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师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5 19:42:57

老师教育论文

老师教育论文例1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老师教育论文例2

(一)指导教师选拔

如何选拔指导教师,古德里奇、费曼南瑟、克拉克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9],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卓越的课堂教学技能,拥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科知识,能够成为实习生效仿的榜样。2.指导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导教师应该和实习生在教学年级或学科领域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习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和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指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交流技能,擅长同实习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当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的探究会影响他们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指导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愿意同实习生分享教学经验,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感兴趣。此外,奥德斯基等研究者还指出,要尽量避免选择学校的领导承担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因为学校领导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实习生,同时,由于领导的特殊身份,实习生会感到拘束,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10]。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紧张,中小学实习学校课业压力大,教学工作繁忙,目前基本没有正式的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大学指导教师通常由大学从事课程教育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承担,中小学指导教师也通常是由中小学校长随机指定某些教师担任,通常假定所有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具备指导教师的资格[11],但是,好教师不一定是好的指导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些指导教师并不情愿承担这份工作,他们担心实习生打乱已经建立起来的明确的、潜在的课堂规则[12];因为学生的升学压力,一些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教学工作,担心实习生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成绩;指导教师不善于同实习生交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实习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指导教师工作繁忙、负担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上述因素都影响实习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教育实习初期,要对指导教师进行选拔,挑选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的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工作。

(二)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岗位培训除了能够促进实习生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外,还有助于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技能训练能力,恢复教师工作的活力。恰当的指导教师岗位培训课程能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技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果,接受过正式培训的指导教师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指导教师更加擅长鼓励实习生的教学活动,而实习生指导工作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充分[13]。指导教师培训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围绕实习生指导活动开展研讨会活动,来自大学和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会话,增强工作技能;大学开设专门的指导教师培训课程,挑选经验丰富的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担任培训教师,还可以开设指导教师技能培训课程,鼓励指导教师学习指导技能和指导方法;倡导指导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尽管学者们普遍认同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引导实习生,但是指导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研究还不确切。目前,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开展了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培训对象单一。我国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主要由师范类高校教师教育部门承担,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被默认为实习生指导的专家,能够承担实习生指导工作。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D师范大学为例,该大学每年会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开设教师短期培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基地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水平。然而在实际培训中,由于实习基地的现实条件、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参与培训教师的特点,培训内容多倾向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无法顺利开展。3.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我国教育实习工作中,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几名甚至十几名实习生,此外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工作时间紧,压力大,一些教育实习基地,尤其是师资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对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很少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缺少沟通、反思的机会。

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

老师教育论文例3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要明确符合教育技术培养的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培训的主要目的。(二)要规范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从青年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加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与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能够解决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组织教育技术示范公开课,教育技术成果展示会,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本校青年教师到外校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校本培训。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以现场面对面集中授课为主,这种培训模式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系统的知识,技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的教学上却往往并没有明显和持久的改进[4]。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作为集中授课学习模式的补充。在培训过程中,要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远程教学等。(四)要建立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以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一个基于教育技术的合作共同体———“专家在线平台”,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处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分享合作的心得体会,促进共同提高。(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参加协会培训和交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各省、市教育技术(电教)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交流,可拓宽视野并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技术行业发展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老师教育论文例4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里,可以感受到薛瑞萍对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改观,以及对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重视。

一、教师要不要读教育理论

薛瑞萍虽然是个“众所周知”的书迷,但在最初,薛老师几乎是不读教育名著的,她将自己“混”得还可以的原因归结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品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威信。而它们都与教育名著没有必要的联系。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学生涯成就了自在潇洒的薛瑞萍,薛瑞萍承认她对教育理论的偏见和局限,但她也认为这种局限是她的优势所在。她读爱读的书,做想做的事,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教学。她在《不读者说》中提到:“不是我不读,而是暂时没有遇到我以为的可读者。”

