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个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2 22:28:18

教师个人论文

教师个人论文例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面和要求越来越宽,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这样,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要接受新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要想在这些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做新型的现代英语教师。

所谓新型的现代英语教师就是不仅仅要拥有丰富的英语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牢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务实的研究能力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即,研究型教师。

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并掌握Whomtoteach?Whattoteach?Howtoteach(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还要懂得Whytoteach?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之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由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的教育理念的转化,也才能在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他们养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1英语教学与教学研究现状

我们分别对我市的15所初中(其中示范校10所,非示范校5所)进行了关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学生问卷。首先,调查了15所初中的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从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得知:80%的教师的学历是大学英语本科及相关专业,20%以上的教师是专科及相关专业,这说明大多数英语教师曾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他们既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又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更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教师们的研究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寥寥无几,参加教改项目并结题的也不多。他们对中学英语新的课程标准的了解更不多,有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很模糊。个别教师甚至说不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很多教师对于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尤为欠缺。有些教师甚至不了解“交际法”“认知法”“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到底有什么区别。每课时讲解的时间绝对多于学生活动的时间,仍然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很多教师仍乐于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没有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更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尽管多数教师业已树立了科研意识,迫切盼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普遍认为得不到有效的条件支持,在岗参培的方式也单一,等等。????从学生问卷中也发现一些:初一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但初二、三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却在逐年下降。各校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题的仅占20%左右,初一和初三的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只鼓励围绕所学内容提问,很少分析学生的问题的归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仅有录音机,有的学校几乎不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很少在作业本上写评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只改错误,不写评语”。考试的频率很高,一个月搞一次考试在各年级都是普遍的。而且评价方式也很单一,主要是书面语言知识的测试。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多数英语教师由于缺少对所教的学生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导致自身素质不高,不仅研究成果少,更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革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2.1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慨说

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1)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即学习和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把握读、写、听、说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3)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年龄和心理安排教学程序,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搭起实现教学目的的桥梁。

(4)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目标语起榜样的作用,而且所用的语言要有激情,要新鲜、优美、风趣。

(5)处理作业的能力,学生的英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应重视作业的反馈作用,并认真写评语鼓励、引导并帮助学生。

2.2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包括:

(1)确定研究项目的能力。确定研究项目就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项目一旦选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确定。英语教学研究的项目(目标或课题)是指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现象;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选择研究的项目就是寻找研究英语教学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以达到对英语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的目的。

(2)收集资料的能力。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既可以做问卷调查,也可以开座谈会或者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资料收集后将其排列梳理归类,分清主次。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应做到:论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结构完整并有层次。语言准确、明白,不含糊其辞并表达流畅。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描述性的以及实验性的研究报告,即指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

3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

英语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教师勤于做(教学)而疏于总结、积累和研究。平时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日常的教学和考试中,搞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他们往往把具体的常规教学(研)工作当作研究活动,他们的科研多数还停留在总结平时的教学工作、教学情况汇报、综合别人经验、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找些自己所需的材料等。加上学校经费短缺等因素,教师进修和再学习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对新课标的不了解,教师的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教法古板,因此,“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就在所难免。要从根本上达到让学生和社会都满意的目的,教师们除了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外,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当然,校本研修必然就要要求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教研培训。组织并鼓励教师们参加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竞赛)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经验交流(课)会、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处理作业等。应当鼓励并教会他们以教学为突破口,将教学经验变成教学成果促进教学。

4研究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更要重视兴趣培养。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影响兴趣的因素当然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服务于学生的方法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活动上下工夫。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水平要体现在备课中、能力要发挥到课堂上,即我们要“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时、用在可用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应该仅仅是围绕所学内容提问题,或者所提问题没有挡次,或者以教代学。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并做到:课前指导不指令;课中参谋不代谋;课后到位不越位。否则,学生可能是知识学到了,创新能力却失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更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总之,研究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饱满的热情、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英语中去,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和自身提高不仅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发展、改善、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个人论文例2

