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梅花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5-30 04:29:42

梅花教案

梅花教案例1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梅花教案例2

[中考原题]

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005年重庆市)

[解题指导]

这道题题型新颖,既有对古诗文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也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体答题时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审准题干,揣摩命题意图。题目要求联系三则材料和社会现实谈感悟,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谈。若不符合题干要求,就会失分。

2.把握要点,提炼材料主旨。通过认真阅读思考,读懂并筛选出材料的深层含义。三则材料的主旨要点可拟为:(1)是“团结友爱”;(2)是“明礼诚信”;(3)是“和平安宁”。然后再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探究,概括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和谐共处。

3.联想拓展,综合归纳答案。做题时思维要活跃,善于从材料中产生相似联想、相关联想,联系社会现实的相关问题组织答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近年中央在大力宣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也在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这样联想拓展,把相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思考,就会综合归纳出题目的答案: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建(或拟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等)。

[相关链接]

(2004年宜昌市中考题)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到。(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虬曲,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那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质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30个字左右。

5.如果根据前二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则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则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则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梅花教案例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词语在文本中具有灵动的生命力,教师只有从低年段开始扎扎实实地教学词语,充分发掘词语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好体验。以下则是自己在低年段词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多种朗读,感受词语

案例:《冰花》教学片段

师:冰花有多么美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三句。(出示:它像宽大的树叶,像丰满的牡丹,像柔嫩的小草,一朵朵,一束束,晶莹、透亮。)

生自由朗读。

师:(出示插图)你能在图中找到这些美丽的冰花吗?

生指图说。

师:你能边指图边说吗?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互说)

师:在这些冰花中,你最喜欢哪一朵冰花呢?向你的同桌说说。

(同桌交流)

师:(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一朵冰花?

生1:我最喜欢像丰满的牡丹这朵冰花。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朵,(简笔画)你看,这朵牡丹花多饱满、多丰满。

师:让我们把这朵美丽的牡丹记在脑海里,读这句时,就想起这朵冰花,好吗?

师:你还喜欢哪朵冰花呢?

生2:我最喜欢这朵冰花,它像宽大的树叶。

师:(简笔画)是呀,这朵冰花像宽大的树叶,你看,这片树叶又宽又大,多美呀!让我们把这朵美丽的冰花告诉大家吧!(朗读)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喜欢哪朵冰花?

生:我最喜欢这朵冰花,它像柔嫩的小草。

师:(简笔画)你看,这些小草碧绿碧绿的,好像刚从泥土里钻出来,柔柔的、嫩嫩的,多可爱呀!让我们把这些柔嫩的小草送给课文中的小童吧!(朗读)

师:这些冰花真是太漂亮了,难怪同学们这么惊奇,让我们把这几朵冰花连起来读一读,把它们记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自由朗读。

师:让我们看着简笔画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看着简笔画集体朗读。

师:冰花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想一边读。

生闭上眼睛,边想画面,边背诵。

师:冰花的姿态多种多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吧!

生欣赏图片。

师:看,这些冰花还像什么?(学生回答,随机进行语言训练:像 ,像 ,像 。)

小结:真是各式各样!

师:它们好几朵聚在一起,真是 。

生:一束束,一朵朵。

师:每一束,每一朵都那么的……

生:晶莹、透亮。(指导朗读)

师:读得真美呀!能把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

【评析】《冰花》这一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语言生动优美,是积累的好材料。而且,在积累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描述心中的冰花图案,进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

二、快乐动作,区别词语

案例:《识字4》教学片段

师做“瞄准”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

师:怎样才能瞄得很准?(出示瞄准练靶的图片。)

师:我们也来学一学叔叔,好吗?(学生做动作,进行交流,强调“瞄准”的“瞄”是“目字旁”。)

你跟“准”字交上朋友了吗?(描红)

师:刚才我们做了瞄准的动作,现在呢?(生:描了生字“准”)(学习生字“描”,强调偏旁)

师:你能记住并区分它们吗?(提醒学生区分“瞄”“描”看偏旁)

【评析】以上案例学生通过跟老师看图片、做动作,猜一猜,再跟着做一做,很快地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准确地区别“瞄准”和“描红”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关注了生字的偏旁表义的特点,还不着痕迹地学会了生字“准”和“描”。

三、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案例:《春到梅花山》教学片段

师: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一到休息日,――

生: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师:来梅花山看花的人多吗?

