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特别市民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8 10:31:44

特别市民

特别市民例1

放下电话,我用手抹着额头的汗冲向水龙头,想用凉水给自己降降温,天哪!连水也停了!我绝望地找出把扇子,心情烦乱地拼命地扇,不行,都过了半小时了还没来电,我要去打电话投诉供电公司!正当我怒气冲冲地走到电话机前时,电话铃了,“你好!我是供电公司客户服务热线,我公司的抢修人员现在已经找到了造成停电的故障点,请您再耐心地等待片刻,马上就会恢复供电。我们为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便表示非常地抱歉!”

特别市民例2

 

当今时代背景下,数量庞大的特别民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立法现象。特别民法,是以某一特定功能领域为调整对象的民事法律规范。为应对大量特别民法对于民法典的挤压,在依然坚持民法典的前提下,主要出现了“法典分解”和“法典重构”两种思路。“法典分解”是指面对大量特别民法的挤压,民法典的内容与结构保持不变,其出发点是固守民法典的传统价值,“法典重构”是指民法典根据现实的需要对特别民法进行整合纳入,其出发点是捍卫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地位。 在特别民法的冲击之下,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不同的是,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是在市场经济萌芽之初就有了民法典作为基本规范,随后管制活动才逐渐增多。而我国则至今还没有民法典。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太快,法律规范的饥渴也太大,由不同部会各自承担的一块一块、逐堡推进的立法模式,几乎是唯一可能的响应方式。 在这些以功能领域为分界的立法中,公私法的分野已经及其模糊。这种立法模式虽然有利于转型时期的国家尽快步入法制的轨道,但太过专门的立法必然不利于部门民法之间技术接轨和政策的协调。而民法典的构建则正好弥补了我国现存立法局面的缺点。在民法典的模式下,民法典作为普通法,调整最普通的私法关系,其所涵盖的是可以适用于各种私法关系、各个功能领域的民事规范,特别立法只需对特别部分加以规定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概念、规则的混淆和不一致,立法者在权衡、辩论政策时也不至模糊焦点。

 

二、民法典回应不同特别民法的方式

 

考虑到中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民法之间缺乏规划与协调的缺点也逐渐显露,我国民法法典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对于自治型特别民法,由于其本身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与民法典并不冲突,是否纳入民法典,主要取决于其条文数量与民法典的结构对称,不致有什么疑难。” 然而对于具有政策工具性质的特别民法,则需要重点讨论。

 

“一类政策工具性质的特别民法,已形成较稳定的规范群,并包含相关的公法和程序法规范,如《招标法》、《环境保护法》等,仍宜维持现状。” 还有一类政策性的特别民法,如消费者保护法、劳动法。其是否应纳入民法典的问题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究其争议的本质,还在于新时代背景下,应在何种程度上坚持民法典纯粹性的问题。所谓纯粹性,主要是指民法典作为一般的、原则的、中立的规范,它的概念、原则、规则应当是普遍的和永恒的。民法典与特别民法相比较,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民法典具有普遍性。其所涵盖的对象不应以功能领域为划分依据,而应是可以适用于各个私法关系的普遍性规范;而特别民法则关注不同的功能领域,针对不同的功能领域做出具有特殊性的规范。其次,民法典的普遍性决定了民法典应当具有恒久性。只有民法典所确立的框架是稳定的,其下的各种规则才能够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特别民法则具有一时性、随政策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最后,两者地位不同,民法典应是特别民法做政策衡量的基础。基于这样的功能区分,民法典和特别民法形成了一个科学动态的,并且不会偏离民法典价值基础的系统,从而更好地成为调整市场经济以及市民生活的法律。然而,普遍与一时的关系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德国曾进行债法现代化改革,其备受争议的举措之一便是在债编部分融合进了大量的消费者保护单行法,包括定型化契约条款法,而且将消费者和企业放入了民法总则的权利主体中。这一改革当然地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学者认为,消费者规范不仅在基本图像上和民法典中的理性经济人不同,相关规范基本上预设了轻率、无验、又有点贪婪的消费者,而且在“指导理念”上有意以消费者为应受较高保护的一方,这使得把消费者规范放进民法典,同时会有基本图像和指导理念扞格不入。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成为消费者的经历,经营者与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两个重要主体,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民法典,如果不能将这对关系的调整纳入其中,其基本法的地位必然会遭到质疑。笔者认为,民法典应当对消费者保护做出相关规定。与其他民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相比,经营者与消费者确实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然而,民法典并不必然排除对特定弱者的保护,预设图像和基本理念的不同不应成为阻止其进入民法典的根本原因。是否将特定关系纳入民法典的保护中去,要从其是否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上来考察。如果这一规定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那么民法典就应该对其进行规定。因此,这样的规范既可以包括传统理念中所认为的,调整平等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也可以包括新时代背景下因社会的变迁而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为共识和规则的新型规范。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消费者的社会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和保护早已不再是异态,消费者保护规则整合进民法典,不是对民法典价值和理念的冲击,而是与时俱进,尊重民法典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表现。

 

三、民法典与公法的接轨

 

除了特别民法之外,民法典还会受到管制型法律法规的影响。公法与私法本应是泾渭分明的法律,但新时代背景下公私领域的逐渐扩张,导致两者间重合的范围越来越大,法律体系从公私法的二元变成多元。因此,民法典所建立的体系,在自治法的层面以外,还要建立自治与管制的接口,使得民法典的自制规范和法律体系内的管制规范可以相互调和。

 

特别市民例3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特别国债的发行曾指出:财政部发债购汇相当于用特别国债替换部分央行票据,是财政部用1.55万亿特别国债置换央行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本次特别国债将不向人民银行定向发行,也不是向社会直接发行,而是增加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增加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支持。这样央行无须继续发行央票,而以卖出国债来代替,为人民银行公开操作提供一个有效工具――这就意味着央行可以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按照公开市场操作节奏和力度,逐步卖出特别国债回笼货币;而当流动性不足时,央行则可以买入国债投放货币,从而实现将发行央票对冲流动性转向买卖特别国债对冲流动性的模式上来。

