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训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18:13:01

实训周总结

实训周总结例1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MEDLINE网址、全国中文期刊网(1993-2008)检索相关文献,走访赛艇生理学权威专家Hartman博士及德国、荷兰和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全面了解掌握赛艇训练负荷强度的分级、负荷诊断的敏感指标和方法,为负荷的量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2实验法

1.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12名,均为运动健将,具体情况见表1。

1.2.2样本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记录、统计、计算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并每周抽取安静时晨静脉血进行测试。BU、CK的测定由上海产XD-811半自动生化仪完成; Hb的测定由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完成;T、T/C的测定由美国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完成。

1.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负荷的度量方法

负荷强度。外部强度一般是以比赛最大速度的百分比确定,内部强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血乳酸确定〔1, 2〕。国内外赛艇训练强度的分级也大多以此为依据,但这些方法只能对某一种练习进行度量和评价,对具有多种强度练习的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很难度量和评价,这些强度的度量并非简单的算术累加。为此,本研究引用早期评价心理紧张程度的公式对负荷强度进行度量〔3〕。通过公式一可精确计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但该方法需测试每种练习的强度,较为繁琐。

公式一:I=∑Ii·ti / ∑ti

(I—平均强度,Ii—单次训练强度,ti—单次训练时间)

赛艇专项训练强度一般分为6级,分别为无氧—Ⅰ级,氧运输—Ⅱ、Ⅲ级,无氧阈—Ⅳ级,氧利用1—Ⅴ级,氧利用2—Ⅵ级。此外,还有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本研究分别记录这些强度训练时的心率,再除以100,以相对心率代表某种训练的强度,通过公式一计算便可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

负荷量。适用于外部负荷量度量的指标很多,如训练距离、时间、次数等。由于赛艇训练水面并不确定,训练的实际距离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负荷量进行度量,只要将每种练习的持续时间累加就可计算出训练课、单元及阶段的负荷量,其度量方法相对简单、可比性强。

总负荷。许多生化指标受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共同影响〔4, 5〕。单独使用负荷强度或负荷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总负荷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总负荷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存在指数关系,通过公式二可计算出总负荷,使其量化。

公式二:L=T×I

(L—总负荷,T—负荷量,I—负荷强度)

2.2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方法与指标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实际上就是对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运动员是否处于适应、疲劳和恢复状态的诊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并未与负荷结合。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生化指标,结合总负荷度量方法对这几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见表2。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二计算的总负荷变化如表3所示。在冬训第2阶段(1~7周),总负荷的变化波动很大;在第3阶段(8~16周)虽有波动,但总体明显小于第2阶段。由于冬训以强化量为主,强度变化相对平稳,因此,总负荷的变化与负荷量的变化非常相似。

2.3.1肌酸激酶的变化

CK的变化见表3,在第2阶段初,CK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但阶段末随总负荷明显下降;在冬训第3阶段,总负荷呈锯齿形上升,而CK的高点呈锯齿形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许多研究报道CK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6,7〕。本研究结果是,CK在总负荷波动较大时变化较为明显,而在总负荷波动较小时无明显变化,其变化也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从2个阶段末期CK下降的结果来看,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了适应、疲劳消除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与运动员在冬训第2、3阶段后期出现大面积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事实相左却无法解释。分析原因,只能解释为CK对评定负荷强度和肌肉的损伤程度较为敏感,而对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太不敏感。因此,运用表2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诊断时,应密切关注其他指标的变化。

2.3.2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报道,BU的变化常常与负荷量同步,而Hb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8,9〕,也有研究报道Hb与BU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0〕,但两者随总负荷的变化却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是,两者经常会出现相互靠拢及背离现象。BU常常在大负荷训练后的第2周有明显下降或基本不变,如第3、6、9、12、15周;而Hb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或一周后升高,如第6、10、12、16周。此时,它们的相关度高,运动员机体有一定恢复,疲劳减轻并对负荷产生一定适应。本研究还观察到,BU随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只发生在BU值处于相对低位时,在BU值处于高位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如第8、13周;而且在BU值处于超过临界的高位时,无论是负荷的增加还是减小,BU值的变化都不明显,如第5~8周和第11~16周。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负荷增加时,BU值本已处于高位,机体处于应激的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使训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导致BU值不再升高;而在负荷减少时,由于机体长时间训练消耗过大,体内糖原储量不足,造成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仍很旺盛,此外,也可能与训练调整不足有 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负荷大幅降低的调整周后,BU值几乎都处于上升,如第4、7、10、13和16周,而此时Hb降。此时,运动员机体表现出恢复很差、疲劳积累以及对负荷很不适应。提示负荷一旦产生严重的累计效应,仅调整1~2周是不够的,在调整周出现BU值上升,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这应引起充分关注。

许多研究报道,清晨安静时血尿素达7~8 mmol/L时为过度训练〔1,8〕。从本研究结果看,在第2阶段后期,连续3周血尿素值在7.0 mmol/L以上;在第3阶段中后期,血尿素值连续3周在8.0 mmol/L以上,连续5周在7.0 mmol/L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负荷很不适应,恢复能力较差,出现了疲劳,尤其是在第3阶段出现了过度疲劳。运用BU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不仅要结合负荷的变化,还应结合其疲劳阈值。

有文献报道,当H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大多不好,比赛成绩不佳〔11〕。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整个冬训过程中升降都不到10%,且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历,赛艇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中的Hb变化一般都不会超过10%,但其低点多与BU值的高点对应,基本上反映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因此,运用Hb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应与BU等其他指标结合。

2.3.3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

冬训第3阶段T、C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看出,在训练的第7到第10周T、C无明显变化;在两周较大负荷训练后,经过第13周的调整,T和T/C明显升高;在随后两周大负荷训练后,虽经调整,但T和T/C仍明显下降。

血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具有抑制肌糖原分解,激活糖原合成的作用;并促进红细胞生成、合成蛋白质。皮质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促使脂肪分解 〔12〕。

Maestu(2005)研究报道,赛艇运动员3周的大负荷训练导致T/C有较大幅度降低,后经过2周以大负荷量一半的训练量调整后,T/C又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并认为调整后可连续进行3周的每周超过1000分钟的大负荷训练。大负荷训练后T/C降低是由于T值的降低而C值的变化不大所致〔13〕。本研究的训练负荷大致与上述研究相仿,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都在1200分钟左右;而调整周的负荷量在600分钟左右(见表3);T和T/C的变化也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第16周的调整后明显降低,显示此时运动员的合成代谢减弱,恢复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之前连续进行两周大负荷训练后的调整幅度不大所致(见表3)。

3小结

本文在充分探讨赛艇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基础上,初步研制了生化指标与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训练负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CK的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不是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敏感指标; BU基本随总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但在BU处于高位、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并不随负荷的变化而明显变化;在调整周BU值处于上升,则是疲劳产生的征兆。Hb与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其低点虽基本与BU的高点对应,但相对滞后,应用Hb评价负荷量时应与BU结合起来;T和T/C基本上能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体上讲,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时一定要结合负荷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状态才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林文弢.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哈特曼.赛艇运动生理学导论〔J〕.赛艇技术资料,1996,1:21-31.

