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理疏导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2 06:03:02

心理疏导论文

心理疏导论文例1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

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

心理疏导论文例2

【关键词】心理护理育龄妇女语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信息传递最强有力的手段,它可以直接地及时地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但有时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往往会产生误导,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为了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在手术等候期间,患者可以借助优美、流畅的轻音乐,得到适当调整和放松。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有任何不适或需要,可随时向巡回护士提出。掌握交流技巧,碰到患者提出的问题无法及时正确回答,有时解释不当,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另有的护士则不善言辞,与育龄妇女交谈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为了使大家掌握交流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晨会抓紧各方面知识训练,模拟心理问题,寻找最佳语言表达方式。掌握交流技巧,取得信任。在不断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

常年以来,心理护理问题在我们指导站非常普遍而且十分突出,应引起医务人员、育龄妇女、家属、亲友和社会的足够关注。正确对待和认真解决心理问题,并尝试从各自的角度,调动育龄妇女的积极心理因素,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营造和谐的诊疗心理环境,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共享健康快乐的美好人生贡献爱心和力量。育龄妇女到我们指导站,我们护理人员应当做到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育龄妇女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可以让她们信任和放心,同时对育龄妇女来说又是在精神上得到支持、鼓舞和依靠的力量,使育龄妇女感到放心,从而获得安全感。

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后遗症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后遗症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往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这些后遗症患者会过分关注自己的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为了减少四项手术后遗症,我们护士必须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医疗操作技术要娴熟、工作作风要严谨,使她们取得对我们的信赖。在日常护理中,要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给予她们更多的安慰和鼓励,使她们在良好的心理配合下,接受手术。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能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因此,为她们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安全、安静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

1四项手术、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育龄妇女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如果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如:心情紧张就有可能出现人流综合征)。

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经过,阐明绝育手术是很小的手术,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好充分的说明,决不能向患者强调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咨询对患者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育龄妇女用恰当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输卵管结扎术是在局麻下做的下腹部手术,就应告诉育龄妇女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疼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患者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另有手术的环境和气氛也极为重要,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也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护士都应时刻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如患者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惊惶失措,以免给育龄妇女造成恐怖和紧张[1,2]。

2四项手术、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育龄妇女经过手术,这时她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及时告知手术效果,进行安慰和鼓励,告诉她们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痛苦,在正确的医疗护理下,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可能产生新的疑虑,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因为现在的输卵管结扎手术外层皮肤不缝合)。这时就要告知如何适当进行活动、注意事项及健康指导,让她们听喜欢的音乐等。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

帮助育龄妇女克服抑郁反应。个别育龄妇女术后平静下来之后,会出现一些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愿说话、不愿活动、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状况。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和调整,必将影响其及时下床活动,而不能尽早下床活动将会影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这些育龄妇女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其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她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她们,总之,使她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手术,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体会

为了减少四项手术后遗症,我们护士要严格遵守诊疗和护理操作规程,还应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把一片爱心传递给育龄妇女,根据其心理问题逐一认真、正确的解释指导,从而获得理解和信任,解除或减轻术前焦虑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一切以育龄妇女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符合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余杭区四项后遗症患者逐年减少,3年(2006、2007、2008年)未增加一例。

心理疏导论文例3

[关键词]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认知

1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是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的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所强调的消费者动机、感知、期望、满意度、感知价值等行为变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意图。消费者后悔心理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后悔情绪可引发不满和消费转移,事实上,简单的一个后悔期望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后续购买行为。

旅游者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导致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多样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相关旅游体验后,其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稳定和发展客源意义重大。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国内外从后悔心理角度对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研究尚显缺乏。

2理论基础评述

后悔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的消极情绪。当代关于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3种:哲学取向(PhilosophicalApproaches)、经济学取向(EconomicApproaches)与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Approaches)。鉴于个体消费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研究多借鉴心理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也决定了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

国外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而同的。泽兰伯格等(Zeelenbergetal.)把后悔归纳为与观念、感受相关,是一种深切的感受,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做错某件事,或失去了某次机会,对自己不满并想纠正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寄希望于第二次机会的一种理想。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指出可能是消费选择引发了消费者的一种逆反想法而导致了后悔的出现。因此,当购买者仔细考虑放弃的选择时,他们认为放弃了可能更好地选择,犯了选择性错误,并后悔没有选择应选而未选的。从后悔情绪研究的理解来看,消费个体越是认真地考虑其他选项,越有可能体会到后悔。米勒等(Milleretal.)的研究证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数量,影响其对自身消费行为和结果的常规认定(惯性认定),即购买前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购买行为越不常规化(越不符合习惯),购买后悔情绪越高。

