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比汇报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8 01:39:25

对比汇报

对比汇报例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在会计实务中对会计报表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下面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两种报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1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汇总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可以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报表加总而得,但对于某些项目,由于需要反映某种指标的平均数或者要对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结算、缴拨款项进行冲抵,不能简单地用加计总数的方法进行编制。

汇总会计报表可以分析和评价企业集团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变动。他能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还能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进行了解,以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评价集团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2)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合理和简明实用三个原则。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依据企业的隶属关系来判断,只应该把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与其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不应该把其附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纳入汇总报表的汇总范围。。

(3)汇总会计报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已经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集团资产和经营状况。如: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量涌现,在会计核算和反映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不断减少。租赁、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出现,小规模的企业大量的涌现,漏统漏报的现象会发生。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汇总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汇总办法己经难以适应。

2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合并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文中所指企业集团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而言,实质上,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之间兼并和投资创建,形成控股与被控股关系的企业联合体。只有混合经营型和控股管理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母子公司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的,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合并会计报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提供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及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反映母公司股东在企业集团中占有的权益;揭示企业集团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我国合并会计报的做法。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并满足报表所有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就是不仅要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少数股权以股东权益出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控制”被确定为判定合并范围的基本依据。该种做法则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在其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3)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我国的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不是两方或多方,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征得其他方同意,就可以形成决议,付于被投资单位执行。控制的内容是另一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这些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是通过表决权来决定的。控制的性质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也可以是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授予的权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包括增加经济利益、维持经济利益。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无论子公司的规模大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4)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问题。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第一,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虽然集中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但却掩盖了行业性、地区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根据不同行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不符合可比性原则的,对于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有误导性的。第二,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要反映的对象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实体,并不具备法人主体的法律关系,虽然可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却无法反映出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赢利和风险。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采用简单权益法,对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予调整,如果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且存在逆销内部交易时,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会受到影响。第二,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以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销及冲回为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抵销分录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抵消以后,还必须冲回己抵销的子公司盈余公积金。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额和子公司提取额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盈余公积提取金额应依据合并净利润进行计算,而不是将母子公司各自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相加,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能由母公司直接支配。如果冲回已抵销的盈余公积,那么对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反映就会过低。对权益类科目,我国对合并价差不予调整,合并会计报表只存在与子公司报表的纵向平衡关系,缺乏复杂权益法下生成的横向平衡关系。据此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在反映信息上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1)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管成果,尽管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而成,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受母公司的控制,只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汇总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上级主管部门,主体本身不是经营实体,报表主要反映的是由其管理下各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情况。

(2)会计报表的作用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是向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主要为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

(3)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会计报表不仅要提供各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提供企业生产消耗、产量、劳动工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4)确定编报范围的依据不同。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取决于各国编制会计报表采用的理论,各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并不完全按某一种理论,而是以某一种理论为主,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主体理论:即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为依据,即以企业是否归其管理,凡属于下属企业则包括在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

(5)编制方法不同。汇总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地区简单加总的方法加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虽仍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但必须在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后编制,它比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复杂。

综上所述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相同,编制的内容、范围、作用也就相同,因此就可以将其两者对比分析,研究哪种会计报表更能带给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郭伟力,郭云,李慧丽.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区别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9).

[2]王剑秋,徐倩.多角度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孟晓宇.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新准则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比较分析[J].商,2012(4).

