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2 19:30:23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效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性高,好奇心、参与意识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好动爱玩,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容易较长时间集中,实验过程中喜欢动手而懒于动脑等。因为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使得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热闹而无序,甚至教师难以掌控。这不仅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如何既能充分调动、鼓励学生勇于实验、大胆操作、积极探讨,又能使课堂教学收放有序,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科学研究的教学氛围?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管理等措施外,笔者进行了“精心编制实验报告、促进有效实验教学”的积极尝试,从以下方面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自编实验报告案例及评析

实验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观察和鉴定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等。不同实验课,实验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包括如下方面:①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②巩固和深化习得的知识,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④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⑤学习水平的诊断性测试。因此,不同的实验内容,教师编制的实验报告风格也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系统阐述,只列举如下案例简单说明。

(一)观察鸡卵的结构

【交流与反思】

所有的鸡卵都能孵出雏鸡吗?为什么?

该实验报告对促进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1)实现实验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的良好整合,体现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2)以填空、填表题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和实验的重点内容。(3)教师对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小组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即通过阅读教材、观察、讨论,获取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知识。教师设计的知识表格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引导作用。(4)交流与反思的问题,为学生利用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指导个人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报告本身起到了评价和检测的作用。

(二)观察人体的几种组织

【活动目标】(略)

【活动准备】(略)

【程序和方法】

1.制作脂肪细胞的临时装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解剖针或镊子在鸡腿上挑取少量脂肪组织涂抹于生理盐水中。

(3)滴一滴染液后盖上盖玻片。

(4)低倍镜下观察脂肪细胞。

(5)绘制脂肪细胞轮廓图。

【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组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细胞的分化。

2.尝试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相关概念。

该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即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讨论,自主构建组织和细胞分化的概念。这份报告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色:(1)选择鸡腿作为实验材料独具匠心。有以下好处:①鸡腿作为常见的学生喜爱的食物,能引发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②鸡腿中的不同组织,如肌肉、骨、脂肪、皮肤容易区分,能引发学生对宏观上的差异和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兴趣与思考,从而乐于观察。③先让学生选取脂肪组织制作临时切片和观察,也是教师的独具匠心之处,因为脂肪组织本身容易引发兴趣,同时细胞容易挑取制作装片,细胞结构典型,容易观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组织的概念。(2)学生在观察脂肪组织的基础上,会对鸡腿的其他部分,如肌肉、骨、皮肤细胞产生疑惑和兴趣,教师巧妙地安排了学生继续观察其他几种组织永久装片的教学环节,既能解决实物观察时间上的限制和操作上的困难,又能让学生对这些看起来很微观的结构有宏观上整体认识,同时通过报告中点拨性的问题,边观察边思考,理解组织的概念。不同组织归纳设计则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师生共同对四种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针对本节课出现的概念名词多、容易混乱的困难,教师最后设置的让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归纳课堂上习得的内容。由此可见,该报告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很好的学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自编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如何参考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报告手册,编制适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验报告?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编制或改编报告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一)报告内容难度要适宜。

利用实验报告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报告内容在具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性、学习方法与思维的导向性和实验能力的评价性等作用的同时,难度要适宜。过难会让学生因感觉完成报告的沉重负担而产生抵触情绪。报告内容容量最好能随着实验内容的完成而在课堂上完成,或者课下只用少量的时间完成,不加重学生课后的负担。

(二)报告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验报告往往会有如下栏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思考与拓展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但是,在体现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自编的实验报告,在细节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即要符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换句话说,能体现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蕴含于实验报告的设计中。比如把某实验活动设计为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原理中的难点怎样体现和突破?实验方案某些环节,如实验结果的纪录方式等是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中哪些环节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性步骤,怎样引起学生的关注?若是多个探究性问题,彼此之间该有怎样的铺垫?实验报告中怎样体现对实验所获取知识的考察和巩固?实验报告中哪些环节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检测?等等。如果教师在设计实验报告时适当地考虑了上述系列问题,则教师的主导作用蕴于其中。

实验报告是教师编制的一份学案,能够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报告编制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充分参与实验和研讨的时间与空间;报告各个环节内容的难度上体现递进性和层次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实验课的课后反思和实验报告的修正。

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课后反思,如教师或学生实验提前准备时间是否影响到实验效果、实验器材是否为最佳匹配、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实验课后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收放是否容易出现问题?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学生报告完成情况如何?……根据这些情况,教师要对试用的实验报告进行修正,使其成为日渐完善的教学积累资料。

三、自编合理的实验报告能使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编制合理的实验报告,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利于落实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1.督促作用和养成教育。因为报告难度适宜,主体内容要求学生尽量课上完成,下课后教师查收、批阅报告。有任务驱动,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会认真关注老师所强调的实验的关键环节,在实验间隔空隙时间里,认真阅读报告的内容,并积极思考,避免闲暇时间做与课堂无关事情而造成课堂混乱的现象,同时养成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2.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实验多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内容不仅给学生实验以具体指导,而且任务明确,促进小组同学在良好分工基础上的高效协作,同时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往往由浅入深,利于不同层次同学发表意见,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课上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会督促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促进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或“在学科学中做科学”,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生物学单元课题的教学,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有关的观察或验证实验,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上述案例中的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流程,是教案和学案的综合。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结合报告,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思维,动手动脑,体验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勤于实验,乐于探究。

(二)提供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的有效方式。

由于报告的编制给了学生充分展示技能和思考的空间,因此,报告本身对学生有很好的评价作用。也因为,在合理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很出色,教师通过精心批阅和指点,实验报告的反馈不仅能给学生切实的评价和修正,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2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3

物理探究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好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结合物理教学,逐步渗透物理探究实验各个环节,由简到繁,分步指导学生写物理实验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分析与论证环节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就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因此,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善于观察,且是有目的的观察。如在声现象的教学中,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中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观察,并要求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就会有的放矢。以后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笔录,学生就会自然过渡,感觉写物理实验报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表格设计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测量,如刻度尺、温度计、停表、天平等。这样的物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就是实验数据记录。最初的实验中我将实验记录表格设计好,在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已经掌握后,要求学生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在“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入射角α 反射角γ

1

2

3

这类实验不要求学生写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这两个要素,“分析与论证”可以改成“测量结果”。但填写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也是实验报告内容之一,我开始是要求学生将实验记录填入现成的表格,后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学生逐渐总结出:表头的内容一般为实验次数、要测量的量、要计算的量等,学生自己设计好表格之后,加以展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极大的增强了自信心。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交流

学生实验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各种实验现象、数据中找出物理规律和得出结论。初中物理实验除了测量性实验,大部分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在测量性实验中,我只要求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仪器使用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思考今后如何改进;在验证性实验中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就是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分析结论前先要注意本次实验目的,然后对现象或数据出现的普遍规律进行总结。如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完成有关测量后(如下表),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因此实验记录中哪些物理量的变化造成机械效率的改变就是分析的重点。

学生可能会在最初分析时感觉有些困难,我就采取了填空式的实验结论,如本实验结论可以设计为: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它条件一定时,______。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 。这样学生在前面问题的引领下,很自然的写出第二空的结论。(由于初中物理重点考查控制变量法,很多实验中也用到了此方法,所以写出结论时注意表达出结论的得出是在哪个物理量被控制不变,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四、实验步骤的练习与设计

在学习了一学年的物理以后,学生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以上实验报告的环节,并能比较熟练的填写实验报告单。但对于实验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部分环节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从八年级下开始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就将报告单中的实验步骤设计为填空式,如下: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 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开关处于 .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