2006年以来,央行已经8次上调存款金率,4次动用基准利率。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统计数据看,还不算回购操作,去年央票就发行3.59万亿,是特别国债1.55万亿的2.3倍,去年到期央票为2.65万亿,今年截至目前央票发行量为2.58万亿,央票存量为4.16万亿,今年7月到年底央票到期规模在1.42万亿至1.448万亿,如此庞大的到期票据接近1.55万亿特别国债发行量。

但如果按照下半年月均新增外汇储备约210亿美元计算,预计下半年则会新增95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按照目前流动性对冲方法,那么央行每月央票发行量将不低于3000亿元,同时加上央票到期量等因素,年内新增流动性可能达到2.23万亿,相当于1.55万亿特别国债1.44倍,从上述对冲流动性角度看,特别国债的发行似乎没有使未来流动性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资金分流效应严重

用1.55万亿特别国债置换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成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这对于是股票市场心理上和实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所得1.55万亿人民币资金将投资于海外市场,估计很可能像外汇储备那样的投资,基本多集中在美国中长期国债上。

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办法》也于7月5日开始实施,显示QDⅡ资格获得者增多和境外理财业务的拓展。从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来看,不但允许银行QDⅡ产品可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还放宽到了信托公司、证券和基金公司,也可以进行境外投资。目前已有19家银行、4家保险公司、1家基金公司获得QDⅡ资格,批准额度为205亿美元,并推出47款相关产品。有关部门估计将有9家证券公司可获QDⅡ资格,还有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预计超过30家公司取得QDⅡ资格,那么QDⅡ额度也会大幅度提高。假设每个获得QDⅡ资格公司平均推出3个产品,每个产品规模若为50亿人民币,则流出资金约在4500亿至5000亿人民币。如果下半年如此大的QDⅡ额度放行,再加上1.55万亿特别国债年内成行,不言而喻地对股票市场所需资金的分流现象甚为严重。

以扩容解决市场“泡沫”

借鉴国际上成功资本市场的经验,总体上无非是两条,第一条,让本土优秀成长型企业,尤其是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在本土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交易,同时设法吸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成长型企业,来本土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交易;第二条,让本土资金留在本土资本市场上,同时创造条件(如股票交易免税)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资金流向本土资本市场。世界上成功有影响的资本市场,像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和香港,无不如此。

目前香港交易所上市的H股超过370只,红筹股超过90只,新加坡上市的S股(称为龙筹股)119只,在纽约和伦敦上市的N股和L股,以及在东京上市的T股,近期似乎也开始急起直追,积极招揽国内企业前往上市。如果国内资本市场趁当前流动性偏多之际,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成长型企业,到中国股票交易所上市,扩大股票供给,可以起着A股市场做实“泡沫”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首先让H股和红筹股加快回归A股市场,加大国民经济骨干优秀成长企业股票供给量,一方面会起到做实“泡沫”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做强做大资本市场。这样的思路或许好过发行特别国债置换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组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通过QDⅡ,把国内“肥水”引流到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田里”要好。

不能让出“价值洼地”

特别国债的发行,虽然能够代替部分央票对冲流动性,使央行调节和控制货币发行和流动性管理变被动为主动,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偏多”的流动性疏引到海外市场。可是特别国债发行是长期债券,估计为10年期,目前10年国债收益率为4.4%,特别国债发行可能令市场收益率上行至约5%,人民币升值年平均5%,美元利率为5.25%,则其超额汇率损失(国债利率+人民币升值幅度-美元利率)为4.75%,损失部分可能还是由财政损益基金补平。从根本上讲,发行特别国债是向老百姓借钱,可见特别国债置换的2000亿美元如何保值增值,是考核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经营成效的关键。

特别市民例4

一、关键词之一――特别关注

用“特别关注”来概括北京媒体对北京“两会”报道的重视可能再合适不过了。对2005年北京“两会”,各类媒体(包括政府网站和媒体网站)都给予特别关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以及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媒体都对“两会”报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拿出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这一战役性报道,精兵强将,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因此,用“特别关注”来形容媒体对北京“两会”的重视并不为过。媒体对2005年“两会”特别关注的原因,一是因为2005年北京“两会”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二是北京市民对今年的北京“两会”予以空前关注,这一点从首都之窗、千龙网等网民来信可以看出。如“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中在“京城百姓关注热点问题”一栏里仅“交通”一项,截止1月27日10时,就有23368位网民查看过。“住房”一项有3120位网民查看过。据报道,截止1月26日早上9点,网民对北京市政协全会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200万次。会议期间,市民参与程度空前,突破市政协网站首次开通时点击率13000次的记录。再看1月17日晚,北京电视台“北京热线”栏目播出一期“代表面对面”节目。节目中刘黎等四位代表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第二天刘黎代表刚走进办公室,电话就此起彼伏,应接不暇。那一天她接了几十个电话,许多人抱怨电话打不进来,刘黎估计一天中打电话的市民不会少于100人。由此可见京城居民对2005年北京“两会”关注的广度和热度之高。除此之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传媒也给予很大关注。

二、关键词之二――民生

关注“民生”问题成为2005年北京“两会”媒体报道的显著特点。这里以新京报1月27日的A04-A15版特别报道――2005北京“两会”来说明。新京报的特别报道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下:

特别报道(一):政协提案关注交通拥堵;

特别报道(二):北京城中心人口和产业将东移;

特别报道(三):专职代表在北京不可行;

特别报道(四):北京拟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

特别报道(五):新“绿卡”抬高门槛引争议;

特别报道(六):关注低保政策;

特别报道(七):回龙观交通调查;

特别报道(八):回龙观交通改造;

特别报道(九):春节和采暖季用气有保障;