生:多。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知道的。

生:人流。

师:是呀,人像流水一样,很多很多。(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生认读词语人流。

师:梅花山上的人真多呀,你们看,有――

生:老爷爷。

生:小朋友。

生:叔叔阿姨。

……

师:是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很多人都来看梅花了,这么多的人边走边看,使梅花山上涌动着――

生:看花的人流。

师:那这些人在看梅花的同时还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会说:梅花真漂亮啊,晶莹透亮。

生:梅花真多啊,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

师:是呀,人们边看边说,边看边笑,不时还会唱上几句,歌声、笑声、赞叹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

生:欢乐的海洋。

师:让我们也一起去梅花山看一看,好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梅花教案例4

到底是不是死于梅毒?同治御医的后人和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民间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同治帝死于梅毒的种种故事。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据李镇的解释,其实李德立一开始就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还约另外一名外科御医会诊,两人一致肯定是梅毒。但李德立并没有奏明同治的生母慈禧,因为如实禀报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而知情不报隐瞒病情,也难免治罪。于是他假装糊涂,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对于李镇的解释,李德立的另一个曾孙李志绥则是另一种说法,当慈禧听到李德立的诊断结果后,强迫他宣布是天花,而且要用天花的方法医治,最终因药不对症才导致同治死亡。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卫东告诉记者,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至今仍然不能给出定论。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而且宫廷里的事情有太多忌讳,所以至今未能揭谜。作为李德立后人,李镇此说并非全无道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唐益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种种流传同治帝死于淫疮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在清朝,皇帝是不可能自由出宫的,同治帝也没有机会出去逛窑子,这些传闻都忽略了清朝的祖宗家法、典章制度,所以他没有染上梅毒的可能,更不可能死于梅毒。”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有不同看法,他告诉记者,说慈禧一开始就命太医以天花治疗淫疮,不符合事实。从《翁同日记》来看,皇帝自发疹到12月28日病危,翁氏从太医处得到的脉案与处方,确实都是患了天花的用药。12月16日和17日,翁同曾被两次召见,《日记》记载:同治“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饱满”,这些都是典型的天花症状,而非梅毒。

根据《翁同日记》,同治帝之死确实是毒热内陷,导致“走马牙疳”而死。

对于这起疑案,沈渭滨从《翁同日记》找到了更多的证据。翁同是同治帝的老师。自御医李德立、庄守和确诊同治帝得的是天花以来,翁同忠实地执行着监督御医的工作,他每天到御医处打探病情、查看脉案与处方,并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来。沈渭滨说,根据《翁同日记》所记,同治帝确实是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走马牙疳,是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

沈渭滨说,从《翁同日记》的记载来看,确实有些症状与梅毒类似,而且翁同几次探听病情,得到御医的回复都透露出若干当天脉案中未曾明言的症状。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脉案似乎有所隐瞒。同时也说明单从药方是看不出来皇帝有没有染上梅毒的。翁同是否碍于君臣名分,也有故意隐晦或者不能明说之苦?

对此,沈渭滨说:“如果说同治死于梅毒,那么除非翁同事后重新改写了日记,按天花而不是梅毒逐日造假。但事实上,验之于《翁同日记》的原稿影印件,加之翁同的秉性人品,不存在这种可能性。至今尚未有人指出《翁同日记》存在造假的记录。”

那么,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是否有已经染上性病的可能呢?

“不能完全排除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已经染上性病的可能性。因为同治帝微服私行逛窑子,并非民间传说。”沈渭滨教授说。事实上,这在《翁同日记》有所记载,两宫太后曾提及这个君臣之间极为敏感的问题。因为朝野早已议论纷纷,哄传皇帝在内监和宠臣引导下常常微服私行,寻花问柳,只是碍于君臣名分,不敢公然直说而已。

另据左步青主编的《清代皇帝传略》也曾提到,同治帝微服出行,同行的还有恭亲王奕的儿子载。记载中说,奕与同治帝因为重修圆明园问题发生争执,同治帝否认自己微服私行,问有何证据时,奕以“臣子载同行”回应,并指出了时间、地点,皇帝为之语塞。

梅花教案例5

学生朗读课文,喜欢用音调的高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上激情洋溢的朗读,往往是高亢的。然而,高调未必能够准确地表达文本的原意,低调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案例一】《和他的大黑骡子》

师:“茫茫草原,弹尽粮绝。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发出命令――”

生:(激情朗读)“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J!(音调高昂)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激情!”

生:“他读出了军令如山的气概!