3 改变 位置,使电压表示数变为3V,再次读出 示数,并记入对应表格。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 电路。

2、 将开关闭合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 。

3、 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 ,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 的变化。

4、 将开关合上,使 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 的变化。

由于填空式实验报告给出一部分设计思路的提示,进行填空式报告主要是让学生在填空时思考实验关键点、这样设计的原因,当然实验步骤也是为实验目的服务的,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会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哪些量需要变化,哪些量要保持不变,怎样做才能实现你的想法。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在明确实验目的之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需要哪些器材呼之欲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设计出基本实验步骤,互相讨论之后加以完善,实验设计能力大大提高。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4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关于马达汉西域考察的研究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的研究较少。专门论述马达汉的文章仅有刘爱兰、房建昌的《芬兰总统麦耐黑姆光绪末年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5]一文。该文总体介绍了马达汉的亚洲考察,是很多学者“结识”马达汉的契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马大正先生,他阅读该文之后,对马达汉的印象有二:“在众多新疆考察的外国人中还有一个芬兰人,其经历当属奇特;对该文的题名大不以为然,考察时马达汉仅是一个俄国军官,怎么能配上几十年后当上芬兰总统的头衔!?”,此后马大正先生开始关注马达汉新疆考察的情况,但收获不多。2000年以后,国内知道马达汉的学者日益增多,这得益于马大正先生与王家骥④先生的结识。马、王二先生就马达汉新疆考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情况进行洽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00年度重点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可以说是我国学界系统研究马达汉新疆考察的开端[2]10。国内关注马达汉西域考察研究与“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不无关系。2006年8月20日至9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办、新疆社会科学院协办的“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分别在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中芬学者于乌鲁木齐会议后联合赴南疆,沿着马达汉当年在南疆考察的主要线路进行了野外考 察。中芬学者提交20余篇论文,后经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三位先生整理并出版了《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此后,由于中芬学者的友好合作,“马达汉中国西部图片展”在中国进行了三次展览①。此外,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芬兰中国协会联合主办的芬兰马达汉中国西部图片展于2010年6月7日在友协和平宫举行。2012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和新疆电视合拍摄的大型情景再现式纪录片《百年新疆》②(又名《一百年前的探险日记》)拍摄完成,其中第四集《马达汉•古道谍影》专门讲述马达汉新疆探险。以上会议、图片展览和纪录片对于国内了解马达汉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马达汉西域考察的研究进程。自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马达汉的学者不断增多,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总体介绍马达汉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王家骥先生所著的《马达汉》是一部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运用读者容易接受的手法和文字撰写的评传,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马达汉的著作。该书介绍了马达汉的个人经历,并以马达汉所写考察日记为依据,着重介绍马达汉1906—1908年的亚洲之行。此外,该书还涉及马达汉与伯希和中亚组队问题、马达汉错过莫高窟等问题,尤其是在探讨中亚组队问题时,提到了马达汉的妹夫路易斯•斯帕热伯爵加入探险队而被伯希和所拒绝一事。伯希和对马达汉多方刁难,这些在其他论著中均未得见。马大正《芬兰探险家马达汉西域考察的经历与研究》一文综合性地介绍了马达汉1906—1908年在中国(尤其是新疆地区)的探险活动,并强调马达汉新疆考察在新疆考察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马大正《略论芬兰探险家马达汉的新疆考察》一文整体介绍马达汉新疆考察活动及其遗产的历史价值,尤其要重视马达汉所绘制的11幅不为史籍所载的城市布局图;同时提到了与马达汉同时期前往新疆考察的其他探险家,并与伯希和、日野强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更正了耿癉在《译者的话》中关于马达汉的三个失实之处:马达汉未曾担任伯希和探险队中哥萨克卫队长一职,马达汉被授予“元帅”称号是在1942年,马达汉1917年回国的真正原因是投身芬兰独立事业,但是其盗掘文物的行为概括了马达汉与日野强考察的四个相同点:同为军事性质考察,都是军人身份,考察时间相同,都有记录考察经历的资料传世;两个不同点:马达汉对军人身份进行了伪装而日野强没有,二人服务对象不同。杨恕《论曼涅海姆新疆考察的学术意义》一文强调了马达汉考察对于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民族民俗和政治经济状况研究的意义,尤其要充分发掘马达汉拍摄照片所能反映出的信息,与传统文献相补充;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他探险家考察成果的研究,将其中现代意义的科学记录运用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之中。王家骥《马达汉新疆考察日记和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一文从清政府对外关系,英俄日三国对我国新疆地区的渗透,清政府推行“新政”产生的效果,新疆历史人物及事件,地方官员贪污及清末新疆地区屯垦戍边等六个方面,介绍了马达汉新疆考察日记和回忆录的史料价值。许建英《马达汉新疆考察的资料收集及其方法》一文将马达汉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并探讨其获得资料的途径及资料的学术价值。刘明《试述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在新疆的民族学调查》简要介绍了马达汉1906—1908年的考察活动及其学术价值,并与同时期的外来探险家作比较。此外,闫存庭《芬兰探险家马达汉视域下的清末中国社会———〈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述评》、王家骥《马达汉的新疆考察与其人其事》、孙宏年《马达汉的“亚洲情结”》、张金秋《曼纳林不为人知的中国考察》四篇文章均对马达汉中国考察一事做了综合性介绍。

(二)关于马达汉亚洲之行所拍摄照片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国内对马达汉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所拍摄的照片而进行。邓明《马达汉照片探秘:清末兰州辕门》一文,以马达汉所拍摄的兰州街道照片为中心,引用兰州谚语对照片中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进而将马达汉所拍摄照片与乾隆年间《皋兰县志》中的《督署图》、光绪年间的《金城揽胜图》对比,证明照片中的地点是兰州辕门,并根据传统史籍叙述了兰州辕门及城市构造的情况。习习《读图笔记》[16]以《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为基础,从中选取了八组照片(柯尔克孜猎人和他的猎隼、固满的一名乞丐、穿越排山卡口、凉州北城门上的城楼和凉州街景、兰州的大年初一、受过基督教洗礼的中国妇女、教堂餐厅、柳大沟的三名妇女)进行了阐释。王家骥《马达汉二十世纪初新疆见闻录》[17]一文详细地介绍了马达汉在叶尔羌和阿克苏的活动,并附有相关图片。殷德俭《“定格于瞬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的魅力》一文先整体介绍了目前国内可见的马达汉所拍摄照片的情况,强调这些照片的重要性,认为马达汉拍摄照片包括了人物、风景、文物、市井、民俗等方面,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将马达汉拍摄照片的兴趣点与其考察任务挂钩,强调所拍摄照片的纪实性,并提出与同时期的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研究的构想。

