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5 17:18:49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例1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

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

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

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

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

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

(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

(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

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

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桃花源记教案例2

非文学学科的介入是还原文学生态以及文化阐释、大文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维对文学研究思维的调整、重组,其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都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阐释》一书就广泛地涉及到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统计学、阐释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极大地还原了文学生态,有效地利用了中国古代文学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如在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中,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既符合中国文化的衍变发展规律,也使读者洞开解读该文学作品的另一扇窗。着者绕过众所周知的文学性,而直指“桃花源”背后潜藏着的“大同梦”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返回历史发生场所,直面历史本真。得出了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含新见的结论,表现出着者独特的学术眼光。这种规律性的判断不仅需要沉潜于芜杂材料中的韧劲,更离不开宏大的文化视野。也只有跳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此山”,才可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使各种看似复杂、盘根错节的现象丝缕渐明。此外,着者还用地理学的知识讨论了“桃花源”的原型;用民俗学的知识得出了避乱异地、聚族而居的“世外桃源”在某一历史时期存在的“历史真实”的结论;用政治学的知识解释了武陵太守在得知桃花源后的极速反映。

《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乌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和《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等章节从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出发,勾勒出文人背后的政治风云、复杂党争等历史背景,为深刻理解文学现象(如“鸟台诗案”)、文学作品提供了思路。如在《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量移制度的考察,为我们理解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谪诗文中的拘囚意识、被弃心理甚至痛苦与激愤都有很大的帮助。再如通过不同的量移结果来解读、阐释元稹的通州诗与江陵诗的风格、情感的差异,为我们了解作家的风格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鸟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一章中结合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和赵宋一代之政治来解读乌台诗案,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狱这一特殊的文学、政治现象确立了新的范式,指出历代注家对涉案诗文的慎重态度,由此也可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暗示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纯文学研究的局限和对政治重视的必然。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一章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更是雄辩地证明了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文指出南宋政权在南宋初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而提出“乐禁”,这一政治制度对南宋词风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将苏辛词的变革联系起来分析、佐证。这种研究方法是当前词学研究所未曾涉及的。

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得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具有了可操作性。但是由于非文学学科的介入,使得文学本体研究色彩淡褪,甚至丧失、转变为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地理研究等非文学学科的研究,这也就是研究泛化的问题。着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研究的深度挖掘,通过“深化”有效地避免了这种“泛化”,从而不仅保证了文学本体研究,而且丰富了文学本体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尽管各章节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是全书在整体上却有着方法论的意义和启示。

二、学术思想的衍变与传承

桃花源记教案例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3901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堪称文言经典,因此也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此文短短三百余字,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世外桃源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那么,如何让刚接触文言不久的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呢?我探索到了一套以“小口”入,探大境界的教学方法。这里“小”自然是指文言词义,“大”即文章主旨。

一、词义辨析思深义

众所周知,目前对于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教师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既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能增加学生对于文言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趣味性,可谓一举三得。在《桃花源记》中,对于“见渔人,乃大惊”的“乃”字的释义一直存在争议。我充分利用这个分歧点设计了以下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先阅读,再析句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后,准确判断出此句是省略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陆续分析出其省略的成分为主语。于是,我要求他们以白话文的句式结构为其添加主语。学生很快就给了我答案:(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悟句义,思原因

参照以往的教学案例,对于村中人“惊”的原因有多种分析:1.突见生人感到“惊”。2.六百余年来才看到个外人感到“惊”。3.担心生人泄露这里,打破他们平静幸福美满的生活感到“惊”……至此,我就顺利地向学生抛出问题:以你的理解,这里的“乃”字该作“于是”讲还是“竟然”讲呢?随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让他们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学习。

(三)小组论,析词义

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俨然分为两派。一派将“乃”译为“竟然”,他们的理由是:桃源中人与世隔绝六百余年,期间从未与外人接触,且在下文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生活的和平、安宁、幸福。此时,渔人这个“外人”意外进入这样美好的世外桃源,是否会给他们带来灾难,破坏了他们的和平生活?因此,这些村中人怎能不惊?此时,将“乃”译为“竟然”之意更能凸显“大惊”的程度之深。将“乃”译为“于是”的那一派认为:由句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看出村中人淳朴老实,热情好客。这样淳朴的村民在一起和平共处了六百多年,心思都很单纯,没有官场上的那种钩心斗角、互相暗算,因此,他们见到渔人时有吃惊之意,但并无夸张之应。

