。也可以写读后感,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通过读书笔记的展评,鼓励学生学经典,用经典。

5、读书活动强印象。

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两分钟预备铃的古诗赛诵,“经典名句接龙”、“水浒里的小故事”、“成语接龙”、“抄写古诗”毛笔字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挥其创造才能,展示才艺,张扬个性,也可借此反馈学生学习经典的效果。如经典名句接龙活动,各小组先选派一名代表,然后决出某个组先说一句有关学习名句的上半句如“敏而好学”,另一组的学生则马上接上下半句——“不耻下问。”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5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被二十世纪的评论界捧为 “重要的预言家”,他预言了浪漫主义运动,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一位具有天分的抒情诗人,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传统,强调本能、激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之特点,是“最能表现精神的艺术家”;布莱克也是一位革命诗人,是“他的时代的孤独的孩子”,他一反十八世纪的清规戒律,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革命激情和反叛精神;布莱克还是一位象征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意象,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浓厚,诗句晦涩难懂。

《老虎》是布莱克早期的重要抒情诗歌之一,收集在他的代表作品《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里。布莱克的老虎意象威武堂堂,活力四射,有着火焰般光芒四射的眼睛,令人毛骨悚然的匀称的身躯,强有力的心跳,饱经锤炼的大脑。老虎的意象给人一种威慑力的美,含有一股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和自然的暴力,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主要通过对韵格的精心的策划、典故与象征的巧妙运用和大胆地重复使用修辞性问句等修辞艺术手法塑造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老虎意象。

韵格的运用创造了老虎令人毛骨悚然的威慑力量的气氛。首先,阳韵(masculine rhyme)的修辞艺术效果。阳韵读起来铿锵有力,回音持久,震耳不绝,充分表达出了这首诗铁砧般的音乐美。全诗采用aabb韵,共24行,有21行运用了单音节词汇作为脚韵(end rhyme),如“bright”,“night”,“art”,“heart”,“beat”,“feet”,“grasp”,“clasp”等,单音节词尾构成了阳韵,给人坚定有力的听觉意象。全诗由六段四行诗组成,承袭了十八世纪的双韵体诗的模式,打破了英雄双韵体中五步抑扬格的传统,运用了四步扬抑格(trochaic tetrameter),在每行的第四音步的重轻格中,又大胆的省略了轻音,以重读单音节词结尾,构成了阳韵修辞美,给人以铁匠捶击老虎的强烈回音感,所唤起的听觉意象也给人以自信感,似乎从字里行间捶击出强有力的猛虎意象。

其次,头韵的修辞艺术效果。诗人所采用的头韵(alliteration),

达到了表现强有力的效果,如重复运用辅音“b”,采用了有规律的头韵“burning bright”和“distant deeps”来描写老虎的眼睛和烧造眼睛时用的深海,强调了老虎的眼睛火焰般光芒四射,把黑夜的森林照亮的威力;在原诗中,老虎的威慑力还借助了不规律的头韵等如“began to beat”,“frame thy fearful”,“Dare its deadly”来表达老虎的凶神恶煞,因为不规律的头韵“b”,“f”,“d”读起来能给人恐惧感。

《老虎》一诗中所运用的象征与典故修辞艺术,暗示了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反叛者与革命者意象。首先,象征的修辞艺术效果。英语symbol(象征)一词来自于希腊语动词symballein意为“拼凑”(to throw together)及名词symbolon意为“象征”(emblem/token

/sign)。一事,一景,都可用作象征。英语的词语象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和象征体形成凝固关系的象征,修辞学上称为公众象征(public symbol);第二类则是作者利用联想所创造的个人象征(private symbol)。象征具有丰富的,甚至无限的暗示性,因此它也是文学表达法的较高模式。英语中许多动物就有公众象征意义,如“鸽子”(dove)象征“和平”(peace);“猫头鹰”(owl)代表“智慧”;“狮子”(lion)代表“勇气”。在中国文化中“老虎”为森林之王,它的公众象征意义为“威严”与“权力”。在布莱克的诗歌中“羔羊”与“老虎”虽然被描写成真实的动物,但是他们的象征意义值得研究。“羔羊”通常象征孩子的“天真”(innocence),而 “老虎”象征人世间经历的可怕力量。在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中,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意象有着多重个人象征意义。

《老虎》的第1-4诗节,描写了老虎的缔造过程。老虎的眼睛、身躯、心与大脑都赋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节诗中,诗人描写了老虎火焰般的眼睛和令人害怕的匀称的身材的缔造过程。老虎“火一样辉煌”(“burning bright”)的眼睛象征着黎明前的曙光,“黑夜的森林”(“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象征着旧的时代和人的黑暗的内心世界,因为布莱克生活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有心要反传统,反理性,开创浪漫主义的新时代,老虎眼睛和身姿所表现的力量,是一种要冲破传统包围的破坏力。第二节诗中,诗人描写了老虎的心的缔造过程。当造物者捏成老虎心脏的腱肌时,老虎的心脏就“开始了搏动”(“began to beat”)。新生的老虎开始搏动的“心脏”(“heart”)不仅指老虎所具有的生命,还象征着老虎的激情,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激情!象征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生力量!这正是布莱克所要表现的反传统,反理性主义,强调诗歌的本能、激情和想象力的体现。第三诗节中,诗人描写了缔造老虎饱经锤炼的大脑的过程。造物者的迅猛威力才能抓住这可以致命的可怕东西。诗人运用了“铁锤”(“hammer”)“熔炉”(“furnace”)和“铁砧”(“anvil”)三个词暗示了造物者好比铁匠,所造的是一只铁虎。老虎的大脑象征着智慧与思想。在《老虎》的前四诗节中,通过象征的运用,老虎被塑造成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形象,一个具有个性的动物,老虎的意象既是美丽的,也是凶猛的。

其次,典故的修辞艺术效果。诗人还借助典故(allusion)的暗示性使得老虎的形象塑造的个人象征意义更加赋有神秘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布莱克在《老虎》中所运用的典故主要源自希腊神话、《圣经》、文学名著和历史事件。