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对作为一名师范研究生的笔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上师范院校开始,我们就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我们逐渐认识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洛克等中外教育学家,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我们从阅读他们的书籍中懂得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懂得归懂得,我们总有一天总要去进行教学实践,那时候,我们会运用到多少教育理论知识呢?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可能会忙于把一堂课讲好而努力地备课,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哪还会想到教育理论呢?这是我的疑问。然而,在薛瑞萍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赖尔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实践先于理论;并且,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理论体系指导的理智的实践……”赖尔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是:一个很有理论的人在实践中可能会相当无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另外,假设理论具有普遍的优先权,将会导致不断地追本求源。由于形成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因此,假如要理智地形成理论,将需要对先前的理论的指导,而先前的理论也要有更先前的理论的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一批又一批坐在后座指手画脚的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追溯。还有人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理论,理论常常蕴含在教学实践之中;还有人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也拒绝使用理论,但他们无形中已经和理论有着某些联系。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伪命题;而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才是一个真命题。

二、教师要读什么样的教

育理论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从此,薛老师开始投入理论书籍的海洋中,并在教育在线论坛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间,薛老师读了近二十本的理论书籍,记录了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从而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在阅读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后,薛老师让理论成为了自己反思的武器,使其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智慧。

那么,教师应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呢?我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都读了哪些理论。

薛老师拜读的是中国教师行业中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最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可以说是这两本书让薛老对教育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地、阅读,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中外教育名著。薛老师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寻找与自己教学理念相契合的教育理论。每每读到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类似的地方,她都会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做自己想做的教育。

所以,教师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首先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最欠缺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一般师范生都读过“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相信新手教师们会少些抱怨,减轻些疲惫,会收获更多惊喜和工作激情。

三、教育理论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影响

薛瑞萍阅读过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后产生了许多教育感悟,也为她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阅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薛老师教学产生主要影响的观点:

1.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的阅读教学观

薛老师在读理论书籍之前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实践,当她开始读教育理论后,她的那些实践案例就成了教育理论的有力佐证,同时薛老师也在不断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老师深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课外阅读需要真真切切的“抓”和日不间断的“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薛老师每天都会拿着一本课外书在教室里读,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读书的样子;也要求学生们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方便随时阅读;还建立了班级书库,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等着教师来给他们换书。对于薛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而言,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不像现如今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读课外书就是浪费学习、考试的时间,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阅读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薛老师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倡导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

薛老师以孩子为媒介,将她的教育思想传到家长的耳朵里、心里,倡导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薛老师认为,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艰苦的学习呢?现如今,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生活中,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教育,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B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并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做到在家里面爱阅读,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

3.心平气和的教育观

薛瑞萍在教一年级时经常会给孩子们听民族音乐,为的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再上课。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薛老师讲课声音小而且柔和,并要求学生读书用心并且轻声。薛老师会反复表扬安静看书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平心静气。薛老师认为如何让学生信服教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语言要丰富,用语言的优美吸引学生。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教育,最关键是要做到日不间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学生们才会喜欢你。只有有学识才会受到学生的崇拜、尊敬,也只有学识才会让教师和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包容孩子,而教师和父母的平心静气必定也能影响孩子们。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做得极为出色。薛瑞萍老师是一位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书读得多,而且能够将“心平气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课堂中,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薛老师认为,读书使知识和趣味相互融合,见解和品性也依次增长,由此形成的习惯,会渐渐成为性格,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心平气和。

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小案例,从一个个小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瑞萍老师也是不断在探索一条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之路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之路。最终,薛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即心平气和地、真诚地与孩子们交谈,与家长们沟通,所以也才有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问世,好多家长和小学教师,尤其是带一年级的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尝试着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们,跟随薛老师的步伐,开展教育。

四、结语

薛老师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的日积月累、家长的积极配合,阅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儿童阅读课程化的道路上必将硕果累累。而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尝试着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日有所诵,每天都能诵读经典。从某种意义来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明亮的底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这比取得多少成绩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真正开始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请记住这句话:我爱故我行,行行重行行。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你爱这种教学模式,你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一直做下去,愿我们语文教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又热衷的阅读教学模式,守望书香,行你所愿。

参考文献:

