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8 13:56:33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的用户量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而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微博已经成为了其进行沟通交流以及进行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对其生活方式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而高校就业工作是高校中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传统的开展方式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开展的效果又不好,因此,我们试图顺应时势的发展,将微博与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结合起来,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势

(一)微博内容简短,能够突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微博140字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其微而精的特点,其这个特点应用在高校就业工作当中,既能够减少学生对传统的就业工作产生的反感,又能够使学生抓住就业工作的重点,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目的。在传统的高校就业工作当中,就业指导课程较为枯燥无味,就业指导信息过于冗长,使学生容易对学校的就业工作产生腻烦心理。而微博简短的内容特点使得微博的者不得不尽量言简意赅地表明工作重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在对内容较多的就业工作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博内容叙述重点,增加附件链接呈现详细信息的形式微博,这样既能够抓住重点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呈现完整信息,充分地体现了微博的特点。[1]

(二)微博内容的共享较为方便,能够使高校就业工作内容得到广泛传播。微博较强的共享性也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学生在刷微博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收藏和共享,这样,微博内容就得到了充分地扩散。在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负责相关就业工作信息的,而学生作为受众,可以将相关的微博内容向自己的微博好友进行分享,这样就业工作信息就能够在学生之间得到充分地扩散。此外,微博内容不仅仅能够被分享到微博上,而且还能够被分享到人人、QQ、朋友圈等的上面,这样,微博内容的受众群体就不仅仅局限于微博用户,而扩大到了相关的交流软件之上,借助于此,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就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关注,就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三)微博的互动性较强,能够提升学生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微博较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也是微博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之一。高校在微博上就业工作内容(包括就业指导内容,就业岗位信息等)之后,学生可以在微博下面开展充分地讨论,从而获得对就业工作内容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而后在实际的行动当中就能够按照学校的就业指导内容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而在传统的就业工作当中,无论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工作信息,还是教师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其互动性都较差,学生对其的参与程度都较低,这造成了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并且接受就业工作的实际内容,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微博互动性较强的特点来开展高校就业工作,提升学生对就业工作的参与程度,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二、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就业工作的策略

(一)高校建立就业工作官方微博来就业工作相关信息,以对日常的就业工作进行辅助。首先,学校官方微博应该一些就业过程中的岗位需求信息、面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来提高学生对于就业指导中关键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学校官方微博应该一些招聘信息来供学生进行选择。学校就业官方微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就业信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因此,学校官方微博就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搜集并一些招聘信息,来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最后,学校官方微博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择业,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官方微博中,可以通过多元择业观念的利弊等来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进而选择出适合实际自己能力并且符合自己职业期待的岗位,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就业指导教师来成立微博运营团队,促进微博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最大化。高校就业工作官方微博的运营应该由有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以及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来进行,只有如此,高校官方微博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官方微博使用方法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微博的技巧以及要点,避免其在微博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就业信息内容难以扩散的状况。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微博互动的过程中与学生就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地交流,以避免非专业人士运营就业官方微博带来的误区。最后,学校就业官方微博的运营团队需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来不断地关注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以及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提高人才的能力。[2]

(三)学校官方微博应该鼓励学生对相关的就业问题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于就业工作参与程度的增强。微博较强的互动性使微博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在较强的互动性以及较为隐蔽的环境之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于就业微博的互动讨论之中,进而获得对就业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因此,学校官方微博应该鼓励学生就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将课堂上发现的争议性较大的问题或者是在网络上争议性较大的就业问题如就业观念等到微博之上供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官方微博还可以通过定期就业相关话题的方式供学生进行讨论,将正面的、认可度较高的学生观点出来,既能够增强就业指导的权威性,又能够获得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认可,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博的特点以及其在高校中日益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得微博能够被应用到高校就业工作之中来辅助高校就业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就业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微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优势,不断地利用微博来开展高校就业工作,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治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世纪桥,2005(03).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2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74-0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 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3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建立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以及结合笔者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体会,对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进行探索。

一、认真建立校、院(系)两级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应当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校确立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开展了以管理重心下移到院(系)的改革举措,因此,我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建立了“党委负责、部处协调、院(系)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

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全校认真落实这一工作体制,学校党委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抓本科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调整明确了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工作职责以及工作分工合作关系,加大了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的投入;各院(系)为加强就业工作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实现学校总体就业工作目标夯实了基础。同时,为有效地规范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专门制定并修订完善了有关工作政策和制度,包括《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细则》《关于实施的意见》、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办法、未就业毕业生登记跟踪制度、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并进一步规范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等。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划分体现在其中,并且明确学校对各院(系)的年度工作考核中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为重点考核工作之一。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的效果归根结底取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就业指导的核心是不断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教学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我校实施学分制,柔性设置选修课,学生有跨专业、跨系选课、辅修双学位、选修免修部分课程等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还在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次分进度教学法,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偏好自主选择教师与课程进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我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为学生自我发展留有更大的空间。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科研与学科竞赛,参加各类社团、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与文体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还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积极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国防教育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团委开展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人生规划设计活动、社区见习活动等;我校经过认真调研和筹备,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关注就业的大学生社团――“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协会挂靠我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学生社团直接参与就业指导活动,如每周四固定的“就业大讲坛”、创办《就业指导报》、十大理想单位评选、十佳就业之星评选、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求职座谈会”等活动。总之,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渠道多样、校内外参与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

