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校园环保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0 22:19:44

校园环保论文

校园环保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18-04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自1986年提出“校园文化”概念以来,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成为学界常说常新的论题,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问题也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1986年至今,出版的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图书约398本。通过分析这些图书,笔者发现,其中属于学术性、研究性的著作约有80余本,有15本为2000年以前出版的著作。进入新世纪后,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新著不断,其中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杨新起主编。2001年)、《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张德、吴剑平主编,2001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刘德宇著,2004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宋德新著,2006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邓和秋著,2008年)、《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蔡劲松等著,2009年)、《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敬菊华等著,2009年)、《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张静主编,2010年)等。2000年之前出版的著作基本上未涉及校园文化机制问题,2001年以来约有14本著作论及到大学校园文化机制与机制建设问题。

为了全面掌握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的总体状况,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专门的检索方案与检索策略对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我们运用中国知网(省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数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等研究主题进行了多次检索。

检索结果表明,从《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0期发表沈辉的《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一文后,校园文化逐渐成为青年研究、高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论文达3074篇,其中涉及大学校园文化的1186篇,占38.6%。进入新世纪,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总数达13000余篇,较前14年增长了10倍以上。1991年,“机制”概念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20年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76篇,其中2000-2010年期间发表1050篇,2009-2010年间更是多达293篇。就其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建设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建设方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1年以来,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成果,涉及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的理论(如概念与内涵、作用与功能、意义与价值)、建构(建设)以及生存机制、内在机制、育人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其中尤以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建设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成果最为丰富。

1.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复杂组织系统存在、运行、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该系统存在、运行、发展的规律,是该系统内在结构得以完善、外化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大学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指根据大学校园文化运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起大学校园文化发生、发展的启动、传播、调控系统,使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更加协调有效,从而实现其化人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运行的动力来自哪里?有学者提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是校园文化在当代中国高校中生存的动力机制。学校应确立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方式能够在积极地培养和引导中逐渐得到完善,从而产生切入社会正常发展轨迹的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只强调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同,有学者提出“领导班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师;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功能”。突出了高校校园文化主体与动力来源的多样性特征。实际上,“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由某种单一性动力简单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校园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学校内部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所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动力系统”。大学校园文化的动力机制既以校内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基础,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协调控制,均以“育人”为最基本的目标指向。有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在生存、有效传播“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同化)、文化互动、文化生产、对外辐射等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的运转,又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运转机制,发挥着校园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教育培育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

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应“建立学校整体发展动态协调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际关系协调机制,形成

相互尊重、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建立开发多维教育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挥作用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局面”。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与大学校园文化运行的组织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工作方式及工作规范有关,因此提出应从“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组织机构的职责;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制度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五个方面来建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运行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前者指大学校园文化生成、发展的内在变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后者则是校园人基于对校园文化运行规律的认识而主动参与其间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过程,是大学组织者、管理者以及校园文化工作者自身文化自觉与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建构,实质是对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力量、文化资源、投入条件及其组织管理方式、工作与活动流程的不断优化与科学再造,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健康、有序运行,确保高等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领导,全员共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和督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教师、学生要积极参与,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领导,构建整体体系,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升华内层文化,优化中层文化,美化表层文化,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统筹构建大学文化体系。”毫无疑问,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健全优化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机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必须具有系统整体观,建立重点明确突出、整体协调并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建立文化方向性确保机制,其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应形成不断积淀大学精神的长效机制,弘扬大学精神,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与发展;还应积极创建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学校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条件”。有学者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传播体系、评估体系几个方面具体阐释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机制,指出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主体,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并且应与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际、与学校总的建设相适应。提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引导需求为主、满足需求为辅,繁荣文化活动与克服反文化现象并举,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规定。提出要以评估特点和评估心理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评估机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营造氛围,环境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系统构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的有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环境、校园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规划应努力做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公共场所的规划布置,以及校园音乐的选择、校园楼字、道路、景点的命名均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大学文化建设除了要创设‘绿化、美化、人性化’的大学教育环境外,更要深层次地推进教育管理亲情化、教育形式交互化、教育方式人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营造教育的绿色空间和健康的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独立开放的思想,促进大学教育创新性、发展性的提升。”

3.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能顺利、高效地实现,必须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获得政策、物质和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应该包括“物质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心理保障机制”等方面。