对比汇报例2

谈地税所长如何汇报工作汇报是单位和个人向组织和领导汇报在一段时间内或一个重大事件活动中的行为和思想表现的一种书面(语言)材料。通过汇报,一方面使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工作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组织的帮助和指导。汇报的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要求千差万别,因此,汇报并非一件易事。地税所长处在税收征管的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工作。近年来,通过与部分地税所长的接触,发现有的地税所长汇报工作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但也有个别所长汇报工作思路不清、语无沦次。因此,很有必要就汇报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作以一定的规范,,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此,我想就地税所长如何汇报工作,结合自己知道和掌握的一些基本形式和内容,与地税所长们共同交流,不妥之处请斧正。一、汇报的基本形式汇报没有什么特别固定的形式和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只要抓住重点,如实简要地汇报出来,?使要求汇报者满意,达到汇报的目的就行了。汇报就其形式来讲,可分为口头汇报和文字汇报。㈠口头汇报的要求是思路清晰、实事求是、重点突出、语言简练、节奏适中、吐字清楚、声情并?茂。口头汇报一般采取归纳式汇报,效果较好。文字汇报的要求是条理清晰、实事求是、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文理通顺。文字汇报一般采取全面式、专题式汇报。二、汇报的基本内容汇报的内容非常丰富,本人认为,汇报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下列几项:㈠基本情况⒈乡镇基本情况:人口、面积、村委、自然村、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资源情况、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物产特征、传奇故事等。⒉地税所基本情况:⑴人员情况:本所共有多少人、男女比例、党团员数量、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每个人的基本特征等。⑵任务情况:上级分配计划数、截止月份完成数、占计划数的比例、与同期或邻期相比增减情况、占该乡镇财政收入的比例、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等。⑶税源情况:总户数,其中:国有户数、纳税情况、所占比例;集体户数、纳税情况、所占比例;私营企业户数、纳税情况、所占比例;个人工商业户户数,纳税情况、所占比例。另外在汇报税源情况时,要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潜在税源反映出来。⑷其它情况:房屋、交通通讯、办公条件等。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⒈税收任务完成情况:分析任务完成的原因,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有哪些、在组织税收收入中采取了哪些措施等。⒉正确执行税收政策情况: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有无棚架梗阻的现象、有无摊派截留税款的现象等。⒊税收征管改革完成情况:办税服务室建立情况、管理模式转换情况、纳税人申报率、入库率情况、协税护税组织作用的发挥情况等。⒋地税所“三基”建设情况:基层情况、基础情况、基本功情况等。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党团组织活动情况、政治思想工作开展情况、“三优一满意”工作的开展情况、文明税所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创建情况等。㈢各项管理情况⒈对纳税人的管理情况:对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是如何管理的,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取得了哪些效果等。⒉对内部人员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其它制度的执行情况。⒊部门之间的协调情况: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情况、部门之间的配合情况等。㈣工作经验与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经验和体会,要逐条进行汇报。㈤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及建议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什么问题、如何克服、工作的努力方向、要达到的目的、需要上级机关解决的问题,对税收工作的建议等,要逐项逐条汇报。此外,在口头汇报时,还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比如:其他同志有什么补充的、请领导指示、欢迎领导多来检查指导工作等。同时,在汇报工作时,还要因人、因时、因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针对性的进行汇报,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汇报工作、促进工作、指导工作的目的。

对比汇报例3

外币报表折算不是简单的币种间的换算,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它与外币交易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多数是由外币交易引起的,上述第二种外币报表折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衔接、一致,又要做到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上保持衔接、协调、一致。否则,不仅会破坏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且会使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和有用性。

二、对现行汇率法的评论

按照现行汇率法,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按照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因折算汇率不同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中,并作递延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根据这一方法的原则,为了简化核算,收入、费用类项目可以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

有不少教科书认为,现行汇率法可称为单一汇率法,其他三种折算方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可统称为多种汇率法。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不科学的。在现行汇率法下,不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且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也不同,正因为所用汇率不同,才产生了折算差额。若真正采用单一汇率折算,是不会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见,没有纯粹的单一汇率(如现行汇率)的折算。

赞同现行汇率法的人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采用单一汇率对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所以折算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被教科书反复引用的“优点”。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完全可以通过未折算的原外币报表得到。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后的外币报表,是否真正保持了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负债权益比率变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变了,原比例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外币报表折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从而反映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用现行汇率法看不出其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相关度,更看不出其优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行汇率法,即它衡量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上的汇率变动影响(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其实,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等于确认了汇率变动对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即按照汇率变动的影响额,调增(或调减)了各资产、负债项目,只是没有同时将该影响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已。那么,国内母公司的外币交易或外币报表折算是否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呢?至少我国不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说,连各股东在母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都没有完全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求反映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的影响呢?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现行汇率法也并非那么“简便易行”。若仅仅从“简便易行”角度去设计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采用完全相同的汇率(如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这才是真正的“单一汇率法”,并能真正地保持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折算方法同样不能实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现行汇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意见。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将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项目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结果既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资产的现行市价,而是其历史成本与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两个不同时点数字的乘积,这样折算后的资产价值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上述对现行汇率法的正反不同意见来看,持否定意见的颇有道理。因此,现行汇率法不是应当被发扬,而是应当被改造或干脆放弃而转向其他方法。

