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智取生辰纲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3 06:06:02

智取生辰纲教案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1

关于《智取生辰纲》这篇名著节选,历代名家早有定论。因此在备课设计时,我决定从“英雄精细”这一文眼切入,通过初读全文明文眼、精读片段品细节、深入文本悟构思三个环节读懂耐庵妙笔。但学生在一开始就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学习。

师:有些书自诞生之日起就令人百读不厌,且常读常新,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这样一部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清代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今天我们学习节选自其中的《智取生辰纲》,共同体会其百读不厌,且常读常新的魅力。

生:故事早就听烂了,无非就是吴用等巧用计谋夺了生辰纲。

他的话随即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预想到的,究其原因是学生们按常理由课题切入,忽视了课文作为节选前后的内容。这些已有知识是学生在对文章最初把握的基础上所得到的一个原始、本色的印象,而且“巧用计谋夺了生辰纲”正是全文重点。直觉告诉我,也许这个“用计巧夺”是一个值得好好咀嚼的背景知识。于是我决定尊重学生阅读的体验,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

师:吴用等是怎样巧用计谋夺了生辰纲的?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能不能结合“三十六计”来解读吴用的智取之“智”?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

生1:相对杨志和众军汉夏日炎炎下肩负重担、吃苦受累,吴用等却是“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这自然是为了打消杨志的疑虑,同时也可谓是“以逸待劳,坐享其成”。

生2:见杨志赶入来,七个人齐叫一声……杨志道:“原来如此。”这里的语言描写可谓做足了“颠倒”学问,可说是“假痴不癫,装疯卖傻”。

生3:“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口唱山歌,慢悠悠地走上冈子来。实则“卖酒作饵,暗渡陈仓”。

生4:待到那七个客人自取瓢来,“开了桶盖,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此处“吃酒迷惑”,恰恰应了“抛砖引玉”的计策。

生5:黄泥冈上,这一出经典的动作描写:一人“还”钱,一人去“揭”盖,“兜”了一瓢,那汉去“夺”。这边一个客人走将出来,又是一连串的动作“抢”、“夺”、“倾”、“丢”,可说是“偷梁换柱,巧妙下药”。

生6:在杨志同意买酒后,挑酒汉又故意不肯卖,还对杨志反唇相讥:“这酒里有蒙汗药。”这样“将卖不卖”,正合了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

生7:酒一吃下,大功告成,杨志一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贩枣子的客人,则从容地将十一担金珠宝贝装入车内,遮盖好了,幽默地说一声“聒噪”,便一路胜利归去。可谓是“走为上计,溜之大吉”。

……

师:是啊,这些细节环环相扣,何尝不是“八计连环,智取生辰”。让我们也间接地感受到了英雄们的智慧。

课上到这儿,学生对“智取生辰纲”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课文的意蕴还没有真正体会。怎么突破这个瓶颈,让学生走出浅读的误区?我决定继续在“智取”上做文章:英雄们的智慧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但是请大家深入细想一下,也就是一次抢劫,为什么设计得如此富于技术含量?

生(杂):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精明能干的杨志。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所以一路精心安排,如扮作普通客商,悄悄赶路;根据不同地形,更改行路时间……

师:所以文章写英雄们的智慧也是对精明能干的杨志起到——

生(齐):衬托作用!

师:对此,清代小说评论家金圣叹早有定论:文章“写杨志中计,文虽少,是正笔;写吴用用计,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可见如此构思,尽显衬托之妙。(板书:英雄衬英雄,细节中尽显杨志英雄精细。)

课上到这儿,学生已突破浅读的误区,达到“杨志英雄精细”这一文眼上来。可是,怎样促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呢?我决定继续在“杨志”上做文章:杨志失了生辰纲,仅仅是因为吴用等智胜一筹吗?

同学们踊跃发言:也因为运送队伍内部,杨志与都管、虞候和众军士的矛盾。

生1: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这里一语道破天机:“须是相公当面分付。”可见相公待见,所以不做声,否则哪有他做大的份儿。口中“且耐”,实则小觑之意,夺权之心。

生2:“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呐呐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一句禁军,一句虞候,一句都管。内部矛盾已无从调解。

生3: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现在杨志还敢讲出“你也没分晓了”之类指责的话。不过老都管一句话中两个“自”,却是奥妙无穷,早把“我”、“你”分得清清楚楚。矛盾已然表面化了。

生4:老都管喝道:“杨提辖……值得恁地逞能!”这是老都管表演得最为出彩的地方。言语之间,老奴托大,何等轩昂,又何等出丑。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它主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探究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问题来研究。研究既可以是个体的学习,也可以是集体的协作、讨论、交流。同时教师适当的提供指导与帮助又是必要的,尤其当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出现断层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这种阅读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特征的具体体现。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课标”对小说的要求是考查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小说在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可读性都很强,研究性阅读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小说较之其他文体更适合成为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载体。学生若是能以小说为载体,在研究性阅读方面取得较大的收获,那么他们就能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体会,进而将小说的研究性阅读方法带入到其他文体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个人语文素养,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所在。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能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方面对文本有较高、较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探究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市片段教学示范课展示,回校后将示范课《智取生辰纲》的片段教学内容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主要讲述了一个两路英雄斗智斗勇的故事。小说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刻画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一组是以晁盖为首的八位好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解开杨志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更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杨志押送生辰纲之前的故事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有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水浒传》,那么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就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兴趣,回归阅读主体性,触摸作品的主体灵魂

