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3 10:05:17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1

(1) 陪客松:作者把它比作“一个绿色的巨人”,让人感受到它的高大挺拔,生命力旺盛。

(2) 送客松:从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中,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姿态。

(3)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文中第2自然段对三大名松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此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相互交流、补充,感悟黄山松的奇特之处。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称它们为“黄山奇松”的原因。

5. 作者在介绍迎客松时,分别介绍了它的姿态、名字由来和地位;介绍陪客松时,只介绍了它的名字由来;介绍送客松时,写了它的姿态和名字由来。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默读第2自然段,你有没有发现作者描写的特色呢?

(1) 介绍三棵名松时,描写有详有略。如果面面俱到,内容就显得没有变化,过于繁琐。

(2) 作者在描写三棵名松时,都展开了一定的想象。先介绍看到的松的姿态,再写自己的想象。既然都是想象,那么,三棵名松中作者想象的部分,能调换位置吗?体会作者是扣住松的不同姿态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来描写的。

6. 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抓住三大名松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们的动人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高明写法。

【设计意图】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作者介绍三大名松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但作者是如何写的,又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学生可能不会关注到。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厘清从写什么、怎么写,到为什么这么写,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来描写,从而体会、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 观千松,赞叹黄山松之“奇”

1. 欣赏完了三大名松,作者还观赏到了黄山其他松,请你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又有什么特点?

(1) 用排比句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第一句是直接描写,第二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第三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 一个省略号,让读者感受到黄山松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

2. 如果把这段变换一下形式,读起来什么感觉?(PPT出示: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3. 小结:整齐的句式,独特的结构,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一个接一个分镜头,让我们感受到松奇、语言美。

【设计意图】通过PPT把课文中的文字呈现为诗的形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样的句式简洁、整齐,读上去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更体现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4. 这一段和第2自然段相比,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抓住黄山松中典型的三大名松“奇”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第3自然段则略写了其他松的姿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读写结合,总结全文

1. 黄山无石不松,松树千姿百态。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配乐出示黄山松图片)

2. 这么多的松树,你喜欢哪一棵呢?请选择其中一棵松来介绍一下,我们要比一比,谁更能抓住黄山松的典型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它的神奇。

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名交流,相机评价,学生修改。

4. 黄山松千姿百态,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其中的三棵松进行详细介绍呢?(选择典型)

5. 总结: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很多写景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揣摩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的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选择自己搜集的一棵黄山松的资料,抓住它的典型特点,发挥合理想象来写一写。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黄山其他松树,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片段一】解读“千斤笔”,感悟“万钟情”

师: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信中写到,“我有病,写字困难”,可见这封信是他老人家在病中写成的。

生:他病得很重,手在颤抖,笔不听使唤。

生:既然这么困难,这信就可以不写了。

生:那不行,这是告诉孩子们,他只能写一封回信的原因。

生:这还告诉孩子们,来信他都读了。

师:说得有道理,这还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尊重。

生:我觉得“千斤重”,就是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千斤爱”。

生:我认为“千斤重”,是讲巴金爷爷写信的艰难。

师:《巴金自传》的《病中》一文里有这样的话:“起初,圆珠笔或自来水笔,真像有千斤的重量,写一个字也很吃力,每天只能写上百字光景。”想一想,巴金爷爷写这封信该花多少时间,经受多少煎熬呀!

生:那为什么不请人呢?