老师教育论文例5

于漪的教育信念有三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二是教文育人的价值观,三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三者构成她教育观念的核心系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是她生命的原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这种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名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成了我的人生名言。我体会到,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1]因此,“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成为她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是她从事教育工作伊始就拥有的远大理想。而教文育人是她对语文教育价值的思考,是语文教育价值观。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的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2]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探索。她提出“给语文教育定位,先得给语言定位,给汉语定位。……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工具属性,而且有人文属性。”[3]观察三者关系,发现于漪老师拥有的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她把教育工作、教师职业与国家兴亡、个人生命融合在一起,构成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产生的强有力的动力,促使她带着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热爱之情与坚强的意志从事着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并乐此不疲,成就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般的人生境界。如此的人生追求带领于漪老师深入语文教育实践,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与奥秘,使她明确了语文教育就是在教文中育人的大方向,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形成了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率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由此而引发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4]据此,她的语文教育观念体系得以建立。因此,我认为,这三方面构成于漪老师的教育信念的核心系统,而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是边缘系统。

分析于漪老师核心的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时代与学习经历的影响。于漪老师曾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这样简要描述:“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焦二山秀丽饿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5]从这些言语中可知,在于漪老师成长的时代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中,“忧国忧民的种子”、“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的志向”已深深地根治在于漪老师的意识中,对她日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懈研究。于漪老师说她做语文教师的两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我勤于学习,博采众长。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在世界发达国家与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教育的地位、价值、功能与走势。……我认识到,就学科论学科,往往陷入鸡虫得失的纠缠,挑出圈子看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视野就开阔得多,思考就深入得多。由此,我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教文育人的信念。”[6]而“人文说”的提出恰恰体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教育研究的不懈追求。如此深刻的学术思考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三次大的进展与突破中形成的,标志着于漪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表明,于漪老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其语文教育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是源于于漪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教育理论不懈地研究问题,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她个人的教育信念。而明确的教育信念作为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观念,会派生出灵活与多元的教育行为系统,产生无限生机的教育效果。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这对于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关注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效率,注重教师教育行为的培养与培训的今天,重视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养成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2][3][4][5][6]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59、60、1、6、56-57、59.

老师教育论文例6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部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固步自封,几乎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先进的职教理念,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其实,以讲座的方式定期对语文老师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或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到各职业院校现身说法,讲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企业得失的案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产生有益影响。

3、社会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参照

职校语文课有特殊的服务功能,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社会与企业的需要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师备课的方向。笔者亲历过一次企业招聘会,学生(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五关初试,才有资格到企业去接受面试和实习锻炼。在即兴问答环节,许多学生败下阵来,他们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受到严峻考验。

活生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职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关注有关社会学知识,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使命,职校语文教师更需要以前瞻的眼光,涵容历史与现实的博怀,去重新审视的教育观念,开拓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梳理整合,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完成。

那么如何汲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顶岗实习,把备课的地点转移到企业当中去,通过实践加深理论认识。以葫芦岛一职专为例,它的校办幼儿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幼教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职校语文教师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论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上的需求或实际表现,均呈现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其中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加强职校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优化进行。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四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本地各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主要是以下这几项:

1、说课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照本宣科的状况,强化教师备课意识,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教法,提高备课质量。

2、教研教师能随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梳理、整合出教研课题,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3、辩论与演讲辩论和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时常还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4、即兴作文教师的语言美有时能影响几代学生,即兴作文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修养,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思想魅力。

5、课件制作能够制作教学课件是当前职校语文教师应掌握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6、写作能够教写作的老师未必自己写的出好文章,所以教师有必要平时加强写作强化训练。

7、三笔字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但写一手流利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依然是教师的独门功夫。

8、教学反思真正会备课的老师都会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基本功勤加训练,不断写教学随笔的过程,就是教师备课能力提升的过程。

老师教育论文例7

由想法到做法,勤奋思考展现率性之语文

玉新老师四平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被东北师大附中选中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在读书和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而独特的风格。

玉新老师认为精读作品才能感受读书之真谛所在,“不管喜欢哪个门类、专业,总得认真读过一本书,总得从一本精读的书中琢磨出一点道道儿,要不怎么算读书人,又怎么教书?要是能把这一点传授给学生,不就教会学生学习了吗?”他把这样的想法付诸教学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抓住核心,以点带面,扩大”的做法:“以教材为核心,先研究教材,再围绕教材积累资料。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鉴赏文章。”