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但是我校地处城郊,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经济购买能力低,家无藏书,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水浒传》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但多数学生还没有完整看过一遍,为弥补品读文本的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准备阶段笔者准备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文本内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视听的感受,弥补了品读文本的不足,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鸣,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同时笔者在班级里还掀起一个“水浒英雄故事会”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在每天的晨读上,要在班级讲台上讲讲自己喜欢的一个水浒英雄故事,而且不能重复别人讲过的人物,这样多数学生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他之前准备的一个英雄故事可能在前一天会被同学讲到,这就得迫使越后面的学生越要通读整本名著,才能讲出和别人不同的英雄故事。讲故事竞赛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活动结束后,很多学生对老师纷纷表示自己以前从未有过这么详细地阅读一本名著,这次体会到以前从未有过的一种读完名著的荣耀感。这样老师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自觉去看其他名著,学生就易接受了。这种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的阅读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为此,笔者认为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就应该把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朝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发展。它在再现研究性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小点: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失去主体性的原因;2.要巧妙设计让学生回归阅读主体性;3.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的余热性;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二、发挥教师诱思探究能力,架设可持续性发展平台,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小说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以期和作者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但多数学生因年龄、生活阅历上的限制,不能走进人物,导致无法从主观情感上融入作品,引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把诱思探究带到课堂上,诱思探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只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为思维已经出现断层的学生架设起可持续性发展平台,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得以深入,为继续研究、捕捉文本背后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指明方向,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五官并用、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那么,在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诱思探究方法有哪些呢?现结合《智取生辰纲》一文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联系小说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智取生辰纲》一文里,杨志在押送生辰纲的路上为何对军士要求苛刻?学生在探究这点问题时都只看到了杨志怕半路被人劫了生辰纲这点原因,至于为什么怕?多数学生是没有深究的。这时教师就要诱导学生思考:如果杨志失了生辰纲他的命运会怎么样?他为何如此看重这次押运任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小说背景,创设问题,将学生原本停留在文本的平衡的知识结构打乱,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的框架,重新激发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这样学生就会跳出文本的束缚,对原著展开深层次的解读。通过细读原著、深层解读,更好地把握文章暗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杨志对军士要求苛刻的原因很快就被学生探究出来了,即杨志本是将门之后,“封妻荫子”是杨志的人生目标。如果顺利押送完生辰纲这趟任务,他就能受到封赏,可以弥补之前丢失花石纲的过错,光宗耀祖了。

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品味关键语句。

《智取生辰纲》一文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双方可谓斗智斗勇,明暗线交织。学生在分析矛盾冲突时既能看到杨志和晁盖的矛盾,也能看到杨志和众军士的矛盾,但在具体分析杨志和众军士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时,学生的答案也仅停留在文本里提到的“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的性格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为生辰纲被劫惹下了祸根。倘若教师进一步深究:众军士为什么不听杨志的话?杨志身为领导,为什么不能阻止众军士喝酒呢?学生的思维在这些问题上就产生了胶着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以协作探究的态度参与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来解答这些疑问,如问题组合一:老都管年纪大,为何梁中书要安排他随行,岂不是累赘?老都管对杨志的态度如何?问题组合二:杨志为何怕老都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志怕老都管?这两组问题是笔者结合之前学生的回答进行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查找、争论、探究。在仔细阅读原著,细细品味文中关键句后,学生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见解:其一,老都管是梁中书安排在队伍中监视杨志的,理由是梁中书没有完全信任杨志,梁中书是用其艺而疑其人;其二,杨志当初受命之时,曾对梁中书说:老都管“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的奶公,倘或路上与小人鳖拗起来,杨志如何敢与他争执得?”说明他确实对老都管心有余悸;其三,课文第2段写军健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听了后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这表面是帮杨志做思想工作,其实在表明他才是队伍中的领导;其四,老都管开始还对杨志有所忍耐,但后来就忍不住了。来到黄泥冈前,杨志对着军健“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时,“老都管喝道:杨提辖……”这段话就能看出他在仗势欺人。尤其一个“喝”字,说明他根本没把杨志放在眼里,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其五,对老都管的咄咄逼人态度,杨志只是说:“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哪里知道路途上千难万难!”不是以牙还牙,而是轻声细语地解释,说明他不敢得罪他;其六,杨志看到众军健都到松林树下睡倒了而喊“苦也!”这“苦也”是他置身多种矛盾之中备受煎熬的集中释放,是被官僚所逼发出的悲怆之音,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的凄凉挽歌,是残酷的现实与强烈的官欲在杨志头脑中矛盾的反映。由此,我们发现当老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导、引后,学生的灵智就开启了,求异、求新的思想就不断地迸射出来,整堂课就充满了阅读主体的审美性。

以上仅是笔者参加片段教学后,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方面的粗浅探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学习主体,同时也要能意识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才能融会贯通学到新知识。总之,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还有许多新的领域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3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问题”应有利于整体性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阅读也是如此,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应该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依然记得山东省朱则光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他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找准了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从课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个女英雄?一“点”激活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以看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不辞辛苦,奔赴战场”;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以看出木兰忍受着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从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以看出木兰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木兰这一形象的理解:木兰确实是位女英雄,她的表现丝毫不逊于一位男子。

受朱老师的启发,我在教九年级下册课文《智取生辰纲》时,也力求能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组织本堂课,一番思索之后,我决定这样问: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便明确,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智”字在做文章,最后归纳出四个方面:智用天时,“酷热难行”、“热不可当”、“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晁盖、吴用很好地利用了天气酷热难耐,人困苦不堪这一天气条件;智用地利,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林,为后面的下蒙汗药做好了准备,也更便于晁盖、吴用一伙人的撤退;智用矛盾,杨志和老都管、虞侯、士兵们本来就关系紧张,再加上晁盖、吴用的挑拨,生辰纲被劫是必然的事儿;智用计谋,这是劫取生辰纲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这一计谋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要数往酒里下蒙汗药这一环节,一个“智”字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一主问题的提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主问题”有利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古人云,“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可见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精神、态度等情感特征,是学习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更容易走进课文,更容易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如《最后一课》的教学,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你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分析出来?学生很容易把握住了文章“爱国”这一感情基调,并且很自然地从文中对韩麦尔、小弗朗士、镇上的人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上进行分析,确定本文的感情基调。

3.“主问题”应有利于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习惯于在你所构筑的平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4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像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的凶犯?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刹的大和尚,不细心看还未必看得明白。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再说生辰纲事发与晁盖的关系。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5

笔者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在课文朗读、字词释疑之后,用词中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从而把整首词的内容囊括其中。

过渡句的特点是承上启下,请说说这两句诗中哪是承上,哪是启下?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学生会立马告诉你上句承上,下句启下。然后在此基础上抛出主问题:

既然“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那么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描绘多娇的江山?并试用富有文的语言进行描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启下,那么又有哪些英雄为多娇的江山折腰?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他们的功过和作者对他们的褒贬。

又比如在教学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时,对课题中的“智”字做文章,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

1.选文围绕生辰纲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追问:谁取谁的生辰纲?