对比汇报例4

外币报表折算不是简单的币种间的换算,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它与外币交易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多数是由外币交易引起的,上述第二种外币报表折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衔接、一致,又要做到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上保持衔接、协调、一致。否则,不仅会破坏会计与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且会使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和有用性。

二、对现行汇率法的评论

按照现行汇率法,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按照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因折算汇率不同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中,并作递延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根据这一方法的原则,为了简化核算,收入、费用类项目可以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

有不少教科书认为,现行汇率法可称为单一汇率法,其他三种折算方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可统称为多种汇率法。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不的。在现行汇率法下,不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且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也不同,正因为所用汇率不同,才产生了折算差额。若真正采用单一汇率折算,是不会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见,没有纯粹的单一汇率(如现行汇率)的折算。

赞同现行汇率法的人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采用单一汇率对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所以折算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一下这个被教科书反复引用的“优点”。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完全可以通过未折算的原外币报表得到。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后的外币报表,是否真正保持了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负债权益比率变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变了,原比例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外币报表折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从而反映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用现行汇率法看不出其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相关度,更看不出其优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行汇率法,即它衡量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上的汇率变动(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其实,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等于确认了汇率变动对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即按照汇率变动的影响额,调增(或调减)了各资产、负债项目,只是没有同时将该影响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已。那么,国内母公司的外币交易或外币报表折算是否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呢?至少我国不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说,连各股东在母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都没有完全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求反映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的影响呢?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现行汇率法也并非那么“简便易行”。若仅仅从“简便易行”角度去设计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采用完全相同的汇率(如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这才是真正的“单一汇率法”,并能真正地保持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折算方法同样不能实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现行汇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意见。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将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项目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结果既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资产的现行市价,而是其历史成本与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两个不同时点数字的乘积,这样折算后的资产价值不能说明什么。

从上述对现行汇率法的正反不同意见来看,持否定意见的颇有道理。因此,现行汇率法不是应当被发扬,而是应当被改造或干脆放弃而转向其他方法。

三、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评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在20世纪30年代末曾推荐使用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采用这一折算方法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为流动性项目与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按各个项目的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选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外币金额按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按其原入账的历史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下的单独项目递延处理,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对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除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均按会计期内的平均汇率折算。

人们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这一有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对流动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非流动性项目采用汇率折算,这样处理缺乏足够的支持;它对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采用现行汇率折算,意味着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承受汇率风险,这样未能反映出存货的实际情况;它对长期应收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没有反映这些项目承受的汇率风险。此外,这一方法与外币交易处理方法未能协调一致。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逐步被淘汰的方法,只有少数国家采用。

四、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评论

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是美国学者赫普华斯于1956年在改进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采用这一方法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货币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则采用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对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以及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各项目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对于销货成本项目则在对期初存货、期末存货、当期购货分别进行折算的基础上,按照“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当期销货”的等式来确定(其中,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按照各自的历史汇率折算,当期购货按照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其他收入、费用项目则按照会计期间内的平均汇率折算(从原则上说,也应是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等利润分配项目按照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

由于货币性项目或者是现在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或者是将来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因此它会直接受到汇率变动的,而且这种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是协调一致的。所以说,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比较充分且逻辑性较强的。但是,如果设置于国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独立性很强,很少使用母公司货币进行收付,那么按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将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降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反映利润的真实性。因此,这一方法的是有条件的,即它只适用于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与国内母公司依赖性强、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对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影响较大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延伸这样一种情况。

五、对时态法的评论

对比汇报例5

1、手工编制报表,统计数据容易出现差错。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实现系统自动抓取数据产生报表,但存在少数行仍是依靠统计人员手工核对对公结售汇数据和在个人结售汇系统查询对私结售汇数据后,手工加总报送统计数据,这样手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偏低,统计数据也容易出现误差。即便是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系统,也存在录入到外管局报表系统中出现人工误差的情况。

2、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一,统计人员队伍欠稳定。调查发现许多银行存在统计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是同一部门,这样致使报表统计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之间脱节,结售汇数据统计核对不便,准确性无法保证。而且近年来,各行外汇业务统计人员交替更换频繁,且这些业务经办人员变更又不须向外汇局备案,不利于保证统计核查监管的连续性和统计数据质量的稳定性。

