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式理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7 11:02:50

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例1

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对于教育实践者还是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阅读教学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探讨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怎么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但是似乎所有的人都走人了一个误区。就是仅仅是从语文学科本身去研究,而忽视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对语文阅读理解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使语文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常规教学比较,图式教学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图式及其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最早应用于哲学当中,是康德提出来的。20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目前关于“图式”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到公认的是派鲁默哈特1980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图式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一系列一般知识所组成的。这些知识在人的头脑中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

派鲁默哈特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用来说明阅读理解的过程的。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因素,读者通过背景知识来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阅读对象本身即课文没有什么既定的意义,但是当读者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被激活以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提供的条件和方向,被激活的图式就会和课文发生作用,并对它进行评价、整理和选择。所以说,阅读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图式知识对课文进行释义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构造过程。

二、图式理论对语文阅读理解的作用

1,图式理论能够使语文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结构化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图式理论在实现语文知识结构化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图式理论认为,框架是事物的组织、结构,也是图式。

2,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构建一种有组织的、易于激发的、便于检索的、利于迁移的良好的认知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式组成的。以图式的方式形成的认知结构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3,图式理论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图式集中了关于某一定型事物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它能为人们理解阅读材料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当图式被激活时,人们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便会产生一种“预想”。当预想同材料所叙述的内容一致时,图式将促进对材料的迅速理解;当预想与实际的描述不一致时,读者会修改原有的图式或重建新的图式,而使自己拥有的图式日益丰富。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图式

1,讲究趣味,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课程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方法,切忌生搬硬套,让学生陷入厌学的歧途。教师的讲解要力求形象生动,融理性的知识于生动的课堂之中。学生兴致盎然,头脑中的图式才会活跃起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而鲁迅写的这个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呢?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学了这篇文章后,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关于“命运”的图式,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寻找答案。

2,创设情境,深化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遍了。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声音、影像、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完美组合,能够帮助创设情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促进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内容图式的生成。如郭初阳老师所讲授的《珍珠鸟》一课。郭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已经让学生事先预习了,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图式。在这个基础上,郭老师把这篇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的文本群中,如筱敏的散文《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伏契克的小说《绞刑架下的报告》、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司马光的诗歌《放莺歌》、欧阳修的《画眉鸟》,同时还运用了影像作品,彭羚的《囚鸟》中的歌词、经典影片《群鸟》和《刺激1995》的片段,这些文本和影视作品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这种情景让学生发现了作品新的内涵,即课文中的笼子不仅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即是心灵的笼子。媒体的演示直观而生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促进了内容图式的生成和丰润。

3,适当提示,合理联想

图式理论论文例2

二、现代图书管理模式

1.现代图书知识管理模式。

所谓图书馆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原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活动,对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从而达到图书馆的预期目标、工作过程和图书馆的任务。这将对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于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使得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这种图书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即侧重点、管理对象和理论基础方面都存在这差异。

2.现代图书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图书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即将大量的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储存于计算机之中,把信息的“储存、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在一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服务。它具有三个特点[2]“: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传递网络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所谓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将文献信息转化为用计算机设备存贮的,二进制代码的信息,实现了对形式转换后的信息,计算机的管理;而文献传递网络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数字文献的传播;在数字图书馆时代,文献资源共享化,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在网页上点击相关链接,就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源。

3.服务主导型的管理模式。

所谓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就是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是它的管理理念,要达到六个基本目标:“管理的互动性、管理的专业性、管理的服务性、管理的高效性、管理的系统性、管理的开发性”。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做到:“转变管理的理念,明确管理的目标;完善管理的机制,提高管理的效率;创新管理的方式,提升管理的活力;强抓管理队伍的建设,保障管理的实施;拓宽服务的领域,创新服务的模式”。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原则,图书馆就会整体优化,步入现代化。