师:这个问题,曾有一位老友向他建议过,但巴金爷爷说:“我是一个病人,我也无法使他了解我的心情,我只好照我的想法做下去。”巴金爷爷的想法是什么?请把信中相关的话找出来,把关键词语画出来,并以写信者的角色诵读,体会巴金爷爷的内心。(生自画自诵)

师:同学们画得准确,诵出了老人的真情,让我们共同诵读 “无论如何”这段话。(师生齐诵)

【评析】“以信为鉴”,紧扣“情”字,解读“千斤重”。其一,边读、边思、边议,触摸老人的情感脉搏,体会老人抱病写信的艰难历程;其二,精细阅读文句,于细微处引领学生钻研探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揣摩文字背后的深层含意;其三,角色涵泳,置学生于老人的特殊心境,循文溯源,走进老人的心灵深处,体验“无论如何”这一执意亲笔书写的真诚,感悟“见信如面”的万钟情怀。

【片段二】品味“无限爱”,聆听“心底声”

师:“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这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讲的真心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你们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2

场景一:众里寻她不见影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题突出地播放了黄山的各种松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黄山的奇松让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着教师说:“黄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让我们来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吧。”

生1:我感觉黄山的玉屏楼最美,因为坐在那儿就可以观看黄山的奇松……

师:(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他的话)噢,玉屏楼是观松的好地方,老师想让你说一说黄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学再说一下?

生2: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温泉,因为从山里流出来的水含有那么多矿物质,并且是温暖的。

师:(表情不悦)那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黄山的奇特之处的呀?

生3: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黄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层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奇特。

师:(非常生气)请大家看清楚了,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

生:(一齐高声回答):黄山奇松。

师:对,黄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黄山的奇松。下面,就请你们阅读课文,说一说黄山的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课堂中,为什么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却是“众里寻她不见影”,是学生启而不发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事先去阅读课文,没有让学生去体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奇与美。那么,学生留存在脑海中的黄山印象也只能来自于多媒体。所以,他们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学生说的玉屏楼、温泉、云海不正是黄山的代表景点吗?该教师组织教学时没有遵从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天性,他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遵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场景二:含糊其辞不见意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呢?

生1:因为草原很美。

师:对,草原的确非常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2:因为草原很大。

师:草原除了美和大让人留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都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怕,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3:我喜欢绿绿的草原,所以不愿离去。

师:还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呀?

生4:我感觉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录像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1 导入:孩子们,你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水?你最喜欢它什么地方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自由发言。

今天,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祖国的黄山吗?那里有什么迷人的风景呢?

a、板书“奇”,并且用“奇”组词。

b、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来看,黄山的松有什么特点呢?

播放黄山松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生动地表现黄山松的奇特的呢,下面就到作者的文字中去游历一番吧!齐读课题。

1.2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

2.1 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 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 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枝干遵劲 枝干蟠曲

2.2 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学生交流朗读的技巧,并请几位同学赛读、美读。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 情有独钟 黄山绝胜处 遒劲

2.3 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3.导读第一自然段。

3.1 指名朗读。

3.2 交流: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什么?拿起笔,在书上写写划划。

3.3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3.4 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3.5 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请学生说说读完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

4.指导书写生字。

4.1 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4.2 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左右要紧凑。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点要写在合适的位置。

4.3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像其学习。

5.作业:

5.1 完成课后练习。

5.2 比一比,再组词。

誉( )陪( )府( )盆( )

言( )部( )俯( )贫( )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组课文,我们会发现:三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如,“三大名松”的描写,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再如,《黄果树瀑布》中对瀑布声音的描写,“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莫高窟》中对“飞天”的描写,“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等等。正因为作者丰富、合理的联想,所以读者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先写实后写想”,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实施教学。

二、课时安排

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这三篇课文共需8课时。现在我们用3课时学好教材,用2课时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江山如此多娇》,用1课时汇报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用6课时的时间就能学好一组课文并读好一本拓展书,省时高效。

第一课时预习过关课:写好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下发已设计的预习卡,包括:“我能读准”(要写、要认的生字词)、“我的字最漂亮”(限于本单元自认为难写的生字)、“我能读正确”三个栏目。课堂上,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采用同桌互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班内交流的办法,过字词关和朗读关。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抓住“先写实后写想”的关键语句,体会黄山松的神奇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领悟“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并仿照“先写实后写想”的方法,口头描述黄山的其他松,做到理解与运用的融合、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第三课时主题略品课:《莫高窟》,依法自学

