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2 17:05:09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译文: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4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因此,所有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作为儿童母语教育的样本。我们唯有依循着诗歌的个性和味道,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让诗歌慰藉自己的心灵。 

一、突破理解障碍,“穿越”式阅读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且富于联想,常将写作对象与想象中的事物进行隔空链接。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穿越”的视角关注文本,从而消除诗歌表达的理解障碍。 

诗歌注重对人和物的形象塑造,诗人常常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连的事物借助“穿越”的方式,构建出有机交融的结晶体。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也会借助多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静带动,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学会关注。 

如在《老师,您好!》一诗中,诗人将教师写成是“金桥”“丝线”“新苗”。这些看似与教师毫不相干的事物,正是在诗人内在意识的串联和整合下,实现了与教师形象的高度契合,从而让“隔”的感觉消失殆尽。 

因此,只有从“穿越”的视角阅读诗歌,才能缩短诗歌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学生内在意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 

二、契合诗歌节奏,跳跃式阅读 

诗歌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经常会出现语言省略、词语颠倒等现象,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领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按图索骥地进行解读,而是要让学生依循诗歌表达的特质,去触摸诗歌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节奏,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暂且不谈其语言表达顺序的倒置,就其中涉及的五处地名来说,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也相去甚远,诗人运用各种不同的动词加以链接,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种语言表达的跳跃,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更展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诗歌跳跃性的语言,来体悟诗中的路程之遥、心情之切,真正走进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中。 

如此跳跃式的阅读,正契合了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与节奏,使学生真正触碰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律动,将诗歌教学推向了新的层面。 

三、顺应表达方式,切换式阅读 

诗歌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美的韵律。诗歌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语言”,主要在于诗歌表达的变脸艺术。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文体,常常运用浓烈的修辞装饰,如反复手法等,使诗歌如同吟唱一般,一唱三叹。因此,在长期的阅读历练中,学生的内在积淀会不断丰厚,其语言也会在诗歌的浸润下变得精练而流畅。 

仍旧以《峨眉山月歌》为例,一首诗寥寥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我们在阅读之时,却毫无臃肿重复之感。诗人李白通过五个地名的艺术化罗列,绘制了一幅千里蜀地的旅行图。我们在诗人精准妥帖的用词艺术中快速切换,感受着诗人一路走来的思君情深。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提炼出5处地名;然后,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地点切换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正是借助“入”“发”“向”“下”等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变脸式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切换式阅读,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内在魅力。 

四、寻求意蕴关联,捕捉式阅读 

诗歌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性文本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和意趣,而诗歌一般不将诗人内在的情韵直接点出,而是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就着表层文字引导学生简单感知与处理,而要善于依据诗歌创作的规律,依据诗歌语言的表象进行拓展联系,捕捉其实际指向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触摸诗歌的内核。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69-01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在执教古诗时,关注更多的是诗歌的语言和形成的意境。殊不知,除了简练的语言,诗歌的节奏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对于诗歌而言,不仅是外形,也是生命。”尤其是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着力于研究学生感受节奏之美,从而使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

一、自主感悟,在深入理解中感知诗歌的规律

很多教师对诗歌节奏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他们总认为节奏是罗列在诗歌外层,只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停顿就可以了。于是,很多老师通常都是借助小斜线的方式僵化、粗暴地替学生进行生硬地划分。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的认知天性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诗歌大意的整体理解,引领学生在聆听范读、自主诵读的基础上,自行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

例如,我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而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图片,学生看到草地上青草盎然,绿意浓郁,黄莺在天空中飞翔。随后,教师出示古诗的前两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看到的美景,并自主进行诗句节奏的划分。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了七言古诗“四三”的节奏。针对节奏尚不够清晰的特点,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了第一句,成功地将诗句节奏的表达效果感知出来,形成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对于诗句中的第二行,学生模糊地意识到作者沉醉于浓浓情感之中,在读出鲜明的“四三”节奏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在自我认知意识的基础上,深化了认知体验,感受到七言诗句的基本结构方式。

