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3 04:01:28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1

一、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

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每年在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时都要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每学期开学赵校长亲自主持,本着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实施方案。一期一个工作重点,长期坚持抓紧抓好。并成立师德师风领导组,赵校长担任组长,马校长任副组长,各主任、教研组长任组员,层层落实,常抓不懈。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广大教师,树立党员先进性形象。工会、共青团、等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整个学校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维护学校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提高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们重点开好“五个会”即:动员会、学习会、讨论会、民主生活会、总结会;搞好“三项活动”即:学习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整改交流活动;抓好“两个落实”即:整改措施落实、制度规范化落实;加强“两个学习”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全体教师,通过讲座、辅导、师德演讲、自我发言等形式,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分组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展开学习讨论。认真组织学习了《宪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巴州教师职业道德十条》等材料。通过学习讨论,统一了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工作热情,提升了教育形象。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我们教育全体教师克服“四种思想”即:无所谓思想、浮躁思想、不负责任思想、模糊思想;树立“三种意识”即:忧患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精神;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精神;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精神;团结拼搏、乐于奉献精神。号召全体教师具备“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达到“三高”即:德高、学高、技高;树立“三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争做“三最教师”即: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做最受家长满意的教师,做最受学校信赖的教师;开展“六多”活动:对工作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热情,多一份爱心;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办法,多一点奉献。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知识浇灌花蕾,用爱心滋润成长,用真情回报社会。创业绩,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创品牌,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师德考核监督机制。

    说起师德师风建设,容易给人一种很虚、很空的感觉,因为它的确不好量化说明,因此,制度建设是我校师德建设虚功实做的着力点。

    1、经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制定了《**县第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县第二小学师德师风奖惩制度》,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教育法》等规定的职责和义务,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建立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学校采取教师互评、学生评定、家长评定与学校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考评:学校曾多次就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对学生和家长及家长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征求他们对师德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师德考评落实到学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把师德状况作为教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考评、晋级、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师风问题报告制度和严重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优良的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宣传教育工作对做好师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形成优良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 为了推进“师德伴我行”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组织教师利用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时间,紧紧围绕“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塑造教师良好形象”这一主题,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并对照《巴州教师职业道德十条》展开师德师风自查活动,深刻反思,查摆自己有无违规违纪,违背师德的现象。

    2、为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我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今年,在马校长的主持下,召开了以“敬业奉献,无怨无悔”为主题的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十余名班主任作了精彩发言,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教师代表们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关心爱护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例,真诚地表现了他们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师之德,常思学生发展之须,把生命之火,赤诚之心,真诚的爱,奉献给学生的高尚情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期教师形象。

五、调查研究,找准学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思想上找差距,从工作中找问题。通过对照《巴州教师职业道德十条》写出自查报告。学校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教师状况,通过“社会、家长、学生评教”活动,综合分析我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一是少数教师工作目标不高,责任心不强;二是少数教师对学生语言生硬,不注意正面引导,对学生爱心不够;三是工作作风浮漂,只求表面不求实际,工作敷衍,上进心不强。针对工作实际问题,逐条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全体教师静心反思,认真排查,积极发言,推心置腹地进行自查自纠。写心得体会写整改提高方案。同时积极围绕“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师”为主题展开讨论,真正使全体教师找准了问题,提高了认识,规范行为。

我校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理论学习,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整肃纪律,改进作风,使教师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师德修养,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虽然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后,我们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加强学习,强化监督,切实抓出成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县第二小学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2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教工师德素养。

几年来,我园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政治思想教育专题学习,每学期举办一次党风廉政专题报告,每年举行一次以师德为重点的集中整训,临时工教工一律参加整训。此外还开展政治理论讲座、专题报告、论坛、师德演讲、英模事迹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教育、廉政教育、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工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师德修养。

二、 加大“园本培训”力度,提高队伍专业素养

我园将教工政治素养、师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工队伍。既关注教师成长又关注保育员成长,既重视保教队伍专业素质培养又关注后勤队伍专业技能提高。几年来,坚持把“园本培训”作为推动教工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是举办专家讲坛。我们每期都要聘请各方面的专家给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培训专业理论和指导实践。双语教学是我园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语感,感受英语的学习氛围。我们聘请了英语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周期性地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为了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规范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我们特地请来了部级普通话测试员师范讲师吕泽文为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专题讲座;“帮我早读书”是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一直以来深受幼儿和家长的喜爱。为此,我们特地邀请北京的专家来我园作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驾驭“早阅”教材的能力,及时推广应用了早期阅读科研新成果。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3