3、结售汇统计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无专门的结售汇统计制度,核查时能提供的仅是分散于结售汇业务制度中的 “按时按要求向外管局报送结售汇报表……”等诸如此类几句话,而结售汇统计数据来源于外汇指定银行的国际结算、信贷、营业部、信用卡等各个业务部门,由于结售汇数据来源的业务部门与结售汇报表数据的汇总上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结售汇数据从采集、汇总、上报到保存,整个统计流程没有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约束管理,容易造成统计错误与遗漏隐患,同时给外汇局的核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没有使用实时汇率或一日一价。调查中发现有的银行在非美元折算为美元时,所使用的不是实时汇率,而是外汇局每个月公布的折算率,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当非美元交易较多时就容易出现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少报的统计数据错误,这类错误存在1%。

5、个别银行内部统计数据管理存在问题。调查发现,个别银行内部对统计数据有规定,银行结售汇数据与自身系统结售汇统计余额必须要一致。由于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是分交易主体和交易项目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进行统计,当出现不同交易项目或主体的交易因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统计,数据出现进位较多时,银行自身系统的结售汇余额就会与结售汇统计报表总额有出入,报表工作人员则在报送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时分项目对数据进行微调。这样按内部管理要求做出的调整,必然会影响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二)结售汇核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现场核查手段有限,核查效率偏低。目前没有银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非现场核查主要依靠外汇局统计工作人员从外汇账户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和个人结售汇系统等分析系统中提取对公对私结售汇数据,与银行报送的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并结合主观工作经验来判别是否存在漏报和错报等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各系统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比如个人结售汇系统不统计外币代兑机构办理的业务数据,而银行结售汇系统却要统计,这样数据存在不一致,比对核查效果就打折扣;此外,报表上报时间紧,核查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大,使得统计核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2、现场核查工作量大,核查难度大。现场核查主要是通过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到银行现场调阅原始会计凭证、交易凭证、业务台账和交易流水等资料来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做进一步的核查。即便是倒出银行结售汇明细与外管局一些监测系统的数据,运用一定的程序进行比对筛选,由于银行每天办理的业务量大,且每个外汇分支局辖内可以办理银行结售汇业务的网点也很多,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现场调阅核查的工作量很大;且结售汇报表报送的是总量数据,与具体每笔数据核对,分交易性质分交易主体进行核对,核查难度很大,而结售汇核查人员有限,核查监管力度也有限。

3、统计项目设置不完善影响了核查监测开展

(1)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项目设置存在差异。进行银行结售汇的外汇资金项目归属通常都与国际收支申报的项目归属大致接近,但是交易项目设置却与国际收支申报的相差较多,如,国际收支涉外收入(对私)交易编码将“职工报酬-一年以下雇员汇款收入”(301010)和“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分开统计申报,而银行结售汇系统是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131)项下的统一统计,这样从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核查时,“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结汇就该顺应归入经常转移,而实际上却归入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统计,这些不对应之处容易影响银行工作人员正确统计,对核查监测工作也不利。

(2)与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的设置存在差异。开展对私结售汇的统计数据核查通常需要比对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但是两个统计系统对统计项目资金属性的设置有一定差异,尤其是个人结售汇系统对私售汇的购汇种类设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的差异大。购汇种类下属的出境定居、境外邮购、缴纳国际组织会员费、外汇理财、补够外汇、境外个人经常项目收入购汇等实际常用的购汇种类,在银行结售汇报表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统计项目归属,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

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和现场核查方法

(一)非现场核查方法

尽管目前各外汇业务系统存在数据采集困难、统计口径不同等种种局限性,但其数据与结售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我们可以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简单利用两者的逻辑对应关系,通过非现场核查发现银行上报数据的错漏现象和违规情况。

1、外汇账户管理系统核对法。外汇账户管理系统中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与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对公结售汇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两者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异常数据。一是进入外汇账户系统的“账户收支明细统计”,选择“结售汇”选项,按不同时间段提取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数据,然后汇总结售汇统计报表中的对公结售汇数据,核对两者的结汇与售汇合计数有无差错,核查结售汇报表数据报送的完整性。二是通过在“账户收支明细统计”查询交易编码区分具体的交易项目,进一步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资本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分项数据进行逐一比对,发现结售汇报表分项项目数据是否有错报、串报现象。