有研究者提出,“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喜人局面”。还有研究者更加明确地指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从学校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应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需加大经费投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支持和保证,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学者则从大学管理、教学、科研与后勤服务整体协调运行的角度,强调“强化管理,推进制度文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坚持人本思想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使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制度制订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制度并内化为遵守制度的意识”。还应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学校人、财、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效率,正确处理伙食、财务、卫生、基建和后勤服务等服务保障关系。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

为保障大学校园文化有效运行,有学者提出要建设好三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正常秩序。二是采取激励机制,要调动各职能

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不同层面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简要评述

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机制”一词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相对繁荣的局面相比,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方面还有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1.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相对薄弱

从本文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相对于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方面的研究(包括论文和著作)还是比较薄弱,即使不论其研究质量,其成果数量在整个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也只占了很少的比例,今后还应重点加强。

2.对“机制”这一研究范式的运用不够自觉

校园环保论文例2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使校园文化在教育人、影响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其特征决定了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网络环境在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切入点的同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又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只有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才能远离网络环境下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思想创新,构筑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都出现了新情况,亟待我们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人才培养不仅依靠课堂教育,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挥动到应有的高度,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灵魂塑造的作用。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通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高校作为网络最集中的区域,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员工感知、认同、接受。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3)建设和培育具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自己构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要凝练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办学传统的校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从而使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使高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二、坚持内容创新、丰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校园文化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内容创新。

(1)环境育人,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校园环境具备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观念与行为,使师生员工思想认识统一和谐。如江苏科技大学在校区建设中,紧紧围绕校园环境科学管理的要求,在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等方面着力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建设了“共青园”、“求索园”、校训石、文化墙、“金钥匙”、“海之召唤”塑像等文化景点。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

(2)加大投入,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力争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为师生员工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如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累计总投资2000(含社会融资)万元,形成了高速、安全、可靠的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全交换校园网。目前,校园网铺设光缆100公里,覆盖校本部与其它校区的教学和办公区,学生宿舍,2003年依托校园网,学校引进清华大学教育在线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辅助教学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

(3)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网上阵地主动权。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完全打破了国家的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 的生活风气极易趁虚而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时效性和影响力。

三、坚持方法创新、开拓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在网络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

(1)加强领导、规范构建校园文化。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如2001年江苏科技大学就启动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供组织保证。学校多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开展验收评比活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着眼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和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掌握信息,动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源泉,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调,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变化。我们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注意观察社会文化,并及时根据社会文化内容变化,调整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情民意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

(3)主动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统筹校园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协调发展。“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软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条件,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四、坚持载体创新、搭建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近几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加大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江苏科技大学也建设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如“航标灯”、“沧海云帆”、“学工在线”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国防生网站等。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积极创新,着力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下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占领网络阵地。

(2)精心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网站。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全新平台,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软件开发或网站,网页的投入,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精心设计网页、丰富栏目内容,提高大学生点击校园网页的的频率,力求校园网页设计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3)推陈出新,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举办网上读书活动,网站直播,网络知识大赛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网络社团,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和社会骨干发挥积极作用,举办演讲赛、辩论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结合“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及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网络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机制

(1)加强校园网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要选调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新闻宣传、掌握网络技术、党风廉政建设过硬的管理人才进入网络管理队伍。要壮大网络采编人员队伍,造就一批网上名编辑、名版主、各专栏主持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 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管理工作中来。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论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

校园环保论文例3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校园环保论文例4

论文摘要:依法治校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高校依法管理和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

