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研究

时间:2022-11-16 09:58:25

摘要: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思路,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举措。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新工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研究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新的时展需求[1],因此新工科便应运而生[2]。2017年,教育部了多项关于如何实施新工科的重要通知[3-4],其中明确了新工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同时揭示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能力素质的重要性[5]。

新工科建设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6]。由此可见,掌握较宽的学科领域知识,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7]。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8]。因此,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应当遵循立德树人这一首要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专业性人才。许多研究指出,如何在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系统工程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难解决的问题[9]。概言之,如何依托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目前仍然是摆在新工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难题,已成为当前“大思政”环境下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拟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加以探讨。

一、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思路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对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了要求,要求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快专业建设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专业特色,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宗旨,为我国水行业领域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围绕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的水工程和水环境问题,依托市政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研究方向,基于新工科建设需求,以城乡水工程建设及节水、矿区水环境及水资源化、水系统智慧化三个专业方向为引领,培养具有较强的给排水工程建设与水系统智慧化实践能力和节水与矿区水资源化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色。①强化奉献精神培养。秉承“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作风朴实、工作踏实、思想品质好、团结协作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综合人才。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树立“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给排水工程建设与水系统智慧化实践能力。③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聚焦学术及技术前沿,以城乡水工程建设及节水、矿区水环境及水资源化、水系统智慧化三个专业方向为引领,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并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故结合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以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笔者提出了以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思路。

(一)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协同效应

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若干理论问题,并围绕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机制等方面,阐明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协同效应。

(二)构建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同向而行的育人体系

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思政理论课程深化思想认识、通识教育课程增强综合素养、专业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素质、实践教育课程强化工程实践培养”等方面的分析与实践,丰富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同向而行的育人体系。

(三)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

通过构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章节的约束,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立新型教师评价模式,同时结合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把教师的教学效果分为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部分,可采取教师个人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及学生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而学生专业知识则可通过考查、实践或竞赛的方法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一种“持续改进”质量文化长效机制。概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和扩充课程实践环节,并立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10]。

二、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举措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我校深挖校友资源,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行业经历的高端人才。通过学校开展的“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组建“矿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建立“校际教师互聘、跨学科交叉合、科研与教学协同、多元实践”的融合课程组。校际教师互聘融合课程组是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申请成立,由沈阳建筑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辽宁省内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互聘教研团队,具有开展关于水质工程学(I)、水质工程学(II)和专业概论等课程在线授课教学与教研活动,促进校际课程交叉融合与协同育人的功能。跨学科交叉、科研与教学协同课程组分别由基于给排水专业特点与我校优势学科、专业教师稳定科研方向课程融合而成。多元实践课程组则由基础验证、综合提高、拓展创新三层实践课程融合而成。同时,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理论教学和研究,不仅具备城乡水工程建设和节水、矿区水环境及水资源化、水系统智慧化等专业经验,而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授课过程中遵循育才与立德相结合的政治思想,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炼专业体系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强化课程思政元素

本专业围绕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的水工程和水环境问题,旨在以创新、自然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从而实现培养目标。具体以教授、副教授为课程思政负责人,通过课程组集体讨论及征集等方式,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素养与工程哲学理念结合,挖掘提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而共同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精心编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教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宣讲李圭白、张杰等杰出水处理专家的爱国情怀,讲好水故事、弘扬水文化、融入水科技,探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同向而行的育人格局,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具体如图1所示。

(三)创新教学方法,扎实推进思政教育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涉及化学、环境和生物学等内容,实践性和工程性较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因此在OBE理念指导下,教学团队采取了案例式、课外科研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且教学理念实现了从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课外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教师科研等“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基于土木工程学院“甲老师”讲堂、“蚂蚁”和U-Lab创新工作室,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相关领域的水故事、水文化、水科技,以提高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以“水质工程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知识单元+教学素材+专业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即以1个知识单元为主线,至少遴选2个工程案例为思政元素,坚持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应用”3个教学环节,灵活结合“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企业+课堂”4种教学手段,构建“1条知识主线、2个思政元素、3个教学环节、4种教学手段”的“1234”融合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调研、教学研讨、实践反馈、持续改进,深入开展融合课程思政育人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工作,以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思政融合发展、同向而行的育人格局,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强化评价与考核过程,形成“持续改进”质量文化长效机制

如图2所示,构建的由教学评估与督导、教学运行、专业/课程建设三类和学院层、系部层、课程群层三层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围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特点,制定了课程思政教学、考试命题、阅卷、教学资料整理等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或规定,以确保各项教学环节达到相应质量要求。同时,建立了由目标、标准、执行、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案、教材选用和建设进行监控;通过院校督导听课与教学资料检查、院系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监控。最终将检查结果汇总,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另外,还要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和培养要求达成评价,形成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五)基于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

成效闭环评价机制基于融合课程思政育人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校测评、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改进”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成效闭环评价机制,如图3所示。首先,针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以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六项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评价。其次,对比研究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衡量课程思政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贡献度,评价显性课程与隐性思政融合育人的达成度。最后,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对标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的完善方法和改进思路,形成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从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知名度。

三、结语

本文从创新的研究视角,探索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同时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研究,树立专业课程思政理念,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以完善“三全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黄向阳,曾涛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给水排水,2020,56(12):122-126,131.

[2]张磊,刘春,张静,等.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5):145-14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2017-02-20)[2022-04-15].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2017-06-16)[2022-04-15].

[5]张盼傲.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6]陈红兵,邓梅娥,卢进登,等.“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0):166-167.

[7]李新,李江,徐彦秋.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复合型育人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1(11):1-3.

[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4-15]

[9]郭艳燕.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1):80-84.

作者:安文博 狄军贞 李喜林 周新华 刘玲 董艳荣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