二、尊重差异,在充分联想中感知节奏的灵动

五言诗是小学低年级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虽然存在着“二三”划分的整体模式,但后面的“三”个字存在巨大的变数。但不管节奏如何变化,都能构建一个整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以《江南》这首诗歌为例,诗歌通过“鱼戏莲叶”时各个方位的不同展现了鱼儿在水中游玩、嬉戏的场景。学生在诵读这首古诗时,已经直接将诗句读成了“二三”节奏,鱼儿彼此取乐的场景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脑海中也就自然浮现出急速穿梭和潜浮升降的画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节奏的划分绝对不是僵硬、刻板的,而要紧密结合诗歌的大意,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体悟所得展现出来,并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诗句最后的三个字上,于是孩子们就形成了这样两种不同的读法:1.学生直接读出“二三”节奏,少部分学生也有变式,他们的解释是我想到的鱼儿就像是排成队伍的小鱼,它们都很乖巧,排列成一支整齐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所以应该这样读;2.学生将最后的三个字读成了“二一”节奏,使得整个诗句变成了“二二一”节奏模式,形成了“鱼戏/莲叶/东”,以此类推,他们认为这些小鱼都很调皮,不停地变换方向,忽而在东边捉迷藏,忽而在西边偷吃好东西……

古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内在的意境是无止境的。所以,教师无需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一个刻板和固定的模式上,而是要在尊重认知差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划分的节奏要给予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灌入到古诗的体悟中来。

三、拓展形式,在扎实诵读中感知节奏的趣味

富有节奏的语言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与诵读的。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强,维持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唤醒学生认知活力的基础上,深切感受诗歌的基本节奏与意蕴。

例如,在教学骆宾王的经典名诗《鹅》时,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提炼、整合出诗歌中表示动作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圈画出“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等语言。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并模仿白鹅的动作进行表演,进行诗歌的诵读,将诗歌内在的语言与学生的动作匹配,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由此,学生在自己动作的支撑下,形成的已经不再是对文字的感受与思考,能够在动作的促动下真正走进诗歌的内在节奏中,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4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仍诿栏薪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5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 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6

教者从诗歌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把握关键信息:这是一首登高怀远诗,漳汀封连四州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与诗人同属失意的宦游人,他们都是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的主将,但都因此而屡遭贬谪。

解题及了解完创作背景后,教者要求学生诵读全诗,梳理诗歌大意,鉴赏表达技巧,掌握诗人抒发的复杂的悲凉哀怨之情;之后,援引杜甫的诗作《登高》,使学生重点了解古诗词中登高诗的一般主题――悲愁。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教者就是想传达给学生一句话:古诗词中的登高诗一般是以悲愁为思想主题。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就从教学方法来看,逃不出“满堂灌”的嫌疑。从课堂教学伊始,教者的解题和背景介绍就是为得出悲愁类主题做准备的,诗作大意的了解是为了明晰此类主题,对杜甫《登高》诗的拓展更是为了印证这个意图。可以讲,在这节课上,教者做了一道自以为高明的论证题。但是实际情况如何?

一是对登高主题理解的偏狭。打开中国古典诗词宝典,可以发现登高诗多为士子官场失意之后的登临之作。这些士子大多又远离家乡,失意之人总想获得心灵之慰藉,这是人之常情;登高望远,必然生发伴随着思乡、思亲之愁情。但是,不可以一而概全,也有士子天生旷达,例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有此类意蕴。在这节课上,教者对登高主题的理解偏狭,容易给学生误导;而且,现在的命题者大多会在这方面做文章,如此则会引导学生走向死胡同,不可取。