为更好地组织我校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举行讲座、教研组学习、印发学习资料、网络、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德育活动以及进行校内外的交流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特制定以下德语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一、学校不定期举行各种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科学育人方法、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二、教研组学习活动。

各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定时间,且要认真选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

三、校内交流。

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德育教科研交流,对我校的德育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及其它教科研工作进行交流,使大家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四、对外交流。

积极参加地区级及以上教科研活动,加强德育信息和德育工作交流。经常走出去或通过网络,学习先进教科研经验,以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正规、科学、深入的万向健康发展。

五、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站进行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和交流。

六、每学期收集优秀德育论文、案例进行汇编,便于学习交流与推广。

七、德育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

凡我校的德育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获奖论文、发表的论文、开发的校本课程等须及时向德育室申报归档。一方面作为学校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者,学校要以不同形式给予奖励。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能坚持经常地教师,且周围群众对其都有一致好评的教师可作为师德先进个人向上级推荐。被评为校、市、地区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学校分别给记入档案,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被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师德标兵”,“师德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学校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其学习。

八、评选办法

先进年级组和优秀年级组长,由政教处组织评定,政教处、教务处提供材料,同意报有关会议审批。优秀班主任及先进班集体由各年级初步评定,政教处、教务处提供相关材料;学生先进个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评选条件和分配名额,由班级民主初步评定,年级组同意,报学校德育处审批。凡受国家、自治区、地区级表彰的先进个人不再受校级重复表彰,凡受校级表彰的不再受年级组重复表彰。

九、表彰方式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4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因此,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与主题不符

【案例1】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以及抵御西方外来侵略,虎门销烟的事。课上:

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收集的资料。

生1: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学生拿着一张满满当当的纸读起来)

生2:老师,我跟他收集的资料一样的。

师:那林则徐此生有哪些事迹?你又收集到哪些信息呢?

生3:林则徐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受命赴广东禁烟。在虎门当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该同学读了长长的一大段,其他同学听得云里雾里)

上课前,教师布置了资料收集作业。课堂内,学生拿出了所谓的整大张资料,似乎完成了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但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找了什么内容的资料,更不清楚和教材有多大的关联。虽然有课前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学习,但收集到的资料与主题关系不大,效果并不明显。

2.寻找途径单一

【案例2】在上《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身边的交通工具。课上:

师: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最早的火车和飞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发明者是谁?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和了解到的?

生1:当然是电脑啦!(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赞同)

师:电脑还真是好助手啊,那还有其他途径吗?

生2:书也可以嘛。

师:说得对,那你是从哪些书里查阅到的呢?

生2:嗯……(学生没有具体查阅过书籍,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从哪些书可以收集到本课的资料)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家庭,网络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与青睐。一说要收集信息,网络就成了学生的首选。尽管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只需动手输入关键词,大段的资料便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殊不知,网络搜索也存在着“信息饱和”现象。对于整理、分析信息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阅读、辨析这些信息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及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网络搜索所带来的便利性,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局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成果形式单调

【案例3】这是学校组织教研的一节试教课《炎黄子孙》。老师先通过导入课题了解炎黄子孙的传说这一环节。课堂中老师问道:“炎传说中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炎帝,黄指的是黄帝。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呢!你知道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因为准备过了,所以显得特别“自信”,小手如林。老师赶紧请学生来回答。“我收集到的是炎帝的故事。相传炎帝…… ”学生拿着从网上下载的密密麻麻一页文字资料,照本宣科地读起来,疙疙瘩瘩的,显然对资料不是很熟悉。再请一位,还是被资料中的一些难读字或一些拗口的句子给难住了。几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听讲同学个个无精打采。四十分钟,想要交流的同学很多,但很多同学来不及交流。最后老师请一位相对比较优秀的孩子来汇报,“我收集到的是黄帝的故事。传说他……”总算比较流利了,可孩子的有些汇报根本与本课内容无关。学生的听课效果明显不高,课堂也变得沉闷起来,时间就在沉寂中过去了。

