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4 20:48:28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1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2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据调查,上海2001年至2005年学生体质调查果存在突出的问题,在代表男性力量的握力和代表女性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在下降,7至12岁学生,50米×8折返跑能力下降很大,视力检测70.25%视力不佳,5年内近视率上升5.34%,肥胖率达到12.26%。北京卫生局今年公布了一些数据,中小学生视力也不好,北京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率高达36.4%,高三学生不良率高达86%,近视眼患病率从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果反应也不好,台阶试验合格率不高,这是数据反应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青少年关系国家强弱,关系民族兴衰,是百年大计,是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大问题。强身健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全民健身工作重中之重。就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和忽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代价培养接班人,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就没有希望,美好远景就会落空。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文件,学生体质研究,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在理论界成为热点。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字典定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体育学的角度,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里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这种定义明显满足不了理论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于是学者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定义,但是学者们只是从自己的研究提出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全面的、权威的定义,邱梅婷等2005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2]白文飞在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种也是从生理和心理学范畴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角度来定义的也有很多,莫连芳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一文中就是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锻炼频度、运动负荷和锻炼持续时间进行定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3]。

综合各家之言,但从某一角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构成因子多方面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应该是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下,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近年来体育锻炼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如关北光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谢春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等。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主要研究体院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如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德研究等,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干涉的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研究较少。

三、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阶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纵观近年来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准备阶段,即集中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方面,其中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而通过实验验证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的研究很少,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研究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更是基本没有,基本上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一些研究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干涉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即使是白文飞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和影响因素。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干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后怎样预防习惯不被破坏。所以说理论界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小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研究,如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指导性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不够深入,实践性的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干涉理论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体育锻炼习惯的果问题,必须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 邱梅婷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40-02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系统以"体育锻炼"、"体育健身"、"体育学习"、"身体锻炼"、"身体消费"等关键词进行了多重检索,共检索到了1994―2010年12月发表相关论文426篇,硕士论文53篇。另外,在互联网GOOG L E,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文献80余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可以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习惯和行为的研究;(4)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对策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居多。既有以全国为调查对象,也有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法;调查研究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属于同一范畴,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常生,陈及治(2004)发表于《体育科学》的"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指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赵一平,马力(2005)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有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上存在差异;锻炼场所呈分散趋势,锻炼方式男生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女生倾向于单独练习,锻炼内容男生喜爱球类项目,女生喜爱中长跑锻炼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统一性特点,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喜好,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影响程度不同。

另外,肖桃芳,刘建炜,黎冬梅(2006)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董晓虹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 李建疆,范磊,张惠(2010)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体育锻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研究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这一整体参与体育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远见的对策,为本研究做好了铺垫。

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其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机制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得到阐明和证实。

何颖,季浏(2004)在《体育科学》发表的"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蒋碧艳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提高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李林,陈丽娟,季浏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影响。季浏,汪晓赞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即小学生适宜采用中、小强度以及运动技能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大强度锻炼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益,中学生则适宜参与大、中强度以及技能相对复杂项目的锻炼,从而揭示了中、小学生在进行不同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后,将会产生不同的体育锻炼心理感觉,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获得较多的运动愉,而运动愉的获得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徐波指出: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提高心肺适应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李茹萍指出:体育锻炼可以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变,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防骨裂,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等,从而对人的生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态度与习惯的研究

锻炼动机则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健身的一种内在动力。从动机理论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人参加一种活动可以有多种动机,不同动机有不同强度,动机的强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

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2009)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一文,通过对207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男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结果表明:1)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2)男生的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比女生强,女生的外貌动机比男生强,乐趣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型的性别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的健康状况比女生好;4)应该通过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缩小在体育行为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趋向是肯定、否定或中性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邓志茂(2010)的硕士论文"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要好于非师范类大学生,原因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有关。(2)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自不够充分。(3)大学生的主观标准较低。(4)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有年级特点。(5)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类似的研究还有,王放(2007)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 刘晓莉(2009)的"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各阶段影响研究", 魏瑶(2009)的"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影响", 潘秀刚(2010)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等等。