二是诗歌韵味的流失。诗歌教学如果仅仅是对情感的把握,那么韵味全失。其实,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诗歌鉴赏注重鉴赏主体的融入,只有真正入其境,才能得其韵。语文教师理应极力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诵读的方式,在用心的诵读中领悟其独特的韵味,赏鉴其独特而有效的表达技巧。但是,上文提到的教者的诗歌教学韵味全失,又怎能提到诗歌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三是学生地位的边缘化。课堂诗歌鉴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融入其中,细致而深入地领略诗歌创作的意蕴与宗旨,诗歌教学才能算作是成功的教学。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完全是在教者的牵引之下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学生地位完全边缘化,是配角,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讲,诗歌教学无异于登高,但是不同的教学会使教学效果达到别样的效果和境界。听完这节课后,笔者也试上了一节以“登高”为主题的公开课,现将有关流程及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介绍如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诗歌《登高》,并谈谈大诗人杜甫借登高抒发什么情怀?

(设计思想:注重所学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关联,做到前后贯通;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超越与拔高,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学习,也暗合了心理学上的“摘桃子”理论。)

二、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设计思想:直接明了地显示教学目标,容易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进入学习状态。)

2.反复诵读两首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思想:诗歌的鉴赏必须在学生的反复品读基础上开始,这是诗歌教学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

3.融入诗境,自主探究诗歌主旨。

(设计思想:朱自清先生曾经讲过,散文的生命是想象;对于诗歌而言,它也是一种闪耀着想象光芒的艺术;诗人登高望远,必然生发诸多想象;学生品读诗歌自然要随着诗歌语言驰骋想象,融入诗境,揣摩和把玩诗人情感。)

4.尝试概括“登高”诗歌主题的异同。

(设计思想:由杜甫的《登高》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再到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登高”情怀同中有异,杜甫和柳宗元的以悲愁为主,杜牧的则于悲愁中见旷达;通过这个概括,使学生明晰诗歌蕴含情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5.开展“我为诗人提建议”活动。如果是你,你会表现出怎样的“登高”情怀?试着改写柳宗元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旷达的一面;改写杜牧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悲愁的一面。

(设计思想: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有健康向上的情怀,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改变结尾的方式既可锤炼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可借此提升学生仿写诗歌语言的能力,而这又暗合了高考语言运用的相关要求,可谓“一箭双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教师总结。

(设计思想: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的小结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概括,这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的依据;教师总结必然比学生总结高出一层境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再总结、再提升,更是学生在课后巩固学习的标杆和努力方向。)

四、布置拓展作业

利用网络等资源,寻找不同类型的“登高”诗,领会其不同的情怀。

(设计思想:课堂学习内容有限,课外的自主探寻无限但十分有益,因为这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自主拓展学习,有利于将课堂学习和总结的内容在不同的诗歌文本中得到印证,进而起到课堂学习内容有效巩固的目的。)

通过前后两节课的比较,可以发现诗歌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唐诗宋词选读》虽有自己的系列,但更多的是按照年代序列编排的。教者在设计教学时,如果教条地以朝代、篇目为课题,必然呈现给学生的是狭隘的、单一的内容。聪明的教师应该知道以主题为序列,将不同朝代的诗作、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内容。

二是诗歌教学必须以品读为主。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学生的古文功底相对薄弱,文学功底也有所欠缺。为此,在课堂教学之时,教者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语言,在景物中悟出情感,在关键词中把握情感,在异彩纷呈的技法中找准情感。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7

语文味教学法,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一种有深广影响的语文教学法。它有如下特点:重“表现”,求“有我”;重“抒情”,求“审美”;重“写意”,求“意境”;重“功底”,求“积淀”;重“生成”,求“灵动”;重“生命”,求“立人”。六个特点贯穿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赏味”“文学的意味”“文化的体味”之中。这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尤其适合重灵性、重抒情的诗歌体裁教学。现结合程少堂老师初中诗歌教学代表课案例,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诗歌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我们鉴赏一首诗,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典型的语文味教学法第一个步骤就是语言的品味。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自然更加强调语言的品味。语文味教学法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程少堂老师说:“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要特别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积累语感。读是语文教学法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程老师十分重视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语言。如《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一课,他专门设计了朗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识、读中悟、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设计的朗读方法也多种多样。