依法治校作为高等学校加强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些高校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注重大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制度管理的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落实、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内涵的构建,导致了学校德治与法治建设两张皮,也导致极少数大学生缺失法治意识,产生违法犯罪。如何通过法治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环境育人”的三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确保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法治化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通过一系列措施创造出来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法治文化与教育氛围。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现代法治,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而法治建设还没有达到应然的状态。反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权利意识的浓厚和义务、责任、公德心、法律意识等的淡薄与失落。因此,把作为理性化、程序化的法治理念、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法律性格健全的公民,这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依法治校的目的是达成理想的法治教育状态,使全体师生在价值观、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达到民主、自由、理性等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当前情况下,随着高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师生关系等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也出现了师生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倾向。因此,依法治校显得非常重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法治校体现着“刚性效能”,而校园文化则体现着“柔性效能”, “刚柔相济”的两者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合力。三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而知法、懂法、守法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但从目前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看,有不少反映大学毕业生自控能力较差、岗位职责不清、尊重他人不够等的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人才。因此,营造一个有“约束”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校园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的物质方面的设施,属于浅表层次的“硬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则是我们难以看到的、抽象的规范和准则,属于深层次的“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法治化的校园自然环境构建。赋予校园自然环境的法治内涵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校园自然环境主要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宿舍等学习生活设施以及校园内的树木、草坪、花圃、假山等绿化设施。就法治化的自然环境建设而言,从建筑物的风格、布局到校园的绿化,不仅应该体现审美价值,而且也应该体现法治文化价值。要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法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让建筑、道路、绿化植物等等都来“说话”,使自然环境成为法制教育“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如在橱窗上布置法制宣传标语、在假山处设置教育雕塑、在花圃、草坪上安放警示牌、在自修室悬挂规章制度、在宿舍张贴格言警句等。大学生们在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中,不仅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潜移默化地自觉约束自己,从而与优美文明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2.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以人为本”是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根本原则。高校要从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出发,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第一是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主要指的是校风。校风是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反映高校对全体师生的共同要求,也对全体师生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威慑力。校风主要包括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干部的作风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干部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能够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教师的教风是校风形成的核心。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学风,则是校风形成的标志。因此,具有法治精神的校风建设,就要注重培育如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干部作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教风,勤学善思、多能一专的学生学风。第二是文化传播环境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报刊杂志、宣传栏、广播站、电视、校园网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平台。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事实证明,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放任自流,只能使病态文化、颓废文化泛滥成灾。高校是社会文明创新的重要基地。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加强校园舆论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创造一个影响社会的良好“小气候”。第三是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校园制度环境是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保证。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制度、公约等,如校训、校歌、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就是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建设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除强化校园文化的行政管理职能外,还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完善的文化活动制度建设,通过如创先进班级、创文明寝室、创文明大学生、创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文明素质。

校园环保论文例5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保论文例6

一、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设定

1、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强化环保教育,开发隐蔽课程,浓郁育人氛围,增强教育效果”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以绿色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和谐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高雅、质量优秀、素质全面的省级实验小学,高标准地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估验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2年6月,编制完成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意见,分解学校创建工作职责。

到2002年底,完成校园环境和文化整改,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2年8月,完成学校厕所改造。

到2003年8月,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

作好省级评估验收的所有准备工作,力争高标准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建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

1、基本思路

创建绿色学校的总体思路是:负重自强,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做精做强,持续发展。

2、行动规划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通过全校大会、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办学实践,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落实德育首位,改善人际关系

以德育系统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成才途径,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和运行机制,统合学校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分解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三自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凸现德育工作特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物投入,着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夯实特色基础,增强学校个性

围绕“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全员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总结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科技教育教育的新业绩。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学校课程改革研究力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走校本培训之路,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种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成“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研究,构建绿色教育研究体系,将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凸现。

(5)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人文校园

我校低处国家优质种子基地、风景秀丽的省属练户农场,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农场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农场、美化家乡”为主题,参加农场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建设,并实施保护。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和稻鸭共养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校园建设,学校既重视制度建设,更侧重人文关怀,既追求教育质量,更注重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陶冶心情的花园、增长知识的乐园、事业发展的家园。

二、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

自评结论为基本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练湖中心小学绿色教育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加强对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绿色教育的专题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2002年—2004年由省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开展等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2002年制定和实施的《绿色教育工作意见》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各学科做到每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学科考试试题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少先队、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环境教研组及其教师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等学生环保组织,均配有指导教师。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全员管理校园”办法,校园内辟有班级绿化区和卫生包干区,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参与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多次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8%以上。学校环境教育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性环保活动,有全校性师生郊游性活动,有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环保主题班会等,均有活动方案,活动效果良好。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一百余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切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一级食堂,厕所干净,无异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教学垃圾等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参加环保小论文、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绘画等均有获奖。近三年,教师论文、教案、经验总结等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校园环保论文例7

关键词:校园建设;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三元论;检测指标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6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编制的方法步骤的分析可以知道,要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氛、令人有亲切感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满足功能及景观、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前提下,同时给大学后期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中应借鉴景观设计的三元理论,弥补现有校园环境建设中生态、景观占有的比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相应了国家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也把学校校园建成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国焕,张元亮.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滨谊,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宇,唐幸生.谈谈校园的规划和设计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1987(08).