第1-2诗节中,诗人感叹造物者的非凡与神功,赞美了造物者敢于乘翅膀,凌空抓火的胸怀和胆魄。因为缔造虎眼要乘翅膀飞到九天或下深海觅火为材。这里“乘翅膀飞到九天”(“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指胆魄,借助了希腊神话代达罗斯(Daedalus)和其子伊卡罗斯(Icarus)之典故。5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和其子伊卡罗斯是能工巧匠,被克里特国王囚禁在深宫中,为其修建迷宫多年。他们用蜡和羽毛制成羽翼飞逃,但伊卡罗斯因飞近太阳,以致蜡翅融化,坠爱琴海身亡。伊卡罗斯在现代词典里被引申为胆大妄为的人,是个贬义词。但是此刻,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老虎的缔造者的博大胸怀。“夺来火焰”(“seize the fire”)是借用了希腊神话中造福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为了人类敢于取火种的典故,表达了造物者的胆魄。这里老虎的缔造者可以想象为上帝。因为根据《圣经·创世记》,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上帝用泥造了亚当,又用亚当之肋骨造了夏娃。上帝造人之前造了各种动物,当然也包括老虎的缔造。这里暗示了虎眼是用火在深海或高空烧成的。造物者乘翅膀,凌空抓火缔造老虎眼睛的胆魄,讴歌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力,也从侧面衬托了老虎之强大的意象,有博大胸怀、有胆魄、有眼光的缔造者才能缔造强大有力的老虎。

“群星投下了金枪/泪水浇灌了穹苍”(“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And water'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这两行诗很费解,源自的典故有多种阐释,具有更深的象征意义。一种解释是:老虎这一可怕的形象创造出来时骇得群星潜形,寒露暗滴6;另一种解释是铁匠抡锤大打,打掉了铁中杂质,一时火花四冒,犹如流星乱坠,当时儿童看见流星,称之为“天使的眼泪”,这两种解释表现了老虎意象的影响力。有论者认为,此处典故源自于《圣经》,指Lucifer带领众星与天帝进行天战,结果大败的情景;也有论者认为,此处典故源自于密尔顿的文学名著《失乐园》,“群星”(“the stars”)暗示了撒旦与反叛天使。虽然反叛天使“投下了金枪”(“threw down their spears”),沮丧“哭泣”(“with their tears”),但是撒旦决不屈服。在密尔顿笔下的Lucifer(撒旦被赶进地狱之前的名字)是一位敢于追求自由的美丽天使长,他带领众反叛天使反抗上帝的霸权。在密尔顿《失乐园》第一卷,第105-124行中,描写到“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不屈的意志,/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决不低头认输的骨气,都没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他发火也好,用武也好,/却永难从我身上夺得胜利的光荣。”从密尔顿的诗行,可以读出撒旦不屈的反叛者形象。撒旦认为“低声下气”,“屈膝求饶”“才是比打败仗更丢人的耻辱”,他号召众反叛天使再次打回天庭。这两种阐释不论是源自《圣经》,还是密尔顿的文学名著《失乐园》,都暗示了老虎的反叛者意象。还有论者认为,此处“泪水”(“their tears”)源自于历史事件典故,暗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贵族的泪,指反革命的贵族们被革命的人们战败之事。因为《老虎》所创作的时间正是法国革命激烈展开,获得布莱克的关注的日子。8这种阐释同样说明了老虎的革命者的意象。无论评论界如何解释这两行赋有神秘性的诗行,读者通过典故的运用,能联想到老虎的象征意义,即革命的暴力性;能想象到老虎的反叛者与革命者的意象。

随着诗的进展,在诗歌的前四节所描写的具体老虎意象,在第五诗节中借助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传达出一种诗人未加名言的意念。老虎从具体的动物意象已经变成了一种似老虎的凶神(“deadly terrors”)

意象。他象征着自然的暴力、上帝耶和华与其子耶稣的愤怒、人世间的一种可怕的力量和人内心深处的激情。

《老虎》中修辞疑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这种似老虎的凶神(“deadly terrors”)意象的体现。首先,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能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掀起语言的波澜,使语势起伏不平、迭宕有力。修辞疑问句发出无疑之问,不作回答,让读者自己体会其含义。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了14个修辞疑问句,由12句特殊疑问句形式和2句一般疑问句形式构成。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也无需回答。然而,诗人在“什么样的不朽的神手和眼光/ 敢铸得你威武堂堂?”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的两行诗中运用了“不朽”(“immortal”)和 “可怕”(“fearful”)二词,暗示了造物者的不朽性和老虎的可怕性,让读者自己清楚地体会到造物者之伟大,所造的老虎之威严的意象。

其次,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还能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如:“凭借什么样的翅膀飞到九天?/用什么样的铁掌夺来火焰?”(“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渲染了造物者的胸怀和胆魄。又如:“什么样的神功胳膊、什么样的技巧/捏成你心肌筋络?”(“And what shoulder,and what art,/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渲染了造物者的力量。这样的造物者所缔造的老虎所具有的意象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其三,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还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突出文章主题,强调某种观点,如:“怎样的铁砧? 怎样的猛劲/ 敢去捉这般凶神?”(“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强调了老虎似“凶神”(“deadly terrors”)的观点,体现了作品的主题象征意义。这种似老虎的凶神形象让读者联想到了一种暴力,一种反叛精神,一种要冲破封建、无知、迷信包围的一种力量!布莱克的系列排比修辞性问句的疑问方式就如《圣经·约伯记》结尾时,上帝展示给约伯的海中怪兽(Leviathan)和巨兽河马(Behemoth)的问句方式一样,5但是表达的内涵有所不同。《约伯记》中的约伯敬畏上帝的力量,害怕上帝所展示的海中怪兽和巨兽河马,然而诗中的歌手描写和赞美了老虎和似老虎的存在物的威严,而并不害怕它,具有讽刺性的是造物者自己害怕它的力量,诗人用了“铁链”(“chain”)一词暗示老虎力量之强大,这样有生命、有激情、有智慧和有思想的老虎,缔造者都感到了威胁。正如上帝所造的亚当和夏娃,当他们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智慧,能分清好坏,明白是非与真理,这时上帝也害怕了,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其四,布莱克在诗歌的第20-21行所运用的2个一般疑问句形式的修辞疑问句“是他笑着把他的作品来欣赏?/ 是他造了羔羊又造了你?”(“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导出了问题的关键:羔羊与老虎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吗?事实是肯定的。上帝称自己是羔羊,但是诗人托·斯·艾略特(T.S.Eliot)称上帝为“老虎上帝”。在诗歌中,布莱克采用了表示选择性的修辞疑问句,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形式是对立的,如有“好”就有“坏”,羔羊与老虎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也同样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上帝不仅造了象征着天真、单纯和和平的羔羊,也同样造了象征着暴力、愤怒和激情的老虎。有论者认为,“不朽的神手和眼光”(“immortal hand or eye”)看似是指上帝的,其实是属于人类自己,是人创造了老虎和羔羊。当人在“黑夜的森林”中(“the forests of the night”)和黑暗的内心世界里,人造了老虎,在白日的幻想中,人又造了羔羊。“他造了羔羊又造了你?”(“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是一句简单的修辞疑问句,孩子也能提出的问题,也是一句非常深刻的问题,他涉及到了宗教、整个自然世界和布莱克神秘性的暗示:布莱克徒劳地希望在充满矛盾的人世间能找到社会的和谐,甚至宇宙的和谐。12布莱克的系列修辞疑问句增添了抒情诗的神秘美感。