先理清文章线索: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然后重点抓住“飞天”一段的描写,让学生找到“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并尝试运用此法补写“飞天”的其他姿态,深刻体会“飞天”的精美。再尝试着运用此法改写一种形态的彩塑,做到读写结合。最后,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积累语言。

第四、五课时 自由阅读课:《江山如此多娇》,反三归一

在拓展阅读时,也要紧紧扣住“先写实后写想”这一训练重点。一是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二是积累“先写实后写想”的优美句子。读文章,找句子,谈感受,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第六课时闯关汇报课:《江山如此多娇》。巩固强化

抓住文章的内容、四字词语、“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习作练笔等,采用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收到美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良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具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一、谈话导入

预习课上,大家认读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谁来谈谈,黄山松和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一说。

二、精读《黄果树瀑布》,以例悟法

1.走进黄果树瀑布,感受它的“壮美”!请你找到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

2.班内交流。

(1)让学生畅谈自己找到的句子,当谈到第3自然段时,出示并品析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课本中的原句好在哪里?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从岩壁上流下来。水声“哗哗”的。

引导学生抓住“泻”字,想到“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瀑布的声势浩大,体会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抓住“宽幅白练”,体会瀑布的宽度、高度,使学生认识到瀑布形态的宽和美;抓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体会声响的巨大,从而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2)感情朗读。出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和句子,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读,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3)填空背诵。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 ),上面( ),好像( )。那“哗哗”的水声( )。

(4)小结。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像这样“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文中还有一些,找一处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略读《黄山奇松》,依法自学

同学们,请读读《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哪些句子是作者想到的。

1.学生自读自画。

2.交流画出的句子。

(1)从写实部分“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补充:迎客松资料,板书:顽强不屈)

(2)从写想部分“有的像好客的主人,有的像绿色的巨人,有的好像在和游客告别”,我们又体会到黄山松的什么特点?(板书:千姿百态)

3.学习运用。

(1)齐读最后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更加秀美”,你能不能也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来描述一下孔雀松?(出示孔雀松图片,学生尝试习作)

(2)出示一些不知名的黄山松,让学生命名并运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练习习作。

(3)小结。正因为黄山松千姿百态、顽强不屈,所以被称为“奇松”。黄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难怪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5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96-1

一、借助网络,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

网络如同海洋,学生们则如同未经时世的鱼儿,鱼儿们融入大海,在无助的状况下自然会迷失方向。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空和必要的帮助。如:提供能动的搜索,筛选相关的信息,下挂有价值的资料,建立科学的操作平台。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利用网络,提升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与课文有关的黄山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连接,如“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迎客松”、“送客松”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2.结合资料初读,提出探究问题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3.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4.精读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如学生在汇报“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把有关课文内容读出来,接着通过观察网络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影片,引导学生说出迎客松“奇”在哪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然后,通过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学生很容易地读懂了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此时,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把自己对迎客松的理解、感悟感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5.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们在《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设置了“创造天地”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通过网络教材《黄山奇松》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如此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三、依托网络,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性

案例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1.走近文本,走进科马洛夫

A.上网查找1969年这个背景下,当时苏联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了解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的背景,从整体上感悟民族英雄的壮举,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科马洛夫的敬佩之情。

B.查找关于科马洛夫的个人资料,让科马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A.透过这悲壮的一幕,我们中国孩子感受到了什么?从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B.科马洛夫的故事又使你想到了哪些类似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了这一类故事,你的心灵是否为之一震?它们对你的成长有怎样的作用?