(三)运用马达汉相关资料阐述清末社会的研究成果利用马达汉日记来研究清末社会(尤其是新疆地区)的一些问题,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周轩《俄属芬兰男爵曼纳海姆(马达汉)西域考察中的官员交往》一文叙述了地方官员对马达汉隆重的招待及马达汉对他们的认识,并根据正史记载叙述了他们的命运,进而探讨清末新疆地区的买官行为和官吏问题,认为重金买官行为促使官员在有限的期限(一般为3年)内大肆敛财以收回买官成本,从而加重了问题。李方《从马达汉日记及报告看1906—1908年中国铁路修建的状况》一文以马达汉考察日记中关于中国铁路的资料为主,着重介绍了马达汉打听到的关于修建新疆铁路的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张家口经呼和浩特经古城通往新疆,另一条是从西安、兰州、哈密到乌鲁木齐。清政府将修建铁路的任务分派到各省,因此各省需要自行筹集资金。在马达汉看来,当时中国修建通往新疆的铁路困难重重,而在收回路权运动之后外国人仍占据着中国铁路部门的诸多要职。闫存庭《从〈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看清末的新疆社会》以马达汉考察日记为基础,介绍新疆农牧、商业以及民众生活等情况。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和吴孝成《外国人眼中百年前的伊犁》两篇文章将日记内容与单个的地方社会研究相结合。

许建英《马达汉笔下的新疆民族与社会》一文以马达汉日记为基础着重对新疆族群进行梳理,认为清末新疆地区民族种类实际上比我们现在所划分的更多样,更复杂,其中阿布达尔人、什克韶人、多浪人等现均已被划入到维吾尔族中。因此要对马达汉所提到的那些族群进行深入研究,从尊重族群独特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还原各族群的称呼并且重新划分其民族。闫存庭《从另一种角度解读清末新疆土尔扈特人的社会生活———以马达汉笔下的卡尔梅克人为研究对象》则是从民族学的角度对马达汉访问过的少数民族卡尔梅克人进行叙述。马大正《芬兰探险家马达汉访察卫拉特蒙古述略》,通过描述马达汉所交往的纳生巴图等卫拉特人,进一步探讨马达汉对卫拉特人风俗习惯的认识和在卫拉特游牧地所做的军事考察。孙宏年《马达汉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以1908年的五台山会见为中心》一文以鲜为人知的马达汉觐见十三世达赖一事为中心,叙述了此事的过程,尤其注意到十三世达赖对清廷的防范和亲俄行为,并将此事置于英俄在中国西部地区角逐的大背景之下探讨此事的意义。苗普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有关马达汉新疆考察档案述论》一文以新疆档案馆馆藏的马达汉新疆考察相关档案资料为基础,列出了马达汉在新疆考察的行走路线,到达或离开各地的时间并与日记中的记载比较,得出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探讨了马达汉在南疆地区无护照旅行,所持护照与抄件上汉文名字不一致问题以及私自变更路线问题,认为马达汉私改路线是为了搜集军事情报。阿拉腾•奥其尔《马达汉〈军事考察报告〉述评》一文以马达汉的军事考察报告为基础,探讨了马达汉考察的军事性质。认为《军事考察报告》对于我们研究马达汉,了解当时沙俄侵略中国的阴谋、清末社会状况、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有重要意义,应该得到学界重视。该文是国内首篇专门介绍马达汉军事考察的文章,写于中文版《军事考察报告》出版之前,在当时价值颇高。此外,还有学者在论证其他问题时引用了与马达汉相关的资料,例如艾力•吾甫尔《新疆阿布达里人渊源考》等文。马大正先生和厉声先生在“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言时提出“应将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放到清史、新疆地方史、新疆探察史、中亚地区史,以及20世纪国际地缘政治等大背景下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的目标。而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与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马达汉西域考察问题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主要以芬兰学者为主,限于条件,遗漏较多,只能做部分介绍。国外对马达汉的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早期对马达汉的研究主要从文物考察、民族学调查、气象探测等方面进行,而鲜有论及其军事考察的著述。这与芬兰人民的民族情感有关,芬兰人不愿意承认其民族英雄竟然为沙俄帝国主义服务。苏联解体之后,苏芬之间一些敏感的问题得到缓解,使得客观地评价马达汉在芬兰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可能。1992年赫尔辛基大学开始举办关于马达汉的公开讲座,其中也包括关于马达汉西域之旅的述评讲座。1999年芬兰文物局举办了题为“1906—1908年马达汉在亚洲腹地”的大型展览会以展示马达汉的西域之旅,并编辑出版了有关的论文集和光盘。

1998年,芬兰电视台赴我国新疆实地拍摄的电视片“马达汉西域考察纪行”,也已刻录为VCD光盘出售[8]5。就目前笔者可知资料而言,与马达汉亚洲考察相关的作品主要有:《马达汉从东突厥斯坦收集的考古文物研究》(A.M.TallgrenTheManner-heimArcheologicalCollectionfromEasternTurkestan)、《马达汉收集的墓碑古籍残本》(G.RaquetteCollectionofManuscriptsfromEasternTurkestan)、《对亚洲腹地几个部族的人类学体型测量》(KaarloHildenAContributiontothePhysicalAnthropologyofSomePeoplesinCentralAsia)、《马达汉收集的佛经残片》(J.N.ReuterSomeBuddhistFragmentsfromChineseTurkestaninSanskritand“Khotanes-e”)、《四份维吾尔商业文件和蒙古方块字文书残片》(G.J.RamstedtFourUigurianDocuments;FragmentofMongolian“Quadratic”Script)、《马达汉考察时的气象记录》(Runar.MeinanderMeteorologicalNotesMadebyC.G.MannerheimduringhisTravelsinCentralAsiain1906—1908)、《马达汉的地图测绘》(A.K.MerisuoC.G.Mannerheim’sMappingWorkonhisJourneyacrossAsiain1906-1908)①。哈里•哈伦是芬兰学术界研究马达汉的旗帜性人物,他的《马达汉:一名战士和地理学家》②、《马达汉1906—1908年由西至东穿越亚洲之旅的分析索引:地点、人物和一般术语》③以及由他编辑的《马达汉1906—1908年在中国作为军事间谍的笔记》④都是与马达汉西域考察相关的文章。目前笔者所见的国外研究主要是收入马大正、厉声、许建英整理主编的《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一书中的会议论文。高歌《马达汉在亚洲的岁月:1904—1908年》(许建英译)综合性地介绍了马达汉在日俄战争及亚洲考察中的活动,着力探究了马达汉在地理学、人种学及古代遗迹学等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马达汉收集到的大量唐卡、公元6世纪的文书、用蒙古文方块字形式写成的佛教文书价值极高。蒂默•纳拉耶尔维《马达汉中国探险:新疆考察时的猎人和骑手》(许建英译)围绕马达汉对马匹和狩猎的极度喜爱这一主题,先介绍了马达汉中国考察的任务(包括军事侦察和文物收集)及完成情况,认为马达汉既出色地完成了两项任务,又不忘自己的兴趣:狩猎和马匹。蒂默•纳拉耶尔维认为瑞典文日记原稿中包含着更多能反映马达汉与马匹关系的细节,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探讨马达汉错过莫高窟的原因时,蒂默•纳拉耶尔维认为马达汉对佛教文书不感兴趣是主要原因,并非单纯地忙于狩猎,而马达汉缺乏对古代文物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因为未能得到专家的指导。哈里•哈伦《马达汉男爵骑马亚洲之行和……》(许建英、杨卫东译)将原版日记中关于马达汉在考察期间乘坐马车、悬轿及火车的未公开发表的部分章节补录出来,说明马达汉亚洲之行中所用的交通工具问题。通过探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可以对路况及马达汉身体状况进行探讨。其中在补录章节中有一段涉及马达汉与伯希和等法国探险队成员结识的文字,这是在中文版日记中见不到的,故而在探讨马达汉与伯希和关系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补录文字中还涉及道路里程问题,可用于探讨马达汉的行程问题。