4.图书一体化管理模式。

图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将“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即尊重读者,体现人文思想,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信息资源,保障共享化,布局形式超市化。现代高校图书管理,采用“全开放式”服务模式,给读者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3],为今后在查阅资料方面更加快捷。

5.注重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所谓导读,即为引导读书者阅读起到指导的作用。导读的作用在图书馆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图书馆应该多多培养一批图书馆员,这些人要具备广博的网络阅读知识,同时,他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活动方面的指导,让这种指导特别有效。同时,及时推荐专业的站点和热门网站,使得光大的读者学会鉴别精华和糟粕的方法,防止误入不好的网络。例如:在我校的图书馆就曾经在校园内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的活动,我们在校园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把一些新出版的新书,向酷爱学习的学生进行大力推荐,让他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图式理论论文例3

二、认知图示理论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在图式认知理论基础上,很多学者结合社会学科的发展将其进一步加以运用和实践,图式阅读理论就是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该理论结合了传统阅读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模式一般分为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作用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是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到篇章的从下往上的感知和解码过程。这种阅读强调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读者对文章意思的整体把握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忽视了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属于阅读的低级阶段。自上而下的阅读是指读者根据大脑中已有背景知识,利用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预测、推断、证实和修改。它强调读者个人经历及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容易忽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作用。而根据交互式阅读模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自下而上的解码,与此同时还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结合阅读篇章进行自上而下地获得和处理信息。这种阅读强调语言材料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阅读是读者己有的图式知识与文本本身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通常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文章。这些材料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广泛取材于计算机专业文献、书籍杂志、和原版教材等,表现出专业术语多、句式复杂、篇幅较长等特点,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计算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当今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英语阅读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发现利用图式理论指导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高学生认知意识,引导激活已有图式网络

计算机英语融合了英语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计算机英语在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内容方面都与其计算机具有专业相关性,而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其头脑中已存储有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并激活相关图式内容有助于加深文章的理解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其图式特点,激活和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网络,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进行阅读。在讲授课文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相关的图式信息联系起来,激活大脑的图示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已经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起桥梁,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图片进行讨论,或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预先透视文章的内容。其次,课文的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标题入手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判断。此外,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从而进行相关内容预测也可尽快建立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英语》Unit5“ComputerArchitectures”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图片,如:VonNeumann、ALU、CU、register、I/O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觉信息刺激,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图式。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单词或句子表达出图片内容,从而使图片内容、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有图式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学生养成预测的阅读习惯。例如:(1)AccordingtoVonNeumann,howmanypartsmakeupofacomputer?Whatarethey?(2)WhatisCPU?Whatmaincomponentsdoesitconsistof?(3)Talksomethingyouknowaboutmemory.(4)Whatarethedesigngoalsofcomputerarchitec-ture?Whichfactorscaninfluencetheperformanceofacomputer?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使头脑中关于计算机体系的图式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积极活跃的课题气氛,这样不但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去验证所预测的答案。

(二)扩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图式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包括学生所获得的所有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在英语阅读中,充足的背景知识能对较低的语言水平起到一种补偿作用,从而达到对文章更好的理解。反之,如果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知识图式,他们就很难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计算机英语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扩充背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统。大量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和资料,可以扩充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扩展综合知识素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量新的背景图式知识,夯实阅读基础。经过长期积累,读者图式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在计算机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过分专注于对生词、词组和句子的解码,忽略了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让他们明白不同文章有其各自的特征和框架,使他们掌握不同语篇体裁和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考虑到文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排列和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段落内部或段落之间的组织结构,如:因果关系、归纳或演绎、对比或比较、时间顺序、分类、列举等等。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以便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调用和文章吻合的图式,加快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信息的获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图式理论论文例4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图式理论论文例5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Www.133229.CoM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 自然 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 总结 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 哲学 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 科学 、 计算 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 中国 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 交通 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 医院 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 企业 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 经济 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 发展 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 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 旅游 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 自然 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 中国 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 农村 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 经济 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 理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图式理论论文例6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总结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中国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医院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企业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发展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旅游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自然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农村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经济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11]L.A.Samovar & R. 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Wadsworth, Inc. 1991, p.14.