特别报道(十):琉璃厂文化区规划、标租房腾退;

这些问题大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关注,媒体自然不会忽视。根据“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截至2005年1月25日晚20时,“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共计收到有效网民来信410封,网民点击查看达到28901人次。从网民的来信和点击查看次数来看,最受关注的是交通问题,其次是外来人口和住房问题。分析报告表明,新京报的这组特别报道十分准确地抓住了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将市民关心的事情分为14类,除以上三类外,其它类别受市民关注的关注度排名依次为:社会保障、教育、城市规划、医疗、环境、政府工作、农村、公共安全、其它、民主法治和奥运。此外,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也都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来报道,北京青年报专门开设“北京‘两会’・民生”版。

可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在媒体中正逐步得到落实。

三、关键词之三――合作

媒体间加强合作,是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合作已从传统媒体之间,进一步延伸到新老媒体之间。合作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合作可以使媒体拓展功夫的空间,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下是几个例子:

新京报与新浪网合作,推出2005北京“两会”专题,并开通市民互动邮箱和热线电话,为读者和“两会”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刊登部分市民来电及其来电调查。

首都之窗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合作共建“网民来信”栏目,市民可以拨打热线96102或发送短信参与“两会”。

北京市政协通过与首都之窗、市政协网站等北京五大网站联动,建立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网络群。

信息是无限的,而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媒体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无限信息只有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只有合作,尤其是异质媒体的合作,才能突破媒体自身的技术壁垒,获得在自身技术框架内无法获得的资源和竞争优势。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表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尤其是与新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多数媒体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四、关键词之四――沟通

信息的单向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一道难以填充的鸿沟。这一点历来为受众所诟病。如今传媒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点,在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新老媒体普遍开始重视“沟通”问题,为受众和代表委员以及政府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从而也为自己的报道开辟了新的渠道,引来活水。下面是首都之窗网站“2005年‘两会’专题”展现的网友与委员交流沟通的一个场景:

[主题]:感觉采暖费用太高

[作者:嘉宾访谈网友

发表于:2005-01-25]

现在我们每建筑平米要交30块钱,感觉费用太高,我们不像城镇居民有采暖补贴,我们农民没有钱,感觉有点负担不起。

委员回复:

张三力委员回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取暖问题在调价过程中,缺乏一种尊重居民的过程。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取暖费调到30元一平方米,原则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具体到每一户每一家的话问题还不少,老百姓收入不一样,把取暖费调到这么高……

首都之窗网利用自己政府网站的优势,开设“最新网民来信”和“最新代表、委员回复”,在代表委员和普通市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

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栏目专门开设“两会互动”版块――“王娟走两会”。依托栏目现有短信号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开通“两会短信互动平台”,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和选题线索,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线索做成报道播出,其他的由上会记者转交给相关的代表委员。如首都经济报道1月26日播出的报道《收费管理 细节待规范》中,短信和热线成为构成节目的主要要素,成为市民与政协委员安仰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晚报请人大代表值守“两会热线”,就教育等热点问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和探讨。该报“两会热线”开通第二日,一小时内接到1258次拨打,“两会热线”的热度可见一斑。

沟通让委员、代表们能与市民更亲密地接触,更广泛真切地了解到民意,从而使其更好地代表民意、反映民意,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参政议政,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也让媒体接近了受众,获得了新的资源。

五、关键词之五――网络

2005年北京“两会”进一步显示了互联网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象征的天然优势,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认识网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从而更有效地施政?

据CNNIC的数据,到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9400万。估计目前已经达到1亿左右。数据和趋势说明,网民不再是特殊的一群,而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就是公众。网民对北京市政协会议的点击率过千万,就是一个明证。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如论坛、留言版以及即时聊天等功能,这使网民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空前提高,空前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有学者将互联网技术称为“民主”的技术。这意味着,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得到更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此施展自己的影响力。普通市民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在2005年北京“两会”得到鲜明的体现,普通市民的话语权也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和空前重视,当然传统媒体也功不可没。

为更好的了解民意,北京市政府运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活动,以促进提案更加透明、更加贴近市民。比如,去年年末开始,尝试的通过网站点评提案活动,在今年“两会”前,首次大规模向市民征集提案线索。

特别市民例5

 

从理论层面来讲,国际货币应承担提供国际清偿力的义务,资本项目适时的开放会促进该货币的境外持有和流通,扩大供给,对货币国际化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已经跨越了国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周边国际化,特别是部分边境贸易已经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按照学术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路径[1],下一步应着眼于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推广。因此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应与正在实施中的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行有机结合,着重解决扩大供给、刺激需求、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推动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化。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方式

资本项目开放对于推动货币国际化的一大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资本输出扩大货币供给。在金融市场动荡、投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在输出资本的多种方式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为中国的第一选择。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短缺,发达国家的海外资金大量从新兴市场抽离,许多深陷危机的国家,面临企业资产缩水、投资不足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欢迎外资进入。另一方面人民币一直处在升值周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9年全年升值64 个基点,2010年上半年升值373个基点经济学论文,自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重启汇改至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达3.13%[5]。这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权益。因此中国企业可考虑趁此机会,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发展海外实体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些海外企业的建立,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培育和发展还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海外需求,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龙源期刊。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已有一定的基础。早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各种有比较优势的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即使是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达到55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两倍。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6%。为达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在投资过程中,要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比例,政府应对以人民币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方面,通过政策性银行、并鼓励商业银行多给予信贷支持,这样既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扩大了人民币向境外的输出,这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范围和影响的扩大。

二、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循序渐进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与深化

国际化的货币必须有充足的存放和流通渠道,以及高效的保值和增值场所,那么一个开放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就是必需的。在这一方面,香港和上海应作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主要试验田,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金融市场的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发挥先锋作用。