这个环节的辨析过程也是带领学生进行文本深入的过程,是学生以小见大,深入剖析的过程。在学生观点阐述完毕后,我趁热打铁,紧跟W生思路,让他们研读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遂迷,不复得路”这短短六字体会村民的“大惊”究竟属于他们刚才讨论的哪一种情况。最后,我让学生在流畅的朗读声中再细致体味渔人和村中人的心之所想,感悟文章精髓。

桃花源记教案例4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借鉴化用了生物学中的淡水鱼分层混合放养的理论。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淡水养鱼的记载,但直到唐代才有人根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中低、中、高不同的栖息水层和食性,将他们分层混合放养,由于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不同需求,而投以饵料,从而大大提高了水域的立体空间效益,分层混合放养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生态养鱼方法。

分层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学习中,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学习不同程度的课,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的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分层教学不是分尖子班和普通班,而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实行差异化的层次式学习,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业和评价等进行分层,开展学习活动。它是在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使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习得的基础上跳一跳,都能学有所得。

二、层次式学案设计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先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语文学习提出总体的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具体年级总体目标的设计,分清哪些是基础目标,哪些是提升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在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分清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笔者设计的学习目标是:A层次——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理解词的精巧结构;3.赏析文章精彩的语句;4.感悟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词风。B层次——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理解词的精巧结构;3.赏析文章精彩的语句。C层次——1.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种“阶梯式”教学目标,秉承“全体”、“提优”、“补差”的原则,让A层“吃得好”、C层同学“吃得下”、B层“吃得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应层次目标的指引下,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已的“水蜜桃”。

(二)学习内容分层

分层导学本身的目的是让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优秀的学案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我们在学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作了如下探索:

1.问题设计的分层

通常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学案习题化。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机械地编制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与课本中知识的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

问题(2):导学收获的平均化。实践中,有些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在课后几乎没有什么提升。

问题(3):学案导学“放羊化”。学案中有些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的,有些内容是要靠老师引导的。由于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该导的没引导好,该自学的没让学生学,课堂教学形同“放羊”。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的漏洞,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问题(4):学案导学轻导学。有些老师不放心,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能完成的,却把学习内容绞碎了交给学生消化,导的地位没突出,缺少了学法的指导与渗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分层导学案设计除了具备基础的知识性外,还要注重参与性,留出空白,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提问。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前,我们就先让学生预习,接着发给学生问题卡,让学生把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记录于问题卡上,然后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结合教师的备课专研,按层次设计导学案。这样学生也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当中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及了自己的学习疑问,避免了导学案设计的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附:预习问题卡:

2.课堂学习的分层

课堂学习是实施语文分层学习的主站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A层次学生要“指着走”,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他们自主感悟;对B层次学生要“领着走”;对C层次学生要“扶着走”。对这两个层次的学生要以“扶”为主,“扶”中带“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能前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时,在预习时先下发预习问题卡,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笔者分层设计了五个有层次性问题的导学案,再分发导学案给学生当做预习作业,并给五个层次性的问题标上星级标志,这五个问题依次是: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2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请解释。3、文章哪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哪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虚幻?在文中圈划出来,并做分析。4、陶渊明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请结合背景链接谈谈你的看法?5、假如你是桃源人,走出了这“世外桃源”,面对诸多记者的提问,你会如何回答?假如你是记者,你会提什么问题?请选择一个角色实景模拟。

C层次的同学做一星标记的题目;B层次的同学做一、二星标记的题目;A层次的同学一、二、三星标记的题目全做,然后学生上交导学案供教师批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调整学习重点。

(三)作业分层

学生的作业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是有不同学习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混乱”,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必须难易有别,体现分层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积极乐观地完成作业任务,以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C层次学生的作业以基础的阅读和理解为主,B层次学生的作业以阅读理解中较容易和稍难的题目为主,A层次学生的作业是自选基础题、所有的阅读理解和拓展。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所以我们可以让A自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基础作业,而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提高自主分析的能力。实例如下:

桃花源记(节选)(1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

⑶咸来问讯( )⑷无论魏晋(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选文最能体现桃源人和外人心境不同的一个词语是什么?产生这种心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穴中人语(7分)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南宋 康与之 《昨梦录》)

5.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凡衣服、饮食( ) ⑵故可同处( )

6.翻译: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2分)

桃花源记教案例5

知道:你好!我是一位未来世界的记者,在得知你的“奇遇”之后,很想为你做一个专题报道,你可以接受请求并配合我回答我的问题吗?

渔人(顾不得疑惑,只想快点诉说自己的故事):好啊,求之不得呢!