2、个人结售汇系统核对法。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居民及非居民数据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个人结售汇系统按银行分别导出个人结汇数据与售汇数据,再按交易时间、交易主体、交易类型等项目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来验证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居民或非居民结售汇数据是否准确。

3、直接投资管理系统核对法。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直接投资业务统计分析等模块,基本上涵盖了资本项下外商投资项下的结售汇数据。该系统中的资本项下结售汇数据基本上能与银行结售汇报表中直接投资项下的数据一一对应。核查方法是登录直接投资信息系统,进入外商投资企业业务统计分析模块按结汇银行进行明细查询,可以得出各银行分月的外商投资企业结汇数据,分别与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对应时间段内直接投资项下结汇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异常数据作为现场核查的重点。

4、异常数据询问法。对于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跟进,与银行统计人员进行数据核对,询查异常数据发生的情况,适时解决银行在结售汇统计中出现的问题。

5、“其他”项目数据核查法。重点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其他”项下数据,要求银行逐月对结售汇统计报表“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说明,或者外汇局逐月针对“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查询和核实。

(二)现场核查方法

现场核查是指外汇局结售汇统计工作人员深入银行,调阅与结售汇数据相关的工作制度、会计报表、交易明细、原始交易凭证等资料,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进行的实地核查、校验等工作。

1、选择合适的核查对象

一是重点核查统计方式落后的外汇指定银行。部分外汇指定银行没有实现结售汇统计数据的自动抓取,数据统计以手工为主,出现统计错误可能性较大,选取这样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可及时纠正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核查方法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是重点核查新设立的外汇指定银行。新设立的银行在岗位设置、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完善,现场核查可以检验新设立银行开办以来业务办理合规性,深入了解其内部岗位设置及业务流程,适时提出合理的规范化管理建议,有助于督促其进一步提升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

三是重点核查更换业务人员的外汇指定银行。由于银行定期会进行人员岗位轮换,更换业务人员初期是数据错报漏报的高发期,选取更换业务人员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有助于增强该行对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银行因为业务交接不到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

2、核查资料准备

在开展现场检查前,外汇局要求银行准备资料:银行从会计系统剥离出的结售汇明细数据,具体指标设置包括:交易主体、币种、金额、交易时间、交易编码等;银行建立的对公结售汇业务台账登记簿;非现场核查中发现可疑情况,相应的银行会计凭证、电子数据、留存档案等。外汇局准备的资料:银行上报的即(远)期《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个人结售汇系统打印出的个人结汇、售汇明细清单;非现场核查可疑情况的相关资料等。

3、现场核查开展

(1)调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按照规定开办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应当建立独立的结售汇科目,并下设代客结售汇科目。核查人员从银行获得代客结售汇科目代码(外汇买卖科目)。以某银行的结售汇科目设置为例,70205代表代客即期结售汇,70206代表代客远期结售汇,70203代表外币之间的套汇业务,各科目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售汇业务,贷方发生额表示结汇业务。

(2)按会计科目剥离电子数据。如果没有电子数据为基础,对结售汇整个科目进行数据核对显得尤其困难。剥离电子数据是总量核查的前道工序,从全科目电子数据中筛选出代客结售汇科目的借贷双方的数据,以备核查。

(3)核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总数。对取得的结售汇电子数据进行加工,加总银行月结售汇数据,减去系统内平盘数据,得出实际代客结售汇数据,分别同《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结汇和售汇合计数进行核对,从而发现错、漏情况。

(4)核对分项数据。核对结售汇总数之后,就要对结售汇分项数据进行核对。核对分项数据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剥离的电子数据按照账户性质分类筛选,分别计算经常账户、资本金账户、外债账户等账户中结售汇情况。二是通过银行电子台账核对分类数据。检查人员可要求银行提供结汇售汇统计的电子台账,该电子台账包含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每一个子项的明细数据。逐步或部分调阅结售汇业务凭证,将业务凭证与电子台账中的明细数据逐步核对,以发现银行是否有金额、归属等方面的错报问题。