1. 以香港为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香港是一个老资格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市场开放,特别是几乎无任何壁垒的贸易制度、自由兑换的货币、活跃的外汇市场和成熟的监管机制,是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近年来人民币在香港的流入流出量日益增加,存量规模也相当可观,而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应运而生。特别是2007年1月,央行准许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后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这明确了以香港为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目标。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作用在于为境外人民币的存放和回流提供一个合法的渠道,促进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持有,包括作为私人资产和官方储备,反过来又会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特别是国际大宗交易的结算货币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会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学论文,而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2]。在未来发展上,香港应逐步扩大和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首先,在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渐进式的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企业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业务,以贸易结算业务为主,再进一步开始非经常项目项下的各项业务,特别是促进离岸人民币借贷市场的形成;第二,巩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市场,并拓展其流通市场,以满足交易者的流动性需求;第三,利用香港良好的市场基础和信息机制,完善无本金交割的汇率远期合约NDF、无本金交割期权NDO、无本金交割掉期NDS等离岸人民币金融衍生工具,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持有者规避风险的需求。

2. 以上海为中心建设人民币在岸市场

上海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完全本土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在香港主力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前提下,上海应把重点放在在岸市场建设上,尤其应重视目前比较薄弱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金融衍生品及其交易市场不仅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更有效率的配置金融资源,并且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规避风险、投资投机的有效工具。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金融期货、期权为主要形式的衍生金融产品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是保持和提高美元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IMM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为美元持有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避险获利的空间。这样的产品和市场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必需的。因为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的主体进行避险和投机操作,而且还借助其价格发现的功能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助于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有效调节,这都有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建设。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标志着我国重新开始了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过程当中,上海应以自己作为全国银行拆借、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证券交易中心的地位作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在经济基础、创新意识、国际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法规建设,提高监管机构及人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严格金融执法力度,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一方面对保证金、逐日盯市、每日清算等相关制度要保证遵循,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行政干预力度,保证整个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在市场建设方面,第一,应着重微观主体的塑造,重点培养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正确引导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促进市场的良性成长;第二经济学论文,在产品种类方面,可首先尝试在我国市场交易规模较大较为活跃的国债市场的基础上推出国债类衍生品,还可将发展重点放在股指期货等股指类衍生品上,优先发展交易所市场,循序渐进的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

三、保持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保持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避免过度升值的现象发生,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某一货币存在较大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会促使投资者将外币兑换成本币,以期许在本币升值时获得相应的汇兑收益龙源期刊。在持有本币的过程中,最吸引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因为这类资产收益高且变现容易。大批投资者的相似行为和巨额资金的进入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如此恶性循环就极易出现经济泡沫。而后,当本币贬值预期产生,资本外逃出现,经济即陷入停滞和萧条,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日元为例,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同时伴随着日元的升值,甚至是过度升值,长期偏离经济基本面,对于本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却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导致国际投机资本涌入,资产泡沫形成,一旦发生本币贬值预期,资本外逃,经济即陷入停滞和萧条,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3]。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当年日元过度升值的情况发生,避免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影响实体经济,引发投机资本冲击。

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救市措施的实施,经济开始回暖,但同时也存在结构问题和通货膨胀的风险。2010年我国CPI同比增长3.3%,通胀压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各地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不断增长、交易价格开始攀升,投机行为和资产泡沫发生的机率增大。并且在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流动将愈加频繁剧烈,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的程度加大,特别是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套利资本不断涌入,会进一步引发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升值和投机资本的持续进入经济学论文,未来出现货币逆转和资本外逃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

作为我国来说,首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更具有合理性,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汇改,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未来央行监管应注重营造环境和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外汇市场的改革,主要是增加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特别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市商制度和外汇远期、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进行套期保值等操作时的价格发现功能,使人民币市场汇率水平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市场主体的供需愿望。另外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可通过设定汇率目标区[4],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控制,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过度升值的现象,以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第二,要以控制房价为关键,防止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引导社会闲置资金更多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控制资产泡沫的扩大;第三,应注意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监管,特别要注意从2010年年底货币政策从紧后跨境美元套利交易造成的热钱流入。

参考文献:

[1]张蓓.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J].管理观察,2009,(6):28-30.

[2]徐新华.国际中心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J].北方经贸,2009,(5):111-114.

[3]高圣智.汲取“日元国际化”经验教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西部金融,2007,(12):11-13.

[4]何慧刚.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9-25.

特别市民例6

一、CI战略――由企业迈向城市

CI全称为Corporation Identity,是企业识别系统的全称。它包括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简称M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简称B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简称VI)三个方面,帮助企业进行系统化、统一化的设计,实现树立自身形象、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对外宣传的目标。CI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欧美传入我国,随后被一些企业接受,并逐步普及,有许多城市将它引入到城市品牌形象建立当中,比较成功的如纽约的城市标志和口号,此外还有巴黎、阿姆斯特丹等。

不同于企业CI导入的商业目的,城市品牌的建设目标是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优化市民生存环境,提高市民的凝聚力、集体感,加快经济建设,这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民众的生活,最终以城市文化带动市民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复杂丰富,与企业的CI导入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城市的形象定位以该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等因素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为基础进行。城市理念识别(MI)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而城市行为识别(BI)则是理念的具体化行为,它包括政府行为和公众行为;而城市视觉识别(CI)则是城市理念的视觉化表现,包括城市建设中的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等场所的规划。

二、城市品牌形象的确立

对城市进行品牌形象定位就是让人们在提到某个城市的时候能与一些特定的形象、符号、文化、历史……联系到一起,就如同人们提到纽约就会想到I LOVE NEWYRK的口号和它的标志,提到维也纳就会联想到音乐、金色大厅,提到大连就会想到海滨城市……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他人口密度大,具有不同的功能划分,拥有山川、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街道、建筑、交通等人造环境,这些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元素。城市品牌是被公众广泛认可的,具有独特地域优势和典型特征的称呼,它是城市地理、历史、文化、技术等资源的综合体现,是在人们记忆中形成独特风貌的典型形象概括,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品牌形象建立往往与他所拥有的优势特点有关,比如有些城市地理资源环境好,有些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积淀,而有些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这些都是城市间独特个性和品牌文化的差异,都是城市的独特优势资源。