〔3〕武福全译.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监督〔M〕.北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1.

〔4〕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冯连世.运动与血浆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88-94.

〔6〕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30-32.

〔7〕杨翼.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血清酶活性及心电图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46-49.

〔8〕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葛新发.血尿素在划船训练医务监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4):54-56.

实训周总结例2

Research on the State Diagnosis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YANG Yong

(Henan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Water Sports,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exploring load calculating method of training loa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primarily a state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by the way of combining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and carried 16-week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truly reflect functional status and has a higher value. It is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o combine the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when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Key words】rowing; enduring the training load; state diagnosis

引言

科学诊断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是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研究较多,其方法主要是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完成,但很少将其变化与训练负荷的变化进行对比评定。由于许多生化指标对负荷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诊断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为此,本研究拟在探讨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提高赛艇运动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MEDLINE网址、全国中文期刊网(1993-2008)检索相关文献,走访赛艇生理学权威专家Hartman博士及德国、荷兰和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全面了解掌握赛艇训练负荷强度的分级、负荷诊断的敏感指标和方法,为负荷的量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2实验法

1.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12名,均为运动健将,具体情况见表1。

1.2.2样本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记录、统计、计算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并每周抽取安静时晨静脉血进行测试。BU、CK的测定由上海产XD-811半自动生化仪完成; Hb的测定由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完成;T、T/C的测定由美国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完成。

1.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

2 结果与分析

2.1负荷的度量方法

负荷强度。外部强度一般是以比赛最大速度的百分比确定,内部强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血乳酸确定〔1, 2〕。国内外赛艇训练强度的分级也大多以此为依据,但这些方法只能对某一种练习进行度量和评价,对具有多种强度练习的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很难度量和评价,这些强度的度量并非简单的算术累加。为此,本研究引用早期评价心理紧张程度的公式对负荷强度进行度量〔3〕。通过公式一可精确计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但该方法需测试每种练习的强度,较为繁琐。

公式一:I=∑Ii・ti / ∑ti

(I―平均强度,Ii―单次训练强度,ti―单次训练时间)

赛艇专项训练强度一般分为6级,分别为无氧―Ⅰ级,氧运输―Ⅱ、Ⅲ级,无氧阈―Ⅳ级,氧利用1―Ⅴ级,氧利用2―Ⅵ级。此外,还有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本研究分别记录这些强度训练时的心率,再除以100,以相对心率代表某种训练的强度,通过公式一计算便可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

负荷量。适用于外部负荷量度量的指标很多,如训练距离、时间、次数等。由于赛艇训练水面并不确定,训练的实际距离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负荷量进行度量,只要将每种练习的持续时间累加就可计算出训练课、单元及阶段的负荷量,其度量方法相对简单、可比性强。

总负荷。许多生化指标受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共同影响〔4, 5〕。单独使用负荷强度或负荷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总负荷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总负荷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存在指数关系,通过公式二可计算出总负荷,使其量化。

公式二:L=T×I

(L―总负荷,T―负荷量,I―负荷强度)

2.2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方法与指标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实际上就是对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运动员是否处于适应、疲劳和恢复状态的诊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并未与负荷结合。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生化指标,结合总负荷度量方法对这几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见表2。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二计算的总负荷变化如表3所示。在冬训第2阶段(1~7周),总负荷的变化波动很大;在第3阶段(8~16周)虽有波动,但总体明显小于第2阶段。由于冬训以强化量为主,强度变化相对平稳,因此,总负荷的变化与负荷量的变化非常相似。

2.3.1肌酸激酶的变化

CK的变化见表3,在第2阶段初,CK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但阶段末随总负荷明显下降;在冬训第3阶段,总负荷呈锯齿形上升,而CK的高点呈锯齿形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许多研究报道CK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6,7〕。本研究结果是,CK在总负荷波动较大时变化较为明显,而在总负荷波动较小时无明显变化,其变化也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从2个阶段末期CK下降的结果来看,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了适应、疲劳消除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与运动员在冬训第2、3阶段后期出现大面积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事实相左却无法解释。分析原因,只能解释为CK对评定负荷强度和肌肉的损伤程度较为敏感,而对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太不敏感。因此,运用表2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诊断时,应密切关注其他指标的变化。

2.3.2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报道,BU的变化常常与负荷量同步,而Hb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8,9〕,也有研究报道Hb与BU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0〕,但两者随总负荷的变化却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是,两者经常会出现相互靠拢及背离现象。BU常常在大负荷训练后的第2周有明显下降或基本不变,如第3、6、9、12、15周;而Hb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或一周后升高,如第6、10、12、16周。此时,它们的相关度高,运动员机体有一定恢复,疲劳减轻并对负荷产生一定适应。本研究还观察到,BU随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只发生在BU值处于相对低位时,在BU值处于高位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如第8、13周;而且在BU值处于超过临界的高位时,无论是负荷的增加还是减小,BU值的变化都不明显,如第5~8周和第11~16周。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负荷增加时,BU值本已处于高位,机体处于应激的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使训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导致BU值不再升高;而在负荷减少时,由于机体长时间训练消耗过大,体内糖原储量不足,造成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仍很旺盛,此外,也可能与训练调整不足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负荷大幅降低的调整周后,BU值几乎都处于上升,如第4、7、10、13和16周,而此时Hb降。此时,运动员机体表现出恢复很差、疲劳积累以及对负荷很不适应。提示负荷一旦产生严重的累计效应,仅调整1~2周是不够的,在调整周出现BU值上升,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这应引起充分关注。

