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7 03:00:25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1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强化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方程式的记忆,强化对演示、分组实验的感官认知和理解分析。例如:《必修1》中钠元素性质的复习,可以通过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经”来加以概括、记忆,由此再推到出方程式,进而强化了有效记忆。

针对《必修2》(除有机部分)的复习,则完全可以融入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当中。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理顺从而强化理解。例如: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K的知识,强化对《必修2》中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也是必修知识的深入和提高,因此在复习时同样应当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涉及的电负性问题,就可以和《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律加以整合,强化理解。还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苯的共面问题、不饱和键加成问题,都可以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π键”知识整合。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30题,也印证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二、从考试范围入手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修订,许多老师都会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热点”,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只是从大方向上提出一些思路。

我省的高考化学科考查模式,内容包括了前面讲到的2个必修模块加3个选修模块。但真正落实到考查的具体要求,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必修必考、《化学反应原理》不考“熵”、《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选模块考内容也较课本要求容易一些。

高考的公开性、选拔性模式决定了它是一场有一定难度,但又要照顾到大多数考生情绪、社会观感的考试。简而言之,就是一场平均分在65-70分的百分卷考试,考个六七十分不难、但要想考个90来分就未必那么容易了。这样的考试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方向,将是“有的放矢”。只要了解好它“易”在哪、“难”在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策略:

首先解决“易”,哪儿“易”呢?必考范围的有机内容“易”,从2010年的全省各地质检到高考,有一两道选择题确实“易”,主要考察一些简单的“识记”内容和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性质。

还有哪“易”呢?“选考题”,没错就是“选考题”!一场考试要想让两个模块等“分值”容易,但要想让它们“等难度”谈何容易!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降难度!降到让绝大多数人都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这不就“易”了么?!纵观2年来的质检、高考题,这道选考题尤其是结构的选考题,考生得分率一直远高于其他大题,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所以要大力鼓励学生们“迎易而上”,不追求难、怪、深,只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精髓,把握知识要点,就定能全取13分!

有“易”总有“难”啊,“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化学反应原理》,因为它是《必修2》(除有机外)的深入,是必考3个模块中最重理解的模块,自然也就是众多考生眼中“最难”的一块了。那么,这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复习中的重、难点。

三、从考生入手

高考的选拔,决定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试题特点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咱们的考生,或者说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缺陷。“被动学习、效率不高、不善总结、解题不规范、表达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不应一味的抱怨,而应该对学生一一把脉,开出“药方”。应当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同时,应当看到新时期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新特点,以其之长攻其之短。并结合我们化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实现复习的效果。

复习策略:

“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也很强。利用总复习的大好时机,强调基本知识“回头看”,把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把一些实验让他们亲手施行一遍,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他们知识已经相对完善,实验效率高,二来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有效记忆,以情景“统领”知识,突破教材知识板块的“封锁”,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不少学生不善总结的毛病,其实可以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例如:针对文字描述的主观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大量的模仿别人的标准答案,从而模仿出“语感”,进而能够自主的发挥。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总结呢?!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短期的强化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高中化学三年教学的始终,应落实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形成一定“思维定势”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变通打破思维的完全定势。

总之,高考的复习,我们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要充分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思路,给老师一个空间,双方配合,有的放矢,让我们用最有效的学习赢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l》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2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如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比较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了解。

综合归纳

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是连贯的,构成生物学的体系。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和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抓顺序、抓联系、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元的结构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干。综合归纳就是简化次要,精炼主干。

4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记忆方法很多,下面列举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几种。

4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核心词来帮助记忆。

4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4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用对比法将有关的名词列出,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44衍射记忆法

衍射记忆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发散思维,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联系。

5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谓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51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通过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对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若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讨论弄清楚。预习将为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听讲

听讲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听什么?一节课要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与难点。

第一是听思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和归纳的。如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思路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旧知识,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复习和作业

每天的复习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点的联系。然后通过适量的精炼习题,可提高做题效率,既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4总结

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节内重要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做好总结既能复习巩固,又能提炼主干知识。

55建立错题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3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b)-0133-01

生物图表具有直观性、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关联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等问题。所以,在国内许多版本的生物教材中,图表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人教版2007年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不同类型的图表,同时结合教材文字,为高中教师的生物教学提供帮助。

1、图表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图表的设置上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在划分的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版块以及内容正文的部位都设置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图表,帮助教师设计合理、有效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数量情况总结如下:

有编号图表:(必修一)75、(必修二)91、(必修三)81;科学家访谈:(必修一)5、(必修二)5、(必修三)5;章题图:(必修一)7、(必修二)8、(必修三)9;问题探讨:(必修一)21、(必修二)19、(必修三)21;资料分析:(必修一)28、(必修二)5、(必修三)16;思考与讨论:(必修一)1、(必修二)3、(必修三)6;实验:(必修一)27、(必修二)17、(必修三)17;技能训练:(必修一)7、(必修二)9、(必修三)2;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必修一):15、(必修二)10、(必修三)22;教材内容补充:(必修一)11、(必修二)6、(必修三)12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知,必修一有197幅图表,必修二有173幅图表,必修三有191幅图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共有561幅图表。这些数据体现出教材编写者重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图表的添加,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认真考虑生物图表的运用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生物图表的作用。

2、图表在教材中的作用

2.1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能力

生物图表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因此生物教材中设置的图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抓住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的能力,用图表反映生物学现象、规律等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感觉抽象,如果利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与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就可对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清晰明了。

2.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精美、鲜活的图片,使得课本图文并茂,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尤其是大量科学家的头像及他们学习、科研的照片,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态度和钻研业务、孜孜不倦、奉献科学的精神。

2.3 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图表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所设置的生物图表,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理解所学知识;还可利用生物图表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者,教师利用生物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图表对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的玉米照片,结合教材中设计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

3、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3.1 使用图表要紧扣课文

图表是形象化的教材,是为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服务的。因此,使用图表应该紧扣课文,才能透彻地说明问题。备课时对图表要仔细观察,弄清插图的画面内容,把握住其含义,释清图意,还需从学生的认知、观察、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例如讲必修一《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结合教材第45、46页的彩图进行讲解、比较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等方面,让学生对细胞器有感性的认识,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2 使用插图要讲明插图的内容和重点

课本中不同的图表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一张图表中也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所以要准确选择使用图表的时机,使用图表要正确无误地讲明其内容和重点。例如讲《细胞的能量“通货”一ATP》一节时,结合图5-5、5-6,给学生讲清糖类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真正转移到了ATP中,同时要讲明与动物和人体的能量转移、利用关系最密切的是ATP。

3.3 剪拼图表

教师先复印教材中的图表,在课堂上结合知识讲完图表后,让学生动手剪辑图表,再让学生拼接成原图。例如,在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让学生先观察、记忆教材中第91页的图5-4、5-5图中各营养级的名称、位置,然后利用复印的图表进行剪辑并拼出原图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解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构成。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5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医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对他们后续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具有重要作用。医用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与各门医学课程相比毕竟是配角,特别是我校前两年首次把有机化学定为选修课时,更体现了这一辅助课程的角色。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这门选修课,是一个崭新而又迫于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两年来有机化学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后的试行经验,在教学认识误区、组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上做了一些探讨,以期对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1 医学《有机化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教学认识误区

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方面[1]。误区一,在传统观念上我们一直认为必修课重要,选修课不重要,这种观念是从管理角度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而不是从课程性质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认识的。误区二,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论点的人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误区三,在于把选修课变成随意课。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上课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失去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下降。选修课一定程度上成为休闲课、放松课。误区四,认为医学院校无需开设这门选修课。目前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很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医学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在讲解空泛的理论过程中,不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学生对有机化学在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不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纯粹多余。

2 医学《有机化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改为选修课后,受学制所限,这门课程现在面临着所学的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要在这样少课时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学好有机化学,教与学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联系医学实际,合理地组织教材,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2.1 走出误区,科学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

走出误区,首先要学生认识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作用。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医学生,他们将来从事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方面的工作,故在认识上可能会产生开设有机化学课程是否有用的疑问。对此,应先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确不能代替医学专业课程,更不能直接治病,但医学医药类科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该课是学好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等必修课程的基础;而且学习和研究医学科学,必须运用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只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才能认识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索生命的奥妙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观念认识上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有机化学改为选修课后,我们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我们必须要打破它之前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充分反映选修课特色的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目标,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要转变课堂上角色,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2.2 合理组织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在列为选修课后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轻松上阵、有的放矢,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学时数的限制,并结合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在组织有机化学教材时删去了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大胆剔除了一些纯化学理论内容以及一些与医学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有机波谱学和共振论等章节,同时削弱了有机合成的内容,而加强了结构理论及反应机理等内容的讲授,尤其是加强了生物医学相关的杂原子有机物内容,目的是为了与生物化学等后继课程接轨;对于近代有机化学的一些新的成就和发展作适当的介绍,如电子理论、立体异构的内容;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以及部分易懂的教材内容(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可以采取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确保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重点内容的教学。