三、形成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择业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毕业时大学生自然显现的择业观。所以,我校坚持育人根本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择业观教育中坚持“到村任职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主旋律,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择业观教育。

我校原隶属国防科工委,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七所高校之一,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优秀人才是我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制度和政策,在毕业生职业教育中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到国家最急需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就业指导中,帮助毕业生树立到国防单位就业观念,从单位层次高、投资力度大、职业起点高、发展空间大、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教育毕业生,使他们对国防单位加强认识,澄清一些毕业生对国防单位的原有一些模糊认识;我校在《就业导论》课中重点介绍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信息查询室重点展示国防单位资料,今年我校在校电视台播放了几十家国防重点单位的音像资料;我校还举行了“国防重点单位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有效地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我校也要求各院(系)组织毕业生到与有科研合作的国防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深对国防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校还制定了若干鼓励毕业生到国防单位就业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地引导了毕业生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与国防用人单位签约。

四、加强建立就业基地和搭建服务平台

建设就业基地应当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和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实现共建双赢的局面。近五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与发展、研究生培养、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校友办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整合以上资源共同开展就业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校坚持“面向江苏、拓展全国”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现已与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兵器、机械、化工、通讯等重点行业集团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近两年,进一步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开拓了石化、汽车、电力、冶金、家电等行业的就业市场,新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和就业基地共建协议100多份。院(系)也积极举办专业

对口型实习实践基地,把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与就业见习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学校已建立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达到700余家,每年都向这些单位推荐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学校还成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合作组织”首批成员单位和“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分中心”,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将更加广阔。

高校搭建符合毕业生就业市场要求的高水平就业服务平台是实现就业工作各项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我校一是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辅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目前已有150多名重点用人单位领导及地方人才机构领导受聘为委员,经常给学生辅导授课,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材料,开展专业化的就业咨询与辅导。二是认真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了就业专项经费。学校还下拨专门经费加强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整个就业指导中心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具备日常办公、指导咨询、接待招聘、信息集成、查询上网、教育培训、综合服务等功能。三是抓好就业队伍建设。按照就业工作体制的要求各院(系)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均由“一把手”及负责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领导参加,实现了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和各院(系)还外聘部分单位和企业领导和部分知名校友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兼职指导教师,充实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四是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作用。我校的就业网站“南京理工大学就业热线”是高校中最早的就业专业网站之一,拥有独立国际域名(http://www,helpinfo,net/),实现了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信息的自由交流,具备了信息与查询、网上求职、网上招聘、网上指导、在线交流等功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服务。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实效性的举措,促进了我校近十年来就业率均超过了99%。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4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长远发展问题,解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年,我市高校毕业生约为1100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落实市委二届一次会议精神,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准确掌握供求状况,制订并细化相关政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拓宽就业空间,疏通就业渠道,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就业指导,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确保今年全市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稳中有升。

二、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省市政府的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作为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市、县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加强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任务的需要。市、县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统筹领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促进就业的资源和力量,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要定期研究就业问题,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综合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按照《中共酒泉市委办公室、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144号)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和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任务,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我市*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三、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各部门、各县市要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发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主要对象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时,要逐步提高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政府组织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选用;县市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在社区管理、服务等新兴社会工作岗位就业。

(二)认真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类计划和项目。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是选拔9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三支一扶”;三是选拔1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村就业、担任村主任助理;四是*年,我市在全省计划外,选拔200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乡镇、学校和城市重点社区等基层单位服务(即“到基层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进村就业”和到基层服务计划的选拔工作与全省同步进行,具体实施工作由市人事局负责。

(三)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已经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凡录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必须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检查,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其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四、完善政策,努力解决好就业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县市区政府要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激励政策,逐步拓宽农村教育、农业、卫生等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渠道,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保证基层单位吸引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要落实好事业单位超编制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重视做好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将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进行重点帮扶,实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对离校后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毕业生,要逐户、逐人登记,优先安排就业,并实施重点帮助,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岗位。城镇“零就业”家庭、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农村特别困难家庭“特困生”参加“进村(社区)工作”、“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计划统一考试的,笔试成绩加10分。

(三)认真落实好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政策和待遇。县市区和人事、财政等部门要积极协调,按时落实进村就业、担任村主任助理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有关乡镇要安排好所在村的工作任务;村上无法解决工作、食宿条件的,可在乡镇集中食宿,但主要工作精力要放在所在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上。为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计划顺利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由团组织协调当地人事部门落实就业;“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自愿留在基层工作的,由县市区人事部门负责,就地就近予以安置。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年“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服务期满大学生安置措施,并及早考虑做好*年服务期满大学生安置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也逐步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功能上,不但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等院校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概念。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在学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构筑面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一、必须认真区分面向市场与面向政府这两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不同点,才能明确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位和职能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主要面向政府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体现出被动性的特点,其主要的工作着力于按国家确定的分配计划做好毕业生思想工作。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配置是整个计划经济中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直接面向市场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高校及毕业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采取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态度,依托就业市场。同时,必须说明的是,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树立主动适应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建立不能仅仅理解为形势迫使我们采取新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必须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认识。