4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方面,比较全面的有:杨娜(2010)在其硕士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方面,呈现出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偏低的现象,每周锻炼 3 次或 3 次以上的占 11.4%,每次 30 分钟或 30 分钟以上的占 44.0%,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仅占到 29.15%;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身因素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时间安排、个人锻炼习惯;外部因素前三位依次是:适宜运动项目、运动设施、学校氛围,等结论。

赵薇薇(2007)的硕士论文《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指出,(1)长春市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但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2)长春市女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对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和体育行为的促进起到决定性作用。(3)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偏低,时间、强度现状良好。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体育人口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被动参与型已成为女大学生的主体,她们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运动的依赖性较强。(4)影响长春市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少运动伙伴、懒惰、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技术指导。

另外,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某一侧面的文章研究的比较多的有"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女大学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关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研究"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已卓有成效,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如体育锻炼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等。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还不多见,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整体性研究还寥若晨星。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从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对其体育行为、体育动机、体育态度、体育取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常生,陈及治.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4(9):69-72

[2] 赵一平,马力.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97-899

[3]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6

[5] 史小英.江苏省民办大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8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4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分为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和体育锻炼目标态度[1]。体育锻炼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理论一直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涉及高校大学生这一领域善少。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需要洞察和了解,周伟 [2]通过结构方程模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既可以直接预测体育行为,又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体育行为。所以性别、年龄、学业水平、科别、体育锻炼活动量等因素是否对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通过研究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供帮助,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大学生锻炼行为系统研究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代表性高校。以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30人。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呈贡大学城5所高校的非体育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1份。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同一人群2周后重复调查,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测信度系数R=0.75(P

1.2.2 测量法

本研究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系统的测量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因为测量可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2.3 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锻炼群体测量结果运用体育统计学的t检验处理后,观察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整理汇总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表2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维度对比分析表

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男生(x-±s) 女生(x-±s)FP行为态度 27.55 ±5.12 26.65 ± 3.644.578 0.234 目标态度 40.95 ± 5.02 36.88 ± 5.786.897 0.025行为认知 30.67 ± 4.33 29.02 ± 4.674.893 0.315行为习惯 32.74 ± 3.98 27.23 ± 3.877.746 0.045行为意向 30.53 ± 4.67 31.56 ± 4.763.423 0.325情感体验 26.79 ± 3.98 30.98 ± 4.344.567 0.261行为控制感24.84 ± 3.22 20.56 ± 5.516.566 0.534 主观标准 18.56 ± 3.92 21.67 ± 4.345.112 0.148注: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5,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其维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及兴趣爱好,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表现的不积极,对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有待提高。

2.3 不同科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表3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维度上可能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要明显强于文科。

2.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2.5 变量回归分析

2.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成因分析

2.6.1 由表1看出男、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分配上差异显著。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和体能上的差别,女生关注的是通过锻炼改变自身的体型,而男生在选择锻炼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学业水平,科别上说明理科比文科可更喜欢体育锻炼,但两者总体上的差距不大,他们都处于同一水平上,认知能力相近,都在一个相同的学习氛围下生活。

2.6.2 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因此引发的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距。

2.6.3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效果上不能达到男生同样的程度,因此导致女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不如男生。这反应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动机因素上男女差距较大。其次,部分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自己不适合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太辛苦、枯燥;体育锻炼不如其他项目那么有娱乐性;课内、外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帮助等六个原因造成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反映大学生在锻炼态度上其性别、学业水平及年级、科别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锻炼积极,理科比文科更乐于参与,大一年级学生比大四年级学生更有激情锻炼。

3.1.2 经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t检验,得出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1.3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学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惰性,学习压力的因素,对锻炼的认知,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3.2 建议

3.2.1 开设和各项运动俱乐部、培养校园体育明星,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体育俱乐部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增加校内体育人口。

3.2.2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锻炼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与教育,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活力和获得快乐的效果,认识到生命的健康是一切希望之本,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荣建.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2]周伟,周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57-60.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5

 

