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5 01:24:36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1

在高一、高二时完成了整个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工作,所以高三从前一年的7月就开始复习,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合理的,我们第一遍复习用了高三的整个第一学期,应该是比较充分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的。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作专题复习,主要是知识专题, 实际上是第二遍的知识的复习,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从第二学期刚开学时的第一次考试和一个月后全市第一次模拟的考试成绩对比来看进步是显著的。4月初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安排做综合练习,我们安排就做前一年即2009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这也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一个月,从四月底到五月中有2到3周的时间,这段时间很关键,我们安排解答题的专门练习,针对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6个单元做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该部分的习题的都是自己组卷,这样针对性较强,难度适当,学生反映也较好。最后在学生自主复习的两周,学生自主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些做今年当年的模拟试题,主要是今年安徽省省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这些试题的水平比较高,高考的方向掌握的比较准,难度不大,正适合这时的需要。

二、复习一定要把握好高考的方向。

我省的高考命题水平逐年提升,质量逐年提高。而他们命题的样板就是前一年考试中心的试卷,他们也在努力学习考试中心的命题思想,所以只要充分研读前一二年考试中心的试卷就能摸准当年高考命题的脉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高考试卷的型式:21道试题,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各题的得分比例都与去年的考试中心的命题试卷雷同。各章考查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率与6个解答题的考查方向,都与去年考试中心的试卷的相似。我就是以这样的思想来指导高考复习。也就是说以去年的考试中心的6道解答题主要考查方向是我们复习的主攻方向。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思维又是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能够发现问题,才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发现”的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解题能力就越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呢?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巧作铺垫,引导“发现”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知总是由旧知发展而来,因此引入新知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从而巧作铺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新知。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旧知铺垫

一条公路长600米,由甲工程队修建要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修建要30天完成。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完成?学生分析后得出:合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600÷(600÷20+600÷30)=12(天)。

2.改变条件,促使发现

师:把600米分别改为300米、1200米,两队合作时间将会怎样呢?

生:总数量缩小了一半,合作时间也要缩小一半;总数量扩大到2倍,合作时间也要随着扩大到2倍。

老师对此含笑不语,而是让学生各自根据不同的总数量(也可以自己任设一个)依次列式计算。结果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并纷纷举手:“老师,我发现合作总量无论怎样变化,合作时间始终是不变的,都是12天。”思维自疑问始,这样巧用知识结构本身的特点,诱导了学生的意外发现,促使其思维积极主动地向新知扩展,即把合作总量抽象成单位“1”来表示:1÷(1/20+1/30)=12(天),继而得出了工程问题的特点:一条公路无论长短,一项工程无论大小,其总量都可以看作单位“1”。

二、动手操作,实践“发现”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寓教于做的教学方法,学生最乐于接受。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自然组进行量米实验,并有意发给第四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反馈实验结果时,前三组都惊喜地发现所用圆锥的容积正好是圆柱容积的1/3,而第四组却未能得出这样的结果,让其到讲台前再量一次,结果仍不符合。什么原因呢?学生们感到奇怪。这时老师把每组的两个容器都收到讲台上一比较:“第四组的两个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学生们马上发现了这个问题。“是这个原因吗?”于是让第四组同学换一个圆柱(或圆锥),先比一比,再测量,果真不错。从此,“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规律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数形结合,有助“发现”

如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腰长为0.9米。现有一块长13.5米、宽0.9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学生们普遍列式为 13.5×0.9÷(0.9×0.9÷2)=30(块)就完事了。我肯定了这种做法后,问:“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能否用图表示出题目的意义?一学生板书图。图形刚一画好,不少学生发现,边长0.9米的正方形可以裁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巾,只要看长方形的白布里面包含几个正方形就能求出来了,列式为2×[13.5×0.9÷(0.9×0.9)]=30(块)。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现:从白布的边长看,一个 0.9米代表了2个三角形,13.5米是0.9米的几倍就代表几个三角形,列式为2×(13.5÷0.9)=30(块)。多么简捷的做法啊!学生们深深地感到数形结合能够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有利于发现解题新途径。

四、鼓励争议,完善“发现”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某厂有职工1080人,其中男职工数是女职工的4/5,男、女工各有多少人?学生中出现了三种解法而且各有充分的列式理由:①把女工人数看作单位“1”,其人数是1080÷(1+4/5)=600(人),男工人数是1080-600=480(人)。②把男工人数看作是单位“1”,其人数是1080÷(1+5/4)=480(人),女工人数是1080-480=600(人)。③把全厂职工总数看作单位“1”,女工人数为1080×5/(4+5)=600(人),男工人数为1080×4/(4+5)=480(人)。这样,学生们在议论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仅打破了那种认为分数应用题只能以总数量为单位“1”的偏见,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3