(二)现行工资福利发放方式的税负弊端学校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现有工资福利发放方式是除教学酬金外其他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金每个学期发放一次,高等学校由于教学酬金由于教学作量存在不确定性,没法按月均等发放,未纳税绩效工资总量的其他收入发放方式存在随意性,且发放酬金的部门不统一,由此造成月发放金额的不均衡,给纳税筹划加大难度,且未能充分利用年终奖利用商数确定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高校实行财政统收统支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单位使用的每一笔支出需要得到财政的授权审批,且授权额度要相对均衡,使得税负筹划的难度加大。

二、绩效工资制度下的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思路

(一)明确绩效工资制度下教师收入构成根据绩效工资改革文件,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构成有以下几项。(1)财政统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2)奖励性绩效工资:包括基本津贴、绩效奖。(3)其他津补贴:包括实践教学酬金、教学成果奖励、辅导员津贴、值班补贴、科研劳务费、监考费、加班费、精品课程建设费等。只有厘清收入构成和收入发放方式,才能测算出每位教职工年总收入,并测算不同方案的税负,为纳税筹划打好基础。

(二)讲求事先筹划原则事先筹划是发生纳税义务之前,通过对工资等个人所得的支付进行事先规划和控制。因此学校在年初就必须对工资、津补贴、奖金的发放,涉及教职工的各项经费的报销制度、福利费的支付,进行事先规划和设计,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人事部门应熟悉相关政策,统筹教职工的工资发放金额与发放方式,在考虑常规性工资、课酬等其他变动因素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提供每一教职工下一年度的工资数,为纳税筹划打好基础。

(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般来说,纳税筹划的主体为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和标准的部门。在高校,人事部门负责制定薪酬福利政策,因此,人事部门是纳税筹划的主体。由于高校是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每个月资金使用必须经过财政授权,加上高校的特殊性,教学工作量需要由教学部门提供,监考费由考务部门提供,培训课酬由培训部门提供等,这些工资福利提供部门要跟人事、财务部门密切联系,做好预算,并报人事、财务部。人事部门应熟悉相关政策,在考虑常规性发放项目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提供每一位教职工的工薪预计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强化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在新的年度到来前将可实现的奖金、补贴预计数提交人事部门,人事部门统筹规划教职工的年收入的发放数和发放时间,再提交财务部门请拨资金。

三、基于绩效工资制度的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

(一)合理筹划月工资、年终奖的发放金额在个人所得税法中,工资薪金收入与年终一次性奖金收入的税收扣缴政策存在差异。国税发[2005]9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月工资收入高于年终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则可以适当降低月工资收入,提高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比重。如果月工资收入低于年终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则应提高月工资收入发放金额,降低年终奖适用税率。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密切合作,尽可能精确计算每一位教师年总收入,通过确定工资薪金所得工资区间对应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表1),从而确定最佳月发放数和年终一次性发放数,使教职工的全年总税负达到最低。备注:这里假定教师税前可以扣除的社保、公积金合计为1000元。假设某位教师的年收入为12万元,有两种发放方式:方案1:每月收入为7000元,年终一次性奖金为36000元,则该教师年应纳税额为:月工资收入应纳税=[(7000-1000-3500)*10%-105]*12=1740元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纳税=36000*10*-105=3495元全年应纳税=5235元方案2:每月收入为5800元,年终一次性奖金为50400元,则该教师全年应纳税额为:月工资收入应纳税=[(5800-1000-3500)*3%]*12=468元年终一次性奖金应纳税=50400*10*-105=3495元全年应纳税=3963元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税1272元(5235-3963)。

(二)将职工薪酬福利化,以降低税基高校还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加职工福利费项目的支出范围和金额。根据税法规定,员工的工资福利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因此,职工除绩效工资外的补贴或奖金尽量不以货币形式发放,改为由教职工报销方式支付,可以降低税基。高校通常可以为教师支付交通、通讯、用餐、网络费、书报杂志费等消费支出,提供学习培训费用,相应地降低其税前工资,减少计税依据。具体筹划时,学校应建立实报实销(或限额报销)制度,明确各职别教师的报销方式及限额,并依据合法的报销凭证处理。教师的科研经费、精品课程建设费用及相应的奖励也通过报销方式支出,而不通过制表发放形式支出。