原本这节课内容有趣、生动,学生乐意去学。但学生资料收集的时候,选择了最方便的电脑搜索,打印出一张张资料,应付交差。因此造成了收集资料成果形式单一,不够丰富。人手一张资料,收集成果只有文字,让课程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也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出现以上种种现象,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没有领会贯彻课标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未给予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收集资料途径,整理资料方法上,还是在资料汇报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为收集材料而收集的形式主义。

二、提高学生课程资料收集有效性的策略

1.按图索骥,明确要求

为了便于引导学生有效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料,根据品德课程内容的不同,其课程资料的收集方法和途径也有所不同。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归纳整合了以下的收集方法、途径及具体要求。

平时教学,只要依据内容类别,学生可以自己明确收集途径和方法,达到相关的资料要求。教师也避免了每一节课上重复要求学生可以收集哪些资料,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收集等。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不同,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适时调整资料收集的要求。

2.依据难度,形式灵活

(1)教师示范收集。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初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杂,但主题比较明确,所以我们围绕主题并提炼出典型事例或缩小范围,就会有助于学生收集与裁剪资料。

【案例4】执教《悲愤的吼声》,教师可以事先“下水”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因为理清资料的重点,心中的底气就足了。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收集细菌战、南京大屠杀、奴化教育等与文本相关的资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5~16页,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和老师的补充材料,想一想,确定哪一个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感受帝国主义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在资料上找一找、画一画和主题有关的资料,如触目惊心的数据、血淋淋的事例、凄惨的描述等,进行简单记录。

这节课从资料收集、充分展示来说,这位老师已经潜意识中向学生渗透品德课程资料收集的各种有效方法,以及展示成果的形式。如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名人访问、录像播放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调查、探究等,来体验和感受品德课程的魅力。

(2)师生互补收集。《我与家乡》这类教材实践性较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类内容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教师可做到收放自如。

(3)生生合作收集。《我与社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真正体现了品德课程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的理念。如“热闹非凡的市场”“走进大工厂”等。对于这一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

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了品德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宝贵资料和经历,让他们心生自豪感。本课中,学生是主导者,自由发言,展示合作成果,教师则充当欣赏者的角色。在交流中,学生的体验感受可谓弥足珍贵。

(4)家长协助收集。可在假期或双休日,家庭出游、旅行等形势下进行。如《我来做个小导游》,关于杭州的名胜古迹,由家长带领学生,在游玩之前或之后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在课上拿出了照片介绍,因为他们有目的地了解身边的人文景观、生活的环境,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有上城区的“河坊街”“元宝街”“吴山广场”,有下城区的“小营巷”“百井坊巷”,拱墅区的“信义坊”“卖鱼桥”,西湖区的“北山街”,等等。通过社区延伸性的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学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重新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正确的判断,实现自我评价,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品德课程提倡“轻知识、重体验”。通过教材梳理,目标整合概括方法,再结合“教师示范收集”“师生互补收集”“生生合作收集”“家长协助收集”等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作用,做到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前、课堂、课后体验,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多元评价,形成能力

教师就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适当评价,让学生逐渐明白可以这样收集,可以选择更多的呈现方式,收获更多调查体会。教师还应指导细节。正确的指导评价,正是教给了学生某一种资料收集、实践探究的能力,并且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总之,资料收集是品德课程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逐步养成了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了有效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体验、实践中形成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更大空间发挥品德课程的特色,作为教师,更要善于挖掘师生之间、社会之中的各种资源,对教材进行质疑和分析,敏锐地捕捉生活信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品德课程的活动中去。当然,“无论在类型上,还是方法上,抑或内容方面,实践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进而决定了它的生成本性,它不会机械地固守某个既定的程序”。笔者的研究还在继续中,今后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丰富的案例来反思、研究。让我们的品德课程彰显无穷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马 丽.提升边界的渗透度:教育的实践性诉求[J]. 教育研究,2012(6).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5

1.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德育工作

主要议题:研究、部署学校德育工作,讨论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工作政策与措施。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可随其他工作一并研究。要做好会议记录。

2.学校德育工作大会

主要议题:总结学校德育工作,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今后德育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及文明学生等;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年召开一次,也可结合开学典礼、学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进行。

3.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内容:维护好校园环境,用好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感染陶冶激励师生的校园文化。

负 责 人: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品味高雅。

4.共建共育

主要内容: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公安、司法、文化、宣传、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学校突出问题,磋商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德育师资与教学