2.3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后续课程以及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将教材的内容通过归纳、提炼和整合后形成基础架构,逐步教会学生深入知识、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2]。例如对较难理解的共轭效应,教材中共轭烯烃、芳香烃、不饱和卤代烃、芳香醛、酮和羧酸等不同章节都分别涉及到共轭效应内容,可以在首次讲授共轭效应时,把它们有机整合为一个单元,通过比较讲授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总结出多种形式下共轭效应的共性,让学生较快较易得全面深入理解这个教学难点。掌握共轭效应这个概念后,在后续章节遇见它时只作点拨即可,避免重讲,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对于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异构现象,也可以有机整合,采取集中讲授的方法,便于学生对比理解,可以节省教学用时。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有效解决了学时少、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4 精讲教学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多,课时紧,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医学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对部分易懂的内容,可作简单扼要地介绍或者留给学生课后自学。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可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而各章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制法以及一些应用实例等都可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课后可以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进行复习、自学,并通过查阅有关的课外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必要时给予总结和集体答疑。当学生有机化学知识储备丰富后,某些章节可采用完全自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处理羧酸衍生物这一章时,可以在上次课讲完羧酸和取代羧酸这章后抽出几分钟时间先扼要地介绍本章的概况,酰卤、酸酐、酯和酰胺在结构上的共性和个性,并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沿着提纲所给的线索去探究酰卤、酸酐、酯和酰胺化学性质的异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揭示知识的内部联系,以达到消化教材、活用知识的目的。在下一次课时,则将本章内容分成两个专题: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然后根据专题和自学提纲,多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向学生提问,经短暂思考后,再请一些学生回答,并引导大家开展讨论。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效果,又解答了疑点、难点,并通过教师有目的地精讲,将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通过展开自学讨论,学生的检索、查阅资料能力、探究性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精讲教学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2.5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施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法

选修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教为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状态。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掌握学生已知状态,用问题启发学生,令其悟性大发。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课前要根据有机化学各章节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好恰当的问题情境,并用少量的信息表述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并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述糖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这节课中,学生知道糖类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我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化学知识提出问题:(1)当病人因为生病无法进食时,常常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在这起什么作用?(2)米饭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学生都可以通过已有的生物知识“糖类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和化学知识“淀粉在催化剂(酶)作用下能水解”来分析解答。再如,对较难理解的苯环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可以把关键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1)为什么硝基苯、甲苯和氯苯三种硝化反应的条件不同?且硝基进入苯环的位置也不同?(2)硝基苯、甲苯和氯苯中分别存在哪些电子效应?(3)苯环上的电子云分布的变化情况,对亲电取代反应的难易程度和新引进基团进入苯环的位置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回顾电子的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知识点,然后师生共同概括,从中总结出三类定位基的定位规律。这样,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协助为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

2.6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如何培养医学生对有机化学选修课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选取一些跟日常生活以及医药学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例子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而亲切,觉得有机化学学之有趣,并使他们认识到有机化学并不只是空洞的理论,离他们很远,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临床医学密切联系的。例如在讲解到游离基时,可以通过介绍化妆品成份中因存在抑制游离基产生的酶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讲到醇类氧化反应时,可以介绍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在介绍酚与醌的结构式时可指出临床上用作止血剂的维生素K就是1,4萘醌的衍生物;讲解内酯结构时可以介绍新一代抗生素严迪的化学结构,它的分子中就存在有内酯键;在讲授卵磷脂时指出因其对智力有益而被誉为“智慧之花”,儿童偏食不愿吃含孵磷脂的蛋黄是不利于智力提高的。这些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在有机实验课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与医学有关的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实验中安排退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咖啡因的提取,这些实验内容的加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实验是与医学紧密相连的,而且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列为选修课后,我们首先从教师和学生认识误区上作了一些分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联系医学实际,灵活地裁剪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采用精讲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协助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与技能,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6

根据山东的物理考试说明可知,物理是理综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综总成绩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1、2)及选修3-1、3-2作为必考内容,占73分,试题命制形式为7道选择题与3道非选择题;选修3-3、3-4、3-5三个选修模块则作为选考内容,各为8分,但每个模块只能命制1道非选择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2题来解答;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暂时不做考试要求。显而易见,物理必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选修模块的设计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选修3系列是个综合性的系列,课时比较多,它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实验基础、逻辑关系、文化价值、技术应用。其内容是在必修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涉及的物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论内容并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必修内容是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因而加强必修模块的教学与探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对于学生以后顺利学习选修模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1.必修内容与教学用时的关系