明确:吴用等梁山好汉取杨志押送的送给高太尉的生辰纲。

追问:怎么押送的?如何取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各个细节,从而体会杨志考虑问题的周到精明与对待下属的苛刻,掌握吴用取生辰的具体经过,为下一问作铺垫。

2.“智取”的“智”体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取生辰纲时间定在何时?有何优势?地点在哪里?又出于什么目的?用什么方式取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当时他们的对手又是何种状态?

3.小说又是如何表现吴用的“智”的呢?

这一问题涉及到了写作手法层面。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条理分明地掌握了文本内容,深刻体会到了吴用的聪明才智,也明白了杨志必败的原因,体会了作者抖包袱之妙,见识了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力。

这三个主问题由内容了解到人物性格品评再到写作手法剖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消除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壁垒。这样的提问使课堂教学具有一种整体性,又有一种层次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不会觉得很难,文本又得以深入解读,一举两得。

在教学曹文轩《孤独之旅》时,笔者借题目中的“旅”字,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

1.为什么需要旅行?

引导学生大概了解选文之前的情节,为理解选文作准备。

2.旅程由何地始、途经何处、到达何方?各地“风景”如何?

以此问题使学生清楚旅途的各个细节,为第三问作铺垫。

3.旅行者心情如何?为何会有此种心情?

此问既符合人在旅途中面对不同景物自然会产生的不同心情的心理特征,又能为更合理地提出第四问而预设。

4.在这趟旅行中,旅行者有何收获?

此问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主人公的锤炼作用。

这四个主问题紧紧围绕课题的“旅”字做文章,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前一个问题的预设是为了下一个问题更自然更好地生成;下一个问题的生成又为后面的问题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紧密的层递性:一、二两问和第三问的前半部分是就整体感知层面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文章;第三问后半部分和第四问是就人物的精神体验与文章的思想内涵层面提问的,是在前两问基础上的提高,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显著效用

多次尝试之后,笔者发现采用“主问题”教学手法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主问题”手法的良好运用可以让原来零散的课堂变得具有整体性,让原来生硬的课堂变得流畅,让原来各自为政的课堂变得具有层次感,让原来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

第二,“主问题”手法的良好运用可以使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体,可以让学生极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中,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主问题”手法的良好运用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深刻的阅读体会。

第四,“主问题”手法的良好运用可以让教师从“满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把精力转移到课前深入阅读文本中去,转移到课前“主问题”的精心设计中去,从而让教师更好地充当课堂引导者的角色。

三、进行“主问题”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零散、简单的提问而言的,它的设计,必须慎重。

第一,切入点要恰当,要巧,切忌生搬硬造。如上文所举的案例,要么从文本的过渡句切入,要么从课题入手,这样做,使激趣自然而不生硬。

第二,逻辑性要强。不要为提问而提问,切忌“无厘头”。前后问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要割裂,从而导致问题与问题之间壁垒分明,使学生的回答机械,各自为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第三,措辞要经得起推敲,不要漏洞百出,前后矛盾。百炼才能成钢,要多锤炼,多推敲。

第四,要有内涵,而且内涵要丰富。因为它是一个文本的“主问题”,涵盖了大半个课堂甚至是整个课堂,三两句话能解决的问题担负不起如此重任。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第五,要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问题,而是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而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6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兴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视听中入趣。现在孩子,是在视听中长大的。现在有很多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已经拍成电视剧、电影,于是我在教学中截取电视剧、电影中相关片段以及主题歌、图片等,让学生进入佳境,然后结合课文分析。

(2)巧设悬念,吸引去读。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内需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内容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讲到戴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更给学生们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很有趣味地去读完了《水浒传》。

二、随文推荐,辐射阅读

比如:七年级上册,在布置学生预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就让学生先去阅读《荷塘月色》《匆匆》《绿》等文章;在布置学生预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时,我就让学生先去阅读《春水》《繁星》以及本册课本后的名著导读,去查阅作者冰心的资料;学习《金色花》,先读《飞鸟集》《泰戈尔诗集》;在预习《寓言四则》时,让学生读《伊索寓言》。在课堂上,我则有意设置了一些涉及课外阅读内容的问题,或提问、或老师自己讲述,甚至背诵其中的名句、章节。此时阅读过的学生会非常兴奋地附和。提问时,有意给阅读过相关课外书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这样,在预习时开展了课外阅读的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活跃,很有成就感,加上老师的赞美与其他学生称羡的目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班里其他学生也在耳濡目染中加入课外阅读的行列。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不仅《新课标》及课本后面“名著导读”所要求的能顺利完成,而且学生也能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当然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够做到的,任何事都需要持之以恒。

三、开展活动,思维深化

学生年龄、阅历较浅,阅读往往停留于表面。通过活动能够深化思维,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在教学中我通过“水浒人物知多少”竞赛、“三国故事会”、“西游人物辩论赛”、“七嘴八舌说红楼”等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作品内容,领会作品的内涵。

四、链接中考,建立档案

每年中考,名著必考。我针对名著考查形式让学生归类整理,如名著主要人物、情节、成语、歇后语等,并建立档案。

如诸葛亮:

情节:初出茅庐、隆中对策、赤壁之战、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

成语:三足鼎立、七擒七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集思广益、淡泊明志等。

歇后语: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等。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7

名著阅读在对学生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具有良好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就目前的初中生阅读名著现状而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在语文教学时经常会让学生简单的介绍课文作者的相关背景,得到的结果却是大多失望,甚至于有的学生问我作者是男的还是女的。当问到一些文学名著时,更是有学生表示连名著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实在令人堪忧。为了解决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提高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广大一线语文教学必须肩负起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学名著的重任。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提升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一、成语、典故激趣法

初中语文教材囊括了大量的成语、文学典故,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忽略这些重要的典故,认为其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教师应该把成语、典故的交流探讨作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延伸的重点,并尽可能的通过对成语、典故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适时介入一些典故,如“三顾茅庐”、“初出茅庐”、“七擒七纵”、“如鱼得水”等等,这些典故、成语都是我在教学课文时的重点内容,我不仅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它们的意思,而且了解其出处,让学生明白成语、典故的来龙去脉,潜移默化地做好积累,以便于灵活运用。这种成语、典故激趣法成功的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驱使着学生主动去阅读各种名著,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设疑激趣法