生:“我觉得他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悲痛。”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沉痛有力)“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K!”(音调低沉)

师:“回读第2自然段,再来发表意见。”

生:“读了第2自然段,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好。因为虽然军令如山,但是这种决断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和大黑骡子之间感情很深!”

生:“文中‘念叨’‘抚摸’等都写出了他很爱大黑骡子。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把“吃肉”读得很响亮。所以,我觉得用第二种方式读比较好。”

课文讲的是牺牲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为战士们充饥的事,表现了他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文章多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因此,评价朗读对于理解文章、体会感情、领悟精神都有关键的作用。学生为了表现的英雄气概,提高音调且读得又响又有力度。然而走进人物的内心,可以发现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和对战友们的深情。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拨,巧妙利用延时性评价,给学生以自悟自读的空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体会此处高音调朗读的不妥。

二、情感传递,不以表演论精彩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传递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评价学生的朗读有感情,仅因其表演色彩浓厚,容易脱离朗读的本质。

【案例二】《春到梅花山》

师:“梅花是早春开放的,你知道什么是早春?”

生:“天气还十分寒冷。寒气还没有退尽。”

师:“谁来读这句话?把梅花的‘多’给读出来。”

生:(鼓起勇气读)“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都开放了!”(重读“满山”)

师:“这梅花还不够多!还有谁来读?”

生:(表情夸张,“j q x”发音很紧)“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做摇手动作),满山的梅花都开放了!(做全部的动作)”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像她这样,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如果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味推崇“夸张朗读,带着动作读书”,显然有悖于朗读的目的。朗读,是由内而外的,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到外在的有声表达。刻意地追求热闹,却忽略了学生自读自悟的体验是不可取的。“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都开放了!”表达出了:梅花开得早;梅花开得多。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梅花的“多”,学生重读“满山”,就说明该生已经抓住了关键词,体会到了梅花开得多而旺。如若鼓励做动作读,就有齐宣王爱听集体吹竽的感觉。

三、文本理解,不以预设定标准

朗读评价中,教师和学生是评价朗读的主体。朗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再创造过程,理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全以自己的理解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倾听不同的声音,会有丰厚的收获。

【案例三】《九色鹿》

师:“怎样把这种气愤读出来?”

生:“语调激昂,表达气愤。”

生:“老师,我觉得九色鹿此时的心情不仅仅是气愤。如果都读成气愤是不对的。”

师:“除了气愤,你还读出了九色鹿的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九色鹿还很失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救过的人居然这样对待它!”

生:“‘谁知’‘竟然’都可以读出这样的失望。”

师:“带着失望的情绪再读这句话。”

生:“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K他竟然见利忘义K!”(语调稍低,压着内心的愤怒)

生:“不仅仅是对调达感到失望,他对国王也很失望。因为国王是一国之君,居然也来残害与他无冤无仇的九色鹿。”

梅花教案例6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看来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1 预设与生成的意蕴。什么是课堂的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各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实时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梅花教案例7

黄梅因十大文化而获得“戏曲之乡”、“佛教之乡”、“挑花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神话故事之乡”等多个头衔。2006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梅县的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双双名列其中。

大家知道,这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全国有2000多个县份,平均一个县0.4项都不到,黄梅却独占其二。而列上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多得不可胜数了。黄梅文化外延广、内涵深,名家感叹黄梅文化颇似华夏文化的缩影。一个县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精品也就了不得了,而黄梅竟达十个之多,这就是最特别处。

在黄梅十大文化中,黄梅戏曲、佛教禅宗和黄梅挑花工艺,尤其珍贵,被称为三宝。

先说第一宝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多么甜润多么婉转的旋律啊。黄梅县因境内多生黄梅树而得县名,黄梅戏因起源于黄梅县而得戏名。黄梅戏当初就像一个黄毛丫头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才出落得亭亭玉立,人见人爱。它萌发于明末,初时还没有大号,乳名就叫采茶戏、黄梅调、黄梅腔等,是境内青年男女上山采茶、砍柴时因情而生的互答对唱。其曲调柔和,婉转清新,因易于传唱,很快便从北部山区传到南部长江冲积平原上,再后来随着逃水荒的艺人流落到周边数省的成百个县市,最终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发展壮大。全国解放后,黄梅县大力推陈出新黄梅戏,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58年,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在武昌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折子戏《过界岭》,看得饶有兴致,肯定剧中人物张二女和於老四有反封建礼教精神,给全剧以高度赞扬,并形象地惋惜说,黄梅戏是被大水淌到安徽去的。现在黄梅戏已与京、越、豫、评并称华夏五大剧种,旋律在神州城乡到处回荡。一个剧种在全国被广泛传唱,并且长盛不衰,这是黄梅人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