许多研究报道,清晨安静时血尿素达7~8 mmol/L时为过度训练〔1,8〕。从本研究结果看,在第2阶段后期,连续3周血尿素值在7.0 mmol/L以上;在第3阶段中后期,血尿素值连续3周在8.0 mmol/L以上,连续5周在7.0 mmol/L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负荷很不适应,恢复能力较差,出现了疲劳,尤其是在第3阶段出现了过度疲劳。运用BU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不仅要结合负荷的变化,还应结合其疲劳阈值。

有文献报道,当H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大多不好,比赛成绩不佳〔11〕。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整个冬训过程中升降都不到10%,且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历,赛艇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中的Hb变化一般都不会超过10%,但其低点多与BU值的高点对应,基本上反映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因此,运用Hb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应与BU等其他指标结合。

2.3.3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

冬训第3阶段T、C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看出,在训练的第7到第10周T、C无明显变化;在两周较大负荷训练后,经过第13周的调整,T和T/C明显升高;在随后两周大负荷训练后,虽经调整,但T和T/C仍明显下降。

血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具有抑制肌糖原分解,激活糖原合成的作用;并促进红细胞生成、合成蛋白质。皮质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促使脂肪分解 〔12〕。

Maestu(2005)研究报道,赛艇运动员3周的大负荷训练导致T/C有较大幅度降低,后经过2周以大负荷量一半的训练量调整后,T/C又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并认为调整后可连续进行3周的每周超过1000分钟的大负荷训练。大负荷训练后T/C降低是由于T值的降低而C值的变化不大所致〔13〕。本研究的训练负荷大致与上述研究相仿,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都在1200分钟左右;而调整周的负荷量在600分钟左右(见表3);T和T/C的变化也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第16周的调整后明显降低,显示此时运动员的合成代谢减弱,恢复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之前连续进行两周大负荷训练后的调整幅度不大所致(见表3)。

3小结

本文在充分探讨赛艇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基础上,初步研制了生化指标与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训练负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CK的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不是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敏感指标; BU基本随总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但在BU处于高位、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并不随负荷的变化而明显变化;在调整周BU值处于上升,则是疲劳产生的征兆。Hb与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其低点虽基本与BU的高点对应,但相对滞后,应用Hb评价负荷量时应与BU结合起来;T和T/C基本上能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体上讲,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时一定要结合负荷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状态才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哈特曼.赛艇运动生理学导论〔J〕.赛艇技术资料,1996,1:21-31.

〔3〕武福全译.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监督〔M〕.北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1.

〔4〕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冯连世.运动与血浆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88-94.

〔6〕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30-32.

〔7〕杨翼.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血清酶活性及心电图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46-49.

〔8〕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葛新发.血尿素在划船训练医务监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4):54-56.

〔10〕陈重,王昌波.血红蛋白的生成与大运动量训练的关系〔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3,1:19-31.

实训周总结例3

一、课程内容整合:追求序列建构

1.单元主题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写作训练。比如《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本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写实动作,将那个屠户见财眼开却又假意推辞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本单元的同步写作训练主题就为“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

2.课文写作特点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微格写作技法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对应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伤仲永》设计题目:“在《伤仲永》中,王安石只安排了一句语言描写:‘泯然众人矣!’这一句话,把王安石的惋惜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描摹出一个场景,用一句语言进行概括?”

3.时鲜主题线。我以班团活动、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时鲜主题的序列写作训练,紧扣时代的主题,通过写作把握和感受时代的脉搏。

二、写作时间调整:追求主体落实

1.把两节作文课分成大课(60分钟)和小课(30分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的精力、体力允许的前提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一次(可以是一次日常训练也可以是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整的写作过程,打破原先在45分钟内学生的写作思维容易中断、写作行为反复的僵局。

2.把作文课设置在周一上午的第三节课(大课)、第四节课(小课)。把作文课调整到周一,一是为了对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进一步明确、拆解,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辅导;二是为了把综合训练目标的部分子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本周的每一天来进行拆解性训练;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训练,学生的写作学习在周一时有了明确的方向、任务,学生可以随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写作练习。

3.以每三周(约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为一个分析时段。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一节课来全面地总结本单元日常训练的情况,或者是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每三周,拿出一节课来总结本单元的日常训练情况,不会多占课时。此外,平时上课时,教师也会在阅读课堂上总结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但毕竟时间有限,内容单薄。且学生们反复地修改自己的写作序列训练文章,写作水平提高是稳定的,需要阶段性地总结一下。尤其是一些比较繁杂的综合训练任务,多个子目标的训练效果的合成,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积淀完成。比如,在“描写”的写作训练中,我意图进行想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综合训练。我便在第一周出示了一张繁花盛开的小巷的照片,让学生给这条小巷命名,并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发挥想象,采用多种修辞、多种感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描写出小巷的美景,不少于150字。第二周时,我又出示了一张阴暗的小巷的照片,假设这里曾是个陈旧、阴暗、肮脏、冷清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景物描写描述它的样子,不少于150字。第三周时,我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小巷的‘传奇’”,让学生发挥想象,假设造成小巷陈旧、阴暗、肮脏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人的到来让小巷变得非常美丽?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写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同时,我们让学生把前两周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融合到这一次的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跨周进行,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

三、写作课型运用:追求环节驱动

实训周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在《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加大了实训的力度,专门开设了实训课程,时间连续两周的课程,课时到达40课时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同时意味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实训目标设计、实训项目准备、实训组织实施、实训评价和考核及实训总结与反思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仓储配送实训类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分析

物流类课程所对应的毕业生,毕业后,通常是在企业基层任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如运输、仓储和配送、分拣等多项业务。此后,依据个人能力、自身优势和工作经验,可逐步晋升到仓管员操作组长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职位。

2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层次较清晰的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会涉及诸多业务流程,而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执行层的物流人员,主要是负责物流操作中的环节,需要掌握相关的出库、入库、配送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物流人员,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较科学的物流计划,对物流作业的整体流程加以控制。

3仓储配送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一:物动量ABC 分类为例进行项目教学。

3.1项目任务

某配送中心每周对所有货物进行相关的出库量统计,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将配送中心的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主要分清重要物资、一般物资和次要物资,从而有区别地确定货位的存储。

3.2学习目标

理论目标:ABC 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关键核心问题;

技能目标:会根据货物信息量进行ABC分类并确定类别进行储位规划;

职业目标:对近期物动量进行统计加强对货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相关知识学习

物动量基本原理。物动量 ABC 分类的原理是:“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以货物累计周转量为衡量标准,划清货物的主次顺序,为货物上架存储安排奠定理论基础。