1、城市知名度的传播作用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成功与城市品牌形象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城市的形象定位是基于该城市居民认知和接受范围之内的,是以当地文化风俗为基本方向,代表该城市形象特点,得到市民认同的。而外地人口通过商务、旅游等方式在不同城市间流转,第一印象尤为关键,他们是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平台。

2、城市视觉识别符号的引导作用

城市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多层次深入的过程,树立城市的视觉形象,用图形符号、色彩概括该城市的特点,使城市以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形象出现,城市的视觉形象应首先确立该市文化、地理、历史定位,建立符合城市气质特点的造型符号,具有鲜明、统一的形象符号让市民有归属感、集体感,无论身处何方,看到相关形象、色彩都有强烈的回归感、自豪感。视觉形象的建立是城市对外宣传的有效途径,将图形、符号贯穿应用于公共设施、交通系统、建筑规划、网络平台当中,建立公众对城市形象认知的正确途径,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固有的深刻印象。

3、节事庆典的宣传作用

各类节事、庆典活动的开展结合城市的人文、历史、背景,配合视觉符号,对于城市品牌文化形象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节事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他和当地文化密不可分,它的基础就是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品位的提高都不可估量。

城市品牌文化的建立和维护同等重要,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通过美化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创在和谐的生活氛围和良好口碑,以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良好印象。城市印象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硬性的传播达到,它需要人们一段时间的生活感受以及民众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是形成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良好印象是维护城市积极、正面形象的关键所在。

三、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意义

城市的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性。能代表本座城市的文化、历史,且具有本民族特点。整齐规范的形象符号会带给大众感官明确而强烈的刺激,并作为城市特有的形象符号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让城市在全国具有突出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城市对内具备凝聚力,对外充满辐射力,使城市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增强城市间的竞争力,同时适应国内外环境的竞争需要。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改善民众生活环境,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满意度,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在民众认知度、美誉度和城市积极正面形象的建立上提供有效的价值回报。

四、结语

城市品牌文化的建立是一个分层成递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逐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文化品牌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都要与城市特征相结合、精准定位、有效组合才能为将来城市品牌文化形象的建立、实施奠定基础,在形象宣传日益重要的今天,用CI战略打造城市品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江西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I战略下南昌城红色文化的审美与传播》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静松.基于CI战略的张大千文化品牌形象构建[J].包装工程,2012(2)

[2] 陈先枢.把CI战略导人城市形象设计――以长沙市为例[J].城市研究,2000(4)

特别市民例7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大到城市的外观、建筑、色彩、景观及人文,小到一个标志、一个图形,它通过城市空间渗透到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人们认知城市形象、了解城市文化的信息来源。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视觉识别系统对城市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有着突出的作用,不仅能够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而且能够优化并完美的向民众展示城市功能和文化内涵。

由此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在古城青州的城市品牌形象打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完善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古城青州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市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就能通过统一的视觉形象进行个性化展现,让民众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笔者从青州自身的整体形象出发,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从城市标志设计、城市色彩设计、城市户外广告设计等要素来对古城青州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让古城青州区别于其它历史文化名城,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特色。

一、设计符合古城文化形象的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要包含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它代表的是整座城市,是城市文化形象浓缩的体现,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中心、重心和核心,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组成,是最主要的视觉传达要素。一个独具内涵特色、有创意有代表性的城市标志,不仅体现该城市民众的精神文化面貌,还能激发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许多城市都有符合自己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和标语,青州的城市标语是 “东方花都 文化青州”,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韵味,但目前古城青州的城市标志还没有,尚需建立一套自己的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

一个城市是由各种多元化的元素组成的,所以城市标志的设计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组合设计,它以符号的方式展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展现着城市的形象。青州,古九州之一,有着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的旅游景点,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古城青州的特色定位,是城市标志设计的前提和重心。目前为止,中国许多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标志,如:杭州,它的城市标志就体现出了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把地域特色和生活品质之城的特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该城市标志通过对“杭(篆书)”字进行变化,以城市为主体,巧妙而又精致的融入了建筑、园林、航船等。香港,该城市标志通过对英文“Hong Kong”进行创意变形,把字母“H”“K”融入进流线型的飞龙图形,体现出了时尚、动感,完美契合了“动感之都”这一称呼。

在进行古城青州城市标志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色彩这一元素,把青州古城灰色城墙及建筑的色彩进行融入设计,这更能体现古城的时代特色感和历史沧桑感。笔者认为青州市政府要面向全国招标设计具有青州地域特色且认知度高的城市标志,这样能使古城青州的城市形象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在宣传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青州市申办5A景区增添助力。

二、明_符合古城地域文化的城市色彩体系

城市色彩是城市识别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城市生命的核心之一,是城市气质的直观表现,它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符合地域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同时蕴含着城市丰富的特色文化。说到城市色彩,自然浮现出巴黎的奶酪色,罗马的橙黄色,伦敦的红色,杭州的深灰浅灰,青岛的红蓝色。许许多多的城市都融合了符合其自身内涵的色彩基调,体现着该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笔者调查研究,青州古城区的青瓦屋顶、青石板路面与建筑白墙交相呼应,原汁原味的黄木色建筑木门与特色雕花完美彰显了青州历史的厚重沧桑,多个佛教建筑的黄色再现的尊贵和神秘,这些青州古城的色彩表达出了文化精神内涵,体现出了该城市的地域特色,是一较和谐完善的城市色彩体系。但笔者认为,近年来青州新城区的色彩设置在考虑青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内涵等欠缺很大,色彩混杂不一,没有主打色彩和特色,对整个城市识别系统来说在本城风土人情和历史传承上苍白无力,青州的城市个性和形象不能有力彰显,不足以引起民众的感情认同和观者对城市的记忆。由此笔者建议青州市政府应着重解决青州城市色彩体系,下大力解决色彩混杂,不能有力体现青州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色彩体系问题。