[4]高德元.北京联合大学工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06):110-114.

校园环保论文例8

自20**年,我校另择新址建校以来,校领导极其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内有关职能部门成员、师生员工组成主要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该项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特意聘请绿化行家到校实地考察、规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和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总结,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经验总结,效果良好。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增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让师生方便查阅。另外,学校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又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地处永春县最西部的山区乡镇,占地面积12亩,全校现有学生453人,教职员工26人,由于镇财、村财比较拮据,几年来,赵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教学楼、教学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值班室、厕所、自来水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校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整洁美观,既解决了师生的工作生活需要,又确保了校园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校领导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筹集资金十几万元,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修建了庄严大方的校门和标准美观的国旗台;砌起了长达150米的溪砛和300米的围墙;校园内的伟人、科学家塑像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假山、喷池,还有那别致的花灯柱以及向行人行队礼的少先队员塑像更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绿化工作切实做到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同时,学校醒目的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学校购买并培育盆花4000多盆,种植各类树木300多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绿篱310米,园林小品8处,绿地布局合理,乔、灌木、花草配置得当,学校绿化面积5亩,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学校已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村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我校不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环境建设,而且加强对师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实行垃圾分类,创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张贴了“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人人有礼貌、个个爱学校”、“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做到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绿化校园,自觉主动保护校园清洁优美,校园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学校能清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绝一切污染源、噪声源;师生食堂美观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厕所干净、无臭味。师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

三、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几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宣传环境教育,不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反映良好。学校每学期都能组织2次以上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和环境专题教育;学校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都能适当安排环境保护内容;学校、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徒步到龙湾风景区、桃园以及家乡其他风光秀丽的景点游览,有机结合环境教育,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每学期,学校还积极组织不少于2次的环保选修课和讲座,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课内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效。

学校环境教育课内、课外“两手抓”,成立了花卉培育兴趣小组,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植树小分队,树木修剪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在责任心强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学校每学期都能结合“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由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等班队活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有方案、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各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评价。学校绿化养管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班级。学校积极开展“爱护绿地”、“爱护一草一木”、“为校园绿化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树木、花卉保持优美状态,学校环境优美,花香怡人。

校园环保论文例9

自20**年,我校另择新址建校以来,校领导极其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内有关职能部门成员、师生员工组成主要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该项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特意聘请绿化行家到校实地考察、规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和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总结,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经验总结,效果良好。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增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让师生方便查阅。另外,学校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又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地处永春县最西部的山区乡镇,占地面积12亩,全校现有学生453人,教职员工26人,由于镇财、村财比较拮据,几年来,赵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教学楼、教学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值班室、厕所、自来水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校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整洁美观,既解决了师生的工作生活需要,又确保了校园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校领导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筹集资金十几万元,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修建了庄严大方的校门和标准美观的国旗台;砌起了长达150米的溪砛和300米的围墙;校园内的伟人、科学家塑像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假山、喷池,还有那别致的花灯柱以及向行人行队礼的少先队员塑像更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绿化工作切实做到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同时,学校醒目的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学校购买并培育盆花4000多盆,种植各类树木300多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绿篱310米,园林小品8处,绿地布局合理,乔、灌木、花草配置得当,学校绿化面积5亩,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学校已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村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我校不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环境建设,而且加强对师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实行垃圾分类,创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张贴了“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人人有礼貌、个个爱学校”、“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做到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绿化校园,自觉主动保护校园清洁优美,校园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学校能清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绝一切污染源、噪声源;师生食堂美观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厕所干净、无臭味。师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

三、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几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宣传环境教育,不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反映良好。学校每学期都能组织2次以上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和环境专题教育;学校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都能适当安排环境保护内容;学校、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徒步到龙湾风景区、桃园以及家乡其他风光秀丽的景点游览,有机结合环境教育,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每学期,学校还积极组织不少于2次的环保选修课和讲座,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课内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效。

学校环境教育课内、课外“两手抓”,成立了花卉培育兴趣小组,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植树小分队,树木修剪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在责任心强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学校每学期都能结合“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由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等班队活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有方案、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各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评价。学校绿化养管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班级。学校积极开展“爱护绿地”、“爱护一草一木”、“为校园绿化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树木、花卉保持优美状态,学校环境优美,花香怡人。

校园环保论文例10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