玉新老师有着异于同行的教学追求,反对盲从,不人云亦云。故而在平时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而且以自己的独立思维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想法和做法在教学比赛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利用知识点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反作用力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玉新老师称之为“灵感现象”。灵感现象的产生源自教师日常学养的积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厚积薄发,从而使知识在教学实践的碰撞下产生质的飞跃。

张翼健先生鼓励他到初中去搞教学改革,去研究教法,去感受教育的魅力。在先生的鼓励和指点下,他对教师、学生有了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于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典做法的研究和应用,在完成从初中到高中一个完整语文周期的教学任务后,他培养出一批“小作家”,有多名学生出版了个人作品集,这正是玉新老师教学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成果。

由做法到说法,继武师道探索语文民族化之路

20世纪末,针对语文教育得失等问题的批评、反思和大讨论,促使玉新老师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根本问题,如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衔接问题、语文教育民族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形成了观点。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的思考中,玉新老师从语文文化观的角度定性语文,具体提出了语文教育三个阶段六个阶梯的观点。从文化的本体出发进行语文教育,合乎语文教育的传统,是构建民族特色语文教育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回顾语文教育百年的历史中,玉新老师发现了语文教育就内容而言存在着一条异化的轨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语法的异化,文字的异化,阅读教学的异化,作文教学的异化。而梳理异化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研究的重点则是在张翼健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语文教育民族化的论述。

在东北师大附中期间,玉新老师带领师大附中语文组的教师们,开展了“语文教育民族化方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在学校开展了韵语识字、背诵古诗等一系列活动,并发表了大量阐释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的原因、方法和意义的文章,该课题成为吉林省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成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之后,又把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研究推行至全省,并使该课题成为吉林省教科院“十一五”规划课题之一。在课题的研究中,逐步得出了“语文民族化之路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民族化之路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的路径”的结论,并深入细致地阐释了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内涵:“凡外来的经过借鉴、吸收、溶化,成为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丰富、促进了本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本来是本民族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异化为非本民族的了,必须使它回归,回归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但是,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一次扬弃。”

由说法到实践,提携后辈浸润哲学之人生

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玉新老师非常注重将教学理论、学术观点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特别是担任了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后,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研”为主,把自己语文教育积累的实践经验、方法和理论用于对青年教师的提携和培养之中。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玉新老师追求的特色是“能教能研,既能当‘运动员’又能当‘教练员’”,他不吝赐教,听课、评课,亲自讲示范课,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育战线的新兵。

从一线语文教员到省语文教研员,玉新老师寻求从“形下之作”向“形上之思”升华之目的,经历了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跋涉、穿梭、徜徉的全过程,体味了其间的艰苦,但为我们所动的是其不停追索直至悠游的精神,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又充满哲学的人生。

读罢全书后,不禁思索目前一线教师的状况:一批教师不思而做,盲从教参人云亦云,没有任何想法;一批教师虽做但不思,不断重复自己,没有变做法为说法。一线教师的成长堪忧,教育的发展更堪忧。