三、规范凸显城市人文的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是城市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路牌广告、招贴广告、车身广告、导向设计等很多形式,户外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功的户外广告不仅能够传达必要的信息,更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凸显城市人文精神,并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

笔者认为青州的户外广告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它的设计能够体现青州历史文化特色,让观者从户外广告中感受到城市独特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青州公交站台统一采用传统的元素造型,彰显现代建筑风格,公交站台广告窗的招贴广告,大多都用来宣传青州的旅游景点,许多路口的LED屏幕循环播放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州宣传视频广告和旅游形象视频广告,这些和古城青州的城市形象相融为一体,是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亮点。青州城区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都采用了统一的路牌和指示牌等导向设计,造型简约,色彩沉稳,既能对外来旅游的民众能起到及时的导向作用,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青州市交通信号系统的牌支架都是采用传统的中式直线造型,古朴传统,既能展现古城特色,又能体现人文风貌,也是一大亮点。青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户外广告是青州的一个形象标杆,大部分民众都比较认可。

但青州公交系统的车身广告在设计上是比较薄弱的,车身的广告大部分都是商业广告,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而且比较杂乱,不够有瞩目性和识别性,公交系统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需要反映出青州城市的特点,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它对于青州古城在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是影响深远的,要努力将能够代表青州地域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的元素融入到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当中,凸显历史文化名城青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更有利于增强古城青州的识别性,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品牌的建立会使古城青州的文化、旅游、经济等都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霍治乾.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J]. 大舞台, 2014,08

[2] 宋梅梅.城市色彩与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J]. 设计艺术, 2015,04

[3] 曾兰平. 武汉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5,

特别市民例8

一、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

回溯历史有助于我们“道往而明来”。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不过是现代进程的产物,其历史极为有限。在此之前,中国城乡关系的独有特征早已存在,这就是城与乡的社会一体性关系: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亦此亦彼的,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隔离。可以说,乡村与城市始终是中国社会彼此交融的两个侧面。

1.传统中国城乡一体的社会体制。中国统一规划的城市体制始于秦。据相关研究,秦统一六国后,普行郡县制,确立了以首都为中心、以郡县城市为网点的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城市成为各级政权所在地,城市的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城镇并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城市体制是城乡合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熊月之:《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易与延续》,《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从研究可见中国城市体制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乡文化一致性,二是城乡行政一体性。这也赋予了中国城市治理与欧洲不同的意义:城市与乡村的位置是平行的,城市在文化上并不比乡村更优越,在行政上也并不比乡村的地位更高。在这方面,韦伯所持的观点较为极端,他对中国城市现象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城市是与乡村分立的另一种共同体,城市也是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独有的现象,西方城市的一些特征(社区、社团、市民等)是东方地区缺乏的。([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7页)韦伯的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解释中国的城市现象。

2.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从中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作为近现代中国城市的起点。与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同步的中国城市相伴而行的一个进程,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均衡性。城市差距扩大,中东部少数沿海沿江的开埠通商城市发展较快,与内陆城市形成了发展差距;地区差距扩大,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格局的持续凸显;城乡差距扩大,随着外国资本输入和本土资本兴起,城市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对中国农村的支配和剥夺机制逐渐形成。总之,传统上城乡合治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乡文化一致性和行政一体性不复存在。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均衡,城市与乡村大分流,形成了一般所说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城乡二元分立过程的种种巨变汇成了一种大时代背景,在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理论前提下,费孝通先生建立了一套范式和框架,如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乡下人与城里人、熟人社会与陌生人世界、礼治与法治、习惯与契约、安土重迁与分化流动等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二元化特点及其相互区隔给予了生动的描述与深入的刻画。

3.当代中国的城乡差别与同城差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超速推进不断导致两个差别的剧烈扩张。其一是城乡差别不断拉大。根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变化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不断拉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城乡收入比3.23∶1。近几年,城乡收入比一直都高于3∶1。此外,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保、医保的水平和普惠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工但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同时,目前农村的突出问题还有,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其二是同城差别的日益显著。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1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不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有10%12%的城镇人口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仅在统计上归入了城镇人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享受市民待遇。每年数千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城乡差距在更为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经过聚合与锐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之外又添加了一种非此非彼同时也亦此亦彼的同城差距状态。

事实上,我国许多城市都面对一个基本现实,这就是三大人口群体――本地农民、本地市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同城差别问题,这种差别表现在身份、权利、待遇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具有三元化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第一,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国家在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住房、计划生育等方面实行的不同政策,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的同城不同权利不同待遇,使国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体制形成了切分。第二,本地农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外来流动人口分为两部分――外地农村户籍人口和外地城镇人口,其共同特点是与本地市民和农民的权利和待遇也基本不同。第三,本地农民、本地市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外地农民虽异地谋生,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计划生育指标等待遇,在当地没有实际优势;外地市民与本地市民相比,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都不能享有同城待遇。除此之外,本地农民、本地市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社区参与(譬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方面也有差别。

总之,通过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历史与现实的简要回溯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两大必然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与推进同城化。

二、同城化过程与新型城镇化

目前,本地市民、本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这三大人口群体之间的关系最为典型地表现了同城差距,一种具有三元化特征的社会结构,或者说三元化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也在同城差距中显现出来。事实上,“三分天下”的人口格局和三元化特征的利益格局不仅存在于一座城市中,甚至存在于一个社区中。学术团队的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大量社区中既有本地农民和本地市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在这样的社区中,三个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可以这样说,以往在广大区域中的城乡二元差距,成为了一个城市空间下高度浓缩的各种差别,并且是更为狭小有限的社区空间下的各种差别,这就是我们面对的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差别、甚至同社区差别。这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现实,是可以处处观察到和时时感受到的。同在一座城市中生活,在身份、权利、待遇方面却明显不同,这种同城差别造成了同城群体的利益破碎。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身份权利待遇”同城指标体系的操作,逐渐弱化和消除三大人口群体的利益区隔,缩小城镇居民在社会权益方面的现实差别。这种平抑不公、消除区隔、缩小同城差距的过程将促进三大群体在利益诉求方面的相互包容、开放和共享,不断趋近“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同城同构的愿景目标。