3.展示作品,显示才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6

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而且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达到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一、海纳百川,生动实现特色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它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黄山之后曾经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松“奇”在何处,我播放了一段赵忠祥解说的视频资料,随着舒缓动人的音乐,游人拾级而上,各种姿态的松树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奇”,欣赏到了“美”,学生就变得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北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不知道雾凇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形成的。在教学《雾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我从网上搜集了许多雾凇的精美图片,精心制作成幻灯片,配上《雪绒花》的舒缓音乐,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当学生由抽象的了解获得具体生动的感知后,我的教学就变得简单可行了。

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多重功效,把丰富的教学资源浓缩于方寸之间,色彩艳丽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享受,特定意境的创设,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二、润物无声,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着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直观、生动和便捷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这样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而且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如教《草原》,学生没有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对于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风光的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送进了课堂,送到学生的眼前,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看上去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互拥抱,这样就产生了“流入云际”之意境。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詹天佑》一文中,学生对 “人”字形线路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可应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先演示青龙桥陡峭的坡势,然后演示“人”字形线路,接着演示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在上坡下坡时一推一拉的行驶过程,并在难理解的地方有箭头闪烁。这样直观的演示方法,减少了学生在理解中的难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原有的机械肤浅认识转入深刻全面的理解,加深了认知形象。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降低“坡度”,使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地发展。

三、源头活水,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的领悟,如同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博学知书,精深学问。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所教内容的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到公开课、比武课就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精心地制作,反复地修改,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真正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时间用得很少,总觉得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在课堂增姿添彩。在一些相当数量的教研课上,教师充当了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学生读文感悟全得抬头看课件,书被扔到了一边。他们错误地认为,不使用电教手段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而忘了这是在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初级阶段所提出的导向性口号。现在,当我们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时,我们有必要好好地反思以前提出的一些模式化的做法。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都有它自身的优势,当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千万不要一棍子将其他手段打死。相反的,我们要取长补短,汲取其他教学手段的成功经验,弥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缺陷。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教学思想的先进。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让我们恰如其分,合理增效地在课堂上运用好信息技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7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教师要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支玉恒老师在教学《草原》时,是这样引领学生解题的。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象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象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象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象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用到了课文上的一些词语。

生:我想象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象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充分想象,不但展现出来自于学生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而且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插图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借助想象演绎画面情节,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再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请看一位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片段:

师:那个楚国人有什么表现呢?请看插图。

生:满脸通红。

生:满头大汗。

生:目瞪口呆。

师: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师:能把“张口结舌”说具体些吗?

生:他嘴巴张得大大的,舌头像打了结似的。

生:张着大嘴巴,舌头动弹不了。因为他不知道,也想不出回什么话才好。

师: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又怎么做?

生:他会想“我咋这样蠢?我先说盾坚固得很,在锐利的矛都‘戳不穿’;又说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戳得穿’,这不是自己伸手抽自己的嘴巴子吗?”

生:“哎,我这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生:“真是的,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生:“我实在是无地自容,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吧!”

师:至此,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

生:以后说话可别自相矛盾,自讨苦吃。

生:吃一堑,长一智。今后可要实事求是,别说大话。

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人物的外表到内心,从动作到语言,对插图作了补充,进行了再造想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利用标点想象

有些标点符号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让学生思考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黄山奇松》一文: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此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再加以补充叙说。

师:“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指名回答后齐读):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省略号)

师: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生1:黄山松像独占鳌头的仙鹤。

生2:黄山松像孔雀翘首展翼。

生3:黄山松状如蒲团。

生4:黄山松酷似一只黑虎卧于坡下。

生5:黄山松如苍龙凌波。

生6:黄山松宛若凤凰引颈,又恰似凤凰开屏。

学生的思绪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激活了思维,充分开发了学习潜能。

四、利用“留白”想象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跳跃处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运用文本,并拓展积累学生的语言。如《荷花》一课中“这满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教师顺势问道:“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呢?”学生通过看图,调动已有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那朵已经开放的荷花,真像一位穿着白纱裙的小公主,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两朵对开的荷花,多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啊!”“你看,那朵荷花弯着腰,多像一个低头梳头发的小姑娘啊!”……学生驰骋想象,更能感受到荷花的美,这不经意的“补白”,远远超出文字本身所蕴涵的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8