首先,从高等学校的职能上看,我们以往理解的培养人才是不全面的,按市场经济理论,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只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由于以往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接触社会,其适应能力有明显缺陷,高校师生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转变办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其次,从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反映毕业生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达高校竞争十分激烈的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在高校排名的竞争中,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面向市场的商学院排名中更是如此。在国内,民办院校比公办院校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只达到l0%一20%,有的省区和学校甚至低于10%,然而通过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某些民办高校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这说明必须打破两个观念:

第一,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就业推荐工作是被动的,只能依市场需求,无为而治。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高校的众多工作中属于次要工作。

最后,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高校中,广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客体,是高校服务的对象。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来说,工作化初期,就业需求有限,而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压力必然就大,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1998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约为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经过三年的扩招,2001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1300万左右,净增520万,增长66.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3%。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的同时,也使我国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就业,不但将难以巩固我国高校扩招的成果,而且将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必须基于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及工作内容,才能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有的同志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和咨询。这种着力于指导的观念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信息筛选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调试、求职技巧的训练;咨询包括具体就业过程中的管理,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审核,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桥梁等具体事务性的工作。这种观点把就业工作限定为指导和咨询。

有的同志则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内容:1、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2、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3、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4、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各地的就业政策。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功能分为指导和服务。

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

关于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的内容,除了包括前述就业指导内容以外,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就业指导中心本身能从事的工作来理解就业指导的范围,还必须注意到就业指导部门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存在着共同促进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指各系的政治辅导员秘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义务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指导工作,而且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从业人员守则、择业观、就业岗位预测等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成为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这不但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要求,也是反映用人单位的心愿。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而人才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最为重要的资源,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因此,满足用人单位寻求最合适的人才的愿望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许多现象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甚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是将长期存在的。而事实表明,大学生求职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二百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求人难,不但是高级人才,也包括中低级人才,其难度不亚于大学生求职难,原因何在?其一,对人才的了解的途径不畅,用人单位往往只能凭借一纸求职信或推荐表,至多通过面试了解学生,难以对大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品行等。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用人单位对解雇员工一直是非常小心的,从感情上不愿意频繁解雇员工。其二,市场经济初期,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违约现象严重困扰着用人单位,用人计划往往因毕业生的违约而搁浅,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已经遭到怀疑。在这种供求错位的大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积极工作,一方面向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推介,树立营销理念,开展有效的营销策略推介学生,同时,树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正性、权威性;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要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服务于用人单位,才能扩大高校就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才能成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一扇窗口,是高校的形象大使。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需求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通过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实践,可以推动高校面向社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的变化。就业指导机构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为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为专业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依据;为高校调整教师队伍提供参考;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概括地说,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于推动高校的自身建设应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保持高校与社会联络渠道的畅通,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三、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就业工作,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其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义务和非义务两类。所谓义务工作,也可指高校教学范围的工作,是属于人才培养总体范畴内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心理的测试、模拟演练、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就业成果的统计、就业协议书、推荐表、档案管理等,属于义务范畴内的指导工作,学生可以无偿取得,学生已通过支付学费的方式来获得该项服务。非义务工作是指高校就业指导义务性工作以外的,由于推介毕业生所产生的工作,包括就业信息搜集,组织招聘会,人才中介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作是属于社会性的人才市场的功能,只是我国政府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在高校,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假如社会存在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人才市场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推荐工作,目前的难点也在于难以获得足够有效的就业信息,有人认为就业率低的原因在于学生期望值太高,而实际上,片面要求学生降低就业期望是不现实的,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不能被认为过高,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就业的压力不但是对学校而言的,迫于家庭及个人的考虑,毕业生更愿意尽快就业。目前尽管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属于义务性范畴的工作做了不少,许多学校也颇具特色。但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指标——就业率却不尽人意,据广东省2002年各高校统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高校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只能达到50%-60%,总体就业率也差强人意,其原因是高校就业工作中没有把就业信息的搜集和人才推介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认识上的不足,而是工作方式上的错误。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学校内部都没有能够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这样缺乏激励的工作必然是无效的。这里容易引起争论的是两个问题,第一,采取有偿服务会提高效果吗?第二,采取有偿服务不会使学生对此有意见吗?回答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没有免费的午餐,脱离这一原则。就必然会被社会所抛弃,高校就业指导在人才推介上与社会上人才市场运作方式的脱轨,必然遭到人才市场的拒绝,人才市场对人才的推介是有偿的,向被推介人收取中介费,而依目前的政策,人才市场推介学生是不能收费的。这样的结果等于是高校关闭了与人才市场联系的大门。许多有效的毕业生推介方式无法运行。采取有偿服务,就业指导机构与学生签订就业推介协议,按市场方式运作,能有效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可以充实就业指导队伍,增强就业指导能力,就业指导人员不够,经费不够等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学生自愿与学校签订就业推介协议,因而基于自愿基础上的协议是有法律效果的,学生和学校之间不会对此发生争议。笔者提出这一思路是有实践依据的,广东某民办高校建校于1998年,1999年开始招生,在校生不足3000人,至目前,每年毕业生不足1000人,但招生及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达40多人,经费达百万以上(包括招生费用),实际用于就业的费用在20万元以上,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第一次薪水在1200元人民币/月,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有偿服务的方式,不但保证了经费,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就业工作的效果,对学生而言,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严肃性有足够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和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满意度都较高。