这就要对“身份权利待遇”体系同城化进行技术性设计,建立同城居民城乡一体化社会权益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此需要几个相应的步骤和措施:其一是对城市三大人口群体的身份、权利、待遇现状进行甄别和分析,形成同城差别的具体评估;其二是根据城乡一体化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同城居民的社会权益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设计;同时,对农村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利益驱力采取弱化措施,柔化或消除同城居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环境权益等的实际差别。

在同城化的探索方面,广东省中山市的探索很有意义。他们现在已经在工作成熟的基础上,废除了过去城乡不同的户口本,发放了城乡统一的户口本,加速了在身份、利益和待遇等方面的同城化过程。十多年前,他们开始引导农民进行创业和就业,从产业结构上推进了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近年来,他们又通过对本地农民原来分红资产的股份化,把这部分财产量化在每个农民的账户上,为顺利处理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的利益关系,也为处理好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利益关系,避免利益冲突打下了基础。本地农民和本地市民构成了他们所说的“老中山人”,外来人口则构成“新中山人”。当地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公共服务均等化。他们根据当地情况设立一些重要的指标,通过积分鼓励等方法,让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获得本市户口,使外来人员从被动融入变为主动融入。这个做法实施三年来,已经有近3万外来人员获得了本地户口。他们还在制度上规定在社区管理等方面要有外来人员的代表。

三、美丽城乡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特别市民例9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交通;发展模式;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8-01

低碳经济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特指CO2低排放的经济模式[1]。城市是导致城市变成一个碳排放的集中地,而城市交通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低碳交通发展对未来低碳城市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ケ疚耐ü以下公式折算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城市交通CO2排放量=∑ni=1KiEi。

ナ街校Ki为能源与CO2排放强度指标。根据国际标准,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排放量CO2量折算系;Ei 单位里程汽车的能耗量。

1. 贵阳市交通发展状况

ヒ桓龀鞘械慕煌结构一般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用交通2大部分组成。本文基于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机动车拥有量状况(详见表1),分析贵阳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变化。

表1 贵阳市机动车拥有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年)

おご颖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贵阳市机动车辆每年以平均速度以12.53%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在这10年中,增长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私人汽车量、其他民用汽车量、城市出租汽车量和公交运营车量。它们增长的速率分别为40.07%、10.41%、6.32%和4.10%。从各类型的车辆来看,民用车量是公共车量的69倍。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私人车拥有量远远大于公共汽车拥有量,并且仍然继续拉大差距。

2. 不同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ネü以上公式和表1,可以折算出贵阳市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见图1和图2。从图分析可知,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交通引起。为了更明确各类型的交通在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及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ィ1) 各交通方式占贵阳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ゴ油1和图2可以看出,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汽车引起,其中私家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21%。其他民用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76%。由此可以看出,贵阳的民用汽车CO2排放量是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主体。减少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应该控制民用汽车的使用量,适当的增加公共汽车的数量。

ィ2) 假设全部由公共交通承担城市运输能力的交通碳排放总量

ゼ偃缑裼闷车的运输量均由公共汽车或城市交通运输全部由轨道交通承担,其交通CO2排放量对比分析结果标明:如果贵阳市民用交通的运输量均由公共交通来承担,2000年至2009年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平均下降约67.47%。如果贵阳市城市交通的运输量均由轨道交通来承担。其CO2排放量下降达到90%以上,平均下降约95.78%。

ヒ虼耍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汽车业拉大经济的发展,鼓励提高民用汽车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大气气体和室温气体的排放。

3. 结论及建议

ネü以上贵阳市城市碳排放量的分析,计算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共租车、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它们在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ス笱羰谐鞘薪煌ㄌ寂欧抛芰恐校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和67%。这与贵阳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占据贵阳市机动车辆的主要部分。

ス共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贵阳市周围群山环抱、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特点,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压力、交通拥堵程度和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是贵阳市最佳的交通发展模式。

特别市民例10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居民基本特征

1.调查显示,从性别比例构成看,其中男性253人,占54.05%;女性215人,占45.95%。男性稍微多于女性,性别比例比较均衡。

2.在年龄结构中,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分别占17.3%,26.8%,25.5%,13.7%。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则较少,分别是7.8%和8.9%。 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3.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或以下占1.1%;高中占8.6%;大专23.2%;本科50.7%;研究生16.4%。调查说明,在乡村旅游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明显多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4.职业构成方面,学生占15.6%;教师19.5%;公务员和企事业人员占23.6%;商业服务人员16.7%;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17.3%;工人5.5%;离退休者占1.8%。失业和无业者为0%。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的客源市场基本上是以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和学生为主体。

(二)旅游需求特征

1.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乡村旅游的途径,38%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的,其它了解途径依次是电视21.77%、网络15.68%、报刊杂志8.95%、宣传册8.12%,最后是旅行社7.93%。这也说明在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中,游客口碑的宣传作用很太重要,从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乡村旅游开发必须重视游客经历对潜在市场的作用。

2.出游形式

在出游形式上,与家人一起出游的占38.5%,与亲朋好友出游的46.8%,独自游的7.3%,单位组织的占4.9%,跟团的2.5%。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居民在乡村旅游出游的形式中注重亲情,更愿意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游。