老师教育论文例8

老骥伏枥 志在教育 ——党旗下的风采征文 **这个名字为我所知是1995年的事。那一年,为了支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位六十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作为高级人才被引入我区,来到**学校,承担起对全区8000多名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师。在这里,我突出强调“语文”二字是有目的的。众所周知,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尤其关注语文教育。大家也记得,自96年、97年开始,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书籍到报刊、从名人到普通人、从外行到内行……都在对语文教育进行批判,尤其是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毫不留情地进行指责。诸如:忽视人性教育,抹杀学生的个性,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改革时期再所难免的,这些批评,也可以说是好事,它会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的素质比较薄弱,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台,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还没有制定,使得他们在这些指责声中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直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前沿,不但自身的专业知识渊博,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广泛深入,具有前瞻性。因而,在对全区教师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开设了“文学理论的革新与语文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等专题。使老师们豁然开朗,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心中有了一些底。 在课上,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作为一名有着腰间盘突出病史的病人,面对一进校一上课就是一天的工作特点,**老师从来都是站着讲课,从来都是高音教学,从来都是准时准点。有的老师心疼他,让他坐着讲,他却说:“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党员,就应该严格遵守教师的岗位职责,不应以任何借口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老师把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进了课堂。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了老师心中存在的困惑,为老师们充满自信的走进课堂、驾御课堂指明了方向。 “两肩担教育,笑眼看学员”,这是压在**老师玻璃板下面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无论是在高校的讲坛上,还是在一进校这块教师培训的沃土中,**老师总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学员。他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当学员没有菜票时,他就请学员吃饭;当学员有疑难问题时,他就耐心给予讲解;当学员请他去指导时,他就义不容辞的走进了学员的课堂;……有些老师已经快退休了,按规定,不参加继续教育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老师的课讲得精彩,能够消除老师们心中的一些疑云,所以,他们不远几十里的路程,坚持听**老师的课;有的学校专程请**老师去讲课,甚至有是省也慕名请**老师去讲学。大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都是万分高兴。他说:“课堂就是我的战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今天,**的名字已经不再只为一进校的老师所知,而是为通州区所有的老师所知,为其他省市的老师所知。 **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的榜样、党员的模范,不仅是因为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在于他时刻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无微不至的帮助他们。我是经过三年的函授,于1998年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证书。2001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把首都师范大学2000级中文专科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教给了我。虽然我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也看过不少书,但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对有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比较模糊;对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知之甚少;对有些作品的主题的开掘缺乏深度……面对这些困难,我有些胆怯,想推掉这项工作。可就在这时,**老师来到了我的办公桌前,认真地说:“别害怕,这一周我就卖给你了,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终于接受了这项任务。在这以后的时间里,**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了晚上,白天就和我一起来到教室,讨论有关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山药蛋派的作家、作品、创作风格,后现代派的产生,今后文学的发展方向等。**老师把自己整整出卖了一周,可又何止一周呀!寒假里,**老师和我一起听课;业余时间,**老师和我一起备课,甚至连教案也要看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信心,最后终于较好地完成了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 在**学校里,可以这样说,在一进校的年轻人中,没有没向**老师请教过问题的,没有没得到过**老师的帮助的。 **老师的无私奉献,不仅表现在他兢兢业业的忘我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上,更表现在他的教育科研上,且是在临近退休之时。**老师的退休时间是2003年11月27日,可就在这一年,他仍然承担了大量的继续教育课和学历班的课。在讲台上,他精神饱满,慷慨激昂,进入忘我之境。也就在这一年,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对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当前的通州区的教育进行反思,开始着手《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教育论著的撰写。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深入中小学课堂调查研究;走进老师们中间座谈研讨;扎进书海中查找资料;伏在书桌前夜以继日的疾书。眼睛熬红了,上点药水;嗓子肿起来了,吃点草珊瑚……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本书已成为我区“十五”继续教育的教材。同时,它也成为**老师的丰富学识和高尚人格的见证,成为**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写照。 **老师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启迪,**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给我们以影响,**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风采。

老师教育论文例9

李旭初教授,1936年1月出生于湖南安化。1956年9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评定为讲师。由于业务和表现突出,从1981年10月开始,被学校任命为中文系副系主任,分管行政与教学工作,直到1985年10月。

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加强领导和管理,学校于1985年10月任命李旭初教授为函授教育处处长。1998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后,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并兼任机关第五总支书记。在函授教育处和成人教育学院工作期间,他于1987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于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扫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1996年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李教授仍然继续从事继续教育和学校老年工作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曾担任继续教育学院老协分会会长、校老年协会副会长。现为校老年协会会长、校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旭初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工作岗位和身份变化较多,但他对待一切工作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干什么,都认真的干下去。各种调任,都服从组织的安排,适应环境的需要。他十分重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以此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以什么身份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他总是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信仰,二是认真做事。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信仰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李旭初教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选择,由此也决定了他一生必须“认真做事”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教师,李旭初教授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耕耘在多个领域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先后从事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教法、写作以及成人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留校当助教后,李教授便一边主动到课堂听课,向老教师请教;一边认真备课,在通读《鲁迅全集》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写出教案。试讲鲁迅作品时,得到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随后,他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参加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三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教材的编写工作。1981年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先是分管行政工作,后因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出国做访问学者,他又兼管教学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现当代文学界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缺少台湾与香港文学是不完整的。当时系里还没有老师研究台港文学,李旭初教授便主动出来承担这一任务。1985年调离中文系担任学校函授业余教育处处长后,他又首先在夜大学开设了“台港文学”课程,并出版了《台港文学作品选评》(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3年版),作为教材使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教学需要,他又策划并与王常新、江少川两位老师合作编写了《台港文学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教材。不久,他又与江少川、赵国泰老师合作编选了《台港文学精品赏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填补了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中的空白。教材出版后,中文系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台港文学”课程由江少川和王常新两位老师承担,李旭初教授则在夜大学与函授本科生中讲授“台港文学”课程。