5.班主任管理与考核

主要内容:完善班主任聘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负 责 人:校长、德育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把工作绩效作为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

6.班主任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布置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校、班级德育现状,制订整改措施;交流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等。

参加人员:全体班主任、包级领导、少队辅导员,可邀请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参加。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

工作要求:随即或者定期召开,德育处要留有会议记录。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要留有相关资料。

7.德育科研

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德育管理、活动、评价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德育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撰写德育论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负 责 人: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研究确立本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实施。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学科渗透和德育科研工作。提倡研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三、德育活动

8.班会

主要内容:总结、布置班级工作,表扬好人好事,进习惯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交流学习、生活的经验体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负 责 人:班主任,学生干部。

工作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班主任要认真备课,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主题班(队)会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依据重大事件、时事状况、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学生实际具体确定主题班(队)会内容。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负 责 人:班主任(辅导员)、班(队)干部。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教育主题,班主任要有工作记录。学校要对主题班(队)会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10.升降国旗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主要领导。

负 责 人:少队辅导员

主要内容及程序:升国旗,奏(唱)国歌;介绍旗手、护旗人员和负责升旗的班级情况;宣读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一周新闻;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先进班级;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宣誓。德育处可根据实际调整升旗仪式的程序和内容。

工作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可作为国旗下讲话人员。少队辅导员要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把关,并负责整理和保存每次升旗仪式的材料,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汇编。

11.法制、安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邀请公检法人员、校外辅导员、英模先进人物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法制、安全教育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其他教育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要保存好会议的相关材料。

12.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节日和纪念日的内容、性质适时确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要组织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建队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环保日、助残日、重要历史人物生卒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传统纪念日等,以及配合国家有关重大政治事件组织教育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13.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长期的、系列的教育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校长、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结合上级统一部署的重点德育工作或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主题鲜明、形成序列,针对性、实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评价。

14.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到农村、工厂、社区、大自然、德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访问、远足、生产劳动、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学校集体组织或以班级、小组(队)为单位组织。要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要保存好相关活动资料。

四、家校合作

15.家校联系

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加人员:班主任。

负 责 人:主要领导。

工作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

16.家长会

主要内容: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宣传家教知识,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参加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

负 责 人:德育处、教导处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 次。学校要对家长会提出统一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备会,政教处要对备会内容进行审查把关。

17.家长学校

主要内容: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

①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根据学校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委员会例会。

②家教知识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印发材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研究编写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③家教咨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排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④学校意见征询。通过座谈会、信函、家校联系卡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征询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⑤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日活动,如听课、评课、活动等,体验学校生活。学校要主动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决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一次。要保存好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资料。

五、班级团队

18.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评价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价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监督,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定期公布,学期末予以总评,将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按照道德认知、日常行为和班(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校情况定期汇总,以书面形式(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通知家长。

19.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市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原则上每年一次。学校要设置各种特色奖项,并组织评选表彰。

20.学生代表会议

主要内容:征求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

参加人员:每班3-6人。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年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保存好相关材料。

21.少先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资料

总辅导员:工作手册,荣誉薄,文件资料,各大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方案与总结,各大队辅导员的情况,各大队的组织情况,组织集中活动的资料,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资料,组织活动的资料,主题班队会材料等。

22.少先队工作制度

(1)。队干部选举制度。队章规定每半年至一年改选一次队委会和队长。这是发扬民主精神,进行当家做主教育的一种制度。改选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初进行。

(2)。队干部轮换制度。每个队干部有一定的任职期,期满无特殊情况不再连任。这种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机会参加队的组织管理,得到锻炼。

(3)。队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大(中)队例会可由委员轮流组织,并负责向辅导员汇报。

(4)。队干部培训制度。培训少先队干部,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方法和技能技巧,这是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培训的方法有举办队长学校、听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

(5)。队前教育制度。新队员入队前要对他们进行队前教育。如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习敬队礼及呼号、系红领巾、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入队时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6)。表扬奖励制度。少先队组织应当经常在广播、队报、光荣簿上表扬好人好事,在"六一"儿童节、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集中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6

主要议题:研究、部署学校德育工作,讨论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工作政策与措施。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可随其他工作一并研究。要做好会议记录。

2.学校德育工作大会

主要议题:总结学校德育工作,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今后德育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及文明学生等;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年召开一次,也可结合开学典礼、学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进行。