阿尔伯•雍杜宁《俄国地缘战略对马达汉的影响》(王家骥译)将马达汉军事勘测任务与米留亭制定的军事勘测地理计划做比较,介绍了米留亭军事思想对马达汉的影响。认为马达汉的军事考察报告和绘制的地图在俄国的亚洲政策中得到运用:在对抗日本失败之后,俄国尝试扩大在中国新疆、蒙古以及马达汉所调查地区的影响,这与国内研究者们所认为的军事考察报告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观点不同,值得思考。珀提•殷克宁《从军事情报角度看马达汉上校的亚洲之行》(杨卫东、陈海涛译)先介绍了马达汉考察的背景: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引起俄国关注,而依据数十年前普尔热瓦尔斯基等军官所收集到的关于中国的情报系统需要更新。继而介绍马达汉军事报告及其成果,该文写于中文版《军事考察报告》出版之前,在研究马达汉考察的军事性质方面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彼特•桑德伯格《摄影家马达汉》(许建英译)利用马达汉与其家人、伯希和的往来书信中的相关信息探讨马达汉在考察中所使用的照相机型号为鄂奈曼•克拉普,这是当时配置最先进的一款照相机。继而探讨马达汉携带感光板及冲洗照片的艰辛,并对马达汉所拍摄照片进行评价,认为他拍摄的人物照最为生动。碧丽瑶•瓦丽瑶拉《马达汉与芬兰国家博物馆》(杨卫东译)以马达汉所收集文物为主线,介绍了马达汉考察前为进行人类学调查所做的准备,包括阅读前人中亚考察的指南书目,向前辈(G.J.兰司铁、奥托•唐纳等)请教。又依据《马达汉1906—1908年由西至东穿越亚洲》一书介绍了马达汉收集的文物情况,最后介绍了考察成果的分配情况:人种学实物和其全部手稿归芬兰国家博物馆,照片所有权属于芬兰-乌戈尔学会,唐卡及一些佛教用品、作为礼品接受的东西为马达汉所收藏,现在可以在马达汉家庭博物馆里看到。收藏于芬兰国家博物馆和芬兰-乌戈尔学会的这部分资料大多数已经出版或者用于研究。由于马达汉考察时芬兰国家博物馆尚处于筹备阶段,所以马达汉收集到的文物对芬兰国家博物馆而言意义重大。阿里•麦克莱《马背之旅的开始:马达汉1906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今天与100年前观点之比较》(杨卫东、陈海涛译)旨在研究马达汉在奥什为旅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并与现在当地情况对比。作者在亲身考察之后,将自己目睹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市场形势等与100年前马达汉关于该地区的记录相比较,认为这100年间当地的马匹价格、工资水平、人们的服饰没有多大变化,而当地的环境却变化很大,马达汉当年常常见到的山顶积雪场景现已少见。作者认为可以沿着马达汉的旅行路线建立一条“研究走廊”来监测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尤哈•杨虎嫩《马达汉在拉卜楞寺》(许建英译)一文依据马达汉考察日记叙述了马达汉在拉卜楞寺考察的过程,并注意到马达汉因为没有拿到前往拉卜楞寺的推荐信并且拒绝当地“强人”的安排与“帮助”而遇到当地人恐吓和刁难的问题。认为马达汉对拉卜楞寺的考察虽不及俄国探险家G.N.波塔宁、P.K.科兹洛夫等人深入,但他所拍摄的该寺照片却价值颇高。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5

正如教材中所说,本课旨在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个知识单元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我们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试验的探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认识和体验探究式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探究实验,所以教师的引导必须非常细致: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对所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归因,用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验证和解释,并通过总结概括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整个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周密策划,并明确告知学生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这些,教师须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方便自己见缝插针相机教学:第一,这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哪些?第二,这节课对化学基本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有哪些?第三,教师在什么时候如何把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二、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策略方法

刚接触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九年级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自主进行探究实验是不现实的。为此,教师需要先给学生设计好一份探究实验报告单(格式如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然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蜡烛及其燃烧”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细节,告知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醒学生认真倾听,随时思考和回答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放手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实验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

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探究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用品(仪器、药品):

结论:

问题和建议: 。

针对该课题实验,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对下图所示的实验环节中的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本课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按照模式Ⅰ进行操作,经历“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五个阶段。

(一)探究活动一,点燃蜡烛前对蜡烛物理性质的探究

[选择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问题的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对于问题的选择通常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求所选问题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做出分析与研究,最终还能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加以解决;二是因地制宜原则,要求选择的问题贴近学生,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出发,符合学生当下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知识与能力水平;三是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所探究的问题便于师生操作,在现有条件下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四是实效性原则,要求选择的问题不脱离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材规定的教学时间(课时)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务必在学科教学中取得实效;五是前瞻性原则,要求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针对本课探究活动的内容,教师在M行演示实验前,先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尝试在新的情境中去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师: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有哪些?

生:通常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师:说一说在点燃蜡烛前你观察到的蜡烛的物理性质都有哪些?

生: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它是白色的固体,没有气味。

师: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大家想一想怎么来比较蜡烛(石蜡)的硬度?

[提出假说]

在“提出假说”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猜想和提出假说,要求所提假说符合科学规范,具备解释性、预测性、可行性、简明性“四性”。解释性指的是有科学依据和事实佐证;预测性指的是对于存在多个变量的探究活动,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方面,应有明确的预测性表述;可行性指的是实验的可操作性、结论的可检验性;简明性指的是所提出的假说简捷明了。

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来比较蜡烛的硬度”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且存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猜测”蜡烛的硬度。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堂和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出假说。学生提出了不少猜想,有的说比铁小,有的说比铝小,有的说比水大,等等。教师“追问”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蜡烛(石蜡)的硬度是大还是小,学生的思路开始活跃起来。

[实施探究]

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中心环节,“实施探究”特别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督促者、共同学习者、管理者和评论者,学生是问题解决者、探究者,甚至是问题的产生和发现者、问题解决的创造者,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及时给予指导,使探究过程有序而得法,但又始终不越俎代庖;二是把握好教学策略,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和学习经验的积累须突出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即无论探究的问题大小、深浅,都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观察、调查、实验、测量、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同时教会学生收集和筛选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楚需要哪些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与所要探究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等,还要组织学生协同完成探究任务(交流信息和观点,质疑、研讨,分工合作探究等)。

针对本课题的“实施探究”,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假说中提取素材(筛选信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协同展开实验探究。

生1:把蜡烛(石蜡)在铁片上划过,铁片没有被划伤;当把铁片在蜡烛(石蜡)上划过时,蜡烛上留下了深深的划痕。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蜡烛(石蜡)的硬度比铁小。

生2:(插话)用指甲都可以在蜡烛上划出痕迹。蜡烛的硬度比指甲的硬度还小。(生笑)

……

师:有学生说蜡烛(石蜡)的硬度比水小,大家说这个假说是否合理?