当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和满意可能同时出现。因购买者对选择的产品既感到满意,也感到对其他产品没有被选而产生后悔和不安。尽管后悔和不满意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它们的参照不同。当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时,不满意就产生了;但产品的性能比不上顾客应选而未选的产品功能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与购买者对产品的选择有关,而不满意与期望的比较结果有关。当购买者完成了产品特质之间的比较评估之后,他可能感到总体满意,但同时,如果产品的一些特质比不上未选的产品时,也会感到后悔。因此,后悔情绪是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比较引起的。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态度有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即所谓的ABC态度模型(ABCmodalofattitudes)。从国外后悔心理研究结果看,后悔是基于认知信息加工而生成的个体态度(态度的标准学习层级),其结果指向必然是“认知个情感于行为”。因此,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后悔心理必然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表现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旅游后悔心理,它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因后悔心理和行为的直接相关,研究旅游者后悔心理比研究旅游者抱怨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图。

3旅游后悔的行为表现实证分析

3.1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7.01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07年9月进行2次预调查,预调查主要是访谈形式,选择20位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和确定旅游后悔心理的行为表现特征,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①旅游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19类(具体内容见表2),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此类行为特征表现的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②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科差别。

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10月,调查主体以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为主。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24份,有效问卷率86%。调查样本中理科生为105人,占总量的46.88%;文科生为119人,占总量的53.12%。男性为93人,占总量的41.52%;女性为131人,占总量的58.48%。

对所收集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及KMO值分析,结果如下:数据信度标准值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为0.768,标准化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αBasedonStandardizedItems)为00771,共分析项目19个。根据纳恩诺里和伯恩汀(Nunnally&Bemtein)的研究,测量工具的克朗巴哈。值(Cronbacho)最好高于0.7,但是,如果量表中的测量项目数个数小于6个,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大于0.6也表明数据质量可靠。此处问卷信度值都在0.75以上,说明了本文所使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问卷的KMO值为0.766,巴特勒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于下文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见表1)。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新因子的提取标准一般为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本研究数据的因子分析使用该技术线路。

数据因子分析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2所示。19个问卷项目通过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后新萃取因子5个,分别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及“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3.3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学科门类的差异对旅游后悔心理驱使下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生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特征不存在差异性(见表3)。

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3种后续行为特征和受调查者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两类行为表现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3.4总体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旅游后悔心理对个体后续行为特征的影响,笔者对收集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其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疏导论文例4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1]。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一个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们就越是心齐气顺,社会也就越安定有序、繁荣发展,这正是我们所希冀的[2]。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文关怀除了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还明确地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既扩展了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养成与道德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哲学论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样的国内环境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必定随着环境的复杂化呈现多样化,同时价值观的挑战也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加强心理疏导,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单纯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兼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综合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注入了活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国家带来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作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效果,这样才能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马加爵的悲剧在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却是一个没有受过真正教育的人。各阶段教育责任的无限推迟,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隐患。事隔三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疯狂射杀32人,惨案震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事过境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停滞。我们应当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当今中国的教育家业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迫于社会环境的压力,就必须不断地把教育的责任往后推迟,以致造成马加爵之类的悲剧。可见人文关怀还存在不足,而关于心理疏导也还没有落实到位。

二、贯彻落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精神的有效途径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在管理制度设计、管理过程工作、学生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3]。

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使得高校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大学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所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等哲学论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

2.在管理过程中,彰显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召唤广大学生,由此也成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好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3.完善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开设专业课程,设立针对心理咨询的系或室,或将这方面的工作应明确给已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或教育部门与教师负责,对这方面的工作确定具体考核目标。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加强学校的“两课”教育工作,对“两课”教育明确提出实施对大学生予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维度[N]. 光明日报, 2001-02-06.

[2]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极爱强人文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

心理疏导论文例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company work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change, and pay attention to human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maintaining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enterprise stabilit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to colleagues.