一、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双灵动的、渴求知识的眸子,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在课堂上渡过的分分秒秒是快乐、沉闷,抑或是痛苦、麻木,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澎湃的课堂。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情感”是其基本因素,一个做事沉闷,表情呆板,对生活得过且过没有激情,对美的事物没有欣赏情怀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所以,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是需要教师来传递的,教师上课时必须摈弃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情感,融合所授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汲取知识,提高听课效率。比如,人教版《黄山奇松》这一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其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偏爱有加、情有独钟,黄山奇松的美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的文笔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么,怎样教好这篇美文呢?如何把我所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展现一个美的世界呢?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黄山奇松的图,阅读了有关黄山奇松的书籍……课堂上,我娓娓动听的话音,一幅幅多姿多彩、楚楚动人的黄山奇松图以及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把学生带进黄山奇松的欣赏之旅。一节课结束,余音袅袅,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情感的余波中……像这样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每一段“激情燃烧岁月”,学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二)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发兴趣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语文教师这样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巧设导语、妙用课件或音视频直观演示,或故弄玄虚巧设悬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从根本上扭转“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理念。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带着这种“情”点拨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佳境。如《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我播放了黄果树瀑布中“银雨洒金街”壮观的奇景录像,学生从荧屏上看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一种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二、高效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

当今新课改极力改变的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节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生怕遗留下讲不到的地方。学生被动地听,勤快地记笔记,忘乎所以地死记硬背,阅读量有限,阅读视野不开阔,课余大量抄答案去应付练习题、检测题、达标过关题,真所谓“中国的教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我们现在国家省级公众资源教育平台的“一课一名师,一课一优课”的晒课活动,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晒设计理念,晒说课稿,晒精品教案,晒精美实用课件,晒微课,晒课堂实录,晒导学案及随堂巩固练习,晒课后反思,晒课外延伸练习等等,出名师,出精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授课模式,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一)让学生深入课文,充当角色,体验情感,实现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起来妙趣横生,很多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贴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诗朗诵等,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好方法。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尽量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做学生的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学生自然愿意与教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三、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语文

俗话说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都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科教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深深感受到:原来学习好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语文离不开日常普通生活,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电视节目、电视剧、报纸杂志、网络、手机qq、微信平台、口头交谈等无不渗透着语言,都可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只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就一定会打造一节节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9

课例:六年级《船长》一课,当教学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一节时,低沉缓慢的音乐渐渐响起。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同学们,当那些已经脱险的乘客站在‘玛丽’号的甲板上,看着徐徐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拿出你的笔写下来。”于是,学生在音乐中用文字表达了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与感激。课堂氛围很好。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比较容易寻找练笔的切入口,因此在平时的随文练笔中,这种方法运用得较多。但我把这种练笔称为第一境界,因为这种练笔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思想情感,始终纠缠于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比比皆是。从三年级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设计“你想对兄弟俩说些什么”到六年级教学《詹天佑》时设计“看着詹天佑的铜像你有什么感想”,此类“感想式”练笔表达的是从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易流于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缺少提升。另外,这类练笔在不同年级和课文中都可以采用,很难体现出各学段练笔训练目标和文本特点。

二、第二境界――得言

课例:四年级《第一朵杏花》一课,当教学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排比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被老师作为写作迁移的好素材,于是随文练笔就应运而生了。如:“请同学仿照这种句式,写写别的季节: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 了 ,吹 了 ,吹了 。”学生模仿文中的例句,很容易就用这种句式写出了其他季节的特点。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在学完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海底的各种动物之后,老师要求同学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随着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语文”这一理念的深入,一时间,对词句、段篇的摹写型练笔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种随文练笔使教者能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有效地进行表达技巧的迁移。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迁移类的随文练笔。但我把这类练笔理解为第二境界,因为教者关注了语言的表达特点,却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上述随文练笔,很好地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并进行了迁移运用,可学生并没有通过练笔对文本情感有所升华,也遗忘了对文本的整体回归,为写而写,未能达到言意共生。另外,这一种练笔有时会犹如“第三者插足”,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突然冒出一个与文本基调并不一致的练笔训练,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但师命难违,于是只能为写而写,机械模仿。等到写完开始交流评价时,又硬生生被老师拉回文本情境。