疑问在写作中起着强调语气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动学生大脑的作用。同样,设疑在名著导读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资源,适当进行拓展,适时的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便可以借此向学生推荐名著《水浒传》。“同学们,《智取生辰纲》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生辰纲丢失之后青面兽杨志的命运如何?智多星吴用、晁天王晁盖、白日鼠白胜、阮氏三雄等等他们又是怎样的英雄好汉?大家想知道吗?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水浒传》。”教师的设疑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不少同学在学完《智取生辰纲》之后,自然而然的对其它的章节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同学完成了整本《水浒传》的阅读。

三、填空激趣法

初中生由于课业压力过于繁重,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用于名著的阅读上。在这种极其不利的阅读环境下,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方法。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填空激趣法”。“填空激趣法”即教师把与名著有关的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在试卷里表现出来,以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初中生习惯于以做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同样也可以通过做题的方式来获取名著的相关信息。比如可以提问:“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有谁?《水浒传》中的三位女将叫什么?她们分别有哪些绰号?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水浒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基本上会把《水浒传》粗略的阅读一遍,不仅起到了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而且让阅读变得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

四、课前5分钟的名著鉴赏交流会

初中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尤其是初三的学生,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他们很少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名著。因而初中生阅读名著的重点阶段应该放在初一、初二,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前两年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选择一到两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的名著,一开始学生所讲述的名著多与教材的内容相关联,仅仅局限于鲁迅、余光中、毕淑敏等作者的作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开始涉及到三毛、韩寒等作家的作品。时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便从较低层次的阅读水平上升到了较高层次的阅读水平。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下,很多同学远离了诸如笑话、幼稚的漫画书等较低层次的书。课前5分钟的名著鉴赏交流会正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优质书、阅读优质书的过程。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清楚什么样的书读起来更有价值,什么样的书读起来就是浪费时间。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把中学生阅读名著的任务提上教学的日程,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书籍、采取适宜的阅读方式,从而能够真正的提高初中生阅读名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承强;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8

研究《水浒传》,分析粱山集团的主要人物,不禁会被军师吴用的天才计谋而拍案叫绝,也会被他的厚黑手段而感到触目惊心。

吴用的性格,注定他出人头地成为必然

吴用原本是一农村民办小学语文老师,在乡下教三、五个稚童为生,没有学历。如果他安于现状,认命,也许一生就腐朽于老家,纵有满腹经纶,也必然淹没于芸芸众生。好在他“曾读些孙吴兵法”,平生机巧聪明,读万卷经书,而且还练过点武术,不至于把自己定位在一介文弱书生的位置上。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天才来自平时的勤奋。我认为,吴用平时的勤奋和理想,使他后来的出人头地成为必然。理由有三:

首先,书中交代吴用“使两条铜链”,显然这是个练武之文人,文武双才。而且他的练武,可不是为了健身,他使用的武器可是有杀伤力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健身,他完全可以像刘翔那样跑跑步,像周杰伦那样挥挥双节棍,大可不必使铜链。

其次,在林冲杀死王伦后,推吴用坐第二把交椅时,吴用说:“吴某村中学究,胸次未见经纶济世之才。虽曾读些孙吴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岂可占上!”这段话虽然外表看起来是谦虚的语气,但却埋藏着自信的性格,也在客套中标榜自己懂兵法。一个老学究,研究兵法想干什么?当然不会是简单的爱好而已。如果仅仅是爱好,他完全可以清高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可以了,他为什么要结交晁盖这样的地方黑恶势力?

第三,当宋江上梁山后,他发现老宋的理想、谋略和威望远在晁盖之上,便与老宋亲密有加。这显然是有长远计划的,并非是缘分那么简单。

吴用一生命运的转变,与他自己的奋斗是分不开。而他一边奋斗一边应用谋略和厚黑学,战果累累,为梁山集团创造了大量经济财富和无形资产。

智取生辰纲,吴用的商战谋略可谓经典

吴用做的第一单业务就是劫取生辰纲。这一笔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可以成为商战的典型案例,是北大、清华学不到的。

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对智取生辰纲的生动故事都难以忘怀,它确实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花石纲、生辰纲的“纲”,都是指一大批东西。生辰纲价值十万贯。十万贯究竟是多少钱?把一干个制钱用麻绳穿起来就是一贯,也叫一吊。古人常常以“万贯家财”、“腰缠万贯”表示极其富有,所以十万贯是一笔极大的财富,比现在的一百万多得多。这十万贯钱财是贪官污吏掠夺的民脂民膏,是不义之财,小说写吴用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充满了机智。非常精彩。

智取生辰纲的高明之处就在“智”字,如果靠武力夺取,一群小流氓显然不是青面兽杨志的对手,即便势均力敌,如果以武力夺取,也可能杀敌一干自损八百。正是吴用为晁盖献计,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等押送生辰纲的保镖,花了一点酒钱,不用动刀动枪,就夺取了北京大名府粱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这难道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吗?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他的手段不太光明,用的是下蒙汗药手法。可是,这些贪官搜刮民脂用来贿赂权势人物的黑钱,难道就光明吗?再说,他以此简单而快捷的办法,避免伤亡、流血。民情并不反感。

有人也许会说,这只能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其实,结合《水浒传》中其他描写杨志的章节,我们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粱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 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吴用商战谋略的高超,但也跟杨志的性格有点关系: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团队的内部矛盾。内部不团结,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看官可以发现,在这个时候,吴用虽然出手利索,但心还不太黑。后来为什么越变越黑,这跟他的个性有关,也跟他的生存环境和他所服务的团队成员有关。

收购梁山公司,吴用仅用一句话和一个眼色

吴用拿下第一单业务,赚了第一桶金后,跟晁盖、刘唐和阮氏三雄等八条“好汉”被逼上梁山。上梁山后,当时梁山的第一任CEO王伦知道他们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心有戒备,本来这是人之常情,人家开的公司当然有权利决定是否聘用你,可是,吴用偏不按常规出牌,既然不能在这个公司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他干脆就策划让兄弟们一起做老板。