四、必须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6

第二,推广“购买培训成果”经验,促进培训就业紧密结合。上海市针对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培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建立政府 “购买培训成果”的新机制。这种做法的主要特点:一是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用工需求走势及对求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及时向职业培训机构,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培训;二是建立起就业培训网络,入网的培训机构达300多家,初步实现了培训的社会化;三是使培训按市场化机制运作,通过培训项目招、投标方式,使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最后,政府根据培训成果和就业率补贴培训经费。今年我们要选择部分城市进行推广试点,4月初在上海召开研讨会,研究借鉴上海经验和就业培训信息网络的建立及具体运作。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学习,使上海经验能够尽快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推广。

第三,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今年各省都要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我们正在拟定创业培训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同时依托苏州等地开展创业培训辅导班,从2季度开始对实施创业培训的管理、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各地可组织创业培训试点单位参加。

第四、积极落实培训经费。目前,各地再就业培训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专项拨款、失业保险金中的转业训练费、就业训练费等,但有的地区经费仍未落实,有的虽有来源,但缺口大,经费严重不足。今年财政预算科目中再就业补助费和就业训练费中都包括了培训费用,各地要根据培训任务提出用款计划,积极争取落实财政拨款,同时要制定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和拨付办法,保证经费有效利用。另外,有的企业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再就业培训工作,这也是一个渠道,因这部分培训经费不能统筹使用,可通过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争取。

二、关于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工作

第一,做好组织协调和宣传。

第二,要搞好摸底调查。

第三,与技校招生结合。佛山市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技校生源,又提高了培训的吸引力。各地要抓住这一时机,把劳动预备制度培训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积极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劳动预备制生源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初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3年、高中毕业生为1年,进行技术等级培训可缩短培训时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象的特点,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设新专业,积极开设第三产业专业和初级技术培训等,使参加培训学员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专业学习。

第四,实行就业准入控制。

三、关于职业培训机构改革和调整工作

第一,继续做好综合基地、集团化试点工作,推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改革。两年来,试点地区和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按照综合基地、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果,促进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并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紧密衔接的“一条龙”运作机制。今年重点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都要按此模式动作,在同一地区,劳动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可探索一体运作的联合方式,以真正建立起多层次的示范性社区职业培训机构,成为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第二、做好职业培训机构调整工作。为更好地利用职业培训资源,要对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调整,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布局、结构合理。今年重点要做好技工学校的调整和社会力量办学清理工作。技校的调整工作要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进行,重点是行业、企业办的技校要进行重组。重庆市等地最近出台了关于技校调整的文件,制定了调整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操作办法,对企业办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省要及早考虑这个问题,统筹规划,尽可能减少技工教育资源流失。对企业、行业愿意办技校的要继续予以支持;对行业自行调整、合并的要加强业务指导;对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要牵头负责;对企业已确定剥离的学校可以采用有偿或无偿转让方式,转换办学者,利用这部分学校探索公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清理主要是按原工作部署,继续进行清理整顿和换发许可证工作。各地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清理工作。

第三,关于技校招生改革问题。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部署学校原则上不再进行跨地区招生。考虑到技校原来体制和布局的原因,今年我们仍根据行业部门需求,下达跨地区招生计划;原国务院撤消部门所属学校跨地区招生工作尽可能在省际间协调解决;各地招生办要对划转到地方的原部属学校招生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帮助解决困难。考虑到今年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生源情况,今年技术招生考试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不再进行统一的文化科目考试,各省可结合生源状况,自行确定录取方式。具体事宜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培训机构处联系,中心还要召开招生会议具体落实。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7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55-04

随着国家层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再度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第三批高校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高就业”和“低素质”现象并存,随着今后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必将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一、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规模(不含成人高等教育)的31.75%[1]。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最终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满足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最终也反映为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制度,着力培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水平的需要。从高校的角度来审视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职业院校也一定要迅速适应新形势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要求,一方面要转变工作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在校学生尽早树立清晰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努力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实现人职匹配,提升工作满意度;同时,高校还要努力实现毕业生在地区、行业内的有序流动,并在一定领域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良好口碑。因此,转变就业工作观念,重视就业质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工作中要做到三个转型:一是从应时向系统化转型,二是就业服务从宏观向精细化转型,三是工作重点从注重就业率向注重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转型[2]。

