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8 21:53:52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迈进重大举措之一,为今后工程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与研发等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后备人才。河南理工大学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测绘工程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对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大学期间要有超过一学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对其培养方案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及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一)测绘工程专业特点

测绘工程是通过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确定地物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并绘制相应地图及建立其空间信息关系。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该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有以下特点。

1.实践教学中独立动手能力要求更强。测绘工程技术人员要掌握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仪器独立使用、检验与校正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实习小组之间相对比较分散,在明确实习目的与任务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测量、计算、绘图等环节。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更加紧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均有相应的课堂或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前一章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下一章节理论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需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印象、促进知识理解。

3.团队协作配合要求更严格。测绘是一个团队配合的工作,任何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测绘任务,都是要一个工作团体协作完成。测量工作需要测量员、记录员和跑尺员,他们之间需相互配合。

4.工作内容的行业化更明显。社会建设中许多行业都需要测绘人才,但不同行业对测绘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工程建设企业侧重要求测绘施工放样等技能,规划、国土部门侧重要求地图的绘制技能,煤炭、隧道企业侧重地下工程测量等技能,地理信息部门侧重要求测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等技能。

(二)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及存在问题

1.现行实践课程体系。测绘工程现有专业课程的课堂实习所占课程总学时比重较大,约为20%,有些课程如测量学基础课堂实习20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堂实习20学时、理论教学20学时。

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集中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测绘综合技能、团队配合意识。四年教学期间有五门集中教学实践活动、两门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测绘工程专业集中教学实践主要有:数字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控制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学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2.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现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其次,实践教学多为模拟式实习,与企业测绘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缺少对企业文化、项目招投标、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训练项目。

二、测绘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根“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习,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测绘工程项目,着力加强现代测绘技术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面向工程、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企业工程实践,贯通学生所学有关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实践能力:经过测绘工程集中实践性环节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操作能力。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受到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全面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熟悉和适应实习企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关系环境。

信息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现场交流等途径,获取生产技术信息和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提炼、整理和总结,在企业培养阶段能够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

沟通交流能力:在实习生产企业现有体制下,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的书面和口头交流,养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1.校内课堂实践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校内和企业两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认知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和学习,掌握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促进校内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沟通交流等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企业实践为主、课堂实习有力补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模块化企业实践与综合性毕业实习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测绘专业技能,要把企业实践部分进行模块化设置,每个模块应相对独立、功能各异,各个模块安排在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培养。安排学生毕业前在综合性测绘企业进行综合性测绘实践活动,模块化企业实践与综合性毕业实习相结合。

3.注重企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要依靠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借助企业完善的生产、设计、开发和创新条件,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以及先进的文化氛围,与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一起做好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建设,建设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企业实践课程模块。

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使1年企业实习的要求在三、四年级这两年中进行,累积企业实践达到或超过1年。既保证了企业实践累积1年的要求,又满足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增强理论认知能力的需求。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意识,同时把在企业实践期间发现的专业问题集中起来,再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

(二)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课堂实习的构成。根据理论教学需求,随堂进行认识、仪器使用的实习。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实习便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第二,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掌握了仪器的基本操作,以便于缩短在企业适应过程。把课堂实习内容中的一些综合性实习转移到企业实习中去,课堂实习只保留认识、简单操作类的内容。

2.企业实习的构成。“卓越计划”中企业实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合理、科学地制定好企业实习的课程体系、大纲要求和时间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将学生参与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研究活动作为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在校内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由于测绘工程专业所对应的实习企业类型不同,可以分为面向基建工程、面向变形监测、面向矿山、面向国土测绘等,因此把1年的企业实习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分成3段集中时间,针对不同的实践内容安排不同的企业。

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内容主要有:测绘工程认识实习、测绘基础技能学习与实践、测绘工程项目招投标、控制测量项目方案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践、工程测量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测量生产实践、摄影测量(遥感)综合技能企业实践、测绘生产技能拓展企业实践、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实践、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和企业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

相对原有的校内模拟实习,增加了招投标、技能拓展、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熟悉项目实施过程,增加W生对测绘工程项目实施的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结论

在“卓越计划”的框架下,分析测绘工程专业特点,理清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构建了该专业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2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3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4

1.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

据中国教育在线(http ; // eol. cn/jiuyedy4516120060621/t20060621184927.shtml)知,从2001年到2006年,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了80% , 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 % , 2003年就业率降为75% ,2004年73% ,2005年72. 6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个难题,其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扩招引起人才的相对饱和,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在校人数比以前扩大了几倍。全国大学毕业生2001年为114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大学的专业设置数量不断增加,就测绘工程专业而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中国高等教育网统计,2007年计划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就有67所(如表1)。但是,测绘学科毕竟是比较小的学科,如此众多的学校开设测绘工程专业无疑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第二,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培养的大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目前把大学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基础课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常常是2年之后才接触专业课程,加上学生要复习考研究生、找工作等等,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时间充其量就是1年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众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修完,也只有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了。例如某校的通识课程(基础课)和公选课包括形势教育、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应用文写作、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等等,其学分占到全部学分的35%左右,而在总授课课时中,占到了50%左右。