布莱克的《老虎》措辞易懂而又直白,但是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布莱克采用了能给人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具体老虎形象来阐释复杂的抽象的思想;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段体现了老虎的意象所代表的力量。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境况的人读了布莱克的《老虎》,对它都会怀有不同的看法和情感,对老虎意象所代表的意义有其新的阐释,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252.

[2]Harcourt,Brace Jovanovich. 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Orando Florida,1985:p.393.

[3]Johnson,Mary Lynn.Blake's Poetry and Designs.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1979:pp.49-50.

[4]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p.118;p.121.

[5]Kermode,Frank. 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Ⅱ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25.

[6]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p.179.

[7]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1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1:p.176.

[8]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篇选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pp.616-617.

[9]Frederick,John. The Harper Anthology of Poetry. New York:1981: p.242;p.764.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6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被二十世纪的评论界捧为 “重要的预言家”,他预言了浪漫主义运动,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一位具有天分的抒情诗人,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传统,强调本能、激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之特点,是“最能表现精神的艺术家”;布莱克也是一位革命诗人,是“他的时代的孤独的孩子”,他一反十八世纪的清规戒律,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革命激情和反叛精神;布莱克还是一位象征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意象,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浓厚,诗句晦涩难懂。

《老虎》是布莱克早期的重要抒情诗歌之一,收集在他的代表作品《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里。布莱克的老虎意象威武堂堂,活力四射,有着火焰般光芒四射的眼睛,令人毛骨悚然的匀称的身躯,强有力的心跳,饱经锤炼的大脑。老虎的意象给人一种威慑力的美,含有一股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和自然的暴力,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主要通过对韵格的精心的策划、典故与象征的巧妙运用和大胆地重复使用修辞性问句等修辞艺术手法塑造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老虎意象。

韵格的运用创造了老虎令人毛骨悚然的威慑力量的气氛。首先,阳韵(masculine rhyme)的修辞艺术效果。阳韵读起来铿锵有力,回音持久,震耳不绝,充分表达出了这首诗铁砧般的音乐美。全诗采用aabb韵,共24行,有21行运用了单音节词汇作为脚韵(end rhyme),如“bright”,“night”,“art”,“heart”,“beat”,“feet”,“grasp”,“clasp”等,单音节词尾构成了阳韵,给人坚定有力的听觉意象。全诗由六段四行诗组成,承袭了十八世纪的双韵体诗的模式,打破了英雄双韵体中五步抑扬格的传统,运用了四步扬抑格(trochaic tetrameter),在每行的第四音步的重轻格中,又大胆的省略了轻音,以重读单音节词结尾,构成了阳韵修辞美,给人以铁匠捶击老虎的强烈回音感,所唤起的听觉意象也给人以自信感,似乎从字里行间捶击出强有力的猛虎意象。

其次,头韵的修辞艺术效果。诗人所采用的头韵(alliteration),

达到了表现强有力的效果,如重复运用辅音“b”,采用了有规律的头韵“burning bright”和“distant deeps”来描写老虎的眼睛和烧造眼睛时用的深海,强调了老虎的眼睛火焰般光芒四射,把黑夜的森林照亮的威力;在原诗中,老虎的威慑力还借助了不规律的头韵等如“began to beat”,“frame thy fearful”,“dare its deadly”来表达老虎的凶神恶煞,因为不规律的头韵“b”,“f”,“d”读起来能给人恐惧感。

《老虎》一诗中所运用的象征与典故修辞艺术,暗示了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反叛者与革命者意象。首先,象征的修辞艺术效果。英语symbol(象征)一词来自于希腊语动词symballein意为“拼凑”(to throw together)及名词symbolon意为“象征”(emblem/token

/sign)。一事,一景,都可用作象征。英语的词语象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和象征体形成凝固关系的象征,修辞学上称为公众象征(public symbol);第二类则是作者利用联想所创造的个人象征(private symbol)。象征具有丰富的,甚至无限的暗示性,因此它也是文学表达法的较高模式。英语中许多动物就有公众象征意义,如“鸽子”(dove)象征“和平”(peace);“猫头鹰”(owl)代表“智慧”;“狮子”(lion)代表“勇气”。在中国文化中“老虎”为森林之王,它的公众象征意义为“威严”与“权力”。在布莱克的诗歌中“羔羊”与“老虎”虽然被描写成真实的动物,但是他们的象征意义值得研究。“羔羊”通常象征孩子的“天真”(innocence),而 “老虎”象征人世间经历的可怕力量。在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中,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意象有着多重个人象征意义。