本文为了分析简单起见,我们以下仅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包括中专)、大学(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4种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来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演进。

(一)小学

由表一可知。17个世居民族从1990年开始,其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而在1982年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低的原因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大。最高的是瑶族占到了71.82%,最低的是毛南族也占到14.55%,这说明1982年少数民族教育非常落后,很多人都没有接受教育。

(二)初中

通过对表二和表三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和接受初中教育程度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都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增长的速度较快。这说明从1982年“三普”后,贵州省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断增加,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高中(中专)

通过对表四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人数是不断增长的而且从1990―2010年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同时通过对表五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所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也在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但是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只有壮族、羌族、满族这三个民族是超过10%的,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科学文化素质依然比较低。

(四)大学(大专、研究生)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等教育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保障。通过表六17个世居民族大学程度人数变化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17个世居民族大学人数不断增长。这说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苗族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148597人。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滞后性。由表七可知,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82.09%的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的大学教育程度人数在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在4%―7%之间。虽然壮族、满族、羌族蒙古族的比例达到了10%以上,满族达到24.77%,但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总体上仍然十分落后。这将严重制约贵州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贵州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演进所带来的影响

(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指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的55.95%,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是低下,经济发展就越落后。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随着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2011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56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全省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水平15.0%,高2.2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7.4%,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6.9%,比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财政总量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0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7%,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7∶35.0∶44.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提高了1.7个百分点,工业增幅最大,第一产业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对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妇女生育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而人口生育率又直接受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说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反之,生育率则愈高。凡经济发达、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低,人口增长率则相应降低;凡经济落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率相应偏高。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与生育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从表八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同时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788025人,下降2.24%。这说明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

(三)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科学素质提高就会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我们从表十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85.29%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63.7%;第二产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5.37%上升到2008年的8.16%,有了小幅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9.35%上升到2008年的28.75%,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已经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4

1.全面性原则。(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对学校、教师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年级主任、班主任、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全面进行评价。

2.达标性原则。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根据两次综合得分的高低确定学校受奖等次。

3.多元性原则。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确定每校各层面受奖总数,学校根据内部管理的各项综合评价条例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受奖人员。

4.过程性原则。对学校和教干、教师,按教学工作综合评估、阶段质量调研和日常教学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5.鼓励性原则。对学校层面,根据评估成绩的高低设置不同受奖等次,综合得分未超过600分的学校不设奖。对个人层面,根据工作性质实行分层设奖,使各层面工作突出的个人都能有受到表彰的机会。各层面设奖人数除年级主任外,其他原则上不超过该层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6.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水平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水平评价,按“关注整体水平,以平均分高低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对发展评价,按“关注基础水平,以平均分相对提高率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

二、奖励依据

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的成绩进行奖励。主要包括:1.办学思想与教学规划;2.教学资源与校本培训;3.教学实施与校本教研;4.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5.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三、奖项设定

1.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根据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得分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奖次的具体受奖单位数。

2.优秀年级主任:全县设奖总数约为年级主任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高三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高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一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3.优秀班主任:高三奖班主任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二奖班主任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班主任总数的九分之一。

4.优秀备课组长:高三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四分之一,高二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八分之一,高一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5.优秀教学奖:市级教学奖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县级教学奖面向高中三个年级的任课教师,高三奖任课教师总数(获市级教学奖以外的)的三分之一,高二奖任课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任课教师总数的九分之一。

6.突出贡献奖:(1)各层面突出贡献奖的总数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2)获一等奖的学校再加奖2人。(3)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

四、奖励办法

1.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奖励条件

每学年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结果的综合得分确定奖次。900分以上(含900分)为一等奖;750~899分为二等奖,600~749分为三等奖;600分以下(不含600分)不受奖。

2.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奖励条件

(1)各校“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的受奖名额,根据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的结果,结合各层面的实有人数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

(2)对当年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直接授予优秀班主任。

(3)对当年奥林匹克竞赛有学生获省赛区一等奖,且被省级及以上高等院校招为保送生的指导教师,直接授予优秀教学奖。

(4)对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直接授予县级优秀教学奖。

(5)市级优秀教学奖与县级优秀教学奖不重复奖励。

3.突出贡献奖奖励条件

(1)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各校获突出贡献奖的总数,具体分配办法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2)在校长、业务校长和受奖的高三年级主任三个层面中,获一等奖的学校共奖2人,具体人员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3)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至少含2位基本能力科目任课教师),直接授予突出贡献奖,不占计算名额。