Keywords: building installation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umanistic concer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职工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高度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当前建筑安装企业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元化、现实化、动态化、复杂化特点明显。

(1)职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影响着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职工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职工思想能够接受的范围不断拓宽,职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程度不断加快,职工思维活跃,这在激发职工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使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必须与职工思想变化速度相适应的客观现实。

(2)职工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现实选择取舍上的向利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职工面临着一些影响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现实问题,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感到尤为迫切,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的,自然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持抵制、排斥或者敬而远之的态度。职工思想的现实化,影响在工作中,就是苦活、脏活、累活和险活不愿干,出现了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现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不从心。

(3)职工思想观念的动态化,呈现出思维意识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和企业变革的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职工只有勇于面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职工的流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其流动的范围、方式不断扩大和变化,新的社会成员及其思想、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思想观念中认同的成分在不断减少,思想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思想让人猜不透、跟不上。

三、现代建筑安装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建筑安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提高建筑安装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在正确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全面成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仅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位员工的必修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完善企业价值理念,培育企业精神,激发职工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在此意义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维护建筑安装企业的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职工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塑造高素质的企业职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组织学习座谈职工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在企业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要着力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职工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二是为职工展现聪明才智搭建平台。为职工发挥才干创造条件,是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使用、锻炼提高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把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演讲、考核、群众评议、支部研究等方法给职工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把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给其施展才华的舞台。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职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降低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职工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让职工能在为企业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加其成功感,满足感。三是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搭建企业文化平台来实现,一方面弘扬企业文化,一方面使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乐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又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把职工逐步引导到企业的文化中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危险和不良的想法抑制在萌芽状态;出现矛盾必须谈话,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送上一份一份鼓励、一份祝贺;生病住院必须探望,送上一份关怀和慰问;家中有困难必须访问,送上一份关爱和帮助。我们认为只有职工思想理顺了、压力舒缓了释放了、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工作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化、企业化。

心理疏导论文例6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疏导论文例7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心理疏导论文例8

[作者简介]邵海鸿(197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4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注意采用心理疏导方法来教育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中央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关怀民心、体贴民意、服务民生、注重实效的新举措引发我国理论界迅速做出反应,针对心理疏导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性及其积极的合理使用进行了广泛探讨,在实践中,我国思想教育工作正在摆脱对“灌输式”“说教式”“打压式”等传统方法的依赖,融合更体现倾听被教育者的心声、了解被教育者所需、化解被教育者心理障碍、令被教育者感受到心灵温暖、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变化可用“人性化的思想教育”一言以蔽之。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而言,本文探讨怎样正确认识和采用心理疏导方法。

一、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

1.在理论层面:同一于“人”这个物质载体,交汇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质这个作用点。心理疏导方法源于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倾听人的心声,排解人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有研究者提出,心理疏导(咨询)是“咨询者就访谈对象提出的心理障碍或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与访谈者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的可能条件和途径,共同协商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最后使来访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这一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形象而鲜明地揭示了心理咨询师需要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及达到所要实现的排除人的心理问题、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思想教育在理论上的定义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教育是针对于“人”这个对象开展的,是对人的心理素质施加有目的的影响,使之与施加影响的阶级能够保持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要求上的一致性的实践活动,正如同志的讲话:“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无疑,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引领,即通过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教育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实现整个阶级乃至全中华民族的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地向着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奋勇前进。具体到高校施教者来说,其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将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塑造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固有品质,能够使之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在道德情操上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里,不但包括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包括对个体的人所存在的思想问题的澄清和疏导。因此,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有相同意义,即同一于都是在做“人”的心理品质的塑性工作,交汇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质这个作用点上。

2.在实践层面:同一于排解和转化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的“工具性”,重合于被利用过程和达成实践目的的有效性。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在提高人的品质的实践活动中,都体现出一种工具性的作用,即作为服务人的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的工具。对于工具,百科名片中的释义是:工作中所利用之器具,引申意是能够达成或促进某一事物所采用的手段,可为机械性的,也可为智能性的。据此,完全有理由将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作为达成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的智能型工具,因为这一智能性工具的使用,会达成塑性人的目的。当然,智能性工具等同于心理健康疏导和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方法。