表1: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内容

表2: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教学及任务

步骤:①对6周出库作业周报的货物进行合计按降序排序;②计算货物出库量的百分比,并进行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③分类(货物累计周转量百分比在0-70%划分为A类;累计周转百分比在70%-90%划分为B类;其余的10%划分为C类)。

3.4项目实施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物动量核心先汇总降序再进行累计百分比:(1)统计每种货物总的周转量进行降序;(2)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3)制作ABC分类表;(4)绘制物动量ABC分类图;(5)根据入库货物制作入库货物ABC分类表。

根据情景进行物动量ABC分析:(1)在对货品进行储位分配时需要对各种货品的物动量进行判断,累计周转率在70%以下的货物定为A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70%-90%的货物定为B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90%以上的货定为C 类货物。(2)入库货物ABC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此次入库单中货物再分类 (依据情景任务提供入库任务单),将分类结果标注。

3.5教学拓展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掌握并理解物动量ABC分类,应进行任务拓展练习,虚拟情景20种以上货物出库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对每一种货物总的出库量进行统计降序,再计算累计周转量并划分类别。

3.6检查与评价

实训周总结例5

参加人员:

列席:

记录:

培训纪要:

根据董事长签发的《关于对机构销售总和三级机构负责人进行区拓基本法专题培训的通知》要求,结合湖南分公司具体情况,经研究决定,定于2012年7月13日至17日在长沙举办全省区拓内勤技能提升班。本次内勤培训班纪要如下:

一、壮总开训

培训班第一天,分公司总经理室黄壮总为培训班进行了开训,壮总指出,营销与区拓是不同的,希望各内勤能静下心来研究区拓的本质,掌握区拓基本法,将基础管理、制度管理、品质管理等都要抓起来,透过基本法来加强外勤主管的自主经营意识,重塑区拓文化,借鉴营销的技术,如增员、展业技巧等,保留区拓原有的东西。希望各内勤重视、执行基本法,严格实行基础管理。

二、区拓内勤老师课程

1、区拓管理部刘林波经理通过生动的案例,生趣的语言讲解了

《区拓基本法介绍》,课程主要分为区拓整体业务发展情况介绍、区拓与营销业务制度对比概述、区拓绩效考核与薪资介绍、区拓队伍日常 四、学员实战演练及考试

1、区拓基本法考试

为了解新老区拓内勤对区拓基本法的了解程度,在培训期间,安排了所有学员进行了区拓基本法考试。本次考试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考试不及格或对成绩不满意的学员可参与补考,第一次考试及格的参与补考的最终成绩取两次成绩最高分,不及格的参与补考的最高取及格分数,经两次考试最后统计共有59人达70分以上,合格率为93.6%。得分在70-80的人数占比较大,最高分为96分。学员成绩表详见附件。

2、基本法试讲

在基本法考试结束后,进行了基本法试讲,试讲的内容为学员参训前上报的关于区拓基本法ppt的训前作业,培训班采取抽签的形式,每组抽取了一名学员上台以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了基本法试讲,并最后选拔出了优秀的前三名学员。

3、分组研讨交流

培训班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分组研讨。以每组选取其中一位组员的所属机构中某一展业区为例,列出此区队现状及问题,全组成员共同研讨帮助此区主任进行区队内部管理,找出人力发展、业绩推动的方法,最后选出两名组员进行发表。学员就研讨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共同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及推动方案。

4、《相亲相爱一家人》通关

为让内勤学员更深入的体验区拓文化,培训班组织学员进行《相亲相爱一家人》的通关演练,通过一个晚上的通关演练,内勤学员深刻体会到区拓感恩文化的内涵。同时,学员之间加强了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5、晨练

培训期间,每天早上6:50准时进行晨练,内容包括1500米长跑,早操,以及跳绳比赛等。军事化的训练一方面贴切区拓的来源,另一方面磨砺了学员的意志,锻炼了体魄。

6、颁奖仪式

在结训前,培训班邀请到了分公司总经理室周爱工总为优秀学员及团队进行了颁奖仪式。颁发的奖项有:基本法演讲头榜—怀化黄新华、郴州唐华、长沙本部雷娅姗;优秀班委—永州骆新桃、长沙本部唐啸、岳阳杨冯;优秀团队—第二组;优秀学员—常德邢才浩、长沙本部凡琴琴、区拓管理部周全、岳阳周弋洋、营销管理部陈雄、湘潭杨丽、长沙本部魏巍。

五、结训

课程结束后,分公司总经理室周爱工总为本次培训班作了结训训勉。周总主要谈到了以下几点:

1、学习区拓的基本法和区拓的各项文化。即也是本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各学员能够通过本次培训,能够将基本法学扎实,并领悟到区拓特有的文化精髓。

2、培养区拓的干部。周总指出未来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区拓的发展是吻合这个特点的,湖南将强化区拓的工作方法、工作信心、工作技能,提升区拓的服务水平,加大各级区拓干部在技能上、管理上以及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希望大家要敢于担当、全面规划、包下目标、争取资源。

实训周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心肺复苏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缓解组织缺氧,避免细胞不可逆性损伤。①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由右心房吸入上下腔静脉自全身运回含二氧化碳之血液,经右心室压出由肺动脉送至肺泡经由透析作用,换得含氧之血液再经由肺静脉送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压出经大动脉输送至全身以维持。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所有对象均没有参加过任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加全程培训。随机分为观看视频自学组和观看视频加老师指导组两组,每组12名受试者,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②

1.2 实验过程

1.2.1 培训方法及流程

对照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培训视频为南昌大学公开课: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之心肺复苏术,该视频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的讲解。观看视频结束后,受试者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对照组的受试者只能自己通过仿真模型的提示来获得结果反馈,结果反馈是关于操作结果的反馈信息,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实验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观看视频结束后,学生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在技能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老师进行语言指导及动作示范,即实验组获得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关于操作过程中运动特征的反馈信息。③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1.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测试指标及考核方法。其中仿真模型记录的指标是按压深度及频率和胸廓起伏幅度,选取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各指标数值均以平均数北曜疾畋硎荆哉兆楹褪笛樽樵谌鍪奔涞愕母飨钪副杲兄馗床饬渴莘讲罘治觯P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前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经检验,培训前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分组差异对于本实验无较大影响。

2.2 培训后即刻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后即刻的练习绩效进行比较,经检验,培训后即刻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3 培训一周后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一周后的保持绩效进行比较,发现培训一周后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4 三个时间点之间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比较

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一周后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将这三个指标分开在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

2.4.1 按压深度及频率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的成绩相比,按压深度及频率得分的P

2.4.2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

2.4.3 各项指标总分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各项指标总分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下,只要有仿真模型,无需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们便可以在仿真模型的提示下获得反馈进行不断的练习,从而拥有一定水平的心肺复苏技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适合普通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3.2 建议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专业培训人士又十分有限,故而在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过程中,难以做到让所有人都有专业人士指导。本研究表明无需老师的指导,同样可以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过程中,有良好的培训视频及有恰当反馈的仿真模型,无需老师的指导,便可以展开培训。

注释

① 杨曼瑾,吴艳梅.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3.34(10):120-121.