4.几点说明

(1)县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中三个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为依据;突出贡献奖、市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三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和重大教学质量检测水平为依据,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数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需要将平时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灌输和理解,帮助解决数学中变化莫测的各类问题。本人高考分数虽然结果不是特别的满意,但还是对得起高三一年辛苦的数学复习,对得起家长和老师的期待。笔者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向高三莘莘学子分享自己复习的心得体会,希望学弟学妹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个人的经验分享中找到属于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善于思维的联想

数学题目活度比较大,需要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而往往在看到题目第一眼就下笔的结果,就是得到错误的答案。在看到题目后,先要进行审题,进行题目的分析思考,若是不能顺利的得到相应的解答方法,就需要进行知识点的串烧,进行联想。

这里所提到的联想不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联想,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理论上的数学联想,也可以是迁移。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数列的求和时,若是结果是需要奇偶分析的话,是很容易出现死胡同的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过去所练习过的题目,会发现在学习数列时,数列求和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往往在相关数列问题的求解时,会面临数列难以求和的状况,需要用到相关数列求和的方法,常用的有倒叙相加法、错位相减、裂项相消、并项求和等,在遇到困难时,需要联想到这些处理方法,这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帮助的。

数学并不是一门死板的课程,无论你数学基础有多么的扎实,在面临新的题型,新的参数变化时,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下,学弟学妹们需要扎实基本功,加强思维的联想,熟练掌握学习方法,便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2.善于知识点总结

本人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知识点之间存在衔接的科目,故总结知识点、总结规律是学习数学的良方。

为了提高数学解题的效率,需要掌握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知识点,并能够熟能生巧,遇到不同的题型时,能够通过简单的分析思考判断出那种解题方法最为简单且正确。比如说,数列求和有多种求和方式,通过各种题目的练习之后,可以发现当数列的通项是等差或等比乘积时,可以使用错位相减法;而通项的分母是多项式乘积的分式时,大部分采用的是裂项相加法等等,长久知识点的总结下来,我们会发现解题思路很清晰,能够做到遇到题目不慌不乱,且思路泉涌,问题一步步被解决,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我高三数学的复习过程中,知识点总结一直是很重要的一块,在知识点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薄弱部分有所了解,加强这方面的补足,而同时能对整个数学大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便于整个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对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较大帮助。

3.善于构造

数学中存在很多需要“转弯”的地方,而这每一次“转弯”都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这每一次转弯是很多高三学子的痛苦所在,想要顺利解决这些转弯,需要你平时细心观察各种题型和当时情境下灵感的激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面举一个在高中数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a1、a2、a3……an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请证明以下命题:a1+a2/22+a3/32+……an/n2≥1+1/2+……1/n。一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左边项的相加似乎可以用错位相减法,但是对数列an我们无法确定其数列的性质,故无法进行错位相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仔细搜索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还是没有任何头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构造。观察左边的式子,提取分母,就变成1+1/22+1/32+……1/n2,与右边相比较的话,是右边各项的平方,再进行知识点的搜索,进行开方的知识点有基本不等式,但是基本不等式的使用需要消去分子,即需要乘以一个数值为一的多项式。本题中进行假设,A= a1+a2/22+a3/32+……an/n2,B=

1/a1+1/a2+1/a3+…1/an,则A+B=(a1+ 1/a1)+(a2/22+1/a2)+(a3/32+1/a3)+……(an/n2+1/an)≥2(1+1/2+……1/n),且因为a1、a2、a3……an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故B≤1+1/2+……1/n,因此A≥1+1/2+……1/n,即原命题成立。

这道数列的证明属于中上等难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构造,若是能熟练掌握构造的相关思想和特点,将对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认真对待,多练习,多观察题型,便于在需要构造时能较快速度思考解决。

4.善于反思回顾

任何数学任课老师肯定都讲过一句话,宁愿少做一张卷子也要多弄懂一道题目,高中数学的题目很多,题型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从低到高,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到一种合适的回顾复习方式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学校为了便于错题回顾,可能会让我们做错题集,但是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十分的费时费力,效率很低。以下,我将为学弟学妹们介绍一种较为“新颖”d的、和现代教学相贴切的错题回顾方法,就是一择二藏三浏览。一择就是选择自己错题中的精题进行错题整理,并学会举一反三,寻找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再次解答;二藏就是进行相关的标注,对一些经典且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可以进行剪贴,没有必要进行抄写,把一类的题目粘贴在一起,便于总复习的整理比较;三浏览就是时常浏览自己的错题,错题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是日后复习的宝典,是专属于自己的金库。