教师个人论文例3

1.中职语文教育概述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职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塑造学生人格、拓展精神世界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语文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桥梁,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面临几大尴尬问题,主要包括中职语文教育地位的尴尬以及生源的尴尬。其中地位尴尬产生于社会对中职语文教育的不重视,而专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不深入,而且考核标准较低,以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语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也是导致中职语文教育无法深入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和就业需要,着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较高的职业技术人才。

2.中职语文老师个人教学魅力的重要性

“教学魅力”,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能力。但是其更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在于教育者自身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包括教育者对其受众的感召力和聚合力。中职语文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就是指中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

语文教学已从一门学问上升为一种艺术的高度。拥有教学魅力的教师能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受,能牵动课堂上学生们的情思。就学生而言,老师的个人魅力在语文课堂上能对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也能够驱使自己不断提升兴趣,开拓对这门学问的崭新认识。换言之,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个人魅力有关。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现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势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起其兴趣。因此,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老师的质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所谓“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就是指老师需要具备智慧和德行。

由于中职语文摆脱了升学和应试教育的压力,这给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诸多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个性和魅力是特殊的教学资源。教学魅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优秀集体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目标的确定 [1]。

3.提高中职语文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具体实践方案

教学魅力能否提升呢?答案是肯定的。人无完人,提高老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是老师们的毕生追求。中职语文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师德,师学,师艺,师仪。仪表整洁是维持教师个人魅力的第一步,而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才艺是核心内容,其德行品质则贯穿始末。

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具体实践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教师仪态塑造

在学生眼里,传统的教师形象是严厉的,而语文老师的形象更是和“刻板”、“造作”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中职院校的学生思维通常都较活跃,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敏锐度和感知力,为了适应学生这一特点,在穿着方面,老师不需要总“西装革履”,穿得太严谨反而不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适当休闲时尚,但也不能袒露、轻浮。

好的仪态不仅体现在外在穿着,也包括课堂行为。例如上课前,老师匆匆忙忙进入教室,显然不够庄重,不能体现老师沉稳的个性。相反如果在上课前几分钟夹着备课本、迈着稳健的步子,提前到达教室,则体现出老师的训练有素,从容淡定的形象。其次,在课堂上,不能体罚或责骂学生,应当以耐心和包容来对待。如经常遇到的情况:前一天交待的背诵课文的任务,在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检查时,学生很干脆的说一句“不会”,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向全班询问“这篇很难背诵么?”、“还有哪位同学不会背的?”。这样的询问一方面可以了解真实情况——是否真的不容易背诵,是否只是这个学生没有认真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师做出下一步的安排:如果真的不易背诵,则可以适当延迟背诵,但时间也不宜过分放宽,以免学生得寸进尺。对这位学生也要施以小戒。

3.2课堂语言运用

对于借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个人的语言运用不仅可以表现其文化修养的深度,也可以表现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入轻松的话题,运用笑话或表达技巧,营造幽默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老师的普通话要标准,不读错音、不念错字。语音面貌体现的是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一旦出错,需要及时更正,如果学生在当面提出,可以巧妙的夸一句“我故意读错的你能找出来,真不错!”不仅能缓解尴尬,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其次,教师不能可以过度自夸。过于骄傲、爱夸夸其谈的老师在学生们眼里得到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这就要求老师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生。例如老师如果自恃普通话讲得十分标准,自比播音员,因此一味在课堂自己朗读课文,而忽略学生的存在,那么一个人的课堂势必是无趣的。

最后,课堂提问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在学习《长江三峡》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听《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然后根据这首歌提问:“三峡有哪些特征”、“谁知道关于三峡的更多信息?分享给大家听听”,问题不拘泥于课文内容,将视野拓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三峡的兴趣。例如在《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谁能说说怎么将漫天飞雪的景象画在纸上?”这一提问会引发学生热烈的探讨。因为雪是白色的,直接将这一景物画在白纸上是不可能的,需要通过其他物体的反衬 [2]。