② Plant N,Taylor K.How best to teach CPR to school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Resuscitation,2013,84(4):415-421.

③ 王丽姿,王丽萍,王新等.对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4-5.

实训周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3-04

笔者拟结合Java教学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提出了“Java实训方案”。该实训方案,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实践,开展项目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在实训中,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一种编程框架,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素质,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1 实训项目团队模型

实训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统一的模型,包含固定的项目管理角色: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组长、软件开发成员[2],还有由学院统一配置的、独立于实训项目组的质量保证组,为项目组提供指导和质量保证。项目小组包含4~6名学生,最多不超过8名学生,以保证项目小组符合当前的最佳实践。在项目开发小组中,一般不固定区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配置管理等角色,可采用轮流和交叉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些角色,获得多种角色的开发经验。实训项目团队模型如图1所示。

项目总监:由学院实训中心领导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

项目经理:由Java任课老师担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项目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

开发人员(学生,对项目经理及项目负责);

需求分析员:负责系统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并协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负责系统设计工作,并指导程序员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程序员:一般模块的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并交叉进行模块的白盒测试;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测试人员:进行项目各阶段的测试工作,包括模块测试(白盒测试)、系统的需求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对用户需求负责)

2 Java实训方案

2.1 实训内容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通过“Java实训方案”,可以达到“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Java实训方案”将以项目研发为主线,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进而在企业研发的氛围下体验项目研发流程和行业需求。实训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工程知识等内容,同时体验企业的项目研发氛围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践项目经验。

在Java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项目库,可选择难度、规模、行业、涉及课程等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也将在行业领域、工程管理、IT技术等方向逐步提升,逐步过渡到严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与市场接轨。“Java实训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内容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开发是交叉进行的,通过实际项目需求来带动理论课程教学,并在内容上有机结合,以实际需要来驱动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升学习效果。

2.2 实训进度安排

Java实践为80学时。实施过程分为开班、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项目验收、结业等八个阶段。其间安排了大约1/5的理论课程,梳理学员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Java实训方案”流程如图2所示。

2.3 理论课程

在“Java实训方案”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补充,结合基础知识、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并辅以企业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先进软件开发方法和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 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CMMI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为核心,融入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实训中包含有如下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

2.4 实践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Java教学的特点,按6~7个人一个项目的规模,选定如下2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2.4.1 中国民航机票预订系统[4]

电子商务类。开发一套国内机票售票系统,要求能通过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该航空公司的营业网点为顾客提供航班查询,购买机票以及退票的服务。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顾客到达营业网点后向航空公司营业员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出发日期,营业员根据以上信息,查询满足条件的航班,输入乘客信息,以及舱位信息,然后执行出票操作。该系统在营业网点内能够完成营业员登录,查询航班,出票等功能;在航空公司内部能够完成添加或删除航班,添加或删除营业网点,添加或删除营业员等功能。

2.4.2 超级连连看

网络游戏类。连连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找出相关联的东西,该游戏对一堆图案中相同的图案进行配对,在一定的规则之内可以做消除处理。

3 实训制度管理

3.1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1.1 周报制度

将实训开展的情况,每周形成报告,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安排。

3.1.2 例外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例外情况时,将临时召开例外会议,讨论例外情况和处置办法。

3.1.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3.2 项目管理制度

3.2.1 工作日志

学生应每天记录工作日志,记录实训过程和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碰到的问题以便在会议上进行讨论。

3.2.2 每周例会和周报

每周例会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监参与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并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每个学生应填写个人周报,项目组长负责填写项目周报。

3.2.3 阶段总结

在项目里程碑到达后,应组织会议进行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提交阶段总结报告。

3.2.4 评审制度

实训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成果应采用评审的方式确立。

3.2.5 项目结业总结

学生应在项目验收后,进行实训个人总结,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4 结论

“Java实践方案”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行业需求,采用企业化或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开发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Z].易思博,2010.

实训周总结例8

2、教学重心:集中精力扎实完成九年级新课教学任务

3、教学策略:抓课堂、抓作业、抓检测,具体要求是:

①各科教师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近两三年中考的命题趋势,把握各册教材体系和重难点,细致挖掘中考考点,将考点渗透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只有练好了这一内功,才能备得准、讲得准、练得准。②以课堂为主阵地,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师生互动形式,既要扎实落实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③始终坚持每节必练。每一节新课,都应有配套的巩固练习,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精心挑选,重基础,面上全,分层次,有梯度。学生练习的时间根据当节新课内容的多少,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当节新课结束后,也可利用当天的自习时间专练专评。总之,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要步步为营,走一步,踩实一步,不吃夹生饭。

④抓实作业的上交和批改。作业要人人必做,人人必交,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科任教师要做好督促和教育,绝不能放任自流。作业批改按照教务处制定的制度,在批改次数和质量上要严格要求。⑤抓阶段检测反馈。九年级坚持每两周周清一次,时间安排在周五下午。周清的科目为三科,数、英必考,另外一科根据各科的需要进行商定。未统一组织周清的科目,任课教师要根据进度自行组织单元测试,年级组要检查落实。周清的试卷要在周日晚自习及次周一早自习时间讲评补错(顺序另排)。补错完毕,教师要逐人检查签字。⑥每次周清、月考结束,科任教师要及时分析,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制定调控方案,及时进行查漏补缺。⑦狠抓尖子生的学科成绩平衡。年级组将制定尖子生弱科提高的具体措施,并出台相应的奖惩办法,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尖子生各科平衡发展。