必修内容是命题考试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内容处理的细致有效、科学系统,并安排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力争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高考要求,但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要求,即每周安排2课时,36个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必修1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物理过程(运动、受力)以及力与运动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年半的教学内容,况且学生又刚迈人高中阶段,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还不太适应,所以在36个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研读课标与考试要求,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胆放手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2.必修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关系

必修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繁多,宽度较大,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太多、太深,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点在必修2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关系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知识的深度,那至少需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必修模块教学时,一定要按照课标要求,千万不要随便拔高知识点的高度,要大胆取舍,该了解的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进行,避免不分层次、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本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或衔接,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细致讲解、那些知识需要点到为止,且不可把选修内容的知识迁移到必修中来完成。

3.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工具的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切不可固定某一个方法或某种模式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兴趣、爱好、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班级建设思路、环境及本班其他老师又是不同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再者每个老师的喜好与擅长方面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就行,千万不要认为实行了新课改,就把任何知识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彻底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或者是认为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机)才能体现出新课改,如有的老师把太多时间用在课件制作上,添加了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无用插件,结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或整理课件内容就一晃而过,导致大多数学生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而无任何知识、学法上的收获。这不但背离了新课标的宗旨,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之目的,否则是画蛇添足。始终明确现代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点拨与板书。

三、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学生做了一个立体的纲要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要点,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尽管有所涉及,但更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行。我认为除经常研读新课标纲要及相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或书籍之外,还应该要特别关注一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等理论专著,仔细体会其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睿智与理论修养提供强大的理论后盾。“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探究知识的递进性,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先行组织者”理论则突出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材上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得到至少六组(U,I)值,然后描点连线,用纵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表示内阻。除教材详细分析的这种方法外,还可以从物理仪器多用途使用、电路改进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几种简单可行的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这就拓宽了实验思路。又如电路设计经常要用到定值电阻,定值电阻如何使用往往不仅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还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之一。鉴于此,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是结合考题分析思路,归纳特点,总结出:(1)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2)定值电阻用来增大待测量;(3)定值电阻作为电表使用;(4)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等几大常用用途。我想将这些模糊、易混点作为专题进行总结,都应归功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研读教学用书,明晰教学思路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7

1.巧用教材目录,展开章节复习教学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8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9

一、关注细节

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选择题部分都持续传达着关注细节的信号,这在2010年试题中表现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对于某一主干知识,其考察的角度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角度大而全、概而括,虽可能略显空洞却有极强的整合迁移性;而微观角度细而微、小而精,虽覆盖面不足却有“洞若观火”之效,在区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立竿见影。天津卷选择题命题较青睐后者,有表为证:

表一:2010年天津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察细节题目统计表

考察对象

可供选择的角度

试题采用的角度

宏观

微观

中国古代农业

(第1题)

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及特点、地位、作用等、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灌溉工程及工具等

铁犁(属生产工具)(微观)

罗斯福新政

(第6题)

罗斯福新政背景、措施、作用及其影响等

每项措施的具体做法及其职能、作用等

整顿财政金融的作用(微观)

运动

(第9题)

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

的特点(以鲜明的漫画、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表达方式)

“单位GDP能耗”图表(微观)

思想

(第10题)

思想的核心内容、地位及其作用等

思想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代表作品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所发表的着作(微观)

爱因斯坦贡献

(第11题)

相对论、为人类和平而进行的努力等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光量子假说、《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光量子假说(微观)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细节知识在选择题中所占比重之大,那么高三历史教学应在落实细节知识方面下功夫便不言而喻了。必修与选修内容加一块,使得复习时间短却容量大,但并不能因此而漠视细节知识,对教材内容(如相应图片、图表、文字表述等)更不能粗枝大叶,因为教师退一步则学生有可能退十步。所以在针对选择题的备考教学必须抓落实、讲效率。只有落实到位,方能保证所复习内容掌握的精准;只有讲效率,才能确保众多细节知识无遗漏。

二、突出重点

所谓讲效率,还指有限复习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高考真题等资料详细研究教材。不仅要对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对相应内容的考查角度、迁移范围及能力要求等了如指掌,这是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高考试题是命题组成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编制而成,所以探究高考试题结构是把握教学重点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将从选修与必修、古代与近现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表二:2010年高考试卷中必修与选修内容统计