心理疏导作用于“人”这个物质载体的塑性工具在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是具有独立性的,但在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又相通于思想教育,即与思想教育在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有共通性。原因在于,对于被作用对象“人”这个物质载体来说,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都具有引导人、影响人、转化人、教育人这个意义。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具体的、复杂的,这些问题需要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施教者去倾听、了解、体贴、关怀、对症下药般地实事求是地予以化解,否则,不顾被疏导者和被教育者心理和思想问题的现状,只是按照实施疏导行为和实施教育行为主体的意愿去做工作,就不会与被疏导者和被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疏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形而上学的“两层皮”现象。思想教育需要施教者向被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使他们懂政治、识大体、顾全局,但被教育者都有其自身的思想状况,包括各自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需要被了解、被关怀和被解决,因此,只是靠由上到下的理论灌输和大道理说教,不会收到使受教育者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只有通过耐心倾听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乃至放手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都是关心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塑性工具,在这一工具施用于塑性人的过程中都需要针对施教者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尤其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发挥作用。求取思想教育的效果需要心理疏导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一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对解决施教者思想意识层面,包括能够反射和影响到思想意识层面的其他方面的问题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教育对于人的工具性教育作用需要结合使用心理疏导的工具性作用。

二、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差异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都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仅仅认识到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关系显然是片面的,在二者具有同一关系的基础上,一定会存有差异之处。差异需要从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中来,即二者的工作对象不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不同。

1.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心理问题是疾病性质的,涉及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问题是是非性质的,重则涉及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轻则涉及人的思想是否稳定,言行是否符合群体的和社会的需要。从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问题复杂,会联系到年龄特点、职业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等,而且具体到个体人的身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会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出现忧虑、焦躁、恐惧、记忆力减退、思维活动不正常等不良情感表现,具象于这个人处于身体不健康的状态下,需要心理医生提供帮助;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一个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影响有关,会通过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具象于这个人对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对待他人、对待集体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影响看,心理问题一般不会影响他人,而思想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会与社会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生偏差或背离。

2.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解决有主动求助与主动施助的区别。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必定会有本人或其亲人求助于心理疏导(咨询),咨询师是在被动等待的状况下为来访者提供缓解心理问题帮助的,但一个人出现思想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求助他人和组织,而是需要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施助,且思想问题解决得越早越好,需要教育者及时发现问题、尽快疏导。将心理疏导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教育中,需要施教者的主动作为和有意作为。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中,理论灌输、正面说教的方式方法应用较多,这种方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对群体实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不论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使用的方式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信息输入的特点,即施教者灌输和引导的目的达到了,但解决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并不能够完全达到。由于理论灌输和说教是定向的,思想问题是多向的,所以,以定向的灌输和说教来解决多向的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肯定会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而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则会将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在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式的基础上,在二者能够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表达意见、交流看法,达成共识。

三、心理疏导方法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合理使用的建议

1.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增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主动性。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心理疏导方法的应用尚显明显不足,问题是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惯性思维还在左右着教育思想和施教行为,无论是对教职员工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采用灌输式和说教式做法的较多,采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较少;在利用心理疏导方法中存在做样子、走过场的问题,在倾听被教育者的心声,帮助他们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力度不足;心理疏导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使用需要与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有极强针对性,即紧密联系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基础,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对被教育者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影响了心理疏导的效果。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强调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增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主动性。

2.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差异性,提高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艺术性。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不是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方法的照抄照搬,要将使用这种方法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准和找准被教育者思想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要主动出击,尽早尽快与被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心理疏导将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或称之为危害最小化状态,不要将小的思想问题酿成大的隐患,也不要将个人的思想问题酿成群体性思想问题。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做好心理疏导的能力,要注意从工作实践中提升这种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了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知识中借鉴和提高自己做心理疏导工作的本事。

心理疏导论文例9

关键词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

引言:在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建设的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加强,此时需要借助心理疏导,以此保证人际关系的有效与正确处理。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即:要树立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它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主要是指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对人们的情绪、认知与行为等进行改进,最终实现了对不良心理状态与思想障碍的降低或者解除,此时的沟通方式可以为语言式,也可以为非语言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促进了其作用的发挥,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得到了转变。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需要调整,以此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不足,过于注重政治理论对人的塑造与改造。但心理疏导运用后,对人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与认识困境等各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满足了现代群众的心理需求,进而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丰富[1]。

另一方面,心理疏导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心理疏导将科学理论与工作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把握了疏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维护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使其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内容与措施 内容 疏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对于思想工作人员而言,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对其思想中的焦虑、疑惑与恐惧等进行化解,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在此心理状态下开展的工作才能够具有高效性,同时其生活也将更加和谐。 疏导情感。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思想工作人员要对疏导对象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情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为疏导对象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其对自身的情感进行倾诉,并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效果才能够更加显著[2]。 疏导认识。心理疏导开展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要倾听对方的苦恼,此后,对当事人给予辅导与帮助,使其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让其错误的认知得到纠正。通过心理疏导,当事人对于自身的错误认知有所了解,此后则会对此认知进行改变,进而新的认知便会取代旧的认知,最终当事人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发现,并且对于他人的评价也将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当事人的情绪将得到改善。