(二)第二阶段教学工作

2、教学重心:系统复习,强化训练,冲刺中考。

3、教学策略:三轮复习,夯实基础,八次模考,查缺补漏。具体工作要求是:①2012年3 月10前各学科结束新课,并进行“一诊”测试(摸底考试);各科任教师制定复习计划,所用的复习资料全部到位。

②扎实抓好三轮复习。第一轮:本着“全面、扎实、系统”的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轮复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搞好全面复习。以课本为本,逐册逐页复习,认真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进行单元综合训练,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单元过关检测应以低档题为主,兼顾中档题。同时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第二轮:在巩固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本着“深化、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特别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题目的训练。在本轮复习中要认真实施分块推进战略,对知识进行归类,以专题形式进行,要以“训练”、“讲评”为中心,练规范、练综合、练技巧、练速度,要讲难点、讲疑点、讲热点、讲思路、讲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第三轮: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本着“回归、调节、升华”的原则,侧重回归课本,自我检索,查缺补漏。在这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在一周左右,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我发现、再次总结为主。学生训练以课本上有代表性的原题为主,也可以历次模拟中的错题反思为主,不宜有大容量、高难度的训练,应努力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回归、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自我升华。③安排复习方法指导会和阶段性教师联席会,每一轮复习前、后都要集中研究、部署、总结,明确方向,把握重点,以便有秩序地推进。④强化体育训练、理化生实验、特长生培养,并组织报名、考试。体育训练、理化生实验训练在去年我们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今年要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确保中招开局的胜利。⑤安排“迎战中考百日冲刺宣誓大会”和考前“送考会”,营造氛围。⑥组织安排好中招考试和继续完成职专招生任务。

反思从教学进度来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最主要还是落实不到位才导致2012年中招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实训周总结例9

2、各地级市、各厅局委办每年年底要对下一年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出计划安排。凡拟举办培训班时间在两周以上的(含两周),必须填写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申报审批表》,在每年的11月30日前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申报。

3、申报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安排和经费预算等。

4、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各地区各部门申报的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初审后,提交自治区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审核,并于每年的12月底前下达次年培训计划。

5、凡是由上级有关部门临时下达的培训任务,或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决定举办的培训班,时间在两周以上的(含两周),各地级市、各厅局委办必须提前一周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申报,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6、各地级市、各厅局委办要严格按照审核批复的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做到培训前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培训过程中具体抓好组织落实、培训结束后认真做好总结汇报,确保培训效果。

7、主办单位要在培训班结束后15天内,将培训通知、参训人员名单、课程安排表、培训总结等相关材料整理成册,报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8、凡时间在两周以上(含两周)、未列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或未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审批同意的培训班,一律不得开办。

9、各地级市、各厅局委办举办的各类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班、专题学习班等,时间在两周以下的,应在开班前1周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备案。

实训周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8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66-05

The Experiment Study of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to Muscle St rength of Ankle Joint

YIN Jun,ZHONG Jiayin,DU Yanyan,ZHOU Zhixiong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broaden approaches of special muscle training and to enrich and inno vate training methods,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 ing to ankle joint muscle of longjump athletes through the contrast experiment between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II)and ordinary one(I). Based on the exp eriment,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under the same load condition,vibration s trength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thlete’s maximal power and explosive power around area of ankle flexors,but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 g is not obvious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ensors of ankle joint.Furthermore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is not effective to enhance the muscular endurance and express power of ankle joint and make strength of the flexors and the exten sors of knee joint develop harmoniously.

Key words: vibration;maximal muscle force;muscular strength of ankle j oint;explosive power;muscular endurance;express power

踝关节力量对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踝关节 力量的水平决定着跳远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最高运动水平。因此,如何科学有针对性地对踝关 节实施专项力量训练,是摆在专项运动训练领域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现代 竞技体育竞赛日趋激烈,比赛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大量现代化的新型训练仪 器和设备不断应用于运动训练,传统的训练方法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振动力量训练台 已成功应用于力量训练,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它对有效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产生了 重要影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鉴于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国外高水平运动员采用的各种振动 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尚无法获得。因此,及时跟踪国际最新力量训练理论和技术,探索专项 力量振动训练方法和负荷控制特征,把握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的肌力变化特征,无疑具有深 远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实验研究将为丰富我国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体系 和建立振动力量训练模式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跳远专项14名二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其中男8人,女6人,随机 地将14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I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II组为实验组,采 用常规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II组训练时的振动刺激频率为25~40 Hz,振幅保持稳定。 由于伤病原因有2名学生未能完成全部实验训练,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1.2.1 实验仪器

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使用的是韩国制造的JET VIBE(ETS-900N模式)振动训练台(图1)。肌 力测试采用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图2)。

1.2.2 实验方案

实验地点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体

投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km200810029003)和“北京 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尹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能训练与运动 负荷控制理论。 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本研究在预实验之前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踝关节肌力进行测试 并记录初始值。通过一周的预实验再对实验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图1 振动训练台

图2 等速肌力测试仪

1.2.2.1 对照组实验方案

男子负重40 kg,女子负重20~30 kg,做直膝快速提踵练习 30次×4~6组(前四周4 组,后四周6组);男负重60 kg,女负重50 kg,做半蹲提踵20~30次×4~6组(前四周4组 ,后四周6组);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8周。

1.2.2.2 实验组实验方案

II组训练方案与I组一致,只是II组在振动台上完成相同练习,即在训练过程中附加振 动刺激且在实验期间均保持振动刺激频率范围为30 Hz,振幅6 mm,加速度为20 m/s,振幅 始终保持不变,训练共持续8周,每四周做一次踝关节肌力测试。其中,振动时间为运 动员完成每个练习的实际时间。

1.2.3 测试方法及指标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做等速测试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肌肉神经不同性能,一般选取15~60 °/s作为慢速测试,反映肌肉的最大力量;用60~180°/s作为中速测试,反映测试者肌肉 的最大做功能力;用180~300°/s作为快速测试, 反映肌肉工作的功率及耐力[1] 。

在相关专家的建议指导下和考虑到踝关节生理解剖的特殊性,本实验研究重点选取角速度15 °/s和60°/s的相对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来评定运动员踝关节的最大力量;选取角 速度240°/s相对峰力矩和角速度为60°/s时的最大功率来分别评价运动员踝关节的快速力 量或爆发力;选取角速度15°/s和60°/s的总功来评定运动员踝关节的力量耐力。