3.3课堂节奏设置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是根据学生专注时间确定的,因此除了不能拖堂之外,还要保证在课堂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不致学生产生疲劳。通过笔者的长期实践,发现以十分钟为分割点,至少每十分钟添加一次“清醒剂”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这样的节奏不紧不慢,适合中职语文课堂。

在课堂上播放相关影片或者听几首歌曲都是缓解学生疲劳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小说时,除了对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外,最直接的方式还是播放话剧。另外,课堂表演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之一。在《鸿门宴》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参加鸿门宴的众人座位表并分小组“排排坐”,最后老师对这一部分文言文进行讲解并翻译,再一次让学生纠正排错的座位。通过这样的小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有了参与的热情,还在不知不觉中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了。

4.结语

总之,把握好中职学生的特点,开发更多新颖的语文教学方式,对于提升中职语文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有深刻意义。同时,好的方法能使学生好学、乐学,由老师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作为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中职语文老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修炼”,在强化专业知识之外,汲取新的艺术养分,完善自我修养。

教师个人论文例4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项目编号:KYSK20122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从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角度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大学生,也包括教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主导地位强调过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又对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过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教师一方或只强调学生一方都是片面的。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唤起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教师个人成就感,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学生实际现象。这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关心的问题了解不够,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大而空,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而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想听,不愿听;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大学生对老师讲什么都漠不关心的现象。这种双向作用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个性现象。表现在重整体轻个体。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出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等都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能一刀切。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的现象:体育、音乐、艺术类学生和普系学生一个样,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一个样,授课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人的现象。以学科、教材、党和国家的要求为本位,关注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见物不见人,学生和教师没有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教师尊重不够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公共教学部,没有自己的学生,要到各个学院去上课,学院从心理层面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排的基本上是“边角料”时间,如下午的七至八节或是晚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专业课让道。这种心理和行为打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能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依实践的类型不同,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精神。中介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般来说是工具,还包括运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涉及的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所用的工具,因此要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中介的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体系。

(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从教师本身来讲,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开展了铸师魂、练师能、养师德、美师表活动。“铸师魂”,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练师能”,教师要提高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专业技能,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养师德”,教师要爱岗敬业,要做好良心活,要关爱学生,要教书育人。 “美师表”,大学教师穿着要得体,不能艳,不能土,不能脏。在“美师表”方面,笔者的做法是,春夏秋冬每季的衣服都准备几套上档次的,每一周上课时和上一周穿得都不一样,这可以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师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等不仅代表了他的个人形象,还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堂无声的美学课。

1、课堂教学注重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师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师,所谓“教学”,是又教又学,教和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的言行也会影响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听课认真,教师讲课就有激情;学生说话、玩手机等不认真听课则直接影响教师讲课的情绪。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认真;教师讲得不好,学生就会做其他事情或者睡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关心学生一方,又要关心教师一方;既要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又要强调学生尊重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在,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生命的原材料去灌输。案例式教学是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教师提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看书,对内容有一个基本把握;第二步,教师讲案例,创设情景;第三步,学生对案例思考讨论,把所学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第四步,学生发言,把思考的结果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老师点评总结。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的教学中,笔者讲了“亚马孙的魔鬼花园”、“勾股定理的由来”等十个左右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老师的总结,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等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看书认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充分地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内容并不限于本节课,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凡主动发言的同学,不管讲得如何,平时成绩一律加分,以示鼓励;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那些积极发言的、抢先发言的同学不能超过两次;而那些性格较内向、不愿发言的教师要给他机会发言,如点名发言;再次,教师点评要恰当。对勇于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学生发言中的正确观点和思想闪光点应予以充分肯定;对发言中有失偏颇的思想观点应予以纠正等。