[12]Y.Y. Kim,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8, pp.37-38.

[13]陈向明著: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14]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57页。

[15]同注13,第309页。

[16]同注13,第193~214页。

图式理论论文例7

文献整理主要就是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着录、标引主题和组织目录。文献分类不仅可以为编制文献排列和分类目录提供依据,也为图书馆统计、新书的宣传、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奠定一定的基础。而文献主题标引是根据文献内容所讨论的主题范围,以主题词来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主要揭示文献内容,文献着录则全面详尽的揭示了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它可以让读者依据文献特征来确定所需文献。图书馆员应及时把各种项目组织成图书馆目录,图书馆目录揭示了图书馆的馆藏,不仅是检索文献的工具,也是打开图书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2.文献典藏

顾名思义就是对图书馆的馆藏进行合理调配与清点,主要包括图书排列、书库划分、馆藏清点和文献保护等。

二、各大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阶段,服务形式单一。一般借阅服务方式都是面对面的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主要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服务工作处于被动和封闭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具体地说很多馆员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管理者和主人,它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是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等读者上门查阅或者借阅。而且好多学校图书馆建立的时间短,导致发展历史短,加之与外部联系的又少,逐渐便形成了所谓的“内向型”封闭服务模式,所以其业务便大多都局限在图书馆之内,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以致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

三、各大高校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1.不断强化图书馆服务意识

更新服务观念,使馆员从陈旧落后,保守的模式中跳出来要改变那种传统的以收藏文献种类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和等级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入引导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信息利用效率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便是过。信息服务人员还应自觉树立市场竞争,时效,创新和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图书馆工作服务意识。

2.建立图书馆信息一次性管理模式

(1)改变传统市场运作方式,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实现帕累托效应,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为了使读者查找信息时不再盲目,充分利用文献资源,还应建立一条龙服务,即流通,咨询、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

(2)应建立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新模式,达到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文献信息更新要快,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并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的详细步骤,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为使文献知识的更新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3.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配备有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责要求就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所以,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之一。馆员在日常小细节中就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图书馆要打破落后,陈旧,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应该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应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人员培训计划,设定专门监督检查人员,以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其次,还应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在内深处就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必然趋势,从而主动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

图式理论论文例8

那么,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出现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呢?根据图式理论,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

该课文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课文的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但是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了解课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读者就可能了解这篇课文。3、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了解’课文,但他将错误地了解作者。”⑥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内部的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更有效地达到平衡,从较初级的结构“建构”成较高级较复杂的结构呢?语文教师就应当对言语原来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与实际上的样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之间的差距心中有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包括整合、重组和应用等)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努力缩短这一差距,从而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发挥作用。二、语文概念学习的认知图式及教学策略概念是人脑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心理学上,又将概念定义为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和性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构成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形成更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简称图式)。其类型一般有三种:当新概念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图式内,列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新旧知识结构就形成下位关系;当所学的新概念包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形成上位关系;当新概念既不属于原有认知图式中的有关概念,也不将原有的特殊概念概括于新概念之中,此时形成同位关系。认知图式除知识的相互关系及其表征外,还包括概念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构建语文概念图式须着眼于两方面,即既强调概念的理解,又重视概念的应用。由于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一般说来,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先以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知识短文《词义》为例给以分析。

师: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短文《词义》。先拿一些东西给同学们看看,大家说说看。(手拿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语文书。

师:(拿另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英语书。

师:如果这两本书并在一起,你们叫它什么?

生:(集体)书。

师:说得范围小一点。

生:(集体)教科书。

师:(手拿一本词典)这本是什么?

生:(集体)词典。

师:它是不是一本书?

生:是书。

师:什么书?