(5)对可疑、重点、大额数据逐笔核查。对于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核查中进行逐笔核查,重点核查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可疑数据、资本项下需审批的重点数据、增长幅度较快或金额较大的大额数据。通过翻阅会计凭证,逐笔调取该结售汇业务的相关单证,对资金属性、交易主体性质、交易日期等方面进行核查,查看是否存在误报的情况。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完善结售汇统计核查制度

借鉴国际收支申报核查的做法,出台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操作规程,对现行银行结售汇统计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化指导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和内控管理的规定,提供较为完善的统计核查工作指引支持。

(二)加大科技支持,建立有效核查工作体系

大力提高科技支持力量,提高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的整体工作效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核查工作体系。一是借鉴国际收支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的做法,开发银行结售汇非现场核查系统,大幅减少非现场和现场核查的工作量,提升监管效率;二是整合现有外汇业务数据资源,提高业务数据共享水平,打造大监管核查平台,提高整体核查监测水平。

(三)优化统计项目设置,提高统计基础质量

改进优化银行结售汇统计交易项目设置,建议增强银行结售汇统计与国际收支交易编码、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设置的关联性,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理解统计指标和正确归属统计的可操作性,从数据源头上保障统计基础质量。

(四)加大银行管理督导,提升统计核对基础

对比汇报例6

校长在汇报工作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汇报的目的是什么?你需要向领导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得到领导怎样的支持?校长汇报工作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内容要有主线、有层次,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能随意发挥或记“流水账”。有些校长汇报工作随意性强,如向领导汇报“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时,一会儿大谈学校怎么缺钱、缺教师,一会儿又谈工作如何的难以开展,一会儿又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结果使领导感觉汇报就是在诉苦,啰啰嗦嗦,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要重点突出 不要“偏”

校长汇报工作时对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汇报工作之前。有必要对所汇报的领导进行分析,了解领导的风格。投其所好。比如,校长在汇报学校工作特色时,一定要围绕“特色”主题把工作讲清楚,不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更不能偏离主题过多过细地讲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否则就不能把领导的注意力吸引住,汇报的质量与效果不高。

要条理清晰 不要“乱”

领导永远喜欢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详实的工作汇报。所以校长汇报工作时切忌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要做到条理清晰,校长要遵循三个步骤:一是筛选汇报内容;二是归纳重点,一定要把汇报的重点精炼地归纳出几点;三是理清次序,比如,紧急的汇报一定要先讲重要的,再讲次要的,日常的工作汇报就可以先讲工作成绩,主要做法,再谈存在的问题、措施及建议等,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要实实在在 不要“空”

校长汇报工作时不能大话、套话、官话、空话连篇。比如有的校长汇报题目过大或过空,动辄就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动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陶行知讲,却不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或特点汇报。有的校长在汇报时仅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向上级领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给领导出了难题。

要实事求是 不要“假”

对比汇报例7

2012年,市下达我县利用外资任务为: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1080万美元。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占全年目标(2700万美元)54%,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永恒服装服饰129万美元、伟力升实业38万美元、华邦铜业100万美元、市划转90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080万美元)33%,同比增长67.6%。

(二)外贸出口

2012年,市下达我县外贸出口任务为1亿美元。

1-6月份,我县有14家外贸企业(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11家,流通型出口企业3家),共实现出口实绩7961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亿美元)79.6%,同比增长36.4%。

从全县上半年外资外贸工作来看,我县外资外贸工作既取得了较快增长的成绩,又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是新批项目数和利用外资额有较快增长,但现汇进资后劲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同比增长100%,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同比增长673%。4个新批项目中,其中现汇进资项目仅1个,即注册资本1500万港元的伟力升实业;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占3个,即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永莱制衣、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新达丰塑胶和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盛达电子。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同比增长67.6%。新批外资项目数、报批合同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及现汇进资都有较大增长,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年利用外资工作,现汇进资后劲不足、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县现汇进资潜力欠缺。1—6月份,我县现汇进资357万美元,离全年目标值1080万美元相差甚远,现汇比为24.5%,与目标值40%(1080/2700)相差15.5%。我县往年报批现汇项目基本进资完毕,我县今年报批现汇项目仅1个(伟力升实业),新批项目现汇额也仅193万美元,该项目已进资38万美元,仅155万美元的现汇存量。目前我县尚无准备报批的现汇项目,而外资项目从报批到进资及上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报批及进资上报难度加大,致使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形势严峻。从7月份开始,外资项目相关审批部门重新强调,报批项目时,对境外投资者身份证明要求提供有效公证认证,上报进资时,对人民币进资外资企业的验资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贴花。这些严格要求对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的报批及上报进资带来很大不利,给下半年包装人民币进资项目增加了相当大困难,从而使完成全年利用外资任务增加不少难度。