引言

自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中学体育运动发展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无论从体育运动的内容还是从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来讲都有了新的进展。中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学校体育发展的程度,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对全民健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市体育局在业余体育锻炼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重点放在了吉林市中学生的身上,在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加大力度的同时,吉林市各个中学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与障碍,例如:在资金、人才、场地、运动器械等方面,使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的种种需求,因此,本文对当前吉林市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吉林市三所重点中学(吉林市29中学、吉林市第七中学、吉林市第三十中学)共1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分析

从调查中可见,男生喜欢程度更大一些,将近一半的男生非常喜欢业余体育锻炼,女生也有不少的人群喜欢参加业余体育锻炼体育论文,有极少的一部分不喜爱业余体育锻炼,其原因在与身体或者思想上的种种原因,对这部分学生应进行有效的措施,使其激发出对体育的兴趣。

2.2 学生对自己体育基础的评价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一般对自己的体育基础的评价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人的体育基础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3.2%和16.7%,而不好的占到了20.1%论文服务。而女生则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基础较差,占了女生总人数的60.5%,由于女生自信心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也影响到对业余体育锻炼的学习质量。

2.3 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2.3.1 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中男生的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需要仅占到了总数的6.89%,而女生占到了总数的21.83%,从这一点上来讲女生的身体素质条件不是很好。学生对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和通过运动等级及为其它体育运动打基础为目的的选择都不高,对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的选择男生和女生都超过了总数的20%,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追求并不高,而对体育运动的习惯和体育运动的态度方面要求较高。男女生在掌握健身方法与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两项上差异较大。

2.3.2 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男生选择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篮球,吉林市中学中仅有实验中学有体育馆,其它学生都没有体育馆,所以体育论文,学生在从事业余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开展并开展较好的还是篮球项目,其次,吉林市部分中学开设了羽毛球项目,所以,在学生当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季节性的参与羽毛球项目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2.3.3学生对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分析

男生和女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男生女生都能在每周参加3-4次的业余体育锻炼,这组数据明显的说明了吉林市中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与喜爱,这一点为吉林市中学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4学生每次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学生每次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如表6所示,男生和女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分别占14.36%和26.43%,在这一选项上的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女生的身体质素限制使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适合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过大及时间过长,从整体上来看体育论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其耐力和参与运动项目兴趣有关。

2.3.5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分析

中学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4.足球5.排球6.田径7. 健身器械8.乒乓球9.网球10.健美操11.武术。由于性别差异,所喜欢的项目也不同,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4.田径5.乒乓球6.游泳7.篮球 8.网球9.足球10.健身器械11.武术,由排序看来,羽毛球项目是同学们普遍喜爱的项目,因此,学校应当多为学生开设场馆,及场地,并且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业余体育锻炼中得到放松,在业余体育锻炼中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使学生从紧张和繁忙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全面的放松。

2.4 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2.4.1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由于学习任务重导致的没有时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多半,男生有33.4%女生有22.4%的人,身体素质差,和缺少体育兴趣,成为了影响学生的第二因素,也存在极少的一部分人对体育没有兴趣。显然,没有时间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成为了主要因素,说明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重,这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时间,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提高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体育论文,使学生的体育和学习双丰收,即全面发展。

2.4.2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因素分析

由表10可见发现器材和设施的缺少,严重限制了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毫无疑问的成为限制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器材的数量和借器材的不方便,也给学生参加课外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困难,其他因素是器材的老化,陈旧和运动器材的不够标准,这也给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种种原因造成的困难,一般来说是学校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或者得不到重视造成的,可见如今的体育器械和场地的缺乏,陈旧和老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一种阻力,阻碍着吉林市业余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想要解决问题就应当从根源出发,提高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尽可能的加大对运动器材方面的力度,并且翻新陈旧老化的运动器械,使其提高利用率,来更好的解决这些器材场地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与环境。

2.4.3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中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因素在男生和女生的选择中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1.83%和20.68%,班主任的不重视男生和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8.39%和13.79%,家长不重视因素男生和女生选择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6.09%和10.91%,这三项为影响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论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吉林市中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较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且能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比较明显,丰富课余生活,体验乐趣,增强体质。男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1.篮球2.羽毛球3.游泳。由于性别差异,女生所喜欢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排在前三项的排序依次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通过调查发现,吉林市在体育锻炼的设施器材等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学生满意的标准,这个影响因素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同样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2建议