生:(集体)工具书。

师:三本并在一起叫什么?

生:(集体)书。

师:对啦,语文书、教科书、书,词义所指的范围一点点扩大了。(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集体)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生:不一定,假如我有一本书,封面撕掉了,但总还叫它是书。画报也有封面,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手拿一本练习簿)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能叫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你大概是从词典上看来的吧?(该生点头)作为一本书首先要装订成册。同时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是著作。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请你们给教科书下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再请你们对语文书下定义。

生:用于语文教学的装订成册的书。

师:对啦!这里又多了一个限制成份。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从“书”到“教科书”再到“语文书”,它们的范围怎么样?

生:(集体)缩校

师:那么它们的词义呢?是一步步地具体呢,还是一步步地笼统?

生:(集体)具体。

师:你们又发现了一种现象:范围越小,词义怎样?

生:(集体)词义越具体。师:那么范围越大呢?

生:词义越笼统。

分析以上“书”的概念图式形成的教学策略有:

1.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因为象“书”、“笔”、“灯”等这样的概念,是属于能通过观察获得的具体概念。在课堂上出示的语文书、英语书、词典、报纸、练习本等教具,起到直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比较、辨别、分析,有助于理解“书”这一概念。

2.引导分析概念的特征。钱老师为学生提供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情境,再引导学生辨别有关概念的正反例证,通过充分讨论分析,得出书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装订成册与著作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已识别的特征用语言给以清晰地表达和有序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3.用语言表达定义。要求学生将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加以概括,这一过程叫做“下定义”。下定义并不是用背诵概念名称来认识概念图式所蕴含的信息,而是要求通过对概念的完整定义,揭示与所属的同类事物和其它同位概念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钱老师还结合实例,从概念内涵揭示的几个特征和涉及的外延入手加以引导分析,比较概念,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4.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建立概念系统。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在概念系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只有纳入相应的系统,理清了自身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或同位概念这些关系,新概念在原来认知图式中的位置就可确定,即构成了语文概念学习图式,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此外,在阅读时,特别是文言文的阅读中,常遇到一些近义词所表示的同类概念,比如表示“看”的近义词,在语文教材里就有20多个:瞰(前瞰大海)、察(察其举止)、望(望见廉颇)、觐(扶病入觐)、顾(顾野有麦场)、审(审堂下之阳)、案(招有司案图)、睨(持其壁睨柱)、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视(御史至山中视)、谒(属隶咸伏谒)、窥(数通使相窥观)、眺(远眺山下)、盼(下盼诸峰)、觇(惊起觇视)、目真(目真目视项王)、瞠(忠烈乃瞠目日)、瞻(胡瞻尔庭有县特兮)、睹(然睹促织)、眈(眈眈相向)。这些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看”的不同情状。对于这类词应该仔细体会,抓住其特点,找出其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把词义,确切领会古人行文命辞的苦心深意。其实,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大多数概念都是模糊概念。它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确定,具有不精确性、相对性和亦此亦彼性的特点。例如“理想”、“信息”、“价值观”、“正义感”等词,通过日常交往或文艺作品的描绘,一般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但很难给它们下确切的定义。由于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模糊不清,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类概念,以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这类概念,其结果只会徒然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认为,这类概念不必字字求解、句句求通,主要是通过具体实例或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例举有关概念的多个例证,同时辨别它们与邻近概念的异同。教给学生以意会—领悟法或语感—感受法进行大量阅读、快速阅读,从而获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三、发展和完善心理构建的功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类似数学课本中的例题,语文阅读为的是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学课文是“举一”,掌握方法是“反三”。所以阅读教学仅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对已知信息的加工组合能力。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人已有知识经验结构(图式)对他的行为和当前认知结构活动的决定作用。所谓认知学习,就是“学习者依赖自身的内部状态,对外界情境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导致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⑦实际上是对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脑子里应该有个“类”的概念,要注意对事物按其不同角度的共性进行分类,即对分类理解掌握的新信息,与原来早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它与旧信息中的哪些属于同一类,或找出新信息中某些信息的