生3:硬度是对固体物质而言的。

师:对。大家知道,水的密度是1g/cm3。(启发)

生:我们可以把蜡烛(石蜡)放到水里,看看有什么现象?(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实验的“设计方案”)

师:好主意!如果看见它浮在水面或沉到水下,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观察、探究“热身”,教师开始把问题聚焦到“比较蜡烛的密度”上。因为在中学阶段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去准确测定石蜡的密度(属于大学无机化学的内容),所以教师选择的问题是“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引导学生学会对物质进行比较,初步认识不同物质的硬度不同,密度也不同,该问题的定位和选择符合以上五条基本原则。理清了实验的方案与思路,在接下来有关蜡烛密度的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以小组(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为单位来完成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黄豆大小的蜡烛,把小块蜡烛放进水盆里。这时大家都可以看到,黄豆大的蜡烛全都浮在了水面上,而且不溶于水(观察现象,收集信息)。

[解释结论]

这里所说的解释有别于科学探究,只是对现有理解的更新,而不能超越现有的知识。因此,“解释结论”于教师而言,是指导学生形成解释,进行交流。于学生而言,任务有二:一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理解,将探究得来的认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拓展并构建新的认知系统;二是经过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理性思维过程,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解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解释是否充分;整个探究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存在更合理的解释。

在本课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因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它能浮在水面上。

生:老师,我们看到蜡烛浮在水面上!

师:这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生:比水小。

师:此外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家中花生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花生油会漂在水面上。

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评价反思]

通过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接下来的“评价反思”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评价反思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方法。

在常规情况下,当实验探究结束之后,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实验报告(每组一份),对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小结;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实验报告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进行即时评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回授。在本课中,各小组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教师选择展示了第1、3、5、7四个小组的报告进行展示,对表述清晰、准确的第1、5、7小组进行了表扬,并对第3小组实验报告中有关蜡烛熔点的描述“蜡烛的熔点不高,比铁、铝等都低”进行了必要的知识拓展:因为熔点是对纯净物而言的,而蜡烛(石蜡)是一种混合物,是由含碳原子数不同的一些烷烃混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只能说,蜡烛(石蜡)有一个熔化的温度范围,有关知识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学到。

(二)探究活动二,蜡烛燃着时对蜡烛燃烧现象的探究

该探究活动仍然采用模式Ⅰ展开教学。活动中关于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习得,包括对火焰的认知以及对蜡烛燃烧时相伴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知。下面我们围绕“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物质”这一探究性学习内容展开介绍。

[选择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具体的物质,教师将“蜡烛燃烧时会有化学变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强调“化学变化”,旨在引导学生学科思维的方向。

师:什么是化学变化?

生: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提出假说]

师:那蜡烛燃烧时,你猜会有什么物质生成?(引导)

生:可能会有二氧化碳,还可能会有水生成。

[实施探究]

师: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怎样证明有水生成?(生沉默)我们知道当水蒸汽遇冷时会怎样?(启发)

生:凝成水珠。

师:对!怎样看到这些“水珠”呢?(生再次沉默)我们可以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来观察。(师给出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那么,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呢?

生:小学时学过把气体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出现白色浑浊,这个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师:很好,那我们在这里就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获取这些实验现象――用澄清的石灰水把烧杯内壁润湿,然后再把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大家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吧。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讲解、演示。最后,学生按照教师所说的操作方法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验记录。

[解释结论]

师:请大家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并解释一下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

生:我看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还看到另一个烧杯上澄清的石灰水变成浑浊的白色了。这说明蜡烛燃烧时确实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说,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探究活动三,观察蜡烛刚熄灭时的实验现象,探究白烟的化学成分

该探究活动重点让学生观察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探究白烟能否点燃、白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并对自己的探究结论进行解释。

[提出问题]

师:白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白烟能被点燃,使得蜡烛重新燃烧?

[实施探究]

学生做实验,吹灭蜡烛火焰,观察白烟,迅速用火点白烟(可反复操作观察)。

[解释结论]

师:(启发讲解)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烟和雾两种现象,“雾”是在空气中散布着的液体小滴,而“烟”则是在空气中散布着的固体小颗粒。大家想一想这个白烟里面有什么物质?

生:(思考后回答)有石蜡的细小颗粒。

师:为什么是石蜡的细小颗粒?

生:温度较高时石蜡是液体,火焰一灭温度变低了,石蜡又变成了固体。

师:好,石蜡的液体在更高温度下变成了气态,而这些气体在突然降温时会变成固态,这个现象在物理学上叫做什么?

生:(齐答)凝华!

师:这些极微小的固体小颗粒与空气混合很容易被点燃。

教师用“最近发展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思维,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评价反思]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6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上,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改的学习体会,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变化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讲究知识体系的建构。化学实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化学实验的基础操作技能训练;二是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淡化了这种知识体系,而更注重于学生是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是一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的工具。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解释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之后由学生通过实验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验证原先从课本中得知的结论,学习过程缺乏探索的乐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应发挥自主的教学能动性,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进行现象解释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够进行交流、评价与反思。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方法的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更好。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验探究,如“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另一种是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讨论:稀有元素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等。

在以上两种方式中,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得的化学知识拓展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方式。

二、组织好学生实验

实验能力的培养若只靠课堂实验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重视学生实验。应源于课本又要脱离课本,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对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学生实验课要高度的重视,要组织好、设计好、安排好、指导好。要教育学生珍惜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能力必须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才能得以锻炼提高。在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完善发展综合实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增加实验员,并注重培训,提高实验员素质

实验员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实验员或后勤人员兼任实验员,实验员的工作也仅限于打扫实验室卫生、管理仪器、配置药品等浅层工作。这样,新课程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较多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就很大,也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学生实验完成后,好多教师容易忽视实验报告的书写,或写实验报告走形式,学生也草草应付了事。其实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创造求新,学生动脑思索,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求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的探究,是激发求知欲望的起点,如果对什么都没有欲望,麻木不仁,那根本谈不上学习。但对学生来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必须得有层次,就像摘桃子一样,太低了引不起兴趣,太高了又让学生望而却步。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put ou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for peers to learn from reference purposes.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building;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P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地基设计的基本活动,同时也为项目的施工、地基处理提供了地质资料、技术参数和数据指标。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影响着工程项目基础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众多的基础建设项目和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变化越来越大,这对勘察专业带来了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下内容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供同行借鉴参考之用。

1、岩土工程勘察简介

岩土工程勘察是在工程建设开始前,运用地质、工程地质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方法,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工程勘察文件活动的总称,其目的是为工程建设的正确规划、设计、施工等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岩土工程勘察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和施工勘察阶段等四个阶段,另外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不相适应或者原来的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不能很好的反映地质情况,应进行补充勘察,以满足设计要求。可行性研究勘察主要是满足选址或确定场地的要求,该阶段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初步勘察阶段主要满足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该阶段应对场地内工程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详细勘察主要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应密切结合技术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按照不同建筑物提出详细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工程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结论和建议,详细勘察的具体内容应视工程物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而定;施工勘察则是对在此之前的勘察资料的正确定进行验证,必要的时候进行少量的补充勘察,施工勘察主要是与设计、施工单位相结合进行的基坑验槽、桩基工程与地基处理的质量和效果的检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监测和必要的补充勘察,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为施工阶段地基基础设计变更提出相应的地基资料,具体内容视工程要求而定。

岩土工程勘察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下面将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这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早期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综合分析测区内已有的地形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测区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底图,再利用工作底图填绘出测区内的地表工程地质图,为工程地质勘探、取样、实验、监测等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基础资料。第二,物探,其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利用岩土间的电学性质、磁性、重力场特征等物理性质的差异探测场区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方法的总称。右图就是物探的一种野外重力测量。第三,开挖勘探,其是指将局部直接开挖,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的勘探方法,根据开挖体的空间形状的不同开发勘探分为槽探、坑探、井探和洞探等集中类型。第四,钻探,其是利用钻进设备,通过破碎岩土,采集岩土样或者观察井壁,以探明地下一定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补充和验证地面测绘资料的勘探工作,工程地质钻探既是获取地表下准确的地质资料的重要方法,也是采取地下原状岩土样和进行多种现场试验机长期观测的重要手段,右图就是正在进行钻探施工。