话说这一天,王伦与杜迁、宋万、林冲、朱贵四头领,设宴招待晁盖、吴用等客人(那时他们刚投奔梁山)。既然设宴,其实就是下逐客令了。在酒席上,王伦起身把盏,对晁盖说:“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弊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寨歇马。”晁盖是个头脑简单之人,他认为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客气了一番,便言告退。

事到这里,晁盖等人的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赖下去。毕竟,晁盖已客气地接受了王伦的善意逐客。这时,当初被王伦拒绝过,最后勉强留下来的林冲突然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 “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

本来这是人家公司内部员工吵架,不关别人的事,但吴用却从中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心里终于冒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上之策:坐山观虎斗,等别人两败俱伤,趁机占领梁山,等于不用一分一毫就收购了这家上市公司。

吴用瞅准机会,火上浇油:“头领息怒。”实际上他知道王伦不可能息怒,等于说了句废话。哪个老板会被员工骂还能不生气的?这时,林冲看到有吴用做靠山,也毫无顾忌了,愤怒道:“这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这话就重了,王伦是收留你林冲的恩人啊,为了与自己不相干的晁盖等人,怎么如此骂自己的恩人呢?这叫谁都受不了,王伦于是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这一句,触到林冲的痛处,林冲恼羞成怒,遘:“量你是个落第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林冲真是甸甸似刀,直往王伦胸口上刺。 这时,盖晁等假装要走,以此刺激有勇无谋的林冲。林冲把桌子一脚踢开,站起身,从衣襟下拔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给自己团队的人使了个眼色。晁盖、刘唐便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这句话别有用心,晁盖明明知道王伦是个落第秀才,没有武功。怎能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动刀动枪呢?此时提出“不要火拼”,实际上是提示林冲杀了王伦。

到这个时候。林冲本来还只是心头上有火,吓吓王伦而已,并没想真的杀他。但吴用在这个关键时刻,用手轻轻地扯住林冲,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头领不可造次。”

请问众位看官,你猜吴用这话是什么意思?吴用那轻轻的动作又是什么意思?试想,一个员工拿着刀恐吓老板,而你却轻轻地拉着这个员工的手说:“领导,请不要乱来”,这不是等于安慰他放心地动手吗?

由于吴用已经给大家使了个眼色,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阮小二便去“安慰”杜迁,阮小五便去“安慰”宋万,阮小七“安慰”朱贵,实际上是把他们分别控制起来,使他们帮助不了王老板。而王老板是个文弱书生,林冲要杀他,犹如踩死一只蚂蚁。

此时,但见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说完,刀落血溅,王伦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一命呜呼。

吴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抢占梁山公司。所以王伦一死,他就迫不及待地“从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假装叫林冲来坐。林冲虽傻,也不至于不会辨别强弱,他知道,即便自己做了董事长,也会被这群股东架空,弄不好,还可能丢了性命,不如做个人情,把位置让出来,明哲保身。最后,林冲不仅把头把交椅让给了晁盖,就连二、三把手的位置,也让给了吴用、公孙胜,他屈居第四。

看官请注意,这时候满地的鲜血,吴用都来不及清洗,就想着谁来管理公司,显然已经把梁山看做自己的地盘。而正和他预料的一样,林冲完全是出于义愤才出手,对于首席CEO的位置,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一幕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只有法国的猛男拿破仑在七百年后,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戴在自己头上,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不同的是,吴用不是把皇冠戴在自己头上,而是戴在他同村的村长晁盖的头上。 吴用虽然做了二把手,但因为晁盖是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实际上他这二把手是执行总裁,掌握着绝对的实权。

就这样,吴用只用一个眼色,一句别有用心的话,以及一个巧妙的动作,就把一个上市公司收购了下来,并借壳上市,以后梁山的财富和人力资源,就像滚雪球,拼命壮大。

从商战的角度来讲,吴用此招非常成功,奠定了梁山发展壮大的基础。但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吴用的招数非常狠毒,是个不讲道义的厚黑教主。

策划劫法场救宋江,吴用树立江湖地位和重才形象

毛主席生前爱读《水浒传》,估计他从吴用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比如,主席曾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吴用早就实施过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可以成功的。梁山在农村,而法场在江州市。吴用设计劫法场救宋江,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一种战略思想。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由于宋江是梁山的大恩人,曾经通风报信救过吴用和晁盖等人,吴用和晁盖在道义就必须冒死去救。尽管这一单业务难度非常大,但再大也得去拼命。因为在封建时代,“江湖”的名声决定了一个人的形象,形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地位和经济。可以说, “江湖”就是一个特殊的全民所有制大企业。在江湖这个大公司中,要想获得生存所必须的无形地位,就必须遵守江湖规则,“义”是统领江湖公司的规则,是江湖公司的宪法。而一个人讲“道义”,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利”,“义”要用“利”来体现,这是江湖中人交易双方都要遵循的潜规则。

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吴用设计劫法场救宋江是一单亏本买卖,但实际上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商战。

这场买卖事关重大,梁山上下极为重视。晁盖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吴用便向前与晁盖耳边说道:“这般这般,如此如此。主将便可暗传下号令,与众人知道,只是如此动身,休要误了日期。”众多好汉得了将令,各各拴束行头,连夜下山,望江州而来,不在话下。

第40回写道:没多时,法场中间人分开处,一个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两势下刀棒刽子,便去开枷,行刑之人,执定法刀在手。只见那伙客人在车子上听得“斩”字,很快一个客人便向怀中取出一面小锣儿,立在车子上当当地敲得两三声。四下里一齐动手。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彪形黑大汉,脱光身子,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拼时,那里拦挡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扁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看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宋江,一个背了戴宗。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原来扮客商的这伙,便是晁盖、花荣、黄信、吕方、郭盛:那伙扮使枪棒的,便是燕顺、刘唐、杜迂、宋万:扮挑担的,便是朱贵、王矮虎、郑天寿、石勇:那伙扮丐者的,便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这一行梁山泊共有17个头领到来,带领小喽罗一百余人,四下里杀将起来。

这一场名为救人,实为江湖道义的商战,由于吴用谋划周密,17个职业经理人没有损失一个,按计划全部完成任务,又成为吴用的一个经典杰作。

道义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本,有了宋江这样一个在江湖上名望非常大的“及时雨”,梁山何愁不发展?吴用在重才方面,敢于付出,而且不用请猎头公司,自己亲自出手,除了宋江,没有人能出其右。