在正式开始实验的前一周、实验中期(第四周结束)和实验后期(第八周结束)的一周 内, 用IsoMed 3000等速测力训练系统测定踝关节在角速度为15°/s、60°/s、240°/s时 等速向心收缩时的相对峰值力矩和相对最大功率、相对总功。

1.2.4 专家访谈法

通过座谈、走访的形式,就实验方案设计、相关指标的选取、训练方法和测试指标的确 定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问题充分征询专家建议。

1. 2.5 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运用SPSS17.0均值比较和非参数检验中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 的T检验对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均在95%置信区间进行检验及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肌力变化影响的研究

2.1.1 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变化影响的研究

峰力矩(PT)是表达关节屈伸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 即力矩曲线上 最高一点的力矩值。PT也是等速肌力测试中最常使用的黄金指标。因该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 下肢肌肉的最大负荷情况,一般认为它可以代表肌肉的最大肌力。由于峰力矩因受试者体重 的差异而造成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研究人员大多采用相对峰力矩(PT/BW),即单位体重 的峰力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它可以进行不同体重与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一般以角速度为 慢速时的相对峰值力矩作为衡量运动员踝关节最大力量的指标,以角速度为240°/s时的相 对峰值力矩来衡量运动员踝关节快速力量的指标。

经过8周的振动力量训练实验, 对照组运动员的趾屈肌群肌力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 低”的特征,即前四周增长、后四周降低,但背屈肌群肌力却未出现增长;实验组运动员的 趾屈和背屈肌群的肌力变化均呈现平稳发展特征,见表2和表3。研究揭示,在角速度为15° /s和60°/s等速肌力测试条件下,对照组(I组)踝关节背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增长了0.34 N /m/kg和0.44 N/m/kg,环比增长系数分别达到9.78%和10.06%。但是在角速度为15°/s 等速肌力测试条件下,对照组趾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增长了2.09 N/m/kg,环比增长系数为9 .29%,组内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II组)在实验中期(第四周训练结束),采用角速度为15°/s和60°/s等 速肌力测试时,趾屈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环比值却下降了0.35%和0.66%,背屈肌群相对峰 力矩的环比值增加了3.25%和7.13%,但是组内检验两者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 5)。

研究表明,在实验后(第八周训练结束)采用角速度为15°/s和60°/s等速肌力测试时,I 组踝关节趾屈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8.07%和5.12%,背屈 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2.4%和3.50%, II组背屈肌群相对峰值 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8.49%和8.0%,组内检验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 >0.05),而II组趾屈相对锋力矩的定基比值分别增加了12.17%和20.05%,组内检验呈现 出显著性差异(p

由上述结果并结合表5中的肌力增长环比系数情况来看,I组屈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在前四周 变化较II组明显,而在八周的实验后,II组的趾屈相对锋力矩变化较I组明显(p

从表2和表3还可以看到,在角速度为240°/s测试条件下,在实验中、后期I组踝关节 的屈伸肌的相对锋力矩分别提高6.63%、13.79%和17.66%、2.5%,但是组内检验均未表 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中数据显示,虽然II组在实验中、后期也有所提高,但 是也未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反映出,与非振动力量训练方法相比, 振动力量训练在发展运动员踝关节的快速力量方面并未产生显著性差异。

2.1.2 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最大功率变化影响的研究

等速测试下的肌肉收缩功率等于力量和关节活动幅度的乘积除以时间的值。因此,实施 科学的振动力量训练就要考虑力量、用力距离和时间三方面的因素。在文献中,有学者选取 最大功率作为评定运动员肌肉爆发力的指标,但由于受试者体重不同而个体差异较大,大多 学者还是采用了相对最大功率,这样可以进行不同体重与人群之间的最大功率比较。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角速度60°/s的相对最大功率作为爆发力测试指标。

由表4和5可见,在实验中期(第四周),在角速度为60°/s测试条件下,I组和II组踝关节 趾屈肌群都有所提高,环比增长系数分别达到17.65%和9.22%,但是组内检验未呈现出 显著性差异(p>0.05);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也达到了15.68%,但 是组内检验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I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 率的环比增长系数反而降低了25.23%,且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进一步揭示,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9.42%,而II组背屈肌群 肌力最大功率减的环比增长系数反而降低了26.51%,但是组内检验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5);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18.26%,组内检验也未呈 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II组趾屈肌群肌力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31.24%,组内 检验同样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的爆发力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影 响,而对于背屈肌群爆发力却未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II组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反而呈现出 降低现象。分析上述变化情况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振动训练对踝关节背屈肌群产生了较大 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较深的生理性疲劳,以至于运动员在测试前踝关节背屈肌群还未得到较 好的恢复,因而出现了逆向变化特征。

2.1.2 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总功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功(TW)是反映肌群收缩过程中总体做功能力的重要指标。总功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肌肉维持某一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能力的提高,即肌肉耐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 该指标受试者体重差异或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研究人员都使用相对总功来进行不同体重或 不同人群之间的总功比较。

*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组内比较差异很显著。

由表6和表7可见,实验中期肌力测试表明,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相对总功提高幅度 要比II组大一些,而且背屈肌群增长的更为明显;八周实验后,II组趾屈肌群在60°/ s和1 5°/ s角速度测试条件下,相对总功分别提高了24.97%和17.43%,但是组内比较并未呈现 显著性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背屈肌群相对总功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5. 67%和0.55%;而I组的趾屈肌群在60°/s和15°/s角速度测试条件下则分别提高了25.80% 和48.07%, 组内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可能是由于振动对运动员踝关节肌群产生了更大强度的刺激, 从而引起了较深的疲劳,这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吻合,但其隐含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要做进一 步探索和解释。

2.1.3 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屈伸比变化影响的研究

峰力矩屈伸比值是代表踝关节屈伸肌力的平衡程度指标。由表8和表9可见,I组和II组 实验前后,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屈伸比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 练没有对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分析其原因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发展运动员踝关节屈伸肌群比较困难,一般练习难以实 现深层次刺激,需要踝关节练习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由于背屈肌群周围的相 关肌群力量没有得到显著性增长,这就使得踝关节相关肌群的协调用力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 高,这也是与前文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2 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肌力训练效果影响的原因探析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到,振动力量训练对发展踝关节肌力所产生的训练效果,有一部分是 优于非振动力量训练的效果,至于振动训练产生上述结果的生理机制,鉴于本实验研究的条 件限制,只能借助于相关文献进行解释和说明。