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使人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疏导对象对生活与工作将更加积极与热情。 措施

1.注重宣传教育。目前,人们对于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心理疏导属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手段。此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心理疏导展开积极的、全面的宣传,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让其明确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与良好的心境,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够更加有序。

2.构建良好关系。心理疏导往往涉及个人的隐私,因此,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疏导对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保密,在此基础上,心理疏导才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3.建立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它作为辅助措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建立心理教育机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完善访谈制度,通过座谈会与个别员工的交谈,使心理疏导的形式具有丰富性,进而人们的心理问题将得到全面的处理[3]。

总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重要的,它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高效性,同时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认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心理疏导论文例10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上,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词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也尚属首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

随着社会进步,心理疏导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人的日常心理保健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中。社会各界理论学者也在党的十七大后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到位的探讨。而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心理疏导的尚不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延展,而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心理疏导的内涵厘析

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或手段,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疏导的内涵,有必要厘清其与作为心理疗法的心理疏导的联系与区别。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具体目标,在具体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二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1)理论基础存在差异性。后者主要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前者除此之外,还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为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2)价值取向不同。后者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但总体来看,表现为价值中立;而前者的价值取向则很明确,它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3)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前者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的技能,而后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接受过专门培训,掌握相当的心理治疗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面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正面临心理危机的求助者,专业素质尤不可缺。

二、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延展的必然选择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态势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容填充,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1.心理疏导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的重要途径。

及时、准确地把握、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动态及思想倾向,并对现存的思想问题进行科学的界定,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却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在实践中了解本校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现状、特点、优势、劣势,这样高校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就能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做到求真务实,就能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工作就会有的放矢。

2.心理疏导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实效性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基准和标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现阶段一个突出的实践问题。

心理疏导,遵循人身心发展与品德形成的规律,承认、尊重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心灵、契合精神、传递文化的活动。心理疏导法的引入,就是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个体心理的“排泄功能”。当某人有的心理问题还没讲出来或者还没意识到是心理问题时,心理疏导可以诱导其回忆起来、排泄出来,使其畅通心理、减轻心理负担,从而达到疏导的目的,为由心理问题引发为思想问题减震。

3.心理疏导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一旦失去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无法在形势复杂的环境中确保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创新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价值的多元选择,竞争、学习、就业、交往等压力的增大,都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在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中,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会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不断地得到改进。

三、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延展,是其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以人为本,把握特点,正确处理教育与疏导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1.要从端正对人的根本态度入手,端正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性。

不论是思想工作还是心理疏导,都要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这个客观规律,一切要从“爱”字出发、“帮”字入手、“变”字看人,要有对大学生的今天、明天和后天负责的强烈意识,要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并且在情况容许的范围内,努力营造他们成长进步的温馨环境,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使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才能有存在的价值,也才能有成功的基础。

2.要从把握人性的基本特点入手,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基本对象搞清楚。

人的思想存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学会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分析区别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人的喜怒哀乐中观察思想问题的“晴雨表”。属于思想问题的就要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属于心理疾病的问题就要用心理学和医学的办法妥善处理,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对象搞错了。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心理疏导,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进行积极调适和引导。

3.要从正确处理教育与疏导的关系入手,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途径搞明白。

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对象虽然都是人,但其方法和途径又各不相同。对于有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采取座谈、谈心、班务会和小组等方法做工作和妥善解决问题就可以奏效。但是,心理问题的出现,必须按照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和特殊的心理矫正等方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对心理患者的“隐私”和“苦衷”,一定要保密,做到守口如瓶。

因地制宜,讲求方法,正确处理治人与治心的关系。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故,如自杀案件等,绝大部分是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工作没有跟上去而导致悲剧发生。因此,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思想和心理相互交织的问题,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然后进行思想教育。

以研究探索高校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思想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中间去。树立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一劳永逸的思想,妥善处理工作与效果的关系,防止在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上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也才能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article/xinwen/2007-10-17/dangdes

hiqidabaogaoquanwen.

[2]王琳,叶怀祥.21世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