2、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研究

2.1、岩土工程勘察企业管理不规范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靠政府机构提供行政拨款的勘察单位,已经大部分转为企业化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勘察单位自行去寻找承揽工程,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勘察单位将运营的重点放在了利益上,而忽视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而且很多岩土工程勘察企业不重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还存在勘察工作的效率低及质量差的现象,另外,由于很多岩土工程勘察企业承接的业务量不足,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会采取人为压低成本进行恶意竞争,致使承揽到项目后恶意降低工作强度和任务量。还有的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为了抢速度,对项目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采用的勘察方法没有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使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与实际相脱节。

2.2、勘察报告过于陈旧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中,通过对工程场地的地基基础结构进行勘察、实验、分析后,最后编制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内容往往侧重于对岩土地质的定型分析,有关施工场地的某些数据相对较少,以至于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向设计及施工工程师提出的建议及措施不全面、不明确和没有针对性。而且,仍存在有的岩土工程勘察企业延用着以往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框架,由此得出的勘察报告的具体内容通常是围绕主观性的描述展开,导致最后的结论和建议没有实用性。

2.3、作业面狭隘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很多勘察企业没有针对项目所在地的岩土工程进行总体的研究和分析,而是仅仅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场地进行勘察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全面了解、掌握项目施工场地及周变区域的地基土层性质、变化规律和特征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岩土勘察的分析和评价,则将会难以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中还普遍存在生硬套用有关标准和规范、缺乏对地区工程实践的重视等。

2.4、资料收集不全

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明确规定详勘的时候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是在实际施行当中,有很多岩土工程勘察企业不重视这些资料的搜集,使得勘察技术不能满足设计单位的要求。

2.5、界面划分不清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

2.6、地质形态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没有确定地面以下是否存在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古墓、暗河,或者没有对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及深度进行明确。

2.7、岩土参数提供不全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由于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这些难以取得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实验,而岩土工程勘察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对这些土质的承载力和变形指数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确定。

2.8、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这里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致使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2.9、岩土工程勘察人员技术素质不高

这里主要是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勘察各专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内部沟通和技术交流。

3、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采取的对策

3.1、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活动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业主可以通过聘用监理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勘察纲要、合同及岩土工程勘察活动的管理,避免勘察单位随意布孔、不规范作业、编制虚假记录和违规取样等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加强对勘察报告的指标、数据和资料进行检查审核,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要求勘察单位采取措施进行改正,以提供适合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技术资料。

3.2、加强对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

应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加大对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业务培训,促使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在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和知识的渗透,尽可能的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提高勘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沉降分析和数理统计中,不单强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应注重手算能力的提高。另外,还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岩土工程勘察企业的人才工程,尽可能的减少违规违章作业的行为,保证勘察工作的专业性,提高岩土工程设计与勘察报告的广度和深度,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3.3、重视地区性勘察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与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就是同样成分的地基土,由于生成环境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力学性质。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能仅仅对施工现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应综合考虑施工场地条件及其受到周边地质影响的程度,分别开展勘察活动,最后对岩土性质进行整体的归纳和分析,全面掌握影响工程项目的各项因素,充分发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作用。

3.4、各种手段相结合

由于任何的技术都有局限性和一定的实用范围,应合理的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的多种勘察手段,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这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途径。另外,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施工检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奖励相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数据。

3.5、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

在岩土工程勘察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对于一个项目来说,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其余的各个专业按照所承担的工作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配合以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对于建设工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岩土工程勘察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8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一般是将学生实验安排在章节内容授完之后进行,在分组实验时,大多数实验结果已为学生所知,由于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兴趣不浓,也不愿思考,更谈不上探究,只是验证一下实验结果是否和教师讲的一致。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虽然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可操作性还是有较大局限性,除了实验室安排困难外,班级50多人教学秩序的维持也比较困难。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空间有限,来不及对实验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缺乏开放性、发散性,更缺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削弱了体验探究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探究的本质。

针对新课程设计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主动实践、思考、发现。我们探索改变化学实验的安排体系,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1)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尽可能地安排为学生的分组实验;(2)所有的实验尽可能在新授课之前完成。

案例1:探究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该实验的主要步骤:①将干海带烧成灰;②将海带灰浸入水中,充分搅拌,加热煮沸五分钟,冷却后过滤;③往滤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萃取,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变化。该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如果以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在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上,开课教师为节约时间,由几个学生在课前进行海带灰的制备,课堂上只要求学生完成其余步骤,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表面看海带的灼烧不是检验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的关键步骤,实际上它是检验实验的第一步,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这一步的实验,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第一步的操作虽然费时较长,但也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充分发挥这个探究实验的功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思考各种检验碘的方法。让学生在未知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新知探究实验。分组实验时,学生制海带灰花了不少时间,当他们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检验出碘时,异常兴奋,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成功了”。学生实验后的成就感十分强烈,实验中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同时也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海带为什么不能用水洗,而用酒精润洗?”“海带灼烧中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成分?白烟对人有害吗?”“海带灼烧后产生的灰的成分是什么?”等。

该实验由于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案例2: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我们让学生预习后到实验室进行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实验室准备了多种实验用品: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电极材料有炭棒、各种金属、学生还自带了各种水果。实验过程自主、开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学生经过充分的实验和观察,自己总结出很多重要的结论。如影响构成电池的电流强度的因素有: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电极间距离、电极插入的深浅、不同的水果汁(电解质)等。还有学生发现了异常现象:将电极插入乙醇中也测出了导电性;两个镁条为电极时也测出了电流。参加过竞赛辅导的学生还自制了盐桥,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将探究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他们向教师提问勤了,同学间的讨论热烈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变浓了。化学实验只有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下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只有在不知道其结果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活动。通过改变实验安排体系,将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

二、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一次,学生做中和热测定的实验,我们让学生在白纸上写实验报告,结果全班学生能够合格的不到1/5,书写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不规范,对实验原理分析不到位,对定量实验中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没有明确的意识,不进行数据计算,不知道怎么进行误差分析,更不清楚如何进行实验总结。这件事给我们触动很大,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书写实验报告的基本方法是必备的素质,如果高中生连实验报告都写不好,科学素养的培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反思写不好实验报告的根源:一是学生对实验不重视,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必然会造成对实验方方面面理解得不到位,实验报告也就写不好。二是以往学生都是用实验册填写实验报告,一般是机械的填空,不需要多想应该写些什么,改成用白纸写,当然会不知如何下笔。

受到这件事的启示,我们对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了改革。让学生统一用16开白纸独立设计实验报告。对每次实验报告怎么写,教师除了交代一下基本的要素和要求外,报告格式、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让学生自主发挥。

开始时,学生写的实验报告问题很多,我们及时讲评,展示写得好的实验报告,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原创,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化、规范化和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写出来的报告也各有特点,有的详细,有的简洁,有的注重格式,有的注重内容,有的着重谈感受,有的着重写结论。

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变化,它的本质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研究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对实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变化是格式化的实验报告无法达到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做了铝加热的实验后写道,“我知道了原来氧化膜是这么一回事。”还有学生这样写,“今天的实验由于我们很好的配合,做得既快又好,十分成功。”字里行间流露出实验中的真情实感。

三、以探究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没有问题,学习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的。

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环境。我们十分强调在探究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①及时表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激励引导启发其他学生。②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要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可采用怎样的装置?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出现异常现象等。③在实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要求,必须在实验总结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规定提问题的最小数目。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有关钠的实验问题,学生问道:“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是不是说明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钠燃烧后的产物中为什么有黑色物质,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比与水反应剧烈?钠的熔点是多少?”他们的提问,把熔点与熔化现象联系了起来,说明他们对钠的有关实验进行了深层的思考。

让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问题,既给所有学生提出了要求,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四、开设实验研讨课,集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对学生通过看书、合理推测、相互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通过问答,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认识上会有偏差的问题、综合知识强的问题,我们采用开设实验研讨课的方式,进行集中讨论。

对每次实验我们都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确定研讨的内容。

(1)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如: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原理、浓硫酸的作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试剂的添加顺序和用量?为什么要缓慢加热,如何做好这个操作?