3.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内容:维护好校园环境,用好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感染陶冶激励师生的校园文化。

负 责 人: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品味高雅。

4.共建共育

主要内容: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公安、司法、文化、宣传、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学校突出问题,磋商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德育师资与教学

5.班主任管理与考核

主要内容:完善班主任聘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负 责 人:校长、德育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把工作绩效作为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

6.班主任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布置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校、班级德育现状,制订整改措施;交流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等。

参加人员:全体班主任、包级领导、少队辅导员,可邀请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参加。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

工作要求:随即或者定期召开,德育处要留有会议记录。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要留有相关资料。

7.德育科研

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德育管理、活动、评价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德育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撰写德育论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负 责 人: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研究确立本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实施。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学科渗透和德育科研工作。提倡研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三、德育活动

8.班会

主要内容:总结、布置班级工作,表扬好人好事,进习惯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交流学习、生活的经验体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负 责 人:班主任,学生干部。

工作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班主任要认真备课,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主题班(队)会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依据重大事件、时事状况、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学生实际具体确定主题班(队)会内容。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负 责 人:班主任(辅导员)、班(队)干部。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教育主题,班主任要有工作记录。学校要对主题班(队)会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10.升降国旗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主要领导。

负 责 人:少队辅导员

主要内容及程序:升国旗,奏(唱)国歌;介绍旗手、护旗人员和负责升旗的班级情况;宣读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一周新闻;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先进班级;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宣誓。德育处可根据实际调整升旗仪式的程序和内容。

工作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可作为国旗下讲话人员。少队辅导员要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把关,并负责整理和保存每次升旗仪式的材料,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汇编。

11.法制、安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邀请公检法人员、校外辅导员、英模先进人物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法制、安全教育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其他教育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要保存好会议的相关材料。

12.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节日和纪念日的内容、性质适时确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要组织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建队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环保日、助残日、重要历史人物生卒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传统纪念日等,以及配合国家有关重大政治事件组织教育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13.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长期的、系列的教育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校长、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结合上级统一部署的重点德育工作或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主题鲜明、形成序列,针对性、实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评价。

14.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到农村、工厂、社区、大自然、德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访问、远足、生产劳动、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学校集体组织或以班级、小组(队)为单位组织。要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要保存好相关活动资料。

四、家校合作

15.家校联系

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加人员:班主任。

负 责 人:主要领导。

工作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

16.家长会

主要内容: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宣传家教知识,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参加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

负 责 人:德育处、教导处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 次。学校要对家长会提出统一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备会,政教处要对备会内容进行审查把关。

17.家长学校

主要内容: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

①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根据学校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委员会例会。

②家教知识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印发材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研究编写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③家教咨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排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④学校意见征询。通过座谈会、信函、家校联系卡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征询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⑤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日活动,如听课、评课、活动等,体验学校生活。学校要主动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决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一次。要保存好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资料。

五、班级团队

18.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评价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价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监督,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定期公布,学期末予以总评,将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按照道德认知、日常行为和班(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校情况定期汇总,以书面形式(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通知家长。

19.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市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原则上每年一次。学校要设置各种特色奖项,并组织评选表彰。

20.学生代表会议

主要内容:征求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

参加人员:每班3-6人。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年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保存好相关材料。

21.少先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资料

总辅导员:工作手册,荣誉薄,文件资料,各大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方案与总结,各大队辅导员的情况,各大队的组织情况,组织集中活动的资料,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资料,组织活动的资料,主题班队会材料等。

22.少先队工作制度

(1)。队干部选举制度。队章规定每半年至一年改选一次队委会和队长。这是发扬民主精神,进行当家做主教育的一种制度。改选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初进行。

(2)。队干部轮换制度。每个队干部有一定的任职期,期满无特殊情况不再连任。这种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机会参加队的组织管理,得到锻炼。

(3)。队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大(中)队例会可由委员轮流组织,并负责向辅导员汇报。

(4)。队干部培训制度。培训少先队干部,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方法和技能技巧,这是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培训的方法有举办队长学校、听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

(5)。队前教育制度。新队员入队前要对他们进行队前教育。如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习敬队礼及呼号、系红领巾、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入队时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6)。表扬奖励制度。少先队组织应当经常在广播、队报、光荣簿上表扬好人好事,在"六一"儿童节、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集中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7

