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讨论

时间:2022-03-22 10:31:4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象喻示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善于运用喻体和本体在某一点上的契合进行设喻、善于运用一种全方位的描绘方式对对象进行批评。这种批评方式既能够对隐晦的演绎进行描述,还能够让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 形象喻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讨论

形象喻示能让批评话语具有艺术性,能够让文学作品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象呈现给读者。这对于促进古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事物的反应和判断是文人进行抽象批评的基础。对文学中的审美接受、理论传播、理论批评来说,弄清开展审美活动前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是今后做出对事物的批评和判断的前提。对于任何事物的审美判断都和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心理上的特性有关。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将判断和审美如相遇形成一种判断的客观性的导向,还能够形成逻辑上的规范性。这种具体的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现象,也区别于一般审美心理学。他是对审美评价并且形成内在心理活动的基础。形成文学批评的基础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现实、文艺传统的基础。就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而言,对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发展以及文学批评形成的心理习惯和内在规定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生

文学批评和文学接受都是建立在社会韵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氛围。社会对某位文学家的判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导致读者在读该作家的相关作品的时候总是带有某种思想色彩。在读某位作家的作品是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对该作家的心理定式。这种认识虽然是模糊的,但是却会对读者读该作者的文学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知名的作家而言,在读其作品的过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在和外在的评论。对于不知名的作家来说,读者在读其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更大。唐代的士子所盛行的温卷风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些士子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当时文坛巨匠的赏识,所以很快他们就能平步青云。即便是一个歌女也能因为某位作家的诗歌而变得声名显赫。这种舆论氛围对文学产品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重大作用。谁也不曾想到当下脍炙人口的《登黄鹤楼》,在唐代竟然不被人知道,直到后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著名的词人酒僧在宋朝时期并不被人所知晓,后来酒僧的出名与欧阳修有重要关系。上述例子都说明声誉对文学接受具有重大影响,这些舆论影响背后都会涉及很多舆论掌门人的影响。群众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绪中服从了声誉对诗人的影响。从积极地角度来看,这种文学创作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受舆论影响较大的审美风气。这种审美风气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并且还能够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经验。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文学舆论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的流逝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研究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读者以及研究者都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会跳出原来的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影响,不应该在人云亦云的环境中影响自己的审美选择,学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并且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的评价。欣赏者的性情同样会对读者的心理和习惯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批评阶段上述情况也会有明显体现,这些因素都会对今后的批评总结产生重要影响。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说的:“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奇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就充分说明建立在个体性格基础之上的批评结论也并不完全公平,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出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该文所谈的,虽然性情具有稳定性,但产生后也会受到后天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文学作品批评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标准。在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事情产生的结果,还应该去了解结果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由人而文的心理习惯

该文所说的由人而文的心理习惯中所说的人并不是指文中所说的人的名气,而是批评者的人品。批评者的人品和他的伦理道德素质素养具有紧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伦理道德修养非常重视,不管是现代的社会评价还是古代的社会评价都会受到道德评判的影响。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的阅读会受到其个人修养的影响,这种人品必然会对阅读者产生的作品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单一的评价习惯会受到评判模式的影响。传统文化作品作者的人品有定论,这种定论也会轻松地进入到读者的视野之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掺杂这种情感。若某个文学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让世人存有偏见,必然会让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这种评价习惯和我国的文化渊源具有重要关系。虽然批评者在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会受到舆论对该作者评价的影响,这种评价还会和作品的评价进行结合。这种评价习惯深受我国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重视对自身修养、道德水平方面的提升。但批评习惯一旦形成,读者就很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去进行评价作品,并且会带着这种阅读习惯对文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作者的道德取向和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味并不是一一对等的状态。因此,这种由人而文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的保守性。人们对这种评价方式习以为常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那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好名声的作家的作品长期受到冷落,即便是该作家的作品在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种不客观的文学评价习惯,会对这些作品自身的价值判断产生错误影响。对于我们当代文人来说在对古代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评价方式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封建时代的文学评价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我们在对古人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消除消极、保守的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古代那种主观的评价方式已经对现代人的评价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由人而文的评价习惯更加偏重对人品的测量和评价,而不是对作品本身的测量和评价。总体来说,由人而文的文学评价方式是一种心理习惯,这种评价结论会形成一种单一、片面的道德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特点和属性的重视,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会对古代文学作品评价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心理习惯体现出辨别源流

出处的思维特性清代学者章学诚曾经说过: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这句话是一种源于经学的学术研究方法。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经学非常的发达,一般的文人都有较为高深的经学造诣,并且在求学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经学治学方法的训练。因此,古代文人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种评价方法。古代文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文学作品的措辞、意向、构思等方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自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个主流文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习惯从众多文学作品评价资料都能够看出。这种源流出处的思维特性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会对那些源流出处较高的学者产生较好的评价,他的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那些源流出处相对较低的作家的文学作品,就更容易获得较低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就是在用经学的眼光去评价文学作品,这不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习惯的弊端体现在读者更加注重对作品作者修养的夸耀。让文人的个人出身和文学作品的评价产生直接的联系,而忽视对文学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今天的文学评价者来说我们应该遵从客观事实,应该用自己客观的评价方式去对古人的文学作品做出客观的接受和理解。

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阶段也有区分品第的思维习惯

不管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我国古代社会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社会,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等级制度。社会无处不存在等级,等级观念也深入人心。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文学思想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受限于作为的家庭状况、才学、见识、艺术造诣等方面的影响。在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自然而言的有了文学评价。文学作品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文学评价作品也相应地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这种等级观念我们将其定位为品第思想。对于品第观念的形成,除了和上述关系有一定关系以外,还受到评价者学术背景、宗教信仰、宗经思想等因素的影响。等级因素对评价者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体现了评价者对品第接受习惯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以等级观念作为文学评价标准也是因为评价者自身有品第的接受习惯。品第观念对文学评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不仅确定了一大批文学作品硕果累累的文学作家,也是一个国家文学作品形成文化传统的表现。

5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形成直观的审美判断

这些文学作品长期接受评价者某种价值观评价的影响,不仅会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还决定了文学作品今后的发展方向。这种示范作用会对文学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结语

尽管形象喻示的思维方式在批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能够避免其他评价方式所造成的评价方法琐碎和乏味,这种文学评论方式非常的活泼,它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在继承过去优秀文学评价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摒弃过去评价方法的缺陷,才能形成符合民族传统又具有时代性的文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正.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张雪城.文史统一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王世贞.唐诗纪实:卷七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杨洋.试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问题的特征及其成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王先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习惯性思维及其特点探析[J].北方文学,2015(5):65.

[6]白岩.心灵华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报,2005.

作者:杜晓刚 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