对错题要认真对待,时常进行反思回顾,比较自己当初解题错误的思路和正确答案的思路,得出自己解题思路方面的不足,进行改进;对解题思路中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步骤进行标注,并写上理由,加深印象,便于日后相关题目的解答;总结自己的思考,在精选的错题下面尽可能进行自己的思考总结,因为人的记忆时存在遗忘曲线的,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对这题的印象就不深刻了,而往往自己的思考总结最能唤起记忆。

反思回顾是很多学弟学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要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充分重视错题,充分重视反思回顾。

5.结束语

除却以上四点,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关键点,这些都是要靠自身的领悟和思考的。总的来说,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好基础,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从我复习的心得体会中获得一点点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复习方式和学习数学的乐趣。高三的学习是很辛苦的,但是日后回想起来,真的是一段非常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旅程。我觉得高三的意义在于领悟和进步,在不断学习中发现自身潜力,发展自身素质,在数学长廊中领悟其美妙,在此,衷心的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们能在高考数学中取得好成绩,能够金榜题名。

参考文献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05-04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选择学习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社会用人单位选择和接收毕业生的重要纽带。本研究以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1](以下简称骨干院校)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布的100所骨干院校2009年度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对100所骨干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分析骨干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一、骨干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骨干院校分布特点

从三大经济区域分布看,100所骨干院校中,东部11个省、直辖市共有47所[2](北京2所、天津3所、河北4所、辽宁3所、上海3所、江苏8所、浙江5所、福建4所、山东7所、广东7所、海南1所);中部8省共有28所[3](山西3所、吉林1所、黑龙江3所、安徽5所、江西4所、河南3所、湖北5所、湖南4所);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5所[4](四川5所、重庆3所、贵州1所、云南1所、陕西3所、甘肃3所、青海1所、宁夏1所、新疆2所、广西3所、内蒙古2所)。除外,骨干院校分布涵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从高职院校类别分布看,综合院校33所,理工院校53所,农业院校4所,林业院校1所,医药院校1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2所,基本覆盖了高职院校的各个类别。

(二)骨干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专业设置覆盖面广。《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类别划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和532个专业[5]。100所骨干院校开设了452个专业,覆盖了《目录》中除公安大类外的18个大类专业,70个二级专业类,分别占《目录》中大类、二级类和专业数的94.7%、89.7%和85%。

专业设置数量较多。100所骨干院校专业布点数共3366个,平均每校设置34个专业,平均每个专业在校学生235人。设置专业最多的学校达到了78个专业,设置专业最少的学校只有7个专业,极差为71。设置专业50个以上的有10所,40~50个的有20所,30~40个的有25所;20~30个的有34所,20个以下的有11所,设置专业超过30个的院校占院校总数的55%。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首的五大主体专业结构。电子信息、财经、制造、土建和文化教育五个大类专业布点数排前五位,布点数都在250个以上。这五个专业大类共开设了175个专业,占开设专业总数的38.7%;专业布点数共2206个,占布点总数的65.5%,在校学生535935人,占总人数的67.9%,五个专业大类的在校学生数已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2/3。而其他13个专业大类布点数只占布点总数的34.5%,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2.1%。

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最大。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主要是农林牧渔类,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主要是制造、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生化与药品等大类,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主要是财经、电子信息、旅游、文化教育、艺术、公共管理、公安法律等大类[6]。第一产业的专业开设35个,占专业总数的7.7%,专业布点数为108个,占布点总数的3.2%,在校生规模占6.8%。第二产业的专业开设184个,占专业总数的40.7%,专业布点数为1263个,占布点总数的37.5%,在校学生规模占44%。第三产业专业的开设233个,占专业总数的51.5%,专业布点数为1995个,占布点总数的59.3%,在校生规模占53%。无论从开设专业的数量和布点数看,还是从在校生规模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都最大。

二、骨干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分布情况,某个专业在越多的学校设置,那么该专业设置越分散,即专业重复度越高,专业集中度就越低;相反则专业集中度越高,专业特色越明显[7]。如表2所示,按专业重复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排名前10位的专业集中在四个专业大类中,其中:电子信息大类3个,财经大类3个,制造大类3个,文化教育大类1个,这10个专业布点数共643个,占100所骨干院校专业布点总数的19.1%,而这10个专业仅占开设专业总数的2.2%。按在校学生规模统计,排名前10位的专业,制造大类的专业3个,财经大类的专业4个,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2个,土建大类的专业1个,在校生总数228545人,占100所骨干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28.9%。

(二)专业设置缺少区域性差异

东、中、西部地区骨干院校在电子信息、财经、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六个大类专业布点都比较多,在水利、环保气象安全、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大类等专业布点都比较少,专业设置呈现趋同性。

(三)专业门类多,办学趋势呈现“综合性”