知道:请问,桃花源是个如此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为什么你停留几天就离开了呢?

渔人:其实,我也不想离开,但我的家人还在等我,我实在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需要我。虽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的家毕竟是我辛勤劳动构建起来的,那间房子也有很多回忆。虽然那里不如桃花源里民风淳朴,让我无忧无虑,但我的生活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至少我还没有被这个黑暗社会残害。

知道:哦,那么,故事中村人不是告诉过你“不足为外人道也”吗?你为什么还要把此事告诉太守,还让他派人前往呢?

渔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职返乡了。我担心他会受到迫害,正好又发现了桃源,所以就……本来我想告诉了村民关于太守的事之后,他们一定会谅解并接受太守的,可惜没有找到桃花源。太守已经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记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消失?在我离开后那几天,天气变化是不可能销毁记号的啊!

桃花源记教案例6

知道:你好!我是一位未来世界的记者,在得知你的“奇遇”之后,很想为你做一个专题报道,你可以接受请求并配合我回答我的问题吗?

渔人(顾不得疑惑,只想快点诉说自己的故事):好啊,求之不得呢!

知道:请问,桃花源是个如此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为什么你停留几天就离开了呢?

渔人:其实,我也不想离开,但我的家人还在等我,我实在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需要我。虽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的家毕竟是我辛勤劳动构建起来的,那间房子也有很多回忆。虽然那里不如桃花源里民风淳朴,让我无忧无虑,但我的生活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至少我还没有被这个黑暗社会残害。

知道:哦,那么,故事中村人不是告诉过你“不足为外人道也”吗?你为什么还要把此事告诉太守,还让他派人前往呢?

渔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职返乡了。我担心他会受到迫害,正好又发现了桃源,所以就……本来我想告诉了村民关于太守的事之后,他们一定会谅解并接受太守的,可惜没有找到桃花源。太守已经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记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消失?在我离开后那几天,天气变化是不可能销毁记号的啊!

桃花源记教案例7

有关土司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01年,作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项针对鹤峰老司城遗址、容美土司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了十余年,通过发掘和复原这片沉睡了百年的“江南紫禁城”群落,我们得以发现,相较空灵高远的文学意象“桃花源”。或许,这片在史书中有零星记载的、在现实中有厚重遗迹的古桃源遗址,承载的故事更为“丰满”和悠长。

上世纪80年代,几位热心的湖北鹤峰乡土文人费尽周折,从北京千里迢迢寻觅到了久已散佚的一本旧书――《小方壶斋舆地丛抄容美纪游》,以及雍正皇帝的御笔批件等珍贵史料档案。自此,紧锁千百年的“古桃源”之门洞开。

《容美纪游》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戏剧家顾彩。翻开《容美纪游》,我们会发现,相比于“桃花源”,容美这个“古桃源”持续时间之长,拥有地域之广、人口之众、自然环境及人文民情之丰厚,已经远远超出陶渊明的描述和想象。或者可以说,容美“古桃源”是一个放大了的“桃花源”,是一个更加充实和成熟的“桃花源”。在这个放大的“桃花源”里,有顾彩的《容美纪游》,有容美土司田舜年的戏剧艺术梦,也有孔尚任《桃花扇》的重生和永生。

让我们先来认识骁勇善战又善诗酒歌赋的容美土司田舜年,他有许多特别之处,比如,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化,送次子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同时在容美周边多处府洞设有藏书楼,并著有不少文学作品。四十岁那年,田舜年受康熙皇帝召见,开西南土司陛见的先例。

桃花巷,戏曲情

或许,最特别的还在于田舜年对戏剧艺术的酷爱,他不仅在容美建有戏厅、戏楼和教坊,办有一个声色皆佳的戏班,还特地派人去北京找孔尚任的新剧本《桃花扇》,聘请吴腔、苏腔艺人,置装扮演。这样,他有了机会结识孔尚任的挚友、戏剧家顾彩。

1704年春,清代诗人、戏剧家顾彩,受好友孔尚任的委托,怀着对古桃源地的向往,自山东曲阜经湖北枝江,来到了万山丛中的容美宣慰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鹤峰县。

《容美纪游》记载,顾彩在枝江受到孔子后裔、枝江县令孔振兹的热情接待,在这里,他给六百里外的容美土司田舜年寄书赠诗,把自己比作探访桃花源的渔郎,明确表达:去容美走走。艰难跋涉七天,顾彩一行来到宜沙。令顾彩惊讶并感动的是,田舜年竟带着戏班子,背着土酒新茶从三百里外的容美中府赶到宜沙,专门迎接他这位素未谋面的客人。