《老虎》的第1-4诗节,描写了老虎的缔造过程。老虎的眼睛、身躯、心与大脑都赋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节诗中,诗人描写了老虎火焰般的眼睛和令人害怕的匀称的身材的缔造过程。老虎“火一样辉煌”(“burning bright”)的眼睛象征着黎明前的曙光,“黑夜的森林”(“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象征着旧的时代和人的黑暗的内心世界,因为布莱克生活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有心要反传统,反理性,开创浪漫主义的新时代,老虎眼睛和身姿所表现的力量,是一种要冲破传统包围的破坏力。第二节诗中,诗人描写了老虎的心的缔造过程。当造物者捏成老虎心脏的腱肌时,老虎的心脏就“开始了搏动”(“began to beat”)。新生的老虎开始搏动的“心脏”(“heart”)不仅指老虎所具有的生命,还象征着老虎的激情,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激情!象征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生力量!这正是布莱克所要表现的反传统,反理性主义,强调诗歌的本能、激情和想象力的体现。第三诗节中,诗人描写了缔造老虎饱经锤炼的大脑的过程。造物者的迅猛威力才能抓住这可以致命的可怕东西。诗人运用了“铁锤”(“hammer”)“熔炉”(“furnace”)和“铁砧”(“anvil”)三个词暗示了造物者好比铁匠,所造的是一只铁虎。老虎的大脑象征着智慧与思想。在《老虎》的前四诗节中,通过象征的运用,老虎被塑造成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形象,一个具有个性的动物,老虎的意象既是美丽的,也是凶猛的。

其次,典故的修辞艺术效果。诗人还借助典故(allusion)的暗示性使得老虎的形象塑造的个人象征意义更加赋有神秘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布莱克在《老虎》中所运用的典故主要源自希腊神话、《圣经》、文学名著和历史事件。

第1-2诗节中,诗人感叹造物者的非凡与神功,赞美了造物者敢于乘翅膀,凌空抓火的胸怀和胆魄。因为缔造虎眼要乘翅膀飞到九天或下深海觅火为材。这里“乘翅膀飞到九天”(“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指胆魄,借助了希腊神话代达罗斯(daedalus)和其子伊卡罗斯(icarus)之典故。5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和其子伊卡罗斯是能工巧匠,被克里特国王囚禁在深宫中,为其修建迷宫多年。他们用蜡和羽毛制成羽翼飞逃,但伊卡罗斯因飞近太阳,以致蜡翅融化,坠爱琴海身亡。伊卡罗斯在现代词典里被引申为胆大妄为的人,是个贬义词。但是此刻,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老虎的缔造者的博大胸怀。“夺来火焰”(“seize the fire”)是借用了希腊神话中造福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为了人类敢于取火种的典故,表达了造物者的胆魄。这里老虎的缔造者可以想象为上帝。因为根据《圣经·创世记》,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上帝用泥造了亚当,又用亚当之肋骨造了夏娃。上帝造人之前造了各种动物,当然也包括老虎的缔造。这里暗示了虎眼是用火在深海或高空烧成的。造物者乘翅膀,凌空抓火缔造老虎眼睛的胆魄,讴歌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力,也从侧面衬托了老虎之强大的意象,有博大胸怀、有胆魄、有眼光的缔造者才能缔造强大有力的老虎。

“群星投下了金枪/泪水浇灌了穹苍”(“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and water'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这两行诗很费解,源自的典故有多种阐释,具有更深的象征意义。一种解释是:老虎这一可怕的形象创造出来时骇得群星潜形,寒露暗滴6;另一种解释是铁匠抡锤大打,打掉了铁中杂质,一时火花四冒,犹如流星乱坠,当时儿童看见流星,称之为“天使的眼泪”,这两种解释表现了老虎意象的影响力。有论者认为,此处典故源自于《圣经》,指lucifer带领众星与天帝进行天战,结果大败的情景;也有论者认为,此处典故源自于密尔顿的文学名著《失乐园》,“群星”(“the stars”)暗示了撒旦与反叛天使。虽然反叛天使“投下了金枪”(“threw down their spears”),沮丧“哭泣”(“with their tears”),但是撒旦决不屈服。在密尔顿笔下的lucifer(撒旦被赶进地狱之前的名字)是一位敢于追求自由的美丽天使长,他带领众反叛天使反抗上帝的霸权。在密尔顿《失乐园》第一卷,第105-124行中,描写到“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不屈的意志,/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决不低头认输的骨气,都没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他发火也好,用武也好,/却永难从我身上夺得胜利的光荣。”从密尔顿的诗行,可以读出撒旦不屈的反叛者形象。撒旦认为“低声下气”,“屈膝求饶”“才是比打败仗更丢人的耻辱”,他号召众反叛天使再次打回天庭。这两种阐释不论是源自《圣经》,还是密尔顿的文学名著《失乐园》,都暗示了老虎的反叛者意象。还有论者认为,此处“泪水”(“their tears”)源自于历史事件典故,暗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贵族的泪,指反革命的贵族们被革命的人们战败之事。因为《老虎》所创作的时间正是法国革命激烈展开,获得布莱克的关注的日子。8这种阐释同样说明了老虎的革命者的意象。无论评论界如何解释这两行赋有神秘性的诗行,读者通过典故的运用,能联想到老虎的象征意义,即革命的暴力性;能想象到老虎的反叛者与革命者的意象。

随着诗的进展,在诗歌的前四节所描写的具体老虎意象,在第五诗节中借助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传达出一种诗人未加名言的意念。老虎从具体的动物意象已经变成了一种似老虎的凶神(“deadly terrors”)

意象。他象征着自然的暴力、上帝耶和华与其子耶稣的愤怒、人世间的一种可怕的力量和人内心深处的激情。

《老虎》中修辞疑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这种似老虎的凶神(“deadly terrors”)意象的体现。首先,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能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掀起语言的波澜,使语势起伏不平、迭宕有力。修辞疑问句发出无疑之问,不作回答,让读者自己体会其含义。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了14个修辞疑问句,由12句特殊疑问句形式和2句一般疑问句形式构成。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也无需回答。然而,诗人在“什么样的不朽的神手和眼光/ 敢铸得你威武堂堂?”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的两行诗中运用了“不朽”(“immortal”)和 “可怕”(“fearful”)二词,暗示了造物者的不朽性和老虎的可怕性,让读者自己清楚地体会到造物者之伟大,所造的老虎之威严的意象。