专业聚集度是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大类上,这样各专业之间关联性较强,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专业大类聚集度越高,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越强[8]。由表3可见,除艺术类和医药类院校专业聚集度高,办学特色明显以外,其他类别院校设置专业门类多,覆盖面广,专业聚集度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差,在高职院校本来办学经费就很紧张的情况下,不但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益,还增大了教学设施等建设的成本,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呈现“综合性”办学趋势,不同类别院校之间界限淡化,特色弱化。

(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表4可见,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专业所占比例与其产业所占GDP比重基本吻合,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专业所占比例低于其产业所占GDP比重1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比重偏低,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东、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专业所占比例均低于其产业所占GDP比重10个百分点左右,三大区域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比重偏低,与第二产业分别在三大经济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匹配,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三大经济区域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导致目前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专业比重均偏高,东部地区高出GDP比重15.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更高,达到了20个百分点以上,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协调,人才培养大大超过了三大经济区域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限度。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设置规模调控

教育行政部门在新增专业申报工作中,要着力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在不同行业、产业、专业领域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新专业申报过程中,采取有增有减、有进有退的方式,避免因过度、过快和重复设置专业,而导致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办学和结构性过剩。

(二)建立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国家层面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是对我国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以及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依据[9]。如对未达到专业标准要求的专业,不予开设,从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

一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把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就业对口率、就业率、生均拨款标准、评估认证结果等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并定期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认证、评估和检查,对人才培养定位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省平均水平的专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调减其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同时,把专业评价结果作为高职院校申请省级教育重大项目、核定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促使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二是要整合资源,建设部门联动机制。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等多部门的专业管理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与布局中的主导作用和资源优势。搭建高职教育专业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区域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信息,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专业设置预警等方面信息,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

(四)明确定位,转变发展方式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除外部影响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所处的区域、行业、产业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和服务面向。克服重规模、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特色的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育优势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3][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教高函[2010]27号,2010-11-23.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Z].教高[2004]3号,2004-10-19.

[6]严新根,金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浙江省的数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56-60.

[7]王耀华,曹晔.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8.

[8]郭雪营,曹晔.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12-15.

[9]钟健.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8-61.

Empirical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for Specialties Set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Ding-yong,HU Xiu-qiang,LIAO Ruo-fei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1-04

近 30年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不协调,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一定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应有的地位。

目前,江苏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江苏经济也受到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根源,可以发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为江苏经济的提档升级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罗素在其《罗素论教育》一书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导向型很强的高等教育形式。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均很好地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显然还相对滞后,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二是相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波热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有关注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也有以一个市或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依据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来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问题,近两年的研究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苏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具体产值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2年江苏省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大多数农(含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棉花、花生和蚕茧的产量下降。

(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1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长最快的六个产业见表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6559.4亿元,增长20.4%。其中,制造业投资15601.7亿元,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717.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490.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492.0亿元,分别增长30.5%、38.6%、67.9%。

表2 2012年工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

(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36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生产稳健增长。铁路客运量完成1.2亿人次,增长10.9%;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增长8.4%;公路货运量15.4亿吨,增长9.2%;水路货运量5.9亿吨,同比增长8.6%。2012年年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单位数有6524家;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状态分析

2012年,南京共有25所院校招收高职考生,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单位的近三分之一,这一群体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5所院校共设置了207个专业(注:笔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共招生34794人。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20个新专业,同时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招生总人数减少了4321人。

(一)专业及招生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59个,占专业总数的28.50%,59个专业共招生111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90%。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有129个,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其他的19个专业没有明确的产业指向,共招生685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8.92%。

(二)新增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在宁高职院校招生新增专业20个,合计招生875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详情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为0个;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为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20%,共计招生18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21.5%;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为1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0%,共计招生63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72.9%;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0%,共计招生49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5.6%。

(三)停招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共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这15个专业在2011年共招生448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30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只招了1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招收了90人。在停招的15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指向第二产业,其余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吻合度分析

由于在宁高职院校中没有涉农专业,而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有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暂不涉及。为了分析需要,本文将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19个专业,6854人,按产业比例分摊到第一、二、三产业中去。数据处理之后,指向第二产业的招生数为145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1.8%,指向第三产业的招生数为1972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6.68%。

与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相比,招生数向第三产业倾斜比例较高。即使结合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预期,这一比例关系依然预示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偏离。

(二)产业内分析

1.第二产业。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统计部分又分出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产值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0.6%、41.4%、2.2%、6%。

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归类,并依据招生数计算出分行业招生占比、分行业产值比一起构成表3。