2、课间及课下人文关怀。在课间,可以放一些歌曲使学生愉悦轻松,而且一次课所放歌曲风格相似;还可结合所学内容放一个主题的歌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到第二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国家》、《大中国》等,还播放了《八荣八耻歌》,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课下,在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把QQ号留给学生,方便学生与教师课下交流,学生可在QQ上与教师讨论问题,和老师交流思想。笔者有一学期被邀请加入了一个班级的QQ群,学生有什么动态,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后来又成为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现在不代他们课了,学生有什么问题,还打电话与笔者联系,探讨交流。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听。

(二)大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在课前,学生要做好准备工作。学习委员要提前把教室门打开,学生提前到教室,黑板擦好,把多媒体打开,等着老师来上课。笔者有一个班就是这样,令老师非常感动,觉得如果不上好课就对不起他们。而有一个班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课铃响了才开教室门,老师再准备准备,上课时已经过了五分钟,这很影响老师的情绪。

2、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随便出入,耳朵里不能塞耳机,不能看其他书或者说话、玩手机,学生如果有这些行为,就会破坏课堂的氛围,教师就会觉得不被尊重,从而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3、在课下,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在校园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节假日时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等,这些会使教师感到受尊重,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三)从中介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关怀

1、学院应经常维护多媒体。所用多媒体的电脑要经常杀毒,课件感染病毒就会影响正常使用,如U盘打不开、课件自己翻页不受控制、视频播放不出来等,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要保证投影仪的效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要保证效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背景不能太暗,字体大小要合适、字体要醒目、字体颜色要鲜亮,整张幻灯片布局要合理。从内容上来看,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生动、形象,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主要参考文献:

教师个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7-01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中心。这意味着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话、合作和沟通。对话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对话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教学可以通过对话,对话是一种态度、观点和精神,是哲学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是学习和教学这种形式的合作伙伴。

在对话理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权利。对话理论不只是专注于对话或沟通,而强调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接受这样的观点,并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对话理论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正确使用对话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对话教学,加快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方法,教学对话可以摆脱语言障碍,有效地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方便、更快捷并富有成果。

一 对话理论简介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是第一位开展对话理论的研究者。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其他人交流是它的前提。巴赫金的理论虽然没有涉及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巴赫金探索“对话”,“对话”这个词开始被重视,并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大卫・波姆持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意义。在大卫・博姆的对话理论中,对话是一个纯粹意义之间的流量,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界限。他强调对话者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最终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了“对话理论”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哲学的对话”的概念。他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对话理论的核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是对话理论的首要条件,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最显著的特点。20世纪以来,布伯的对话理论对教育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对话理论研究开始得很晚。对话理论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部门的响应。对话理论的本质是平等、民主、沟通、合作和互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需要有一个真正全面的对话理论。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后,教育部门推出了对话理论的研究。但在中国纯粹的理论分析很少,强调教学实践而不太注重对对话理论的研究。

二 对话理论和语文教学

在这里,谈论的对话不是一个特定的交际形式,而是一种连接人们的社会关系。将对话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诸多努力。首先,教师必须知道,对话理论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次,对话理论的主题类型可分为引导型和争议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刺激双方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此外,教师选择的主题应该与初中学生的生活接近。一方面,这些话题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个人兴趣。最后,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话理论设计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确保对话理论的环境良好。进行教学的地方、教学设施、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都必须是良好的。第二个步骤是引入主题。主题是对话理论的中介,有趣和创新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组织学生享受教学的过程中。在此步骤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课堂有序。在课堂上,组织者应使学生积极,但也应控制教学活动。第四个步骤是做一个总结的对话理论。教师需要反映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合适。

总之,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话理论可以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促进相互了解,并帮助完成语文教学改革。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话理论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本文只谈到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囿于笔者的学识和经验,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教师个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35-03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可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其实践性强的特征,采取多样化形式。如某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方案、某区域旅游规划方案、旅游专业相关调研报告等均可作为毕业论文的形式。

总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乃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

[2]殷现元.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出路[J].高教论坛,2013,(4).

[3]林轶.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和实践[J].广西教育,2009,12.