其次,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还能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如:“凭借什么样的翅膀飞到九天?/用什么样的铁掌夺来火焰?”(“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渲染了造物者的胸怀和胆魄。又如:“什么样的神功胳膊、什么样的技巧/捏成你心肌筋络?”(“and what shoulder,and what art,/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渲染了造物者的力量。这样的造物者所缔造的老虎所具有的意象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其三,布莱克在《老虎》中运用的修辞疑问句还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突出文章主题,强调某种观点,如:“怎样的铁砧? 怎样的猛劲/ 敢去捉这般凶神?”(“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强调了老虎似“凶神”(“deadly terrors”)的观点,体现了作品的主题象征意义。这种似老虎的凶神形象让读者联想到了一种暴力,一种反叛精神,一种要冲破封建、无知、迷信包围的一种力量!布莱克的系列排比修辞性问句的疑问方式就如《圣经·约伯记》结尾时,上帝展示给约伯的海中怪兽(leviathan)和巨兽河马(behemoth)的问句方式一样,5但是表达的内涵有所不同。《约伯记》中的约伯敬畏上帝的力量,害怕上帝所展示的海中怪兽和巨兽河马,然而诗中的歌手描写和赞美了老虎和似老虎的存在物的威严,而并不害怕它,具有讽刺性的是造物者自己害怕它的力量,诗人用了“铁链”(“chain”)一词暗示老虎力量之强大,这样有生命、有激情、有智慧和有思想的老虎,缔造者都感到了威胁。正如上帝所造的亚当和夏娃,当他们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智慧,能分清好坏,明白是非与真理,这时上帝也害怕了,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其四,布莱克在诗歌的第20-21行所运用的2个一般疑问句形式的修辞疑问句“是他笑着把他的作品来欣赏?/ 是他造了羔羊又造了你?”(“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导出了问题的关键:羔羊与老虎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吗?事实是肯定的。上帝称自己是羔羊,但是诗人托·斯·艾略特(t.s.eliot)称上帝为“老虎上帝”。在诗歌中,布莱克采用了表示选择性的修辞疑问句,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形式是对立的,如有“好”就有“坏”,羔羊与老虎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也同样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上帝不仅造了象征着天真、单纯和和平的羔羊,也同样造了象征着暴力、愤怒和激情的老虎。有论者认为,“不朽的神手和眼光”(“immortal hand or eye”)看似是指上帝的,其实是属于人类自己,是人创造了老虎和羔羊。当人在“黑夜的森林”中(“the forests of the night”)和黑暗的内心世界里,人造了老虎,在白日的幻想中,人又造了羔羊。“他造了羔羊又造了你?”(“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是一句简单的修辞疑问句,孩子也能提出的问题,也是一句非常深刻的问题,他涉及到了宗教、整个自然世界和布莱克神秘性的暗示:布莱克徒劳地希望在充满矛盾的人世间能找到社会的和谐,甚至宇宙的和谐。12布莱克的系列修辞疑问句增添了抒情诗的神秘美感。

布莱克的《老虎》措辞易懂而又直白,但是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布莱克采用了能给人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具体老虎形象来阐释复杂的抽象的思想;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段体现了老虎的意象所代表的力量。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境况的人读了布莱克的《老虎》,对它都会怀有不同的看法和情感,对老虎意象所代表的意义有其新的阐释,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252.

[2]harcourt,brace jovanovich. 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orando florida,1985:p.393.

[3]johnson,mary lynn.blake's poetry and designs.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1979:pp.49-50.

[4]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p.118;p.121.

[5]kermode,frank. 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ⅱ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25.

[6]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p.179.

[7]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1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1:p.176.

[8]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篇选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pp.616-617.

[9]frederick,john. the harper anthology of poetry. new york:1981: p.242;p.764.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7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1高腔介绍

湘剧高腔源于弋阳腔,是湘剧形成最早的声腔形式。在继承弋阳腔的基础上,在运用和发展中又受到青阳腔的重大影响,并在青阳腔“滚调”基础上,发展出富有特色的“放流”唱腔形式。在行腔吐字方面,因长期与湘东、湘中的语言,风俗习惯及民间音乐紧密结合,故调式色彩、唱腔旋律、节奏变化、演唱和伴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变成一支盛唱不衰、流畅自如、深受群众喜欢的声腔艺术――湘剧高腔。

2高腔曲牌的分类

2.1黄莺儿类

“黄莺儿类”曲牌是“商”、“徵”调式的。它是湘剧高腔曲牌中的一大家族。它的典型腔句“55 55 0 2 31 2― 黄莺儿类曲牌象《金莲子》《水底鱼》等。在板节,音调上处理得紧促、跳动,善于表现欢快、奔腾、急促的热烈气氛。

2.2四朝元类

“四朝元类”包括旋律和调式相近的曲牌。属于七声音阶的曲牌体,基本为商调式的结构。它的骨干音级是商、徵、羽、清角在旋律中,起着重要的调式色彩的对比作用。这类曲牌有《四朝元》《小桃红》《金字令》等。这类曲牌善于表现沉思、怀念、凄厉、忧伤的感情。

2.3山坡羊类

“山坡羊类”是腔句落音为角、羽而相呼应的曲牌。绝大多数还保持着原曲牌的基本结构。发展变化转化较其它类的程度要小些。山坡羊有两个基本腔句,一个是结束在角音上,一个是结束在羽音上。它的特点就是,落在角音上的腔句,结音之前必须由商音做为过度音,而落在羽音上的腔句,结音之前必须由徵音做为过度音。山坡羊类的典型音调是它的曲牌有《桂枝香》《山坡羊》《红衲袄》北《驻马店》等。这类曲牌具有激越、慷慨、悲壮的戏剧效果,旋律中若加上偏音和装饰音调,节奏的变化,又是抒情、婉转流丽的抒情唱腔。

2.4汉腔类

“汉腔类”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曲牌体,具有商、徵调式综合性质的结构特点。只要在旋律上加以变化处理,可以使曲调成为徵或商调式的结构。它的曲牌有《叨叨令》《汉腔》《小梁州》等。汉腔类曲牌具有气势磅礴,色调明亮的特点。一般用来表现威武雄壮的气慨。