建议吉林市能尽可能的增加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等的投资力度,改建并且完善旧的和老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提高其利用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业余体育运动的形成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形成之后又是比较稳固而持久的。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和更好地工作,转变学生对业余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转变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消极态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月霞.通过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2-1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峰.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报,2002,(2)13-1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6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7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wWw.133229.COm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8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免费论文参考网。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9

 

1. 早锻炼的重要性及意义

1.1 早锻炼健身功能:健康社会学当今研究报告表明,人的肌肉力量及肺活量到八九十岁仍是可以训练的,而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活动习惯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大量的健康社会学调查表明,接近三分之一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预防的。毫无疑问,早锻炼在很大程度上使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进入老年后的人的生活充满活力,成为减少全球医疗花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相信,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早锻炼塑造美的生活:锻炼可以导致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体形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锻炼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引导人们塑造自身,实质上也就是塑造生活。

1.3 早锻炼塑造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早锻炼时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与考验,激励着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胆怯、畏难恐惧、自卑等人性的弱点,使人们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

1.4 早锻炼的娱乐功能: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体育论文,还需热心于身体娱乐的兴趣和情绪,如同人们需要水和食物一样,合理而科学的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极限效能的有效保证,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力。

1.5 早锻炼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发展适应能力:各种不同的专业人士,都为了同一个爱好和娱乐而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互学共进、沟通情感、增进交流、共同提高,从而调动了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实效,使人的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精神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2. 提高早锻炼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1 学校要进一步贯彻并创新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知识有思想而没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 观念的改变才是改变一个人最根本的因素,所以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观念上有所改变,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要有强壮的身体就要积极锻炼,让他们树立一种体育锻炼是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如何提高早锻炼积极性是新世纪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是: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体育早锻炼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早锻炼教育要从思想上从深层次根本上认识,对青年学生忽视早锻炼的问题采取有力的约束机制,要求学校要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改变传统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改变只为了体育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改变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早锻炼教育的不良倾向。

2.2 学校要从组织形式上彻底改革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早锻炼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晨跑,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摘要,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体育论文,从而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论文服务。

2.3 早锻炼的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早锻炼的内容实质是收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实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兴趣,多选用那些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可塑性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无法贴近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缺乏实用性与时代感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受竞技规则的限制被动掌握甚至不易掌握的内容,应予以删除,具体具备以下几点:(1)锻炼的内容必须具备足够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尽可能具有一定的技战术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2)早锻炼的内容新颖,其难度不大,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都能掌握的,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3)学生所学的内容在受场地设备限制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的开展,并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而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4 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与气氛

建立良好、融洽的学练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早锻炼兴趣的提高。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早锻炼的认识,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全校园早锻炼的氛围,全方位促进学生早锻炼思想认识能力。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小组,良好的学练风气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吸引和推动学生们自觉进行学练,激发受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创设一种学练氛围,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有自信心进行自我锻炼,这样大学生在良好的学练环境中学到了运动技能,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及思想观念,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发挥创造了平台,对其人格塑造或个性化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早锻炼的兴趣。

2.5 早锻炼中要重视“教师投入”与“学生投入”

无论现代教育怎样变革,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师仍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教师以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责任感,并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教师应爱岗敬业、学识渊博,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育论文,热情、宽容、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理,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妥善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渗透礼仪教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在锻炼中尽情展现。学生要以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让自己在早锻炼中尽情地品尝合作、竞争、挑战、创新等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运动观察、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让自己不但能掌握知识技能、而且知道如何独立地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使自己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技能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掌握方法、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乐趣。这样,从自身需要、兴趣爱好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从而形成了某种必不可少的需要,这种内在力量最终使自己获得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郭聪聪高勇论高校早锻炼风气的养成[J].浙江体育科学,2004,03

[2]揣佳凡,刘洪新;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J].内江科技.2010,01

[3]高振发.李维.探索系部开展学生早锻炼活动的有效途径「J.体育师友 2008,02

[4]陈宏志.体育课怎样启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J].学周刊,2009,10

[5]姚德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2011,09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例1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免费论文参考网。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