共同点,将其分类。总而言之,要善于把分散的信息,按其内在联系分别组成信息群,使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图式,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产生作用,发展和完善心理构建的功能。比如,让学生掌握一些汉字的音形义关系规律进行逻辑记忆,避免或减少出现错别字。有些字的韵母不同写法也不同,象很、狠、根、痕等字,读音的韵母都是en,写法上都是“艮”;而良、朗、郎、狼等字,读音韵母都是ang,写法上都成了“良”。另外,还有一些字的字音相同,写法不同,字义也不相同。如羡慕的“慕”从小丶(古写的心);坟墓的“墓”从土;朝暮的“暮”从日;开幕的“幕”从巾;募捐的“募”从力等。又如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普遍,它是由词的本义经过辐射、连锁或比喻的方式辗转进行,或相类、或相关、或相对引申发展的结果。例如“发”,本义是射箭(万弩齐发),引申为出发(朝发白帝)、发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作(会蒙病发)、征发、调发(发闾左谪戍渔阳)、打开(窃发盆)、发现(安能发狼迹)等,这是相关引申的结果。还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性,是用同一个词改变其用法的方式来表示的。如“固”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本来”(理固当然)、“坚决”(固辞不往)、“巩固”(必固其根本)、“顽固”(固不可彻)、“坚固”(自以为关中之固)、“肯定”(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固定”(法莫如一而固)等七个词,它们或作副词或为形容词、动词等来使用。对于以上种种平时散见于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加以自我整合和构建,形成系统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僵死的,而是成为系统的、有内在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图式),才能发挥知识的导向、增智、增殖和信息的四种主要功能,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注释:①(D.E.Rumelhart:Schemata:TheBuildingBlocksofCognition,1980)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74页。

②同③引自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第4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图式理论论文例9

 

1. 引言

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地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图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以图式理论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旨在探究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在20世纪80年代将图式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同时包括已经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新事物的理解由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来决定毕业论文ppt,输入的信息需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图式相匹配。

在听力教学中,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是理解听力的基础。学生若缺乏这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听力理解就无从谈起。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要指材料的内容范畴。英语听力中,很多对话来源于日常生活情景,如餐馆、机场等。在这些典型的场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一般说来,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材料的信息处理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式,强调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其具体方式表现为:辨音及语法句法分析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内容图式,强调高层图式的运用。从高层出发,以背景知识为先导来探究语意,利用所知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证实或者是否定后再次预测与证实。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听者在运用语言图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同时,利用原有知识去预测话语内容,并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来验证或者修改假设,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最后完成信息处理,和对语言的理解。

3.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式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分析听力材料,使理解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当根据所激活的图式对材料进行总体预测时,听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因而就直接进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弥补了仅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所带来的只抓住细节的情况,使听者更关注内容的中心思想、观点等深层次的内容,使理解更全面。

3.1 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Underwood指出:激活相关的已知知识和已知语言规则,缩小了学习者所希望听的范围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听者在听力过程中会依据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集中注意力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初步筛选cssci期刊目录。相反,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语篇理解作向导,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准确记忆,从而影响与听力材料的理解。

3.2. 有助于上下文的推测

摘要求时毕业论文ppt,听者就很快理解文章,理解加深,速度加快。如果不能激活所需图式,让听者毫无准备地直接进入听力理解状态,就会使理解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听者难以在一时使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相对应,更难于调动相关图式来帮助理解。

3.3 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

图式的激活是听前阶段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听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听力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听力时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紧张、疲劳、焦虑都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而必然影响听力理解,它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听不懂,对所听内容无思想准备而造成的。图式的激活指出了听的方向、可能涉及的知识和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故能使听者紧张害怕的程度得到缓解,从心理上增加了听懂的信心。因此,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减轻学生焦虑程度,提高听力水平。