三打祝家庄,吴用利用内应外合一举夺得大量财富

祝家庄在梁山附近的独龙岗,是当地一个家族式的黑帮,不过祝家庄跟梁山的身份不同。他们有白道身份掩护,有良好的政商关系,与晁盖当时在东西村的情形类似。独龙岗上还有另两个家族势力――李家庄、扈家庄。这三个家族是一个结盟的关系。共霸着独龙岗这块地盘。李家庄和扈家庄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意。独龙岗的这个黑帮联盟同梁山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梁山的势力虽大,但在晁盖掌权的时候始终没有扩大到独龙岗。

矛盾的产生,是由石秀、杨雄和时迁惹祸引起的。石秀帮杨雄杀了给他带绿帽子的老婆和奸夫后,带着时迂投奔梁山,途经祝家庄时,把酒店里的一个报晓的公鸡给偷吃了。偷吃鸡被发现后,石秀和时迁心虚,假冒梁山名号,企图吓唬酒店的管理人。独龙 岗的酒店是祝家庄罩着的,经理们也不是好惹的,于是双方动手,时迁被祝家庄的人给抓了。石秀、杨雄逃脱,正好碰上了杜兴。杜兴以前在蓟州犯过命案,当时担任蓟州监狱长的杨雄救过他的命。此时杜兴混得不错,是独龙岗李家庄的李老大扑天雕李应的头号红人,担任李家庄的总管。有这层关系,杜兴就将石杨两人引见给李老大。

李老大是江湖中人,知道江湖上冤家宜解不宜结,仗着自己同祝家的老交情,想来从中化解这个矛盾。不料祝家也是为了一口气。不给他面子。李老大失去面子就跟祝家的三公子祝彪动了手。结果中了祝彪一箭。这下李老大恼羞成怒,让石杨两人到粱山求救。

石秀、杨雄两人到了梁山哭诉。晁盖一听就反感,三个小痞子冒梁山名在外面偷人家鸡吃,还跑来要梁山帮他们出头,简直太荒谬了,你以为梁山是你家开的公司啊?晁盖本能的反应就是想把这两个痞子宰了。

也许是石杨两人命不该绝。一方面他们的引荐人是宋江的心腹戴宗,衙门里有人好办事。另一方面当时正巧宋江刚坐上第二把交椅不久,急于要创造业绩,增加经济收入,这不正好有人不拿底薪就拉来业务了吗?黑道上的生意是没有天理可讲的,只要有借口就够了,真理是靠拳头打出来的。宋老大知道祝家庄是个宝库,他要去做个阿里巴巴。

一把手和二把手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三把手的立场就非常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梁山老三吴用明确表态支持宋江。如果没有吴用的支持,宋江是不敢跟晁盖硬对着干的,所以,我认为,做祝家庄这场买卖的首要功劳是吴用。

宋江头两次攻打祝家庄没带上吴用,都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亲自出马,利用孙立做内奸,里应外合,终于把祝家庄这块大肥肉拿下。

梁山做祝家庄这场买卖收获巨大,不算其他金银财宝,仅粮食就是50万石。按宋朝一石粮食2贯来算。仅粮食收入就是100万贯(接近亿万财富),相当于劫10次生辰纲。如果按当今企业的提成惯例来算,这单业务,宋江和吴用的各自提成都占30%以上,也就是可以各得30多万贯银两,两人可以直接进入千万富翁的高端人群。

毫无疑问,这一次合作,使宋江对吴用暗暗佩服。此二人均是心计高深之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思维使他们迅速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从此,凡是宋江有所行动,吴用必然献计献策。有这样配合默契的领导,企业不发展都难。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9

隽永精辟的语言是作者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外在表现,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态度,挖掘这些语言,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部分,便写到了自己对学生徒手请愿的看法:“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更何况是徒手。”

这一段中,如果学生仅理解鲁迅先生对学生徒手请愿的事是反对的还是太肤浅。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段中的语言,领会到作者的感情和良苦用心。

首先,作者委婉而肯定地反对学生徒手请愿。在行文中作者先用“至多”一词,从表面看,好像要讲出其意义,但下面立即讲到其意义仅是人们的“谈资”,或是“流言”的种子,由此可见,这件事不但没意义,有时反而有负面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委婉而肯定地反对着。接着,在写到其“深的意义”时,他没有直接说徒手请愿没有意义,而是采用了比喻和比较的方法说明其没有意义。先说血战的历史作用极小,用煤的形成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付出与获得的极不相称性,接着说道“请愿不在其中”,说明请愿的作用小,那“徒手请愿”就更不用说了。从文章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学生徒手请愿的,但措词比较委婉。

紧接着,我们还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对于徒手请愿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否定,而采用委婉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告慰刘和珍的“在天之灵”,因而他没有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品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了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通过上面的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理解这段话的内在含义,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反对”这个词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使他们一步步认识到精辟语言中蕴含的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望得到提高。

二、对于貌似平实的朴素语言,挖掘其丰富意蕴

从平淡的描述中,理解其内容,挖掘其丰富意蕴,领会其深刻性。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一些非常平淡的描述,乍看起来,好像没有惊人之处,但细细品味,其中却有深意。把这些内容融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能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所增强。

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中老都管这个角色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写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的一步步激化。杨志与押送军士的矛盾的激化是明显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老都管与杨志的矛盾才是主要的,这对矛盾的激化,导致了生辰纲的断送。对于老都管如此重要的人物,文中却只是平平淡淡地描述着:两个虞候被杨志大骂了一通之后,便来找老都管,要他“自作主”,老都管只说“且耐他一耐”;军汉们向老都管哭诉被杨志打了的事,老都管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我自赏你”;后来军汉们经受不了杨志的虐待,“喃喃地怨怅”,两个虞候也在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的反应是“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后来杨志骂他没有带好头,文章这样描述了老都管的话“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最后这一句话表明老都管已经赌气了,从前面的心里恼,发展到现在的反唇相讥,从平平淡淡的描述中反映了老都管态度的变化,老都管的这一相讥使整个押送队伍完完全全陷入僵局,最后,杨志屈服了老都管,就导致了生辰纲的断送。因此,生辰纲的断送老都管也有责任。如果不对老都管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双方矛盾的尖锐,文章的立体感就减弱了许多。只有对老都管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深刻理解生辰纲断送的原因。

