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力数字化转型研究

时间:2023-05-15 10:37:56

摘要: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标准数字化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目前标准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标准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关键词: 电力 数字化 转型

电力数字化转型研究

标准是规范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推动标准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既是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模式变革升级的重要抓手。南方电网公司作为电力领域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转型,助推电网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引领能源产业数字化发展。

1电力领域标准数字化现状

在国际上,标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热点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1]。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标准数字化”以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单位认识到标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围绕标准自身数字化和标准应用数字化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标准内容指标比对、面向标准的知识图谱应用、标准元数据模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绩,并在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领域开展了机器可读标准研究应用试点[2]。按照ISO、IEC机器可读标准分级模型,我国国家标准主要为1级(开放数字格式,如PDF),国际标准及部分国外标准为2级(机器可读文档,如XML),少部分联盟团体及企业已实现3~4级(机器可读、可执行、可解析内容,如ECLASS标准)[3]。随着国内外标准数字化研究与探索的推进,电力领域标准数字化研究和应用也逐步开始深入。王昕等从标准大数据分析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出发,研究一种“电力行业标准研制贡献大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最终形成电力行业标准大数据服务的示范性成果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还基于语义网的理论,研究了一种标准指标比对的方法,以“产品-体例-指标”三元组的方式将标准文献碎片化,对细粒度的指标碎片进行知识化组织,最终形成“标准指标比对”的应用系统并应用于电力行业[4-5]。王宏等人以文本挖掘技术和智能全文检索技术为核心构建了电力标准智能挖掘系统,揭示各标准信息之间、各知识元之间的显式关联关系和隐性关联关系,实现了全文切词、自动摘要、关联挖掘、关键词挖掘等核心功能[6]。总体来看,目前电力领域标准数字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某些技术点开展分析,尚未有围绕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策略和路径研究,所以有必要对电力标准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2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背景与总体思路分析

2.1转型背景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并以专节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开启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标准数字化是基于管理体系变革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管理、编制、实施、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南方电网公司等为骨干的电力企业,深入贯彻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数字南网”建设要求,将数字化作为公司发展战略路径之一,从公司总体层面开展数字标准顶层设计研究,加快部署数字化建设和标准数字化转型工作。

2.2总体思路

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需坚持“业务导向、数据驱动、统筹规划、持续改进”的原则,围绕将数据作为提升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释放标准数据资产价值这一目标,从标准管理、编制、实施、服务等标准全生命周期开展标准数字化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数字标准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服务技术创新和数字电网建设。总体而言,可以将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技术路线概括为“标准数字化表达+标准智能化应用(标准协同化管理、标准知识化服务、标准智能化实施、标准科学化决策)”推进模式。

3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与具体举措

标准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标准的智能化制定和使用。真正的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标准信息化和标准结构离散的自动化,而是基于标准使用数据甚至标准中指标贯标数据的溯源与学习,形成有价值的规则,从而为重塑运营流程和优化业务运作能力提供标准化的依据。而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过程中,标准数据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数据本身的积累数量、数据的质量、数据的全面性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智能化模型的构建,以及深度学习的输入质量和算法优化。因此,面向智能化、智慧化应用的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分步实施、逐步实现。

3.1推进路径

按照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电力标准转型具体实施路径可从标准数字化表达和标准智能化应用两大方面展开,进而分三阶段实现电力标准数字化。

1)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标准数字化发展基础。开展标准规范等相关资料的整合治理工作,构建满足电力行业需要的标准数据资源库(包括标准文本库、基础元数据库、章条库、表格库、图片库、公式库、术语库、指标库及标准知识图谱库等);搭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化、标准交互式编制、查询与阅读,为未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业务高效运转的标准应用提供基础条件。

2)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标准数字化服务能力。建立标准知识库管理与维护系统,实时动态更新电力标准数据资源库,同时基于标准数据资源库研究开发相关的应用服务功能,如标准知识语义搜索和语义问答功能、场景推送功能、指标比对与更新预警功能、即时翻译功能等;根据具体场景需求,开发应用工具,实现标准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维、修试、退役等电力领域业务场景融合的服务。

3)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标准智慧化的决策。在数字标准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标准数字化服务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对标准管理、服务、实施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监测,并依此开展标准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标准管理、服务、实施的评价,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标准科学化决策能力。虽然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路径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但这三阶段工作内容并不具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3.2关键任务

1)汇集梳理电力标准资源。汇集电力技术标准库、制度库、常用法律法规库以及技术规范库等现行相关数据资源,引进欠缺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数据,建立标准业务平台数据同步获取和存储的机制,实现标准数据资源的聚集;梳理标准数据资源清单,开展标准数据资源整理、合并,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交换和存储,打破标准数据孤岛的现状。

2)构建电力领域标准数据资产。建立标准数字化加工系统,开展标准数据治理工作,将标准文本库、基础元数据库、章条库、表格库、图片库、公式库、术语库、指标库及标准知识图谱库进行整理,同时整合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技术规范、典型设计文件等资源,实现标准数据统一管理、维护与运营,完善标准数据资产。

3)探索基于场景的标准嵌入式应用。针对电力领域相关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维、修试、报废、调度、试验、营销、安健环等多业务领域及具体场景,结合业务实际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分析,并对标准在业务场景中使用的痛点难点进行研究,开发基于场景的标准嵌入式应用工具,以智能应用工具助力标准数据在场景中落地应用。

4)推进标准全生命周期协同化管理。建立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子系统、标准项目信息管理子系统、组织专家和工作管理子系统,涵盖标准规划与体系管理、标准需求与申报、标准计划与监控管理、标准过程与控制管理、标准实施与反馈管理等过程,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个基于网络的标准协同化工作条件,实现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化。

5)建立基于数据的标准科学化决策能力。通过标准管理大数据分析、标准服务大数据分析和标准实施大数据分析,开展多业务、多维度的标准化工作评价和标准化效能评价,为标准化管理决策以及更高层面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4结语

标准数字化仍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事物。本研究结合电力领域的特征,对电力领域标准数字化开展了前瞻式的分析,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思路。在推进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做好几个关键重点工作。一是电力标准资源的汇集和梳理。这是标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原材料”,没有标准也无从谈起转型。二是电力标准数据资产的构建。将纸质、图片、PDF形式的标准文档转化为章条、图表、公式等数据资产库,是标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工作,是后续基于数字化标准服务得以实现的前提。三是标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探索。标准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是为了更好使用标准而转型。因此,需要设定好标准数字化应用场景,根据具体场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工具、系统、平台,将标准知识内容嵌入具体业务场景并融合,让数字化标准真正发挥出效用。

【参考文献】

[1]刘曦泽,王益谊,杜晓燕,等.标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147-154.

[2]肖英萍,刘悦,何世新,等.企业标准数字化实现路径初探[J].中国标准化,2022(8):6-10.

[3]汪烁,段菲凡,林娟.标准化工作适应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准数字化转型[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21(3):1-3+14.

[4]王昕,王宏,周育忠,等.电力行业标准研制贡献大数据分析[J].标准科学,2016(11):49-52.

[5]王昕,王宏,周育忠,等.标准指标比对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9(4):83-92.

[6]王宏,李俊超,周育忠.电力标准智能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标准科学,2019(9):102-106.

作者:吕黔苏 林正平 王昕 王宏 张自锋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