表3 第二产业产值与招生对比表

以招生占比和产值比为基础数据,绘制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

散点图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行业产值比与分行业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偏离的一点是建筑业。

散点图给出了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大致的相关关系,但无法准确描述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使用EXCEL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8823,这一数据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为进一步确定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展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只需要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添加趋势线,即可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趋势线的公式为:y=0.423x+0.0267,拟合优度为:R2=0.7785。回归公式中的斜率0.423,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较强,说明分行业产业产值比每增加1%,该指向该产业的高职教育招生占比就增加3%,R2=0.7785说明这个公式能够解释数据的77.85%,说明这个公式的解释力度较强。

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偏离较大的产业是建筑业,这和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繁荣有密切关系。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又划分了14个产业开展统计。依据这14个产业的划分,将高职院校的招生的专业指向再次细分,得到表4。

表4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对比表

为了看清在第三产业内的产值占比与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制作图3。

图3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散点图与趋势线

图3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产值占比和专业招生占比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趋势线反映出产值占比和招生占比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2=0.0976表明趋势线公式解释力度较弱。

分析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差。

五、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分析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第三产业倾斜,且分布无序,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有129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在2012年这一不均衡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为0个,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4个,其中两个指向建筑业,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而在2012年取消的15个专业中,10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共招生945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医学文秘和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专业,只招了1个人,招生数超过100人的专业20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30人。指向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而专业也就无法做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差。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无序,与区域经济吻合度较差。

2.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热点行业倾斜。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共招生17384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9.96%。

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为7个,共招生5697人,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2.8%在指向第二产业的7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指向产值只占6%的建筑业,合计招生2744人。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9个,共招生6322人,占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6.4%;其中有3个专业主要指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生人数1833人;1个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达2821人。

3.忽视基础性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均衡有强化的趋势。在统计的25所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直接指向农业的专业,而2012年农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6.3%,从业人口更高达989.98万人。而明确指向产值占区域经济总产值41.4%的制造业专业仅有43个,招生人数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9.44%。即使是在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第三产业中,产值占比10.6%的批发和零售业,明确指向该行业的招生占比仅为1.3%。

(二)优化专业结构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江苏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新厘定政府在专业设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做好政策制定,经济预测等方面的宏观职能,积极引导高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建立符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宏观指导,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行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重复与盲目,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生产。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在专业设置中的导向作用。就业质量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建立课程适时调整机制,便于将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加入到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3.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自主功能。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功能,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院校―行业―企业互动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苏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区域特点,关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户小英.国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的启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赵磊等.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0).

[5]周开俊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6]杨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7]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

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资料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8

“比较思想”的运用有助于发现知识中暗藏的规律。从哲学上来看,规律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数学学习中亦是如此,不能把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练习和模仿上,要学会灵活、变通地发现数学知识中隐含的规律,这样才能使解题省时、省力。例如在教师讲解“平均数”这一课中,就可以把这样三道应用题联系起来。

第1题为“三年级(2)班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第1个小组有16个人,总共做了25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总共做了210朵花,而第3个小组有15个人,总共做了255朵花,请问全班同学平均每个人做了几朵花?”

第2题为“三年级(2)班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第1个小组有16个人,平均每个人做了1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5朵花,而第3个小组有15个人,平均每个人做了有17朵花,请问全班平均每个人做了几朵花?”

第3题为“三年级(2)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其中第1个小组有16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5朵花,第3个小组有15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7朵花,请问每组平均做几朵花?”

这三道题看似相同,但是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往往会出现错误,这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三道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3道题虽然都是求平均数,都是使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这个公式,但是其中也有区别。第1题给出的为部分总数,只要把其加起来就可以算出,而第2题和第3题的总数需要先求出部分的总数,然后再把其加起来,才能得到总数。另外,在第1题和第2题中,总份数就是总人数,但在第3题中,总的份数是班级分的小组数,由此可见,只有正确把握数学中的“比较思想”,发现知识的规律,掌握区别和联系,才能对知识有更深的把握,不至于混淆、出错。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思想”

(一)把“比较思想”运用到数学解题中去

“比较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实际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小学教育更关注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这样一道应用题中,“把一个40c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如何让它的面积达到最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思想”让学生用各自事先准备的绳子围长方形,并分别记录下自己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最后利用“比较法”找出面积最大的长和宽的情况,最终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找出规律。

(二)在数学基础知识中,发现比较素材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比较的素材,如果这些素材能够被合理利用到解题和答题当中去,无疑会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小于”、“大于”、“多少”等概念都涉及“比较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概念,让学生清楚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结合等,这种方法在代数和几何教学中常常被用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66-03