4.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具体的听力教学过程,将结合图式理论从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4.1 在听前导入阶段有效激活图式

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学生所储存的图式。通过激活所需图式,帮助学生将该图式作用于新的场景信息,提高听力理解。图式被激活后,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在听前导入阶段,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通过输入的视觉信息,如文章的标题等,采用提问和词汇提示等教学方法激活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例如,听力材料中出现Halloween这一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一西方节日不是很熟悉,老师可以对Halloween这一节日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Halloween这一节日的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可提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4.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综合运用联想推理

在听力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并运用联想和推理,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汇来激活相关图式,听辨出关键词和关键句,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的目的。

4.3在听后及时巩固扩大图式储存

听后巩固阶段主要指理解活动和评价活动。理解活动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听力材料的理解,评价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毕业论文ppt,如提供图片等,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将口语的操练和听力理解结合起来。在听后建立图式非常重要,在听力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以新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有效扩大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5. 结语

图式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为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方法,为改变听力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并且做到语言图式知识和内容图式知识并重,及时激活、补充和更新学生的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and T.Lynch,Listen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arrel, P.L. 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2)

[3]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5]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图式理论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137-02

一、引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想获得成功的交际绝非易事。文化与交际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由文化控制并支配的。有研究显示,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包括语言、文化、社会、思维等诸多方面,交际双方均受本族文化、语言、思维等的影响。因此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图式理论

文化图式理论或许是一个相对新的理论,但绝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图式作为人脑中的理想类型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们所有的经验会在记忆中整合形成更高级的顺序概念。20世纪20年代,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图式研究儿童的认知过程。20世纪30年代,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勒特用图式测试记忆,并在其著作《记忆》中将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主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及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

研究还表明,图式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中。个人独特的经验可以使人获得个体图式,社会群体共有的知识经验反映在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理思维或行为上,产生了社会图式。[1]但是,当一个人的文化环境为处于同一文化环境中的所有人们提供了经验方式时,他的经验可以让该文化背景下的所有成员获得相同的文化图式。[2]这是一种概念性结构,可以让个体存储关于本族文化感知的及概念性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用来解读文化情境。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某一特定文化图式,他也许就无法理解陌生的文化情境。[1]

文化图式理论也可以解释为“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2]图式则是过去经验的整合,引导着人们在熟悉情境中的行为。文化图式与其他图式并无差别,只是文化图式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有的,而非个人所有。[3]文化图式理论指出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下与相同文化背景文化的成员交际多次,就会产生此类文化图式,并长久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2]

三、社会交际中文化图式的类型及其功能

社会交际中的文化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包含文化背景下面对面交际的知识。鉴于文化图式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Nishida [2]提出了八种社会交际中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化图式。

1.事实概念图式:指客观事实或事物的一般特征或概念。比如,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自行车是一种有两个车轮、一个座位和两个脚踏板的交通工具。2.人物图式:指不同类型人的特征,尤其是性格特点。在一些情况下,人物图式与刻板印象、思维定势和偏见的概念相联系。3.自我图式:包括自我认识和他人如何看待自身的认识。Markus[4]把自我图式理解为“人们根据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概括,形成自我认识的认知结构”。4.角色图式:指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具有特定社会角色的人可以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这些角色是指已形成的和归因的角色。5.环境图式:指在适当的背景环境中行为参数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图式先于其他任何图式被激活。6.程序图式:指在一般情境下人们对事件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对事件采取特定的步骤以及适当的行为规则。Turner[5]提出程序图式是一个独特的系统,产生于过去的计划或者过去的行为顺序。7.策略图式:指问题解决策略,即当人们在某一情境或者遇到问题时,人们会选择何种策略解决问题。8.情感图式:指在长期记忆中所存储的情感认识,往往伴随着其他的图式一起被激活。情感图式的发展通过社会交际贯穿于人的一生。