三是提升广大毕业生职业价值感的需要。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情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3]。毕业生作为个体从业者,其对就业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是否找到了一份感觉“体面”的工作,即稳定的职业、体面的收入、安全的工作、良好的福利、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宏观方面合理的就业结构等[4]。因此,对广大毕业生来说,他们在实现顺利就业的同时,也渴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体现个人价值。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特征

从麦可思研究院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持续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12月,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的90.4%、2011届的89.6%略有上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高位水平。以下着重从毕业生就业分布特征、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薪资水平、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及就业满意度等六个方面分析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典型特征。(以下数据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来自麦可思―中国2012届、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5][6]。)

(一)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在针对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比例依次是23.2%、23.3%、20.6%,累计达到67.1%。而在西部生态经济区、东北区域经济体及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毕业生就业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这将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就业城市类型看,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为18%,在副省级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4%,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方就业的比例为58%。

(二)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

对2012、2013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均为40%,比本科院校毕业生低6~7个百分点。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33%的人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22%的毕业生认为“不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从学科门类来看,46%的文化教育大类2013届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职业期待较吻合,比例最高;生化与药品大类毕业生最低,仅为37%。

(三)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

调查发现,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43%,2012届为42%。而2013届、2012届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均为24%。相比同期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高离职率反映出其就业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性。从毕业生的学科门类来看,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最低,为21%;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最高为53%。在离职的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98%的毕业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其中49%的毕业生离职是因为“薪资福利水平偏低”,51%的毕业生则认为“个人发展不够”。

(四)毕业生薪资待遇保持稳定上升

根据调查,2011届、2012届、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平均月收入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分别为2482元、2731元、2940元。这一收入状况与同期普通本科生毕业后的月收入相比偏低。调查显示,2011届、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3051元、3366元、3560元,同样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在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交通运输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达到3167元,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收入最低,为2519元。

(五)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平稳发展

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是衡量人职匹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连续调查发现,2011届、2012届、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发展趋势,分别为60%、62%、62%。进一步调查发现,在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的主要原因调查中,29%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从学科门类来看,医药卫生大类2013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达到87%,其次是土建大类,为81%,最低的为旅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均为50%。

(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就业满意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的一个主观评价指标。调查,我国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4%,高出2012届3个百分点,但比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4个百分点。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来看,66%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收入低”,59%认为“发展空间不够”。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较高,达到64%;在“民营企业/个体”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2%。从就业行业来看,在“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和证监会”从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达到78%;在“基础化学用品制造业”、“纸产品加工制造业”从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均为36%。从就业地域来看,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从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以上六个方面的特征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状况一般,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由于就业质量具有动态性的特征,随着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就业质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三、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高校、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个体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利益相关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合力。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来说,由于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此其工作侧重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关注的重点在于更好地促进人职匹配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合理分布。因此,本文仅从学校的角度探讨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途径。

(一)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技能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数量实现稳定提高的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就业工作队伍参加业务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到各类用人单位挂职实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

为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着眼于整个大学期间,立足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不应是短期行为。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力争实现全程化、发展式,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到整个大学期间,并要努力做到重心前移。根据学生所处阶段不同,学校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针对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优势和局限,着重加强职业探索,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意识

正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的重要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根据个人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7]。因此,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个人优势和特征,增强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避免盲目就业,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实现合理配置,达到人职匹配。

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我国高校还未全面普及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意识还亟需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实用性强、与社会需求对接紧密,就业方向也相对比较明确。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特点,判断所学专业与个人特质的匹配程度,指导他们做长远职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减少就业后的跳槽率,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积极服务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加或更新相关专业技术类课程和实践实训环节项目,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等,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可鼓励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顶岗实习、实践,在校学生可获得对未来就业岗位的提前认知和切身感受。这一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就业盲目性和跳槽率。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8

作者简介:李芳(1977-),女,河北定州人,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张彦军(1972-),男,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工程师。(北京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29-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学校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一就业机制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双向选择中,考虑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选拔的实际需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友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以校友资源为支撑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开发毕业生就业服务新模式,有助于提高毕业生个人综合能力,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高效、务实地开展。

一、校友资源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特性

校友资源作为高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就业服务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人才进入社会,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上创造着自己的成绩。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行业,就使得校友资源具有范围上的广泛性。同时,他们来自高校不同的专业,可以说囊括了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这也使得这一资源具有专业上的广泛性。这两大方面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不管是专业内还是专业外,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思想教育的导向性

校友资源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当前高校学生入学之后,或者说直到面临毕业求职,对就业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知。虽然在就业指导课上教师会强调就业择业的重要性以及就业择业的价值观,但是并没有真正实际的例子摆在学生面前,所以他们并不信服。而校友资源恰恰弥补了这样的空缺,校友实实在在的求职经历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对于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的认识将起到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

3.就业信息的专业性

对于毕业之后找到对口专业工作的校友来说,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具有专业性。他们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还可以提供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经历、经验。这样,对于本专业内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可以学到书本以外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4.双向选择的诚信性