师: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读读,尽管是一位女士思念一位男士的诗。(笑声)请你用广东话来读。(问前排男生)你是广东人吧。

生:(起立)是。

(生用广东话读,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读。)

师:用广东话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我听不懂广东话,你读错了我也不知道啊。(生笑)但是,我的小孩喜欢听广东话的歌曲,有些歌用广东话唱更有味道些。同样,有一些古诗词用广东话读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这节课,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唱品味诗歌语言

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经》当初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屈原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词曲被广泛唱。正因为诗歌具有这个特点,程老师十分注重通过吟唱去品味诗歌语言。在程老师的《诗经·子衿》代表课中,有这样教学片断:

师:以前课本学过是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写过一首歌,你们听过没有?琼瑶是台湾的作家。写过一个电影,后来拍成电视剧了。谁知道?

生:是《还珠格格》吗?

师:不是《还珠格格》。(生笑)《在水一方》啊!有没有同学知道那首歌?哪位女同学给我们唱几句?

生:老师唱一下。

师:你们鼓鼓掌,我就来哼两句。(生笑)

(生热烈鼓掌,师唱)

《诗·大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从创作者的角度揭示出了诗歌抒发性情的本质;但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其实也道出了我们领悟诗歌的秘诀。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程少堂老师的歌咏之,应该是领悟诗歌语言的最高境界。

3.通过把玩品味诗歌语言

有人认为,程老师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千方百计变着手法把玩教材,把玩课堂。在《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一课的教学中,程老师的“把玩”分为四个过程:把玩标题,比较“你是我的同类”“我是你的同类”的区别;把玩点睛句,通过改变诗歌的点睛句“不是吗/孩子”中的人称,引导学生们体会一切美好情感;把玩句子顺序,体会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最后是把玩李白的诗歌作为迁移与补充: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

程老师这节课“通过全方位的‘玩’赏,‘玩’透了这首小诗,‘玩’味出了诗中的丰富与悠长”。“玩”得有趣,“玩”得丝丝入味,“玩”出汉语的优美!

其实,在品味语言方面,语文味教学法还采用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诗歌教学中的文章赏昧

程少堂老师在他的《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一文中,特别强调“文章”是语文味教学法的重点。“这里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这种解读,为教学中“文章领会”环节的选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程老师在语文味教学法中,十分重视“文章赏味”这个环节。他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首都人民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虽有佳肴》自不必说,他的诗歌教学课,也十分重视“文章”选点。且看他的《诗经·子衿》教学片断:

师:下面还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

(生讨论)

师:这是结构问题。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段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第一段“青青子衿”,第二段“青青子佩”。“衿”是领子,看了看那个领子;“佩”是那个男的随身戴着的东西。显然这是递进关系,再看后面,“子宁不嗣音?”还有“子宁不来?”,前一个就是传递一种讯息,后一个是说要去找她。所以说就是递进的关系。

师:你说得很好!是不能够换的,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一“心”一“思”,有何细微区别?一个是具体的“心”,一个是抽象的“思”,那意味着,思念的人不仅牵动了她的肉体,更是牵动了她的灵魂。这个情感是在递进的。这个递进关系刚才那个女同学说得很好的。所以,优美的汉语,也体现在结构的精确上。文章的安排,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

程老师在这里是分析诗歌的结构。诗歌结构是一种逻辑的东西,思维、逻辑本是很抽象的,很难讲出语文味,但程老师对这首诗歌文章的品味却品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就领会了这首诗歌的文章(结构)之美,达到了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文章”领会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模式中的重点,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个难点。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我研究了程老师代表课例的“文章”环节,发现他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如下手法:

1.用主问题设计法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教师启发诱导,引领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2.用对比手法,牵动学生的思绪,组织学生议论,引领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3.用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手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路顺着诗歌的思路而延伸,让学生在愉悦中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程老师通过以上手法,改变了传统诗歌教学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课堂结构模式,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这就决定了程老师在文章这个教学环节必然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三、诗歌教学中的文学意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认为,“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从这个解读可以看出,语文味教学法对文学的关注主要是探究语言的情景化、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形式美和怎样刻画文学形象的问题。文学欣赏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中的“美点”。程少堂老师在他的代表课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十分注重文学的选点。比如,他在《诗经·子衿》课例中,就十分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把握女主人公形象。

师:《诗经》的时候,在爱情方面,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头?

师:我想评价女性要男性来评价比较好——哪位讲?

生:她对那个男子很专情,虽然他不来找自己,但压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就写了这首诗,也应该有点儿,就像老师说的泼辣。

师:这个女主人公是泼辣而深情的形象,开了中国文学史中这种形象的先河,后面好多小说里面,包括《红楼梦》里面,都能看到《诗经》里这个女子的影子。你说《红楼梦》里,哪个女子像?

生:林黛玉。

师:林黛玉像吗?

生:睛雯。

师: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又很泼辣。

分析以上这个“文学”教学环节,程老师既告诉了我们教什么?也告诉了我们怎么教?《子衿》中女主人公形象,是程老师这节课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切入点;而在分析这个女主人公形象时,不是采用告诉式,而是采用启发式、对比式、幽默点染式,与学生一道把握了《子衿》中女主人公泼辣而又深情的性格特点。

四、诗歌教学中的文化体味

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的“文化”符号。程少堂老师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比如,他2012年讲的《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从诗歌探析毛泽东的文化魅力和英雄悲剧的文化密码,堪称管中窥豹。“上片写景为什么写农村风光,而不写城市风光?”“下片评点历史上五位杰出帝王,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帝王李后主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书法和绘画都有很高地位的宋徽宗?”程老师认为,这里面蕴含的是重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思想,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有了这样的文化理解,这节课就有了不同的风光。

过去,从来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观照这首诗歌。这节课,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价值推送,“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这里面有他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他对语言独特的敏感,有打破规矩的创新。”“带有明显的先锋性,带有某种挑战性”或者“另类”。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新课标希望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语文味教学法强调对文化的体味,十分符合新课改的时代要求。

研究、探索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语文味教学法顺应时展潮流。实践证明,她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保证了诗歌教学的优质精彩。

①程少堂《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8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在广泛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之后随之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具体说,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等。所以,一线教师应对新课改下的新教材的办法乃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相信这也是新课改推行的终极目标。

高一下学期新教材必修课本第一、二单元内容是散文和先秦诗歌单元,选修课本的全部内容都是新诗与散文。这样编排教材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初级阶段的学习后除了教会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而诗歌、散文,无疑是培养纯正文学趣味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学生,相对而言,绝大多数都更喜欢小说而不是散文,诗歌的受众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这个封闭的“象牙塔”中,诗歌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这与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轻视诗歌有关,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生对于文学的审美趣味还是亟待提升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不喜欢诗歌,就断定他文学趣味低下呢?我们不妨用朱光潜老先生的理论来加以阐述。朱光潜曾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好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因此,要养成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从欣赏诗歌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就形成了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新课改的导向未尝不是一种纠偏之举。用一本选修教材编排诗歌散文,尤其是大幅度增加现代诗歌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这就要求学生进入高一就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对教师的启示就是,对学生的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早期抓起,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高考8分的诗歌鉴赏题,教会学生一点应试技巧。

截止目前为止,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仅限于古典诗词的鉴赏,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推广,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广泛涉猎,笔者大胆预测,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也许会随之增加对现当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故而,高中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中,在着重抓古典诗词鉴赏的同时,亦应适当关注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和写作,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且诗词相通,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意象的选择、表达的技巧以及语言的锤炼皆有共同之处,若能够在教学中用适当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其结果势必是事半功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写作实际上系统掌握诗歌的规律,个别对文字有较强领悟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创作出相当优秀的作品。