在田舜年的宜沙别墅――天成楼里,顾彩第一次看到了容美女伶表演孔尚任的《桃花扇》。“楼之下为厅焉,未有门窗,垂五色为幔,以隔内外,是日折柬招宴,奏女优”,由于《桃花扇》当时已被清廷禁演,为掩人耳目,田舜年封闭门窗,挂上可隔音的布幔,《容美纪游》里的这些文字写尽了田舜年的热忱和细心。

进入容美土司疆域后,顾彩所到之处,虽路途险恶,但振奋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荒尽至五里坪,则天开一幛,山环水绕,如十二翠屏,桑麻鸡犬,别成世界,人居疏密,竹篱茅舍,犹有避秦之遗风焉。”《容美纪游》中的这段文字,无疑令人想起《桃花源记》。而顾彩看到的容美中府及街市,则又像一幅武陵大山中的《清明上河图》,人声鼎沸、商贾云集,足见当年容美土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盛。从这个意义来说,容美古都不是“鸡犬之声相闻”的“桃花源”,而是一座繁华的城邑。

最令戏剧家顾彩惊叹的当然是“古桃源”里的戏班子――“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略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丙如自教一部乃苏腔,装饰华美,胜于父优,即在全楚亦称上驷,然秘之不使父知,恐被夺去也。” 《容美纪游》里的这段记述,为我们解开了一个谜团,四十出连台大戏《桃花扇》在容美演出时,采用的唱腔为昆曲,而昆曲的演唱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即“吴腔、苏腔”,田舜年、田丙如父子看来不仅工于诗文,还会苏吴之腔。他们远在湘鄂腹地是如何做到的?背后的热忱与勤奋,至今想来都令人啧啧称奇。

再来回顾这趟行程的初衷。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火爆上演的《桃花扇》于1699年被清廷全面禁演,孔尚任也随即被罢官,而在天高皇帝远的容美司境内却恒演不衰。消息辗转传到山东,孔尚任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好友顾彩自然也心潮难平,在多方的怂恿下,顾彩来到心仪已久而又神奇莫测的古桃源秘境,打算一探究竟。现在看来,在容美的这五个月,顾彩并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不仅写下了现实版的“桃花源记”――《容美纪游》,在戏剧艺术上,也完成了一次真正高质量的切磋。

作为孔尚任的挚友,顾彩工于民间口语,往往能为“典雅有余,当行不足”的孔尚任带来巧思和妙笔,孔尚任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非常倚重顾彩的帮助,所以在二人合作的传奇《小忽雷》中,“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孔尚任写 《桃花扇》时,“天石已出都矣”,天石即顾彩,故两位戏曲大师未能就这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实现艺术上的互补。也是在容美的日日夜夜,顾彩观演并修改了《桃花扇》,并引而申之,改出了一部《南桃花扇》,在容美的细柳城长演不衰。

桃花源记教案例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8-01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说一个好的主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课本每一册都安排了几次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活动要求和开展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像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就有分小组活动,轮流当小记者,采访同学的年龄、生日、喜欢哪门功课、喜欢什么活动,有什么特长,再试着写一句话送给他。二年级有搜集春联说春联的意思、三年级有策划新年联欢会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展。除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外,《新课标》还明确要求我们要依托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开发主题。

一、借助教材材料,生发主题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的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教材的拓展与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拓展与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里找春天,让他们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然后,孩子们用心寻找着,惊喜的说着自己的发现。最后,教师问学生: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融合学科,提炼主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总是息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数学等学科与语文相通的内容入手,提炼活动主题。

如:数学课学习《分、秒、时的认识》,语文课上《和时间赛跑》一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安排一个主题为“我是时间的小主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再如: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年级语文课上《春风吹》一文,美术课上学生画春天,音乐课上学生唱歌曲《报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以“畅想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学科融合中提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关注生活,挖掘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外物皆书卷。”可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综合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学习鲜活的语文。

桃花源记教案例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71-03

“作文难,难作文,一听作文心就烦,写起作文手发颤”,从顺口溜中反映出许多学生怕写作文的真实心理。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作文教学确实令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对于作文教学于永正认为:“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与交流,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现在有很多孩子,对人对事缺乏一定的情感,因而写作时感到很困难。作文教学如果从 “情”字入手,一定能在课堂上激感的“火花”,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与源泉。

一、走进心灵,倾诉真情

教学案例: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你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生自由写)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上你写下的最爱的五个人是谁。

生:我写的是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

师:你写下他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暖暖的。

……

师:世界上有很多值得你爱的人,你选择了五个,现在请划掉一个,你就想这是他或她突然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且永远也不再回来?