3.出游时间

在出游的时间上,62.2%的人愿意在周末双休日出游,28.3%的人选择在节日期间出游,9.5%的人选择在自己额外的假期出游;出游停留的时间上,选择1日游、2 日游(住1宿)、3日游(住2宿)的分别占 66.2%、30.2%、3.6%;在季节上,选择秋天出游的较多,有41.2%;春夏居中为20.9%、36.7%,冬天最少,为1.2%。表明呼和浩特市居民喜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乡村旅游,但不愿意停留时间太长;出游季节的选择上受当地气候特征影响明显,呼和浩特市地区春寒料峭,风沙较大,冬天寒冷,夏、秋才是最美的季节。

4.出游方式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以自驾车为主,占81%;自行车占8% ,公交车占6%,摩托车占3%,出租车1%。

5.乘车出游距离

在乘车出游距离上,38.5%的游客倾向于1-2小时,36.3%的游客倾向于1小时之内,17.1%的游客倾向于2-3小时, 8.1%的游客倾向于3-4小时。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距离基本以中短距离为主,居民乡村旅游的理想距离围绕1-2小时车距双向递减,集中度明显。其中又以40公里左右的距离出游意愿最强烈。这个距离是当天能够轻松往返的距离,而且已经走出了城市郊区, 因而最受欢迎。

6.旅游动机

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的动机,观赏田园风光、游山玩水的占 58.1%,休闲放松的有27.3%,体验乡村生活、了解民风民俗文化的为7%,康体健身活动的是4.6%,怀旧、探亲访友的是3%。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远离城市,放松身心。

7.影响出游的因素

居民的出游,往往是综合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既有居民出游的动机偏好等推力,也有外在的拉力,如景区的吸引力等。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的出游受外在拉力影响的大小是不同的,40.6%的居民认为道路的可达性是重要的,景区吸引力占37.2%,景区环境卫生是8.1%,景区饮食质量是7.2%,景区服务水平是6.9%。可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很看重。可达性无非是道路的远近和好坏问题,过远的景区自然会影响人们对景区的选择,同样,无路可通或道路崎岖也是居民出游受阻的重要因素。

8.景点光顾率

旅游者对某一景点的光顾,可以反映出该景点的综合吸引力。为此,笔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区位选择了呼和浩特市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作为选项,来调查呼和浩特市居民对某些景点的光顾率。本题是多项选择题。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但因景点距离远近、知名度大小及可入性的难易等不同,不同景点的光顾率有很大不同。光顾率最高的是半亩地莜面大王,占95%,其他依次为乌素图森林公园占88%,哈素海度假村为75%、哈得门森林公园是68%、小井沟生态园占65%,南山生态园占45%,敕勒川人家为30%、一遛弯旅游区是25%,五道沟农家乐是18%、老牛湾为16%。

半亩地农家乐在呼和浩特市通往武川的呼武公路的5公里处,有山有水,环境优美,以武川特产莜面餐饮为主要品牌,呼和浩特市居民来往方便,所以光顾率高。五道沟农家乐在武川,离城约30公里,它的来客主要是参观完哈德门森林公园顺便来游览就餐的,呼和浩特市居民专程前来光顾的人数较少。

老牛湾在清水河南端,距离市区130公里左右,开发的时间短,知名度不大,虽然景区有独特之处,市民的光顾率却最低。哈素海在呼和浩特市西,距市区70公里左右,处在呼包二市之间,呼包高速和110国道可直达景区,而且开发较早,知名度也较大,虽然在近年来开发建设缓慢,但光顾这里的游客仍然很多。这些现象说明,受客源随距离增大而衰减规律的影响,呼和浩特市周边的景区景点光顾率较高,随空间距离的增大,光顾率出现衰减趋势。但旅游地等级层次与知名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与距离衰减规律共同作用,影响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三)体验和期望

1.旅游满意度

乡村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旅游者的重游率,也会影响对该旅游地的口碑宣传。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大于旅游期望就会产生满意,反之,就会产生不满意,当二者相等时,就会认为乡村旅游地一般。本调查问卷为有针对性地调查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设置了“旅游产品”、“服务”、“饮食”、“住宿”“娱乐设施”与“总体感受”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有“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调查结果如下表:

统计结果,游客对餐饮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是46.6%,其次是娱乐设施、旅游产品、住宿和服务,满意率分别是36.2%和34.8%,33.1%与31.8%。居民中“不满意”的住宿占19.3%,服务占18.7%,旅游产品占17.4%,娱乐设施占14.7%,餐饮占13.6%。在“总体感觉”上,满意的占35.7%,一般的占40.2%,不满意的占24.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游客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感觉是一般的,这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2.居民对景点类型的期望

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景点开发类型的期望,调查显现,认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开发生态旅游的占35.5%,休闲度假区的占32.8%,农业观光的占20.5%,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有11.9%,其他的占4.7%。可见,大部分呼和浩特市居民期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

二、调查结果的总结

总结这次调查结果,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有以下特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可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巨大;职业较稳定、学历中等偏上的中青年是最主要的游客;出游动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出游信息主要来自朋友和同事的口碑宣传;出游形式以家庭和亲朋好友结伴出游为主;自驾车出游是首选;出游时间上多集中在夏季秋季,以一日游为主,行车距离在一小时左右;影响出游的最大因素是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而且,光顾率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出现衰减趋势。呼和浩特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虽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非是绝对的,景区的综合吸引力对居民乡村旅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们期望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获得以下启示:

1.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幽静清新的环境是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才能保持对城市游客持久的吸引力。

2.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样才能对城市居民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在保持乡村氛围的同时,必须改变乡村环境中脏乱差的面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也需要尽可能满足城市游客对方便舒适的和卫生的要求。

4.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是呼和浩特市的居民,这就决定了乡村地区发展旅游必须以呼和浩特市为依托,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一般情况下,以距离城市40至80公里的乡村地区较为理想。距离城市更远的乡村,除非具有对城市居民有特别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否则,不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5.乡村旅游也包含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只有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游客才能体验到真实的乡村生活。因此,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必须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作为重要的和优先考虑的方面。

6.通往景区景点道路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以,城市到乡村旅游区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