内容

题目

必修

选修

综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第Ⅰ卷

题号

第3、11题

第1、5、6、7、9题

第2、4、10题

第11题

·······

分值

4×2=8分

4×5=20分

4×3=12分

4×1=4分

·······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3)、(4)、(6)小题

12题第(2)、(5)小题

··········

第13题

12题第(7)小题

分值

4+6+6+8

=24分

8+6

=14分

··········

6+4+6

=16分

2分

分值统计

8+24

=32分

20+14=34分

12分

4+16

=20分

2分

百分比

32%

34%

12%

20%

2%

该表统计显示:必修内容占80%,选修内容占20%,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但从必修角度看,必修一(政治史)与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所占比重分别为32%和34%,平分秋色且比重较大,而必修三(思想文化与科技)占总分值12%,所占比重较小[1]。这意味就必修内容而言,复习中应当加强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应内容的落实和强化。有意思的是,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对必修三的考查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2009年为2个选择题,2010年为3个选择题),所以在复习必修三时,教师应当考虑结合选择题的特点及其应试策略等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从选修角度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占总分值4%(一个选择题),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占总分值的16%[2]。之所以选修三所占比重大,可能与天津卷在非选择题“主题式” 命题有关系[3],而中外历史人物各有千秋,即便确定了一个主题也未必形神兼备。因此对于选修部分的复习区别对待或许更好,中外历史人物要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即在复习必修内容时若涉及到了选修中的人物,则整合进行复习,使学生理清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尤其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及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立场和作用等进行复习。

表三:试卷中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内容分布统计

内容

题目

古代史

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第Ⅰ卷

题号

第1、2题

第3题

第7、8、9、10题

第4、5、6、11题

分值

4×2=8分

4×1=4分

4×4=16分

4×4=16分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2)小题

········

········

········

12题第(5)、(6)小题;13题第(3)小题部分

12题第(3)、(4)小题;13题第(1)、(2)小题及第(3)小题部分

  分值

4+8=12分

········

6+8+4=18分

6+6+6+4+2=24分

分值合计

8+12=20分

4分

16+18=34分

16+24=40分

百分比

20%

4%

34%

40%

该表统计显示:从古今角度看,古代史占总分值的24%,其中世界古代史只占4%(一个选择题);近现代史占74%,中国近现代史占总分值的34%略少于世界近现代史的40%,差距不大[4]。从中外角度看,中国史占总分值的54%,世界史占总分值的44%,中国史占优。这便说明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要在中外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上投入更多精力。两年的高考卷中对于世界古代史都只考了一个选择题,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梳理应从应对选择题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角度入手。

总之,天津历史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形式不同,职能各异。相比较而言,选择题部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关注细节;而非选择题将心思放在对史观、态度、思维等方面,更倾向于考查能力。无论是关注细节还是考查能力,都以课程主干知识为依托。所以,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主干内容,不仅要形成宏观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也要以问题为中心,细化知识的层次与结构。

三、培养能力

天津卷2010年历史考试说明中关于学科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若干具体要求。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选择题对于上述前三个能力要求均有所体现。比如第1题体现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第2、5、7、8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第3、4、6、9、10、11等题体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这也从能力要求的角度再一次表达了选择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精确掌握程度。

非选择题部分则更突出地强调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都必须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为依托。比如“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那些基本原则”、“归纳材料四反映的明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英、法、美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等题体现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天津卷清晰地表达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则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不同类型试题对于能力要求差异性等问题的探究,深入挖掘内在的规律性、技巧性,以增强对不同类型试题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的类型,不同类型选择题题干、选项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选择题应对技巧及策略等;非选择题中所提供材料的共性与个性,材料后面问题设置的指向性(指向材料或指向教材或兼而有之)、核心词以及限定词等等。同时,对于学生也要分阶段、周期性地进行实战训练和辅导。

综上所述,天津高考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渗透课改精神、立足基础知识、贴近教材、突出学科能力素养等特点。面对高三复习任务重而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站好第一班岗,思想上牢固树立注重细节、突出重点、培养能力的理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唯有如此,方能成为学子们复习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学生们成功起飞保驾护航。

--------------------------------------------------------------------------------

[1] 这与2009年天津卷结构基本相同,2009年试卷中必修二所占比重将近40%,必修一所占比重不足30%,而必修三所占比重仅有8%.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9-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 问题的提出

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调整将高中物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尚属建国后的首次。必修课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学时长短,教学要求深广度等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是必修课内容选取,既要照顾所有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又必须考虑其内容与初中物理、高三选修课的过渡衔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取成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 选取高中物理必修课内容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2.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2.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3 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o)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

4 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