(等待片刻)

师:孩子,你把谁划去了,我发现你眼睛里饱含泪水。

生:我划去了我的表弟。

师:为什么?

(生沉默了)

师:这可是你最爱的表弟,你为什么把他划去?

生:(泣不成声)因为……因为……

师:孩子们,当你拿起笔来划掉他们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我割掉了一块肉……

生:我觉得我的心很疼……

……

师:现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还剩下四个,再划去一个。

生:我把郑老师划去了,因为爸爸妈妈毕竟是离不开的,而且我们小孩子长大也是靠爸爸妈妈的。

师:但是我分明发现你把郑老师划去的时候,你的手犹豫了一下,为什么?

生:我觉得我要失去太多爱我的人了。

……

师:现在这个世界上还剩三位你最爱的人,再划去一个。

(沉默的等待中,许多孩子默默地抹泪。)

师:我发现你在哭,你把谁划去了?

生:我把爸爸划去了,因为爸爸已经离我而去了,所以我把爸爸划掉了。

(孩子泣不成声)

……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天仿佛都要塌了。

师:(板书:天仿佛都要塌了)天仿佛都要塌了,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多好的语言, 多好的话呀!因为它是你的心声。孩子,赶快把这话记下来。我怕感觉过去了,语言就没了。

……

(教师接下来又让学生划掉第四个、第五个爱人,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写作,朗 读交流。)

点评: 这节课的争议在于,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了太多的痛苦,但谁又能说这世间只有幸福与快乐,没有痛苦与悲伤呢?而整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的情境真正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使他们主动拿起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与宣泄。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对于作文教学来讲,唤醒的是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唤醒的是学生想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要靠什么来唤醒呢?这就需要不断地激励、鼓舞,不断地为学生的习作增加动力,去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作为教师,在课堂要做的,即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当教师所说的话,所讲的事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时,学生的表达欲望也随即被激发,写作这件事,也由此变得水到渠成。

二、走进生活,融入真情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生: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点评: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师“耍了个花招”,“骗”学生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早已在做菜的实践中融入了对做事、对生活的直观认识与真实感情,所以他们能很主动并且饶有兴趣地用文字来来描绘出这种生活的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和源泉。以往的语文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究其问题的根本,正在于偏离了这一方向,语文只盯在几本教材上,只盯在语文的学科知识内容本身上面,使语文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语文技能训练,使语文这一与生活有着血肉联系的学科变成了远离生活的冷冰冰的东西。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素材才会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而这也是是融入真情实感的活的话语,是最有价值的体现本真的作文。

三、走进自然,抒发真情

教学案例:

师: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有什么变化呢?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去校园里走走,看看校园里的春天什么景物最美。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带着探秘的心情来到操场)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株桃树,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桃花。

师:谁能用句子说一说?

生:粉红的桃花开了。

师:你的桃花抓住了颜色来描述,还有谁再来说说桃花?

生:一朵朵粉红的桃花盛开了。

师:你很聪明,说出了桃花的数量。同学们仔细观察桃花,看看谁更会描述?

生:老师,桃花不是全都盛开了,有的只是小花苞,有的是花骨朵,有的是半开的,还有的全开了

生:他把桃花的花朵样子说清楚了。

师:是的,他说出了桃花开放的姿态,我认为他很会观察,大家再仔细观察桃花,看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看到了桃花的花蕊浅黄色的,像小小的触角,细细的。

生:老师,粉红的桃花颜色好美呀!

师:你能把美丽的桃花打个比方吗?

生:美丽的桃花好像小姑娘的脸,细细的花蕊好像细细的眼睫毛,桃花姑娘正对着我眨眼睛呢!

生:老师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真香啊!

师:用什么词语形容呢?

生:一阵清香,沁人心脾。

生:一阵清风吹过,桃花姑娘轻轻地跳起了舞蹈,抖动着她美丽的衣裙呢!

……

点评:案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着眼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学到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唤起学生对桃花、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

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他们会写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一节好的作文课,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体验,当他们有了自已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才能提起习作的兴趣,这样就能为学生的习作降低难度,提高水平。

结语: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学生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源。我们应改变思想,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投入情感,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这就给予了写作以源头活水,使学生作文能真正反映生活,折射人性,使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倾诉,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桃花源记教案例10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