一、引言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之一,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应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劳动力素质、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江苏省应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保证二者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本文采用江苏省2000-2015年近15年来相关数据,对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立足于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实状况,为最终二者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江苏省经济更加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首先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近15年来变动情况,接着采用就业弹性、结构偏离程度作为研究方法来剖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将为有关决策提供相关的最新数据。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首先对江苏省生产总值变化与就业人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就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分别分析。

(一)江苏省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变化分析

2015年江苏省GDP总量为70116.38亿元,是2000年的8.2倍,年平均增长率15.16%。而2015年全省就业人数是4758.5万人,是2000年的1.08倍,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可见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效应增长,全省近15年来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增长率对比分析见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的增长率虽然随着大的经济环境而有所波动,2005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值23.96%,近年来有所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2015年增长率又上升为15.6%,但总体来看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就业人数增长率。大体来说,就业人数增长率和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会随着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有所增长,江苏省就业人数增长率2006年达到最高值1.1%,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近15年来增长幅度一直较低,只有2006、2007两年的增长率超过1个百分点,其他年份增长率都在1个百分点以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快经济发展并不能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减弱。在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军,面临着国家实行产业转移以及技术进步的重要需求,就要改变思路,依据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产业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就业困难的新途径。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演变,江苏省2000-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见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在2000-2015年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三次产业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首先,总体而言,第一产业在我省GDP总值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2.26%降至2015年的5.68%,降幅十分明显。其次,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趋势是先升后降,但升降幅度都较小,总体上保持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也说明了第二产业在江苏省GDP结构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至2004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5.88%到2015年的48.61%,增幅比较明显,至2015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江苏省三次产业2000-2015年间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按照较为先进的产业发展理论来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正逐步走向更合理的方向。2015年江苏省GDP中第三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实现标志性转变。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会逐步提高,是江苏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省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江苏省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三次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的产业向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一般转移的规律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较低收入的第一次产业向较高收入的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二产业向收入更高的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不断变化,导致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结果,江苏省近15年来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情况见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42.8%下降到2015年的18.4%;而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现象,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从2000年的30.22%提升到2015年的4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从2000年的26.98%提升到2015年的38.6%。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体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从构成比重数值上进行比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各产业分析来看,第一产业尽管不论是产业结构比重还是就业结构比重均在逐年下降,但是,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不成比例的,2000年第一产业在总产值所占比重为12.2%,但其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42.8%,产业结构比重最低,就业人数比重最高,到2015年第一产业结构下降为5.7%,就业人数比重下降为18.4%,就业人数比重仍然远高于产业结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先升后降,2000-2006年一直呈增长趋势,2006年以后有所下降,但其劳动力的投入则一直保持着逐渐增加的态势。江苏省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与劳动力投入的比例均在逐年增加,但从具体数值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于2015年已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却远远少于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为38.6%,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为43%,这跟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三、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分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彼此作用,二者协调与否,对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结构发生变化,相应地各产业劳动力数量、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使劳动力向技术要求高的产业转移,从而能促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能持续扩大就业数量。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是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江苏省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总体趋向合理,但是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完全一致,也存在就业结构转换要慢于产业结构转换的非同步化转变问题。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可以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对计算结果的评价标准是:结构偏离度为负数,表示该产业劳动力过剩,存在隐性失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出去;结构偏离度等于0,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经达成一致,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为正数的话,表示该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以使产业发展与吸纳就业的数量保持一致。江苏省2000-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1所示。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小于0,而且基本维持在-0.72左右,2000-2015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幅度不大。相比其他两个产业,第一产业的负偏离度较高,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仍较富余,而且这种较高的负偏离度持续时间较长,意味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目前江苏省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层次较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2000-2015年间一直为正值,并且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72下降到2015年的0.06,这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均衡状态,但就业比重仍小于产值比重,说明第二产业仍然存在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但是吸纳空间不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由0.33下降到0.1,于2008年出现反弹,此后有一个上升变化,偏离了均衡状态,这表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较大,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使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来看,江苏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存在过剩现象,第二产业基本饱和,而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的空间,从而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应向第三产业转移,但这些剩余劳动力属于知识层次较低的人群,而第三产业又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人员,所以江苏省应大力提高劳动力人群的素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的转移,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增长的百分比。评价标准是:某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强,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就业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可以作为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另外一个指标。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江苏省2000-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见表2所示。