智取生辰纲教案例10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研究者的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拓展式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里面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名篇”——《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小时候我们就可能已经听过,或者看过儿童连环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原汁原味的文学原著,让我们以初三学生的眼界和学识来学习和欣赏。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学生初读课文,说说感受。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以默读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边读边用心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时间6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感染,并相互评价,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结束后,再让三级要求都达到的学生代表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这篇课文于我而言,不是初读,这次读的时候,虽然有些地方因为语言表达的差异读得磕磕碰碰,但有两个感受特别深,一是故事情节写得很曲折,很有阅读吸引力,让我读得不敢分心,须一口气读完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二是人物性格写得很鲜活,一个个栩栩如在眼前,就像面前正发生着一个真实而惊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一个上下对句即章回小说标题的形式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按三级要求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答题方法):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智取生辰纲》,标题要尽可能用起来,用上下对句来表达,可以这么概括:杨志一路谨慎押送生辰纲,吴用巧施妙计智取生辰纲。

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学生三读课文,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课文在语文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在思品课等泛人文方面的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为此每人要想一想:哪些是本文特有的,其中的哪些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哪些又是符合语言学习优先的原则的。每个学习主题用“的”字结构的形式来表示,如“巧妙的构思”等。现在请每人边看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先多列几个,最后从中选择两个学习主题。选择主题时,可以立足“文本特点”来反观“自身特点”,看看哪些是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每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五、交流审视学习主题

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相互启发;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总本组的情况,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作为本文的学习者,会选择哪些学习主题:我从“文本特点”的角度,就“两特一先”来说说,“本文特有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以杨志最为典型),“特别值得学习的”也是这两个,“语言学习优先”主要体现为后者。

每个学生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介绍,对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认真审视,以自身特点和课文特点为依据,或调整,或完善,或坚持初衷。

六、围绕主题,研读欣赏

学生围绕学习主题,研读欣赏。研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围绕选定的学习主题,依次研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要求准、细、深、新(四个要求逐级提升)。“准”指准确找出课文相关词句研读欣赏,不泛泛而谈;“细”指读出自己细腻的感受,不说粗糙的套话;“深”指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不停在表面蜻蜓点水;“新”指读出自己有新意的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个人独特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体验。研读过程中可以借助手头资料(甚至包括教师用的“教参”),但最好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解后再翻阅,“先入为主”会影响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独到性,并影响思维的深度和新颖度。边赏析边在备用纸上写下自己的赏析语句或关键词。时间20分钟左右。

两个学习主题,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大部分学生都选到的,这时教师可建议先聚焦该主题一起学习。如果两个都基本相同,可以现场商量先学哪个,再学哪个。预计本文的两个学习主题会比较一致(不一致者不宜强求)。这两个主题就学习顺序来说,学生可能会按照课文先后顺序,先学习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聚焦杨志来学习探究),后学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选择其它个性化学习主题的,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并在交流的时候,积极发言,给人启发。

这些环节,体现了“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特点。

七、交流研读心得

学生相互交流研读心得。交流前教师先引导,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研读心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每人依次轮过来,不少于2分钟,不多于3分钟,介绍的人要自信大方,倾听的人要友好真诚;边交流边相互完善,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四级要求中的哪一级。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准、细、深、新都达到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与学生交流,努力给学生新的启发,以教促学——

关于人物性格。课文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可以说个个都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管是众军汉、虞侯、都管,还是劫持生辰纲的许多人。其中押送生辰纲的主人公杨志着墨最多,性格特征最为鲜明。从课文的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两个性格特点,一是谨慎精明,二是粗暴蛮横。关于谨慎精明,课文中有这样典型的描述:“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改变“作息时间”,是出于生辰纲的“财物安全”考虑;两个虞侯埋怨他“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杨志的回答直接证明了他的谨慎精明:“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因此第二天“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乘凉起身去”,杨志照样不允许:“且睡了,却理会!”以致“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上路后又“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而到了冈上,众人歇下担子要睡,杨志更是不许,并向都管解释说:“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后来“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就警惕起来,拿了朴刀赶过去喝问:“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得知他们“也是一般的客人”,才“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当“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出现,众军汉准备凑钱买酒解渴时,杨志大骂他们:“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后来一桶酒加另一桶的半瓢酒都被“贩枣子客人”吃了,杨志这才放下警惕心,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于是才允许他们买酒喝。可当众军汉“先舀两瓢”优先照顾“领导”,“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时,“杨志那里肯吃”。最后见大家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吃了无事”,杨志才跟着吃了。可他“自本不吃”,只是“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才“被吃”的,可你看,他竟还“只吃了一半”!谨慎精明到何等地步!天下真是没有比这杨志更谨慎更精明的人了!伴随而来的,是杨志性格的另一个极端:粗暴蛮横。你看,课文一开始,那十一个挑着生辰纲重担的“厢禁军”酷热难行,“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而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而两个虞侯埋怨他不趁早凉赶路,却选天热时上路时,杨志破口大骂:“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因此杨志一路上做的事情,不是打人就是骂人,用众军汉的话说,他“不把人当人”;而且杨志毫无顾忌,最后连老都管都敢得罪,气得老都管喝斥他:“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这些话,更衬托出了杨志的粗暴蛮横。可以这么说:杨志的谨慎精明超乎常人,杨志的粗暴蛮横也超乎常人。用“个性鲜明”四个字来概括他,是最恰当不过了。

关于故事情节。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杨志一路谨慎,来到一个土岗子,众军汉酷热难熬,倒下便睡,赖着不走,杨志心里焦急万分,哪里肯让他们待在这事故多发的危险地段?杨志仿佛也看到了一个无形的警示牌高高挂着:注意,前方为事故多发地段,已经被歹人用蒙汗药蒙过去多少多少人!杨志心里怎能不急?可他们偏偏不走,并且齐心协力来对付他一人。矛盾正趋白热化的时候,吴用他们出现了,清一色的小生意人打扮,让杨志放松了警惕,也放心地歇下乘凉,这是中计的第一步。白胜挑着酒担子上岗,众军汉条件反射般地要买酒解暑,这是中计的第二步。杨志一句“蒙汗药”的喊话,吓退了众军汉,马上使众人脱计。于是吴用他们又使出第三步计谋:买下一桶酒,喝给他们看。杨志这方眼见为实,重新上钩中计;吴用他们又马上实施第四步计谋:借口“买一送一”的理由,在一抢一夺之间,给另一桶酒下了蒙汗药。动作之娴熟,配合之默契,令人叹服。于是,精明多疑的杨志,终于败在这障眼术面前!甚至连细心的读者也被骗过去了,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蒙汗药。到了课文的结尾,作者才站出来揭开谜底,读者也才恍然大悟。整个过程写得曲折生动又真实可信。