当前我国就业机制的落脚点是双向选择。双向选择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校友资源介入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提供,可以有效保证就业单位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校友与母校存在特定的“血缘关系”,他们在学弟学妹心中必然具有一定的分量,因此高校应届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就会考虑“到底去不去这家公司,如果违约是不是会给自己的师哥带来麻烦”等问题,这样可以在思想这个层面上保证了毕业生的信誉,实现了双向选择的诚信。

5.就业服务的持续性

校友是高校与社会密切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桥梁和纽带具有持久性和永续性的特点。一方面,那些在社会上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校友,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高校每年都会有新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他们充实了行业领域的空缺,也增加了校友资源库的人力资源,实现了校友就业服务的持续性。

二、校友资源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友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品牌效应

在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活动中,用人单位能否选用我们的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用人单位对高校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在每年的招聘高峰季节,都会有很多单位主动打电话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询问能否推荐应届毕业生。根据近三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原因90%以上是因为前期到单位的毕业生工作成绩很突出,很受单位欢迎。这其实就是一种校友的品牌效应。从更大的角度说,校友在社会上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宣传,社会就会认可这样的高校培养出的人才。

2.为高校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上,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会对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就业观念等问题给大家作认真地分析,但是缺少了榜样的作用。在一份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就业指导课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选择“成功就业人士的就业经验”这一选项的人数达到了86.35%。这就充分说明高校毕业生最注重的还是成功人士的就业经验。作为校友,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成功就业者,他们在面临毕业时的就业择业观、就业去向的选择、择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本行业领域的认知等等,都是高校毕业生所需要的重要经验。因此,校友资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引导着高校毕业生的价值选择、职业选择,帮助他们增长成功经验。

3.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作用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没有深入到实践环节。很多高校的毕业主管部门的教师在制定本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尤其是制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虽然结合了一些工作中的经验,但是并没有真正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导致就业指导课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素质也没有明显提高。校友资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建立校友反馈需求机制,定期邀请校友开展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讨论,有助于帮助高校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提高学校的就业水平。

4.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直接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欠缺的就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建立校友参与就业指导的机制有助于实现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和全覆盖。以校友为纽带,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通过那些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有一定成就的校友的帮助,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并且依托校友平台,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实习单位能够给予实习学生真正实战演练的机会,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同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校友还能为学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更好地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探索以校友资源为支撑的高校就业服务新平台

校友资源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前各高校并没有充分开发校友这一重要的就业服务资源,因此,探索建立校友资源为支撑的高校就业服务新平台,开发校友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将有效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1.建立校友资源信息库

当前,很多高校都设有校友会等校友联系机构。但是校友会的功能仅仅在学校举行大型周年庆祝活动时才能得到体现。然而,校友资源是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财富资源、公共关系资源,与当前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一套与就业指导密切相关的校友资源信息库,有助于帮助学校了解校友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以及他们的一些成就,同时利用网络等先进科技建立网上校友联络信息库,让校友之间也可以相互了解,相互联系。校友资源库的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这样在每年的就业高峰期,学校可以直接联系校友,通过他们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资源。

2.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实践平台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就是要定期将知名校友请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自己的从业经历;同时要不断将在校学生进行输出,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输送到校友所在用人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那些有所成就的知名校友,他们的优秀品质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在自己毕业面临就业与择业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他们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体验能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将他们请进课堂,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成功的例子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就业意识。

多年的就业指导实践表明:大学生就业实习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弥补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大学生能更清晰地找准定位,避免盲目择业。因此,在将校友请进课堂的同时,要积极与校友协商,争取在他们所在领域建立毕业生实习平台,将学生放到校友所在的单位实习,给予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

3.建立校友就业信息管理平台

在过去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在接到校友的职位信息的同时,也接到了校友的抱怨。很多校友都抱怨说,母校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即使有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也无法传递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针对这一情况,建立专属于校友的就业信息平台,让那些手中有职业岗位又想着为母校的就业工作作出贡献的校友们能够及时将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科学发展。

4.建立高校校友服务就业工作奖励机制

任何的付出都需要回报。校友作为母校的资源财富,不需要学校给予多少物质层面的奖励。但是作为学校,建立适当的奖励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校友更好地为学校的就业工作作出贡献。在学校层面建立校友参与母校就业工作光荣榜和网络宣传栏,对那些为母校就业工作作出贡献的校友们进行宣传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同时也能激励更多的校友为母校作出贡献。

校友资源对学校就业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对于校友资源的开发程度。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校友这一高校宝贵的资源,建立开发利用的平台和相关的机制,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迈出新台阶,更有利于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9

高校是政府、社会与毕业生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地位独特。大多数地方高校从办学实力、学生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相对中央部属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更大。要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地方高校不仅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要重点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合理定位“一个目标”,找准就业市场建设方向

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地方高校要找准办学特色,必须发挥优势,合理制定就业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市场建设工作。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确立了“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稳步提升就业质量”的就业工作目标,创新举措,整体推进,强化就业工作内涵建设,使得就业工作水平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不断加强“两项分析”,挖掘就业市场建设重点

1.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分析,全面把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行业、具体单位,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就业市场建设的重点。安徽理工大学每年在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中,对毕业生就业的省域、市域分布及在这些地区的行业分布进行详细统计,在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区域,下一年度重点进行市场开拓工作。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主体,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有助于了解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毕业生所想所需才能不断调整就业市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就业市场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三、创新开展“三种招聘”,展现就业市场建设成果