为此,笔者在高一新教材教学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将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期教学先安排选修课本上的部分现代诗教学内容,这样与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新诗单元内容相承。我的学生对现代诗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从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只是还不曾进行过写作方面的实践。在进行必修课本古代诗歌单元教学时,我精心设计《诗经》中《氓》一课教案,结合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将它与选修教材所学的现代诗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课堂写作训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将古诗《氓》中的第一小节改写为一首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诗,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第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第三,语言要求有诗意和韵味,注意音节的和谐美。课文原诗如下: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学生的创作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在短短的20分钟内,便完成了对这首古典诗歌的二次创作。他们的作品,虽略显稚嫩,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文风却也自成一体,个别优秀之作甚至显示出了作者较强的语言积累和娴熟驾驭文字的能力。这些作品,有的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摹仿古诗,力求字数相等,末句压韵,显示出了同学们对诗歌中音节和谐美的较强的领悟力。比如这位同学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来人忠厚且老实/手中有布想换丝/换丝不过是托词/实是与我谈婚事/送子涉过淇水去/直到顿丘才别离/非我故意延婚期/苦无良媒结连理/劝君千万莫生气/金秋时节是佳期”

该诗歌语言流畅,节奏鲜明,“连理”“佳期”二字的翻译极为传神,展示出该同学平时对古诗素材的积累,若非熟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些诗句,断不会在写作中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另有部分同学则大胆选择了用现代诗来表现这一幕古代男女私订终身的场面,以下两首诗歌堪称佳作:

“从前,从前……/有个人风度翩翩/还有点憨厚腼腆/千里迢迢抱来布棉/假意来换丝缠/眼中写满了柔情/鼓足勇气表白在我面前/道出了他对我的一片爱恋/我迟迟没有语言/最终羞红着脸轻轻埋怨/并非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红线/他浪漫地为我编织画面/说:让我们就将婚期订在/来年的秋天”

――《婚期大约在秋季》

“脚沾满了尘土/怕弄脏了我的前屋/憨憨地站在门外,双手伸出/‘给,换丝’/我扭头跑进了内堂/看着镜中绯红的双脸/我愿嫁你为妻/可我怎能开口向父母提起/依依地将丝放在你的手中/恋恋地送你直到顿丘/望着你消失的背影哟/一丝丝惆怅涌上心头/我并非有意延期/其实这份真情我早已无法抗拒/只是没有好媒来谈婚事/叫你我如何了却这长相思?/对我不必怀疑/对我无须生气/准备一个好心情/盼你今秋来迎娶”

――《换丝》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9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3-02

一、问题提出

1、概念界定

新教材:本文所说的新教材是相对于课改之前的教材而言,是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2001年6月第一版,2008年5月16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古典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

2、研究意义

古典诗歌是作为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教材,优秀的古典诗歌能震撼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根基和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一生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旧时的语文教材虽然有不少的古典诗词,但往往并非进行文学教育,而是撇开作品情感,无视诗文押韵,不求形象感人,只做理性分析和读写技能训练。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调查结果

目前,古典诗歌教学在政策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于2013年1月初对怀化市洪江区二完小不同年级(主要是二、四、六年级)12个班240名学生和4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古典诗歌“很有兴趣”的学生的比例在减小,“无兴趣”的学生人数则在增加;而教师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则低于学生。通过“对诗歌有兴趣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相对比较广泛,其中“增长知识”所占比重最大;而且都是一些较为感性的经验,比较符合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某些古典诗歌熟悉的原因”和“课外古典诗歌阅读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学生之所以会对一些古典诗歌熟悉程度,主要是因为教师课堂讲授过和家长课外强迫学习;而学生课外古典诗歌阅读“从不读”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外在因素大于自身因素,并非是自身对对古典诗歌存在很大的兴趣。通过“教师对《新课标》对各学段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了解情况”,差不多一半的老师对《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了解,但是也存在个别老师忽略《新课标》的要求,忽视其对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的调查结果可以知道,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乏味,缺乏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原因分析