八、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答案。教师先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下面请每人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能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个人难以解决的或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将本组典型的问题及探究结果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一些典型的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继续探究。

九、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研读的情况、提问的情况和探究的情况,作出补充性的提问,继续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探究。各组有了基本理解后,主动参与全班交流,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

教师的提问针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两个学习主题来设计,其余问题根据课堂学习需要现场生成。已设计的问题也将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灵活取舍,不机械照搬。

1.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杨志中计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教师准备在学生探究后的介绍:“天时”“地利”“人和”杨志都没有。“天时”来说,“热不可当”,“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自然不想走路,不想听杨志的指挥;“地利”来说,黄泥冈有松林,吸引了杨志手下十一个“担夫”(即“众军汉”)停下来歇凉,同时也为吴用他们施放蒙汗药提供了遮蔽性的地理环境;“人和”来说,杨志一路打骂,失去了众军汉的心,也失去了其他“领导”——虞侯和都管的支持,可谓“众叛亲离”。这三者中,“天时”和“地利”是他中计的客观原因,而失去了“人和”是他中计的主观原因。

2.作者为什么不在课文前面就介绍是吴用他们在施计?采用前面不挑明、结尾才揭开“谜底”的写法,有什么好的效果?

教师准备在学生探究后的介绍:作者如果在课文前面就介绍吴用他们在施计,读者就没有悬念了,故事情节也就变得平淡,行文也变得平铺直叙了。现在采用前面不挑明、结尾才揭开“谜底”的写法,让读者一路心怀悬念,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待了解真相后,自然拍案叫绝,对吴用他们的智谋增添三分敬意。可见,同一个故事,换一种叙述方式,效果会大不一样。

3.透过这篇课文,你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小说有哪些明显的写作特点?

教师准备在学生探究后的介绍:透过这篇课文,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小说有以下明显的写作特点:第一很注意情节的曲折多变,吸引读者;第二很注意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等描写,通过这些外在的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第三很注意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十、教师介绍研究者的研读心得

教师准备介绍研究者的以下研读心得,让学生的学习继续得到深化和提升。

1.“教参”对杨志的介绍

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他的命运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离志得意满的日子也不远了。可是“福兮祸之所伏”,他太在乎这趟任务了,唯恐辜负了梁中书的厚爱(这也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因此就有点急功近利,有点急躁。

2.古人的评点

个性化语言方面。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评点:著一“杨”字,已见生分,喝住杨志,仗势欺人。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时却是耐不得了。此写老于世故的谢都管对杨志咄咄相逼。

精彩的细节方面。“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评点:“瓢”是“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瓢”有瓢的妙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椰瓢”多次出现,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摇曳多姿。

戏剧性动作方面。“只见这边,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评点: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用了一系列动词。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酒中。动作连贯紧凑,瞒过了杨志眼睛,也瞒过了读者眼睛。到底如何中计,想杨志那厮上了梁山方可明白。

3.《中国文学史》的评价

《智取生辰纲》只占了一回的篇幅,结构紧凑,作者用极为精练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复杂的内容。杨志小心谨慎的神态,老都管倚老卖老的架子,众军汉挨打受苦而又不得不忍气吞声的可怜相,无不写得生动细致。天气的炎热,山路的艰险,环境气氛的描写,加强了故事发展的真实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暗写吴用等人的定计,明写杨志的精明对策;有大矛盾——杨志和吴用等人之间的矛盾,又有小矛盾——杨志和老都管、虞侯、众军汉之间的矛盾;写法变化多端,而又合理地表现了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一、反省学习得失

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将自己的学习与同学的、老师的、研究专家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些值得肯定需要保留,哪些应该克服需要调整;同学、老师、研究专家的哪些值得借鉴需要吸纳,哪些可以参考但不足为训。要求是:真诚(不虚假)、细致(不笼统)、深刻(不肤浅),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先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相机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反省得越真、越细、越深,进步也就越大、越快、越持久。

十二、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测;最后教师选取一些基本字词现场检测。

再聚焦精彩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要“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王尚文语),并熟读成诵,生成积累。

十三、拓展式比较阅读

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课外短文,让学生比较,借此深化课文的理解,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可提供《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卖刀”的情节,要求比较杨志与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出现不同性格特点的原因。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相互完善,形成小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杨志在课文中表现出的是押送生辰纲过程中的粗暴蛮横,而在这里表现出的是谦卑忍让,泼皮牛二步步紧逼,无理纠缠,杨志却是步步忍让,把宝刀的一个个特性一一试给他看,先试“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再试“第二件吹毛得过”。而泼皮牛二要他试“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时,他解释说:“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支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咄咄逼人,说:“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这时还是忍着:“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而不是像课文中那样,时时要出口骂人、出手打人。泼皮牛二继续激他:“你好男子,剁我一刀。”这时杨志才“大怒”,但也只是把牛二“推了一跤”。直至牛二继续耍赖,杨志求救于众人作证不成时,才“一时性起”,杀死牛二。当然,从他最后杀人来看,还可以看出他与课文中性格的另一个不同点,那就是课文中的他谨慎精明,而这时的他却是缺少计谋。

出现不同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同,以及目的不同。这时的杨志,处在街上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没有社会地位,只是想把宝刀卖出去,所以谦卑忍让,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做绝事;而课文中的杨志,处在梁中书这个大官府的环境中,被授予了“提调”众人的权力,加上目的是要完好地押送生辰纲过去,求功心切,所以就显示出了谨慎精明和粗暴蛮横的性格特点。

十四、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学习这篇课文,如果不用初三学生应有的眼界和学识来认真学习和欣赏,就可能学得粗浅。我们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常读常新,领略更新更美的图景。我把陆游的两句诗送给各位:“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