(2)对实验的反常现象进行重点分析、讨论。如:为什么加热的试管中颜色加深?变棕黄色?变黑?为什么几乎闻不到香味?为什么滤液是黄色的?

(3)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如:碘的检验中氧化剂的选择、酸的作用与选择等问题。

(4)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查找资料解决。如:海带的成分,海带的营养价值和吃海带要注意的问题,碘的存在、制取、用途。

(5)个性化的问题个别指导。这也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契机。

学习中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在课前思考,教师的讲解必然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授新课前做探究实验会引发学生很多的思考,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正是教师要在新课中要讲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学生听教师讲解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其兴趣和专注力远远大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中,对学生想知道什么,对哪些问题的理解比较困难等更加明确,教学时也自然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把教学要求和解决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由此教和学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反馈的效果也很好,在检测中,有关实验问题的题目,学生很少失分。

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习愿望的增加,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讲,但作为教师有必要弄清楚。有的问题如果不翻大学教材,上网搜索资料,很难解释清楚,查阅资料时还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偏差。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讲某个问题时会突发奇想,立即发问。这些都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因此,探究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从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9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人们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例10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彝族宗教文化研究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巫术在内的彝族宗教研究作大致的回顾和评述,这无论对彝族宗教文化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学理方法的总结,显然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开创时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外国旅行家纷纷进入西南彝区游历考察,对彝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毕摩文献发生浓厚兴趣,肇彝族宗教文化研究之先河。对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元代马可波罗(Marco Polo)著《东方见闻录》(Travels of Marco Polo),书中记述了建都州和云南大理的见闻。[1]随着鸦片战争后,到西南彝族地区的旅行者、探险家逐渐增多。1860年,布拉克斯顿旅行四川、湖南、湖北各地, 1862年出版《扬子江五月考察记》[2],书中详述了彝族民风民俗。1882年到1884年,英国亚历山大·浩熙率队考察西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著《华西三年纪》。1867年法国人杜布益和罗毅也来西南考察,著《云南史》和《云南亲王史》,书中介绍了云南彝族习俗。随后还有其他外国学者纷纷赴中国西南考察,出版了彝族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澳尔良亲王曾赴四川大凉山和云南思茅、蒙自一带等地考察,搜集了大批彝文手稿返送回国,现为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珍藏。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保禄·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族地区传教三十年,对彝族文化有较深的造诣。[3]随后法国传教士利埃达尔在云南路南、昭通彝区传教著《阿西倮倮地区》、《云南倮倮泼──华南的一个土著部族》等书,记述了云南彝族的风俗。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4]1907年至1910年,法国人吕真达率考察队先后两次来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著有《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这一时期,还有英国人李特根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考察著《滇西北旅行》一文,对滇西北小凉山区彝族作了介绍。这一阶段是彝族宗教文化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是外国旅行家、传教士等在彝族地区游历时对彝族人口的来源、经济状况、宗教文化和习俗考察和描述。这是为后人对彝族宗教、习俗进行较为客观而系统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及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是人类学边疆研究风行时期,中国学者杨成志、丁文江、凌纯声、芮逸夫、庄学本、徐益棠、高伦、林耀华、雷金流、马学良、陈宗祥等分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述。其中不乏介绍彝族宗教文化、巫术活动方面的著作。

1928年7月12日,杨成志赴四川大小凉山、云南昆明及河口调查。翌年著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5]该报告中搜集了彝族宗教资料。他于1930年春在云南昆明县东乡大麻苴村调查,翻译毕摩经书《太上清净消灾经》,后来发表《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6]; 1931年又撰写《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7],文中考察搜集了130部彝族经书并将其分为十六种类。1934年春,雷马峨屏考察团深入云南、四川两省彝区考察,次年发表《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8],是现代学者研究凉山彝族问题重要的参考资料。丁文江收集整理《爨文丛刻》[9],收录彝族神话传说故事及毕摩经典数种,被认为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彝族历史文化等的重要文献。随后,凌纯声、芮逸夫等赴云南曾经调查滇东南的彝族。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学术机构和大批学者相继迁往大西南,由于图书资料的匮乏促使他们转向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1938年11月1939年7月,庄学本在宁属周围的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此后,他将调查结果整理撰写《西康夷族调查报告》,该报告中搜集有彝族宗教丧葬、婚姻生育文化的情况。[10]1937年马长寿根据凉山彝族调查资料,撰写《凉山罗夷系谱》,遗憾的是,此数十万言的调查报告未曾公开发表。[11]后来他又撰写《凉山罗彝的族谱》。1939年至1943年期间,魁星阁社会学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费孝通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许烺光的《滇西巫术与科学》[12],这本著作用一整章来阐述宗教与巫术的概念差异。1940年,金陵大学徐益棠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等彝族地区考察,著《雷马峨屏纪略》[13],随后他《雷波小凉山倮族调查》,此文探讨了彝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彝族巫教的神灵、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的必要参考资料。张云波著《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及倮倮文化概论》,也涉及彝族宗教文化内容。这些学者对彝族社会和文化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和研究,并用相当篇幅对大凉山彝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写,他们对体验彝族文化感到自豪。1941年夏,高伦考察大凉山彝区,著有《大凉山彝区见闻录》[14]。1943年7月2日至9月26日,林耀华学成归国后率燕京大学边区考察团赴大凉山彝区腹心地带进行民族学考察,并于次年撰写《凉山夷家》[15]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有彝族社会组织、家支、宗教观念、巫术习俗等情况的介绍,这是建国前首屈一指的一份凉山彝族调查的学术专著。1939年,雷金流在云南彝区调查,发表《云南澄江罗罗祖先崇拜》[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43年陶云逵根据云南彝族调查材料,著有《大寨黑彝之宗教与图腾制》和《西南部族的鸡骨卜》[17],这是在彝族地区发现并首次报道了图腾制的遗留,长期以来都被学界不断引用。马学良在云南从事彝族语言调查时,发表数篇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论文,如《黑夷做斋礼俗及与祖筒之关系》、《黑彝风俗之一──除祸祟》、《倮族的巫师“呗髦”和“天书”》,《从倮倮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倮倮的招魂和放蛊》,《倮民的祭礼研究》[18]。1946年冬,陈宗祥对大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和宗教的调查,撰写《倮倮的宗教》[19],文中探讨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具体面貌。江应樑于1948年发表的《凉山夷族奴隶制度》,亦是与彝族文化研究有关的重要学术著作。