教师方面:(1)教师自身学识不够,文化底蕴欠缺,未能真正认识到古典诗歌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诗歌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乏味、缺乏创新,上课不讲究教学艺术,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施教。每次学习新的诗歌,教师总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这样的环节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3)教师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差,应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字词以及诗句的理解程度,忽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4)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由于如今的老师都是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很难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

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不够科学,古典诗歌学习是语文教学相对较薄弱的环节,兴趣是根本,方法是途径必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才能充分挖掘古典诗歌的人文因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2)如今学习古典诗歌的氛围淡薄,不管是在学校还在家里,教师没有将学习古典诗歌贯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家长的诗歌素养也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重视对古典诗歌的学习。(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缺乏思考,诗歌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效果着实让老师感到无奈,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也就谈不上落实积累,培养感悟以及诗歌创作了。(4)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是制约诗歌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出路探讨

1、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具体的古诗鉴赏中我们当以学生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的探讨,应该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查阅相关资料,扩宽视野,师生共同进步,不必拘泥于教参,不仅有利于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诗歌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优化诗歌教学方式

教师诗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今教学设备都十分先进,视听结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在古典诗歌方面的学养

教师自身在诗歌方面的修养十分重要,语文教育质量如何,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想更好的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就需要多读书,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其次教师要培养自身观察能力,诗歌创造需要善于观察独特的事物,创造出动人的形象。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例10

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投入程度,因此,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了解不够深入,因而学习兴趣低下。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当依据诗歌内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诗歌进行引入,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意图。通过引入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引导学生将诗中“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等描写与现实中卧轨自杀的行为结合进行思索与探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现代诗歌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诗歌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采取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油纸伞”“丁香”等意象,并采取提问的方式讨论诗歌中丁香一样的女子象征了什么?学生在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资料后,能够对诗歌产生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表达了诗人痛苦的初恋,也有的认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求。在朗读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会细读,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文本理论的诗歌细读方法是提升高中生现代诗歌学习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诗歌的词义细读分为三步。

第一,确定诗歌关键词。现代诗歌中每一个用词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越是简单的词语蕴含的韵味可能越为深厚,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但是,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并非要逐字逐词地对内容进行分析,而要学会找出关键词。

第二,解释关键词含义。关键词作为诗歌鉴赏的重要提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思想情感,因此,需要对诗歌关键词进行细致严密而又深入的分析。

第三,全局性把握诗歌。关键词是诗歌理解的一个中心,诗歌鉴赏应当以这个中心为基准,通过对具体含义的阐述来解读诗歌内容,实现对于诗歌的整体性把握。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诗时,可以选定“独”为关键词。其字面意思是单个,在诗歌“独立寒秋”中,一个“独”字,显示出了积极向上、正面的情绪,彰显出其满腔豪情。

细读结构也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通过细读结构,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诗歌,形成立体化的理解。由于现代诗歌通常层次结构较多,在品读过程中想要了解诗歌的意蕴,领略其美感,就要在对各个层次脉络的把握中体会诗歌节奏与韵律,感受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感受诗歌结

构,读出诗歌的语气,体味诗人情感,形成自己的理解。诵读活动应当分阶段进行,既要包括初学时把握诗歌的节奏,也要包含学习后的反复诵读,感受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三、品味意境,大胆模仿创作

意境是诗人的理想升华,语言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涵盖了诗人的整个心灵。在现代诗歌中,诗人通常借助生活中以及自然中的物象来抒感。意境产生于意象,但又超越意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必须用心去理解这些意象,感悟其中的意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意象理解的指导,触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后找出意象,结合课前的预习以及课上阅读的体会与思索,找出所有意象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几个,在这个过程中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