三、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课例:五年级《黄山奇松》。当教学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一重点段落时,教者首先通过朗读、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随后,关注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三棵松树的,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发现都是先描写奇松的外形或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黄山奇松的“奇”。此时,教者通过多媒体出示黄山上其他各有特点的松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选择一种松树,模仿课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进行仿写。

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教学,学习完描写海底动物的说明方法后,老师让学生观看海洋中其他动物的活动视频,要求学生用刚才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种海底动物。

刚才两个课例,所设计的随文练笔都是在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与课文紧密联系的内容。

课例一的练笔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黄山奇松的“奇”,又习得了外形加联想的状物写作方法。课例二在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后,设计随文练笔,在简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生机勃勃。这是我所理解的随文练笔的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所谓“言意兼得”。“意”是指课文,文本传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言”是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言意兼得”是指从理解运用文本的语言入手,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随文练笔中做到言意兼得,既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还需要教师设计好言和意有机统一的练笔切入口。既关注练笔的语言形式,又关注练笔的内容,通过练笔使学生既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形式,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升。

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运用第三境界的随文练笔。有些课文思想内涵比较深刻,但语言表达特点不是很鲜明。我们不妨可以使用第一境界的随文练笔。不过,这需要教师有效创设情境,使孩子入情入境,真情流露,真正做到“用我笔言我心”,避免出现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口号式的练笔。对于那些语言风格很有特点的课文段落,第二境界的随文练笔也不失为一种习得语言的好方法。

例如,学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关注总分的写法后,让学生模仿这种 “总分”的方法写一处景物,也能有效训练写法的迁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写的内容能指向课文的重点内容,那就是第三境界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例10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或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人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小学阶段,因学生处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而阅读也是学生认知新事物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将对如何激发小学语文教学兴趣进行分析研究。

一、对文章导入进行合理设计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制作一些和课文题目存在密切联系的精美课件的手段,方便所有学生都能观看到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从而深入理解文章里面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快速融入文章中,对课本内容与自己的思想进行加工。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黄山奇松》的时候,作者开篇就表示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其中的奇松、怪石、云海c温泉是天下闻名的四绝,从作者语句中能够知道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然而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图片将黄山奇松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视觉享受,迅速融入课文阅读里面,同时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将呈现黄山奇松的各种特征,逐渐形成一幅非常美妙的画卷,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二、采取有效提问方式

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应该和文章具有紧密的联系,又应该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相贴近,并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对于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变色龙》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大家在生活里面看到过变色龙这种动物吗?”“变色龙变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就会对该文章比较感兴趣,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带有针对性以及目的性,努力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结束阅读过程后,学生就会主动回答教师课前所提的问题,既能使阅读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又可以使学生熟悉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策略

在开放式教学阅读中,教师要使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除了自身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引荐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教材。特别是对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依据课本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教学重点突出,使得学生清晰自身的学习目标,将多媒体教学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教材,开拓学生的眼界。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对一些绿色植物进行观赏,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生长习性、外形、作用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实际接触到课本讲述的事物,增加真实感,引导学生思考实物是否与课文中讲述的那样。

四、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被教师利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更能增加教育与网络科技的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设生动环境,可以用具体的案例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可,并让学生能有置身其境的微妙感觉。以《黄鹤楼送别》为例,诗人以“黄鹤”“白云”等一些景象描绘出一幅送别图,而这些景象也正是诗中所体现的重难点。由于实际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而针对此现实情况,教师应该着重利用微课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阅读性以及创造性思维有效调动起来,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阅读提供比较自由的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引导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合理引入阅读材料并且精准把握材料中的各种问题,不断鼓励学生,使其热爱阅读,从而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