二是出口企业数和外贸出口额有较快增长,但自营出口实力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共有14家外贸企业,同比增长100%,实现出口7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自营出口企业11家,与去年同期增加5家,实现出口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72.8%,出口额达100万美元的自营出口企业达4家,同比增长100%;流通企业3家,与去年同期增加2家,实现出口6560万美元,同比增长30.5%。上半年外贸出口实绩取得较快增长的良好成绩,但与外贸出口发展的形势和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的外贸出口仍然要依靠流通企业出口和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两条腿走路,而我县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大都生产规模不大,出口实力不强,今年上半年11家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平均出口额为127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数135万美元相比,减少8万美元。企业自营出口实力的平均出口额有所下降,同时我县企业出口商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些说明了我县生产型外贸企业做大出口总量,做强出口实力,提升自营出口水平有待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狠抓项目报批和进资上报,力促利用外资上台阶

1、加快外资项目报批。对4月28日东莞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签约尚未报批的外资项目、已来县投资考察的外商投资企业等外资现汇项目,要积极加强与投资方沟通协调,尽快敲定投资事项,尽早实现报批进资。同时,近期再包装报批2个人民币进资项目,力争全年报批合同外资2700万美元以上。

2、加快外资项目进资。在抓好人民币项目报批进资的同时,督促跟踪落实好伟力升实业155万美元现汇存量的进资验资工作,加强对现汇项目进资的协调。

对比汇报例8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

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 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对比汇报例9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对比汇报例10

一是围绕主旨,投其所好

首先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一般来说,上级领导听汇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尤其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听汇报,往往会事先告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按领导的要求准备汇报材料,切忌偏离主题、答非所问或缺漏汇报内容。其次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心理。起草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研究听汇报的人最关心什么、最重视什么、最想听什么,围绕这样的问题作重点汇报,一般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如果汇报中再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性的东西来,使领导从中受到一些启发,那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第三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要通过认真领会上级的预先通知、及时和上级有关工作人员联系,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力求汇报的思路和语言与其更贴近一些。第四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所分管的工作。汇报的内容要同听汇报者分管的工作相对应,这样,领导听着比较顺耳,汇报也就容易取得好效果。比如汇报本市当前正在开展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你是侧重汇报教育活动是怎样部署的,还是重点汇报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措施、下大力解决的问题。这两个角度,写起来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要看领导听汇报的重点是什么,由此来具体选定。如果不把上级要求弄清楚,单凭主观愿望去写,很可能会出现上级想听的没写到,不想听的笔墨用了不少,结果只能劳而无功。

二是突出特色,详略得当

汇报时对于一般面上、共性的东西要尽量少汇报,而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上最具工作水平、最有特色的地方就要多汇报一些,这就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因为领导一般希望在听汇报过程中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对于那种面面俱到而又什么也说不清、说不透,不能使领导受到启发的汇报,领导往往不会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突出特色呢?我认为:一要先声夺人,把工作上最鲜亮、最感人的内容放到最前边,以引起听汇报人的兴趣。二要说清说细,以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三要充分挖掘、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力求给人以启迪和收获。如:上级领导到本地听取调研信息工作经验汇报时,本单位领导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重点抓住本单位的特点,只讲了三条:一是领导重视,带头深入基层抓调研信息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例文研讨及调度会议;三是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由于突出了本单位的个性特点,给上级领导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这一经验后来获得上级推广。

三是注重总结,写出高度

汇报材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所以,汇报材料要力求有思想、有见解,能够给人以启发,使人听了豁然开朗。汇报稿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和阐述的道理之中。同样一个问题,分析得好不好,其思想的深刻程度大不一样,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三条:一是要突出工作中的亮点,把有个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并分析透彻;二是要从具体工作入手,不能大而化之、太抽象;三是要抓住本质,杜绝简单的材料堆砌,写出深层次的东西,防止表面化,浅尝辄止。只有这样的汇报,才有深度、有味道、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才能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是层次清晰,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