李希贵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既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广宇之间。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会发挥多大潜能。”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课前先学、搜集资料,就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个空间既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能使学生的认识从有限的课堂、有限的书本内容扩展到整个真实的世界,也让学生从不同途径了解了现实,为学生真实的思想品质的形成铺垫基础,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前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链接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课前小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自主地为学习准备资料,延伸课堂深度和广度。

例如《地球在哭泣》一课,教材中要让学生了解现在世界人口过多、增长速度过快的现状,并认识身边因人口过多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针对这两个教学任务,课前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研究:搜集世界人口过多、增长速度过快的资料和身边因人口过多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等资料。学生在课前小研究的指导和要求下,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他们有的从网络上找到了春运紧张的图片,有的从身边的大人口中得知了春运时坐车难的实际事例,有的从报纸中看到了人口太多的现实,还有的找到了非洲干旱缺水的视频资料……有了这些高效的课前设计,课堂也就真正成了学生自主交流思想、升华情感的舞台。

二、搭建交流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了前置性作业这个基础,再采用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的模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把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范例或者“生活图景”以贴近学生心理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熟知的事例,主动探索新知,不断交流心得,实现主动学习、合作交流。在合作、展示与交流中,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行为体验与心理体验。

在《地球在哭泣》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印度火车站交通异常拥挤的图片、人口增长统计图,全班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了世界人口现状。接着另一小组又展示了非洲难民、土地干旱、春运紧张、人们缺水等等一系列图片,使学生们深刻认识社会现实,了解人口过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这样,学习小组中汇集的各类资料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把学生一下子带回了生活之中。熟悉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犹如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顿时热情高涨,思维的阀门一下子打开,纷纷说起了其他的一些类似现象,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地球在哭泣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果。这样的“现场展示”紧紧围绕课本重点,学生能从心底深处加深认识,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三、适时引导小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在课堂中,在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之时,教师必须注意适时的引导与小结,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明确的方向性。

在学生交流展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通过班内的展示交流,既可以了解小组探究的程度,也可以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思维的盲点。当发现漏洞与盲点之际,便是教师引导追问之时。

例如学习《资源亮出黄牌》一课时,学生交流汇报了调查了解到的资源匮乏、有些资源面临枯竭的现象之后,老师要抛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便会以这个问题为引子,思考种种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然后,老师再次追问:资源亮出黄牌的现象和原因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肯定会从自身出发去告诫自己、警示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学生的发言主要内容以及收获等做出言简意赅的小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由浅入深,情感得以升华,心灵也受到了洗礼与震撼,达到了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教学效果。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8

一、课题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颁布不久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总则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让中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中职德育课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具体的措施和实践

(一)开展课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课前活动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搜集资料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时,我事先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与你”图片,收集爷爷、爸爸一辈当时的实物、照片以及现在家庭状况图片,比较三代人的生活状况,感受改革开放35年自己身边大变迁。开展这种课前活动既引起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又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

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料、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论,或扮演,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根据笔者的具体实践,认为有以下活动体验适合在课堂开展。

进行演讲活动体验式学习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的方式。为此,我在平时德育课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安排课前3―5分钟的小演讲。演讲的题材要求与所教的教材内容相联系。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节时,我以“感恩的心”为主题选择材料让学生进行演讲,以此感谢父母辛勤的工作,对子女无私的关爱,激发学生报答父母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同时使学生懂得时常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为父母拼搏、为社会奋斗,从而成就一个成功的自我。这也为一开始教材叙述“首次就业前的学生时代,由父母哺育、社会扶植、国家培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必须通过职业劳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知识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行辩论活动体验式学习 把辩论引入德育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增进学生交往合作智能的发展。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兴趣分析与培养”一节时,根据教材需要,我出示辩论观点,由学生加以辩论。以“干一行、爱一行”及“爱一行、干一行”为论点,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查资料、阅读课外书籍以及搜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感悟,学生不仅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增进了对知识认知,还体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教学效果达到学有快乐的境界。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