就业市场建设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校园招聘会。学校通过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地方人才中心和大型企业集团组团招聘会、大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三会”并举,搭建双向选择便捷平台,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

1.专场招聘会

校园专场招聘会通常是指由一家用人单位自主选择时间到学校,根据自身招聘计划面向部分专业毕业生进行的招聘活动。专场招聘会的显著效果表现在: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声音、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展示企业特点,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盟;毕业生目标明确,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理性选择,签约后稳定性高;招聘周期短,一般在1-2天内即可完成。每年参加校园招聘的单位中,有接近一半的单位选择举办专场招聘会,签约毕业生占总签约人数的60%以上。

2.组团招聘会

组团招聘会是指由各地人才服务中心或相关部门组织当地用人单位,或大型企业集团组织下属成员单位,自主确定招聘时间,集中到学校举办招聘会。组团招聘会的单位数量在10~50家以内效果较好。学校每年均举办10场以上的组团招聘会,各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以及大型企业集团都比较乐于以组团招聘会的形式招聘毕业生。

3.大型洽谈会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受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全部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招聘会压力较大,建议通过适时举办规模较大、参加单位数量较多、涵盖专业面较广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很多高校举办的大型洽谈会参会单位往往都在数百家以上,毕业生在选择应聘时容易眼花缭乱,顾此失彼,反而使得洽谈会的效果差强人意。学校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以增加大型洽谈会场次和压缩规模为突破口,分别举办秋季、冬季、春季三季大型洽谈会,每次洽谈会的规模控制在100家单位左右,效果上有了较大提升。

四、坚持实行“四路出击”,丰富就业市场建设途径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思路和重点,不断丰富建设途径,全方位、全员化建设特色鲜明的就业市场。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就业市场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效果显著。

1.三联系

主要是指联系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邮件等形式,与重点企业的人事部门、地方人事主管部门、人才中介服务结构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信息,增加感情,及时了解供需情况的变化。

2.三借力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借力政府、校友和教职员工。各级人社部门掌握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情况,经常组织辖区企业外出组团招聘,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助力。在各行各业广泛分布的校友是学校办学成果展示的直接载体,他们在所在单位的影响力和对毕业生的感召力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相得益彰。广泛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利用教学实习、科研及其他对外工作人员推荐毕业生就业。

3.点、线、面结合开拓就业市场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明确毕业生就业的点(重点单位)、线(重点行业)、面(重点区域),下大力气做好就业市场的巩固和开拓工作。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在行业上,毕业生就业以煤炭行业为主,逐步拓展到建筑、化工、机械、电子、IT等行业。在区域上,以长三角、珠三角、皖江城市带和西部产煤大省为毕业生的重点分布区域,以皖江城市带为重中之重,积极服务“安徽崛起”。

4.基地化建设,推进市场开拓

高校通过与重点企事业单位、各地人才服务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人才供需基地,以基地化建设为依托,推进市场开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信息化建设“五个平台”,拓展就业市场建设内涵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就业信息网、飞信群、QQ群、微博等信息化平台,把市场建设的成果即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校园招聘会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每一名毕业生,推动毕业生积极参与到就业活动中去,提高就业市场建设成果利用率。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例10

一、“*”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

“*”期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的艰辛努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顺利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511*人,并有效保持了“三个稳定”:一是保持了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每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65%以上,年底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二是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的稳定增长。2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3721人,2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比20*年增加了17510人。三是保持了毕业生心态稳定,高校校园秩序良好,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工作体系上迈出较大步伐,一些关键环节和措施得到强化:一是强化了政策措施。适应形势变化,省政府每年制定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年,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18号),在有关部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18号),提出了35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经过层层落实,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看,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情况好于往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36651人,比20*年增加122*人,增幅49.9%;其中,到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有8841人,比20*年增加3177人,增幅56%。二是强化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就业中市场机制的活力。几年来,我们着力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在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20*年,“*毕业生就业市场”这一省级常设市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当年举办招聘会11场,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与此同时,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全省高校每年举办大型招聘会50场以上,小型或专场招聘会2000多场,并收到较好效果。信息网络建设进展较快,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于20*年建成投入运行,网站访问量已达到4000万人次。全省高校也陆续建网,到去年底我省已基本实现省级、高校与国家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互联互通。就业信息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与、网络求职、网络招聘等网络信息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了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高校学生中认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年我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团省委在太原隆重举行“大学生基层创业优秀代表报告会”,在全省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各高校每年邀请各类成才典型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通过建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经常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强化了毕业生就业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我们坚持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核心指标,对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或暂停招生。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对高职生实施了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实行了毕业生“双证书”制度。这些都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各地各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创造出不少好的做法,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性工作,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首要条件。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省政府连续几年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20*年,省委、省政府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近几年来,有不少市县的主要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过问,积极协调。各高校都实施了毕业生就业的“一把手”工程,实行了就业工作责任制。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力地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都有现实针对性,目前情况下,能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主要看这些政策措施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多年来,省有关部门在落实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之后,省有关部门又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各自的重点任务,并抓紧落实。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具体措施,落实省里提出的有关要求,如晋城市出台了《关于选拔优秀大学生支持农村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市行政村各选派1名大学生,并制定了管理办法。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三,抓好市场建设和推进就业信息化是搞好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关键。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导向作用。近些年来,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校校园市场为主,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三大市场贯通,有形市场与信息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并较好地发挥了这一体系的作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用人信息不充分,网络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是确保毕业生就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果,使广大毕业生提高了认识,稳定了心态,也提高了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是还需要把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以取得更大成效。第五,深化教育改革是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水平的关键。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从教育系统讲,要把深化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水平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总之,通过“*”期间的不懈努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实现了新的跨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要看到我们的工作还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承前启后、改革创新、大力开拓基层就业空间的重要一年。就全国来说,今年经济社会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加受到关注,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我省来看,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和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的加快调整转移带来了更多机遇,各项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省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非常有利的。我省“*”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也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使毕业生就业方面长期积累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着严重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就业矛盾相当突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压力很大,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二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今年趋于严重。今年我省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12970人,其中:研究生2928人,本科生39402人,高职高专生73568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加153*人,增幅15.67%。但据教育部调查预测和我省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看,今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与毕业生规模的增长相比,将有所下降。