黄梅第二宝乃黄梅佛教。“天下名山僧多占”,黄梅佛教之有名,首先得力于黄梅到处是名山,而今禅宗四祖、五祖道场地之双峰山和凤凰山便跻身九州名山之林。前者是燕窝风水地,后者是凤凰风水地,这都是为历朝历代建筑风水大师所肯定的。当年,菩提达摩祖师由印度来中国传教,自为初祖,后传至六祖,而四祖、五祖两个大菩萨便选择黄梅的两座名山作为卓锡之地。

佛教在印度清规戒律多如牛毛,不易传播,而东移中国后,高僧大德们对其进行了大量改革,将其衍生成许多支脉流派,其中数达摩祖师亲传下来的禅宗香火最旺。禅宗传至四祖和五祖时再行重大改革,特别是出生于黄梅的五祖弘忍大菩萨更是将其繁锁的律条简化成“见性成佛”,即不问过去,只强调从今日开始行善“立地成佛”即可。他创立东山法门,提倡农禅并举,自食其力,使广大僧人摆脱了仅靠化缘而生的依附与约束,并把一切生产生活之劳作都作禅来修行,这就使禅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响应者众。四祖、五祖在宋代鼎盛时各有庙宇千余间,僧众达两三千人。此后四、五两祖,香火日盛,四海来朝,闻名天下,黄梅也就被称为“小天竺”,至今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佛教禅宗在黄梅有很多传奇传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这些宏篇巨著上都有精彩的记述。禅教在中国的信徒之多,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之深之广,是任何一教无法比拟的。黄梅东山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中国哲学史上、中国思想史上、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与繁荣走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不又是黄梅人的贡献么?

第三宝就是黄梅挑花。这个挑花就更神奇了,用一块布几支线一根针就能幻化出价值连城的手工艺术品来,黄梅人管它叫一针一线的艺术。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它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黄梅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田林,乃至神话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一方小小挑花,可有艺术价值哩。1938年,黄梅挑花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又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路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誉它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而今的黄梅挑花产品,整体设计更加精巧,图案色泽更加亮丽,外观修饰更加考究,既蕴含古朴神韵,又洋溢时代风采,已成为人们装潢居室、馈赠亲友、增值收藏的高档艺术品了。

小小一个县何以打造出这么多的文化瑰宝?这也是有根由的:独特的地缘和富庶的经济,为黄梅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众积极参与和极富首创精神,是黄梅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政府支持、社团推动,为黄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专家学者的集成润色,是作品质量不断提升、乡土文化不断延续的关键;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是黄梅文化长盛不衰的保障;黄梅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向来是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外来文化人介入、推波助澜,等等。

近些年来,黄梅县内引外联,激活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胜势,为推进跨越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梅花教案例8

在剑川白族木雕典型性装饰图案中,植物题材所占比例较大,有牡丹、莲花、梅花以及剑川白族特有的植物纹样香草纹。牡丹、莲花、梅花等纹样不做为单独装饰图案使用,多数与香草纹样组合使用,形成剑川白族特有的典型性装饰图案:变形牡丹香草纹、变形莲花香草纹和变形梅花香草纹。大都追求高雅、吉祥,寓观念、理想于图案之中。

变形牡丹香草纹,不仅花瓣丰硕,花朵密而成片,而且香草纹样蔓延繁盛,象征富贵吉祥,在植物类典型性装饰图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别于剑川白族地区特有的变形牡丹香草纹,中原地区将牡丹与月季花(长春花)组合,寓意富贵长春、富贵绵延;牡丹与海棠花组合,寓意满堂富贵、富贵吉祥;牡丹与水仙组合,寓意神佑富贵、吉祥幸福;牡丹与水仙、荷花、、梅花等组合在一起,寓意四季富贵,一年四季富贵吉祥。

变形莲花香草纹,莲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在建筑装饰中被广泛使用。莲花图案最早出现在春秋时的立鹤方壶上,在壶颈部有两层莲荷瓣装饰,在战国时期的彩陶表面也见到莲荷纹样。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追溯到很远,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已作为装饰题材了。

变形梅花香草纹,一者因为梅花抵御严寒而盛开,象征逆境中求生存的坚韧性格;二者因为梅花与松、竹被合称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人品之高洁,文人墨客、清雅居士常以此装饰宅邸,以示清高、脱俗。同样是建筑装饰中常用的题材。