3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

3.1重复、“重复”是传统高腔常用的创腔手法之一

重复手法,对于使曲调特征、风格、性能的巩固、乐意的深化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三种情况:(1)严格重复,如《山坡羊》它的重复,使音乐情绪、性格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变化重复,如《麻婆子》其基本腔句旋律不变,只是在部分节奏上予以伸缩增减,音调上予以加花或缩减。这种手法既能保持固有的风格特点,又能使唱腔旋律得到生动的变化,充分地发挥音乐的表现性能。(3)相间重复,如《懒画眉》这种相间手法运用典型的唱腔旋律,相同的腔句在曲牌中交替出现,只是在句首,句中的音调,节奏有所变化。使音乐性格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扩腔与缩腔

扩腔就是将基本腔句扩大,缩腔与扩腔相反,就是把基本腔句缩小,扩腔与缩腔是高腔的重要创腔手。

3.3 对比

在唱腔旋律中运用对比手法,是曲调发展的一个动力。

3.4转调

转调的手法,在高腔中运用是很为普遍并颇具特色的,转调在湘剧高腔中的表现形式有暂离调、移调、清角为宫、变宫为角、强行转调五种。

4曲牌变异

古老的湘剧高腔在几百年的长期传统流传中,曲牌音乐和曲牌结构形式在不断地演变。有以下几种演变情况:(1)同曲牌不同情绪,如《北《香罗带》》它们的结尾腔句的音调基本相同。(2)同腔异曲,如《六经经》、《经字经》是两支不同名称的曲牌,除了唱词句式的长短,字数多少以及词的四声平仄不同而引起音调的不同之外,其腔句和旋律骨干音都几乎一样。

5 结语

每一个剧种都有鲜明的名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不同于其它任何剧种。但是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地区的艺术,又不是真空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各种艺术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今天,湘剧高腔艺术的兴旺和发展,除了党的领导之外,还在于戏曲工作者们一反面真正掌握和继承本剧种固有的规律特点,另一方面还善于吸收融化各种姊妹艺术之所长变为自己身上丰富的营养,使湘剧高腔艺术的花朵,在百花丛中,真春斗艳,更加俊俏多姿,放出时代的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 张九,石生朝.湘剧高腔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1.

[2] 高腔学术论文集[C].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83.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8

稼轩词的内容主要有:揭露和批评南宋统治集团投降误国、苟且偏安;歌颂抗战,反对南北分裂;表达恢复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以及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满腔悲愤。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作者虽屡遭打击而斗志不变的爱国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想表达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没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行的。稼轩词的语言修辞方式、手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词句的几种特殊用法:

1、恰到好处地将某些词类进行活用,以增强作品的气势和感彩。如《沁园春》(叠嶂西驰)句中:“马回旋,众山欲东”。句中的“东”字是将名词作动词用。“东”即“东奔”。把重叠连绵的山峰比作万马西驰又回旋向东。用词巧妙贴切,把沉静的群山写得气势飞腾。

2、大量使用生动别致的数量词,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象“一舸”、“二客”、“三秦”、“四角”“尺五”、“六月”、“九畹”、“千叠”、“万卷”、“七八个”、“两三点”等数量词或词组在作品中俯拾皆是。这些数量词准确、生动、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词中共使用了四个数量词。上片“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句中用“三千丈”“一笑”沉痛悲凉地表达了作者白白地消磨了一生,历尽人间酸辛。如今功业未成头发已白,对世上万事只好一笑了之。下片“一尊搔首东窗里”句中的“一尊”即一杯。描写作者端起酒杯站在东窗前,焦急地等候朋友的到来。尾句“知我者二三子”。“二三子”出自《论语》,孔子用来指他的学生。作者在这里表示自己的知心人太少,用深沉悲壮的感叹结束了全词。

3、改变某些词序,采用倒装句法使句子产生曲折.。倒装是古汉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在词中主要是为了适应平仄韵律的要求。但在辛词中不仅如此,有些倒装句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词义。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尾句“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系斜阳缆就是系缆于斜阳之中。这里把补语“斜阳”提前,插在谓宾之间。起着一种强调作用。作者以斜阳暗喻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没落及自己卸甲归田的现状。同时表达他日重新升帆,直济沧海的热切愿望。

4、省略句子成分,使词句更精炼,内容更丰富。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前提下,有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马上琵琶关塞黑”句。说全了应为:马上弹琵琶感觉关塞已黑。这里省略了所有的关联词语和动词,只把一串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凭前后文意境来领会词意。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禅”六个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表面上互无关系,其实都表现了江南夏夜的真实景象。

5、以散文的表现手法入词。一般词中引用成语讲究句式工整,语言含蓄,但在辛词中却常常别开生面地以散文表现手法入词。如“西江月”(遣兴)下片:“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尾句是用《汉书.两龚传》中龚胜“以手推常曰:去!”这句成语改写的。这里的“常”指的是夏侯常。虽然完全用散文的问答体写词,但并不违反词的韵律。

6、以民间常用口语、谚语入词。“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快斟呵,裁诗未稳,得洒良佳”、“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馋如鹞子,懒如猴子”、“千年田换八百主”“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还有些使用了群众喜欢使用的那些形象、具体富有文学意味的词语。如“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通俗性,而且给它带来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二、大量使用典故入词

通过用典使语言更加典雅、含蓄、概括、凝练。用典的形式可分“用事”、“用句”两类:

1、“用事”。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到词中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人道寄奴曾往。想当年,金戈铁马,其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连用四个典故:刘裕平叛灭晋建宋;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促北伐大败而归;北魏太武帝拓跋寿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爪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赵王欲用老将廉颇抗秦,因听信馋言而不用。作者用这四个典故反映人民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热切期望但不赞成仓促北伐。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借以表达自己一心报效祖国而不为所用的悲愤心情。