三是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因素尚未根除,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量毕业生涌向城市去竞争有限的岗位,广大基层仍面临人才匮乏而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局面,“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在短期内尚难扭转。

四是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近年来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抱着过高期望对待就业,不愿到基层就业和灵活就业。

这些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有直接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着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从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看,经过大家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到4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19.93%,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9.4%,本科生签约率22.1%,专科、高职生签约率8.7%。与去年同期相比,毕业生签约率有所上升。全省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上升7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上升13个百分点,本科生签约率上升4百分点,专科、高职生签约率下降1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因此,对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要以积极的姿态加倍努力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稳定发展。

三、当前和下一阶段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保持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争取实现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进一步明显增加。现在离毕业生离校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们一定要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清醒的认识,要抓住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工作。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全力完成好以下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抓基层就业。基层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大舞台,是毕业生就业的大空间。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和省里的《实施意见》,做好基层就业这篇大文章。基层就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体制内单位编制问题、经费问题,体制外单位的社会保障问题、用工不规范问题,以及生存发展条件问题。应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为实现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必要条件。要大力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同时,各地应按省里《实施意见》的要求,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

二是抓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泽民同志在全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靠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首要和基本要求。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依靠市场的作用,必须建立全面、统一、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坚持以校园市场为主体,同时更好地发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并使这三大市场进一步互相贯通、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招聘行为。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收集、机制,形成省、市、县、高校和用人单位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确保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畅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抓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下,搞好就业指导服务对于顺利实现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作为推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基础环节来抓,在继续巩固和全面实现“三到位”和“四化”要求的同时,不断创新内容,丰富内涵。一是要尽快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各高校要在就业服务信息网现有的基础上,在全面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丰富网络功能,为实现毕业生在全国范围的远程面试尽早打好基础。各市也要在今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要与省和高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联网互通。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各大中专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都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四是做好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要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包括:在培养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突出针对性;在求职过程中,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对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登记待就业工作;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离校后可以进行失业登记,并由劳动、人事、教育等有关部门提供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优惠政策和服务。对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民政部门应实行系列救助。这些方面还需要各市就业主管部门作大量的落实工作。

为完成好以上工作任务,确保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1、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8号文件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确保有关工作项目的落实。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尽快出台本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地方性文件,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比如,如何代偿助学贷款,如何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给予资金和减免税支持,如何增加周转编制,如何确定和落实推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项目等,对这些问题,都应提出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在工作项目方面,对省已确定的选拔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进村、进社区工作,以及选拔300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晋西北、“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落实工作,使这些项目顺利完成。

2、抓紧就业招聘双向选择活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从当前学校反映的情况看,今年三、四月份的就业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后劲不足,要确保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出现大幅波动,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广泛收集需求信息,确保毕业生离校前现场和网上招聘活动持续开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关键是学校要主动出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同用人单位建立和发展就业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使信息服务和招聘活动取得应有的成效。同时,要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设到基层就业信息服务专栏,通过宣传和在线互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就业。

3、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确保招聘活动安全、校园秩序稳定和毕业生文明离校。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对广大毕业生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文件精神,邀请基层成才典型就基层就业和创业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对全体毕业生深入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把保持学生和学校的稳定作为头等大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坚持安全第一,严格控制现场招聘会的规模,严格对招聘行为的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4、抓好就业工作督查和评估,继续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开展就业工作督查和评估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当前或今后,我们都要重视就业工作督查和评估。近一两年内,省教育厅将对全省各市、各高校进行一次就业工作全面督查和评估,以推动各市、各高校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现在起,各市、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和各市就业主管部门要做好督查、评估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按照教育部今年下发的通知,完善统计办法,确保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在督查中,要将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作为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