植物类典型性装饰图案常用于建筑中的雀替、挂落、地枋和图枋中,常用浅浮雕或圆雕等雕刻技法。

二、动物类典型性装饰图案

在白族木雕典型性图案中,用动物做装饰主题的也较多。如香草龙纹、香草凤纹、香草蝙蝠纹都是比较常见的。大理民居木雕中的灵物造型,寄托了人们的多重思想和复杂心理。人们把自然界的各种优良品行加之于这些灵性化的臆造物上,赋予他们多重的意义,寓示权力、富贵、吉祥等,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是其对自然的支配欲望和控制要求的显示。

香草龙纹,多用于寺庙中佛龛中帽头、挂落、挂枋和插头等,佛龛帽头中多以二龙戏珠等形象出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上很早就有龙的图腾,龙乃“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蚕,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万灵之长象征威严的权力。

香草凤纹,与香草龙纹一样,多用于寺庙中佛龛中帽头、挂落、挂枋和插头等,佛龛帽头中多以双风朝阳的形象出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通常都称作风。凤凰是美丽、幸福的象征。凤凰的形象常用于帝后的用具及衣物的装饰,所以也是帝后的象征。凤与龙在一起,表示男女和谐美满,是婚姻和婚庆的象征。龙和风都象征着吉祥,自古就有龙飞凤舞、龙凤吉祥的说法。

香草蝙蝠纹多用于隔扇门中裙板的装饰,蝙蝠纹常与寿字组合,象征福寿连绵。蝙蝠,獐头鼠目,其貌丑陋,令人生畏。其实,蝙蝠是人类的益鸟,我国人民自古视蝙蝠为吉祥的象征,取其谐音“福”,在剑川白族建筑、家具、陈设品中,蝙蝠图案随处可见。

三、文字类典型性装饰图案

在白族木雕典型性装饰图案中,文字装饰一般与动物纹样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建筑木雕、砖石雕中多以文字为装饰内容。比较常见的有“e”

(万)字、福字和寿字。

“e”字不是文字,是梵文。源于佛教如来佛胸前的符号,表示吉祥幸福之意。唐慧苑《华严经义》中记载:“e本非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e”有吉祥意又得万字音,当之无隗成为装饰的重要内容。除使用单个“e”字,还将许多万字上下左右相连,直至边框也不结束,寓意为万字不到头。

寿字象征长寿,福字象征幸福,都有吉祥意味。福、寿两字常分别与蝙蝠纹、变形蝙蝠纹、香草蝙蝠纹组合。

四、博古类典型性装饰图案

“暗八仙”指:玉笛、葫芦、莲花、阴阳板、团扇、宝剑、渔鼓和花篮,常用于建筑中的图板图案装饰以及隔扇门中裙板和夹堂板的图案装饰;除此之外,花鸟四季挂屏中的装饰图案多由“暗八仙”与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相组合,雕刻技法常用深浮雕和镂空雕刻穿插结合。

梅花教案例9

一、挖掘蕴藏于地方资源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应单单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纯粹设计一个活动,更应着眼于揭示或暗示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丰富活动内涵,挖掘活动本身内含的文化和精神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进行文化探源。黄梅挑花,历史悠久,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探源黄梅挑花》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挑花老艺人等方式了解黄梅挑花的起源和历史,感受黄梅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

2.进行文化品味。黄梅挑花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它表现手法简练,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吉祥富贵的婚嫁,有娱乐、戏曲、故事等。黄梅挑花作品品种多样,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在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挑花公司,欣赏挑花作品,感受挑花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意识到要将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二、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

应从地方课程资源入手,通过揭示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活动方式为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如,开展《家乡的黄梅挑花》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后,抛出主题,启发学生“你想研究黄梅挑花的什么”,让学生从这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帮助指导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活动。比如,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的起源”,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的区别”,有的小组想研究“挑花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这种从不同侧面切入主题开展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认识事物、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之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形式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进入总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以口头材料、实物、图画、照片资料、简单的书面材料等形式呈现,进行成果交流,进而因势利导,举行挑花作品图片展览、墙报手抄报制作等。

2.以“工艺制作”为主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此类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学年分成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适应期(定在四年级),上学期活动主要目标为认识并学习基本针法,下学期为熟练掌握基本针法。学年结束,学生能完成制作小型挑花作品。

梅花教案例10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答案:C(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 “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 “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 “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