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全真模拟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多种问题和矛盾,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一节时,课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者”、“应聘者”和“观察者”都由学生扮演,由招聘者提出各种录用条件和要求,然后由应聘者进行自我推销,介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亮点,吸引招聘者关注,争取被企业“录用”。双方充分交流、沟通,平等友好地对话,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双赢。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招聘方的要求和应聘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体验求职应聘的技巧和成败得失,观察者则旁观点评,发表观察感言。招聘会结束后,再播放一些关于求职应聘技巧和注意事项的视频,结合同学们的表演,教师适时引导、启发,甚至无需暗示学生接受什么观念,他们从体验中就能感受、领悟到更多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活动体验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后拓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健全及价值的体现,最终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然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传统德育课教学往往缺少实践环节。在新课改倡导德育课教育要注重实践教育主题的背下,德育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实践环节在本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德育课教学放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他们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采访社会人士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以致用。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习德育知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学习,既是德育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中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我将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使这一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四耕 体验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9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例10

(一)整体设计意图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先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录像中班长对老师家里的沙发产生兴趣及疑问――“是不是真皮沙发?”自然引入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探讨。之后,我力求把主动权主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本课各环节中,我有机地把学科学习、技能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看现代新科技的一些新型材料在生活中运用的影片和观看宣传不能过度使用天然材料的图片与文字,采用贴切的音乐熏染,让学生了解制造新型材料是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教育学生不要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各环节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两位学生在杨老师家,通过镜头向同学们问好)。

学生1:大家好。你们知道我们在哪里吗?

学生2:我们在杨老师家喔。沙发好舒服,是不是真皮的呢?

学生2:我也不知道啊!问一下杨老师吧!

(2)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说出真皮沙发的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由班长到杨老师家探访所产生的疑问来导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由于观看的是本班学生及老师的真人摄录,全班学生兴趣浓郁,对班长所提出的疑问,更是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效激发学习的原动力,使本节课一开始就充满积极探索的气氛。

2.探究天然材料

(1)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观察课本第40页的图,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整理、记录并汇报发现的信息。讨论古人用了哪些材料,制作了哪些生活用品。

(2)学生概括什么是天然材料。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还知道哪些?

(3)现代人用天然材料做了什么生活用品?

(4)用天然材料还可以做成什么物品?

(5)出示课件,讲述古代人与现代人在使用天然材料上有技术含量的区别。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配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汇总后,由于已有所得,学生会积极举手把组内所得分享给全班。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给学生创造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件的图像、音频、文字,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保o生态平衡的情感态度。

3.探究人造材料

(1)引出人类出于主观的需要和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人造材料。

(2)概括什么是人造材料。

(3)观看有关人造材料的视频。

(4)动手实践,感知人造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前后材料的变化,知道实验后材料发生变化,巩固人造材料的概念。

(5)引导要合理使用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人造材料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创设第二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实验操作,其难度和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造材料的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展开做“塑料”的实践,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4.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以科学实验室的门、窗、桌、椅等身边的物体为小组探究对象,分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小组需记录、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第三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布置小组以科学实验室里的物品为探索对象,区分它们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整理、记录和汇报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加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思考、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何收获。

(2)要求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时间不只限于课堂时间,课堂上所获以及重新产生的问题都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没能满足。所以教师向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也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向队员们宣传环保,促使品德教育得到升华。

二、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我在科学课堂中长期坚持渗透德育的其中一个课例,其产生的德育效果不只源于单一的课例。因为只有在长期的每课时教学中教师才能清楚要达到哪些德育要求,而且采用既定而又灵活变化的环节予以实践,师生的德育交流才能和谐,德育效果也就更强,所以坚实有效的德育效果是来自长期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本课例已达到的德育要求如下:

(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体现环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动手做实验前,先开展文明协作和环境卫生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问题、想问题。

体现环节:观看人造材料的视频后,引导学生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也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的品质。

体现环节:布置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并在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持谦虚开放而又自信的态度,欢迎质疑、乐于与别人交流、讨论、合作。

体现环节:创设三次四人小组研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实践与思考,作出解释或结论,并在班上分享,接受别人的质疑和验证。

(5)培养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平衡。

体现环节:引导学生明白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时,教师的语言以及课件穿插的图像、音频、文字起到震撼心灵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为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取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双丰收,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备课,必须深入钻研课时教学内容,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教材中挖掘到大量的德育因素;其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或活动环节。

例如,本课例采取小学生喜欢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实验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课外德育的延伸;最后,结合各环节的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师生的语言交流、课件中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熏陶,渗透一些德育观点,能让学生在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质,落实科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