另外,外国学者在这一时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作出了贡献和成就。主要是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和美国葛维汉。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率考察团的中国西南之行,于1905年撰《倮倮的神话》,1926年出版《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他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了中国西南诸族群的生活文化实况,其中有彝族族群的调查。[20]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D. C. Graham),多次赴四川的藏族、彝族、羌族等地区进行考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有见地。1928年夏,发表《四川的倮倮》,其中记述了今西昌、汉源附近彝族的宗教活动。

概括来说,民国时期的研究,研究者都意识到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主,融合了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对彝族宗教的原始面貌和基本精神进行了讨论,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之,由于诸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治学独到,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也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从而开辟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良好途径。这阶段大多数著述的内容涉及彝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政治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渊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见地。客观地说,这些前辈学者能在当时深入到经济社会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生活状况相当艰难的彝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并整理出这些成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其间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由此,我国彝族宗教研究也取得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为后人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彝族宗教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毕竟有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彝族宗教研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有价值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强调的是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调查,加上意识形态反对宗教活动的存在,彝族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遭受以“扫除封建迷信”等为名的社会运动的抑制与涤荡,文化活动大多转入非公开或停滞状态。因而国内的彝族宗教研究因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1956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组成八个省(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调查、民族语言调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并提出在调查基础上编写55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民族简史、简志的任务。其中云南、四川、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获得了彝族社会和民俗方面的大量材料。后由研究工作者整理出卷帙浩繁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不少关于各地彝区民族宗教、民俗、巫术活动方面的有价值材料,为以后彝族宗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一批专家分赴云南彝族地区,在继续完成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彝族简志》,书中介绍有彝族宗教方面的内容。1959年,马长寿撰写《彝族古代史》初稿,次年方国瑜教授写出《彝族史长编》。在上述论著的基础上,结合彝区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云南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编写《彝族简史》,于1987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有关彝族宗教的研究得以复苏,并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出版了马曜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1979年出版了尤中的《中国西南古代民族》,这些著作包含了彝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彝族宗教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随彝族宗教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壮大,新生力量的成长,为彝族宗教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国外对彝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中涉及彝族宗教方面的著作有日本白鸟芳郎著《关于四川省彝族独立地域的特殊社会结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次考察———彝族和苗族》、君岛方子《虚幻的夜郎国———论竹王神话的原乡》等等。这些著作都是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彝族宗教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经过30年的沉寂后,我国的彝族宗教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步入了她的成熟期,达到了一个研究高潮。从以外国学者、汉族学者为主的客位立场的研究,转为有彝族本土学者参加的近乎主位立场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侧重于巫术仪式研究,学者在这方面发表了系列成果: 20世纪80年代,马学良、于锦秀等先后在川、滇、黔彝区对彝族原始宗教专题调查,出版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民族志资料《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其内容有丧葬、祭祖、作斋、作祭、招魂、咒术等仪式记述和研究。马学良从彝族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关系角度发表《彝族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8月第2集),《明代彝文金石文献中所见的彝族宗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于锦秀《从彝文<指路经>看现存彝族原始宗教系统的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探讨了彝族祖先崇拜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朱文旭《彝族招魂习俗初探》(《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1993年7月);巴莫阿依1994年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宗教仪式考察》,以彝汉文本与调查相结合研究凉山彝族祖灵信仰,目前该书是此领域最权威的著作。《凉山彝族的“晓补”反咒仪式》(《毕摩文化论》1993年);巴莫阿依发表《彝文仪式经书与彝文<驱鬼经>》(《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巴莫曲布嫫发表《巫术咒仪于鬼板符画? ?大凉山彝族鬼灵信仰于巫祭造型之考察》(《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该论文有关彝族鬼灵信仰、咒仪、咒经、鬼板等探讨非常有见地;巴莫曲布嫫《“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源? ?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艺术研究》1998年第3期);巴莫曲布嫫《神图巫符与仪式象征──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的神话原型》(《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人文讲坛》2003年第2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下)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2期);特此指出,巴莫阿依、巴莫曲布嫫、巴莫乌萨嫫组成的“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是新时期彝族宗教研究中有影响的学术楷模,注重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动态和西方理论推动彝族宗教的发展研究。为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蔡富莲《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张祺亚《论民间巫术信仰的符号象征》(《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马长寿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上、下册)由李绍明、周伟州整理于2006年出版,这是马长寿在1937年和1939年两次考察凉山彝族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完成于1940年年底。该书是目前国内外内容最为丰富的凉山民族志,加以调查时间较早而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第九章《凉山罗彝巫术、祭祀与信仰》分别详细探讨凉山彝族对待自然的态度、罗彝巫术、祭司毕摩、祭祀生活、招魂与祈禳、诅咒敌人、解毁与修餐、占卜、苏尼与师娘、喇嘛咒敌仪式、民间巫术等内容。[21]樊秀丽《大凉山彝族的民族表象和宗教仪礼──-种动态的归属集团表象的租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朱文旭、余丽丽的《彝族“咒语”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该文也有涉及彝族巫术咒语的论述。

第二类侧重巫术占卜研究,主要有刘尧汉《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安伍合《彝族虎星占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汪宁生《彝族的羊骨卜──再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毕摩文化论》1993年);张纯德《彝族的占卜术》(《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龙倮贵《滇南彝族尼苏人的占卜》(《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

第三类侧重巫傩文化研究,如庹修明《彝族傩戏撮泰吉的原始形态》,唐楚臣2000年著《中华彝族虎傩》,该书介绍彝族虎傩源于古氐羌虎傩。其中以云南彝族保留最多,又以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保留的最为原始、最为完整。和晓蓉《巫傩逐疫──彝族虎节仪式的巫术文化研究》

(《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杨甫旺《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跳虎节历史文化考察》(200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四川大学朱飞的2005年硕士论文《彝族地区的巫文化探析》。此外,这时期关于彝族宗教与巫术的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其主要有吉克·尔达·则伙(口述),吉克史伙、刘尧汉等著《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司的自述》。杨学政1991年著《原始宗教论》,该书有关于彝族宗教观念、巫术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左玉堂、陶学良1993年编《毕摩文化论》,该论文集收集论文59篇,其中有探讨彝族宗教、毕摩文化、占卜文化、丧葬与婚俗习俗、经书翻译等内容。李世康1995年著《彝巫列传──禹步、巫步;步虚声、巫歌声》,书中详细地列举了24名著名彝巫的传记和从事巫术活动的情况,是研究毕摩文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于1996年编写《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此调查报告详细介绍当代美姑彝族毕摩、毕摩宗教活动、经书、法器等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手材料。

第四类侧重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毕摩彝族宗教神职人员的体系。(《毕摩文化论》1993年)起国庆2003年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该书广泛援引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一定的实地考察撰写而成。图文并茂地介绍滇、黔、川、广西四省区彝族的原始宗教,毕摩及其文字经籍、神秘的原始巫术,以及无处不存在的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类侧重彝族宗教的比较研究。如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普珍《道家混沌哲学与彝族创始神话》,其二位学者开拓了彝族宗教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蔡华著《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探讨了彝族宗教与道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专门研究彝学的机构也成立,包括很多学术刊物的创办,如《云南彝学》、《贵州彝学》等,彝族宗教文化研究这期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劲,中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等一系列保护与建设工程,从而形成了政府与民间互动、保护传承与经济开发并举的格局,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除了对传统研究领域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外,还开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至此,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我们所看到的资料显示,学者们已经运用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宗教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展开对彝族宗教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见解,丰富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