教师个人论文例7

【案例一】一些教师对撰写论文比较重视,但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马虎从事。不同的论文答辩,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脱稿,有的要求制作课件进行介绍,有的可以边看论文边讲。有一次,我在当评委时,一位教师不知怎的,把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说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的要求制成课件,个别教师连课件都没做,拿着纸在讲。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参加论文答辩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准备,对论文内容要深刻理解和全面熟悉。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查作者是否自己独立完成论文,有无抄袭;进一步考查和验证作者对所写论文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的能力;进一步考察作者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等情况;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评委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可以提升教师科研的水平和论文的质量。教师要准备摘要、讲稿、答题及技术等。对于字数较长的论文,要准备写一个较详细的摘要和提纲,把字数浓缩到3000字以内,写出论文的写作动机、主要观点、材料、方法、结论等。考虑一些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该选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文献?你的论文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二、切忌照本宣读,应该有的放矢

【案例二】有一次,在某市教学大比武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论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时,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位教师读得比较流利,语速较快,能在10分钟内把这篇论文读完。接着,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中涉及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对策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中生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不同?”

论文答辩的第一部分是介绍自己的论文,而不是读论文。这位参赛选手就犯了照本宣读的大忌。介绍的内容包括写作背景和意义、文章的观点、结构、论证过程、论据材料、结论,要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

三、切忌平平淡淡,应该重点突出

【案例三】在一次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浅析如何提高理科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时,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 论文写作的原因。2. 论文的结构有五点:教师自身要重视教学,提升综合素质;引导理科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尊重理科生的个性,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理科生学习兴趣;减轻理科生作业负担。3. 取得的成效。然后,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你是如何处理的?文章中提到的五个方面做法是否适合文科思想班政治教学?

另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施“寓盐于汤”之策,达高效课堂之果》时,不仅介绍了这篇论文写作的背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了对预设的“角度”与生成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提问的“热度”的看法,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写这篇论文的心得体会。然后回答评委的提问:课堂预设要达到哪些目标?

在这两位教师的论文介绍中,第一位教师的介绍显得平淡,第二位教师的介绍有特色。俗话说:“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要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观点或新的突破、最具特色和有亮点的部分,写作时最大收获、最深体会表述出来。

四、切忌答非所问,应该切中要害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和“主动”》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生动”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吸引人,一扫原先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但似乎又陷入另一种“枯燥乏味”,给人一种毫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之嫌。无视“主动”的“生动”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他努力尝试着实现“生动”和“主动”的统一。在10分钟内的介绍中,他能够脱稿讲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及主要观点,应该是不错的。接着,评委问道:“生动”和“主动”如何界定?教师答道:“主动”是突出学生情况。后面答不下去了。评委追问:“生动”难道不突出学生情况吗?参辩老师哑然无语。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参辩教师事先在写作时没有真正搞清“生动”和“主动”的区别,或者没有听清楚,在回答评委的问题时,有点离题。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言,是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生动是指具有活力而且感动人的。

在评委提问时,参辩教师要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仔细推敲评委所提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搞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重复一遍。如果对所提问题的有些概念不清,可以请教提问老师,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征求提问老师的意见,弄清问题的意思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答到要害上,避免答非所问。

五、切忌强词夺理,应该实事求是

【案例五】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反思性学习在高考思想政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后,评委针对参考文献提出如下的问题:文章中四方面的参考文献(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 罗洪儿,《对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2006;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20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复习课》、《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摘记》)对写作有何作用?这位老师答道:“扩大知识面,提供一个理论的支撑。”评委又问道:“你能否结合《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谈谈如何提供理论的支撑?”“在新课程下,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发生了变化。”“该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作者是一位专家,大概写于2003年吧!”“你认为你文章中的这些参考文献的写法规范吗?”“当然规范,网上也是这样写的,我看人家论文的参考文献也是这样写的。”

论文答辩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提问老师所提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尚未定论,与所提问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据理力争。但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参辩者作出正确全面的回答,不具有商榷性。这位参辩老师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回答有点强词夺理。因为提问老师前面所提到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参辩老师答不出来,至少说明参考文献格式写法有问题。所以,对于自己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的回答,表示今后好好去研究,切不可狡辩。

教师个人论文例8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教师个人论文例9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教师个人论文例10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