当一个人跟与自己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交际多次,文化图式就会产生并存储于大脑中。后续更多的类似交际会使文化图式更条理、抽象和紧凑,交际也会变得更加简单。当人们从身边的环境中接受并记住此类信息时,神经回路便会产生。因此,经验加工的信息存储于长期记忆中。此过程被定义为图式,并为大脑提供了一个在特定情境中预测将要发生情况的基础。

四、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通常指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也指不同观念之间的交际)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适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随着个体在本族文化中的交际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应的社会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跨文化适应是个人的社会互动图式向本族文化的转换以及本族文化内其他的社会互动图式的习得。移民、流亡者、商人、外交官、外国务工者及留学生是跨文化适应的主体。

下面这则例子可以充分解释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一位英国籍女教师吉本斯在2007年8月到苏丹一所英式私立学校任教。她在9月的时候,叫一个学生把玩具熊带到班上,并让学生为其取名,几乎所有孩子都为玩具熊选择“”这个名字。后来校方接到家长投诉,吉本斯被当地警方拘捕。吉本斯被控侮辱宗教、惹起仇恨和亵渎。她可能因此要面临40下鞭刑、监禁半年或罚款。是伊斯兰先知的名字,苏丹多数民众都是穆斯林,如此称呼玩具熊被视为亵渎先知。英国对此事高度关注,首相布朗表示对于吉本斯被指控为亵渎先知感到惊奇和失望。[6]

根据苏丹法律,需对吉本斯以触犯及侮辱宗教罪进行论处。在伊斯兰教中,侮辱被认为是极其严重的侵犯。吉本斯被关押在喀土穆监狱需服刑15天,释放后将立即驱逐出苏丹国境。苏丹总统奥马尔迫于英国政府的压力在吉本斯入狱第九天时释放,她随即回国。她的同事、朋友以及家人们都认为此事不过是一桩误会,但是苏丹人民却不认同。数百名苏丹人民围聚在总统府外谴责政府及吉本斯,其中一些激进分子甚至挥舞着刀剑,指责政府对吉本斯的处罚过轻,更称吉本斯的行为已经严重污染了孩子们的灵魂。[6]

这个严重事件可用文化图式理论解释。事件中吉本斯是陌生文化背景中的旅居者。一般的旅居者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差异需要学习东道主国家的文化,即基本社会交际PSI图式。如果吉本斯习得了苏丹当地的PSI文化图式,她也就不会允许孩子们将泰迪熊起名为。

Gudykunst[7]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由我们能否谨慎地控制我们的焦虑以及减少我们与交际者之间的不确定性影响并控制的”。因此,我们无法改变情境,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首先,需要对跨文化交际有清晰的思路。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不同的文化形势。交际者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克服文化交流中的思维定势和偏见,避免本族文化的迁移。其次,拓展文化知识,提高文化认知丰富性、范畴性和层次性。即使交际者缺乏某些文化知识背景,也可以借助深层次的知识进行合理推测,填补文化图式的空缺。再次,注重调整和转换文化图式。主要途径是创造新的图式以面对遇到的新情境;修改原来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将社会文化图式的分类与遇到的情境相结合,激活交际中的文化图式,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Malcolm I G,Sharafian F. Aspects of aboriginal English oral discourse:an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chema theory[J].Discourse Studies,2002(4):169-181.

[2]Nishida H. Cultural Schema Theory[C]//Gudykunst W B.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9:401-418.

[3]Garro L C. Remembering what one kno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st:a comparison of Cultural Consensus Theory and Cultural Schema Theory[J].Ethos,2000(28):275-319.

[4]Markus H. Self-schemata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Jon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63-78.

[5]Turner R M. 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

[6]BBC News.‘Muhammad’ teddy teacher arrested[EB/OL].(2007-11-26)[2008-03-25].http://news.bbc.co.uk/2/hi/africa/7112929.stm.