2.2.1 关于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最大力量影响的可能机制

最大力量是神经肌肉系统在静力或退让性的工作中,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抵抗无法克服的 阻力过程中所表现的最高力值[2]。其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肌肉肥大 (形态结构机能、生理生化)两个因素的调节。

2.2.1.1 振动力量训练产生加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N=G+ma可以得知,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加速度引起的“超重”和 “失重”,使负荷量在整个活动范围内时刻发生变化,在“超重”阶段运动员所承受的负荷 量要远远大于实际承受的负荷量。由于振动刺激产生加速度,从而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刺激[3]。根据力量增长的超负荷原则,使得肌肉的形态结构机能得到改变,肌肉的最大 力量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2.2.1.2 振动对神经肌肉系统造成更大的刺激

振动训练对神经肌肉系统产生良性结果可能是由于肌肉神经调节机能的改善。一方面由 于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作用和肌肉的动态收缩特点,在其肌肉随着的收缩过程中,不可能动 员所有的运动单位参加运动,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只有6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水平 高的运动员可有9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4]。其余的潜能部分只有通过外在刺激才能 激活,振 动刺激作为一个外部刺激,在运动员接受振动刺激的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负荷量在时刻发生 变化,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也时刻在变化,这样神经系统也要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节以适宜运动 的需要,最终也增加了神经调节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提高机体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振动刺激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能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特别是初级肌梭Ia传 入纤维末梢的兴奋性,其产生的动作电位经过单突触或多突触调节途径反射的引起梭外肌纤 维产生收缩。其次,有研究表明当肌肉克服相当于最大肌力的20%~80%的阻力负荷时,肌 肉力 量的增长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来完成[5]。当阻力负荷超过80% 时,肌肉 力量的增加主要靠提高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有关肌肉中枢同步兴奋程度来实现的。由 于振动刺激频率使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和强度增大、皮肤感觉传入冲动以及振动对耳前 庭机械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机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高阈值的运动单位与低阈值 的运动单位几乎同时激活,从而提高运动单位的募集量。

2.2.1.3 振动使肌肉生理生化发展变化

Bosco等发现振动训练后睾酮和生长激素的浓度提高[6]。其中生长激素可促进肌肉 蛋 白质的合成代谢,增加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皋酮具有刺激组织摄取氨基酸,促进核酸与蛋 白质合成,促进肌纤维和骨骼生长,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调节运动后肌糖原的超量恢 复过程等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实验结果还显示,振动刺激10周后荷尔蒙、血液流速、氧运、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升高,皮质醇下降。同时,在肌电图测试中得出中枢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 功能加强,微循环通过余振功能加强,促进新陈代谢功能。

2.2.2 振动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爆发力的可能机制

2.2.2.1 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内部的协调性

肌肉内部协调性包括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等完成一个动作的所有整体行动的能力。 Fox等发现振动刺激能同时激活腱器,它的兴奋能加强伸肌的活性,在主动肌和协同肌速而 有力的收缩的同时,腱器的兴奋使对抗肌及时的放松,提高了肌肉收缩的效率[7] 。

2.2.2.2 产生加速度和增加了神经调节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 振动力量训练时,振动产生的加速度一方面使运动员承受的实际负荷要大于一般训练时 的附加负荷;另一方面振动能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提高兴奋性,有效地增强中枢 神经系统的协调,提高了肌肉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振动训练在生理作用机制上与增强式训练法的牵张缩短循环(stretch-shortening cycle , SSC)类似。通过弹性与牵张反射的影响以达到刺激神经肌肉系统的效果,使肌肉产生较大 的爆发力[8]。

综上所述,将振动力量训练应用于实践时,教练员可以有选择的对运动员局部肌群进 行振动刺激或全身振动刺激,但是教练员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振动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与此 同时,由于振动力量训练对神经、肌肉等方面产生的刺激较大,因此在安排运动员进行振动 刺激力量训练后,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恢复,以防出现深度疲劳。 实验研究表明,尽管振动力量训练可以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但由于运动员个体差异很大, 而且不同专项、不同部位肌群的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究竟控制在什么范围,目前还很难确 定。因此,它只能作为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补充或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其效果,更不能 取代或否认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具有的实效性。

3 结 论

1) 踝关节相对峰力矩反映出趾屈肌群肌力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但背屈肌 群肌力却未出现显著性增长,尤其是实验组运动员的趾屈和背屈肌群的肌力变化均呈现平稳 发展特征,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更有利于踝关节趾屈肌最大力量的发展。2) 两组运动员踝关节趾屈肌群都有所提高,但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I组背 屈肌群最大功率环比增长系数呈现增长,I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却呈现降低 ,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的爆发力具有较为明显影响,而对于背屈肌群爆发 力却未产生明显影响。3) 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相对总功提高幅度要比II组大一些,而且背屈肌群增长的更为 明显,其中,II组趾屈肌群的相对总功分别提高明显,但II组背屈肌群相对总功却没有得到 提高。4) 两组运动员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屈伸比在实验前后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振 动力量训练对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对踝关节的力量耐力和肌肉的平衡程 度也未产生显著作用。5) 振动力量训练效果在整体上要优于非振动力量训练,但是实施振动训练一方面要控制适 宜的负荷量和强度,另一方面要防止使用过强的刺激,否则容易导致神经、肌肉等方面出现 深度疲劳,尤其是在进行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后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给予恢复。

参考文献:

[1] 郭占久.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27(5):98:100.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38.

[3] 危小焰,彭春政.振动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4):5 5-56.

[4]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生理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84.

[5] 任满迎.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南:河 南师范大学,2007.

[6] Bosco C ,Cardinale M,Tsarpela 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whole body vibrat ion on jumping performance [J]. Biol sport,1998,15:157-16.

[7] Fox,E•L. Mechanism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dapta tions and acute effects [EBSCO]. admotion.nl,2002.

[8] 周丽凤.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6,21(12):16-18.

[9] Hagbarth. KE. and Eklund, G. Tonic vibration reflexes (TVR) in spasticity . Brain Research,1966,2:201-203.

[10] Issurin and G Tenenbaum. Acute and residual effects of vibratory stimulat io n on explosive strength in elite and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19 99,17:177-182.

[11] BOSCO C., COLLI R., INTROINI E., CARDINALE M., TSARPELA O., MADELLA A ., TIH ANYI J.& VIRU A. Adaptive responses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 to vibration expo sure[J]. Clin

Physiol, 1999,19: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