2、“用句”。即引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入词。主要包括原句借用、改词套用和句意化用。原句借用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两个字。《阮郎归》(来阳道中为张处义推官赋)上片“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句中借用梁柳浑《江南曲》中“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结束。意境、字面都很吻合。下片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成语结尾,表达他们怀才不遇之感也十分贴切《水调歌头》(醉吟)“池塘春节未歇,高树变鸣禽”改字借用南朝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套用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剪梅》(游蒋山)“独立苍茫醉不归”化用杜诗“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3、从使用方法看,辛词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四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上片是触景生情,典故多暗用。“玉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飘渺峰》诗“似将青螺髻,洒在明月中”。“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自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遥岑远目”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杆拍遍”是描述宋代刘孟节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故事。“无人会,登临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下片是直抒胸臆,典故多明用。“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词成句。“休说”句和“树犹如此”句典出《世说新语》。“求田”句典出《三国志.陈登传。》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以上词例均属正用。反用的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一开头便用四个字将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故概括为“蜀道登天”积极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这便是反用典故。总之辛词用典别具一格。可概括为方式多样灵活,语言精炼含蓄,万变不离主题。作者凭借典故中包含的人物、语言、情节和场景,创造出特定的艺术境界,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三、几种特殊的用韵方式

辛词不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更富于音乐感。在用韵方面既讲究格律又不拘泥形式。其常用的特殊方有句中韵和长尾韵,讲究韵的平仄。句中韵即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在格律上被分为数句。一种情况是韵在逗断处或用在未成句而律已成的地方。如:《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中“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句中的“衫”字非正规停顿处。二是韵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甚至句中各词语间相互押韵。如《醉翁操》“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这里“松、风、公、从”系句中押韵。三是使用“长尾韵”。即韵脚放在各句倒数第二字处,后面再加一个语气词。如仿楚辞《招魂》格式格式写的《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簞瓢些。”词中的“些”字是上古楚地方言的语尾助词,可译作“啊”。这首词的格律声韵在宋词中是一种创新。具有双重交错的音韵美。四是上片用仄韵,下片用平韵。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风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词的上片连用四个仄声韵而且都是上声。韵位密,节奏促。加上长短参差的句式,生情激越。下片改用三个平声韵,韵位疏、节奏缓。加上整齐的六、六句式,声情显得舒缓平和。把作者退居带湖期间的那种沉郁悲壮情绪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

四、常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辛词的又一重要特色。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中上片写残春的景象和惜春的心情,通过惜春、留春、怨春三层意思进行表达。以“蛛网惹飞絮”的细节,塑造了殷勤蜘蛛的自我形象。下片以汉朝陈皇后的故事比喻自己今日身受猜忌遭冷遇的处境。前五句,以娥眉遭妒、申诉无门来比喻自己受投降派的排挤和朝廷的猜疑。后以杨玉环、赵飞燕来比喻朝中那些当权的小人,并以杨、赵的凶死来警告皇帝身边那些奸臣、投降派不会有好下场。烟柳、斜阳暗喻南宋王朝已日薄西山,国家前途暗。在一些词中还经常运用夸张的描写来加重语气。如“千丈翠帘”、“一日走千回”等。有时还使用警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太常引》下片结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至于其它修辞手法不再赘述。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9

典出:陕西镇坪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从一开始便在网络遭到强烈质疑,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会宣布,华南虎照片系周正龙造假,华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之后,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罪提请检察机关批准,将犯罪嫌疑人周正龙依法逮捕。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监察厅决定撤销省林业厅作出的“经鉴定周正龙提供的华南虎照片是真实的”和“对周正龙奖励2万元”的行政决定,对省林业厅和镇坪县13名相关公务人员作出了严肃处理。

释义:①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②讽刺社会公信力缺失;③比喻无中生有。

例句:汉芯造假者正龙拍虎,最终咎由自取。

三、秋雨含泪

典出:余秋雨2008年6月5日在其博客发表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以免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释义:指假惺惺的、不怀好意的鳄鱼眼泪。

例句:我是真想帮灾民做点事,不然,岂不成了秋雨含泪了。

三、兆山羡鬼

典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2008年6月6日在《齐鲁晚报》发表《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一词:“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释义:面对6万多死难者竟作诗道:“纵做鬼。也幸福。”“兆山羡鬼”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

例句:人家家中出了人命,如果你都不去看一下,你这不就是兆山羡鬼了吗?

四、林貌杨音

典出:在万人瞩目的第二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林妙可小朋友高高地站在台上对口型时,我就诧异怎么是录音的。后来才知道问题比我想象的更为严重,原来是另一个小朋友杨沛宜的配音。

释义:指为了某种原因和目的有意犯下冒名顶替的错误,没有代人受过的意思。“林貌杨音”这个新成语还揭示了两个新的含义。一个是为了追求完美无缺而以假乱真。另一个是以所谓的“国家利益”的名义就可以干任何违背常理常情的缺德事。

例句:我们做什么事都应堂堂正正,切不可为达目的而林貌杨音。

五、聚打酱油

典出: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采访一个过路市民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时,那个有趣的市民回答道:“不关我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之后成为了网友集体的表达方式。“(聚)打酱油”指一些人对新事物漠不关心,甚至无知。

释义:言外之意,只是过路而已,所以没有什么意见。这跟“路过”“飘过”的意思是一样的。

例句:如果公众对社会问题都抱着一种聚打酱油的态度,那是很危险的。

六、月球挖坑

典出:又为“欧阳挖坑”。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由于有人质疑这幅图是抄袭美国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对此作出澄清时,提供了首张嫦娥一号卫星所摄月面图像,图像上某个地方有两个小坑,而美国2005年最新确认的月面图像上,同样的地方只有一个小坑,并以此表明中国的图片是自主的。

欧阳自远院士说,多出来一个小坑,或许是美国图像的分辨率还不够高,或许是在2005年至2007年问月球遭受新的小天体撞击而形成的。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据说有人对照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后,找到了图片完整的错位拼接线,长约一百多公里,错位约3公里半。网友似乎倾向于认为两个坑是拼图人员的无心之失。欧阳院士一不小心,坑就挖到月球上去了。“多出来一个坑很可能”,不过,这个结论似乎与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很不符合。