在编写“台港文学”教材的过程中,李旭初教授还先后发表了《论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和成就》、《一架“被用过了头的机器”——论赵淑侠的短篇小说》等十余篇台湾与海外华人文学的论文。

此外,李旭初教授在担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期间,还直接参与了“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在直接承担本单位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之外,还被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聘请为成人教育学硕士班的兼职教授,讲授“成人教育管理学”课程;同时被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聘请为由其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我国普通高校函授站站长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多次到上述学校进行教学与培训工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老师教育论文例10

**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师。在这里,我突出强调“语文”二字是有目的的。众所周知,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尤其关注语文教育。大家也记得,自96年、97年开始,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书籍到报刊、从名人到普通人、从外行到内行……都在对语文教育进行批判,尤其是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毫不留情地进行指责。诸如:忽视人性教育,抹杀学生的个性,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改革时期再所难免的,这些批评,也可以说是好事,它会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的素质比较薄弱,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台,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还没有制定,使得他们在这些指责声中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直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前沿,不但自身的专业知识渊博,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广泛深入,具有前瞻性。因而,在对全区教师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开设了“文学理论的革新与语文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等专题。使老师们豁然开朗,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心中有了一些底。

在课上,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作为一名有着腰间盘突出病史的病人,面对一进校一上课就是一天的工作特点,**老师从来都是站着讲课,从来都是高音教学,从来都是准时准点。有的老师心疼他,让他坐着讲,他却说:“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党员,就应该严格遵守教师的岗位职责,不应以任何借口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老师把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进了课堂。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了老师心中存在的困惑,为老师们充满自信的走进课堂、驾御课堂指明了方向。

“两肩担教育,笑眼看学员”,这是压在**老师玻璃板下面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无论是在高校的讲坛上,还是在一进校这块教师培训的沃土中,**老师总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学员。他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当学员没有菜票时,他就请学员吃饭;当学员有疑难问题时,他就耐心给予讲解;当学员请他去指导时,他就义不容辞的走进了学员的课堂;……有些老师已经快退休了,按规定,不参加继续教育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老师的课讲得精彩,能够消除老师们心中的一些疑云,所以,他们不远几十里的路程,坚持听**老师的课;有的学校专程请**老师去讲课,甚至有是省也慕名请**老师去讲学。大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都是万分高兴。他说:“课堂就是我的战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今天,**的名字已经不再只为一进校的老师所知,而是为通州区所有的老师所知,为其他省市的老师所知。

**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的榜样、党员的模范,不仅是因为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在于他时刻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无微不至的帮助他们。我是经过三年的函授,于1998年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证书。2001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把首都师范大学2000级中文专科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教给了我。虽然我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也看过不少书,但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对有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比较模糊;对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知之甚少;对有些作品的主题的开掘缺乏深度……面对这些困难,我有些胆怯,想推掉这项工作。可就在这时,**老师来到了我的办公桌前,认真地说:“别害怕,这一周我就卖给你了,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终于接受了这项任务。在这以后的时间里,**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了晚上,白天就和我一起来到教室,讨论有关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山药蛋派的作家、作品、创作风格,后现代派的产生,今后文学的发展方向等。**老师把自己整整出卖了一周,可又何止一周呀!寒假里,**老师和我一起听课;业余时间,**老师和我一起备课,甚至连教案也要看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信心,最后终于较好地完成了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