第三,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学生有专业而无专长。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遥感(RS)的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这些新的课程,课程多了,每门课的教学时间短了,造成了学生有专业而无专长的状况。传统的课程包括测量学、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测量程序设计、测绘专业英语等,90年代之前的工程测量专业也就学这么多东西,现在除了这些还有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遥感、AutoCAD、数据库、数字测图、地籍测量等等,部分教材的编著者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有意的增加字数,造成内容不断增加,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第四,学生缺乏行业背景知识,造成了就业的又一大障碍。测量服务的行业除了测绘外还有建筑、土木、水利、电力、煤炭、公路、铁路、地质勘探、土地勘察、农业、航空航天等等,学生就业时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很难适应行业的需要。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了采煤方法、煤田地质、巷道掘进等相关知识,到煤矿工作后就可以很快进人工作状态。90年代之前,所有的测绘专业都是有行业背景的,如河海大学依托水利水电、中国矿业大学依托煤炭行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依托测绘行业等,而现在随着国务院部委的撤销,专业部属的高校都转为地方或教育部直属,无行业背景的测绘专业逐渐增多,从表1中可见一斑。

第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至于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指挥、协调能力更差。其实在学习期间有许多课程设计、实习,时间比较长。如某校数字化测图实习5周;控制测量课程设计1周;控制测量实习4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1周;工程测量实习2周;测量平差课程设计1周;地理信息系统实习2周;摄影测量2周。这些实习各自为政,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但是,由于毕业设计和实习期间,正值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再加上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人不足,很少有老师带学生到生产单位去实习,做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研究,或者是程序设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基本用不到。

2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教学计划规定了什么时间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学时学分,从教学计划中可以反映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前面已经分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五个,而后面的四个都与教学计划有关,因此必须改革教学计划来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生。

第一,不要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史富贵在调查研究后指出,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是不适应测绘专业的。应适当的减少通识课程或压缩通识课程的学时数,或在通识课程中摒弃与测绘专业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像前面提到的应用文写作,完全可以在通识课中删掉。比如,大学物理中与测量专业有关的内容主要是电磁波理论,其他内容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鼓励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四级英语考试,通过后学生就不要在英语上浪费时间了。这样就能够压缩通识课程的时间,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

第二,在同一专业中设置不同的方向,使学生有所专长。那么多的课程通通学一遍,其结果只能是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因此,应该设置至少两个方向,属于某方向的学生要加强在这个方向上课程的学习,而属于其他方向的课程要少学。例如可以设置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学时数、实习、设计等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5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一些大中型的测绘项目的投资达到数百万、数千万,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亿元。在这样的大型测绘活动中,其的技术的复杂程度,组织的管理难度和工程的建设周期都是空前的。但是,在目前的测绘管理体系中,存在着缺少专业的、外部的质量控制等问题。某些质量问题,都是在最后验收时,才被发现。而这时问题已经难以处理,给投资方和建设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测绘工程的监管和控制。

一、测绘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于行政区域的识别划分;布设和加密城市控制网,使城市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下有序进行;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用户提供可靠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使用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社会对测绘信息的需求量很大的,其中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机关,其次是企业单位。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资料都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始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热点,规划管理工作程序中无不与测绘工作紧密相联,需要测绘工作有力的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以及规划行政执法,都离不开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规划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贯穿在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因此,重视和促进依法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不但关系着测绘工程建设的安全与质量,还同我国的经济科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相关联。提高测绘工程管理决策与控制能力是实现测绘工程事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测绘工作统一监督、管理、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测绘法》赋予测绘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就是测绘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提高测绘事业的管理、控制、监督和服务能力是测绘单位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测绘单位要切实把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提高测绘监督、管理、控制的重点内容,逐步健全完善的机制,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强化测绘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创新工作,提升测绘事业的整体水平。

三、控制测绘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1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在测绘工程中对其质量的保证是很重要的,而测绘工程的质量保证它用科学的角度去系统的将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结合起来,并及时有效的获取准确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测绘工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来实现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在测绘工程中目标值系统,程序的标准化和工作标准等组织系统等一系列要素构成了质量保证的体系。

2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中其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其中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员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当然要在这岗位的人员有

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以及业绩等。而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4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可以将测绘工程中每项任务看做一个过程。“过程控制”就是要求我们将任务按照过程的特点分为输入、操作、输出等三个阶段,对各阶段的关键节点进行控制,以确保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对于操作来讲,起始就是操作员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上的操作规程,利用相关仪器对所观测的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

在控制测量的过程中,起始输入的起算数据和项目的各种参数指标要求。已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测区中央子午线、独立基线边等是通过GPS控制测量输入的;己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所要求的限差等是通过导线控制等常规控制测量输入的;已知起算点高程、控制等级所要求的各种限差等是通过水准测量输入的。

5加强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其发展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参考文献:

[1]陈中林,龚建辉.测绘项目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测

绘,2007(6).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7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工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8.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0):241-243.

[5]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9):84-85.

[6]胡青峰,马开锋,王铁生,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200-201.

[7]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8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义高.从教学模式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d].贵阳:贵州师范学院,2009:6.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9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2]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5]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6]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例10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义高.从教学模式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d].贵阳:贵州师范学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