释义:网上多用来形容拥有一定身份的人说话不严谨,下结论极不负责任。

例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负责,不要月球挖坑。

七、范跑郭跳

典出:在2008年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展开辩论,作为视点对立方的郭松民几次暴跳如雷,并用“”“畜牲”“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情绪异常激动,中途甚至一度愤怒离场。结果,郭松民被人视为道德伪卫士,受到普遍嘲弄:而范美忠则颇受拥戴,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的希望”。

释义:范跑郭跳意喻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

例句:你别看他说得头头是道,其实他是范跑郭跳,自己也是一身毛。

八、黔驴三撑

典出:2008年7月1日晚,贵州省公安厅对“瓮安6・28严重烧突发性事件新闻会”上的说明。其中在说明“关于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的事实”时,有这样的描述:“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很快,这一细节中的三个俯卧撑就成为极具娱乐精神的网民关注的热点,在网民恶搞之下, “三个俯卧撑”很快火了起来。

释义:比喻有强大的本领就可以自由发挥。含贬义。

例句:他现在表面上好像黔驴技穷了,但实际依然黔驴三撑。

九、谁死鹿手

典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重大部署,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紧急开展了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并对相关企业做出依法处理。

释义: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不少婴幼儿身体m现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紧张。传统成语的“鹿死谁手”被网友改成“谁死鹿手”,以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无奈以及焦虑,隐约表达的还有个体在无良商业面前的一种脆弱感。

例句:这方便面的添加剂超标,吃多了谁死鹿手?

十、猪涂口红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例10

《阳关三叠》,因原诗词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故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它的曲作者及原始乐谱记录,目前缺失确切文字记载,无从考证。迄今所见最早记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另外还有多种谱本,现在流传的曲谱是原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1530年),后经改编转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64年)[1]。原诗句本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入曲后又增加了一些叠句后缀,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发展,使得词曲珠联璧合,错落有致。在唐代就与“唐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并以琴歌形式广为流传,从诗人陈陶所言“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即可看出,《阳关三叠》已被收入《唐・伊州大曲》,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来演唱。新中国成立后,这首经典琴歌更是被众多的音乐家所关注,倾心演绎出三十多种不同版本的艺术形式,为这一千年古曲增添了无限新意。如今再读李商隐的感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的惋叹“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聆听那萦绕于耳际、震颤于心弦的琴声歌韵,体会文学与音乐的完美契合,那种异曲同工之妙,自是无以言表。

琴声歌韵

《阳关三叠》以一个基本的曲调将原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音乐开始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每叠的后缀又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2]。全曲用古琴音色所特有的幽寂空灵与哀婉萧然,加以变奏体的长短句形式,分别抒发了诗词中“宜自珍”的关切、“泪沾巾”的忧伤和“尺素申”的期待,兼有情节的叙事性与情感的表达性,使得这首琴歌作品更具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意味,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琴歌上半阕以王维的四句诗贯穿始终,前两句意在写景,即眼中所见;后两句重在抒情,即心中所想。四句诗词的旋律,以中国民族商调式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变化反复,叠唱三次。主歌部分的曲调舒缓级进,琴声古朴而典雅,歌韵柔和而深情。乐句间启、承、转、合的有序连接,显得层次分明,真切动人。句末商音的多次重复,在琴声按音、吟揉音的技巧表现和歌韵凄切哀婉的言语表达中,给人以送别之际千叮咛万嘱咐的感伤,犹如故人临行之际,执手把酒、泪眼相看、娓娓道来的一幅画面,饱含着缠绵、悲怨的无限深情。

琴歌下半阕的诗词,是后人在王维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夸张,首尾遥相呼应,言语诉说更加直白奔放,情感表达更加豪迈深沉。音乐以倒置的重音节拍、富于韵律感的切分节奏,与羽调式舒展反复的旋律完美结合,使得忧思、惆怅的情感随着词曲的逐渐深入而层层递进。

第一段“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及其后“历苦辛”连续反复的呈述音调,琴声以稍有力度的滑音、颤音,与歌韵圆润通透的声腔相复合,使得琴歌苍凉有力、跌宕起伏、富于激情,诉说了背井离乡的路途之遥、行役之苦,体现了诗人送别劝告“宜自珍”时的满腹担忧与牵挂。

第二段“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琴声与歌韵的低沉呜咽、百转千回,贴切地描述了依依惜别的不舍与“思君十二时辰”的留恋,并为琴歌之后情绪的起伏跌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段音域继续扩展,节奏更为紧凑,速度明显加快。“载驰,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急促而突出的节奏变化,“千巡有尽,寸衷难泯”由弱及强、由慢及快的字字慨叹,以及“无穷的伤感”的拉伸与延展,使得琴声大刀阔斧地重压揉弦,歌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琴声与歌韵在最大幅度上得以融和,对诗词内容表达和音乐情绪渲染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顺利到达作品的高潮。之后“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稍歇停顿之后[3],琴歌渐作舒缓,在中强力度上回复原速,再现了下半阕部分的主题旋律,琴声与歌韵又一次以其丰富逼真的表情变化,重申了不忍别离又不得不离的缱绻难舍、柔肠寸断之情。

尾声部分,“噫!”伴随一声悲凉无奈的叹息,琴歌的尾声渐慢、渐弱。最后以商音重复作为结束音,做了全曲调式的归结。琴声用静谧缥缈的泛音奏出,歌韵凄怆、旷远而悠长。琴歌在袅袅余音中,好似描绘出一幅阳关古道上,故人西辞,长袖飘飘,注目凝望的静态告别场景;又宛若带着浓浓的离愁别绪,进入迷朦的幻境一般,共携“相思入梦”,在无尽的牵挂与依恋中,期待“鸿雁来宾”。

古往今来,众多的骚人墨客将琴歌《阳关三叠》广泛传唱,“阳关”一词似乎已成为诗词文学中“伤别离”的同义语,演绎出一段段优美绝伦的人间佳话[4]。它的琴声以忧郁激荡的音乐曲调,与歌韵古香古色的诗词吟唱相结合,巧妙地创造出一种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的真切意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魅力。它不仅为中国琴歌这种艺术形式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且也当为今天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宝贵的经验。

注释:

[1]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杨荫浏:《对古曲的初步研究》,《人民音乐》195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