由表2的就业弹性数据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是负值,说明江苏省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在2000-2015年期间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2000-2014年均为正值,2015年为负值,表现出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越来越强,但2015年第二产业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是正值,充分体现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积极作用。结合江苏省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情况,可以分析出,第一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所容纳的劳动力已经过剩,不仅不能再吸纳新的劳动力,而且第一产业原有劳动力也正在向其他产业转移。近15年来江苏省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逐渐放缓,产业结构比重近年呈下降趋势,其对劳动力的吸纳速度要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但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整个产业是在提高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2000-2015年间远远低于其自身经济增长速度,2013-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开始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说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高于其他两个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撑其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充分就业,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满足高技术产业就业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以及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2015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例为5.7∶45.7∶48.6,实现了产业结构“三二一”模式的标志性转变,第三产业在江苏省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相对滞后。总体上,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二者之间最终能够达到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由历年江苏省产值构成和就业人员构成比例变化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江苏省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应加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从产业结构的突破来优化就业结构,逐步使二者相互适应、彼此协调,从而提高江苏省整体就业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外向型农业

江苏省农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突出发展园艺、畜牧和水产等高效产业,培育优质水稻、优质畜禽及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同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农业产业链。这样既能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又能增强农业自身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二)科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江苏省应科学发展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产业部门或相关生产环节,着力发展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一方面支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生产环节,如光学食品设备的检测环节等。在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业与制造业内部进行优化。

(三)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江苏省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应鼓励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发展,降低第三产业进入成本。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服务业进行规范提升,充分挖掘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xcx201502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统计年鉴2016.

[2] 余浩.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研究[J].商界论坛,2015(20)

[3] 刘仙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0(4)

[4] 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5] 杨丽娟.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就业吸纳能力影响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3)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例10

高中数学的总复习是高三学生将所学数学贯通的必要路程,也是学生从大量做题到理解数学的质的飞跃。所以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的总复习是需要探索的一大课题。因为许多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本文将从高中数学知识点的分布情况、高中数学重难点的把握、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方法等方面阐述如何增强高中数学复习实效性。让师生共同努力, 为学生的高考铺平道路。

一、高中数学复习的重难点把握

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习惯来看,学生复习期间总是对数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准确,不能把最多的精力放到重难点上去。

1.高中数学复习的重点把握。高中学生应该订立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高考,所以高考的常考点和易错点都是平时的复习重点所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考数学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一是三角函数,第二是立体几何,第三是概率问题,第四是数列推理,第五是解析几何,第六是函数的微积分。这五部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数学内容,然而又都是重点内容。根据这几年的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来看,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问题以及数列推理问题都属于重点而题目比较容易。是考生需要下功夫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三角函数和数列推理两个问题由于公式繁多,变形比较容易,所以这两个部分属于重点注意部分。在笔者讲课时,以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为基础延伸出不同类型题目的处理方法。而对于数列推理问题,笔者更是研究出一种以公式变形为突破口的思想方法。

2.高中数学复习难点的把握。根据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而言,解析几何和函数微积分应用为难点。解析几何以双曲线的移动和双曲线与椭圆的结合问题最为棘手,也最让学生头痛。函数微积分中的积分问题考的较少,而微分问题变形较多,有涉及到微分方程问题的题目也是十分有难度。所以高中数学的难点一般在于解析几何与函数微积分问题。

3.考生应该如何把握重难点。对于考生来讲,把握重难点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在高中数学总复习期间,一定分清自己的重难点,巩固好自己的优势,弱化自己的劣势。前期复习要攻坚克难,争取在把握好重点的同时也能多把握难点内容。复习后期,以自己的优势为主,适当放弃一部分难点内容,对考试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

二、以高考题目为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总结习惯

高三学生数学总复习的一大目标就是高考的良好发挥,所以平时以高考题作为标准无疑是最合适的。教师要以高考题难度以及涉及面为研究对象,提升自主编写的练习题目的质量,争取趋近去高考题目的质量。而作为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承担更多的工作。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

1.对高考题目的总结。学生在大量研究历年高考题目之后要学会对高考题目进行总结。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要自备错题集,将错题记录并多看。这只是总结的一个方面,学生要在研究高考题目时吃透出题人的意图,明确出题人的考核方法,更要明确各种题目中出题人所设的陷阱,将出题思路与学习重难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总结。

2.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解题方法。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增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就目前来讲,还无法脱离教师的全面指导,需要老师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达到的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就高中生学习模式而言,不同学生的互相鼓励和监督是保持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好方法,利用高中学生的竞争性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从而以外在条件为发起点而促进内在条件起到作用,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在高中数学总复习时肯定是各有所长,所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取长补短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建立起互帮的体系,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点更加深入的钻研。所以这无疑是高三学子复习数学的一大方法。

三、全局性把握讲解并串联知识点

全局性把握讲解知识点是作为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学生参与数学总复习时,就不能仅仅把数学课当成复习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学到了新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在复习曾经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将课程安排的科学合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于不同的题目讲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